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植物种子的萌发教案设计【热选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七年级生物植物种子的萌发教案设计【热选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七年级生物植物种子的萌发教案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认识传粉和受精是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的必要条件。(重点、难点)。
能力目标。
2.通过学习果实和种子的发育过程,使学生继续树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点。
教材和学情分析。
植物的果实与种子是我们的主要的食物,果实与种子的形成是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知识。生活中时时接触果实和种子,学生从生活中获得了许多感性知识,但一定有这样的疑问:这些果实或者种子是怎样来的?它们为什么会长成这个样子?本节教材安排了“果实和种子的发育”通过本节的学习,“探究果实发育过程中的体积的变化”的实验活动,在强化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锻炼学生观察和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学生提前一周进行相关探究实验准备及预习工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温故而知新3分钟1.概述受精的过程?
2.什么叫有性生殖?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回忆,教师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学生回忆、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将复习旧知常态化,从而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3分钟大家每天餐桌上有哪些食物?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回忆)。
进一步提出问题:他们大都来源于什么?
七年级生物植物种子的萌发教案设计【第二篇】
教学难点。
双受精和受精后子房和胚珠的发育。
教学准备。
挂图(示桃花、果实)。胚珠结构和双受精过程示意图。双受精过程活动模型(或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主要部分是什么?它们分别又由哪几部分组成?
2.什么叫做传粉,传粉有什么意义?
新课:出示挂图(示桃花、果实)。教师指出:桃花经过传粉后,还需经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子房才能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这些变化,正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
出示胚珠结构和双受精过程示意图,然后教师边画边讲解(图略):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子房三部分,子房是由子房壁和胚珠构成的。胚珠着生在子房内壁上,它的外层叫做珠被,顶端有一个小孔,叫做珠孔。在胚珠里面靠近珠孔的.地方,有一个比较大的细胞,叫做卵细胞。胚珠的中央有两个极核。
花的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雄蕊成熟后,花药里有花粉。传粉后,落到柱头上的花粉,受到柱头分泌的粘液刺激,就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在伸长的花粉管里有两个精子。当花粉管到达胚珠后,从珠孔处伸进去,随后,花粉管的顶端破裂,两个精子移动出来,其中一个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相融合,形成受精极核。在生物学上,把精子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作用;而把上述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两个极核相融合的过程,称为双受精,这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的。
完成上述讲述后,教师演示双受精过程活动模型(自制),并让学生复习巩固双受精过程,总结双受精的概念。最后结合课本上的图解把倒生胚珠受精问题交待一下,提一下多胚珠受精问题。
当双受精完成后,胚珠、子房才开始发育,这时花又发生什么变化呢?(提问)。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花萼、花冠、雄蕊、花柱都逐渐萎缩凋落(也有的存留),只有胚珠和子房逐渐发育(教师边讲边画),最后形成了果实和种子(用不同彩色粉笔在板图上扩大子房壁直至形成果实,内含种子),最后归纳如下:(可课前准备好此表)。
花萼凋落(如桃)或存留(如茄子)。
七年级生物植物种子的萌发教案设计【第三篇】
知识目标。
1、通过了解裸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特点,进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对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花、果实的比较,从而归纳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裸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对裸子植物经济意义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并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一、本节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本节中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的特点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等内容为本节的重点。通过学习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习性的特点,有助于使学生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这部分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裸子植物适于陆地生活,进而认识到裸子植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
本节课要观察的内容较多,要让学生观察球果,并与绿色开花植物的果实进行对比;还要观察松的根、茎、叶等形态特征,要组织学生观察好这些内容也就成为了本节组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很容易把松树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分别看作是绿色开花植物的花和果实,而且学生平时对松树的生殖过程了解很少,这样对了解两类植物的区别、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增加了困难。
松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其受精过程与绿色开花植物不同,学生对松从传粉到受精,从雌球花经过受精后发育形成球果都会感到难以理解,加之整个生殖过程比较长又不易观察到,所以这一部分的内容只作为选学内容,不必让学生了解的过于详细。
三、教法建议。
1、教师准备一些常见种子植物的实物,裸子植物要带有球果,被子植物最好有果实。组织学生观察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即它们都是用种子繁殖后代,这样它们都隶属于种子植物。然后找出它们最突出的区别,即裸子植物的种子是裸露的,而被子植物的种子有果皮包被,由此引入到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学习。
2、关于常见的裸子植物的观察,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形态特点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上。要组织学生思考为什么裸子植物大多数能够生活在干旱的环境中,植物体上有哪些结构适应干旱环境。关于裸子植物的生殖过程以及裸露的种子,教师要通过实物、示意图或挂图等进行说明。
3、关于我国是”裸子植物的故乡",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教师可以根据当地条件,组织学生了解当地裸子植物的种类,并收集我国特有的裸子植物的.标本或图片资料,举办专题科学壁报。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松的形态结构对干旱陆生环境的适应。
难点:松的形态结构与干旱陆生环境的适应。
设计思想:
学生对于裸子植物的生活环境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可以由此入手,分析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由于上一节学习了被子植物,所以也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对于裸子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的这方面内容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
手段:以学生观察、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一、导入:
1、出示松子和杏仁,提出问题:带硬壳的松子是松树的什么器官?杏仁又是什么器官?
3、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并总结:
(1)松的雌球果并不是松的果实。
(2)杏的种子长在果实内,种子是不裸露的,属于被子植物。松的种子长在雌球果上,种子是裸露在外的。这一类种子植物称为裸子植物。
二、讲授新课:
(一)松的生活环境: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平时在自然界,在电影电视中所见到的松树的情况,说出松树的生活环境,使学生了解松树不仅广泛生活在陆地上,而且还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贫瘠的地方,甚至是岩石的缝隙中。
(二)松的形态结构:
1、出示有关松的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松的根、茎、叶等结构的形态特征,分析松为什么能适应干旱的陆生环境。
2、组织学生讨论、汇报。
3、总结、补充:松树的根系十分发达;茎杆高大、粗壮;叶呈针状。
4、出示录像或挂图:简单介绍松的生殖过程。
注意:由于学生没有较多有关传粉、受精等概念,所以介绍的内容一定要很简单。
重点强调一点:受精后第二年,才形成种子,且种子是裸露的,带有翅。
(三)其他裸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并总结裸子植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3、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纠正和补充。
(四)裸子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和经济意义:
1、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析裸子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出示有关介绍裸子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
3、总结、补充。
三、作业:
请学生列表总结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设计:
一、松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特点:
1、生长环境:干旱的陆地。
2、形态结构:高大乔木,根系发达,叶针状,种子有翅。
杉、侧柏、银杏等。
三、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根、茎、叶都很发达。
2、种子是裸露的,没有果皮包被。
四、裸子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及其经济意义:
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绿化环境、净化空气、
减轻噪声、提供木材、医用等。
七年级生物植物种子的萌发教案设计【第四篇】
2、通过分析植物体的结构,以及维管束在各器官里的分布,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在结构上的整体性。通过分析植物体内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使学生从功能上了解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能力目标。
2、通过学习受精和双受精过程,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使学生继续树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点。
情感目标。
3、通过学习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基础知识,树立整体性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关系,树立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双受精的概念和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双受精”是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前提。只有彻底弄清楚“双受精”的概念及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不论是双受精过程,还是子房发育的过程,都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且内容又都较为抽象,学生不能观察到。学生接受起来确有难度,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要尽量配合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动画片,或自制移动教具、自画板书等)辅助讲解,使学生把这部分知识理解透彻。
2、学生对“受精”“极核”“胚囊”“胚孔”等这些名词很陌生,要马上记住,而且还要知道它们的发育变化情况,对初一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注意反复巩固才能达到掌握的要求。
3、通过前面七章的教学,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六种器官的基础知识,但是,这六种器官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植物整体的?这就是本节中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章教材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分析和归纳出植物体是一个整体。以细胞、组织、器官和植物体为线索,用胞间连丝和维管束来说明植物体结构上的整体性;以植物体六种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联系,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依存关系来说明植物体功能上的整体性。
教法建议。
在讲述果实的形成时,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可以展示给学生幼小的顶花带刺的黄瓜,从而形象地说明子房在受精之后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这里要说明的是,黄瓜的果实属于瓠果,它不是单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而是由子房与花托共同发育而成的。
在讲述种子形成的时候,应该注意呼应前面讲过的关于种子结构的知识,前面曾经讲过的种皮、胚、胚乳都要在这节课里找到来源。到这里为止,关于绿色开花植物由种子萌发到种子形成这一整个生活周期的知识就完备了,植物体各个器官的来源也就都交代清楚了。
在了解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后,可让学生尝试用连接线将子房与果实、胚珠与种子的结构联系表示出来。然后,通过思考和讨论胚珠与种子的数量关系,回答出果实里种子有多有少的原因。
关于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知识,可以参照课本中的图,绘制一张幻灯片,将根尖、叶片、木本茎的结构图分别绘在图中根尖、叶片和茎的附近。利用幻灯片进行讲解,使学生认清植物体中的各个器官确实是由维管束联系到一起的(根尖中开始出现导管,尚未形成维管束,成熟区以上的部分才逐渐出现维管束,这一点应该向学生讲清楚)。通过复习维管束的运输功能,还能够把植物体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联系起来。
有关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实践上的意义,最好结合学生熟悉的生产或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讨论或讲解。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双受精的概念及过程;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难点:双受精的过程;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手段:以学生观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设计思想: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1、什么是传粉?
2、传粉的方式有几种?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不论是什么样的传粉方式,最终是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传粉完成后,花粉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二、讲授新课:
(一)受精的过程:
出示多媒体动画或活动投影(示双受精过程)。
边讲解,边指导学生观察。
1、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受柱头上粘液的刺激而萌发;
2、萌发出的.花粉管不断伸长,把花粉中的两个精子沿着花柱,通过珠孔送到胚囊中;
3、进入胚囊中的花粉管顶端破裂,两个精子移动出来:一个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融合,形成受精极核。
出示多媒体动画或活动投影(示双受精后花各部分的变化)。
指导学生观察,讲解:完成双受精后,花的其他结构逐渐萎蔫,只剩下雌蕊的子房。由子房发育成了果实。
提问:1、子房的结构是怎样的?
2、种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组织学生回答、总结种子的结构。
播放录像:介绍果实的结构。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讲解:
三、反馈、巩固:
请举些日常食用的农产品的例子,回答食用的部分,是植物体的哪个部分?
组织学生回答,并纠正其中的错误。
板书设计:
七年级生物植物种子的萌发教案设计【第五篇】
知识目标。
1、通过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知道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2、知道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并能指出种子结构与幼苗各结构的对应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种子萌发的原因,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
2、通过了解种子的休眠特性、种子的寿命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图解。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内容为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至于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胚轴、胚芽以及子叶将成为幼苗的哪个器官前边已讲过。这里更重要的是种子能否萌发,在此要强调:(1)一粒种子的萌发需要内因和外因条件,其内因有:胚的完好;胚乳或子叶内的营养贮存充足;种皮的完整以及是否处于休眠和寿命之内。外因有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等。(2)种子的萌发条件是农业生产上极为重视的问题,科学种田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高种子的萌发率,而这恰恰是受种子萌发条件所控制的,所以,讲清楚种子萌发所需的各种条件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种子萌发的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都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进行了解,关键是弄清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内部物质的转化。但初一的学生知识有限,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浅显、直观的例子加以说明。
种子的休眠和寿命虽然不是重点,但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尤其是种子的休眠是抵抗外界不良环境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性,暂时的休眠正是为了日后能够更好地萌发。这种特性对于保证植物种类的繁衍是有巨大意义的。关于种子休眠的意义,必须向学生讲清楚,不然他们会感到这是不可思议的。
三、教法建议。
1、“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课前,可以发给学生一些种子,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有关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同时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上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讨论,配合教师事先完成的实验,完成有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探究。
2、在本节的内容中,要想说清种子萌发的条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明白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如果其中的某些条件达不到种子萌发的要求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解决这些问题仅利用课本中的实验是不够的,所以可以在课上或课下安排学生进行一些有关种子萌发的实验,以加深种子萌发条件的理解。
在种子萌发的三个外界条件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这两项的原因,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至于种子萌发需要空气的原因,则比较抽象,要涉及到呼吸作用的概念,由于呼吸作用的概念要通过今后的不断学习才能逐步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教师在讲解时不易把这个概念讲的过于透彻,可以结合种子萌发的实验,分析一下在室温下完全浸没在水中的种子为什么没有萌发,时间一长,种子还会腐烂。这说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如有机物的转变和运输,胚细胞对有机物的吸收、利用以及长成幼苗等生命活动,都需要有氧,只有种子不断地进行呼吸,才能保证这些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由于水中缺乏氧,种子就不能进行呼吸,一系列的生命活动就不能进行,种子也就不会萌发,甚至死亡。并且可以利用上课前2~3天,在培养皿里培养一批刚刚萌发的小麦种子,课前把这些种子和干小麦种子冲洗干净,以便上课时供学生咀嚼并领略萌发种子的甜味,让学生对种子萌发时有机物的转变具有感性的认识。
3、种子萌发的过程可以通过实物观察了解到,但教师要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出萌发条件(外界)促使种子内部有机物(内因)的转化并被细胞吸收,确保胚根、胚轴、胚芽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最后使胚发育成幼苗,帮助学生树立起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辩证观点。
4、关于种子寿命的知识,要尽量联系实际,如当地农民在贮藏种子时的经验。如果课时允许,还可以布置学生做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组做发芽率的实验,并加以比较、分析。从实验中可以看出,陈旧的种子发芽率低。通过实验还可以看出种子是有一定寿命的。农业生产上为了保证出苗整齐,必须要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根据发芽率可以计算出每公顷应该播种的数量,做到节约播种。
教学设计方案。
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
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
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
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1、提出问题:”我们家中贮存的种子,并不都能萌发。这是什么原因呢?"。
2、组织学生分析原因(提示:(1)种子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生命的。(2)种子形成多数是在秋季。)。
3、总结:
种子是具有一定寿命的,所以存放时间过长的种子有可能已经死亡。而刚成熟的种子也不能萌发,是因为它们正处在休眠时期,这是种子在形成后,对寒冷的冬季适应的结果。
4、出示实物投影,介绍种子发芽率测定的方法。
三、巩固:(如时间不够,可做为课下练习)。
1、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
2、子叶出土与不出土的种子,在播种时深度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七年级生物植物种子的萌发教案设计【第六篇】
1、通过了解裸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特点,进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对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花、果实的比较,从而归纳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裸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对裸子植物经济意义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并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松的形态结构对干旱陆生环境的适应。
难点:松的形态结构与干旱陆生环境的适应。
设计思想:
学生对于裸子植物的生活环境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可以由此入手,分析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由于上一节学习了被子植物,所以也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对于裸子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的这方面内容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
手段:以学生观察、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一、导入:
1、出示松子和杏仁,提出问题:带硬壳的松子是松树的什么器官?杏仁又是什么器官?
3、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并总结:
(1)松的雌球果并不是松的果实。
(2)杏的种子长在果实内,种子是不裸露的,属于被子植物。松的种子长在雌球果上,种子是裸露在外的。这一类种子植物称为裸子植物。
二、讲授新课:
(一)松的生活环境: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平时在自然界,在电影电视中所见到的松树的情况,说出松树的生活环境,使学生了解松树不仅广泛生活在陆地上,而且还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贫瘠的地方,甚至是岩石的缝隙中。
(二)松的.形态结构:
1、出示有关松的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松的根、茎、叶等结构的形态特征,分析松为什么能适应干旱的陆生环境。
2、组织学生讨论、汇报。
3、总结、补充:松树的根系十分发达;茎杆高大、粗壮;叶呈针状。
4、出示录像或挂图:简单介绍松的生殖过程。
注意:由于学生没有较多有关传粉、受精等概念,所以介绍的内容一定要很简单。
重点强调一点:受精后第二年,才形成种子,且种子是裸露的,带有翅。
(三)其他裸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并总结裸子植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3、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纠正和补充。
(四)裸子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和经济意义:
1、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析裸子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出示有关介绍裸子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
3、总结、补充。
三、作业:
请学生列表总结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4、自然界:自然界(naturalworld),一般是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世界,而环境指以人为中心的一切客观事物的总和。环境可区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指大气层、水、土壤岩石和生物圈。社会环境指人类的创造物,例如工农业、城市、交通、娱乐场所、文物古迹和风景区等。在自然界,社会环境又称为人工环境,是注入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难以分开。自然界(4张)自然界,指整个存在的世界,既包括自然科学研究的无机界和有机界,也包括社会科学研究的人类社会。人和人的意识是自然发展的最高产物。狭义的自然又称大自然,是指自然科学研究的无机界和有机界,不包括人类社会在内。多自然现象仍是一个谜团,科学家尚无法准确解释其间的神秘,同时这些奇特的自然现象却极具魅力,释放出地球大自然所独有的绚丽。以下是全球十大最壮观的神秘自然现象,绚丽多彩的北极光、预示恶劣天气的乳房云、像冰矛一样的融凝冰柱等。北极光是地球上最美丽的景色之...必应搜索更多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裸子植物。
七年级生物植物种子的萌发教案设计【第七篇】
1.“我来描述”和“我来说明”收获:
各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共同描述从传粉到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共同说明种子和果实各部分来源。
2.质疑和解疑:
小组成员在小组中提出疑问,组内合作,集思广益,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采用组内质疑和解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有利于知识的延伸和优势互补,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回顾小结整节课的知识点,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由此得知: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标志着一个生活史历程的完成。
课堂达标检测题及课下作业。
5分钟看你棒不棒!!!
1、绿色开花植物在完成受精作用后,所形成的受精卵将发育成?
a.种子b.种子的胚c.果皮d.果实。
2、西瓜籽和葵花籽分别是由花的哪一部分发育成的?
a胚珠、子房b子房壁、子房。
c子房、胚珠d胚珠、受精卵。
3、在果实的发育过程中,由于细胞的不断,雌蕊的逐渐膨大,发育成。
4、有一个描述花生的谜语说:“麻屋子,红帐子,里头住着白胖子。”
麻屋子指是由发育来的.,
红帐子指是由发育来的。
白胖子指是由发育来的。
课下作业。
完成生物助学16页。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要及时互纠。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将学习延伸到课下。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的完成目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成功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物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特别是通过课外探究实验,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得到了加强。
2.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在授课中围绕学生思维我采用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时间。
体积第1天第2天第3天……第6天。
毫升。
3.课堂教学要讲求实效,所以本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我提前一周布置让学生自己根据探究实验的步骤去完成探究过程,来提高课堂效率。
存在的问题:
1.探究活动提前一周布置让学生自己根据探究实验的步骤去完成探究过程,小组的个别同学没有真正了解探究的方法和实质,不能灵活运用。
2.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愿思考,自信心不足,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探究活动多时,要控制好各个环节的时间,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引导。除了注意这几个问题,我想同时加强学生的自评意识和互评意识。以便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应该多启发、多鼓励,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放手给学生,使他们主动学、乐于学。
附录一。
探究活动:探究果实发育过程中体积的变化。
课前提前一周让学生阅读课本12—13页,完成下列活动。
材料用具:易于测量幼果的植株(如茄子、黄瓜等),清水,量筒,烧杯等。
方法与步骤: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易测量的果实幼果(如茄子、黄瓜等)。
(2)采用排水法,每天定时测量幼果的体积。测量时不要伤害幼果和枝叶,连续测量一周以上。
(3)设计观察记录表。
(4)尝试绘制果实发育的体积变化曲线,并说明在什么时期发育最快?
(5)你们组的实验结果与其他小组的相同吗?若不相同,试分析其原因。
(6)你认为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探究果实发育过程中体积的变化?
七年级生物植物种子的萌发教案设计【第八篇】
知识目标。
2、通过分析植物体的结构,以及维管束在各器官里的分布,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在结构上的整体性。通过分析植物体内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使学生从功能上了解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能力目标。
2、通过学习受精和双受精过程,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使学生继续树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点。
情感目标。
3、通过学习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基础知识,树立整体性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关系,树立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双受精的概念和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双受精”是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前提。只有彻底弄清楚“双受精”的概念及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不论是双受精过程,还是子房发育的过程,都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且内容又都较为抽象,学生不能观察到。学生接受起来确有难度,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要尽量配合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动画片,或自制移动教具、自画板书等)辅助讲解,使学生把这部分知识理解透彻。
2、学生对“受精”“极核”“胚囊”“胚孔”等这些名词很陌生,要马上记住,而且还要知道它们的发育变化情况,对初一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注意反复巩固才能达到掌握的要求。
3、通过前面七章的教学,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六种器官的基础知识,但是,这六种器官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植物整体的?这就是本节中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章教材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分析和归纳出植物体是一个整体。以细胞、组织、器官和植物体为线索,用胞间连丝和维管束来说明植物体结构上的整体性;以植物体六种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联系,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依存关系来说明植物体功能上的整体性。
教法建议。
在讲述果实的形成时,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可以展示给学生幼小的顶花带刺的黄瓜,从而形象地说明子房在受精之后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这里要说明的是,黄瓜的果实属于瓠果,它不是单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而是由子房与花托共同发育而成的。
在讲述种子形成的时候,应该注意呼应前面讲过的'关于种子结构的知识,前面曾经讲过的种皮、胚、胚乳都要在这节课里找到来源。到这里为止,关于绿色开花植物由种子萌发到种子形成这一整个生活周期的知识就完备了,植物体各个器官的来源也就都交代清楚了。
在了解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后,可让学生尝试用连接线将子房与果实、胚珠与种子的结构联系表示出来。然后,通过思考和讨论胚珠与种子的数量关系,回答出果实里种子有多有少的原因。
关于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知识,可以参照课本中的图,绘制一张幻灯片,将根尖、叶片、木本茎的结构图分别绘在图中根尖、叶片和茎的附近。利用幻灯片进行讲解,使学生认清植物体中的各个器官确实是由维管束联系到一起的(根尖中开始出现导管,尚未形成维管束,成熟区以上的部分才逐渐出现维管束,这一点应该向学生讲清楚)。通过复习维管束的运输功能,还能够把植物体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联系起来。
七年级生物植物种子的萌发教案设计【第九篇】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选自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绿色植物的一生》的开篇。此时,安排学生在已备种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选择一种自己最熟悉的被子植物种子进行探究实验,可以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亲身体验中,探究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从知识结构上看,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内化;从智能培养上讲,是对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打造,同时也是对科学研究的尝试和感悟。
本节教材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归纳、分析及表达、交流、合作能力,并理解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统一的观点。
学生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动手、热衷实验。但生活经验和阅历不够丰富,逻辑思维不够缜密,提出体温、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综合容易肤浅单一,不能触及实质。本实验是初中生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做好组织引导,巧妙地抛砖引玉,既要放心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实验,又要为学生能通过自由自在的探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助一臂之力。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通过设计、实施“探究种子萌发的条”的实验,尝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培养兴趣和能力。
知识和技能: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综合归纳、自主获得种子萌发所需条的知识。
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并逐步养成与人交流、分享协作的习惯;通过探究种子萌发条,树立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外因只有借助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辨证观点。
教材处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设计对照实验,进行有效探究,体验科学研究和自主学习的过程。
2、将设计的方案书面化,形成完整的实验。
设计理念。
贯彻改精神和《生物程标准》中“全面提高每个学舌功能的科学素养”的核心理念,以宏扬学生独特个性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多维度构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多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教学平台,促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探究方法,亲身感受合作学习和问题学习。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研究、逐步培养收集分析数据、交流表达等能力,训练提高观察的敏锐性、细致性及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体验成功、享受乐趣。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目标。
一、创设情境。
二、确定探究主题。
2、建议学生参照本有关发芽率的介绍,考虑实验中选种的依据和数量。
3、建议学生就实验内容、探究目的。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用具方法步骤数据记录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等方面完成实验。
4、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拓展思维,提出不同于其他小组的假设。
在学生设计方案时,巡回、参与、答疑、启发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猜想,提出一个假设,讨论设计能验证假设的探究实验方案,书面完成实验报告中实验内容、探究目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用具、方法步骤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空间里,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思维,尝试科学探究方法,懂得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作出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提升探究能力。
三、初步实施。
探究方案为学生初步实施探究方案提供蚕豆、花生等多种种子、小器皿(如一次性的小碗)、泥土、清水等材料用具。(尽可能齐全)根据实验方案,自选材料用具,开始初步实施。如果堂上无法获得所需的材料用具,则在后自行准备,再进行实施。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提高相关技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展示方案。
交流共享选择具代表性的方案进行展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予以肯定,对方案中不完善的地方给予修改建议。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介绍经讨论完成的实验方案。培养学人所长,与人共享的意识,提高表达交流的能力。
五、探究过程的外延续[对学生继续外的探究提出明确的要求:
1、严格按照方案中设定的条继续实验,直至种子长出真叶。
2、每天进行定时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现象。(记录内容可参照本表格,最好自己设计更完善的表格,记录更加详细的内容。)。
3、认真完成实验报告中数据记录、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操作实践和观察植物生命的产生、发展的变化过程中,体验、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感悟、获得科学探究方法。
六、板书设计。
小组成员:
探究目的: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材料用具:
方法步骤:
七年级生物植物种子的萌发教案设计【第十篇】
学会设计对照实验;能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说出影响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
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
在探究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与他人交流,取别人之长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怎样设置对照实验。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种子的一生”视频,设疑:种子一生的开始有什么奥秘呢?从而引出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
学生简要描述。教师继续设疑:
2.作出假设。
预设学生做出的假设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肥料……都有可能是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1)针对学生作出的假设,教师向学生质疑:“哪些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分析排除几个非必需的条件。(排除“土壤、阳光、肥料”这几个条件)。
(2)继续设疑:“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温度?”这个假设表述准确吗?应该如何表述?(引出“适宜温度”)。
3.制定实验方案。
教师首先以探究“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为例,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实验设计思路。
讨论提纲如下:
(1)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胚完整且是活着的种子)。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罐头瓶、吸水纸、标签,除此之外,你们还需要哪些材料和用具呢?(冰箱、水等)。
(3)怎样探究温度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当将种子分成几组?(要分成2组。一组是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20℃),该组为对照组;一个为较低温度(0℃),该组为实验组)。
(4)这两组实验中,除了温度这一条件不同之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当保证完全一样呢?(强调控制变量)。
(5)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粒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行吗?(减少实验误差)。
待如上问题解决之后,引导学生以探究小组为单位,每组选一个想要探究的条件,设计正确的实验方案。然后,分组汇报探究计划,教师进行评价。
4.课下实施、观察记录。
师:由于时间关系,咱们只能在课下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了。每隔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对各组实验是否应当同时观察?(注意每天观察,同时观察)。
(三)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收获。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一起实施实验计划,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下节课一起分享。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