《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最新32篇
《沉思录》深刻探讨了人性与哲理,强调内心的反思与自省,启发人们追求智慧与真理,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下面是阿拉网友整理编辑的《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相关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
寒假里我读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是波兰人,叫曼娅。那时的波兰还在俄国的统治下。小曼娅从小在战争中长大,她渴望自由,所以她努力学习。小曼娅很好学,她的姐姐给她当“老师”,她当“学生”,结果学习的时候“学生”比“老师”还积极!小曼娅的记忆力也很好。任何诗歌只要读过两遍,就能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居里夫人小时候的生活非常困苦,她和姐姐经过种种努力先后去法国巴黎求学。她经过坚苦的学习,获得了物理学士学位,因学习成绩优异获得了奖学金,她用奖学金继续攻读物理硕士学位。
她在读硕士的时候,认识了居里先生,并得到了他的帮助,他们志同道合,后来,他们结婚了。他们经过了反复试验,发现了镭和钋。他们用了四年的时间提炼出了纯的镭,证明了镭的射线是存在的。镭在医疗上起了大作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帮助了很多人。后来她的丈夫去世了,她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有两个女儿。
居里夫人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
继《童年》后,我又读了高尔基的《在人间》。
《在人间》讲述阿廖沙从1878年到1884年来到“人间”后的苦难历程。此时,阿廖沙已从狭小的家庭走向了社会,一方面,阿廖沙了解并加深了对下层人民的认识,另一方面,阿廖沙开接触各类书籍和知识,让他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也初步形成了激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阿廖沙十二、三岁就离开了外祖母,从此,成为一个失学儿童,他到外祖母的妹妹家干活,此时,还是少年的他,要承担起搞卫生、照顾小孩等等保姆所干工作,东家只要有丁点不满意,就会对他严厉责打。此后,阿廖沙还从事了七种职业,幼小的他尝尽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阿廖沙接触到各类书籍,并像饥饿的人面对牛奶面包一样,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类知识。
相比于阿廖沙,我们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父母们对我们宠爱有加,家务我们平时顶多象征性的做一点,我们更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去外面赚钱养活自己,我们从没有经历过阿廖沙那样的磨难,所以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样的优越环境,好好生活,好好学习!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3
读了《波莉安娜》,这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总让人倍感怜惜。读了这本书,我深深被这个弱小的女孩所感动,她与她爸爸创造的开心游戏更是让人震撼。
于是,我决定去采访这个叫波莉安娜的小女孩。当我来到波莉安娜家时,这是一个精美的大别墅。我上前轻轻敲了门,又按了旁边的门铃,耐心地等待着。过了一会儿,一个穿着女仆装的女孩给我开了门,想必这就是南希吧!她好奇的打量着我,问道:“请问,你找谁?”“那个,我叫章霞,我想采访一下波莉安娜小姐!”我急忙回答。南希笑道:“好,请跟我来!”于是,我跟着南希来到波莉安娜的卧室。“波莉安娜小姐,这位是来找你的!”南希对坐在床边的波莉安娜小姐说道,转身又对我说:“你自己进去吧,我先出去了!”说完,便走出了卧室。
我带着好奇心打量着这位波莉安娜小姐,她也面带微笑的看着我。过了一会儿,波莉安娜笑着说:“请问,你找我有什么事吗?”我连忙回过神,不好意思地说:“那个我想采访一下你,你不介意吧!”“当然不会,你问吧!”波莉安娜愉快地说。当我听完她的回答,我对她的好感又增加了了。
于是,我便开始问她:“你的腿已经好了吗?”“当然!”她开心的回答,还走了几给我看。我朝她笑了笑,又问:“你的那个开心的游戏,真的可以让人开心吗?”“我认为可以,要不你试试!”波莉安娜兴奋地拽着我的手,有无比激动地说:“说真的,你可以尝试一下,已经好久没人陪我玩那个游戏了!”“好啊!”我高兴的回答,然后接着说:“其实在生活中我一直有个苦恼,人为什么要学习,一定要上学呢?”“其实你可以这样想,如果一个人不学习,他就不会哟偶太多成就,又不会有宝贵的精神财富。还有上学,你可以这样想,如果你不上学,你就没办法交到那么多朋友,也不会有那么多趣事发生在你身上,而且如果你一直呆在家里,生活就会一直平淡无奇的过着,你说呢?”波莉安娜笑着对我说。听了这番话,我似乎明白了一些。
波莉安娜微笑的看着我,又说:“我们面对一些事,要多往好的方向看,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开心,如果你一直都向坏的方向看,你就会时时刻刻都不开心。所以无论身在何处,都不要忘记寻找快乐,这就是我父亲创造这个游戏的初衷!”“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那今天就采访到这,再见!”我向波莉安娜道别。“嗯,再见,欢迎下次再来!”波莉安娜微笑地向我道别。
走出波莉安娜的家,我突然感到快乐其实并不难找,重要的是看你怎么想。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4
放下手中的书——《艾青诗选》,思绪纷飞,我不由得想象着诗人笔下的那片土地。
曾经的北方是什么模样?我不得而知,我看到的只有黑暗,以及那些肆虐的尘埃!不论白昼还是黑夜,祖国的江山却都被漆黑所萦,万物的生机也被茫茫的黑暗所盖,而人心呢?是否也被层层尘埃遮得看不清本色,只剩下幽暗……时代在叹息,鸟儿在哭泣。
当太阳如梦般挂于碧空时,人们昂起了头,等待光辉铺洒,不知何时,眼中的光辉开始粼粼闪烁了起来,如浮光跃金一般在热泪中闪烁,此刻,土地在复活,这是黎明的通知,太阳将要升起。人们身上的伤痕不再疼痛,行走的步伐不再沉重。江山的色彩被重现了出来,生机万物苏醒了过来,人心的真、善、美越过了茫茫黑夜与尘埃,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再次清晰明了起来,“甘甜的泉水”重新涌溢而出。
无声的咆哮,终究将激荡起了尘埃,换回了阳光。心中的震撼久久不能平息……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5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在耳畔缭绕,《三字经》至今仍被人们流传诵读。出于好奇,我拾起这本书看了看,想不到,还真得益不小呢!
《三字经》讲述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如“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告诉我黄香九岁就懂得孝顺父亲,夏天为父亲驱赶蚊子,冬天为父亲焐暖被褥,这样的孝行应该发扬光大。是的,我们要发扬这种孝行,要光大这种孝心,让其生生不息,永不磨灭。这个如此孝顺的黄香,不正是我学习的好榜样吗?又如“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让我知道孔融四岁时就能把大梨让给兄长。做弟妹的应该尊重哥哥姐姐,这是从小就应当明白的道理。瞧,如此小小年纪就这般懂事明理,我自愧不如,该好好反省检点自己呀!再如“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 作正字 彼虽幼 身已仕 尔幼学 勉而致 有为者亦若是”使我明白唐朝的刘晏刚七岁就能吟诗作文受到皇帝的赞赏,被称为神童,并授予正字的官职。他年纪虽小,却身居高位,你们这些读书的孩子,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有所成就的人,也都是像上面所列举的古人一样勤奋好学的呀。与其对照,这些年,我的学业好吗?不见得。所以,我要向刘晏学习,要勤奋好学,将来能够有所建树。
一句句简练的三字经,仿佛一曲曲歌谣,滋润着我们心灵花园;那一位位历代名人,犹如一座座丰碑,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那一个个动人故事,好象一盏盏明灯,照亮着我们荆棘之路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6
《沉思录》没有过分的讲究辞藻,也没有注意交代和结构安排,而是任凭思想随波逐流的一部经典哲学名著。“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我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个性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透过思考它们,他立刻进入了完全的宁静”。但就是这些简单的话语,让人有一种听古典神秘音乐时的静谧感和认同感。
“一本温总理读了一百多遍的书”本以为只是一个宣传叫卖的噱头,但真正阅读过才发现它的确是一本能净化人心灵的书籍。本书译者何怀宏这样说到: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必须立刻读,但必须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必须也还会有人去读它。我坚信这一点,因为它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是一本拷问心灵的书,每一句写给自我的话语,都是一次向着心灵的凶猛攻击。即使是在时隔两千年的这天,我们仍能跨越时空,看到作者低头沉思,与自我内心对话。
《沉思录》,这是一本记录自我与自我对话的书,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用双眼看世界,却看不到自我,所以要先看清自我惟有用心。反省自我过往并构成对话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绝对的真诚、平和的心态和超凡的勇气。这本书中字里行间常常出现的不是“我……”,而是“你……”,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对镜子中的自我做出告诫与提醒。他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倾诉,而是自我与自我的对话,是对自我灵魂的解剖和对自我的告诫。他这样说到“你错待了自我,你错待了自我,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一向这样拷问自我。
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我,战胜自我便能战胜一切。古训道:“待人宽、责己严”,这句话人人都明白,可是做起来却很难,所以《沉思录》里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思考,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我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做的是把心思放在自我身上,自我反省,想想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了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不要只注意别人的缺点而忽略了审查自我的行为。因为仅有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人不是孤独存在,人是社会性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这也正是《沉思录》中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每个人都向往和谐完美的生活,这就需要每个个体努力发挥自我最大的力量,不断完善自我,以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学会理解,做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遇事坦然应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维护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都不能忽视自我对整体的作用。《沉思录》中多次提到,要让自我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因为这贴合人的本性。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才会更加珍视整体的团结,维护整体的稳定。犹如礼貌洁净的生活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不乱扔垃圾或主动维护环境卫生,事虽小,但好处大。这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它还影响到他人和整个社会,甚至影响到下一代的世界观。
再如遇到不顺的事情,不要一味地责怪他人,应先要检讨自我的对与错,学会沟通和交流,凡事尽力做到以身示范、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构成良好融洽的工作氛围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以用心的心态认识社会,正是因为一个个多样的个体存在,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丰富多彩,与人同行,才不再孤单寂寞。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7
我常常想,信赖是什么?《珍珠鸟》告诉了我答案。
这是1篇感人的文章,讲述了珍珠鸟与作家冯骥才的故事,作者精心照料小鸟,给两只小鸟营造一个舒适又温暖的巢,三个月后鸟有雏儿了,小雏儿很小,能轻松地穿过疏格的笼子。开始小鸟怕人,只在笼子四周活动,后来慢慢地接近作者,直到有一次,小鸟竟趴在作者肩上睡着了。这体现了珍珠鸟对作者的信赖,与作者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
读到这儿,我想到现在人们对小动物的残忍,有些人将小鸟买回家,却不爱护它们,而是让小孩子们对笼中的鸟又吓又踢。小鸟吓得在笼中飞来飞去,大人们不但不制止,还拍手叫好,这让我无比的愤怒,我恨那些可恶的人。还有些人任意砍伐树木,使小鸟无家可归,让我这反思:这些人不能像《珍珠鸟》的作者一样爱护小鸟吗?他们应该有这个责任!
信赖,就在生活中,不但在人与人之间,也在人与动物之间,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读了《珍珠鸟》我更能感受到这点。我们都向往和谐共处、互相信任的美好世界!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8
十六年前,余秋雨老师和凤凰卫视的工作人员们一起踏上了探访人类文明的荆棘之路,感受千年文明的起落兴衰。十六年后,在父亲的推荐下,我阅读了这本书。拿起这本父亲曾经在多年前读过的书,一阵时间的沧桑感不禁飘过。十六年很长,从二〇〇〇年到现在,我们生活的变化翻天覆地;十六年很短,和那些曾经繁盛了几千年的文明相比,这只是一粒尘沙。好像已经习惯了按年月度日,余秋雨老师一行人的旅途四个月有余,乍一看不算太长,但他用这一本厚厚的文字把一步步思忖着文明的旅程融进了时间这条苍老的长河。
翻开书,父亲当年的圈圈点点映入眼帘,这是对这次行程最好的注释。起初我并未对这次旅程有特别深刻的理解与印象,只是觉得这次活动很有创意很新颖,但却对余秋雨老师为什么参加这次活动而感到不解,为什么一个人会不辞辛劳,不顾危险,用行车这种方式完成对文化遗迹的考察?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深深地体会到,这是因为一个文化学者的责任与良知。在书上我又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抚摸历史,抚摸文明,就是在鼓励自己。
去探索古代文明消亡或传承的原因,去比较古代文明和年轻文明的相似与异同,去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经历五千年风雨沧桑却仍旧焕发生命力的奇迹。
这样应该会对历史和文化有所敬畏与反思,应该会对当下和自身有所了然。余秋雨老师在自序中的一段话我很喜欢:“与笔端相比,我更看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我更关注生命;与精细相比,我更倾情糙粝。”好像又是专门说给年轻人听的。忽然想到了“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这是一场按照当年玄奘西行取经的路线徒步穿越戈壁的比赛,全长好几百公里,和余秋雨老师的行程有点像。又忽然想到了央视记录频道的一段广告词:
路为纸,地成册,行作笔,心当墨。
希腊——梦醒时分
游记的第一站便是希腊。一提到希腊,首先映入脑海的可能是熊熊燃烧的圣火,波光粼粼的爱琴海,还有气势恢宏的巴特农神殿了。余秋雨老师对它们的描写已非常细致,在此就不赘述了。关于奥林匹亚的叙述我倒很感兴趣。
古代运动会发源于希腊的奥林匹亚,这里还保留着竞技场的遗迹,虽然老旧,但置身其中仍能感受到当时的壮观与辉煌。为什么运动会会发源于这里?因为在希腊文明中,“健康是他们的宗教”,“把智力健康,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再结合在一起,才是他们有关人的完整的理想。”这也正是中华文明没有做到的地方。我们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很少关注个人的发展与完善。既然这是文化遗留下来的不足,我们是不是可以试着从自身去改变一下呢?有很多问题不是没有办法实施,而是没有办法清楚地认识。
希腊很美,真的很美,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希腊早已是经过痛苦沉淀过的美,这种痛苦包含着希腊人和希腊文明被统治和侵略的血与泪,美得干净,美得悠闲。如果把古代希腊比喻成一场梦,那么现在的希腊便是梦醒之后眼中的光芒。余秋雨老师关于雅典城邦衰落的评论脍炙人口:“文明之所以成为文明,是它与周际的生态相比较而言的。因此,它注定要与野蛮和愚昧为邻。如果两个方面属于不同的政治势力,必定时时起战火;如果两个方面属于同一个政治范围,必定天天有内耗。由此想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孝文帝改革,很有道理。
希腊游记中临近末尾的1篇很让人感动,标题为“我一定复活”。讲的是希腊的一个组织,几个教授向全世界游客呼吁把巴特农神殿中的精华雕刻从大英博物馆中请回来。还有希腊一位已故文化部长的话:“我希望巴特农文物能在我死之前回到希腊,如果在我死后回来,我一定复活。”读完之后稍有点忧伤,扪心自问:我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尊严还在吗?
埃及——一直神秘下去
余秋雨老师关于埃及写了很多思考与感悟,就来写写自己感兴趣的那一部分吧。
埃及的代表是金子塔,很多金字塔至少建于四千年前。历经了四千多年的风雨洗礼,金字塔不仅岿然不动,而且石方之间连一个薄刀片划进的细缝都没有。这样的世界奇观,却因为史书和文字的消失,没有办法被解读。偌大的金字塔只能寂寞地坐在原地,接受着人们的赞誉和惋惜。
曾经辉煌一时的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的源头,有令世人震惊的众多遗迹,竟然就这样消失了。“所谓文明的断残首先不是古代城郭的废弛,而是一大片黑黝黝的古文字完全不知何意。”中华文明在历经了岁月的冲刷后顽强地存活了下来,“文明如果追求神秘和封闭,结果只能故步自封,终于难以为继。”“中华文明之大,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它的普及企图和传播力量。”文明传承的载体可以是书本,可以是建筑,可以是故事,但最根本的媒介还是人,在一代又一代人中继承,创新,发展。由此联想到现在讨论的“西化”问题。中华文明向来包容,吸收了如佛教等众多外来文化,发展至今,文化交流不应成为一种障碍。但很多人凭着自己对文化的一知半解,用西方的观点对中国文化指手画脚,有些可悲。我认为文化的交流应该建立在已经掌握一种文化精髓的基础之上,这样的交流才能取长补短,也不至于丢弃了自己的观点。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呢?因为浮躁。新事物这么多,新思想这么多,而现在的社会如同跑步机一般容不得人们有半点的喘息和思考,在激烈的竞争中人们倒也变得“单纯”起来,凡事利己就好,就像在二〇〇四年新闻调查中的一个煤矿老板,哪里会把环境放在眼里中。一想到现在还有许多浓浓黑烟从工厂的烟囱中冒出,就觉得一丝哀伤。
以色列——绿洲的国度
一说到以色列,耶路撒冷必须要提到。作为三大宗教圣地的耶路撒冷承载了太多。灾难一次次降临在它头上,它就这样不断被摧毁,重建,摧毁,重建,直到现在这个苍老的模样。但以色列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耶路撒冷,因为这里有太多我不知道的历史与故事,而是以色列这个国家。
以色列四周都是沙漠,但以色列人却在这些寸草不生的沙漠中种出了蔬菜,水果,不仅自足,还大量出口欧洲,用的正是滴灌技术。尘黄的沙漠硬是被装点得五颜六色。余秋雨老师称这是“向自然争夺”。当时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关系非常紧张,经常发生流血事件,寸土必争,但这些和“向自然争夺”相比,是不是过于渺小了些?人类诞生才多久,就在自然面前彼此争斗,你死我活。而自然呢?只是笑笑,在它看来只不过几天的时间,连胜利者的踪影都会消失。一个成熟的文明不应该是这样。就像余秋雨老师所说:“当人们终于懂得,笼罩荒原的不应该是战火而应该是暖棚,播撒沙漠的不应该是鲜血而应该是清泉,一切就走上正路了。”
不要流血。但不得不说遇刺身亡的以色列拉宾——一位呼唤和平的老人。余秋雨老师和他的妻子在悼念墙上用汉字写了三遍“和平”。这样的虔诚与气度让我敬佩,这样的文明让我自豪。
但愿全世界的文明,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能如此。
约旦——在缝隙中生存
约旦和以色列相同,也是一个沙漠上的国家,但它百分之八十是不毛之地,仅靠着约旦河旁的公路维持着脆弱而坚强的生命。地理上的劣势使约旦别无选择,只能在贫困中挣扎。但即便如此,约旦几乎所有人都在缅怀一位国王——侯赛因,他用自己高超的政治智慧给约旦人民带来了和平与安康,并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对于不同文明而言更是如此。每种文明所处的生态不同,面对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都不尽相同。作为中华文明子民的我们,不必太过担心像约旦那样没有选择的问题,相反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目前所用有的。又突然想到,不论是什么形式的侵略,都是把一种文明强加在另一种文明的头上,结果呢?大多两败俱伤或者胜利方也没捞到多少好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两千多年前先秦诸子告诉我们的哲学。
那么文明也应该一样,心存感激,尊重他人。
伊拉克——可怜与无知
如果说希腊文明闪耀着光辉,那么比它还早绽放的便是埃及文明,比埃及文明还早的则是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两河之一的底格里斯河便流经伊拉克。按理说伊拉克所在地区的历史久远,应当有所继承和发展,但事实恰好相反,这里全都是被枪炮毁灭过的痕迹,包括文化。文明消亡的表现之一便是权力和利益凌驾于文明之上,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人民的思想也变得麻木,只有服从与仇恨。这里当然有国外强权政治的影响,但那些吃得肥头大耳,住在和卢浮宫差不多奢华的总统府的官员们,他们的责任呢?在这片国土上,我看到了文明被所谓的“文明”裹挟,却只有哀叹的份。希望这种事情不要再发生于任何一个国家。
快要离境时,余秋雨老师采访一个十四岁的女孩问:“你是不是也像大人们一样讨厌美国?”女孩用流利的英语说:“人民不讨厌,政治讨厌。它没有理由强加给别人。”“那你为什么还学英语?”“语言是文化,不一定属于政治。”理性的光芒就这样绽放在了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上的一个十四岁小女孩身上,而且是那样璀璨夺目。想想平日里看新闻评论时,作为文明从未断裂过的中华民族的一员,理性又在哪里?
伊朗——学会和平与宽容
伊朗也算是一个王朝更迭频繁的国家,但其中有几个统治者因宽容仁慈而出名——居鲁士和大流士。公元前六世纪的米底王国被来自波斯的居鲁士征服。居鲁士不仅解放了当初被尼布甲尼撒掳掠来的数万犹太人,还对各民族的宗教及其尊重。这在当时以残酷为代名词的巴比伦实属罕见的。他的后继者大流士倡导天下各国应平等往来,和睦相处。他们共同倡导的和平睦邻关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纵使时间流去已有千年,这两位统治者的执政理念被永久的记录在史册上。
尽管两位统治者只是伊朗史上的一瞬,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给伊朗的文明增添了一丝和平宽容的色彩。和平的意义不用强调,宽容也无需赘述,可能是我比较喜欢政治吧,我把二者在政治方面的功效看得比较重。我想起了唐太宗,想起来他对少数民族的和平外交政策,最终的结果非但不是战争,反而是“天可汗”这个至高无上的称号。又想起西方国家宣传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发展起来就一定会和其他国家血刃相见吗?中华文明的根源主张和平自守,战争在人们眼中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果一种文明企图通过暴力手段获取财富,那么它最终要么走向灭亡,要么被众多力量所制衡,终究没有称雄时的威风凛凛。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和平宽容倒成了避免走向毁灭的良药。
不管于国家还是一个人,和平与宽容都是一种成熟后的道德。
巴基斯坦——发现和玄奘
巴基斯坦什么最有意思?车。说的确切一点是改装车,说的形象一点是棺材车。关于对棺材车的记述余秋雨老师已经写了很多。让我好奇的是为什么这里的人们热衷于把车改装成这个样子。余秋雨老师没有说,却论证了美与丑的关系。这就给我留下了广阔的猜测空间。这究竟是当地的贫穷导致的还是文化导致的?如果是贫穷的原因,买辆车已很不容易,更何况改装还是一大笔费用?如果是文化原因,为什么在曾经诞生了犍陀罗这一伟大艺术瑰宝的地方,人们的审美观念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既然人们都愿意把钱花在改装棺材车上,为什么不愿意投资教育呢?赤脚流浪的儿童满街都是。真不知是碍于面子还是承认了自己的贫穷而引发的心理上的畸形竞争。所有的一切都不得而知。
当然以上的猜测全部是出于我个人的无知,所谓无知者无畏,不知是不是像我这样。
但贫穷和奇怪的审美在这片土地上变得渺小起来,是因为这里有法显和玄奘来过的地方。文明不是流行于一时的景物,而是贯穿在骨子里的坚强。在现在的探险队员都认为艰苦危险的路线上,法显和玄奘两位僧人进用脚步度量出山的高低,路的长短。
首先惊异于他们是靠什么挺过了这段旅程。余秋雨老师曾经说,古代中国走得比较远的有四种人,一是商人,二是军人,三是僧人,四是诗人。其中具有明确的文化意图并能远行的只有僧人。僧人成了文化传递的使者,而鼓励他们的正是文化本身,换句话说,便是信仰。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想到许多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记得白岩松曾经说过,有一亿人说他们信仰共产主义,有一亿人说他们信仰各种宗教,那剩下的人呢?好像没有信仰。不知道现在社会上的浮躁和信仰的缺失有没有关系。如果有的话,就想想法显和玄奘当年走过的路和他们的心吧。
重新说说这两位僧人的远行。正如余秋雨老师的这句经典的总结:
“一切深层沟通都不能仅靠文字资料,而必须以脚步、目光乃至整个血肉之躯作为船筏。”
印度——矛盾的集合体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是一个曾经让无数僧人神往的地方,但在余秋雨老师笔下,我感受到的印度,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它有童话般美丽、杰出的建筑泰姬陵,有曾经领导印度走向民族独立之路的圣雄甘地,有释迦牟尼苦心悟道的菩提树,但是,它也同样面临人口爆炸带来的危机,也遭受着大范围的整体贫困,也有严重的污染和落后的管理……当所有的一切都融合起来,不论古今,不分先后,就形成了现在的印度——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但在我看来,现实问题的严重性掩盖了曾经辉煌一时的印度文明,因为没有一种文明适合生存于这样的状况之上。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也是我认为的任何文明的基础,不因别的,只因文明最重要的载体还是人。
贫困会给一个国家带来很多灾难,包括物质上的和思想上的。希望印度能够率先解决人民的贫困问题,这样以后谈民族复兴才有希望。
结语——思想的启示
读完了,感觉很快。余秋雨老师的这本书以游记的形式记录了整个旅程的险象环生,许多文明的起落兴衰,每1篇都以新的视角去观察,每1篇都蕴涵着新的思考,在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位文化学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读来永远新颖,不会困倦。
其实这本书的读后感写得很费劲。余秋雨老师在每1篇中的思考都发人深省,足以让我豁然开朗,每一次都伴随着原来如此的惊喜和深深的佩服。我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完成阅读的,更像是一次思维的启迪或扫盲运动吧。要提笔写,真不知该写些什么。但有一点我要感谢余秋雨老师,他让我感到了自己还很无知,他告诉我在探索的道路上我还很渺小,他教给我以后要虚怀若谷,不要狂妄自大。读一本好书,可以读出人性的一些最基本的东西。
这本书给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很多,其中有两点我比较感兴趣。
一个是文明与权力的关系。一直以来我认为文明滋养了权力,权力只是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权力的运作会导致文明的兴盛或衰亡,但它们仍然是从属关系。如果权力导致了文明的毁灭,那么应该从文明自身找原因。而余秋雨老师讲到:“文明和权力毕竟是两个秩序系统,至少在古代一直没有找到协调之路,因此两方面迟早产生抵牾。两方面的力量越强,抵牾也越严重,而严重抵牾的结果必然是严重失序。”原来它们之间还可以分得再开一些。不是所有人文灾难都是文明的错。
还有一点就是文化学者的责任。以前我一直以为文化学者的工作大多应该在研究浩如烟海的典籍,有时联系中外,贯通古今,解读文化的深层含义。然而余秋雨老师以车轮考察各个文明的方式逐渐让我改变了这一看法。文明需要传播,文明需要交流,文明需要借鉴,文明需要自省。“人生太短促,要充分理解一种文明已经时间不够,更何况是多种文明。于是大家都变得匆忙,而匆忙中又最容易受欺,信了一些几经误传的信息作为判断的基点,既伤害了自己又伤害的文明。因此,应该抓紧时间多走一些路,用步履的辛劳走出受欺的陷阱。”那么,对于我们,这年轻一代,老祖宗留下的千年遗训没有错: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9
要想知道你是在发出一种积极的心灵感应,还是一种消极的心灵感应,你只需要简单的看一下在你生活中的某一个方面所获得的结果就可以了。它们恰如其分地反应了你正在发出的心灵感应。
培养主动吸引力的三步骤:1、辨清你的愿望。2、高度重视你的愿望。3、愿望实现。
培养主动吸引力步骤1:辨清你的愿望
差异是你感到不好的东西
通过简单的观察和分析,你就会知道吸引力法则总是能反馈你的心灵感应。
试用差异的方法来帮助你辨清愿望。
当创建你自己的差异条目的时候,你要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差异项目。你辨清的项目越多,你所辨清的愿望也就会越多。
辨清让你感觉不错的东西,然后争取更多。考虑自己=自我关怀。在生活中的以下几个方面都要多考虑自己的行为:职业、金钱、健康、人际关系。
培养主动吸引力步骤2:高度重视你的愿望
辨清你的愿望,然后持续不断地给予它关注。当你给予自己的愿望足够的注意力的时候,你就是正在把你愿望的心灵感应包纳在你当前的心灵感应之中。你当前的心灵感应就是吸引力法则的所反应的东西。
我的心灵感应罩里包纳了什么东西
设想一下,你周围环绕着一个巨大的玻璃罩,你向外发出的所有心灵感应都被包纳在这个玻璃罩里。吸引力法则只对你心灵感应罩里面的愿望进行反应。你的愿望是在你的心灵感应罩里面还是外面。
明白你所有的目标、梦想和愿望都存在于你心灵感应罩的外面是很重要的。如果这些目标、梦想和愿望已经存在于你心灵感应罩的里面,那么你就拥有它们了,并可以享用它们。
一年前读这本书有感悟所以才做了摘录,希望能在心理健康课上介绍给学生,因为悟得不深,未敢讲。一年多后的今天,再回首,发现一个人,一个在中国这块大地上成长起来的人,要完全按照自己的愿望活着是那么的不容易,甚至于可以说没有可能。因为我们太多人从小就被异化了。
不能以自己的本来面目活出真实的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达到自己人生的高峰。
我们太多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与自己的愿望南辕北辙的。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同行,在教育我们的学生时候,要发现自己的心愿,要了解孩子的心愿。我们本是天地之子,自然之子,我们只有顺应自然之道去活出自己,也允许我们的孩子们活出他们的天性,保留他们的天性,我们才敢说在做教育,才是真的回归原点。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0
经过一夜的颠簸,从北京西——九龙的T97次列车已经进入广东境内,我在沉沉的睡梦中醒来,青色起伏的山峦,碧波荡漾的池塘,翠色欲滴的树木从车窗外缓缓地向后滑过,北方的萧瑟苍茫也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视线回到手中书籍的插图,一个赤裸的小女孩手持一朵白色的莲花欢快地奔跑。
《背包十年——我的职业是旅行》是国内首位职业旅行家小鹏根据自我的亲身体验、感悟撰写的,此书详细记述了小鹏自20__年至20__年在世界各地的旅行经历及所遇所感的人、事、物,从他细腻如诗般流畅的行文、丰富多彩的旅途经历以及纯真灵动的摄影作品中,我发现他不仅仅是位冒险、坚韧的职业旅行家,内心更是一个怀有无限好奇、时刻发掘真、善、美的儿童,他拥有着矢志不移的信仰——旅行,并将之抒写为常人难以涉足而自我乐此不疲的事业。
跟随着小鹏独特的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味觉,我驻足巴赛罗那的圣家堂被建筑家高迪的雄厚伟力所震撼,我透过梵高斑斓的色彩体会到他沉迷创作时的单纯欢乐与现实中的苦涩孤绝,在丹麦奥登塞小城的紫墙绿顶中见证培育安徒生丰富想象力的土壤,我赞叹于自然景观的旖旎富丽,在柬埔寨吴哥窟前屏息凝神注视太阳费尽全力地把肥胖的脸庞从嶙峋塔峰后挪出,聆听众人向自然致敬的掌声澎湃。
在小鹏的旅程中,一些善良、真诚的异国异地的陌生人搭手相助,成为旅程中最温情的旋律。例如尼泊尔人金卓热情好客,不但带小鹏参观加德满都的特色景点,并且还带她拜见母亲、女友,并赠送小鹏两枚尼泊尔古钱币,短暂的邂逅,他们超越了国别,超越了宗教与制度的芥蒂,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此外,还有免费开车相送的法国老太太等。在旅行中,LOVEISACIRCLE,小鹏得到过很多人的无私帮忙,他也让爱成为一种不断循环的能量,发现爱,并传递爱。这也是读这本书教给大家的礼物吧。
旅途中跋山涉水,不免遭遇自然、环境、人为等突发状况,旅途也成为危险的代名词。《今夜会不会再也醒不来》典型地反映了这种状态。在青海海拔5000多米的雁石坪过夜,小鹏因高原反应缺氧严重而心生恐惧,担心像以前的背包客一样命丧如此。身体本能的坚韧让他迎来了第二天的曙光,他的经历不时牵扯着我的神经,即因旅途中的丰富多彩、奇闻易趣而笑也因旅行的艰辛热泪盈眶。
这本书,不但能够学习借鉴到如何成为一个职业点的背包客,还能学习到如何将旅行经历经过分析整理以读者喜闻乐见的游记形式记载下来。
读读《背包十年——我的职业是旅行》,重拾因日常生活琐事而压抑下来的远行梦想,给自我一个不可抗拒的理由,去旅行吧!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1
读过大瀑布的葬礼之后,我又有了很深的感受。
本文讲的是:大瀑布本来是世界的大瀑布,近年来由于人们用水毫无节制,滥砍滥伐树木,不仅水土大量流失,而且水量也在逐年减少。几年过去,它在群山之中低下了头,枯竭了。总统为了提醒人们,给大瀑布举行了一个葬礼,让人们保护它,维护生态平衡。
一股巨大的水流咆哮而下,顿时激起千朵莲花……这样的景色何时才能再见到。如今的赛特凯达斯大瀑布正在逐渐枯竭,昔日的风光已不会再现。留给我们的,将是一座沉默的大山和几声催人泪下的水滴声。
这一切,都是谁之过?是赛特凯达斯大瀑布吗?不,是人类。造成悲剧发生的是那些乱砍乱伐的人们,是那些用水毫无节制的工厂,是那些破坏自然环境的鼠目寸光之辈。从此,森林里没了一棵棵生机勃勃的树,山间没了一条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草原上没了一匹匹自由自在的珍禽异兽……可怜啊,可悲啊!
读过文章后我又到网上看了看有关水的资料,看过后我就吃惊了,竟然还有水资源枯竭的国家,我想今后一定要节约用水。当地球真正被毁灭时,人类才会真正体会到失去家园后的痛苦。当昔日的宏伟如今变成贫瘠的土地时,人类才会真正感受到地球的无奈。照人类这样下去,再美的景色也会消失,在平和的生活也会硝烟不断,战火连连。为了我们近乎可怜的家园,停止吧!
醒悟吧,地球难道还不够可怜的吗?让我们从现在做起,节约用水,保护自然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2
引起我读《沉思录》兴趣的是这为本书的作者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我很想明白帝王与一般学者著书有什么不一样,另一方面,据说这本书是温总理的枕边书,也是克林顿在《圣经》之后受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更激起我读这本书的欲望。本书真的有那么强的魅力?
初看,感觉这本书没什么,艰涩而难读。全书共十二卷,上下卷之间也没什么关联和递进,同一文章中段落之间也没什么很清晰的脉络,甚至有时毫无关系,似乎作者思维很跳跃。语言上毫无华丽可言,十分平实、晦涩还有点反复和拗口(其实这是精华所在),如果不静下心来读,或许你就把它撂在一边了。然后当你静心读它时,你会发现它的思想是很深睿的,平淡中表达了一位帝王对人生的思考,排除世尘的杂念,净化人的灵魂。
这是一本富有哲学思想的书。作者受斯多葛学派的影响,书中充满哲学的思辩。他认为“死亡与生殖一样是自然的一个秘密,是同一些元素的组合与分解,而全然不是人应当羞愧的事情,因为它并不违反一个理性动物的本性,不违反我们的结构之理。”至少那时的马可·奥勒留对生命有一种理性的认识,而不依附于神学思想,这是难能可贵的。
此外,他还认为事物总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并且相互联系着,他说“正如一切存在的事物都被和谐地安排在一齐,新出现的事物不仅仅表现出继续,并且表现出某种奇妙的联系。”“我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它们都不会消逝为非存在,正像它们都不可能由非存在变为存在一样。那么我的每一部分就都被变化带回到宇宙的某一问好分,并将再变为宇宙的另一部分,如此永远生生不息。”由此作者发出要关爱人周边的人。
这是一本有关道德教育的书。作为帝王,他热爱学习,但学的不是用人御人之术,也不沉迷于权力情欲之中,他重视对自我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充满对人类道德的思考。这对现代人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礼貌日益丰富的同时,现实社会的精神礼貌却在悄悄退化,而《沉思录》正是让我们重新找回“逝去的礼貌”的钥匙。在本书首卷中,我们便能读到这样的话,“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从我父亲的名声及对他的追忆,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马克西默斯,我学会了自制,不为任何东西所左右。”他极力宏扬人性的真善美,认为这才是人的本性所在。
“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明白,可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研究,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我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当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我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我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我的缺点和行为。在当今,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不断膨胀的世代,这是一曲清凉剂,让我们清醒,少埋怨社会,多想想自我为社会做了什么。
这是一本对人生充满思量的书。在马可的时代,还是由神权所统治。但作者有勇气挑战自我内心,这是悟性的开启,是人认识自我和神灵的最关键一步。他想到这世界如果无法改变,那么只能选择改变自我。他试着借助自我的创造力,用那些哲学、伦理和逻辑来摆脱内心困境。他对善与恶的思考,痛苦与欢乐的选择,正直与阴谋,权力与义务等,其核心思想其实就是人类的道德。在人类几千年历史中,真正扮演救赎主角的其实便是我们人类自身的道德。如此说来,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内心欲望战斗的一生,而战斗的终极目标,可是是道德。如果我们能战胜自我,由一个高尚的道德所引导,那么这个社会的丑陋面也会随之淡去。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马可·奥勒留他告诫人们在轻看世俗的荣誉、名声,他说“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不要老想着你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着人认为最好的东西,然后思考如果你还未拥有它们,要多委热切地追求它们。”
书中也充满了心理学的知识,马可·奥勒留认为引起我们情绪变化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这与ABC理论是完全一致的。
本书的最终一章节还异常论述了死亡,提出“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他说:“希波克拉底在治愈许多病人之后自我病死了。占星家们预告了很多人的死亡,然后命运也把他们攫走。亚历山大、庞培、凯撒在粉碎数以万计的骑兵和步兵、频繁地把整个城市夷为平地之后,他们最终也告别了人世。”作者再三向人们展现,死亡是自然规律,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是天命。圣贤也好,皇帝也好,平民也好,谁都无法逃脱。必然应对的事情,恐惧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引发了我们对于死亡的思考:如何让有限的人生活得更有价值、更精彩。要让人生活得更有意义,就得从个人的修养着手,无论是品德修养还是业务素质,都需要不断地自我提高。一个人仅有奉献于社会,有益于社会,才是有价值的。所以政府官员多读此书很有必要。
在本书中,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我,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我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我说道:“你错待了自我,你错待了自我,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我。如果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自我批评的高度,那至少,我们能够经过阅读,理解《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3
我读了《沉思录》一书,觉得在将近20xx年前的人能有这种认识是十分了不起的。其中的一些观点对我很有教育意义。
从马克西默斯,我学会了自制,不为任何东西所左右,在任何环境里和疾病中欢愉如常,在道德品格方面形成一种甜美和尊严的恰当配合;做摆在面前的事情并毫无怨言。我注意到所有人都相信思如其言,在任何行为中都不抱恶意;他从未表现过奇怪和惊骇,从不匆忙,从不拖延,从不困惑或沮丧,他不以笑声掩饰他的焦虑,另一方面也不狂热或多疑。他已习惯于仁慈的行为,随时准备宽恕,避开所有的错误;他给人的印象与其说是一贯公正,不如说是不断改善。我也注意到:任何人都不能认为受到了他的蔑视,或者敢自认是比他更好的人。他也具有一种令人愉快的幽默的本领。
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我-作为知道善和恶的性质,知道前者是美后者是丑的人;作为知道做了错事的人们的本性是与我相似,我们不仅具有同样的和皮肤,而且分享同样的理智和同样的一分神性的人-决不可能被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损害,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恶强加于我,我也不可能迁怒于这些与我同类的人,或者憎恨他们。因为,我们是天生要合作的,犹如手足,唇齿和眼睑。那么,相互反对就是违反本性了,就是自寻烦恼和自我排斥。
类似的观点在书中出现过很多,我认为这些观点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有着很好的帮助。
在生活中我们不免会遇到一些让我们不开心的事,往往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会改变一些人。有的人开始对生活抱怨,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公平,成为了愤青;也有的人会忘记自己的原则,自甘堕落,最终变成那类他们曾经看不惯的人,做着那些他们曾经看不惯的事情。
而作者认为,那不去探究他的邻人说什么、做什么或想什么,而只注意他自己所做的,注意那公正和纯洁的事情的人,或者像厄加刺翁所说,那不环顾别人的道德堕落,而只是沿着正直的道路前进的人,为自己免去了多少烦恼啊!
我认为,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从社会的大环境中孤立出来。所以,即使生活在一种违背自己原则的.环境中,我们也要去适应这种环境,去和周围的人正常交往,而且在交往时不能抱有任何一种瞧不起的态度,只要不去改变自己的原则就行了。
不要把任何这样的事情评价为是对你有利的:即那些使你不守诺言、丧失自尊、憎恨、多疑、苛责、虚伪和欲望一切需要墙和幕的东西的事情,因为那更喜欢他自己的理性、神灵并崇拜神灵的人,他不扮演悲剧的角色,不呻吟,不需要独入或很多伙伴,最重要的是,他将在生活中不受死的诱惑也不逃避死亡,对于他的灵魂究竟在身体中寄寓多久,他是完全不关心的。因为,即便他必须马上离去,他亦将乐意地离去,就仿佛他要去做别的可以正派和体面地去做的事情一样;他在全部的生命中只关心这一点:即他的思想不要离开那属于一个理智的人、属于一个公民团体的人的一切。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4
老师在暑假期间给我们推荐了几本故事书,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尔德童话》中的《快乐王子》。
这个故事讲了以前快乐王子的雕像在高高的石柱上,他浑身都布满了薄薄的金片,一对蓝宝石做的眼睛闪动着柔和的目光。王子手中的剑柄上还嵌着一颗硕大的红宝石。
王子每天站在高高的石柱上看着城市中形形色色生活的人们,当他看见在贫困中艰难生活的人们,善良的`王子难过得流下了晶莹的泪珠。他看了看自己身上金光闪闪的衣服,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把好朋友小燕子叫来,请求它帮他把身上的金片摘下来悄悄地送到穷人家里,当浑身的金片全摘完时,快乐王子已经从全身闪着金光变为全身黑漆漆的塑像了,可他看到城中的一户人家门窗全破了,寒风呼呼的吹向他家。他又请求小燕子将他那双蓝宝石做的眼睛摘下来送给那户人家。王子的眼睛看不见了,但他听到老百姓们的欢声笑语,他还是开心的笑了。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觉得快乐王子不仅仅外表美,他那颗善良的金子般的心灵比他的外表更美丽。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5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自己人生的后半期完成的著作,是她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文中主要是对童年自己的家乡呼兰河的人、事、景的描述,“因为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茅盾对这部小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说“它是1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小说是对当时萧红心境的真实体现,萧红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她的人生有许多不解之谜,感情的曲折历程、自己的流离生涯,和当时的时代与历史环境息息相关。等到后来,她越感到人生的荒凉、内心的寂寞,所以在小说中总是强调“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童年是我们一生中最无忧、最无虑的美好时光,对这一段的记忆是我们最值得回忆的,是难以忘却的。萧红用此给我们展现了中国东北小县城的独特风俗。
《呼兰河传》讲述的是中国东北一座小县城的风俗往事。它如一幅画,色彩单纯,用最朴素的笔墨描绘了一个县城独一无二的美丽。读后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平静、如此简单;人生可以如此平凡而又满足,少了许多人世间的纷争,满眼都是纯粹的风情,单调中不失,简单中充满了人生常态。“
萧红把生老病死写的非常简单,”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就算了。老,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还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死,是悲哀的事情,哭完之后把人埋了,活着的依旧还得回家过日子。“一切顺其自然。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6
我们借的书,第一章是给大象拔刺。
作者在森林里被一头大象给带走了,原来,那头大公象是个爸爸,它让“我”给他的儿子拔刺。
作者以为快死了,原来大象让他给小象拔刺。
当他在走哪一条路时,突然,前面掉下了一窝蜂蜜,表达象一家对作者的感激之情。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7
“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快乐是一样的,困难却是不同的。如果早知道结果,我们又该怎样选择自己的路?——题记
无意中听见《解忧杂货店》这本书的名字,觉得很有趣便买了下来,回家打开书便一发不可收拾。这本书讲的是关于在爱情、亲情、家境等因素下人们的选择。有因为男友身患绝症,在爱情与梦想间徘徊的月兔小姐。有为了音乐家梦想离家漂泊,却在现实中寸步难行的克朗先生。还有面临家庭巨变,挣扎在亲情与未来迷茫中的保罗先生。他们都在陷入困境中死马当活马医地向解忧杂货店寄了信寻求意见,可当收到来自未来并且知道他们最终结果的忠诚建议后,却选择了与建议相反的路。最后月兔小姐坚持了奥运会的训练,克朗先生也追寻了他的音乐梦,保罗先生还是离开他的父亲出逃了。他们的结局都不尽人意,月兔小姐的奥运会不开了,克朗先生觉得音乐路很无趣又回去继承了父亲的鱼店,保罗先生离开后,父母自杀了,他后悔不已。
为什么他们没有听取那些能够让他们更幸福的建议?因为在纠结中在别人的意见中,他们听到了来自于自己心中那个不想放弃的声音,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就算结局未必美好,他们也在梦想的道路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不会在很多年以后感到遗憾,为什么我没有再坚持一下。
就像面临着中考的我一样,理科成绩差,文科不出彩,从小就是这样。仅剩半年时间,努力半年我可能没有提高或者有不明显的提高但却非常累,但不努力的话我将不会有希望提高,不会有希望走向通往梦想的路。如果是你,你该怎样选择?如果是我的话,我选择努力,哪怕有可能毫无收获,也不想在以后回想起来时感叹道:如果在那时,我坚持到最后,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别致风景。
所以,不论在人生的岔路口怎样选择,心之所向便是阳光大道。我衷心祈祷每个人可以相信自己,无悔的燃烧自己的青春。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8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灵魂。
——题记
古城的残片,大树的几根重落枝条,临街老店被涂盖得字号,半扇院门的插闩以及那些美好的回忆都一一浮现在我眼前。仿佛林海青的《城南旧事》中的情况都又出现在了我的面前。
也许,童年,十几亿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它代表经历沧桑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读着《城南旧事》,我渐渐地走进了书里,它们就如一股细流,静静的,慢慢的渗入我的脑海中。
当我读到英子居然为秀珍和妞儿重逢去寻找思康叔而将自己的生日礼物给了她们。直到后来我才明白,她的童年之所以如此精彩是因为她有这样的一颗纯真的心灵,正是因为她有这样的一颗心她的童年才那么快乐。那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不折不扣的快乐
《城南旧事》这本书让人陶醉,它如一位绘画大师,缔造出了真实的人性世界,为我呈现了一出精彩绝伦的演出。
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的浪费掉。
合上书,房间里飘着一股淡淡的幽香,久久不散……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19
这么多故事中,有些转眼即逝,没有留下一丝痕迹;有些却在我的心头上划出了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在这些故事中,《哑牛》的故事激荡了我的灵魂……
小男孩从小就是一个哑巴,爸爸退休之后就把他送到了菜场去帮助别人卖菜。因为他有力气,像头小牛,所以大家都叫他“哑牛”。但是那儿有个胖老婆婆比较奸诈,什么活儿都让哑牛一个人干:卸车、装车、送菜、搬东西……哑牛每天干得满头大汗却毫无怨言,任劳任怨。可是奸诈的胖婆婆偷了钱还诬陷哑牛,把哑牛当成替罪羊,但是哑牛还是宽容了她。最后恶有恶报,她再次偷钱时被捉了个正着。
读完这个故事,我很震惊。惊得是哑牛竟然有如此宽大的胸怀。那个邪恶的胖婆婆让他干这干那,自己却在旁边悠闲自得。如果换做是我,早就撒手不干了,可是善良的'哑牛却海纳百川选择沉默。
俗话说得好:“宰相肚里能撑船。”我们要像哑牛一样,有个博大的胸怀,用忍去宽容地放过那些做了错事的人,让他们改正错误,接受正能量。
《狗牙雨里》不光是《哑牛》,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了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让我成为一个会生活的人。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0
读完这本杜甫传才知道杜甫和我通过以前学习了解的他并不完全相同,在我的认识里,杜甫似乎没有年轻过,永远都是四五十岁甚至更大,为生活发愁,为国家命运发愁,为百姓发愁。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他也是年轻过的,也曾满怀壮志,意气风发。但仕途的的不得志,生活的艰难,国家的动荡使他的诗歌内容风格发生了巨大改变,成为了那个我的认识中没有年轻过的诗人。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是杜甫《赠李白》中的诗句,此时的他和李白同样有着豪放、热烈、向上的精神。
杜甫始终希望能够出世做官,在长安时,他广泛结交名流,扩大自己的名声,奔走于权贵之门,还经常向达官显贵们投赠诗稿,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援引,为了获得一官半职他卑躬屈膝,低三下四的去讨好奉承达官贵人,此时的他丝毫看不出有成为那个忧国忧民的诗圣的.潜质,如果他得到了官职会怎么样呢,也许历史上会出现一位平庸的官员和诗人。如果他在向皇帝敬献三大赋后得皇帝赏识而平步青云,成为宠臣,住在华丽的庭院,衣食无忧,也许他的诗作就只有《天狗赋》《雕赋》这些阿谀奉承,粉饰太平的诗了吧。而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也就不会出现了。那个无时无刻不在为人民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人民担忧的人就会消失,也许正是他的不得志,穷困潦倒成就了他。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他自己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看到国家满目疮痍,百姓民不聊生,官吏凶残可憎,他的诗歌内容产生巨大变化。他同人民一起感受着失去国土家园的痛苦。他积极号召人们奋力进行征战,以保卫国家民族的安全。他写诗悼念为国捐躯的士兵。他同情人民,大力揭露滨役给社会造成的黑暗景象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
在写三吏这组诗,杜甫的心情十分复杂。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他坚决拥护。百姓为支持这场战争作出了惨重牺牲,他又极为同情。正是因为杜甫是一个爱国又忧民的诗人他才会有矛盾复杂的心情。
接近晚年的杜甫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终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肝”。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总是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他将自己完全融入到百姓之中。
从这本杜甫传中可以看出杜甫为国家忧愁,为人民忧愁,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他一开始考虑的是自己的仕途,甚至不惜为此阿谀奉承,但即便如此他依旧没能如自己所愿的成为一名官员。可也是因为这样他才有更多的机会和百姓接触,了解老百姓的疾苦,从而写下那些忧国忧民的诗篇。可以说杜甫是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在苦难中他的善良、忠诚、关怀天下的心态被激发出来,他的眼界开阔起来,不再是只盯着自己的仕途,他渴望国家统一,他同情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百姓,他痛恨不管百姓死活的统治者,他用诗歌来记录当时的实情,表达自己的感情。
我认为不能说是苦难成就了杜甫,而是他在苦难中成长起来。因为只有内心善良的人在看到国家破碎,人民流离失所时才会去关心,去为他们呐喊,如果一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当看到人民生活凄惨时只会保持冷漠,更何况杜甫当时自己的生活也很艰难。
杜甫在自身状况十分糟糕时依旧不忘国家人民,是因为他将关怀国家人民作为自己的责任,他认为那是他理应做的事,早期他希望做官是为了辅佐君王治理天下,后来他的诗是另一种方式的心系天下。不论成功与失败,始终抱着早年立下的志向,用生命去做最值得的事,我想这就是杜甫的诗能流芳百世的原因。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1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唯有读书,才能让我们改变自己的命运,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就是这么一个爱读书的小学五年级学生。
众所皆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也很多,以前,我最讨厌的就是写作文了,每次跟挤牙膏一样,随着时间的迁移,我的阅读量也增加了,现在写作文,好词佳句就像潮水一样奔腾而来,令我文泉思涌,真可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还是一位好老师,它教会了我们做阅读时举一反三,令我速度大增;它能丰富我的课外知识,就算是素未谋面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我对他们的习性了如指掌;它教会了我明辨是非,做事前多思考一会。书籍是我的好朋友,它告诉我许多道理,它让我勇敢,待人要真诚、善良!
作为新一代的少年,我们应当多读书,读好书。可是,真的是什么书都适合我们阅读吗?不,并不是这样的,比如科学家们读的书就太过于深奥,不适宜我们读,对于我们来说,最好的就是国内外知名和老师推荐的青少年读物。
我推荐大家读天文类的书,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在这茫茫宇宙之外是否有生命的存在;植物类的书可以让我们近距离去接触大自然,也可以让我们对有毒的植物敬而远之;科普类的书,可以增加我们的见闻,丰富我们的课外知识;户外类的书可以让我们在户外游玩时面对突发情况毫不慌乱,有条不紊地采取措施;文学类的书可以让我们积累好词佳句,在考试时去正确运用。仅此以外,我们也可以在闲暇之余读一些小漫画、绘本……
看过的书就好似一位老友,应当时常见面,随时可以将它取下来翻一翻,正所谓“遇故而知新”。让我们对它会有新的见解和认识。我们还可以邀请三五好友与自己来一场精彩绝伦的辩论赛,每一个人的脑子里的思想在空中碰撞,擦出绚烂的火花,最终融合在一起,又回到我们的脑海中。
书,就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当“好读书,读好书”。我们应当活到老学到老。小时候,我们是学知识,当我们老了,就会多了一份宽容和理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讨热爱读书!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2
其实我是更喜欢读小说的,但偶尔也会附庸风雅地读点其他书籍,就象网络红人凤姐的搞笑名言“我经常看的都是社会经济学和一些文学类的著作!比如说《知音》和《故事会》”。
但《沉思录》除外,这是我自觉的想去看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好书,好书可以让你读得越多,收获的越多,并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
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它不如尼采的哲学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灵鸡汤》《苏菲的世界》等速食类哲学著作琅琅上口,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n年前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这话说得好,有大师风范,但并不了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忽然对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对宇宙、个体、时间、灵魂、生死、痛苦、神、相处、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语箴言,令人启发与品味。不要说这是__年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现在,同样会令人景仰。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3
在《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中提到:“对幼儿园老师而言,与家长沟通,积极寻找教育的最佳切入点,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幼儿教师除了在每天上学、放学的过程中与家长面对面沟通、进行家访等方式之外,还可以努力思考,建立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法与幼儿家长沟通。”现在我们每个月都会去孩子的家中进行家访,以家访的形式面对面的与家长进行交流,这种形式受到家长们的欢迎,作为老师也能在家访的过程更多的全面的了解孩子。但我们的家长由于平时工作比较忙很少来幼儿园里,接送的大部分都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更别说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了解老师的教育工作,体会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的重要性了。虽然我们幼儿园在学期中也会组织一些亲子开放活动,但家长对幼儿园平时的常态教学活动却知之甚少。
为了促进家园之间的`理解、沟通,我们曾经开展过“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走进课堂”的亲子系列活动,该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积极响应,有很多家长都表示愿意走进幼儿园,尝试着做一回老师体验幼儿园的教学工作:记得我们有一位在银行工作的妈妈,她准备了一些钱币给孩子上了一堂“认识人民币”的数学活动,一开始上课孩子的积极性非常高涨,特别是她的孩子更是非常开心和自豪,但后来由于都是以讲解和示范为主,孩子们开始蠢蠢欲动起来,让这位妈妈无法掌控,活动结束后她对我说:“周老师!你们上课时怎么能让孩子注意力一直集中的,我在课上真是没有办法,你们可真不简单啊……”还有一位是在环保局工作的妈妈,准备了一些环境污染的图片,给孩子们上了一节环保课;还有是警察爸爸,给孩子上了认识“安全标记”的活动……这些家长通过走进幼儿园,“客串”一回老师,他们更加了解了幼儿园的工作,也体会了老师工作的不易,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更加的支持和理解了,而我们也在此类活动中受到更多的启发。因此,利用家长的丰富资源,让更多的家长走进课堂,架起家园沟通的桥梁,受益的是我们的孩子。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4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本书,名叫《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我大喜,因为我对这本书早已梦寐以求。这本书有丰富的科幻感,写得都是魔法,我最喜欢写神奇的魔法的书了。我只要有时间就看,没想到不到十天就看完了。
这本书描写的是一个巫师的故事,一个叫哈利波特的孩子,他的爸爸、妈妈都被一个叫伏地魔的巫师给杀害了,只有哈利幸免于难,因为伏地魔的魔法不但杀不死他,反而反弹回他的身上,受到伤害之后就独自一人跑了。校长来到时,只有哈利没有死,大家都很惊讶,伏地魔的魔法那么强,一条咒语就可以杀害好几条人命,为什么打不过一个小孩子呢?哈利的脸上留下了一个闪电型的疤,从此,他在魔法界一夜成名。校长他们商议把哈利交给谁好呢?争论了许久,决定把他交给他的姨妈德斯里夫妇,让海格送过去。海格想:为什么要把著名的哈利交给一个麻瓜(就是不懂魔法的人),但他还是把哈利送给了他的姨妈。在姨妈家,哈利经常受苦,干这干那,穿的衣服也是表哥穿小的衣服,饭也是自己做的,可他却吃得是剩饭,住得是最小的房间,在学校里也受表哥的欺负。最后,他才知道自己是一个巫师,就去了霍格沃茨魔法学院,结交了赫敏和罗恩这两个好朋友,得到了猫头鹰海德薇,当然,也遇到了自己的对手马尔福,还有伏地魔的忠实信徒斯内普教授。虽然身在魔法学院的城堡内,既有朋友的赤诚帮助,也有老师的悉心呵护,但是校园内危机四伏,哈利的生命时时受到威胁,在魔法学校也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也获得了一把很好的飞天扫帚光轮。
看完这本书,我决定要当像哈利这样坚强的人,遇到困难不能退后,困难就像绊脚石,只要坚持一定能克服这些困难,如果放弃就会失去很多,就像一个名言说得一样,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5
《沉思录》,书如其名,是一本需要人把心沉静下来阅读并思考的一本书,这是古罗马哲学家帝王马可·奥勒留的人生思考与感悟,是一部直抵人灵魂深处的西方经典哲学著作。多年前,在网上搜索时,无意中得知此书精读百回的枕边书,心中顿生好奇,是怎样的一本书,让总理这样的情有独钟、青睐有加呢?
满怀期待,四处找寻,在文化街上的一家期望书店里我找到了这本由北方联合出版传媒公司万卷出版公司出版印制的微型书。回家后随手翻阅,能读懂的段落并不多,对于好多语句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没过几天,这本书便被我遗忘在了书柜的角落里。时隔几年以后整理书籍时,重又翻开了此书,细细品读,才发现了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或许是这几年的生活积沉,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悟,从而对这本书有了重新的认识。犹如醍醐灌顶,从前晦涩绕口的语句,而今成为了箴言警句、谆谆教诲,点亮了我的智慧和心灵之灯。
环视星球,仿佛你是和它们一齐运行,不断地研究元素的嬗递变化吧,因为这种思想将濯去你尘世生命中的污秽。
灵魂的力量在于让人以最善的方式生活,它能对无关紧要的事物采取漠然的态度。
不要总去注意别人心里的想法,那么,一个人就很少会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自我内心活动的人就必然是不幸的。
以上几段话摘自《沉思录》,从宇宙到人生,从灵魂到死亡,马可·奥勒留无所逃避,真抵人心。如今,这本书已经成了我的随身宝典,有空便翻开逐字逐句地精读,其间的每一个字符,每一句教诲,都教导人类摒弃一切无用的思考,去正直的思考,过朴实的生活,从而抵达心灵的最大宁静。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6
读一本书,有的是学会技巧,有的虽然不能让人学会技巧却可以真正的使人的内心发生改变。沉思录是一本具有改变人内心的力量的书。
读沉思录,让我改变了自己的观念。对善良,或者对自己做人处事的方法,有影响。在之前我一直以为,善良就是尽量让别人更加方便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现在,慢慢的学着尊重自己的理性。将理性与道德结合起来。做事情要成熟一些,而不是像小孩子一样做事情。当然,依然没变的是时刻记得尽量不做有损他人的事情。正如书中所说,“不能被欲望驱使,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考虑,自己是不是出于与野兽无异的变和分解了,经过融入宇宙的一种再生的智慧而获得一种如火焰一样的性质,以这种方式为到达那里的具肉的灵魂腾出地方。”这是马可·奥勒留对灵魂继续存在的这种假设给出的回答。
《沉思录》是一部感伤的著作,感伤隐藏在文字背后那个无法过自我梦想生活的灵魂。尽管奥勒留以高贵的姿态来描述心中的哲学,以永恒的道德与理性指引人生,然而人生终究不能完全纳入理性的轨道。奥勒留站在罗马帝国衰亡的十字路口上,即便纵马扬鞭抚平四海,也无法挽回日落的结局。
当无法改变的现实使我们裹足不前,人要做的是遵循自我的`本性,“使自我坚持朴素、善良、纯洁、严肃、不做作、爱正义、崇敬神灵、和善、温柔、致力于所有恰当的行为吧”,自我道德的完善,不为他人的行为所左右,这是奥勒留应对的措施,退回到内心中沉思。他的功过也许要历史学家做更系统的论述,然而应对现实的压迫,一个高尚灵魂的深深思索仍足以令千年后的人们动容。
“所有你看到的事情都将迅速的衰朽,那些目击其分解的人们不久也将逝去。活得最长的人将被带到和早夭者同样的地方。”斯人已逝,沉思仍将继续。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7
每个人都属于自己的那份童年,童年的喜怒哀乐早已刻在我们萌发的心中,那么《童年》这本书中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又是怎样令人忘怀呢?下面,就让我们感受一下吧!
我们在家里是独生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高尔基的童年没有我们幸福,家庭也没有我们美满。高尔基从7岁起就没有了爸爸,跟着妈妈和年迈的奶奶生活,然而,他并没有埋怨妈妈,而是更努力得读书,准备孝敬辛苦的妈妈。《童年》这本书记载了高尔基儿时的一些故事,中间还夹着一点点的苦涩,还夹杂着做人的道理:高尔基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也能成才,真让我佩服。
依靠一个人,只能依靠一时,不能依靠一世呀!人生的路还很长,需要自己慢慢走。人生的坎坷还很多,需要自己一个一个的克服。这样的一生才无愧于心啊! 我们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永远以积极、勇于拼搏的态度对待现在和未来的生活!高尔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高尔基也值得我们尊敬。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8
最近,我已经读完了《怪老头儿》这本书。它是由几个童话组成。但我还是喜欢《怪老头儿》这篇童话。
这篇童话主要是讲怪老头儿和赵新新之间发生的事:一天,赵新新肚子疼,于是老师让他回家。赵新新坐上了电车,电车很挤,可是赵新新看见一位老爷爷没有地方坐。赵新新对椅子上坐的大哥哥说:"大哥哥,你让老爷爷坐坐好吗?老爷爷年纪大......“可是大哥哥不同意,还说,要不然,就要老爷爷给他一块钱。赵新新把自己兜里的一块钱给了大哥哥,让老爷爷坐下。老爷爷坐下了,对赵新新说:"其实应该你坐,你肚子疼。“赵新新很是惊奇,他并没有告诉老爷爷他肚子疼呀。赵新新下了车往前走了几步,就看见了老爷爷。老爷爷让赵新新叫他怪老头儿,还帮他治好了肚子疼。赵新新和该老头儿成了好朋友。而且,怪老头儿身边的事啊狗啊东西啊都很怪。
这篇童话还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要善良,乐于助人,才会有更多的朋友。我们要学赵新新,他善良,乐于助人,和怪老头儿交了朋友。有了朋友,你就不会特别孤单。朋友就像生命里的一盏灯。其实,交朋友很简单,你只要像赵新新一样善良,乐于助人,你一定会得到更多朋友。
我很喜欢《怪老头儿》这篇童话。希望小朋友们有机会都能看一看。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9
不同的时代,你总会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
喜欢狄更斯的那段对于时代的开端。它似乎适用于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时代下的人们。
那是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那长长的排比句,立即就将我带进了小说。故事没有太多的离奇曲折。可我喜欢那些文字。那些大段的描写性文字,让你有一种不是在读小说而是抒情散文。两座城市,因为有了你爱的人,它变得不再一样。
它既是一个爱情故事,也是小人物的故事。雅克们,那些革命者的人生的命运,那酒店的老板和老板娘,那编织,让人既同情他们的命运,也反思他们的行径。革命者究竟对于那个时代,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究竟有怎样的影响。
贵族,被革命的对象,即使你是一个放弃了继承权的人,只要有贵族的血液,在那样的时刻,只能有一样的命运。
医生,一个贵族时代的受害者,也是革命时代的受害者,我想问,这究竟是怎样了?一个好人的命运竟如此的波折。
对于爱情,我反而没有了深刻的记忆。唯独在最后,为了自己的爱人幸福而交换生命的卡顿,让我对于爱情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_爆发了,他深远的影响着法国,乃至整个欧洲。人们开始反思之前的社会制度,开始尊重社会的每一个阶层。开始有了平等的观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个人只能去顺势而为。
大时代下,我们应该适应社会,好好的幸福的生活。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30
这几天,我读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这本书,它是英国著名儿童作家罗尔德·达尔的作品。这本书的主要人物有:狐狸爸爸一家和邦斯、博吉斯、比恩三个饲养场主。
这本书讲的是:狐狸爸爸为了让一家人吃饱饭,每天晚上都到三个饲养场偷东西。可是,三个饲养场主很小气,他们不愿意让狐狸爸爸偷走他们的任何东西。于是,他们决定抓住狐狸爸爸。但是狐狸爸爸太聪明了,每次他都顺利逃走了,不仅没有被饲养场主抓住,还和家人吃上了他找来的美味佳肴。最后,饲养场主在狐狸洞口守着,想等狐狸爸爸出来找食物的时候把他一枪打死。但狐狸爸爸对三个饲养场的位置很熟悉,他挖了三条可以通往饲养场的通道,不仅让自己一家人不再担心饿肚子,而且让其它动物也不用冒险寻找食物了。
狐狸爸爸聪明、机智、勇敢,他会在大家陷入困境时拯救大家,在他面临困难时,他会沉着冷静地思考,狐狸爸爸很了不起。读完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两个道理:第一,在有困难时,需要沉着冷静地想办法,才能解决。第二,不能太小气,否则什么得不到。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31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并不了解它的本意。
对于道德和人性自身的探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这是温总理的枕边书,这是克林顿在《圣经》之后受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国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不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同于罗曼罗兰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便能战胜一切,而这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如果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自我批评的高度,那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沉思录》不仅是对自我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充满对人类道德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日益丰富的同时,我们的精神文明却在悄悄退化,而《沉思录》正是让我们重新找回“逝去的文明”的钥匙。在本书首卷中,我们便能读到这样的话,“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在马可的时代,还是由神权所统治。如果说,神和道德扮演着同样的角色,都是人类欲望的救赎之路,那么,神不过是基于道德而产生的一个具象的实体。林达在《西班牙旅行笔记》中写到:“人们常常把看作是一群愚民,实在是小看他们了。真正的勇士,是有勇气挑战自己内心的人。这是悟性的开启,是人认识自己和神灵的最关键一步。他们被神灵擦亮眼睛,最终想改变的只是自己。他们和赛内加一样,试着借助自己的创造力,用那些哲学、伦理和逻辑来摆脱内心困境。终究如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那样,无法成功。于是,他们走向神。”走向神,平凡如我们,无法拯救他人,但至少能拯救自己。而在伟大的神明背后,其实便是宏伟的道德,在几千年中,真正扮演救赎角色的其实便是我们人类自身的道德。如此说来,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内心欲望战斗的一生,而战斗的终极目标,不过是道德。如果我们能战胜自我,由一个高尚的道德所引导,那么这个社会的丑陋面也会随之淡去。
a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32
书桌上的白纸已经被风刮得凌乱不堪,有的安静地躺在地上。
我把窗关得留下一条缝隙——吃得稍肥的飞蛾无法进入的缝隙;然后,满意地回到书桌旁,继续沉浸在《沉思录》中感悟人生。
“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
是啊,不要去埋怨自我所遭遇的,更不要去无谓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我能够承受苦难,相信自我不是弱者,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
联想到一些人,或富或贫,或长或幼,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即傅雷所说的那颗坚强的心。他们用自我无比坚强的意志力,将这种与苦难对抗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是英雄,伟大的英雄!
美国女作家之一海伦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英雄。在读完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后,我被深深震撼了!那种心潮澎湃的感觉,我至今都难以忘却;每每想起,心中的分量就又沉重些许。
曾在读书笔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对于泰戈尔的‘距离论’和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我极其赞赏;但海伦那一份不很优美,也不很具有哲理的真切,竟让我前所未有地怔住了。”
对于海伦的平身,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她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其自强不息,克服重重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作家和教育家。
在此,先撇开一些表面的东西,注意整个过程。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克服困难的过人毅力,没有坚强的赤子之心,怎样可能理解神明的安排,又怎样可能从如此的遭遇中站起来呢?
这是一种属于人类的潜志。它在我们内心深处存活着,时刻等待着爆发。神明对于人类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但请不要抱怨或是庆幸,因为你此刻的状态都只是暂时的,每个人都拥有那种潜志,每个人都是有机会的,只要你去争取,只要你好好把握。
在中国绵延的历史长河中,也有着许许多多的英雄。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就有着一位伟大的作者。
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但他并没有所以放弃自我,也没有放弃写书。在他写完《史记》的同时,实际也为自我写出了精彩的人格。
在我看来,这本《史记》的历史意义,已不仅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从窄而言,是司马迁的精神,从广而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这条巨龙,在磨难中存活,历经五千年的风雨,蒸蒸日上。我们能够看到,在它的脊梁上,屹立着多少不灭的灵魂,它们将英雄的坚强诠释,它们将英雄的精神发扬。
在神明的安排下行走,一路上,不停。
不屈于苦难的压迫,不屈于遭遇的不公,挺起胸膛走下去。
感悟之余,回过神,微微光晕打在《沉思录》的其中一页上,有一只飞蛾,正在用自我臃肿的身体拼命往窗里挤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