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汇集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汇集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大全【第一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从凝聚共识到自觉行动的新阶段。县教育体育局、学校则根据中央要求,在全校师生中全面开展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日常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十八大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这24个字凝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理由。

作为教师的我们,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则主要体现在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教学业务、为人处世感化学生上,具体地说,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则为“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这四点则是当代教师践行核心价值观义不容辞的职责与具体落实点,也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

下面是博主甘霖豌豆通过培训、学习,按照上级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贯穿到思想道德建设、业务水平提高、教育理念更新等各个方面的一点体会,在此提出,与大家共享、共勉。

一、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教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目标。

全社会一再提倡教师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而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其关键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曾几何时,培养21世纪合格的建设者是当代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当我们面对“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神圣称号的时候,当我们置身予太阳论著下“最光辉的职业”的时候,就会感到一种由衷的自豪,但感到更多功能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必须用你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换取心灵的慰藉。这是一种缘份,又是一种机遇,一种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机遇。而学校又是我们每个人施展才能和抱负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载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为集体就是最大的为自己”,懂得了这层道理,我们博主甘霖豌豆就能理解爱岗敬业对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豪感与责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觉把个人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里,为之休戚与共,为之夙兴夜寐,为之甘愿奉献。

做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责任感能激发人的潜能,也能唤醒人的良知;有责任感的教师,总是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之中,真正关爱学生。而失去责任感的教师不仅丧失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必将在麻木中失去教育的良知。那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局外人态度,得过且过、和尚撞钟的混沌状态,自由散漫、无所事事、无所谓的行为,随随便便邋里邋遢的品行,诸如此类的教育教学怪现象就随之而生。

做一名敬业的教师,必须要有一种职业的敬畏感,敬畏是衡量一个人成熟度的标志,它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一个敬畏工作的人,面对要做的事情,没有消极怠工的情绪。因为有发自内心的做人准则和道德标准,他的内心是安定的、平和的,他会提高自身的修养,自觉约束不端行为。“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身,外正其容”,所谓“敬业者生存”,是很有道理的。一个教师一定要热爱所教的学科,热爱所教的对象。教师从内心真正热爱学生,就会产生爱生如子之情,就会把挚爱倾注到教学中,就会不遗余力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融进教学中。具备了爱心的教师,才能真心实意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时刻为学生着想;才能心存善意,宽恕学生的“冒犯和过错”;才能凝聚学生,增强士气;才能“以心灵感召心灵,以激情唤起激情,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灵魂丰富灵魂”,才能收到“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刻苦钻研,严谨笃学,是教师实践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当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的事物、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知识,层出不穷。随着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的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教师需要重新定位,以学习来促进自身发展,从而改变自己工作和生存状态。因此,新时代教师责任之一是终身学习并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满足学生对于学习的渴望。

人非圣贤,谁能古今万事皆通晓?因此,为师者,欲做在知识海洋里探海人的导航灯,就必须不断自我“充电”,电足光强,射程深远,使得求知学子,鲜有迷津。所以切不可以师自居自满,甚至课余沉迷于“摆长城”,办公室里“侃大山”。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用不了”。这正诠释了庄子的至理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教师只有勤于学习,刻苦学习,对知识“吐故纳新”,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三、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是教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精髓。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之上,教师正塑造着自己的新的形象。把孩子们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把他们当作“人”来尊重,而不是当作“物”来管理;当作“人”来开发,而不是当作“填鸭”来饲养,新世纪呼唤我们教师培养这样的新型人才:自主学习,独立创造,个性发展。

课堂教学是我们发挥才智,谱写事业华章乐彩的舞台,更是培养素质人才的前路阵地。如今,知识本身不再是由教师批发来的贸物,如今,课堂的主活动不是教师讲授,而是学生自主地学习探索,解决问题。教师不应只是讲演者,不应总是正确的指导者,而应不时地扮演下列角色:是“模特”——演示正确,也表现失谈;是“参谋”——提一些建设,提供可参考的信息,但并不代替学生决断;是“询问者”——故作不知,问原因,找漏洞;是“仲裁者”和“鉴赏者”——许判学生工作成果意义,优劣、鼓励学生创造。

如今,我们博主xx面临的是一个需要开拓,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不再是“红烛”,不再是“春蚕”。教学不再是教师的单纯付出,而是创造性生活的一部分。教学是师生双方,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舞台。那么就让我们植根于祖国的土壤,肩负人民的重托,用青春,智慧,演绎自己价值。当我们的学生成为背后世纪合格人才的时候,当中华屹立于强国之林的时候,你会发现用粉笔谱写的平凡人生,是那样的精彩纷呈。

四、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是教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涵延伸。

我们生逢盛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幸运的一代教师,我们生活在民族历史上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思想最宽松的时代。

我觉得作为一名现代教师,要尽到教书育人的责任,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便是眼睛向内、超越自我,信守心灵的宁静,建设好自己的精神乐园。俗话说:“世上莫如人欲险”。如果一个人抵御不了各种不良因素的诱惑,总是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得到,而现有的条件又满足不了,就有可能做出出格的事情,甚至走上邪路。所以,我们说,淡泊名利的人,他们的言行一定遵循共同的准则,符合社会的利益;他们行为一定韬光养晦、脚踏实地,不浮躁、不张狂、不攀比、不自以为是。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这是教师追求的一种境界。其实,做起来也不容易,它需要修炼。实践证明,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经过“十二修炼”:修炼自己的声音,让它引人入胜;修炼自己的语言,让它妙趣横生;修炼自己的眼睛,让它传神丰富;修炼自己的表情,让它神采飞扬;修炼自己的行动,让它规范专业;修炼自己的学识,让它犹如泉涌;修炼自己的脾气,让它逗人喜爱;修炼自己的个性,让它鲜明唯美;修炼自己的心灵,让它平和美丽;修炼自己的气质,让它超凡脱俗;修炼自己的灵魂,让它崇高圣洁;修炼自己的人生,让它阳光幸福。我想,作为当代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把教师这一职业当成谋生的需要,而是要把它当成一项事业来追求,这样才能变压力为动力,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从而迈入更高的人生境界。

总而言之,四句话:为师须敬业,笃学第一著。创新勤反思,进取日日高。是为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见。

范文(六)。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大全【第二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集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荣辱观为一体的思想文化体系。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它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应该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们开拓前进、中华民族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我们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其精神实质,并以之指导我们的改革创新实践,发展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此,我个人的认识和体会有以下几点,仅供大家交流和参考。

一、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地统一起来。

我党、我国之所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宪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成果与最高境界的思想体系。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第一位的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是系关举什么样的旗帜、定什么样的性质和走什么样的道路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第一是必须了解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第二是必须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什么,第三是必须了解怎样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第四是必须了解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经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发展创新的、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其最精华部分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于实践基础之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立足于劳动价值论之上的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其理论的精神实质,即坚持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其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分析判断,而不是拘泥于马克思的个别论断和结论。我党在其发展史上,所受挫折失败,究其原因,皆与拘泥于马列的个别论断和结论的教条主义态度有关;而其所获胜利与成功,皆与坚持正确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不可分离。

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把坚持和发展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质核心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根据民族与国情的特色发展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中不断赋予新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在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也多次声明自己的理论从未穷尽真理,并不拒绝任何新的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因此,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同时,不断吸收、借鉴、融合人类各种思想文化成果(甚至包括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者创造的优秀成果),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实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在坚持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

我们践行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建设好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21世纪的时代背景下,由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的趋势,根据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和国情特色创立的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模式。建设好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仅有利于我国现代化的实现、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的发展、有利于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有利于世界格局的改变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因此,潜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民主、经济现代化、文化教育事业复兴做贡献,就是践行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实际行动。

二、把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实现个人理想统一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它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

共同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理想和信念,就会因缺失一面旗帜而迷失方向,就会因缺少一个精神支柱而失去动力,就会因缺少一个核心而丧失凝聚。我们要树立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这是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同和接受的理想。有了这个共同理想,全国人民才能有共同步调,才能在当今社会意识多样化的今天,有效的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理想也是每一个个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和精神动力。对共同理想的追求并不排斥社会个体对自身个人理想的追求,相反,它是个人理想得以最大化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共同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它只有符合社会最大多数人群的个人理想,才能真正化为人们自觉认可并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而个人理想是共同理想的组成部分,个人理想只有符合社会共同理想的需要才有望获得最大化实现。因此,我们应该倡导把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有机统一起来,让共同理想涵盖个人理想,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用个人理想的实现为共同理想的实现开辟道路,真正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起来。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中华民族在其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它是千千万万中国人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百折不挠、奋发向上、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之一。

民族精神主要强调民族个性和民族传统。在21世纪的今天,伴随着科技的现代化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国际化趋势的发展,世界民族趋于融合的趋势日渐明显。因此,我们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还必须强调弘扬时代精神。在新时期,中华民族在自强自立的奋斗过程中,积累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兼收并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我们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了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开辟了百年来发展最好的历史新时期。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离不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我们只有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起来,坚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精神;坚持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时期的优良传统;坚持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建设时期的优良传统;坚持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灯时代优良传统,才能铸造起中华民族铁的灵魂,把我们的事业推向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

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有规矩才能成方圆,知荣辱才能守礼节。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加速了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经济市场化也有其难以避免的负面效应。它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社会关系的市场化,从而扭曲人们的精神道德风尚。因此,胡锦涛及时的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的具体化。它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反映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确立了人们行为的道德尺度,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设计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思想道德建设的范畴,它不可能指望凭借一项法令或一场运动一劳永逸的加以完成,它只能通过长期的宣传教育和熏陶才能逐步完成。因此,它必然有一个长期而持久的过程,是一项长期持久而艰巨的任务。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靠宣传教育,更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按照重在实际行动、重在持之以恒、重在形成机制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从而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

范文(三)。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大全【第三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精神最深层的思想内核,直接反映社会价值的本质和特性,全面涵盖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笔者试图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科学内涵、重要好处和鲜明特征三个方面,谈谈自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体会。

1、第一个倡导,指明了国家精神文化的发展方向。

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礼貌、和谐”,就是要树立“富强、民主、礼貌、和谐”的理念,弘扬“富强、民主、礼貌、和谐”的精神,把“富强、民主、礼貌、和谐”价值观与国人的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处事态度融为一体,正确引导国人认识和评价所生存的社会。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深层的信念系统,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十八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我们国家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世界瞩目的这一宏伟目标,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汇聚一齐,升腾开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倡导,“富强、民主、礼貌、和谐”,必然是这个国家的共同追求。

“富强、民主、礼貌、和谐”,作为一种社会共同理想,支撑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指明和引领现实社会向着这个方向前进。如果一个国家追求“富强、民主、礼貌、和谐”的价值观念,必将影响并引导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的坚实基础。

2、第二个倡导,彰显了社会风尚风貌的时代要求。

在社会层面,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现代礼貌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理想信念,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道德力量。在全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并构成主流价值体系,就会改变人们观察世界的观念、思路、方法和视角,改变人们评价事物的基本标准,人治、特权、等级等腐朽落后的观念,就会从根本上铲除。在这种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整个社会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对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制和法律体系,必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3、第三个倡导,体现了人民道德信仰的基本共识。

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全体公民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能够帮忙人们正确认识和自觉遵守社会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构成爱国守法、敬业奉献、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良好社会人文风尚。

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务必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人心,构成共识,这对于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从目前状况看,中国的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方面,都不一样程度出现了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增加了社会活动的交易成本。应对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务必以开放开明的心态和气度,以博大的胸襟和风范,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加强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建设,营造遵纪守法的社会风气。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大全【第四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j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近期,院、科分别组织了对这一重要论述的学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及深远意义,它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最新认识,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是鼓舞人心的价值理想,是中国梦的核心。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创造更为发达的物质文明,发展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都很重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的基本主张,为迈向共产主义社会奠定基础。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十七大以来,我们党的重要会议和重要文件,多次强调这一价值目标。可以说,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国,最终的目标都是服务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崇高理念。

爱国、敬业、诚j信、友善,是作为一名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看似简单的8个字,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j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具有很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国家层面上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目标及愿景;社会层面上的价值观,为实现国家层面的目标提供良好背景和立足点;公民层面的良好价值体系的建立,才能真正促进并体现出社会及国家整体的进步。同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这一重要论述,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可以说,这一表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一贯主张,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涵盖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有望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成熟、完善。

联系自身实际,不论是作为公民个体,还是社会和国家的一员、党的一份子,要学习并很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祖国,诚j信友善,遵纪守法,传承民族传统美德,遵守医德,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及服务能力,学习组织、管理能力,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去,为党及国家奋斗目标、为中国梦而努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大全【第五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形成了一整套成体系的价值观。这24个字反映的是国家目标、社会取向、个人准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是整合社会力量、凝聚社会共识、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思想工具。一经公布便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如今的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思想文化的频繁交流、利益诉求的不断分化,各种价值观交织碰撞,加之人们思想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增强,官僚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断滋长,使得人们的思想多元化,凝聚思想上的共识变得愈加困难。近年来,诸如对老人摔倒扶不扶、公交上该不该让座、“到此一游”此类问题的争论,从某种层面上看,折射的就是价值观的冲突。

古语有训:涓流成海、积土成山。社会由个人组成,每个人选择怎样的价值观、追求怎样的理想信念、秉承怎样的道德底线,决定了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基础和面貌。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社会思想的多元、多变的观念,就愈加需要我们凝聚一种精神力量,在各种价值观的交锋和博弈中,寻找到人们认识的“最大公约数”,淬炼统一的精神“内核”,从而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通过深入挖掘、培养和弘扬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凝聚全民共识,这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都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在这样一个社会思想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社会的主动参与,从人们思想的共鸣和交汇处汇聚起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如何在多元思想的社会中践行核心价值观?首先,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释?继承了中华文化哪些优秀传统?反映了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让群众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学校教育、理论学习、社会宣传等各种方式,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一种激发正能量的良好氛围,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其次,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广大群众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定得带头践行,把这项任务摆上重要位置,以核心价值观规范和要求自己,带好头、领好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而影响更多的群众,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第三,加快对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化和日常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到工作的各项制度中,转化到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中,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人们随时随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全体公民的事,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我们的责任更是义务。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人人学习,人人践行,让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大全【第六篇】

信仰和理想是非常重要的。早在二千多年前,子贡问孔老夫子:怎样才能让一个国家安定、政治平稳?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也就是说,国家要有足够的兵力来保障安全,要让老百姓能够吃饱,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孔子认为在这几条中间,信仰是最重要的,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而信仰的力量则可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四个方面构成: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贯通,是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的有机整合的多元价值体系。有利于我们更加坚定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利于更坚定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

作为农村基层教育工作者,要全面了解和学习先进、适于时代的价值体系,不断使自己在实践中运用理论,改变以往不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育人先育己,教人先要强己。

学生发挥了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教师是关键。教育教师不仅要献身教育,而且必须有正确,自觉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师还要注重渗透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教育,以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塑造学生的人格。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把人生观、价值观、为人处事的道理传授给学生,教育学生树立起一个德才兼备的做人标准。

我们教师要深入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实质。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典型,培育自己的学术和人格魅力。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发挥了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要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教师素质是关键。教师不仅要献身教育,而且必须正确、自觉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师还要注重渗透教育,以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及良好的心里素质去塑造新一代青年的人格。教师不仅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还要把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为人处事、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传授给学生,更要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只有首先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德才兼备的做人样板,才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里磁力,才会吸引他们自觉地去接受影响。

利用课堂主渠道教育作用,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成长,以正确的价值观影响人。

我们基层教师及校长要树立育人责任,自觉主动承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建设的重要性,践行校园文化的任务中,做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者,自觉把育人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帮助他们心灵深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从“做人、学习、生活”的基本小事做起,做到行为规范养成习惯等有较大的转变和提升,倡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学习和生活中认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并可指导自己的行为。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合作、独立思考的品格,做时代精神的践行者。如果只有思想教育而无具体措施和载体,容易形成说说重要、做做次要的局面,那么良好的文明习惯、优良传统及作风就不容易养成。

在日常学习中,要强调对育人的影响,更要加强注重环境对成才的影响。社会主义价值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和参与,学校教师特别是校长要注重学生的基本的养成教育,教育也是逐步影响的过程,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基本任务。我们要树立一种观点:育人先立德,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是个文明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作为教育界的一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提高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始终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因时制宜、突出重点,从本职工作做起,从具体工作入手,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立足岗位,不断提升自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修养,为教育作出一份贡献!

要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主渠道,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内容。设计、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体活动,让我们在践行活动中,深化认识,践行体会。从而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人,以正确的行为影响人。

我们教师要牢牢树立育人责任,自觉主动承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建设、在校园践行的任务,做忠实的实践者和代言人,自觉把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一门课程、每一次讲授都有利于帮助他们从心灵深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目标、学榜样、重落实。

范文(四)。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大全【第七篇】

古人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及灭亡。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不能混淆,否则社会就和谐不起来。爷爷提出的“八荣八耻”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汲取了时代的精华,引领了时代的风尚,而“八荣八耻”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我们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时代的精英,是祖国的希望。而“八荣八耻”却为我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指明了方向并为我们成长提出了艰巨的任务。自从学校组织我们学习了“八荣八耻”之后,我常常想:当一个人终身以“八荣八耻”为镜子的时候,就明白自己更多些,他就能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们比肩齐高!请看这一串光辉的名字:列宁,为了一个小小的花瓶而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周恩来,他一生服务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子,2019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为了大部队的行动,坚守纪律,在烈火中永生;雷锋,一双袜子补了又补,却寄钱救济战友的家人……这些鲜明的事例告诉我们,不管是过去,今天还是将来,“八荣八耻”的根本就是如何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社会负责,对祖国人民有贡献的人。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热爱祖国,我们就从热爱家庭、班级学校、家乡和环境做起;服务人民,我们就从服务父母、老师、同学和长辈做起;崇尚科学,就从刻苦努力学习、发奋成才做起;辛勤劳动,就从主动做家务事,积极打扫班级、学校清洁卫生做起;团结互助,就从学会合作,学会相处、关心同学、乐于助人做起;诚实守信,就从不撒谎不骗人、不弄虚作假、说话算数做起;遵纪守法,就从守校纪做起;艰苦奋斗,就从勤俭节约、不同他人攀比、珍惜每一分钱、每一粒粮食、每一滴水、每一张纸做起。

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我们应该从小树立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诚实守信的观念,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鉴美丑,自觉做到“知荣而行,知耻而止”。“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祖国争光,为红领巾添彩!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大全【第八篇】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他是随着社会的存在而存在,分为社会价值观、群体价值观、个体价值观,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社会价值观。焦国成先生给价值观下的定义是“是一个人或一个社会集团对于事物价值的基本看法和系统观点,是一定个人或社会集团价值追求的指导性观念。”有学者认为价值观不等同于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对现实生活中价值关系的具体化,价值观由价值观念提升而来,是对价值关系更为根本的认识。”[1]王玉梁先生也认为“价值观指导价值观念,价值观念体现了价值观”。[2]作者认为价值观和价值观念是同一个含义,价值观是价值观念演化的一种形式,内含上都是一种人类头脑中留下的意识。社会主义价值观指的就是个体、群体或共体也就是社会所具的理性思维去看待某种事物,并此事物构成了他们内心强烈的追求和理想诉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的本质内含,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根本的指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所有追求的这些核心价值的时候都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背景精神相承接,不能舍本逐未,更不能忘却自己民族的根基而陷进了一个空洞不切实际的文字游戏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写道“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一、诚信。

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而信用。诚信作为传统中国几千年文化精髓对于人类的发展,国家制度的建设,民族的融合起着巨大的历史价值。孔子在《论语·为政》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他所强调的是人如不讲信用就好像大车没有固定车辕的销钉,小车没有固定车辕的销钉,怎么可以行走呢?宋代张栽在《正蒙·天道篇》曰:诚故信,无私故威,意思也就是诚实所以能被信用,没有私欲,所以有威严。其实在古代的思想中诚和信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互训的,特别在唐后思想家更是把“诚信”作为一个统一的道德规范摆在一个至高至尊的位置。

张树骅先生认为,诚与信二字相连共同作为一种社会伦理美德的整体,大致始于荀卿和管仲。荀子讲“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是从认识论的高度论述了诚信的作用和意义,管子作为一位政治家,也十分重视诚信对于维系人心,纯化民风,引领世态的作用。他指出“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在西方国家诚信概念中,也注入了人们普世的价值观念,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就揭示了诚实守信对于市场经济行为的重要性。在古罗马时期人们都要遵循一种规则,商品交易的过程中凭自良心,是自律的一种体现,这样一种规则也就自然成为习惯法,演化成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的观念。所以在古罗马最鼎盛的时期,也就是规则最完善,最健全的时期。

诚实守信,是现代文明的重要责任和标志,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众多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成为最基本的经济关系,这种横向联系以契约和信用规范着企业和人们的行为。没有诚信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也就不能健康发展。众所周知香港李嘉诚先生是亚洲首富,他说“诚信就是金钱”。胡雪岩在创办胡庆余堂国药号时,曾亲自制作了一块“戒欺”匾,上写道“凡是贸易均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斯,余存心济世,不以劣品戈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劣真,修制劣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也亦可。”胡雪岩认为制药虽没人知,可是天会知,体现出了一定的道德自觉性。

二、正义。

正义的内在和外在都应该具备善的道德价值,他不以目的论和效果论作为评价的标准。詹世友先生认为:“正义是指我们人类的自由权利通过具体化为各种权利和义务而在各种制度中成为现实,这种制度和在这种制度中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行为体现了正当性和合理性”。[9]亚里士多德给正义的内含诠释是:“域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现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好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10]詹世友先生认为正义首先是一种制度,只有这种制度才可以尺度人类活动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然而詹先生却忽视了一点正义未必就是一种制度的体现,正义也可以来自内心,比如当看到别人被抢劫时,自己的正义感油然而生最终落实到一种正义的行为上,善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正义,可是正义的东西则肯定是善的,当你看到别人的心灵痛苦,自己有侧隐之心,可是自己却毫无行动,不想去试图帮别人摆脱痛苦,只是在道德层面觉得别人不应该痛苦。

正义不是人为因素而制造出来的,它是一种自然状态下所演化,任何人都没有这种权利去制定正义规则,一些学者认为“正义”就是跟邪恶相对照而已,更多强调的是社会公正性,首先作者认为:正义正是社会公正的内核,有了正义意识才可能上升为社会公正意识,社会公正是人为因素下的产物,每下民族,每个群体都可视自己制度的规则是具有社会公正性。善是正义表征的一个因素,在正义的理念中善就是美德,是正当性的。在现实生活中善可以有“正当性”和“不正当性”划分,比如想救一个落水的人,某甲的想法是善的,可是并不一定行为就是正当性的,因为某甲采取的救人方案出现了差错,如果不是事先某甲误了最佳救人时间,那么后来善者就能够成功救治落水者。

由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善往往作为衡量人品行的一个道德层面的标准,比如儒家思想的孝悌关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善就是要组成一个有差等的等级秩序的结构,这样把社会组建起来,按个人在社会中所处地位来分配社会之善和义务。古时的社会里,在善的面前,普通大众没有了自己自然的权利,完全听命一种等级不平的规则,并且也希望子子代代相称,唯有遵循了才是一种善,才会得到皇权和天地感恩。

正义可以从三个阶段来划分:1、契约正义;2、法治正义;3、自然正义(一)契约正义首先是因为人类在经过黑暗的中世纪统治之后,逐渐意识到要建架一种东西凌高于皇权,于是就出现了社会契约论,采取了法律之工具来代表民众的诉愿,先后在英国光荣革命和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完成了此使命。(二)法治的正义,法治的社会是当代人所积极追求的理想社会,在法治的社会中,法律是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正如潘恩说:“在专制政府中,国王就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是国王,而且不应该有其它情况”。[11]洛克认为国家和政府的权力不应该是专断的,而“应该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来进行统治”。[12]同时契约正义和法治正义是一种有着密切联系的关系,因而契约和契约观念对催生西方法治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法治的正义它最大的理念就是使最大多数人享有最大可能的幸福,因为法治首先是一个民主的过程,在民主决策和运行过程中,正义的观念价值就起着至关的重要,它要紧密关注民主不能被一些人不利地去操纵,从而挂上一个合法,正当的法律就会摇身变成法治建设的一个基点。但是,他不能解决所有人的幸福。(三)自然的正义,洛克认为:自然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他们在自然法的范围内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决定他们的行为和处理他们财产和人身,而毋要得到任何人的许可和听命于任何的意志。自然的正义是人类最高的正义,每个人,每个群体都必然受到关注,社会的道德层面的评价已失去了意义,它只在乎全体,它与人类,自然社会宇宙都是息息相关,积极维护每个主体的利益,人类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生活,没有必要去遵循一种规则,人类的彼此交往只用心灵去感应。社会主义阶段相对应的正义应该是法治正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治正义的当中,我们必须拥有追求自然正义的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义理念它所反衬出来的是当代社会群体人共同的诉愿,承载着人类的希望,党在十七大召开所诠释的报告中首次也提到了分配要兼顾第一次分配,把又快又好改成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这些都彰显出社会正义,社会的正义应当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实惠,不能严重的偏颇,更不能漠视弱势群体所遭受的不公待遇,社会主义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是人民创造了自己的社会,只有人民才拥有话语权,只有人民才有最终决策的权利。国家提出社会发展一定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环境友好型的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些都惠及10几亿人的并且人人都应该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在最后引用斯通《人类法与人类正义》的最后一句:“在正义与人类生活的任何意义上,一个阻止将正义作为一种充满困境,诡谲与挑战的难题而对之持续不懈地进行追寻与考问的社会,势必乃非人性的。”

三、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价值导向,在社会主义语境下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以人民为本。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的生产力低下,组织能力结构弱小,抵抗外界自然因素不强,因此萌芽了对神灵的崇拜,出现了图腾,占卜之类的习俗。随着对自然规律更多的认识和自身力量的发展,人类试图在自然的困境中摆脱出来,逐渐回归到人类的思考。荀子说: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13]。而孔子则真正确立了人本的哲学,他指:“务民之义,敬鬼神而立之”,从而为中国两千多年的人本思想文化得以奠定基点,在传统文化中也同样出现许多关于人与社会,国家,君主之间的关系,《尚书》中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而孟子进一步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李世民在一次跟侍臣们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正是人民在社会中的价值。一部历史就是一部人类史。我们与其说社会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还不如说社会是由人类的发展而发展,人类才是创造世间万物的机灵,不同朝代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的差别其实就是人类跟人类的差别,没有任何东西在宇宙中比诠释人类因素更为精彩的了。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具有生命的个人存在。”[14]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具有绝对价值,人的价值不是任何利害功用所能估量的,任何把人当作社会之工具的观念和行为都是不道德的。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带领人,从他诞生那刻起就注意结合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来发展自身,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5]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以人为本价值理念进行了权威性的诠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人民的价值为主体,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以群众的利益为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指出“五个统筹”举措,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比如国家取消了几千年的农业税征收措施,大大地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千方百计地要增加人民的收入,同时也支持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现西部大开发,比如2007年中央批准成都和重庆成为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积极推进中部地区的崛起,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所有这些举措都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切切实实为老百姓谋福祉。同样在改革的进程中也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比如,利益矛盾,城乡差距,社会就业,医疗改革、住房等结构因素,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力度不够,腐败问题侵化严重,资源有效利用不足,循环经济有待建立加快。这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都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积极、扎实地去工作,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改革发展成果,全面解决好不和谐的因素。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没有人民的创造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生机,为人民谋福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也是党为之奋斗的最高价值要求,科学的发展是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人民的利益不是少数人的利益,也不是多数人的利益,而是全体人民的利益,全体人民都够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有所漠视人民的利益就是违背社会主义的原则,党的一切工作和归属都以人民的利益为对象,以人民的判断标准为党的工作成就的评价依据。党的报告中强调“要改善和保障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些很明确地诠释了党是为谁而服务的,它的核心价值是人民,同时也为社会主义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价值基础。

四、民族精神。

在人类历史长河上,每个民族都留下了光辉而又璀璨的一页,都有着自己引以为豪并得以传承的民族精神,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曾经繁荣和辉煌的古老文化古国相继衰落夭折或改变,比如古埃及、巴比伦,那么什么是民族精神呢?有学者认为它是以整个民族文化作为积淀,是在文化这个大背影下的升华,体现在民族心理,品质和性格中,或为民族认识与实践的内在规律。[16]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自强不息,厚德栽物”。有些学者认为民族精神是从出生就具备,不论以后身份怎样的改变,认为“所谓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在其成员身上留的‘胎记’”,是在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历史积淀,它不会因其成员地域的迁徒国别的不同而改变,它既是一个民族继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的动力,又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识。[17]作者认为民族精神是社会中的成员在思想,行为等方面逐渐在传统文化理念中以爱国为核心,服务社会为导向,遵循自然发展规则。在哲学的范畴中,民族精神是一种意识,依靠价值观作为它的内含,从本性上讲,价值观具有凝聚协调转换和统一性,它是一种社会存在方式的反映,也是社会成员创生的需要和自我意识的反映,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和纽带在生活实践中,释放出强大的效应和功能,江泽民说“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的栽体就是自己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它由三个要素组成:自强不息,崇尚道德和爱国主义。

(一)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深深浸染在中华炎黄子民的灵魂中,它几乎成为中华精神永恒性的烙印。《周易·乾·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言:“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正好体现出了民族精神的那种顽强和执着,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社会物质不够丰富,生产力不高,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形成了极大的矛盾,但我们有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不论是三年的自然灾害、“”,还是西方国家经济的封锁等因素,人民,整个民族都毫无畏惧,坚持自己的奋斗目标,冲破一道又一道的阻碍,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成功地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爱国主义。国家是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国家代表了全民族的意志,邓小平深有感情地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温家宝同志在当选后召开记者会时动情地引用林则徐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朱自清先生一身重病,宁可饿,也不领国家的“救济粮”,还有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心态都一无例外地体现出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操。

多少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始终发扬以爱国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精神,积极维护“大一统”的思想,所以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扬。这些都是伟大而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思想精粹所在。

我们当前在新的历史时期,就必须始终坚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要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下,积极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主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给予了各族人民极大的鼓舞,只要我们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动摇,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民本思想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扎实去落实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相信不久,全面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蓝图将会实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39 21569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