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心得体会(最新9篇)
《弟子规》强调孝道、礼仪与诚信,倡导修身齐家,培养良好品德,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下面是阿拉网友整理编辑的弟子规读后心得体会相关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弟子规读后心得体会 篇1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因为有爱 所以你的生活就充满阳光
阳光洒在公路上,公车缓缓的靠站停下。被华丽的服饰裹着的人们,手上大包小包的簇拥上车。可怜的小妹妹却被挤得离车门一点一点远去,最后终于上了车,一个阿姨让了座埋头走了。接踵而来的大叔,满脸躺着汗水,略喘息着。行李没有空位放,无奈的一声轻叹。抱着孩子的妈妈靠着座位,身体伴随车的惯性倾斜着,然而抱着孩子的双手姿势还保持着,宝宝依旧在手中静静的睡着。车门正要关闭,最后上来的是那位可怜的老奶奶,佝偻的身体,伸出一只干瘪了的手拍着车门。门始终再次打开,老奶奶只好站在靠前门的阶梯处。端详了一下双鬓,一直凝视着玻璃外面的世界~~~~~
车上座无虚席。连谈笑声也只存在过去。车开了,是那么缓慢而显得沉重。
冰凉的空气萦绕在我们的身边。是金钱蒙蔽了双眼,是欺骗历练出冰冷的心,还是社会的风气笼罩了灰蒙蒙的世界?
黑夜,被繁华的城市点缀得灿烂迷人,也许某些人正在陶醉~~~~~而有些东西却悄无声息的失去着。我们一起仰望这一片属于我们的天空。我们需要更多的互动,来交流彼此的心扉。我们需要那一抹温柔的微笑,来包容对方。我们需要伸出每一双手编织美丽了未来!让爱伫立在心中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
弟子规读后心得体会 篇2
又到读书时间,我们拿出了《弟子规》大声地朗读了起来:“弟子规,圣人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当我读到这句时,妈妈的呼唤声犹在耳边。
每天妈妈都在我耳边叫“快点起床了,不然会迟到了”“快点吃吧,不要再说话了”“快出来吧,你已洗澡快半个小时了”我一听妈妈这些话就觉得厌烦,经常爱理不理,也不回答她,叫我做事我老是慢吞吞的,搞得妈妈经常生气。还记得有一次爸爸回到家兴冲冲地对我叫道:“妹妹,出来,我有东西给你看。”我听了还在房里一声不吭,继续玩我的东西。爸爸又叫了我两声,我还是没答应,爸爸在房间找到了我,但是挂在脸上的喜悦没有了。原来,他想送我一份小礼物,因为我的态度,后来他给了哥哥。想到这里我的脸开始发红了。
当我读到“兄弟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时,更恨不得在地里找个洞钻下去。昨天,我才因为一点小事和哥哥吵架甚至打了起来,气的妈妈怒火中烧。原来在远古时候,我这些行为对父母已经是不孝,而在今天,爸爸妈妈一再的宽容着我。每次写文章写日记的时候,我都写如何要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可是现在连平常这些小事都没做好,又怎么能成为一个孝子呢?我陷入了沉思。
百善孝当先。“入则孝”不但要求我们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而且还要用心照顾好父母。爸爸妈妈,对不起,我一定会用我的实际行动来报答你们对我的养育之恩的!
弟子规读后心得体会 篇3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我正在大声读《弟子规》一书,感悟里面的精华所在。
《弟子规》是一本写道德礼仪崇孝上进的书。在这本书中,每一段话都配有一个相关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蕴涵着一个道理,而这些道理就是这本书的精华。
我最记忆深刻的就是“对饮食,勿拣择,食可适,勿过则。”
这句话的意思是:吃饭的时候,不要挑食,否则会营养不良;吃东西还要适可而止,不要暴饮暴食,吃饭过量就会损伤身体。我身边正好有一对例子:我有两个朋友,一个从小娇生惯养,爱挑食,假设有一盘带有葱的菜给她吃,她能用筷子一个一个把葱挑出来再吃;另一个特别能吃,只要有好吃的她就一口气吃完,所以肥嘟嘟的。而我正好,不挑食也不暴饮暴食。
读了这本书后,我懂得了许多做人与孝敬父母的道理:“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告诉我们要有爱心,与有道德的人亲近,多学习;“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教育我们出回要先通知父母,不让他们担心;“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是说借别人的东西要及时还,别人向你借东西,若有就借出去,不要小气……
《弟子规》还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简练。此书把内容容纳概括为三字,读起来流畅而压韵,真实精妙绝伦啊!
弟子规读后心得体会 篇4
在今天的课上我学了一首古诗“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
我觉得做人应该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说起孝我想起一个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民笋的小孩子,九岁。他的母亲死后,他的父亲就为他找了一个继母,过了几年他的继母生了两个弟弟,他们一直都很幸福直到民笋的父亲去远方打工。从那一天开始民笋的命运就有了很大的变化,他每天都去上山砍柴、提水……
到了吃饭的时候他的继母和两个弟弟在吃美味佳肴,而民笋却吃饭和菜叶子。可他从来都没有埋怨过他的继母。到了冬天,民笋的父亲回来了,他们一家到山上旅游,在过一个转弯的时候民笋冻僵了没能拉住马车,差一点就掉下悬崖去了,还好民笋的父亲拉住了马车,民笋的父亲把民笋给踹下马车,民笋还不停的说:“对不起父亲,我没有拉好马车。”民笋的父亲用鞭子抽民笋的衣服,可一抽民笋的衣服就破了,飞出来的不是棉花。
当民笋的父亲看了以后决定休了民笋的继母,可民笋跪着父亲的面前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寒。”听了民笋的话他的继母被感动了,父亲没有休了继母。后来孔子到了他家决定收民笋当他的弟子。
让我们学《弟子规》、品《弟子规》、仿《弟子规》、行《弟子规》。
弟子规读后心得体会 篇5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每当我翻开《弟子规》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中国文学宝库中有许多珍宝:《大学》《中庸》《论语》……早已闻名遐迩。《弟子规》虽然不太出名,但是它却给我很多启示,也是我最感兴趣,感悟最深的一本书。
《弟子规》,顾名思义,是孔子平时用来约束他的弟子们的一些规定,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前者比后者更加全面、细致。《弟子规》在大到一个人的思想,小到一个人如何走路说话,都有一个详细的规范。让我感受最深刻的一段话是:“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意思是说:当长辈站着时,你不能坐着,长辈坐着时,让你坐你才能坐下。在长辈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但是又不能太低,以刚好听到为宜。长辈让你进去时,你得快一点,让你出去时,你要等他事情吩咐完再慢慢退出。长辈问你话时,你要站起来回答,并且眼睛要看着他。
孔子如此教育自己的学生,一定是别有用心,他要让学生懂得尊敬长辈,这也是报答长辈的`的方法。并且走上社会后也会懂得尊重他人,为他人着想。而现在的一些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太阳”天天要家人围着转,只知道自己过得舒服,为所欲为,尊敬长辈又何从谈起,长大以后又怎能在社会上立足呢?不尊重他人,也是不会得到他人尊重的。
我希望大家都能读读《弟子规》,它简单易懂,其中又蕴含很多为人处事的方法。是一本很实用的书籍。
弟子规读后心得体会 篇6
《弟子规》让我更加自律。在一个星期四的早上七点,我的闹钟开始催我起床,因为今天要返校。可我心想:反正还有时间,再赖一会儿吧!突然,我想到了《弟子规》里的朝起早,夜眠迟。于是我毫不犹豫的起床去返校了。
返校时,轮到陈老师检查我的日记本,发现我字没有写好,一下子多云转阴了,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字没写好,回去再写1篇,注意这次要认真写。
回到家,我拿出日记本重写,这不,我的病又犯了:人身体歪着,头低了下去,本子也歪着。这时我又想起了《弟子规》的“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的意思。我立马人坐正,当然啦,字也写好了。
还有一次,我不小心买回来了一本有关爱情的书《《五百棵爱情树》,当时我想都没想就拿起来看了,忽然耳边传来我们读的“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我就把这本书放掉,去看别的好书了。
读了《弟子规》,我发现我自己的生活习惯越来越好了:进父母房间先敲门,常常整理自己的书桌,将脱下的鞋子摆好……连妈妈都惊讶我的进步。
《弟子规》让我受益终生。愿我,有一颗好学、向上的心,成为一个合格的好人。
弟子规读后心得体会 篇7
读了《弟子规》使我受益匪浅。其中有些道理很简单,但是我就是没有用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在学习《弟子规》之后才真正地懂得。《弟子规》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做人要学会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恩情是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的第一章就是《人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虽然我从小就读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而每次被老师或家长夸奖一句就骄傲,得意的不得了。
第三: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想我都没有人生目标,所以我才不会努力去办好每一件事。
所以,以后我要按《弟子规》里的规矩认真学习,认真去感悟,认真去实践。
平常我有很多不足,可我今天读了一本叫《弟子规》的书,这本书教育我要当一个勇敢,聪明,诚实,孝顺的人。对照《弟子规》的教育,再想想自己以前的行为,情不自禁地低下头一阵面红耳赤,
我经常跟父母顶嘴,不听他们的教导,他们让我往东,我偏要往西,我没做到《弟子规》中得父母呼,应勿缓这句话,一次,妈妈叫我吃早饭,可我心中有一百个不愿意,所以就随便应付了一声马上到,然后继续睡觉了。等到我醒来已经是11点30了。我飞奔到客厅,见妈妈已经早早的吃完了早饭等着我起床。我愧疚的低下了头,尽管脸再红也没有用。
还有一次,我上英语补习班晚回家了半个小时,妈妈说我是不是不会背书留了下来?可我没有一点耐心,站在那的我暴跳如雷,于是,妈妈便去找老师问一下,老师说我英语课文不会背,于是我又火冒三丈,妈妈再一次问老师,可是老师说的还是原话。我只好承认了。后来回想一下,这件事不应该欺骗妈妈,我应该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我真对不起妈妈。《弟子规》是我启蒙我好老师,教会我很多,让我学会了怎么做人。
弟子规读后心得体会 篇8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虚心向他学习,在和众人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让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说的多有道理啊!我们应该在生活中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记得在弟子规上有1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宋庆龄小时候折纸折的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的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她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但是小珍却没有来,小珍失信了。但宋庆龄一点也没后悔,她说:“小珍虽然没来,但是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了人们的爱戴。所以我们应该向宋庆龄学习,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不然就是言而无信,万事皆虚。
弟子规读后心得体会 篇9
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所以,男女分工责任也不同。男主外,女主内,这是自然规律。而现在却是个阴盛阳衰的时代,“女汉子”“女强人”越来越多,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这真的不容乐观啊。女性的根本责任就是“相夫教子”教育好下一代。这并非重男轻女,而是更重视女性。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这么大的责任交给我们,是多么的荣耀啊!
父母是孩子的老师,是无人可替代的,这就是亲情的伟大之处。而现在的人,为了名利,代理父母越来越多样化,而孩子的身心却越来越不健康。“养不教,父之过”各位家长真的要反思了。再好的学校也不如一个和谐的家庭和父母的关爱。“教子不能等啊”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先入为主,莫等到真正出现问题了,再想法去改变,到时候真的后悔莫及了。
教孩子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跟原则。求学问最重要的就是专心专注,一心一意。“富贵不可常保”我们一定要考虑孩子有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有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吃苦如吃补”,要让他们从小学会惜福,感恩,习劳。那么,当他们长大后真正步入社会的那一天,你也会很放心的把他“放”出去了,让他展翅高飞。这又让末学想到了雄鹰的精神,这也正是我们培养孩子的中心思想和最终目标。家长们也一定要高瞻远瞩,千万不要为了考试去考试,一定要让他们学习那些真正有用的东西,这才是硬道理,决不能让孩子做那些外强中干的人啊!
最近我读了《弟子规》这本书主要讲了作为一名儿童应怎样孝顺父母,帮助父母。读完这本书,使我想到了许多小故事。孔融让梨是我印象最深的。
孔融是我国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和学者。孔家有七人,孔融排行第六。孔融四岁那次,全家人围着吃梨,哥哥们让弟弟先拿,而孔融不拿好的,不拿大的,偏偏拣了一只最小的梨子。他的父亲问他:“这么多的梨子,你为什么拿一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我年纪小,应该拿一个最小的梨,大的应该给哥哥吃。”父亲又问:“弟弟不是比你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该把大的让给弟弟吃。”亲朋好友知道这件事以后,纷纷赞扬孔融说,四岁的孩子就知道让梨,长大后一定是个不平凡的人。果不其然,孔融长大后的确成了的文学家,学者。
上一篇:《家》阅读心得体会精选31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