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心得体会2025【优推8篇】

文秘 分享 时间:

霜降时节,万物渐寒,农作物逐渐收获,提醒人们珍惜自然变化,感悟生命的轮回与时光的珍贵。下面是阿拉网友整理编辑的霜降心得体会2025相关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霜降心得体会2025

霜降心得体会 篇1

人们喜欢用露水来表示秋色的深浅。刚入秋不久,草叶上的露水晶莹剔透,惹人怜爱,“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这时候的秋天,名为“白露”,透着年轻人诗意的缠绵。秋意渐浓,寒气加重,进入“寒露”,露水触手冰凉。此时的秋天,在落拓的诗人看来,一如人到中年:“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再往后半个月,是“霜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大地如老人的两鬓,一片斑白——秋天的露水,竟形象地概括了人的一生。连曹操也发出这样的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然而“霜降”,又是一年当中最美的时节。漫步于山野当中,抬起头来,层层叠叠的山林,显出不同层次的色彩。经过风霜后的林木,是那样的庄重、深沉和含蓄,甚至每一片树叶,都变得成熟而优雅。“霜叶红于二月花”,那种红,直往心里去,像火一样。

林间的小道上,也铺满了落叶,使得每一声脚步,都像在与大地窃窃私语。这一刻,你会觉得你与自然真正地融于一体了,你就是从泥土里长出的一棵树。历经风雨,饱经风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样的秋色,让人的心中,不由自主地生出许多无奈与悲凉。对时节敏感的小虫小兽们,也匆匆忙忙,往自己的小巢里搬运食物。它们不愿意凌霜傲雪,跟严寒做什么争斗。它们只想把洞口堵起来,懒懒地睡一觉。一觉醒来,又是和和美美的春天。可是,有一些生物可不这么想。霜降之日,就是大动杀机之时。

你要是在霜降这一天,愿意再往树林的深处走走,你就可能看到这样一幅诡异而残酷的场景描写霜降的作文描写霜降的作文。《周书》上说:“霜降之日豺祭兽。”在树林间一块平整的空地上,豺狼正把它捉来的野兽,一只一只,整齐地摆成一个正方形,然后对着天空,发出长长的嗥叫。这时候,你千万不要去打扰它。它在祭祀。它在祷告山神容忍它对更为弱小的兽类的捕杀。

与“豺祭兽”十分类似的,是在霜降这一天,人们将举行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祭奠旗纛之神。纛是用鸟羽或者牛尾装饰的大旗。《太白阴经》上说:“大将中营建纛。天子六军,故用六纛。”旗纛是军魂,是主帅的象征。

霜降之日一早,一声炮响之后,一队一队的士兵,盔甲锃亮,旗帜鲜明,穿街而过,直奔演武厅。先祭旗纛之神。祭品是整猪整羊,十分的丰盛。祭祀时,主祭人要宣读祝文,祈祷旗神指引军士,勇猛前进,旗开得胜。祝词宣读完毕,行军礼,然后阅兵。

阅兵除了能看到变幻莫测的阵势外,还能看到惊险刺激的马术表演。骑手们往来驰骋,在马背上做出各种令人咋舌的花样。有“双燕绰水”“枯松倒挂”;有“魁星踢斗”“夜叉探海”;有“圮桥进履”“踏梯望月”……古人大多选择在秋天讨伐敌寇,阅兵往往就是战前的操练,完了,就直奔战场。

仗不能多打,打多了,就是穷兵黩武,会国破家亡。可是不打仗,霜降也要阅兵。《周易》上说:“履霜,坚冰至。”霜既已降,很快就要结冰。要居安思危。阅兵,既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种“吓阻”手段,也是提醒自己,不可懈怠。

于是,民间又有了这样的风俗——霜降前一天的晚上,人们会在枕头旁边,放几粒剥好的栗子,等到第二天凌晨一响炮响,立即取而食之。据说此时吃了栗子,会变得更加有力。

人们用这样一个横戈待旦,又蓄势待发的风俗,凝重地打发了秋天最后一个节气。

霜降心得体会 篇2

在农村里对节气并不是很在乎的,气温变换都有其规律,但也有其偶然性,就像今年的霜降气温就不如想象中那么低,听妈妈话的孩子固然穿上了秋裤,但也有不少像我一样穿单衣还出汗的另类,穿多的属于尊重节气,穿少的则属于尊重事实,小时候在家母亲属于前者,一觉得自己冷就把我包裹的严严实实,而父亲无疑属于后者,看我稍微多穿几件衣服,就说春捂秋冻,穿那么多干什么,不少家里的战争就是类似鸡毛蒜皮的小事,没有对错,争几句也就算了,大家各行其道,很可能第二天同样话题又重复提起,依然如故。至今想起那个时候父母拌嘴我都想笑,他俩有时候也是说着说着就笑了,家里本就不是战争的气氛,我庆幸自己一直在父母恩爱的环境里长大。

霜降时候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远足捡漏,当时我们那里有个名词叫做“乱”花生,其实是不是这个字也说不清楚,可能是鲁西北的方言吧,含义就是在秋日收割后的地里寻找别人遗留在田野中的作物,不但是花生,地瓜土豆也属于这个范围,按照乡里约定俗成的规矩,土里没被收获的可以被别人捡走,但地面之上的如瓜果、玉米、谷物之类的即使主人不收,别人也是没有权力采摘的。开始的时候我是和村里的大人一起,后来我就习惯于独立活动了,撒开两只腿,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奔走,当时因为花生地瓜等属于经济作物,并不是每家每户都种植,而且大庭广众之下肯定早被人扫荡过了,因此就要走很远的路,越偏僻越可能有收获。

“乱”花生也算得上是一个旅程,当时最标准的配置是一个旧的口袋或者书包,一把铁锨,再加上一天的吃食吧,条件好的自然还会有自行车等高级装备,当然几个变态的可以骑头驴,人和坐骑都在寻找自己的口粮,而我就只能属于低配了,甚至于早饭在家吃的多一些,连午餐都不带,一路上走在旷野里的时候有点小激动,幻想着体会一下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念,出发时候身上冷呵呵的,走不多大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了,但一般说起来从开始到第一步落脚一般需要二个小时的时间,另外我比较好胜,经常大家采摘一天回到家里要比赛一下彼此的劳动成果,我做不到最多但我绝对不甘于最少的,因此往往喜欢剑走偏锋,别人不敢去的地方我去,别人不走的路我走,高唐也有过不少历史遗迹,有过很大片的乱坟岗子,也有石人石马破庙之类的古建筑,但当时那些地点往往被人视为阴气团团,白天时候都很少有人路过,他们附近的地里相对剩余的花生地瓜就多一些,我属于天生胆大一类,对这些牛鬼蛇神的传说嗤之以鼻,曾经有一次在古代传说的黑风口(就是水浒上孙二娘开店的古址)挖地瓜挖了满满一口袋,几十斤的重量,走到晚上十点多才到的家,把父亲和母亲吓得出来找过我好几趟,自那次后母亲就不怎么同意我外出的这种打野食的情景了,但我一再坚持,一到周日就跑出去,弄得她也无可奈何。

那个时候虽然家里也很穷,但已经不是吃不上饭的情况了,外出的这种搜集采摘其实是满足一种猎奇的心理,传说男人都有一种对打猎爱好的天性,现在社会已经不像历史上那样冷兵器时代猎物遍地的样子了,因此也就会寻找一些别的方式把这种天性释放出来,霜降之后天气变冷,农作物基本上也收获完成了,男人闲着无事就要找点事情,这和历史上许多大的`战役都发生在霜降前后也有着密切关系,外出“乱”花生的人们组合也是五花八门,有我这样的独行侠,也有分工配合的团队:有的负责找,有的负责挖,而有的则负责运,传闻有此挖掘大队刨粮食之余居然挖出过古代文物,但最后被他们换成了粮食,当时的老百姓眼里粮食就是天,也有传闻独行侠掉进井里不幸陨亡的消息,但大家的热情并未因这些传说而变化多少,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傍晚前后不少队伍或者个人归来,一般都要在村口集中一下,说一说自己的行程,比一下收获的多寡,大人吸几口旱烟,像我差不多年龄的则再一起吹吹牛就回家了。多也好少也好,父亲和母亲从不表扬或者埋怨,这也和我现在养成这种胜固欣然败亦喜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吧

上高中开始,去了县城,就再也没有这种机会了。

霜降心得体会 篇3

天气渐冷,床上的薄被己经换上了厚棉被。夜晚大雁从清冷的星空飞过,雁鸣阵阵。我似乎听见了初冬的脚步声在窗外跚跚走过,清晨的田野,地上枯黄的小草,还在树头挣扎摇摇欲坠的树叶都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白霜。远处的一切总是灰蒙蒙地被雾胧罩着,寒山碧水飘渺得若隐若现。

霜降天寒,在这个季节为抵御寒冷,就是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甜米酒。米酒香,米酒甜。一碗甜酒下肚,无论屋外是北风呼呼,还是雪花飞扬。甜酒从心里暖出来,从头暖到脚。那暖流持续地从心里向外溢,脸上开始热乎乎的,微微地泛红。无论是去上学,还是上班,这一整天都不觉得冷了。很得众人的喜爱。

楼下小巷里,傍晚常有叫卖甜米酒小贩走过,昏暗的小巷里总回蕩着:“卖甜酒哇、卖甜酒哇"的叫卖声。天气不冷,也少有人去买。对我来说,最钟爱自家做的甜米酒,更难忘母亲酿的甜米酒。虽不想总留在回忆里,但那情那景却常常要撩拨着思绪。即使一碗米酒也惹得人:不思量自难忘。

那时母亲总在腊月里做甜酒,屋外北风舞着雪花,厨房里热气腾腾。母亲把淘好的糯米装进饭甑,木制的饭甑象小木桶一样,里面有蒸笼样的蒸格,铺上白布,糯米就倒上面。盖上盖子放在盛满水的锅里,灶下烧着很旺的柴火,不一会儿就闻到糯米饭的扑鼻香味,那热乎乎米饭的香味和燃烧的干柴气味一起飘出窗外,飘向寒冷的天空。

做甜酒,母亲常常一个人在厨房,关着门不要人打扰,不喜欢这时候有人串门。因为有生人来,做甜酒会失手。不是甜酒发红就是甜酒不来酿子。母亲把蒸好的糯米饭倒在大木盆里冷却,这时会随意地捏一个饭团给我,我拿着还带着温热的饭团,吃得真香。母亲把糯米饭拌上碾碎的酒粬,那是当时最好的酒粬,多少年来一直在一个盲人那里买,我常看见他拄着拐仗走街串巷,背着小木箱叫卖酒粬。

甜酒要做得好,必须:“饭要冷,窝要滾”(暖的意思)母亲在火桶里铺上棉被,把装着糯米饭的瓦缽放进去,盖上棉被。此后几日,我总在盖着棉被的火桶旁,跑来跑去地用鼻子闻,只到从捂着甜酒的火桶里飘出阵阵酒香,我知道我家的甜酒做好了,那酒香缓缓向外释放着,绵延着童年无尽的快乐。

在寒冷冬日的早晨,起床后就可以吃到甜酒下汤圆。有时在甜酒里打两个鸡蛋,那香那甜滋润着心田。即使窗外寒气袭人,全身心也丝毫不觉。从腊月到正月都沉浸在米酒的香甜里!

寒霜降,米酒香。最忆童年时母亲酿的甜米酒,香甜之泉永流心间。

霜降心得体会 篇4

似乎,美好的事物都应该是,降落下来的。雨落。雪落。木落。花落。落下来。落下来。落下来就有所归依,就不会漂浮不定了。

小时候问奶奶,树叶子上的霜也是天上落下来的吗?奶奶一边侍弄着菜园子,一边说,是。是。

霜降。霜降。霜降落下来。就像雪花纷纷扬扬,落满人间,霜花也会这样,落下来吧。

但我从没有见过霜花落下来。等我在秋末的早晨,推开菜园的柴扉,看到由于昨晚忘记给“大头青”盖上塑料布,菜叶上缀满了的,晶晶亮亮的霜花。我就猜,在我熟睡的时候,霜花偷偷地飘落下来了。

雪花就是这样子的。总爱在我拥着棉被,沉入睡梦的时候落下来。大清早,我们的鸡还没叫。奶奶就出门去。等她回来,推开门,还不及进入我们暖和的屋子,呼哧呼哧喘着热气,我把头伸出被窝看她。在一片白蒙蒙的热气里,她的灰白的头发上缀着星星,脸是红红的。而身后,是被雪映的青白的天,和深深浅浅的鞋印子。

大白天的,雪也会大大方方地落下来。但霜不是。霜是小精灵藏起的糖果,藏在云朵之中,在大人们熟睡的时候,才会出现在小馋猫的美梦里。

于是,好几次,我起了个大早。在一派肃黑的天空下,等霜降。奶奶还没醒。牵牛花还没醒。会咯咯地笑的大公鸡也没醒。月亮被冻得脸色惨白,吞吐着冷气。我不时搓搓手,跺跺脚,扭扭腰以保持暖和。

杨树旁边那个黑乎乎的东西是什么?菜园子里发光的、似乎会唧唧叫的是什么?为什么屋角像蹲着一个怪物在斜眼窥视?奶奶说她小时候见过的“落水鬼”会不会突然出现……

夜晚安静得让我不断臆造出妖魔鬼怪。周遭的湿气紧贴着我的脸。

等到我也忘了时辰,奶奶起来了,穿了她灰色的棉衣——奶奶穿的总是比我多好多。大抵老去的人对天地间凝聚的寒气都更为敏感,而且也更愿意贴靠这种来自草木的温暖。她棉衣里的那些棉花,洁白的,一朵一朵,赶在霜降之前,落到了她挑选的布料里。在经年的风霜里,成了旧衣旧絮——人非草木,但在荒芜的人世间,一遍遍被有血肉之躯的人所伤之后,却渐渐更愿意贴靠这种来自草木的温暖。

看我在院子里走来走去的,她问我在做什么。我说我在等霜降。奶奶笑骂我一句,傻闺女。我这时候好困,就回屋睡了。如果霜花落下来,开在奶奶的围裙上,奶奶一定会喊我起来看的。她会让我看一朵一朵,晶晶亮亮的霜花,如此美好。

我睡了一阵儿,就起来了。出门一看,门前的落叶上,又绣上了霜花。

霜花,是什么时候落下来的呢?为什么总是在我不经意的时候落下来呢?

我这样想着。霜花在太阳下,不见了踪影。

我这样等着。奶奶在落日里,走入了泥土。

后来,念书了。对于霜的形成,物理老师说,是水蒸气放热凝华的过程。

固执如我,对于老师的解释,仍然要说——漂浮于空气里的水蒸气,化作霜花,降落人间。它落在田野里,落在村落间。落在你的头发上,和我的,旧梦里。

十月二十一了。过两天,就又是霜降。可是这个南方城市,却还是感觉不到该有的寒冷。感觉不到秋天向冬天的过渡。到了中午,天气更是热得仿若回到夏季。交替得不分明的季节,让我变得健忘——奶奶坟前的枯草陪伴她几个春秋了?是否那些寂寂的枯草也在等着霜花从天而降,装扮生命远去后的安宁?

似乎,美好的事物都应该是,降落下来的。雨落。雪落。木落。花落。落下来。落下来。霜花也是。落下来就归依枯草。于是奶奶的坟头,簪了霜花,簪了我的`想念。

霜降心得体会 篇5

今日霜降,真的时光顺应了节气。清晨,开门一看,红色的瓦面上,盖上了一层薄薄的白霜。山东半岛四季分明,霜降以后,意味着天气开始慢慢的变冷,空气之中弥漫着金色的肃杀之味道。

在霜降以后的日子里,树叶有的变黄,有的变红,有的离开了大树。田野里的庄稼,逐渐收获,大地显出了它的本色,有点凄凉。

太阳红红的,向南方走去,离我们越来越远,失去了夏日的光芒。那些炽热,赤日炎炎似火烧的日子,已经远去了。太阳的光芒,变得越来越温柔了。

看看我院子里的花花草草,她们的叶子也慢慢变黄。我无缘无故的增添了一份担心,看到叶子逐渐脱落,心里就增添了一份伤感。本来,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应该是快乐的,但是,看到逐渐衰败的花花草草,心里快乐不起来。

来到田野里,昔日生机勃勃的田野已在寒风中卸了妆,变的无精打采,没有了往日的精神。农民播种的麦田里,刚发芽的的麦苗,已经钻出了泥土,早晨的薄霜,在阳光的照射下,变成了一颗颗露珠,挑在嫩绿麦苗的叶尖上。成片的麦苗,在寒风中频频颤动,虽然现在还是很稀疏,但是,相信经过冬天的洗礼,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麦田里一定一片绿色,丰收在望。

也许,明天早晨,田野的麦田里又会会铺上一层霜,经过霜打的麦子,会更加茁壮成长,会分蘖,群体会逐步扩大,经过冬天的寒冷,春天的雨露,夏天的孕育,丰收的麦浪,屹立在这片萧瑟的田野上。

看到寒风中的麦苗,想到了麦苗不畏严寒的顽强意志,想着来年的丰收。我的心中 ,也充满了希望……

霜降心得体会 篇6

天气越来越凉了,走出房间,一股凉意便扑面而来。转眼,霜降就来到了。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了。

告别秋天,迎来冬天,黝黑的马路边,大树落下一片片树叶,这一片片翩然起舞的落叶,不知是对秋日的眷恋,还是对冬日的欢迎呢?

每个季节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景。秋季,有累累的硕果,连空气中都似乎弥漫着瓜果的香甜;有火红的枫叶,令人留连忘返,杜牧的诗“霜叶红于二月花”便是对枫叶的赞美。冬季,有洁白的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则是表达了对冬天的赞美,更激发了人们对春的向往。

不同的年纪也会有不同的心境。小时候,总是特别喜欢秋天,因为秋天一到,许多瓜果都成熟了,我可以一饱口福,有脆生生的的大苹果,有小灯笼似的桔子,有宝石般晶莹剔透的葡萄……真是吃货的天堂,现在许是因为长大了吧,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心智也渐渐成熟起来了,开始慢慢变得多愁善感。确实每到秋天,瓜果成熟,可背后却是花的无私奉献,是花的默默凋零,化作春泥护花。

我没有刘禹锡那样“我言秋日胜春潮”的广阔胸怀,一到秋日,便觉得缠绵凄婉。

凌晨,我早早起来,披上了一件衣服,走到窗边,四周很安静,只是偶尔有汽车开过的声音,但少了白日的喧闹,只剩下平静,这时更能好好感受这美丽的城市,望着窗外的景物,心中是从未有过的静谧,风吹进房间,带来一阵阵的凉意,我不禁打了个冷颤。

冬,是真的快要来了!

霜降心得体会 篇7

原以为这个秋天最多也只穿两件便可,没曾想霜降还给我添上厚卫衣。

这一天开始,黄叶开始飘零,回归土地,天气也愈来愈冷。古人谓霜降有三候:“一候乃祭兽;二候草木黄;三候蜇虫咸府。”

即使,那一天晴空高照,但一走到草地里,又感到脚上湿漉漉的。早晨,一片都是雾,一切都是朦胧的样子,更增添了几分寒冷。夜幕降临时,走到外面,虽没有了雾,但衣服上却有小水滴。蹲下细看小草,只见株株都带了一顶白帽子,生动可爱极了。

在这一个寒冷的日子里,不免有诸多文人墨客有感而发,好句叠出。白居易“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苏轼“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岑参“相识应十载,见君只一官。家贫禄尚薄,霜降衣乃单。”;元稹“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钱起“霜降幽林沾蕙若,弦惊翰苑失鸳鸾。”……字里行间,多多少少透着一些人生经历和感悟。

霜降虽冷,但也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你看,远处层层叠叠的山林,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那么有层次。每一片树叶,经过风霜的洗礼后,显得那么优雅而庄重,红得刚好,不浓不淡。“霜叶红于二月花”,满山的树叶,直窜我心窝。“嚓,嚓”清脆的落叶声,填满了寂静的山林。

霜降这一天,桂花开得特别鲜艳,花香十里,沁人心脾,使人不禁驻足,嗅着来自大自然的赠礼,轻轻一震,桂花便跟着落了下来,黄色的小花瓣在空中旋转着,飞舞着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桂花,似乎开了两次,而我,也跟着它的脚步迷茫成长,在茫茫人海中,我找不到那清香,只能顺着脚步走,落下的花瓣再也不能回到树上,走过的路不能再走一遍,它能再重新绽放一次,而我只能努力绽放一次。

霜降心得体会 篇8

突然想起“霜降”来,是因为我电脑桌面的搜狗壁纸自动切换到霜降的画面。一片大大的枫叶落在草丛里,枯黄的叶面上全是晶莹的细霜,周围的绿草也都覆盖着一层洁白,壁纸中间写着一句诗:“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我在城市里读书工作生活已有十年了,早已忘记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倒不是我忘本,而是这所城市只有冷热两种交替。落叶也跟故乡不同,故乡的落叶是一个过程,层层的树叶谁先熬不住寒冷和干燥,谁先挣脱羁绊,纵身跃下。城市的落叶不是这样,忽然起了大风,头天还满树的绿叶,第二天早上满树都是光秃秃的了,一如城市的节奏,快捷、高效。

我的故乡是很普通的北方农村,是没有多少风俗的,这也许与生活水平有关系,解放前吃饭也就是介于饱与不饱之间,哪能流传下来什么风俗呢。对于霜降的记忆,是一大清早就被父母从被窝里拎出来,穿上厚厚的衣服,跟在大人的身后去地里刨花生或者是地瓜,庄稼秸秆上、叶子上,草丛里,甚至地面上都是一层白色的霜,一开始我是不敢用手去碰白霜的,因为太凉,不像大人们,到了地头挽好袖子和裤腿,脱掉鞋子就开始劳动。我只有在跟着大人们的身后,等太阳出来之后才敢用手去碰,凉凉的,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其他对于白霜的特殊记忆了。

秋收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我最喜欢的季节,我不是对于那些白花花的花生或者是硕大的地瓜或者是满山的栗子、山楂感兴趣,我是对那些落在地里的和留在树上的感兴趣,因为我总是能在村里的山上找出一些来,再偷一些,然后在山坡上支起一个灶,用火烤来吃。霜降虽然也是在秋收的这个季节里,但已经属于末端了,农人也开始着急了,我便不怎么喜欢了,因为这时总是要被父母拉去打下手的。通常还没有结束的是晒地瓜,一开始用手推的推子(山东的一种农具)后来是用轮闸(山东的一种农具)一片片的把地瓜切片然后撒到地里,两三天后地瓜干会变干,农人们再把变干的地瓜干拾回家,我的任务就是摆地瓜干,蹲在地里一片片的摆好让他们没有重叠从而更快的干燥。我往往是蹲在地里羡慕的'看着姐姐干着“高等级的技术活”(用推子推地瓜),而我只能蹲在地里做“低等级的体力活”(摆地瓜干)。我尤其的不喜欢秋季的这一段,过了这一段,到了种小麦的时候,又是我所喜欢的了,看着牛拉着耩子(有时候是人拉着,我也会去帮忙)把小麦种进地里,我记不清楚他们的表情了,隐约很神圣很高大,于是我也很欣喜。

古籍《二十四节气》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这是对于霜降的气候解释。北宋大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这是文人的咏叹。我记忆中故乡的霜降只有农人们的匆忙,他们匆忙的去收获,又匆忙的去播种,他们不晓得“芙蓉独自芳”他们只知道“霜降杀百草”他们没有莫名的惆怅,只有欣喜的去收获今年,努力的去播种明年。

前几天打电话回老家,老家早已收获完,播种好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化的推进,老家的秋收再也不像我小时候那样有一个极长的时间,而是很快的结束,村民们也不像以前那样准备享受整个冬季。青壮劳力选择了去打工,需要照顾家和孩子的女人们也在村子附近的花生米加工厂里打零工。妈妈絮絮叨叨的告诉了我很多,我很高兴于村子里在享受物质上的现代化并保持着原来的农人的勤劳本色。末了,妈妈告诉我村里的山卖掉了,我怅然了很久,不知道等我在霜降的季节站在那座曾经有着我少年时的快乐的山上会咏叹出怎么样的一首诗。

39 45652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