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结队心得体会(最新3篇)

文秘 分享 时间:

师徒结队促进了知识传承与技能提升,增强了团队凝聚力,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促进了个人与集体的共同成长。下面是阿拉网友整理编辑的师徒结队心得体会相关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师徒结队心得体会

师徒结队心得体会 篇1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响应上级关于师傅带徒弟,一帮一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号召,充分发挥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老教师“传帮带”作用。我们学校也开展了“一帮一”结队子活动,我与老教师结队,拜其为师,学习她在教育教学方面优秀的经验和育人方法。

老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业务能力强,工作态度极其认真,对人和蔼热情,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有这样一位良师,我当然是要抓住机会多多学习喽。

一、理论学习方面:

在师傅的引导下,我开始利用课余时间翻阅一些理论书籍,这些都是

老师推荐给我的,有国内外教育教学发展方面的,也有教学研究的现状方面的。这些最新信息和理论指导了我教学实践,也使我在短期内对领会新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扎实的理论储备,为教学实践开辟了一条捷径。

二、教学研究方面

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我充分利用机会不断地补充自己的“营养”。老师也总能给我答疑解难,与我交流如何更好的将理论结合实践。为了不断积极学习新的东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也总是主动地虚心地向他请教,努力工作、积极创新,不断努力地提高自己。

三、教育科研方面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老师经常教导我多点教学反思,定会益处多多,其乐无穷,我想,我定会在今后更努力的在这方面下功夫。

人的成长需要一个环境,学校举行的这项“师徒结队”活动的确给了我们这群幸运儿一次非常珍贵的学习与锻炼的机会。在这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在不断的“学习,实践,感悟”中,我在观念的转变上有了新的突破,在专业素养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教育教学方法更为科学,教学深受到学生欢迎,我想我会更加努力,争取做更优秀的教师。

师徒结队心得体会 篇2

很小的时候,每次过年,我和爸爸都会一起去拜访一个80多岁老人,这个老人我称呼她为“祖母”,她是我爸爸的师父的老婆,可我从来没见过“祖父”。长大一点以后,我才知道,祖父已经去世多年。后来在我读高中的时候,祖母也去世了。但是现在每年大年初二,我和爸爸依然带着礼品去拜访他们家。我们两家关系保持得很亲密。

从小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长大,我深刻体会到那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情感。我也渴望有一个师父,教我谋生的技能,做人的道理,然后会像爸爸一样,多年之后,依然对师父始终如一。值得高兴的是,工作第一天,我终于有了一个师父,实现了小时候的愿望!

我很珍惜和师父在一起相处的日子,我们每个月都会相互听课,讨论问题。师父每次听课之后都会提出我的不足,让我及时改正。我也会在听师父的课之后,获得启发,认真思考。每次在备课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我都会向师父请教,每次师父都会耐心的与我讲解分析。

两个学期过去,我发现我成长了很多。还记得第一次上讲台的时候,我因为紧张,双脚一直在颤抖,说话语无伦次,写字歪歪扭扭学生们都嘲笑我。我怕教得不好,所以每一件事情,我都会拼命的去做好。但是有时候你越努力,不一定就有回报。有一次,我想利用周末的化学自习课去讲练习,刚踏进教室,就有学生情绪激动,说要举报我到校长那去。我是在为他们好呀!可是他们却这样对我。那一节课,我没有上课,回到办公室,眼泪就不停地流了下来。后来师父开导我:“你刚毕业回来,遇到很多的问题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有时候,我们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跟他们斗智斗勇。”

对!“斗智斗勇”!听了师父的话,我又重新振作起来了,再次去上课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不紧张了,而且学生们提问题,我都能对答如流。慢慢的,我发现,学生们认可我了,自习课主动问问题的人越来越多,课后还热情的向我打招呼,偶尔还开点玩笑。第一个学期的化学平均分从段考倒数第二名变成期考的第二名。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第二个学期,我依然像往常一样上课,可是我渐渐发现,课堂上睡觉的人越来越多了,交作业的人也越来越少。正因为如此,每次去上课我都是先叫他们坐起来再上课,不交作业的'人罚他们重写。这样坚持得了两周,他们又依然如故。我拿他们越来越没有办法了,我也越来越有心无力了,就任由他们去了。段考,化学平均分倒数第四名。我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又向师父求救去了,师父说:“你上课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了,唯一有问题的是,你单纯为了上课而上课,为了赶课而赶课,而不舍得花点时间和学生们聊聊。”

我恍然大悟,再次去上课的时候,当他们困了累了,我就和他们聊聊生活上的一些有趣的事,他们都笑了。哎,师父这招还挺灵的,不得不佩服。

我要感谢我的师父,感谢她一年来给予我的帮助,当我遇到困惑的时候她是第一个为你指点迷津的人,当我被人指责的时候,她是第一个维护我的人。当我有目标的时候,她是第一个帮助你实现的人。感谢!

师徒结队心得体会 篇3

自师徒结队活动开展以来,自我感觉收获很大,在教学中有不少体会。

(一)在教材内容的理解方面。我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在各课中注意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分析,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以求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微观方面,我坚持去听课,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熟知,从听课中,我掌握了不少补充教材的小故事,来丰富自己的讲授内容。在讲授中,我还根据黄老师的建议,注意板书的严谨性和整齐,不断改进自己的板书,力求清楚明白。

(二)在教学反馈方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坚持给学生适度压力的原则,在讲完重要内容后,注意检查学生的知识落实情况。

(三)在教学方法方面,我通过听课逐渐学会把握教学节奏,黄老师的课就好像一曲舒缓得当的乐曲,重点的地方详讲,次要的地方略讲,有启发性的问题就要主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比较简单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大胆回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好师生互动。

在每次探讨教材中,张老师十分详细、流利地回答出本册教材的内容。可见,她在教学前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方面做得比较到位。默默地试问自己,我能如此娴熟地介绍六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吗?惭愧!之后张老师给出正确的答案,主要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内容。接下来,张主任又让我们分组备课,研讨如何省时高效地完成六年级上册第七组内容的教学。立刻,所有与会教师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说实话,我们平时的教研活动都是针对某1篇课文或一个知识点进行的',从来没有进行过整组内容的备课。这种备课形式激起了我很大的兴趣。在大家发言之前,张主任就单元导读课、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教学、习作指导课、习作讲评课等各种课型的教学进行了具体的讲解,使大家心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下午,各组就第七组课文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广阳三小的张老师设计从图片入手,进行单元导读教学。抓重点句段体会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情实感,可谓构思巧妙;三河教研室的李老师首先从导语出发抓住文章的不同出处,中国、德国、日本及表达的不同情感整体感知本组内容,之后,采用精读、略读一起讲的方法体会文中情感,然后,在交流平台的基础上结合课本中重点句段上好本组内容总结课。最后,完成口语交际、习作及课外阅读指导。仅用六课时来完成本组的教学,可谓省时省力;对呀,我怎么就从来没有想过呢?每篇精讲课文的教学我都要花费两课时的时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这样的设计能省下四、五节课的时间!为之感慨, “省时高效”一定要落到实处,做到重点突出,大胆取舍。“省时不一定高效”,到底怎样才能真正达到既省时又高效的最高境界呢?是呀,我们的设计到底合不合理?真正实施起来该如何进行具体操作?到底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取舍?这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看来,“省时高效”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许多无奈。到底应该如何继续走好这条教改之路?培训会的时间虽然短暂,带却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也可以说给我们每位老师留下了一份特别具有实践意义的作业,让我们在实践中一步步去验证,一步步去探索,寻求真正的答案。

感谢张老师给了我们这么多挑战,有挑战才会有动力。短短五个小时的培训或许并不能改变什么,但是,张老师提出的问题就像一颗颗闪着光的小石子。他把这小石子扔进教改的浪潮中,激起了一圈圈改革实践的涟漪。这圈圈微波向四面八方散去,激励着每一位从事语文教改工作的教师不断进取,不断摸索。“众人划桨开大船”希望这艘教改之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39 40950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