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明胜先进事迹心得汇聚【热选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寻明胜先进事迹心得汇聚【热选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寻明胜先进事迹心得【第一篇】

有一种信仰叫坚守,有一种精神叫质朴。最近各地掀起了学习“时代楷模”王继才先进事迹的浪潮。王继才夫妇自1986年起,作为预备役民兵,受命守卫开山岛,当时岛上荒无人烟、寸草不生,二人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守卫孤岛整整32个年头。在没有淡水、没有电、面积不足20亩的小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献给海防事业。王继才夫妇俩在艰苦卓绝的困难面前不低头,在邪恶势力面前更表现出了一位守岛卫士的凛然正气。他们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想不想担当、敢不敢担当、能不能担当,是衡量党性强弱、作风好坏、能力优劣的试金石。王继才同志的可贵之处,就是没有“守岛不易”的抱怨,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多了“在位有为”的担当,心中有责,不辱使命。32年来,他只有五个春节是下岛过的,父母去世都没在身边,女儿的婚礼他也没能参加,但当他想到没有辜负亲人的嘱托,想到吃尽一家苦,换来万家欢,他就无怨无悔!王继才说过这样一句朴实的话:“我是农民的儿子,为了一个承诺,我选择了上岛;我是哨所的民兵,为了一面国旗,我留下来守岛;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了一个信仰,要在开山岛守下去,直到守不动的那一天!”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用生命诠释了自己的诺言,他用行动为自己的人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32年来,王继才夫妇也先后被省、市评为“国防工程先进管护员”、“五一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事迹多次被《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民兵》和省、市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宣传。中宣部号召全社会向他们学习,开山岛夫妻哨是中宣部授予的第10个全国“时代楷模”,他所守卫的哨所也被国防部评为“以劳养武”先进单位。王继才以实际行动坚守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基点,彰显了一个共产党员勇于担当的价值底色。

王继才同志为党和人民的国防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是双拥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甘洒热血固海防,我与海岛共存亡”的号召,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王继才是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中的先锋模范,是甘奉献、爱国防、敢担当的优秀党员代表。他的先进事迹,鲜明体现了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干事创业、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心系国防、献身国家的赤子情怀,以身作则、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

通过学习,我们深受震撼,我们新时代的国家公职人员就要有这种爱国奉献精神,我们要学习王继才夫妇,热爱祖国、忠于职守,无私奉献,不图名利的精神,以他们为榜样,脚踏实地、不畏艰辛,立足本职、扎实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代的建设贡献自己力量!

寻明胜先进事迹心得【第二篇】

左xx,一个普通的名字,一个最基层的农村教师,却有一种奋勇向前的拼搏精神,从一个扫盲教师到拿到大学文凭甚至成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有一种不为名利所动的高贵品质,宁愿放下三次改行的机会,也要坚守艰辛清贫的教育工作岗位;有一颗“不是我所生,却与我更亲”的爱生之心。这些都源于他无私奉献于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这种蜡烛精神让一个普通的名字响彻中国,传遍教育界,成为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楷模!

学习了左相平教师的先进事迹,我感慨万千,不断进取,坚守岗位,不为名利所动,爱生如子,这才是最崇高的师魂!同是教师,我深深为自我曾有过的抱怨感到羞愧,为自我曾打骂过学生感到后悔,这一次的学习让我改变了自我从教的想法,我不再把我的工作当做饭碗,而是作为事业认真去做,甚至当做国家、社会公益事业,只求付出,不求回报。我不再把学生当做获取绩效工资的工具,而是作为花朵去呵护,作为栋梁去培养。

我相信只要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有左相平教师的蜡烛精神,整个教育界必须满是辉煌!

11月14日,我校全体教师学习了盘县县教师左相平的先进事迹后,我感慨颇多,情绪很不平静,个性是他身上表现出的高尚道德风范,更使我感动不已。

他从教十年如一日,尽职尽责,呕心沥血,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用心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们生活简朴、廉洁从教、克己奉公,言传身教,把自我全部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他们的崇高品格和师德不仅仅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尊敬,并且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像左相平这些诚实质朴的人民教师,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顽强的意志,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把自我的心血和力量献给教育事业,他们的身上闪烁着师德的绚烂光辉。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我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

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务必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务必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他们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人,原先能够这样用心地对待工作和生活,能够这样真诚地与人相处,能够这样热情地帮忙别人……在当今冷漠、隔阂渐成风气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正是这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吗?能够想像,假如生活中处处有像郭力华这样的人,那我们这个社会,必将更加和谐,必将布满更多的温情,必将更有人情味,必将更让人留恋。

学习了左相平的感人事迹后,我深切体会到:一个人,原先能够这样用心地对待工作和生活,能够这样真诚地与人相处,能够这样热情地帮忙别人……我很感动,从中学到了很多,也让我重新熟悉了教师这份职业,在如今的这个工作岗位上,我想我就应用一份真挚的态度去对待,争取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教育事业尽微薄之力。

寻明胜先进事迹心得【第三篇】

寻明胜同志,生前任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党组书记。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于20xx年11月10日不幸去世,年仅48岁。

报告会上临沂市国土资源局干部庞西祥、中国国土资源报社山东记者站站长李现文、寻明胜的儿子寻蒙,结合自身经历,分别以《青石板上的记忆》、《用生命丈量热土》、《最后的日子里》、《心中的丰碑》、《在感动中传递感动》、《爸爸,我想你》为题作报告或接受采访,他们用朴素的语言和真挚的感情讲述了一名国土资源干部勇于担当、恪尽职守、勤勉敬业、廉洁奉公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了在场听众。报告会上,台下的上千人听着寻明胜生前所做的点点滴滴,无论男女,都任由泪水默默地流淌,人们用肃静表达了对寻明胜同志的尊敬,用泪水来缅怀这位可敬的国土人。

我们要认真学习他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崇高精神,学习他真诚服务、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学习他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顽强作风,在工作中创先争优,努力塑造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良好形象。

当前国土资源管理肩负着“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的双重责任,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对国土资源管理事业而言,既需要开拓与创新,又需要忠诚与坚守,需要一批忠诚于祖国和人民、勇于担当历史使命、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国土资源人。可以说,这是一个需要先进典型,而又产生先进典型的时代,这更是一个需要英雄模范,而又不断涌现英雄模范的事业。而寻明胜同志,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从寻明胜同志这样的国土资源先进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新时期国土资源人高高树立起的精神和行为标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不仅感动着每一位国土资源人并转化成为我们这支队伍不懈前行的力量,而且,也必将能让全社会更加了解国土资源工作者的'坚守与追求,清廉与奉献。当前,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崭新实践当中,为民务实、清正廉洁、艰苦朴素等最受关注的时代精神要求,在寻明胜身上都有很好的体现,赋予了这个典型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和精神价值。

寻明胜先进事迹心得【第四篇】

近日读了几篇报道,内心感触颇多。既被时代楷模、守岛英雄王继才的先进事迹和爱国奉献精神所感动,也被《人民日报》宣扬的9位“中华脊梁”的卓越贡献所震撼。他们淡泊名利、大忠大义,敢为人先、可歌可泣,矢志不移、铿锵前行,以谋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是新时代的旗帜和标杆,是奋斗者最美的样子。

这些先进典型的坚守和付出,犹如航行中的灯塔光芒万丈。有人说,生命有了奋斗,灵魂才有重量,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岗位都能书写不平凡的华章;也有人说,奋斗的初心就是为国为民。新时代的中国正以昂扬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靠的就是无数革命先辈舍生忘死、前仆后继,靠的就是几代建设者们筚路蓝缕、奋发图强……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家国情怀,在今天这个新时代,我们更需要有大情怀大追求,更需要确立奋斗者的价值追求:无私无畏、顶天立地,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不懈努力。

架起理想与现实的桥梁。人生如屋,信念如柱。崇高的理想信念,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也是革命军人成就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阔,格局有多高、世界就有多广。没有理想的人生,就像“空口袋”,立不起来;如果理想是小的,人生“口袋”也立不住。唯有树立远大理想,强化精神坚守,牢记出发的原点和来时的路,才能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始终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满怀激情走好奋斗之路。

搞好小我与大我的融合。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和集体里,都有一个自我定位和发展的问题。刘伯承元帅曾讲,“离开党,像我们这些人,都不会搞出什么名堂的”。奋斗者如果离开党、国家和军队建设事业,一样也搞不出名堂。“计利当计天下利”,要努力培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情怀。只有时刻忧党、忧国、忧军、忧民,在个人理想、职位、价值与党和人民的事业之间,理性找准自己的位置,奋斗之路才能越走越自信、越走越宽阔。

寻明胜先进事迹心得【第五篇】

――记省纪委、省监察厅接访干部谭明建。

24年,他一直坚守在接待群众来访第一线,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甘当党和政府的“减压阀”、老百姓的“出气筒”;24年,他信守“群众说好就是‘名’,群众受益就是‘利’”的名利观,想方设法支持群众的合理诉求;24年,他视上访人如亲人,累计接待上访群众数万人次,一件意外事故也没有发生过……24年,经过时间与实践的检验,他用忠诚与担当,向党组织递交了一份优秀答卷。

他,就是省纪委信访室副处级检查员、接访干部谭明建。

小事干好了就是大事――老百姓对我满意,就是对纪检监察机关满意,这就是大事!

谭明建今年58岁,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起在省纪委从事接访工作。每一天他的工作都是这样的:早晨提前半小时上班,登记、核查、接谈、协调、交办,其间电话铃跟着响个不断,有时一天要接待上百人次、接听几十个电话,连口水也顾不上喝。为了能多接待一位上访人、多接一个电话,他总是自带午饭不离座位,常常忙得连饭都来不及吃。他告诉记者:上访人没把话说完你出去了,他就可能认为我们不耐心听、不尊重他,就会火气更大,容易激化情绪。

长期的接访经历让谭明建知道,很多时候,倾听就是一种理解,倾听也是一种化解。有的上访人,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他的诉求,讲一个小时、讲两个小时、讲半天,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听着,直到对方讲够了为止。

一位母亲来省纪委上访,哭诉反映十几年前她的儿子在济南上学期间,被同学带到黄河边上发生争执死亡,法医鉴定是死于溺水。母亲不相信这个结论,为了给儿子申冤,多年来不停地到各处上访。(事迹材料)谭明建了解,十多年来案子经过公安部门多次调查,没有充分证据能够改变案子的结论。但是,为人父母,他感同身受,深深理解这位母亲失去儿子的巨大悲痛。她反反复复地讲,他就认认真真地听,让她的情绪在倾诉中得到尽情地释放。走的时候,这位母亲拉着谭明建的手表示感谢:“俺走了这么多地方,就你对俺最好,俺忘不了!”

上访人员千差万别,能用一颗平等心接待那些身体有缺陷的上访者有利于案结事了、息诉罢访。去年夏天,济宁医学院有位老师因学校不给他实验室钥匙来上访,当时谭明建正在接访两位能说善道的中年妇女,忽然一股非常浓烈的狐臭味传来,顶得两位妇女喘不过气来,捂着鼻子跑出了接访室,而谭明建没有露出一丝不悦之色,耐心听完教师的陈述后,他理解了学校的难处:肯定是其他教师不愿意呗。了解到这位教师已经55岁,老谭跟他说:再过几年就退休了,忙活这么多年咱也该歇歇啦!如果学校不给你发工资你找我,如果一分钱都不少你的,咱自由自在的,何乐而不为呢!这一番话说得老师连连点头,以后再也没来过。

有位要好的同学曾问谭明建:老谭,这么多年你整天净管这些婆婆妈妈的小事,不烦得慌吗?谭明建说:小事做成了也是大事。我们纪检监察的工作,办大案要案是大事,但接访这样的小事也得有人管。一个接访事项办好了,给机关添不了多少光彩,但做不好,却能给领导增添许多麻烦。同样,接访工作做好了,只是解决了当事人的具体问题,没办好可能引起一片群众的意见。老百姓上访,都是冲这块牌子来的,他们对我满意,就是对我们纪检监察机关满意,这就是大事!

坐到了群众堆里,就坐到了群众心里――一根火柴的温暖,也能给上访群众三分春意!

上访是有成本的,到县里上访,还是到省里上访,首先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为什么花那么多钱跑许多路到省里来上访呢?这里面既有老百姓传统观念“往上走”、“见领导”、“告御状”的问题,更大程度上,还在于有些群众确实受到了冤屈,利益受到了损害,到省纪委来上访,希望能给主持个公道。24年来,谭明建对上访群众待如亲朋――笑脸相迎、和气作别。接访时,他从不面对门口坐,总是把来访群众让到上座。他说:“你坐到了桌子后面,就坐到了群众对面;你坐到了群众堆里,就坐到了群众心里”。遇到集体上访时,他就走到人群里面,或者和群众一块儿坐在台阶上。他相信,人的距离近了心就近了,感情就近了,信任也就有了,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一位农村妇女来上访,反映在一家人外出打工期间,村支书以其大伯哥欠他4万元不还为由,克扣了自家应得的8000元拆迁补偿款。谭明建将此事交由当地县纪委办理,经协调,村支书答应10天后归还。没想到,十几天后,妇女又来反映:村支书不但不还钱,还要打人!农村人常说:扫帚扫不到的地方,灰尘不会自己跑掉。谭明建想,这件事情如果我们不管到底,恐怕就难办成。他通过电话寻问情况,县里面又说,这是民事纠纷,应该由法院来解决。谭明建明确告诉办事的同志:这件事情看起来是民事纠纷,其本质是村支书利用职权侵犯群众的合法利益,必须由纪委来纠正!事情很快得到解决。

作为纪委的信访干部,必须有心有胆。有心,就是对人民要有同情心、善良心;有胆,就是对事业要有正义胆,敢于坚持原则。有一位县里的干部,受到处分后,对自己被安排到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不满,到省里上访。经省纪委安排调查,发现他的家庭确实非常困难:一家4口人,岳母瘫痪在床,妻子因工伤也失去劳动能力,儿子正读高中,一旦他再下岗,家庭将失去经济来源。谭明建建议当地有关部门重新考虑,但是反馈回来的信息是:这个事情是市里主要领导定的,不能改!谭明建跟市纪委的同志讲:这个家庭的正常生活如果保证不了,当事人肯定不会息诉罢访,甚至会引发更大的矛盾。“不管哪个领导定的,做得不合适就得改!”最终在他的'协调下,当事人的家庭风险化解了,再也没有上访过。

到省里来上访的大部分都是基层的一些困难群众,看到他们穿得脏衣旧衫的,谭明建总是先问问:“吃饭了没有?”“回去怎么走?”“有钱坐车没有?”他的兜里时常备些零钱,帮助他们买个馒头咸菜、买碗面条或买张回去的车票什么的。谭明建说:我这么做是让上访人相信,我是真心在帮助他们,也让他们感觉到,纪委的干部,很有人情味。虽然帮助是微不足道的,但我肯定,一根火柴的温暖,也能给上访群众三分春意!

用一串串钥匙,去打开一把把难开的锁――对老百姓好,永远没有错!

为上访群众办事,光有诚心、热心是远远不够的,总结这些年来的接访体会,谭明建认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靠智慧才能解决难题。接访干部的心里,要装着一串串钥匙,去打开那一把把难开的锁。

一位村里的老支书,带着老伴和女儿,在省纪委大门口长跪不起告现任支部书记有经济问题,要求开除其党籍。经向当地纪委了解,这个村领导班子闹不团结,组织上免去了他的职务,他心里有意见就来上访。交谈中,谭明建观察到他很听老伴的话,是个“妻管严”。于是撇开老支书专做他老伴的工作:人们常说“老伴老伴,老来相伴”,你们老两口就这么一个女儿,将来女儿出嫁了,就剩你两个相依为命了,如果你丈夫争强好胜,到处乱跑,万一有个闪失,你老来就无伴啦!一番话说得她眼泪汪汪的。老谭继续劝:天底下你丈夫只听你的,你把他带回去,拴住他的人,收住他的心,好好伺候他,将来白头到老,这比什么都强啊!其妻听得在理,挽起丈夫的胳膊,领着女儿就走了。

4月19日,记者采访时问谭明建,为什么对上访群众这么好?谭明建说:我们对群众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帮助,就是让群众相信:群众的话有人听,群众的事有人管,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有人来维护!做群众来访工作,不能马上解决的事情就要帮他们协调;协调不了的就要帮他们指条路子、出个主意;出不了主意,就开导开导,让他们顺顺气――对老百姓好,永远没有错!

这就是谭明建,一名永葆纯洁、忠于职守的纪检监察干部,一名经得起检验的共产党员。24年来,他守护在来信来访的普通大众中间,他燃亮的是一根火柴的温暖,而在人民群众心里点燃的却是一柱柱红红的火炬,映照出的是一名共产党人本色的光辉!

寻明胜先进事迹心得【第六篇】

为将军守陵1942年,年仅16岁的徐振明参加了八路军,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争。

1958年10月,他从营职干部岗位转业来到通化市民政局。当时有三个工作岗位供他选择选,一个是招待所所长,一个是福利院院长,还有一个就是杨靖宇烈士陵园纪念馆馆长,徐振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抗日英雄杨靖宇守护陵园。徐振明来到靖宇陵园的时候,靖宇山还是一座秃山。徐振明带领陵园的职工植树、种花,把陵园内建得冬天一片苍绿、夏天百花盛开。当年徐振明栽下的红松如今已经成材,靖宇陵园内树木葱郁,百花齐放,这一切都离不开徐振明的奉献。靖宇陵园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是中央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是外地人来通化必看的景点,也是通化人教育后代必去的地方。几十年来,这里来过国家领导人,来过外国友人,来过靖宇将军的战友和亲人,来过拜谒将军的群众。徐振明不光是陵园的领导,还是抗战的讲解员,他亲历过抗日战争,他身上有鬼子留下的伤疤,他的讲解让人们记下了英烈抗击倭寇的革命精神,在参观的人们心中刻下了日寇蹂躏东北人民的罪证。

1980年,徐振明离休后,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他的儿子徐永军参加工作也来到靖宇陵园,继续为杨靖宇将军守护陵园,可徐振明实在不愿意离开,在陵园当了一名门卫,冬天他为将军扫积雪,秋天他为将军扫落叶。

父子接力。

1980年,徐振明离休,但对靖宇陵园放不下心,就劝说即将参加工作的儿子。经过三次长谈徐振明终于说服了儿子徐永军到陵园工作后,徐永军对杨靖宇的事迹了解越多,就越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这些年,也有工作调动机会,但徐永军没答应。他说,为英雄守陵,虽然清苦、寂寞,但安心、踏实。

寻明胜先进事迹心得【第七篇】

近日读了几篇报道,内心感触颇多。既被时代楷模、守岛英雄王继才的先进事迹和爱国奉献精神所感动,也被《人民日报》宣扬的9位“中华脊梁”的卓越贡献所震撼。他们淡泊名利、大忠大义,敢为人先、可歌可泣,矢志不移、铿锵前行,以谋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是新时代的旗帜和标杆,是奋斗者最美的样子。

这些先进典型的坚守和付出,犹如航行中的灯塔光芒万丈。有人说,生命有了奋斗,灵魂才有重量,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岗位都能书写不平凡的华章;也有人说,奋斗的初心就是为国为民。新时代的中国正以昂扬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靠的就是无数革命先辈舍生忘死、前仆后继,靠的就是几代建设者们筚路蓝缕、奋发图强……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家国情怀,在今天这个新时代,我们更需要有大情怀大追求,更需要确立奋斗者的价值追求:无私无畏、顶天立地,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不懈努力。

架起理想与现实的桥梁。人生如屋,信念如柱。崇高的理想信念,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也是革命军人成就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阔,格局有多高、世界就有多广。没有理想的人生,就像“空口袋”,立不起来;如果理想是小的,人生“口袋”也立不住。唯有树立远大理想,强化精神坚守,牢记出发的原点和来时的路,才能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始终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满怀激情走好奋斗之路。

寻明胜先进事迹心得【第八篇】

通过浏览网页了解莫振高校长的事迹,我产生了许多思考。莫老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多么朴实的一句话,但是又是那样的铿锵有力。的确,没有爱怎么可能会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爱是教育的源泉。对这个“爱”的解读,我想到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老师对学生们的爱。一名老师,当他真的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那么他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切切实实的,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成绩,更是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个老师只有真真正正的.爱他的学生,他才会不遗余力的倾尽毕生所学,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因为,他更希望他的学生,他的孩子们有真正的学问,掌握真正的本领,而不是那些似懂非懂的理论。另一个爱,是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爱。教育作为一项职业,它有它的职业要求,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我想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是因为他爱教育,其次是因为他有很好的知识底蕴实施教育。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通过对莫老师事迹的学习,我们也客观的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可喜的是,我们也像莫老师一样,用爱来教育,但是我们做的远远不够。作为年轻老师,我们有对教育的想法,对孩子们的期望。可是,对教育的耐心缺少了一点点。虽然有爱,但是爱的还没有莫老师那样的深刻。莫老师是我们在教育路上的榜样,我们要学习莫老师那种用爱来教育的精神,关心每一位学生,帮助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寻明胜先进事迹心得【第九篇】

杨子荣、杨靖宇、焦裕禄、郑健刚,王洛勇演绎了一个个硬汉,但这次的寻明胜,却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国土干部。他没有只身闯匪窝的勇猛,也没有抗日烽火中的悲壮,甚至也不像在罗布泊找钾盐的地质工作者郑健刚,有着身处“死亡之海”自然绝境的惊心动魄,可他依然那样具有魅力――一种在日常工作中展现出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果敢和智慧。

当乡党委书记时,他一双胶鞋、一辆自行车,行走在田间地头,为改变沂蒙山区的贫困面貌殚精竭虑。一次偶然,他发现板皮厂能挣钱,就顺藤摸瓜弄清成本、工艺、市场等情况,着力筹建板皮厂;无人支持,他就说服自己的三弟先投资开厂,产生拉动效应,终于让板皮加工成为费县解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

然而戏剧性的是,调任费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后,他通过“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意识到自己一手催生的数量众多的板皮厂竟成了非法占用耕地、触动“18亿亩红线”的反面典型,无可奈何中,他忍痛“断臂”,从拆除三弟的板皮厂入手解决这一难题。

国土执法真的必须不近人情吗?这里,寻明胜给千千万万的国土人上了生动的一课――政策的实施不能简单,更不能粗暴,一定要人性化,要真正把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寻明胜当然不会眼看着乡亲们遭受损失,甚至失去生计、重返贫困。他仔细研究这类违法用地的特殊性,一边积极与上级沟通,争取政策,一边引导企业改造完善建厂模式,最大限度地保护耕地。

不过,寻明胜对自己和妻子却真的有些不近人情。为了完成国土资源局人员缩编的大事,将368名在册工作人员减少至定编的103人,他动员同在一个单位的妻子主动放弃选拔考试。妻子想不通,希望凭自己的本事公平参与竞争,但寻明胜沉默半晌,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只要你的名字出现在考试名单上,就会有人怀疑考试的公正性。”为了配合他的工作,妻子只好委屈地作出牺牲。

电影里的寻明胜,的确很寻常。他也会为了招商引资而请客,喝得酩酊大醉,他也会为孩子的早恋问题大伤脑筋,为自己的病痛苦闷彷徨,为哄老婆开心而低声软语、做出一大桌饭菜,但正因为这些,他是那么生动平易、可亲可敬,远离了先进人物脸谱化的高高在上、不食烟火。

但他又是那么不寻常。以至于在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情况下,更加拼命工作,争分夺秒地为学校解决了操场建设拆迁的“老大难”问题。

寻明胜观后感(二):不忘初心为民服务。

文/高密市国土资源局张友勤。

电影《寻明胜》来山东高密放映,我们感到非常荣幸,也非常及时。当前,正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高密市国土资源局将“两学一做”与国土资源系统开展的提升“四种能力”相结合,正需要像寻明胜这样的榜样,引领我们前行。

寻明胜是一位胸怀大局、原则性强的好干部。他生前担任费县国土资源局局长,费县离高密不远,他的故事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而且我的任职经历跟他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从乡镇干起来的,感到很亲切。今年年初,组织任命我为高密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面对比较陌生的领域,我就像摸着石头过河,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怎样才能担当起一方国土资源管理的重任,是我无时不在深思的问题。寻明胜同志把“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得淋漓尽致,让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

当我们手中掌握了一定权力,“亲情”就是一道难关。而寻明胜同志却把这道难关攻克了。关键时刻,他能够舍小家,顾大家,当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首先牺牲自身利益。比如:解决局里职工超编问题,人员如何分流,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寻明胜采取了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而且不让原就在国土局工作的妻子参加考试,妻子虽有怨言,但还是支持他的.工作,上街摆起小摊。有的职工找他送礼求情,他一一回绝。再比如:在拆除违法占地的板皮厂时,先从自己的亲兄弟下手,当初是他鼓动兄弟建厂带头致富,如今又是他动员兄弟带头拆除,丝毫不留情面。我感受到了他身上那股凛然正气。“正人先正己”,这是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时刻牢记的。

寻明胜心中有大爱,是一位重情重义的汉子。他担任乡党委书记时,为了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他苦口婆心地做村干部工作,不但亲自联系板皮厂项目,还以自己名义贷款扶持。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又增加了农民收入。这样的干部,老百姓能不记得他的好吗?特别是他知道自己患上绝症后,强忍病痛的折磨、内心的痛苦,一如既往地干好工作。在他住进医院的前几天,还牵挂着小学操场建设项目,亲自去找拆迁户做工作,使项目顺利开工建设。面对80多岁的慈母,他不忍把自己的病情告诉母亲,强撑着虚弱的身体为母亲摘南瓜,逗母亲开心,而走出家门后却忍不住号啕大哭,那份孝心感天动地,那种生离死别的场景让人心痛如刀割。看到这里,我和在场的同志们一样,忍不住流泪了。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应该像寻明胜同志那样,时时处处,不论是对单位、对家庭还是对社会,都要把使命扛在肩上,把责任牢记心头。唯其如此,才能正直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寻明胜观后感(三):心底无私天地宽。

文/高密市国土资源局候兆明。

观看影片《寻明胜》,让我真正感受到一位对工作有着执著信念、对百姓有着挚爱真情、对家人有着深深内疚的国土系统好干部。

无论是任费县芍药山乡的党委书记,还是费县国土局长,寻明胜都秉持着一个基本信念,那就是热爱工作,踏实做事,为百姓谋幸福。有了这样的信念,他脚踏实地干事,带着芍药山乡的百姓脱贫致富求发展,百姓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到国土局工作后,他深知保护耕地、保障发展责任的重要性,加班加点是他的工作常态,“六亲不认”是他的工作原则。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寻明胜都脚踏实地,从他身上,我学会了踏实做事、公正做人。

做人正派,为官清廉。影片中,寻明胜一双胶鞋,一辆自行车的朴素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在乡镇工作时,他走街串巷,一心想着群众,和大家一起找寻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带领大家建起了闻名全国的核桃之乡,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核桃书记”.在他的带领下昔日贫瘠的乡村发生了大变化。“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18亿亩耕地必须守住!”“能办的事,一口水不喝照办;不能办的事,给座金山也不办!”……影片中,寻明胜的话语朴实而饱含深情,更体现出他用权不谋私的清廉之心。国土局收编工作中,不收礼,不徇私,同样在国土系统工作的妻子,不但没有得到他的照顾,反倒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一起并肩战斗的好同事、好搭档因为考试没有合格,被分配到乡镇工作。正是因为他的公正廉洁,全县国土资源系统才得以平稳收编。

影片最后,看着他对母亲、妻子和儿子的眷恋不舍,我的眼泪再一次夺眶而出。作为一名国土干部,如何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成绩,寻明胜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对工作有一颗敬畏心,对荣辱得失有一颗平常心,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心底无私天地宽。

寻明胜观后感(三):传承,奋力前行。

文/高密市国土资源局单丽娟。

7月29日上午,中国国土资源报社在我局举行电影《寻明胜》观摩会,让我再次学习了寻明胜同志的感人事迹,心灵上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和洗礼。寻明胜同志是新时期国土资源系统涌现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他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对当前我们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奉献,甘于吃苦在前。寻明胜同志在乡镇任主要领导期间,按说,他的出行工具不仅有自行车。但他无论上班报到、农村调研、查看工作,都是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即便是为了考察外地的板材市场,他也是二话不说搭上过路的货车去,就靠着这辆自行车,他跑银行,到部门,找村委,引领群众建起了能够发家致富的板皮加工厂。这在正进行公车改革的今天,对我们有多大的教育意义啊――出去办业务,要坐公交车、公共汽车或火车、或者还需骑自行车、摩托车,要早出门、顶日晒、冒雨淋……对照寻明胜同志的事迹,我们知道,这些都不算什么,国土事业、机构改革,需要我们大家每一个人的配合和支持。

尽责,勇于担当负责。寻明胜同志根据组织安排,就任费县国土局长。到新单位后,他忙于学业务,搞调研,摸实情。卫片执法,他到现场实地核查图斑,带头拆除了弟弟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板皮厂;体制改革,他不但没有特别照顾到妻子,还动员她放弃了参加考试留局工作的资格;为了解决久拖未批的小学操场建设项目,他带病亲自做拆迁户的思想工作,让孩子们有了宝贵的体育活动场所……他用生命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一曲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之歌。

清廉,做廉洁奉公表率。寻明胜同志在工作、生活中坚持严于律己,克己奉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为了群众致富,他主动帮助协调跑资金上项目;公务接待时,他克勤克俭,从不讲排场图享受;机构改革时,他秉公办事,谢绝了来送礼托关系的人……他是沂蒙大地上又一个万千群众拥戴的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先进代表!

作为国土战线上的一名职工,我们感动于寻明胜同志的先进事迹,更要学习、传承他坚守党性、忠于事业、一心为群众着想的精神,无论什么时刻,无论在哪个岗位、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履职尽责,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为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寻明胜观后感(四):不忘初心做合格党员。

文/高密市国土资源局李强。

7月29日上午,局党委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了电影《寻明胜》,这部由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影,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两学一做”、提升“四种能力”学习教育期间隆重推出,引起了强烈反响。演员接地气的表演、朴实的台词对白、真挚的感情流露,讲述了这位为民务实、清正廉洁的好干部的动人事迹,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寻明胜在芍药山乡任党委书记期间,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就是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踏实干事,为当地群众谋福祉。尽管电影中只表现出在他的带领和协调下,发展当地群众开板厂,走上发展致富的路子。但是从报纸、电视、网络上你会发现,发展板厂带领群众致富只是他任职期间为群众办许许多多好事中的很普通的一件。寻明胜在任期间,与群众同甘共苦、把群众当亲人、与群众心连心,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芍药山乡核桃遍地,老百姓的生活节节升高,“核桃书记”把芍药山乡打造成为山东省最大的优质核桃生产基地。

从芍药山乡调任费县国土局长,是寻明胜工作中的一大转折点。国土局长,在外人眼里,意味着手中握有很大的权力,但寻明胜并没有利用局长的身份作为谋私利的工具。在人员收编时,他没有为妻子谋一席之地,即使妻子是凭自己的实力去报名考试,他也劝说妻子不要参加;跟随自己多年的工作人员找他说情,他也婉言谢绝,鼓励其认真复习,参加考试,表现出了“心底无私天地宽”的高尚品质。在卫片执法检查工作中,寻明胜和工作人员一起,亲临一线,把卫片中的700多个图斑进行详细了解,掌握了第一手数据。在执法监察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即使是当年他在芍药乡发展板厂时的老朋友、老搭档,他也不去钻政策的空子,不打擦边球,应该拆除的马上拆除,把纪律和规矩放在第一。

作为一名国土资源工作者,在“两学一做”提升“四种能力”学习教育中,应该像寻明胜一样,学习他面对各种诱惑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群众利益为重,坚守一身正气;工作中少一些埋怨,多一些真抓实干。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位国土人在今后的工作中,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不忘入党誓词,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寻明胜先进事迹心得【第十篇】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发言的题目是:以艰苦奋斗的精神育人,靠坚强堡垒的形象引路。

我中队位于某地境内,常年担负某地监狱第十五监区的武装看押任务。近年来,我们立足地处偏僻、条件相对艰苦的实际,坚持教育先行扬斗志,狠抓经常打基础,练强内功谋发展,中队全面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中队xx年、xx年连续两年被总队评为“基层建设先进中队”,xx年被总队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精神是强筋壮骨的支柱,精神是奋发有为的动力。面对相对艰苦的环境和条件,我们始终坚持从教育入手,不断打牢官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思想根基。

比较之中看不足,比较也能正心态。针对一些同志初来乍到不安心的现象,我们运用驻守“生命禁区”部队执勤、训练、生活的录像资料和先进事迹教育官兵;定期请原西藏高原某部退役战士、现任宝华镇宝华村党支部书记的孙宝贵同志来队讲述服役期间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故事;在官兵中广泛开展“四比四看”活动,即:比环境,如何看偏僻;比生活,如何看艰苦;比条件,如何看反差;比奉献,如何看价值。通过一系列的教育,使官兵逐步认识到艰苦是相对的,但艰苦更能锻炼人、考验人,从而坚定立足现地作贡献的信心。青海籍二年度战士某某,父亲是投资办厂的老板,家庭条件优越,小贺刚到队时不够安心,通过对比教育,他动情地说:“只有正确比较,才能找回自我”,现在他不仅适应了环境,还成了中队的小能人,我们训练用的可拆卸式窗口靶、体能标志杆等一批简易训练器材就出自他之手。

传统是美德,传统是财富。我们中队一代又一代官兵形成的光荣传统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每逢新战友到队,我们都要将他们领进中队荣誉室,观看中队历代官兵艰苦创业的照片和无私奉献取得的荣誉,聆听中队干部和老战士介绍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和先进人物的奋斗足迹,使新战士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让中队艰苦创业的精神代代相传。我们注重传统教育的现实性和有效性,将“四提倡四反对”活动贯穿官兵日常生活之中,即:提倡节约一粒米、一颗煤、一度电、一滴水,反对铺张浪费;提倡“军人美”,反对“庸俗美”;提倡量入为出,反对超前消费;提倡高尚追求,反对低级趣味。近年来,中队“三多三没有”的变化着实令人欣慰,即:自觉比干劲比贡献的多了,生活上横攀竖比的没了;家里电话信件鼓励的多了,亲戚朋友常寄汇款单的没了;退伍战士恋恋不舍的多了,怕苦怕累不安心的没了。

为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营造团结和谐的建队氛围,我们在官兵中开展了“中队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和“队兴我荣,队衰我耻”等集体荣誉系列教育,不断强化官兵的主人翁意识。我们注重把艰苦奋斗教育与近年来开展的各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教育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在去年“强化警魂意识、培育战斗精神,永远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主题教育中,我们针对少数战士思想上存在的“穷乡僻壤难作为”、“忠诚卫士难当选”等模糊认识,引导战士深刻领会“忠诚卫士”的丰富内涵,懂得“艰苦奋斗与忠诚卫士并不矛盾”、“执勤、处突就是忠诚卫士的基本实践活动”等基本道理,教育官兵立足岗位作贡献。通过深入剖析,使大家深受启发。党员班长某某,曾两次荣立三等功,军政素质比较过硬,去年推荐他直接提干,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我们及时靠上去做工作,利用忠诚卫士的精神和机遇、希望、现实等浅显易懂的道理引导他走出误区、跳出低谷,不间断的教育,使小秦重新振作了精神,骨干作用发挥更加明显。

“治队抓根本、带兵先暖心”。我们通过开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经常性思想教育,焕发热情,激发活力。中队干部脑中时刻想着战士、心中始终装着战士,常年形成了“每天起床后到班里转一转,看看有无战士身体不适;开饭时到各班饭桌前问一问,看看饭菜是否可口;熄灯后到班里走一走,看看战士是否睡好”的好习惯。我们在建立健全思想骨干队伍和《人员思想档案》的同时,努力发挥经常性思想工作“解‘疙瘩’,通‘脉络’”之功效。一次,战士某某沉默寡言,情绪反常,“三互”小组责任人某某发现后,主动靠上去了解情况,原来小徐的父亲在广东一家私营企业打工,老板无故克扣工钱6000余元,据理力争的父亲又遭到无端殴打,小徐背上了沉重的家庭包袱。某某一边做工作稳定其思想,一边将情况报告了中队干部,经组织出面,很快使肇事者受到应有的惩罚,从而消除了小徐的“心病”。近年来,中队先后转化了9名相对落后的战士,帮助15名战士家庭排忧解难。针对地处偏僻的特点,我们注重用健康向上、喜闻乐见的警营文化占领官兵思想阵地,活跃警营气氛,陶冶官兵情操。团支部坚持年有计划、月有安排、周有活动,每年都要组织歌咏、书法、摄影、绘画和演讲比赛,举办文艺晚会以及各类体育活动;黑板报、宣传栏常换常新,深受战士好评。

身居僻壤诚可贵,创造业绩更可佳。中队党支部“一班人”深知,中队越是地处偏僻,条件越是简陋艰苦,“领头雁”的示范、牵引作用越发显得重要。为此,我们始终把强班子抓干部作为带战士的前提和关键。

我们始终把学习作为建设坚强战斗堡垒的首要条件和基本途径,坚持用创新的精神学习创新的理论,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全面建设的创新。每年初,我们根据上级要求,结合中队实际,制定了干部年度学习计划,不仅落实了每周半天的学习制度,而且中队干部利用业余时间抓自学,并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每人每季度撰写1篇。

心得体会。

自觉运用学习成果指导工作实践。在“中队建设年年搞如何与时俱进谋发展”的问题上我们运用科学发展观的原理拓展视角空间提高思维层次形成了“坚持标准抓建设、提升质量练内功不畏艰苦谋发展全面过硬创一流”的共识并以此为目标和要求引导官兵不畏艰难奋力拼搏中队建设有条不紊稳步扎实。

团结产生力量,凝聚诞生希望。我们自觉把团结视作班子建设的生命,正副书记带头珍视团结,班子成员自觉维护团结。中队长某某xx年时就到中队工作,指导员郑文桥去年初才到中队,还是副指导员,其他3名支委中士官支委占了两名。某队长并没有因资历老而独断专行,他善于调动积极因素,发挥集体智慧作用。去年7月,中队物色参加支队预提骨干集训人选,在选拔一年度战士的问题上,两名主官事前交流看法时,意见不太一致,队长认为梁胜军军事素质好,参加集训较适合,而指导员通过了解感到,谢远礼尽管军事素质比小梁略逊一点,但综合素质更好一些,建议由小谢参加集训。队长没有盲目拍板,经过认真调查了解,并征求其他支委特别是两名士官支委的意见,在支部研究确定人选时,愉快地同意小谢参加集训。支部五名支委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能够互敬互重,始终坚持一个声音,形成一股力量。在支部班子的影响下,战士和谐相处,心情舒畅,团结协作的氛围异常浓厚。

工作中,我们深知:艰苦的环境首先考验干部,而干部的形象直接影响战士。中队6名干部始终带头顾大局讲奉献,带头当标杆作表率。xx年10月29日,中队长某某不满四岁的儿子被确诊为白血病,闻知此讯,某队长心急如焚,焦虑万分。“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然而,11月份的年终考核、年终。

总结。

老兵退伍等工作无时不在牵挂着他的心,他在医院呆了一个星期后,便毅然回到了中队,直至将老战士一个一个送上车,才在支队的一再催促下赶往医院。他为此也受到过家人的责备,但强烈的责任意识,让他说服了家人。为了孩子,他的岳父岳母曾经病倒过,他爱人也为此辞职下了岗。现在,尽管小孩连续四年的大小化疗和巩固治疗,以及高额的医疗费用,时常让他揪心。但他工作仍然一丝不苟,平时也仅节假日回去看看。为了工作,指导员郑文桥去年的假期从一月一直推迟到8月。高大的形象是无声的命令。正是受中队干部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战士们人人心系中队,个个工作自觉,热情不断高涨。

中队干部时刻牢记“公生名,廉生威”的古训,处处严以律己,事事公道正派,时时接受监督,坚持以浩然正气取信于兵。去年8月份,一位战士家长来队,多次邀请中队干部出去吃饭,都被婉言谢绝。临走前,这位家长分别送给队长、指导员两条香烟,当得知队长为孩子治病身背数万元债务时,又甩给队长xx元红包。在反复推辞不掉的情况下,队长、指导员两人将香烟按原价,连同红包一起汇给了该家长,并在信中作了详细的说明。后来,这位战士家长在回信中说:“真没想到,几条烟你们还这么认真。队长家庭困难,我的一点心意也不肯收。我算服了,儿子交给你们这样的领导,我放心”。中队在处理入党、考学、奖励、选改士官等事关战士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时,都坚持以公开求公正,以公心求公平,广开言路,尊重兵意,战士评价较好。近年来,中队干部没有接受战士及家长的任何吃请,没有收受战士一分钱礼物。去年10月份,在支队组织的问卷调查中,不少战士反映:中队干部公正廉明,我们工作起来心里踏实。

生活再艰苦、条件再简陋,官兵忠实履职的根本不能丢。我们牢固确立“有作为才有地位”的思想,落实制度保中心,善打硬仗练精兵,令行禁止抓作风。

我们始终引导官兵牢固确立“哨位就是战场,执勤就是战斗”的观念。通过“三共”、“三个一遍”、《正规化执勤等级评定》等有效载体促进勤务“八项制度”的落实,坚持“六常”,即:支部常议、教育常抓、训练常搞、勤务常查、先进常评、载体常用。中队每周一次勤务分析会,干部参加班里讨论发言;每月分析讲评一次执勤情况,使勤务分析制度化、经常化。针对少数新战士执勤的恐惧心理和个别老战士存在的麻痹侥幸思想,及时开展了《执勤中常见心理问题及自我调适》等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新战士克服恐惧心理;请目标单位领导给战士分析狱情,消除老战士的侥幸麻痹思想。我们还与目标单位开展了勤务“双向监督”、“双向讲评”活动,较好地防止了违纪现象的发生。

训可促管。我们从正规训练秩序,严格操作程序入手,培养官兵令行禁止的战斗作风。训可育人。我们大力开展“五小练兵”活动,培育官兵协调配合的战斗精神。训可保安。我们根据看押勤务特点,本着缺什么补什么、执勤需要什么就训什么的原则,狠抓了专勤专训。针对少数哨兵情况处置能力较弱和勤训脱节的问题,有序地组织了勤训轮换,并采取操场训练与模拟演练相结合、分段训练与综合推演相结合、基础训练与复杂情况处置相结合、白天与夜间相结合等方法,增强勤务训练的实战性,既锻炼了心理素质,又提高了执勤能力。为确保人员训齐、内容训全、时间训足、效果训好,我们采取见缝插针训、轮换交叉训、集中强化训、强弱搭配训等多种办法,较好地克服了场地、设施、天气和执勤分队人员一次不能训齐的不利影响,较好地完成了《大纲》和上级规定课目的训练。

面貌更新不更新,要看治队精不精;建队超前不超前,要看治警严不严。我们坚持依法从严治警不“忽悠”,通过严规章、抠细节、治死角,不断磨练官兵意志,规范官兵养成,保持良好队风。中队先后制定了“营区环境管理规定”、“零散人员管理规定”和“勤务人员管理规定”等,从人员请假外出的组织到各类勤务的安排,从班排内务的统一到营区环境布置,从教育训练的组织到官兵言行举止,都有统一规定,做到项项工作有标准,言行举止有规范,方方面面有章法。多年来,中队严格落实条令学习“周有日、月有周、年有季”制度,坚持作风纪律教育,坚持警容风纪检查,坚持统一组织理发。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养成了“五个先”的好习惯,即:哨音未响先起床,集合站队先到位,训练操课先示范,打扫卫生先动手,熄灯就寝先查铺。我们不把条令当“摆投”,不把“土规”当法宝,一切管理活动以条令条例和《基层正规化管理规定》为依据。去年四月,新兵下队后,个别骨干为保持内务整洁而不允许新战士午睡放被子,个别班还出现值日打饭、公差勤务首先安排新兵“打冲锋”的不和谐现象。对此,我们坚决予以制止和纠正,并对班长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从而规范了依法行政的良好秩序。现在,中队官兵依法建队和规范养成意识不断加强,看到不符合条令规定的事,能够相互提醒拉袖子;门窗坏了,主动维修;地面脏了,主动打扫,形成了事事有人抓、处处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守摊子不是我们的初衷,“苦行僧”决非我们的本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官兵对现代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整洁舒适的营院和成才环境是官兵共同的愿望和心声。怎么办?支部“一班人”的回答是坚定而有力的: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优化环境,装扮家园。

过去,战士中曾流行着这样一些形容中队艰苦环境的顺口溜:“白天寂寞难耐,晚上星星点灯,雨天涛声依旧”、“到了某地镇,仿佛进了小香港”。为了改变这样一个艰苦环境和条件,中队一茬又一茬的官兵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尤其是近年来,中队官兵积极动脑改善环境,自力更生美化家园。为加强中队政治环境建设,我们将某地监狱办公大楼装修时遗弃的废旧宣传橱窗运回中队,中队电焊工杨世团、油漆工汪庆喜、小木工刘诗冉等同志立即忙活开来,仅用三天时间,三个全新的宣传橱窗便矗立在营区一角,毛家宝、郭荣秦两名书法和绘画爱好者设计制作了板面,一切都是出自战士之手。营区的花坛是战士们利用监狱的旧砖块自己砌制而成,其中的花草一部分是战士自己上山采集的,一部分是退伍战士叶俊福父亲出差路过中队带来的,现已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中队营区内长年无厕所和室内晒衣场,我们从某地监狱双龙加油站找来有关材料,又向监狱要来水管,自己修建了男女厕所和封闭式晒衣场,解决了官兵长期上厕所难、晒衣难的问题。每年底,中队官兵都要自己动手,将营房内外的墙壁粉刷一新。去年9月,官兵利用休息时间到建筑工地捡碎砖,修筑了一条30米长、2米宽的哨所巡逻通道,仅此一项就节省经费3000多元。近三年来,中队修旧利废节约经费两万余元。目前,以杨世团、袁现钊、刘诗冉、秦俭等为代表的十余名“能工巧匠”活跃在中队建设的方方面面。

我们坚持以“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激励官兵,大力发展以养猪、种菜为主的农副业生产,积累家底,改善生活。中队篮球场以北原是几垛杂草丛生的土包,官兵们自己抡起锄头拿起锹,硬是将一块占地两亩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棱角分明的蔬菜基地。原司务长华俊从小生长在城市,对养殖种菜是个门外汉,但他能身先士卒,带头拔草、浇粪,并向附近菜农学习种植技术,还把乡下的舅舅请来给官兵作指导。在他的带领下,中队官兵参与农副业生产的热情高涨。中队生产地碱性较大,为提高蔬菜产量,战士刘利主动请缨,负责一块菜地作为试验田,虚心向中队周边的菜农请教,并自费购买有关书籍潜心研读,很快掌握了相关技术。去年10月份,借中队新建营房之机,战士们从工地上捡来废砖块,自己动手,建起了一座一次可养猪30余头的新猪圈。在官兵们的努力下,中队农副业生产取得较好效益。去年以来,官兵种植蔬菜品种达18种,产量3000余斤;养殖生猪28头,共创收两万余元。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官兵求知成才的愿望愈发强烈。为满足官兵学习成才需求,中队聘请某地监狱十五监区副教导员徐连金为常年法律教员。我们从二手电脑市场上购来配件,自己组装了3台电脑,又主动向某地街道争取了两台,建起了简易电脑房,定期举办电脑基础知识讲座,现在中队每名战士都会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课件。中队还与共建单位某地中学联合开办了“警营文化补习班”,学校教师利用节假日来队为官兵补习文化。我们积极为战士学习成才铺路搭桥,不仅联系3名官兵参加了南京政治学院的函授学习,而且主动争取了某某区民政局、科技局和卫生局赠送的498册图书,价值一万余元。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

39 21896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