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协作心得体会范文(精编3篇)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团队协作心得体会范文(精编3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团队协作心得体会1
你在书中提到的“团队协作”(teaming)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传统上,公司认为团队是严谨、稳定的实体。以团队形式工作意味着要对本来用于提高个人绩效和责任感的管理技能进行适当调整,使其适用于团体环境。它的重点在于组织和流程。但在信息爆炸的世界,公司必须召集流动性很大的动态团队,应对挑战,发现机会。我所说的“团队协作”,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包括学习,提高灵活性,跨越组织边界和学科局限开展创新。团队协作既是一种独特的领导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组织能力。
作为组织能力的团队协作,关键要做好什么?有什么障碍?
组织历来是围绕严格的层级制度建立,特点是责任明确,保持权威,上下级关系明晰。团队协作则要求超越这些规则,让员工能够根据需要加入和离开团队,责任和义务共担。团队领导权趋于分散,未必由最资深的团队成员担纲。这样的概念对于公司来说不容易接受。
从20世纪初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的科学管理理论,到20世纪末六西格玛和其他质量改进方法的风行,企业都是将个人作为生产和效率的单元,注重消除差异,精简流程,提高产出。在重复程度很高的制造业环境中,这么做无可厚非。
然而,随着企业的知识化程度提升,它们逐渐通过试验、分享和快速迭代来创造新产品和服务,并最终创造价值。对于偏差和错误,企业从难以容忍到逐渐接受。要促进组织学习和创新,这种开放心态十分关键。正如IBM创始人托马斯・沃森(Thomas Watson)所说:“要想成功,就得把失败率翻番。”尽管这一名言早在几十年前就已提出,但许多公司仍觉得难以接受。
其次,企业应当从小处入手,留心学习机会。你可以围绕一个具体项目尝试协作,就像几年前摩托罗拉(Motorola)在刀锋(Razr)手机上所做的一样。这样做将能以超出管理层想象的高速度和低成本形成技术飞跃。
北京奥运会兴建的水立方水上运动中心就是一个团队协作的典范,它的设计是由四大洲四家公司跨学科、跨组织协作完成,参与者超过80人。水立方建筑令人过目难忘,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也具备世界级的功能和节能效应。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奥运会严格的时间表内完成。由此可见团队协作如果做得好,不仅能提高生产力,还能激发独创性。
你说团队协作也是一种领导思维方式,具体指什么?
我曾在书中提到过一个心脏微创手术团队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美国在心脏微创手术中采用了新技术,这给患者带来了很多好处――它比传统的开刀手术恢复时间更短,创伤也更小,但要求手术团队成员之间高度协调。我研究了16家医院的做法,发现决定成败最关键的因素是手术负责人规划新技术实施的方式。
如果外科医生将自己定位为相互依赖的团队中的领导者,而非独立专家,那么手术成功的机会就会大很多。相应地,若团队成员将自己视为“获得授权的伙伴”,而非专家的助手,成功概率也会提高。这反映了一种领导态度,即团队的每个成员对于集体成功都至关重要。一颗星星点不亮整个天空。
还有一个因素也会影响手术的成功:将项目看作是机会还是威胁。如果明确表述远大目标,成功的可能性就更高。如果团队成员认为自己不过是在被动地应对威胁,则会疲于挣扎。
团队协作的成功还取决于什么?
心脏手术的例子只是说明了成功的团队协作的一个方面――领导思维方式。成功的团队协作还涉及另一个方面,那就是组织能否接受试验和智慧型失败(intelligent failure),即团队是否有保持在“学习区”的能力。
团队的心理安全感和责任感较高的时候,团队就处于学习区。心理安全意味着大家都敢于提问和分享观点,无须担心个人面临风险或惩罚。团队鼓励有话直说,允许建设性冲突――就事论事展开辩论,同时尊重对方。团队包容开放,不搞拉帮结派的小团体。
虽然领导者可以设定高标准的职责,但心理安全无法从上到下强制实现。心理安全必须作为团队的典型特征呈现出来。领导者不可能打个响指就轻松解决,但他可以通过亲身示范开放、敬业、积极求知的行为来营造心理安全的氛围。如果领导者愿意接受反对意见,欢迎讨论错误,坦率直接,其他人也可能效仿这些行为。
传统的组织是否能够成功地实行团队协作,实现飞跃?
团队协作心得体会2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体育教学 团队协作能力
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所以我们就得学会人与人和谐共处,人与人相互协作,作为新世纪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就更应该具备团队协作的能力,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面临思想意识不够高的,文化素质偏低不参与团队协作活动的局面,如果扭转不了这个尴尬的局面,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出去社会后将很难在这个社会立存,对于体育教学我们不应该只注重理论和技能的掌握和自身的身体素质的锻炼,对协作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它可以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奠定基础。
一、团队协作精神的意义和作用
团队是指为共同的目标奋斗的集体,每个人都是这个集体的一份子,集体中的每个人都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团队协作精神是指以大局为重的奉献精神,它要求集体中的每一份子齐心协力凝聚一股力量为共同的目标努力。一个团队是否具有协作精神是实现目标的基石。每个成员应该意识到自己是这个团队的成员,应该把自己的工作和团队目标联系,个人的奋斗是为了更好实现团队目标。中国有句古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团队协作可以将团队里所有成员的智慧凝聚起来,把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如果团队不发挥协作精神那么整个集体都是一盘散沙,被风轻轻一吹就散开了,又怎么能够抵抗那些迎面而来的困难,团队中的成员都手拉手,心在一起,劲往一处使离目标就会越来越近,成功也在不远处向我们挥手,整个团队士气高昂,团队之间的个体差异都可以由彼此弥补,发挥各自的优势,为这个团体奉献。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可以改变学生原本存在的不良习惯,因为学生在协作中可以发现别人的优点,并且正视自己的缺点,借助同伴何老师的帮助可以改正自己不良习惯,从而建立自信;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对于这个社会由不同的人和各种的规则组成,这就对适应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一个团队也由很多人组成,为了共同的目标就会彼此交流,彼此适应然后适应这个团队的大环境,对于我国坚持以就业为方针的教学理念,这可以有效的提高就业率,迅速的适应社会这个环境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生存,了解这个社会的需求;马斯洛提出一切行为都是朝着目标去的,这目标信号的发出则是我们自己内心需要,坚持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不仅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还可以在团队协作中获得自我肯定,实现自我的价值。
二、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协作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以身作则,创造团队合作气氛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组织纪律不够尽人意,而且团队协作意识不强,而体育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体育活动中基本上都是集体活动,只有个别少数的单人项目。在体育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将团队协作精神融入到其中,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加入到集体活动中,因为老师在个人修养、职业道德上都是学生的榜样,也许学生看到老师也加入这个集体中的时候,自己也会积极的参与团队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团队协作精神就会在每个人身上体现;责任心加上爱心以及团队协作精神都是体育教学中应该重视的。对于爱心作为老师可以给学生做一个良好的榜样,老师让学生真心实意的感觉到关爱。其次,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这样可以缓和人与人从心底散发出的敌意,能够感受到这个集体的温暖,学生也就会自主参与到这个团队中去,在潜移默化中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老师在体育教学时可以借助场地的使用以及器材的保护来对学生进行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提倡老师使用“一对一小红帽行动”,让完成较好动作标准的学生去帮助那些做的稍差的学生,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自身的责任意识,还可以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二)多种方法并施,激发合作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好时期,为了防止学生因为长时间做相同动作而产生厌烦心理老师可以准备多种联系方法,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小组成员之间就可以互帮互助,也可以有效的减少个体差异的现象,小组之间应该有比较这样能培养团队的竞争意识,也能够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尤其是自卑的人,在体育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不参与到几道题活动中,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运动能力不如别人,这个时候就要求老师在发现这个问题是,应该给予学生鼓励,并说服学生尝试去做,当学生加入活动中就应该给学生鼓励,学生得到表扬,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无规矩不成方圆,老师应该制订相关纪律,为了保证教学可以顺利展开,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白纪律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白团队都有属于自己的纪律,借助纪律的讲解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教学与游戏相融合,让学生第一时间内喜欢上团体协作。据调查显示,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也就使得他们不愿意和别人分享,不愿意和别人协作总是处于自我的封闭和自私之中。然而老师可以通过游戏来吸引学生建立起一个集体,通过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努力获取成功一起品尝成功的喜欢。游戏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到团体活动中的主动能,游戏还可以让学生彼此之间感情的增进。体育比赛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培养,学校可以通过展开运动会的活动对学生协作能力培养,在比赛项目中接力赛是最体现协作的重要性,不是说个人跑的快就可以,要求参赛的每一个人都跑的速度快才能获胜。在这样活动中学生就会深刻理解到团体协作的重要性,团队协作能力就会随之提高。
三、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体协作能力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提倡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不代表完全否定个体的个性成长,团队与个体是不矛盾的关系,团体的组成就是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相互协作,所以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也应该建立在尊重个人的兴趣爱好,所以学生可以在团队这个平台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使每个人的优势特点都可以为这个共同的集体更好的经营相处发挥更多的作用。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是完全不同的,集体主义是只集体利益高于所有,一旦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放弃个人利益。团队协作是指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体育教学中学生应该和老师和谐共处。如果师生关系不好,那么体育教学工作很难展开。
为了适应21世纪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团队协作能力在市场运行中起着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具备团队协作能力,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有益于学生在今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莹。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23):157.
[2]陆高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123-125.
团队协作心得体会3
关键词:破冰;团队;激发;培养
团队协作能力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团体合作的精神和理念,直接影响到活动效率。团队协作能力是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素质。由于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远远多于其他课堂教育,所以,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体育教学中技校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激发
体育教学中团队协作能力的激发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素质的前提。让学生明白一根筷子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它折断,但把更多的筷子放在一起,想要折断却是件很困难的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以下策略:
1.破冰拓展游戏贯穿整个体育课堂教学
破冰是个专业术语,指的是培训当中一项专业的技术。事实上在户外拓展当中,成功的破冰是整个培训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破冰拓展游戏能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团结协作,学会通力合作,学会宽以待人的优良品质等。破冰拓展游戏不同于普通的传统游戏,在于游戏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个人思维与团队思维相融合,学生参与兴趣浓厚。不一味地循规蹈矩,在游戏中可自由发挥和想象。
破冰游戏是打破参与者之间天然屏障的好办法,拉近彼此距离,也是有效进行团队拓展的前提。破冰拓展游戏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积极的游戏体验,发展新思维,发现新道理,学会思考、学会团结协作、学会关爱他人。例如:游戏“铁甲战车游戏”。这个游戏是笔者在上途中跑技术时用到的,用报纸作为教学工具,给学生上的一节体育课。一开始阐述完整个教学主要内容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在全神贯注听老师讲课,因为不知道报纸是如何用在体育课堂教学课程中的。在练习途中跑技术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独到的方式方法,使报纸在不接受外力的帮助下能在身体任何部位不掉下来。在进行第二个实践的过程中,引入游戏“铁甲战车”,将班级分为人数相等的四个队,每个队队员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协作完成“铁甲战车”。在这个过程中,有如何分工、如何节省时间、如何将“战车”做好,然后能承载整个队的所有成员,并且在行进过程中战车不会断裂。其实这也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动手动脑完成的巨大工程,每队的任何一个成员都十分重要。无论是从最开始的思考、讨论,面对重重障碍,他们争辩、出谋划策,到每个队员鼎力相助,合作共同完成都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那一次的游戏大家玩得很尽兴,并且在课堂小结时,许多学生都能进行自我评价、团队评价,整个课堂教学也在破冰拓展游戏的欢声笑语中结束。
2.师生共同参与游戏,教师与学生并肩作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学生是主体。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多半是老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师生全面参与游戏的过程是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努力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的直接方法。老师和学生一同参与到游戏的环节中来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共同思考、共同合作完成游戏设置的任务。与学生并肩作战更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教师成为游戏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参与者,与学生共同进退、共同选择、共同体验,那么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会成倍增长。
3.创设游戏活动情境,引导技校学生团队协作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是技校学生心理特征中影响教学秩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有趣的游戏活动情境,将团队协作融于游戏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自觉发现团队的重要性、合作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生动有趣的讲解,运用多种教学工具进行气氛渲染,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想象的天地,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游戏的兴趣和参与性。游戏活动情境的设计,渗透团队协作的必要性,让学生自觉地发现团队协作的作用。例如,拓展游戏“铁甲战车”中,必须每个参与者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用报纸做好的铁甲战车,进而参与比速度的环节,学生们动脑动手团结协作完成游戏任务。
二、技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在人们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一种能力不可缺少,那就是团队协作能力。人本身就是生活在群体里,团队的力量永远要大于个人的力量,在技校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因此,交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必要的心理素质。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技校生正处在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期,他们迫切需要更多的交往,从他人的行为和情感中获得自身的发展。技工学校的部分学生中,有的要么活泼好动,调皮捣蛋,上课没规矩;要么就是沉默寡言,自我封闭,躲到一边自己玩,缺少团结协作意识,缺乏和其他同学合作精神,那么技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教学方法的改进,给学生以新的视角、新的方式体验教学中的快乐。针对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加强现代游戏,现代人文气氛,将知识、技能与游戏的形式穿插在一起,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活泼。互动式教学,角色互换式教学,鼓励学生互相观察、互相纠正错误,发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互相点评达到团队共同提高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协作的意识。进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玩中乐,在乐中学,引导学生多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多角度教学,发散思维,同时也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与培养团队协作的游戏,大家共同参与、发现、成长。
2.注重培养技校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事实上,技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高,他们在认知和了解世界过程中有着乐于探索事物的所以然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是体育教学中技校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培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才会有新的发现,然后才会有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而懂得协作的重要性。另外,体育运动中我们要十分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了充分挖掘这些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习需求和爱好,充分发挥他们的求索精神。
3.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团队并创设成功体验
所谓正确认识自我就是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同时也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且不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学生过高地评价自己往往会变得傲慢无理让人难以接近,并且在人际关系中容易产生摩擦。而学生过低评价自己则容易造成自卑心理,导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自信并且产生畏缩情绪或行为。
学生在学校本身就是生活在小社会中,团队精神能帮助学生成长。在体育课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团队协作的游戏抑或练习,让学生们结伴而行,而不是独个完成游戏或练习任务。在合作进行游戏的时候积极引导学生分工协作,让各位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无论是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动手动脑能力,鼓励他们共同去组织、去协调、去想办法、去分工,互补互助,协作完成老师设定的游戏或者是布置的练习任务,并且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老师要找出每个团队每个小组的优点、闪光点,在课程结束前根据不同的优势、不同的类型表扬和鼓励每一个团队,使他们能获得一份完整的游戏成功体验或练习完成体验。
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在技校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多方面探讨了技校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激发与培养。总的来说,我们应根据技校学生的特点,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逐渐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楚蕴源,黄月勤。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
团队协作心得体会4
关键词:团队精神 篮球教学 培养
一、团队精神的定义
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要求有统一的奋斗目标或价值观,而且需要信赖,需要适度的引导和协调,需要正确而统一的理念的传递和灌输。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
二、篮球教学中的团队精神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师团队合作意识不足
近年来在发展学生体能、增强学生体质方面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点、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高中篮球课堂教学过分注重篮球技术技能的培养,学生的心理的需求往往忽略,部分高中体育教师自身缺少团队精神理念,没有对团队精神给予足够的重视,课堂常规中经常听到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可是并没有在课上给予很好的体现。
2.大学生心理特点影响团队精神的培养
每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都深深植根于他的过去,同时又在当前各种因素作用下发生着变化。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发展同道德和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展以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高中生心理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这种动荡性表现在知、情、意、行、各个方面。对教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篮球教学以及篮球课上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
3.独生子女问题影响团队精神的培养
中国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至今,“独生子女已超过8000万”。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物质丰富,社会变迁和转型期的矛盾困惑,无不反映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之中,并对成长中的一代独生子女们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儿童的天性是喜欢集体生活和集体活动,他们在一起生活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可以培养彼此的包容以及合作能力。而独生子女的家庭就不具备这种天然条件。这种环境很容易使独生子女变成任性、娇气、孤僻,表现为不合作、过于自我、追求享受、怕吃苦。
4.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影响团队精神的培养
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时期,同样承担着艰巨的育人重任。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因此,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是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学校体育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有的学校甚至挤占体育课,这样不仅仅严重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间接导致学生认为体育课是一门不重要的课程。
5.体育教师团队精神的培养方法欠缺
当前学校教育以高考为中心,对学生个人能力培养有余,而团队协作方面的能力培养明显不足,而且各门学科普遍忽视团队协作方面的教育,或者只是以“说教”的形式在课堂中偶尔出现。而篮球课教学有很多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集体配合才能完成,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篮球课这一优势,把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当作体育课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三、篮球教学中培养团队精神的策略研究
篮球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团队精神强化教育并没有明确的知识点和授课环节,主要靠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挖掘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中的影响因素因素,从而实现对学生对高中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强化。在这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机制起到很大的作用。影响篮球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培养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探讨篮球课堂对学生进行强化的策略应充分考虑上述两方面的影响因素。已有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在教师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使之能够为学生提高选择、挑选、控制、合作、建构意义的机会,以及积极的学习结果,那么无论篮球教师的教学以什么样的具体任务为基础,都能够促进学生的团队意识形成。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平等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感受到人格的尊严与神圣,在这种氛围下,会减少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抵触情绪使学生能够认真完成课堂任务。因此在篮球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友善地对待学生,多关心学生,使学生感到体育教师和蔼可亲,为人友善,善解人意、有温暖感;多关注学生。对学生而言,老师的关注是一种需要,得到老师的关注本身就是一种满足,有了满足感,学生就会表现较多的积极情绪。多赞赏学生。教师应从鼓励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对学生做过高的要求,在学生现有水平基础之上,发现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并进行相应的积极的评价。
2.加强体育教师对团队精神理念的构建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具备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对高中生进行团队精神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
3.进行情感交流强化其团队精神认识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篮球内容上了。
4.及时反馈对学生团队精神强化效果
从信息论和控制论角度看,没有信息反馈就没有控制。学生培养的情况怎样,这需要篮球教师给予恰当地评价,以深化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及时纠正培养方法与措施,教师既要注意课堂上的及时反馈,也要注意对课外活动以及家长等反馈建议等情况给予反馈。使反馈与评价相结合,使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反馈的诊断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深化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效果。
篮球运动是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极为有效的手段,它不仅能培养竞争意识,而且能培养合作意识,并能求得二者的内在的统一。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塑造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作为与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技巧同样重要的地位。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精英培养的思想,牢固树立和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的观念,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而不仅限于技术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企业团队精神初探.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
[2]李希水.对优秀篮球队团队精神的分析.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