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例教育工作者学习贯彻《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心得体会

好学生 分享 时间:

篇1、教育工作者学习贯彻《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如何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近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肩上担子的份量,以下是我对《意见》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深刻认识教育家精神的内涵

教育家精神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意见》明确提出,要弘扬教育家精神,就要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家精神涵盖了爱国情怀、敬业精神、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关爱学生、创新教育等方面。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二、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意见》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师德师风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严守职业道德,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引领学生成长。

三、加强专业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意见》提出,要加强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律,创新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我们要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改革,为提高我国教育质量贡献力量。

四、推动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

《意见》强调,要推动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教育事业提供有力支撑。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同时,我们要关注教师待遇和职业发展,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让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成就感。

五、结合实际,推动教育家精神在校园落地生根

学习《意见》精神,我们还要结合自身实际,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身作则,带头践行教育家精神,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同时,我们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让教育家精神在校园落地生根。

学习《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建设的意见》精神,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坚定信仰,践行教育家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新时代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篇2、学习《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

队伍建设的意见》涵养高尚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就涵养高尚师德师风进行专篇论述,强调要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引导教师自律自强、加强师德师风培养、坚持师德违规“零容忍”,为师德师风建设指明方向。

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的第一资源,是科技强国的关键支撑,是人才强国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广大教师,对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从2014年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提出“四有”好老师标准,到2016年在北京市八一学校提出“四个引路人”,再到要求“四个相统一”“六要”,直至提出教师要做“大先生”,希望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每年教师节,教师们总能收到来自总书记亲切的问候和关怀。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已受到广大公众和整个社会的认可。

教师工作应当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展开,而涵养师德师风始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内容。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涵养广大教师的

仁爱之心,充分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为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育部先后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针对主要问题、突出问题划定基本底线,是深化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之举。经过近年来的不懦努力,师德师风问题上“严”的态势已基本形成,对于教师惩戒权的边界也基本确立,清朗文明的新型师生关系逐步形成,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所需要的底线得以更加清晰明确。

要达到“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的要求,并符合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对于师道尊严、经师人师的职业期待,除了教师职业行为层面的“底线约束”,还需要精神层面的“高线引领《意见》的发布,就是在机制建设上“取法乎上”的具体呈现,为教师职业划定了精神追求的高标。《意见》开设专篇论述“涵养高尚师德师风”,“涵养”既是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和方式,也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方向和目标。这要求我们在师德师风建设中注重引领和培育,而这也是一个不断修习和精心呵护的过程。

孟子说:“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这告诫我们要涵养“四端”,扩充正气。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因此,涵养高尚师德师风当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引领广大教师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爱心、耐心、责任心、廉耻心等方面锤炼自己,让自己成为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楷模。“加强师德师风培养”专节中

特别指出要“做到知行合一”,这也是师德师风建设最朴素同时也是最高标的境界。

教师不只是职业,更是事业,甚至是生命。涵养高尚师德师风是中国优秀历史文化对教师的内在要求,是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精神力量。正所谓:“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人无精神不立,师无精神不尊。我们相信也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指引下,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热情献给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不断创造新业绩,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师者的强大力量。

篇3、学习贯彻《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心得体会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近日发布,强调“引导广大教师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提出“经过3至5年努力,教育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呈现新风貌,尊师重教社会乐国更加浓厚”。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涵养广大教师的仁爱之心,充分激发

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教育家夏丐尊曾将教育里的爱比作池塘里的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以仁爱之心育人,既要善于传授学生知识、技能,也要充分尊重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帮助孩子培育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因此,需要鼓励广大教师积极运用观察、交流、调研等方式,尽可能了解学生的特点、性格特征以及遇到的困难挑战,进而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因材施教。能够深刻影响学生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视野,还要有仁爱之心。教师真心实意地爱护、付出,有利于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崇、信服,进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激发求知动力。

有爱才有责任,有贲任才有奉献。以仁爱之心育人,需要无私的精神、奉献的品格。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来赞美教师,彰显着教师身上沉甸甸的贲任。

“燃灯校长”张桂梅,帮助一批又一批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豁出命改变她们的命”。“时代楷模”张玉滚,放弃城市工作的机会来到乡村任教,把自己磨炼成能教书、能做饭、能裁缝、能治病的“全能型”教师。秉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满腔赤诚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用纯粹无私的爱守护学生成长,才能更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饱含对学生的爱,更需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我修养,为学生树立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榜样。秉持温暖教育信念,以心传心,以德培德,以能养能,以爱育爱;把奉献与爱心放在首位,关爱特殊学生家庭,为困难学生家庭捐款;以身作则,投身农业产业帮扶,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将科学知识传递到农户的手中……从小学老师、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到大学教授,不久前公布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事迹感人至深。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镌情操,既做好传授知识的“经师”,又成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人师”,在传道授业中引人以大道、后人以大智,方能彰显师者大爱、师者仁心。

真教育是心心相卬的活动。新征程上,在推动广大教师涵养仁爱之心的同时,也给予教师更多关爱,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让他们在教书育人中有更多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定能更好激励广大教师厚植教育情怀,以大爱点亮孩子的梦想、托举民族的未来。

篇4、学习贯彻《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

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心得体会

《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是一份极具时代意义和战略眼光的文件,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也深受文件精神的鼓舞和启发。以下是我对这份文件的心得体会。

一、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内涵

文件强调了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性,教育家精神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它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的态度、仁爱之心以及弘道追求。这些精神内涵是我们教师应当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

思想政治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四个意识”。

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涵养高尚师德师风

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文件提出了多项措施,包括将师德师风纳入教师聘用合同、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等各个环节,以及加强师德师风的培养和监督。这些措施对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深远影响。因此,我将始终坚守师德师风的底线,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文件梃出了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提高教师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等多项措施。这些措施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努力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以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五、加强教师权益保障

教师的权益保障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文件提出了加大教师待遇保障力度、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减轻教师负担等多项措施。这些措施对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这些措施对于提高我们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尊严的重要性,也将更加珍惜自己的职业,为教育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六、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件提出了厚植尊师重教文化、加大教师荣誉表彰力度、创新开展教师宣传工作等多项措施,旨在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积极参与到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活动中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正能量,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以文件精神为指导,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师德师风,为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下是进一步的具体心得体会:

1.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作用

教育家精神不仅是对教师个人素质的要求,更是对教师职业精神的引领。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教育知识和技能,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教育情怀。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2.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

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只有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是确保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3.师德师风的培养与监督

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是衡量教师素质的重要标准。文件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如将师德师风纳入教师聘用合同、职称评聘等环节,以及加强师德师风的培养和监督。这些措施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4.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文件提出了多项措施,包括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提高教师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5.教师权益的保障

教师的权益保障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文件提出了加大教师待遇保障力度、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减轻教师负担等多项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吸引力,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6.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文件提出了多项措施,包括厚植尊师重教文化、加大教师荣誉表彰力度、创新开展教师宣传工作等,旨在营造尊师重教的

良好社会风尚。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综上所述,《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以文件精神为指导,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期待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篇5、2024年第40个教师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心得体会

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今年教师节主题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去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信中首次提出的教育家精神,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建设指路引航、举旗定向,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是一件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的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对教育家精神作出系统阐述。教育家精神的六个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为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原则遵循和精神动力。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政治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把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放在了教育家精神内涵的首位。从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到教师要“做

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再到要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理想信念的要求不断具体、明晰、丰富。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黄大年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以拼命三郎的精神叩开“地球之门”,抢占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援藏16年,跋涉50多万公里,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国家落后于人的地方,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万步炎常年坚持在大洋上、研究室里,带领学生数十年如一日致力海洋资源勘探技术研究……新时代的神州大地上,一批批优秀教师孜孜以求,以身许国、心系人民。他们激扬爱国情、报国志,践行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给无数人以信心和力量。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就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这是成为好老师、“大先生”的首要条件和根本前提。教师是学生价值观的培育者、理想信念的浇铸人。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引导青少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自觉把人生理想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持续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造就更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家精神的鲜明品格。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出自《世说新语》,意思是说言行足以成为士人的法则、举世的示范。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以德施教、以德立身,是教育家的立身之本和显著标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学生不仅是言传,更是身教,教师只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学生才能以师为镜。“大山深处的筑梦人”刘秀祥,从小学三年级起就一边上学,一边照顾生活无法自理的母亲,被当地人称为“贵州第一孝子”。大学毕业后,他回到贵州大山里当了一名教师,开始助力贫困学子圆大学梦。教学之余,他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全国巡回励志演讲1000多场,听众上百万人,牵线一对一资助贫困学子1700多人。刘秀祥结合自身的经历去引导孩子们奋发向上、努力学习。在刘秀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关爱中,学生们在不断增长的存在感、获得感、成就感中重拾信心。无数像刘秀祥一样的教书育人者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他们既是学生寻求知识的引路人,又是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育家精神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深情地说:“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做一名好老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启智,更要润心。启发智慧而不灌输,滋润心田而不冰冷。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启迪智慧的同时,也塑造高尚的灵魂和健全的人格,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样的教育,才能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每个学生的禀赋、潜质、特长不同。用心发现学生的长处,探索多样化办学,注重因材施教,

能够帮助孩子们拓宽成长成才的道路。乡村教师支月英几十年如一日,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不仅让孩子们学习知识,更让他们树立起走出大山、远离贫困的信念。在因材施教上,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漪有一句名言:“知心才能教心。”学生处在变化发展中,要不断研究学生成长中的3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心灵世界。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把握学生年龄段的特点,更要把握时代、社会、家庭因素在他们身上的影响与反映。

面向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以充满智慧的育人实践落实素质教育理念。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教育家精神的不竭动力。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当今世界,知识更迭和技术革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如果不坚持学习,紧跟时代,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方式很快就会落后于时代脚步。

勤学,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扎实的知识功底、勤勉的教学态度、过硬的教学水平,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教师站稳讲台、教书育人的根本。笃行,是教师职业内在的道德准则。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教学理念、行为世范的自我要求,是教师胜任教书育人职责的必备素养和实现知行合一的必要途径。

求是,是教育的职责所在。身为教师,要以追求真理、传播真知为己任,对学生充满好奇之心、对课堂充满热爱之情、对教育充满敬畏之心。创新,是教育的内在要求。教师是学生思想的领路人,也是创新的领路人。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教师必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善用

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以信息技术让课堂更灵动、让教学更有趣、让学生更爱学。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馆原馆长、大学教授和中小学老师构成的“银发知播”感动了无数中国人。人们赞叹他们不惧年高,在汹涌的数字浪潮中主动拥抱新技术,在互联网平台发光发热,将大流量汇聚成正能量的“青春模样”。他们将毕生所学通过网络授以青年,用日复一日的耐心播下知识的种子,是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最好的诠释者。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切勉励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要求我们保持对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的真挚热爱和执着追求,坚持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教育家精神的崇高情怀。

崇德勤业为人梯,乐教爱生铸师魂。爱是教育的灵魂,有爱才有责任,有责任才有奉献。正是因为饱含对三尺讲台的热爱、对莘莘学子的关爱,老师们有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坚守,有了“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的无私追求。这样的爱与责任,让“燃灯者”张桂梅始终坚守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三尺讲台,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万千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让邓小岚十几年如一日,以音乐教育志愿者的身份往返于北京和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马兰村,用美好的音乐为山里的孩子打开了通往未来的一扇门;让特教教师张俐既当老师又当妈妈,用爱的教育为“折翼天使”插上逐梦的翅膀……仁爱之心,孕育了为人师者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的高洁品质,也成就了他们饱含价值的事业与人生。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新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要求我们增强责任感,心系学生、心系教育,具有尊重、理解、宽容的品格,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人,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教育家精神的宏大格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与价值追求。

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再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折射出胸怀天下的高尚追求。一名优秀教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我们需要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和多元知识背景,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能够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具备参与全球事务能力,立志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新时代公民。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林占久喜秉持胸怀天下的信念,研发出兼具生态和经济价值的菌草技术,不仅为我国边疆稳定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更为国际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极大助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以文化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教育传统。只有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集聚整合育人资源,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新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要求我们把文化自信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求学识、问真理、探疑难、辨是非,不畏艰难,上下求索,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

谱写当代教育新篇章。

师道相传,丹心无悔。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的重要指示,内涵丰富、饱含深情、催人奋进,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和教师的高度重视与特殊厚爱,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极大鼓舞和鞭策。

凌空蹈虚难成千秋伟业,笃行致远方能善作善成。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做好教育家精神的研究阐释者、宣传弘扬者、身体力行者;在与国家、民族、人民同行奋斗中,做至诚报国筑梦人;书写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师者荣光!

篇6、学习遵循《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言稿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这份纲领性文件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确立了奋斗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

《意见》发布正值我国第40个教师节前夕,回望来时路,一代又一代教师不忘初心、怀揣仁心、满怀雄心,谱写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辉煌篇章。新时代,我们更应让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心之所向”,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以修身守初心,让教师心中有大我

《意见》将“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涵养高尚师德师风”置于开篇位置,强调了教师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在日常实际工作中,必须引导教师修身立德,守住教育初心,以“大我之心”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首先,要强化思想淬炼,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师者之魂。回想笔者刚刚从教的那段时光,面对轰轰烈烈的改革发展浪潮,在多种多样的机会、形形色色的诱惑之下,身边不少教师选择了脱离教育战线“下海”经商,而坚守下来的教师,不为别的,为的正是心中的理想信念。不论在任何时候,理想信念都是一个人内心的“定海神针”。因此,我们霎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与活动,综合运用理论研究、榜样引领、调研实践等多种手段,引导教师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其次,要坚持以德为先,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师者,人之模范也,无德者无以为师。”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事业,与其他职业有着很大不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学生,这就决定了必须对师德师风有严格的要求。我们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学习机制、监督机制和表彰机制,让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中涵养高尚师德,不断提升个人修养。

以笃行锌雄心,让教师心中有大志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对于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对中小学校而言,这更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为此,我们必须引导教师笃行实践,铸就科学有效、匠心独运的教学之道,立下雄心壮志,为莘莘学子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知识给养。

支撑教师成长,夯实专业功底。在严把教师入口关的基础上,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夯实青年教师专业功底,提升资深教

师专业实力,培养一批学科骨干教师、领军教师。通过教师培训、师徒结对、名师工作坊、调研学习等多种形式,促使教师紧跟国家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个人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

磨砺育人技能,注重深耕课堂。积极组织教学观摩、教学反思等活动,让教师不断汲取教学经验,更新教学技巧;积祓用现代教育技术赋能日常教学,帮助教师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形式;积极开展各类教学技能大赛和各种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等教学活动,让教师在实践中持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磨炼教学能力,提升育人水平。

优化课题管理,提升教研能力。课题研究是一线教师探索教育教学原理、推动从深层次解决教学问题的有益实践。要持续优化课题常规管理机制,让具备相应水平的教师都能获得承担科研课题的机会。同时,要创新开展集体备课、经脏分享、校际联合教研等活动,让教师在总结反思和交流研讨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持续进取,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以担当塑仁心,让教师心中有大爱

《意见》特别提到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同时将“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作为一个重点,要求讲好中国教育家故事,传播中国教育声音,贡献中国教育智慧。这就要求新时代教师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挺膺担当,甘于奉献,以大爱之心关爱学生、服务社会。

要培育仁爱之心。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起点在校园,落脚在学生。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以人为本,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需求,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

关怀备至的交流沟通,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感。学生得到恢听、理解与包容,才能发自内心地尊重教师、爱戴教师,进而带动家长、影响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要培养责任担当。传播中国教育声音,贡献中国教育智慧,意味着教师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现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不断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当前,我国城乡区域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师学科结构失衡等问题依然存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加强紧缺薄弱学科教师配备,也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送教下乡、支援帮扶等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助力薄弱地区教育提升,推动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

《意见》的发布,如同春风化雨,在全国教育界激起了热烈反响。我们要将文件要求落到实处、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日常,让教育家精神成为每位教师的“心之所向”,真正创造教书育人新气象。

篇7、学习领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行使惩戒权座谈发言稿

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其中提出,要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这一政策的出台,代表了整个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重。

一、“把戒尺还给教师”让教育更完整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在《大教学论》中写道:“树木如果不去常

加修剪,它们便会回复到野生状态。”可见,从育人的角度看,对犯错的学生进行适度惩戒是一种负责任的教育。

然而,近年来,很多教师越来越不敢、不愿惩戒犯错的学生。一来,在“惩罚学生是教师无能的表现”等思维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和家长动辄投诉教师和学校,为此,很多教师陷入两难,甚至有的干脆“躺平”。二来,很多孩子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较差,被批评或惩戒后动辄做出极端行为,现实中这种悲剧已经不少,使得教师管教学生时常常有所顾忌。正如有的教师说:“学生成绩不好,教师不用承担法律责任,但被投诉或者学生做出极端行为,教师就要担责,还不如放任自流。”

当教师不再愿意用心管教学生,显然是各界不愿看到的局面。如何将教育惩戒权纳入法治轨道,更好保障教师的教育权、管理权、评价权,发挥教育惩戒的积极作用,对部分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将其引导走上健康成长的正轨,是我们的共同期待。

此番国家层面出台的上述意见是重振教师教育惩戒信心的有力保障。“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体现了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正当性。

当然,让教育惩戒功能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广大教师读懂悟透“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和精髓,在有教无类的基础上始终怀有一颗仁爱之心,按照《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的分类要求进行惩戒,同时必须考虑学生心理和身体的抗压能力等个体差异,避免将惩戒变成惩罚。

一句话,“将戒尺还给教师”,把育人这件事做得更好,我们应携手同行。

二、用好惩戒权需解除“不敢管”之忧

教师需要不需要惩戒权,或许争议并不大,真正的难点在于:一是如何实现赋权与限权的平衡,二是如何实现保护与约束的平衡。

为此,一要规范行为空间,即给教育惩戒权定规矩、立规则,为教师合理合法行使教育惩戒权提供依据、辟出安全区。

2021年3月,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明确教育惩戒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强调了其育人属性,并强调实施教育惩戒应当遵循教育性、合法性、适当性的原则。更关键的是,上述规则将如何实施惩戒进行了分类,在具体措施、适用对象、实施权限等方面进行了细化,突出了实际运用的可操作性。同时还明确了七类“不正当教育行为”,厘清教育惩戒与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界线,划出教师行为红线。

支持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需加快惩戒规则的落实落细,将其充分运用到学校教育管理中,将该文件的内涵与目的传导给教师、家长,进一步增强合理惩戒的规则认同,减轻惩戒实施的阻力。

二要给教师撵腰,即给教师合理合法行使教育惩戒权应有的支持与保护。一方面,让教育惩戒权真正成为教师的职业权利,此前教师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将“对学生进行表扬、奖励、批评以及教育惩戒”纳入教师享有的基本权利中,值得期待。另一方面,为尊重老师管教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前,教师不敢、不愿管教学

生,主要在于少数家长对教师管理孩子的方式不理解、不支持,孩子稍微受到委屈便缠闹不休,由此给教师行使惩戒权带来不少压力。

为此,应在全社会倡导一种观念并深化共识,即管教学生是对学生和家长积极负责的体现,公众对此应保持必要的理解与支持。同时,想方设法改变教师常常被投诉担责的局面,保护好真心管教、尽职尽责的教师,给予教师更多精神后盾。

总之,要涵养公众认可教师行使惩戒权的社会环境,也要保护好教师敢于乐于管教学生的育人初心。如此,教育惩戒权乃至整个教育事业才能人心所向。

篇8、2024年第40个教师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心得体会

今年教师节主题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家精神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

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强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这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与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奋进方向。

一、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礼记·中庸》中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时代发展带来的是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教育家对角色的认识应该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主动求索者”,用发展的观点理解教育、不断创新教学的理念、方法、内容与设计。

二、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教育家只有具备甘于奉献、甘于付出的精神,对职业充满热情与热爱,以仁爱教化学生,才能在日常教学中自觉地传经布道。

三、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当代教育家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开阔历史视野,拓展国际眼光,与时代同行,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

四、发挥优秀教育家的示范引领作用

必须坚持“立典型、树新风、弘扬主旋律”的原则,广泛宣传爱生育人教育家典型,不断强化师生内化榜样的优良品质,发挥优秀教育家在传道授业解惑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是“传道”,坚定信念发挥为人师表的铸魂作用。青年学子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教育家不仅要注重传授理论知识,更要在道德、思想和精神方面给予引导,传承优秀榜样身上所展现的教育家精神,发挥为人师表的铸魂作用。

二是“授业”,爱岗敬业发挥教书育人的增智作用。优秀教育家要有“既要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的思想觉悟,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要把教育家精神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和改革,以自身深厚的学识素养,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引导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和思考者。

三是“解惑”,勇挑重担发挥润己泽人的润心作用。真正的教育是拒绝粗暴的,需要精心呵护的,需要人文关怀的体贴。在知识传播过程中,教育家应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和思想理论回应学生,为学生释疑解惑,探索学生内心深处认同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诉求,进而解决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脱节的现象。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始终牢记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

心使命,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阵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篇9、学习领会《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感悟心得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党建引领。这一意见无疑是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注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党建引领,吹好政治建设之“清风”、支部建设之“东风”、工作建设之“金风”,铸就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坚强堡垒。

党建赋能“师建”之“基点”,且吹政治建设之“清风”。《意见》中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牢掌握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权。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理论坚定是政治坚定的基础。要加强教师政治教育,引导教师要把政治信仰作为修身立业的“定盘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要持续抓好“四史”学习教育,引导教师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引导教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把学科使命与家国命运和时代使命结合起来,做到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党建赋能“师建”之“起点”,且吹支部建设之“东风”。“支部不强,等于房子没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党支部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本建设。在各类基层单位中合理设置党支部,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教师党支部书记是教师队伍中的“领头雁”“风向标”“压舱石”,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正如《意见》提出,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化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要杜绝“外行书记”,牵住主体责任“牛鼻子”,注重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群众基础扎实的优秀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同时,聚焦对象特点、岗位特点实行“精分类”“精定位"精开方”式培训与指导,实现党务和业务同向发力、联动提升。要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落实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增强党组织凝聚力。要拓宽党员队伍来源、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在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教师、少先队辅导员和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中优先发展党员,为党组织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党建赋能“师建”之“原点”,且吹工作建设之“金风“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基层党组织要推动党建与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完善融合发展机制,强化党建引领、服务中心大局,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有益经验。要强化党建赋能教师的职业发展,探索“党建+学术”“党建+交流""党建+成才”等联动交流平台,多维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强化党建创新实践,创建“党建+思政教育模式”,将党建与思政类课程有机融合,引导

教师将党史党建、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课程教学,开展具有党建、思政元素的社会实践教学,做到“业务工作开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近年来,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激励,涌现出于漪、高铭暄、卫兴华等“人民教育家”,“时代楷模”钟扬、张玉滚、卢永根等杰出代表,弘扬了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突出正向激励,在职称评审、考核评优、职务晋升等方面向优秀教师、党员教师倾斜,充分调动教师干事创业、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篇10、学习贯彻《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心得体会

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在加强教师权益保障方面明确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

教育惩戒权是个有争议的老话题,虽然在此前相关文件中亦有所明确,但在现实执行中往往出现偏差:一边是面对学生出格行为,教师不敢管甚至管不了;一边是个别教师简单把教育惩戒权理解为“惩罚权”,使孩子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家校关系受到影响。

这次发布的《意见》,明确“依法惩处对教师的侮辱、诽谤、恶意炒作等言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贲任”,这有利于让教师理宜气壮行使惩戒权,免除其更多后顾之忧。

教育的意义在于那造,溺造个体的人格和未来,也塑造社会的观念和文化。面而学生扰乱课堂秩序、打架斗殴、辱骂同学等失范行为,一个“不敢管”的教师,很难在学生人格塑造上发挥作用。学生的服从不只是迫于教师的惩戒权,更多应该被看成是服从于教育规则和教学秩序。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既是育人需要,也是维护课堂教学秩序的需要。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用“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来说明学校纪律的重要性;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也曾呼吁“避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对学生要有惩戒”。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教育部门,在限制任意惩戒的基础上,都明确了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惩戒权。可以说,教育惩戒权是现代教育

实践总结出的共性经验,正所谓一一有“戒尺”才能“成方圆”。

当然,能否把“戒尺”还给教师,不仅在于是否明确了教师的教育惩戒权,还在于整体的教育生态。家长能否对教育惩戒权的使用有足够的包容、理解,学校能否理直气壮支持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教师能否正确理解和使用惩戒权、避免惩戒权异化为“惩罚权”?只有社会整体趋向于支持和包容,教育惩戒权的边界和适用场景不断清晰,教师才能更好地拿起“戒尺”。

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也被认为是世界各种运动形式中最复杂、最高级、最具创造性的一种运动,需要我们认识规律、遵循规律并能够熟练运用规律。新时代新阶段,中央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部署,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精通业务,专业过硬,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家。尤其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努力办出更多的好学校,为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瞠出新的实践路径。

对每一名教师而言,在师德上做出表率,是根本性的要求,也是底线的要求。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必须在师德师风上严于律己,努力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许多人在回忆自一的教育经历时都谈到,求学期间学习的很多知识都忘记了,但老师们在人格和道德方面的影响历久弥新,终身受益。

篇11、解读《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八大看点

一:核心概念——“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是中国特有的教育精神,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文件将“教育家精神”提到了空前的重要位置,贯穿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等方面;明确提出“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教育家精神培育涵养”、“教育家精神弘扬践行”和“教育家精神引领激励”等工作原则。这一提法不仅强化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定位,更要求其作为教育思想、道德风范的引领者。

“教育家精神”的内涵:

1.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2.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3.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4.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5.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6.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二、教师队伍建设的“四位一体”

思想政治建设:将理想信念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党建引领作为首要任务。

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聘用和管理的首要标准,提出师德违规“零容忍”。

专业素养提升:包括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健全、学科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权益保障和社会尊师文化的弘扬:从待遇保障到教师权益维护,再到全社会尊师重教文化的培育。

三、明确提出“教师地位巩固提高,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

这个目标非常明确和具体,表明国家对教师地位的重视达到了新高度,并且将“提高教师地位”作为目标,反映出对教师权益保障、职业吸引力提升的全方位重视。

四、加强对高层次人才、青年教师等的党建工作

原文表述:注意做好在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教师、少先队辅导员和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落实好“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把教师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

分析:

强调要在特定群体中重点发展党员,包括高层次人才(如专家学者)、优秀青年教师(具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的年轻教师)、少先队辅导员(负责少先队工作的教师)、以及海外留学归国教师(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教师)。这些群体往往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在他们中发展党员,有助于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和凝聚力。

“三会一课”是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

按时上党课。落实好这些制度,有助于加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党员能够持续接受党的教育和监督。

通过在教师群体中发展党员并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旨在将教师队伍紧密团结在党的领导卜,确保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保持一致,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和社会中的影响力。

五、坚持师德违规“零容忍”

原文表述:坚持师德违规“零容忍”。依规依纪依法查处师德违规行为,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严重师德违规行为,从严从重给予处理处分。落实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和从业禁止制度。各地各高校要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育系统巡视巡察和督查检查的重要内容。坚持失责必问、问责必严,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落实师德师风建设责任不到位、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予以严相问责。

分析:对教师道德行为进一步严格要求和管理。一方面,对那些违反教师道德的行为,必须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特别是那些引起广泛关注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必须重罚。另一方面,要确保只有道德品质过关的人才能进入教师队伍,而那些有问题的教师则不能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同时,地方政府和高校要经常性地检查和监督教师的道德行为,对那些没有尽责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进行严格的追责。

六、提高教龄津贴标准

原文:研究提高教龄津贴标准

分析:教龄津贴是教师行业特有的津贴,旨在鼓励教师长期从教。自1985年颁布《关于教师教龄津贴的若干规定》以来,当时的标准是每月3元、5元、7元和1()元不等。然而,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和教师待遇的提高,这一标准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教师的实际需求。

近年来,教龄津贴标准的调整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例如,2023年教育部明确教龄津贴最高按600元/月发放。

具体到不同教龄段的津贴标准,2023年的调整方案如下:教

龄在5—9年的,每月发放120元;教龄在10—14年的,每月发放200元;教龄在15—19年的,每月发放280元;教龄在20—29年的,每月发放400元;教龄在30年以上的,每月发放600元。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也多次提出要加大各级各类教师待遇保障力度,研究提高教龄津贴标准。这将直接增加教师的收入,特别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将显著受益。

七、教师惩戒权的法律保护

原文: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

分析: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政策。

教育惩戒权的法律依据主要来源于《教育法》第29条,该条款保障了学校的组织自我管理和教育自主管理的权力,其功能包括处罚违规行为和维护学校秩序。根据《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规定,教师教育惩戒权是指学校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基丁·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权力。教育惩戒权的行使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法治原则:以法律、法规和校规为依据,尊重学生基本权利和人格尊严。

教育目的性:以教育为目的,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

适度性:根据学生违规违纪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教育惩戒措施。

公开透明:事先公布规则,确保教师和学生了解教育惩戒的具体情形和规则。

教育惩戒权的行使应当在教师和学校的委托代理关系下进行,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措施是职务行为,学校对教师施行教育惩戒的合法性、合理性等对外承担民事或行政法律责任。

八、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

原文: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准入、招聘引进、职称评聘、导师遴选、评优奖励、项目申报等的首要要求。

分析:强调师德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教师聘用、晋升、评优的首要标准,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产生深远影响。

篇12、学习《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心得体会发言

总有这样一些人,让我们感动。

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黄大年以拼命三郎的精神填补了“巡天探地潜海”多项空白,践行“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铮铮誓言;“一辈子学做教师”,耄耋之年的于漪始终站在教育改革和教师培养最前沿,写就“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教育传奇;“豁出命改变她们的命,值!”用一双布满膏药的手,张桂梅全力托举起一届又一届山区女孩的读书梦……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民教师。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正是时代呼唤的教育家精神。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深刻阐释了教育

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赋予了新时代人民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对弘扬教育家精神,打造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出全面系统部署,成为新时代新征程强教强师的纲领性文件。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礼记》载,“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这一群体应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是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教育家精神是对教师职业精神的凝练与升华,既源自千百年来师道精神的优良传承,又观照当下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崇高使命。立足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系统性跃升的关键历史节点,迫切需要汇聚起广大教师强大的精神力量,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用过硬的专业能力、渊博的知识水平、深沉的仁爱之心,承担起为中国式现代化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

伟大精神回应人民期待。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人民群众对教育、对教师队伍有了更高期盼。在山西朔州市朔城区一中,拦会云带领一群参加完高考的少年,半个多月骑行1800多公里、跨越5个省份,把地理课本上一个个名词,变成学生们眼前的风景;在湖北武汉市盲童学校,张龙既是老师又是“妈妈”,用音乐充实视障孩童的心灵,用爱点亮每个孩子的独特光芒……时代越是向前,越是需要一大批好老师,把教育家精神化为教书育人能力、教学方式方法,更好担起筑梦育人、教育报国的使命。

教育家精神是信念更是责任,重弘扬更重践行。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师共有1891.8万人,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或许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教育家,但教育家精神如同璀璨星光,照亮每一位教师的职业道路,激励其在平凡中创造不凡,在细微处彰显大爱。与此同时,全社会也要共同努力,加大教师待遇保障力度,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着力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为广大教师办实事、解难事,让“尊师”温暖每位老师,让“重教”成为社会共识。”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新征程上,广大教师必将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下,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追求卓越,绰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39 351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