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对国家监察纪录片的观后心得【优质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记者对国家监察纪录片的观后心得【优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记者对国家监察纪录片的观后心得【第一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颁布实施,这是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监察体系的创制之举。监察法是反腐败国家立法,是一部对国家监察工作起统领性和基础性作用的法律。作为纪检监察干部,要坚持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以实际行动推动监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要做纪法皆通的“专才”。作为反腐败斗争的主力军,贯彻落实《监察法》的一线执法者,要系统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和宪法监察法等法律法规,学懂弄通监察法的每一条规定,深刻理解条文的内涵精髓,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成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行家里手。
要明确学习重点内容。《监察法》对监察机关及其职责、监察范围和管辖、监察权限、监察程序、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等进行规定。学习贯彻好监察法,深刻理解和把握国家监察工作的体制机制和监察职责、监察范围和管辖问题、监察权限和监察程序,在学思践悟中增强贯彻实施监察法的使命感和自觉性。
要切实增强实践效果。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学习要以实施监察法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边学边干边思考,边研究边实践边解决。纪检监察组织和干部要进一步找准定位,在深度融合上下功夫,实现执纪审查与依法调查有序对接、纪法贯通,以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制度优势,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记者对国家监察纪录片的观后心得【第二篇】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12月4日是宪法日,在普法期间,我们坚持宣传宪法精神,普及宪法知识,努力提高宪法观念和宪法意识,树立宪法,为贯彻实施宪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法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法制保证,维护法律特别是宪法是我们的职责。最近学院组织了学习宪法的集中教育活动,本次学习后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通过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增强了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不学习法律法规有关条文,不熟悉规章制度对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遵守规章制度,并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值工。因此,掌握法律法规基本知识,学好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了学习方法,并力求在理解和运用上下功夫。
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一时半会就可学成或学好记牢的,关键要靠长期的学习和积累,要养成长期学习的习惯,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有不怕吃苦的毅力,只有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去学习,并自觉做一名遵纪守法遵章守纪的合格人员,学习法律法规,我认为没有捷径可走,要在短期尽快熟悉浩如烟海的法规体系知识,确有难度,而且作为上班的员工,也没有那么大的精力。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同样对法律法规的学习也应有规律可循。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法律法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刻也不能离开,我们就要重点地去学,下功夫去理解和记忆,以便在工作能够熟练地运用。
作为一名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让我们与法同行,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记者对国家监察纪录片的观后心得【第三篇】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必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
组织领导有力,让监督成为指导方向的“无影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要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指导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党的规矩制度,首先要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组织领导,要构建领导有力、执行坚决、监督全面的制度执行领导机制,让党员、干部以监督明方向,以制度为遵循。
执行落实到位,让监督成为查准问题的“显微镜”。纪检监察机关要立足职责定位,聚焦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突出政治监督,强化日常监督,构建全覆盖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切实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坚决查处对制度执行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保障国家治理各项决策部署、政策措施落实,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切实得以坚持巩固。
问责追问紧跟,让监督成为根除病灶的“手术刀”。“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问责是一把利剑,也是一把手术刀,为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要从是否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是否有利于推进党的事业角度出发,提高问责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纪效果;要健全制度执行问责机制,通过精准问责,起到问责一个、震慑一批、教育一片的效果,让干部真正把责任扛起来,才能达到压实责任、激励担当的目的。
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确保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必须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切实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记者对国家监察纪录片的观后心得【第四篇】
当年王晓光们的肆无忌惮、巧取豪夺让人触目惊心,而其在案发后自我剖析中袒露的贪腐心态则发人深省。媒体梳理发现,“贪欲”、“心存侥幸”、“心理失衡”是王晓光们忏悔的三大关键词。从这些关键词中正可以找到贪官堕落的密码,也可以发现反腐防腐的逻辑。
没有贪欲就不会逾越底线。云南省委原书记秦光荣出身农家,自走上领导岗位后,就从未停止收受红包礼金;贪腐时以为只有天知地知,直至落马前仍然心存侥幸,艾文礼一度认为自己马上就要退休,幻想:“中央对到退休的会不会网开一面?”“心理失衡”的心态在贪官中很普遍也不难理解,目睹富豪一掷千金已经心生艳羡,如果身边还有人因权力而致富,自然更难以做到心如止水。
对于落马官员的忏悔,社会当然不能仅仅停留在观表象、看热闹。《国家监察》中披露的多个案例,因其真实、鲜活会在官场上产生强烈的警示作用,同时更为国家完善惩防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人非圣贤,一些官员有非分的欲望,或者心存侥幸,并不是一件多么值得诧异的事情,但一个起了贪念、心存侥幸的官员,到事实上的贪腐犯罪,这中间还有很大的距离,问题的关键在于拿什么阻隔官员去跨越这样的距离?还是习近平总书记阐释得最为透彻:预防腐败最重要的是构建不敢腐也不能腐的机制。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就是建立这种机制的重要内容。将公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保障公权力真正服务于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决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实现自我净化,必须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在《国家监察》专题片中,篱笆越扎越紧、伸手必被捉的图景显示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成效和威力,也让全社会对反腐败斗争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反腐败永远在路上,也始终离不开公众的关注和支持。《国家监察》专题片的热播,充分反映了公众对反腐败事业的热忱,这种热忱显然也是持续推进反腐的力量之源。
记者对国家监察纪录片的观后心得【第五篇】
《国家监察》是反映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成效的五集纪实专题片,通过案件当事人现身说法,进行深刻剖析和忏悔,又针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点评和分析,警示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守对党的信心和信任,为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9月1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指出,“理想信念,是世界观和政治信仰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如果没有或丧失理想信念,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像一盘散沙而形不成凝聚力,就会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如果从专题片中反面典型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
通过听取深刻忏悔,我深刻意识到坚守理想信念是每一位党员同志永葆党员先进性、纯洁性的强大根基。革命战争年代,有的党员经不起“血与火”的考验,叛党投敌,成了怕死鬼。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也有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经不起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考验,变成腐朽分子,究其原因,是由于理想信念不坚定或者丧失理想信念,精神上“缺钙”,患上了“软骨病”。现实中有的党员对政治信仰含糊其辞、语焉不详;有的党员不信马列信鬼神,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热衷于烧香拜佛;有的党员是非观念淡薄、原则性不强、正义感退化;有的党员甚至崇尚西方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这些现象和问题都值得我们高度警醒和深思。
当前,从我们党的干部队伍状况看,大多数干部理想信念是坚定的,政治上是可靠的,但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还得从学习和实践两方面着手,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让理想信念成为永远的灯塔。一方面,我们要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地学习马列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先进典型、模范人物的崇高精神和道德风范;另一方面,我们要将学习的精神付诸于实践,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联系个人的工作实际,努力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努力做一个理想信念坚定的人。
记者对国家监察纪录片的观后心得【第六篇】
通过观看该专题片,原来对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理解不深不到位,看了专题片,理解深刻了,也比较到位了。不仅让思想和灵魂受到洗礼,受到了警示教育。
“严”字当头,磨砺依规执纪的利刃。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重拳出击反腐倡廉,以党内监督作为重要抓手,以建章立制固本培元,全面从严治党取得辉煌成就。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风建设一直在路上。《条例》从原来的13条扩充到27条,严字当头的主基调始终不变,全面从严治党从治标为主走向标本兼治、纵深发展。从思想到行动,从线下到线上,党纪法规的“牙齿”日益齐整、锋利,已然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威慑力不断增强。
“实”字为本,厚实实事求是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各位阶、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有序展开,形成了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体现了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和科学部署,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供了可靠制度保障。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党内法规的生命力在于实施,问责的震慑力来自公信力,事实、依据、程序是公信力的基石,《条例》始终将“依规依纪、实事求是”作为党的问责工作的首要原则,在执行实施过程中必须紧抓不放、一以贯之。
“准”字落脚,激发负责守责的动力。《条例》新增加了“权责一致、错责相当,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同时将原本的“分级负责、层层落实责任”修改为“集体决定、分清责任”,体现了党的问责工作精准性进一步提升,为持续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和活力注入动能。弘扬正气、祛除邪气是健康党的肌体的目标,如何精巧使用问责的“手术刀”是当前摆在各级纪检监察组织面前的重大课题。各级党组织要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让有为者有位,既要问责一人警示一片,又要防止问责泛化简单化,在彰显党纪刚性的同时体现组织的温暖。
国有国法,党有党规,党纪严于国法。精准使用从严治党的利器,提高党的问责工作政治性、精准性、实效性,必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走深走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记者对国家监察纪录片的观后心得【第七篇】
近日,再次观看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八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看到党组织精心培养、提拔的多名高级干部堕落、沉沦、不得善终,自己感触颇多。现对旧文稍作修改,与读者共勉。
要坚定理想信念。李春城总结自己的一生是“南辕北辙”,白恩培讲自己的结局是“莫大的悲哀”,归根结底,都是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和偏差,人生误入歧途。因此,每个人都要把握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要弄清楚人生在世究竟要追求什么。世界是公平的,有所得,必有所失。党员干部一定要强化理想信念这个精神之“钙”,解决好“总开关”的问题,紧盯目标,做好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否则,自己的人生轻则一无所获,重则遗臭万年。
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苦时之坎易逃,乐处之阱难脱。”为官者由于权力的衬托,愈发显得高大,再加上身边的一些奉承吹捧,就会经常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许多,实则未必也。行贿者讲得好:有权力的就给,没权力的就不给;权力大的多给,权力小的少给,直白、深刻。党员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别人看重的只是自己手中的权力,权力之外,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做一份普通工作,而不是真的认为自己有什么殊与常人的地方而得意洋洋、忘乎所以。也只有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才能避免“替他人站台”、为他人所用,以致铸成错误。
要防微杜渐。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讲的都是这个道理。片中所列贪官、“老虎”,无一不是从不贪到小贪、再到大贪,从吃吃喝喝到收受贿赂、再到买官卖官……金额越来越大,性质越来越恶劣。这些事例再一次警示我们,一定要从小事做起、从小事抓起,切莫放任自流,酿成祸患。
要懂得知足。“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片中所现落马官员,有许多都曾是党的高级干部,用衣食无忧来描述绝不为过,可最终却变成了“一天不进帐就难受”的大蛀虫,贪污受贿已经远远超出了奢侈生活所需,成了自己无法遏制的欲望。原因何在?贪念太重,欲壑难填。“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党员干部要抱定一颗平常之心,做好分内之事,勿享分外之福,方是处世之道、进取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纪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牢。广大党员干部既要遵守党的规矩和纪律,也要从内心深处严格要求自己,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谢纷华而甘淡泊,内外结合,永葆本色,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
记者对国家监察纪录片的观后心得【第八篇】
凭借权威的视角、生动的细节及精良的制作,《国家监察》一经播出便引起关注。反腐专题片《国家监察》开播,给我们播放了“两亿赃款堆家中不敢花”、“倒不尽的茅台酒”等案例,生动形象的给我们予以警示,我们要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而不是为自己谋利益,这些典型案例,形象的说明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我国的律法是不容违反的。
央视新闻客户端评论:《国家监察》是一部重大时间节点编排播出、显示全面从严治党决心的精品力作,生动讲述了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故事。监察工作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政治方向,从思想、行动和落实上保持高度一致,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我们必须认清推进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不仅要有“黄沙百战穿金甲”勇于直面难题的拼劲,更要具备“不破楼兰终不还”敢于难题的韧劲。
“《国家监察》治理效能,我们都能感受到”“谁动群众的扶贫奶酪,纪委监委就动谁”“监委把这些自以为管不住的人管住了”“监察体制改革给所有公权力戴上‘紧箍’,保障公权力永远为人民谋幸福”“反腐无死角,让贪官无处可逃”……《国家监察》引起网友热议,更是引起年轻网民的关注,纷纷留言点赞,“《永远在路上》《巡视利剑》刷了2遍,现在《国家监察》来了”“纪委出品,必属精品!”从广大网友的留言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对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信心和拥护。
监察法为人民参与撑起了“保护伞”,从法律角度将监察工作、人民参与的合法性以及程序都做出了详细规定,如同坚实的后盾,保障人民行使权利,保护人民利益。有了监察法为民“撑腰”,人民内心有硬气、参与有士气、监督有勇气,再大的老虎都敢打,再小的苍蝇也不放过,让人民的监督切实起效,政治更加清明。
记者对国家监察纪录片的观后心得【第九篇】
县融媒体中心机关支部同志们看了《国家监察》第一集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些落马高官的犯罪事实,触目惊心,让人十分愤慨!
秦光荣北京、老家各有上千平米“大院”、王晓光家里堆满4000多瓶茅台酒、艾文礼带3个箱子交代问题、袁仁国5公斤黄金“仁国鼎”------其中许多案件细节都是首次曝光,令人十分触动。
王晓光老婆曾说:喝也喝不完、送也送不完、倒也倒不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我们不禁要问:收这么多酒干什么?答案是肯定的:贪得无厌、抱侥幸心理、毫无法纪观念,大肆以权谋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刻内涵,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
记者对国家监察纪录片的观后心得【第十篇】
近日,电视专题片《国家监察》每晚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引起全国人民的极大关注。怎么惩治腐败问题又成为人民关心的问题。
反腐败,要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着手,构建起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三道坚固“防线”。
强化思想教育,构建“不想腐”的第一道防线。花花世界,诱惑甚多,凡尘众生,面对财物、美色等诱惑,稍有贪婪,意志不坚定,并会陷入腐败的万丈深渊。因此,要构建起教育制度体系,把干部的廉政思想建设纳入预防腐败的范围,探索定期接受反腐败思想教育等方式,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构成“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行为价值取向,做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从思想上筑牢预防腐败第一道“防线”。
强化制度设计,构建“不能腐”的第二道防线。要通过制度设计,增加不法分子围猎干部的难度和避免干部大事要事一人拍板定调的情况发生。如:规定哪些事项需经过党委会讨论并通过才能实施,哪些事项应经过纪委监委审核等形式,避免地方党政一把、单位一把手权力过大、过于集中等现象,做到有效限制一把手大事要事一人拍板定调的弊病。打造干部即使想腐败都没有机会的制度设计。只有构建“不能腐”的第二道防线,才能有效预防腐败行为,特别是重大腐败行为的发生,避免对社会带来重大危害。
坚持高压态势,维持“不敢腐”的第三道防线。如干部越过第一第二道防线,即越过预防腐败防线,实施了腐败行为,那么要依法依规给予坚决的惩罚。一方面让腐败分子依法受到惩罚,让其知道腐败行为得不偿失;另一方面,对潜在的腐败分子也是一种震慑,让其摄于反腐的高压态势,不敢摸腐败这颗“高压线”,从而达到一般预防作用。
反腐败,要着重构建起不想腐、不能腐的第一、第二道预防腐败行为的防线,把腐败扼杀在未实施行为之前,才能有效避免对社会造成损害,同时起到保护干部的作用。但,如果腐败分子已越过第一第二两道防线,实施了腐败行为,要果断给予党纪国法处罚,彰显反腐败威慑力度,才能在达到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作用。总之,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是一个有机整体,在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作用,要整合反腐败的“三道”防线,构建起反腐败网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作用,最终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