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编范例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中医养生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编范例精编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医养生学习心得体会1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俗话说:“医食同源,药食同行,先到厨房,后到药房。”食疗治病,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中医治病,重视阴阳寒热辨证食疗亦当先了解食物的属寒属热,属阴属阳,才能有的放矢。药食同源药物与食物具有相同的特性,不论是进补还是药膳,都离不开中药的搭配,因此,在选择药膳之前,加深对中药特性的认识是绝对必要的,也是进补的先决条件,否则,选择不当,不但无法达到进补的预期效果,还可能弄巧成拙。

一、药材的“四气”“五味”

温热寒凉是药材的四种药性,也称四气。它是从药物作用在人体方面的表现概括而来的,也就是说,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例如黄芩和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喉咙痛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即表明这两种药具有寒性。相反的,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例如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等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因此将它归纳为具有热性的药。因此,常听人说某种药非常燥热,或是非常寒凉,不能多吃,这些也许只是针对某些人或在某些情况下如此。需要采用什么药材,必须依据个人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定。

五味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这是药食的五种基本滋味。这五种药味各有不同的作用:

辛:发散、行气、行血。例如:薄荷、木香、红花等。

甘:补益、止痛、调和药性。例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甘草调和诸药等。酸:收敛、固涩、生津。例如:乌梅敛肺止咳、五味子敛汗等。

苦:通泄、燥湿。例如:杏仁降泄肺气、枇杷叶降泄胃气、苍术消除湿气等。

咸:泻下作用。如海藻、昆布、芒硝等。

二、“五味”与五脏的生克关系

饮食五味与五脏的生克关系也应注意,如:偏嗜五味造成脏气之盛衰失常,多食酸则可伤脾,多食苦可消肺,多甜食可伤肾,多食辛可伤肝,多食咸则伤心。五味所禁:辛味善行气,有散发之性,多食就会耗气,气病要慎,不能过量;咸味善走血,用量过大则血行凝滞,血病要慎用;苦味善走骨,能动心火,多用则火,骨生于肾,故骨病应少食苦味食物。甘味性滞走肌肉,多食易致肌肉壅滞,故肉痛时不宜多食;酸味善走筋,有收敛作用,多食则引起筋脉拘急。饮食要荤素适宜,五味兼备才能使脾胃调和,五脏收益。

三、药食同源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药食同源,如红枣健脾,山楂助消化,梨滋阴润肺,荞麦是消渴病人的好食品。糯米、黑米性味甘温,具有益气补血、暖胃健脾,滋阴润肺之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体虚乏力的病人。中医还根据疾病辨证和食物性味,采取以动物的内脏来补养人体的脏腑,如贫血目疾夜盲症。肝虚可用猪肝,肾病用猪腰,遗尿用猪膀胱,肾病用猪肚等。在辨证施膳时要遵循中医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进行食性的选择配膳。寒凉性食物,如小米、赤小豆、绿豆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可用于热证的调护。热性温性的食物,如糯米、黄米等,甘温食物,具有温中、补阳、祛寒之功效,可用于寒证病人的调护。辛散类食物,如葱、韭、姜、蒜、辣椒等,具有解表散寒之效,可用于风寒感冒患者的调护。苦寒、甘、寒性味的食物,如各种水果及一些瓜类多有清热、泻火、解毒等功效,可用于温病热盛伤津者的调护。

四、均衡营养,合理膳食

人体是一个整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知其内脏、皮肤、毛发、指甲等的改变,必是脏腑功能失调或衰减而致。机体功能能量的平衡全赖于气血生化之源的脾胃能否建运脾胃正常运转的重要之处在于饮食有节度、按时适量、不过饥、过饱、过热、过冷、不择食、偏嗜、注意饮食平衡,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在饮食调护中,注意为患者提供丰富多样的食物,避免单调饮食品种,不仅要有鸡、鱼、肉、蛋、奶、谷、豆、果蔬,而且在形式上要有流质、半流质、软食、普通饮食及特制的营养液等。患病之体,脏腑功能紊乱,脾胃多受累,使运化功能减退,给予清淡食品,不仅易于消化吸收,亦可减轻胃肠负担,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但是单纯素食、蛋白质含量较低,维生素和铁、锌等微量元素吸收减少,利用率较低,不能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及病理要求,只有在素食的基础上搭配适量的荤腥之品,才能满足病体之需注意切忌过量。

运用中医食疗基本理论指导饮食调护,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药疗、食疗相结合,是中医临床护理的一个特点。在临床辩证准确下做到药食相须,寒温相宜,五味相适,就能提高疗效,使病人尽快康复;反之则影响药效,加重病情。在护理过程中如何指导病人进行食疗是非常重要的。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中医养生学习心得体会优秀范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中医养生论文2

中医养生术疗效研讨

如果阴阳不调,身体就会产生疾病;只有阴阳相互平衡,身体气血运动上下及谐,并总是处在“平衡”,才能身心健康无病。所以,传统养生术的治病原理,必须也存在于阴阳变化之中。对阴盛阳虚病人,就应选择练习动功,其经由练功各身体不断变化,起到舒筋活络功能,以求助阳胜阴;而对阴虚阳亢病人,则应选择练习静功,就是采取坐、卧、站等身体姿势,意念集中以及各种呼吸方法习练,以求养阴助阳。阴阳相互平衡体现在传统养生术中就是指动作方向上与下、开与合、屈与伸、俯与仰对称;动作速度快与慢、松与紧互根互用;呼吸中呼与吸相互依存;意念导引中兴奋与抑制相依相存等。

调理脏腑

身体功能活动中心是五脏,五脏作为身体化生之所,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维持人生命活动。脏腑功能状态是否正常,决定身体身心健康及疾病,脏腑失调是身体失去身心健康病理基础。传统养生术习练中,所有动作是以腰作为主宰命门相火旺盛,肾气则充溢。肾阳相火是其他脏腑生理活动原动力。中国传统医学以作为“心主身之血脉”,传统养生术习练,强化了气血运动功能,使周围毛细血管开放增多,体质强化。五行中,肝属木,肝木喜畅达而不宜抑郁。传统养生术注意动静结合,放松入静,能使肝气舒及条达,肝火自降。传统养生术中许多功法。如腹式呼吸,能使胃液等消化腺分泌增多,强化了气血循环,改变了腹内压,以此对肠胃起到“按摩”功能。综上所述,传统体育保健能使脏腑调及,这就是传统养生术何以能全面强化体质道理。传统养生术能使身体中枢及内分泌产生变化。习练后作为中枢介质多巴胺活性降低。习练者会轻松、安宁。这意味衰老过程变慢,系统功能强化。所以,传统养生术能够调理脏腑,延年益寿。

扶正怯邪

中国传统医学以作为,元气充盈是否,能够决定人身心健康。元气兴旺,进而脏腑协调;元气不足,导致一系列疾病产生。在中国传统体育习练之中,如练功中意守丹田及命门,由,所以经由意守及呼吸习练,使肾中元精益固,自充元气。传统养生术靠身体能力,经由呼吸习练,来调节身体各部分机能,使得元气充沛,能够更好地激发脏腑进行有效生理活动,进而有利于身体身心健康。祖国医学对身心健康认识,以作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说疾病产生于病邪,而且取决于维持身心健康能力。可见命门在身体中重要位置。传统养生术许多功法,非常注意强化命门功能,动作、呼吸都用命门习练作为中心。传统养生术本质就是习练身体正气,提高身体抗病邪能力,起到防病、治病、延年功能。

调节情志

中国古代养生理论以为,“情志”,就是人精神心理状态。“外邪”之会形成身体疾患,影响身体身心健康,重要原因是“七情”过度起落,导致了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外邪”乘虚而入。所以,为了身心健康长寿,避免疾患,需要保持清静,正气就可以顺畅,能安宁于内而不外驰,疾病就无法侵入了。在传统养生中注意“心神宜静”、“意念引导”、“崇尚自然”理念,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求达平和,进而调节了精神,使人身心健康到协调发展。经由心理调适,能排除杂念,入静放松,由身体放松及呼吸调节,自身精神处在能动状态,对各种刺激能做到心理应对,进而进入到无欲念之中,感受到摆脱紧张节奏之后,保持心理平衡,求达身心健康。所以传统养生术有调节情志,促进身心身心健康功能。

中医养生学习心得体会3

通过这学期对中医养生的学习,我收获不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养生知识,并从中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对我今后提高身体素质,健康长寿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

我先讲一个小时候的亲身经历吧。我母亲在怀孕期间,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妊娠反应,在此期间,她只能吃稀饭。当时由于家庭贫困,没有别的食物补充营养。因此,我出生以后经常感冒,并且经常感到头疼,在冬天(甚至夏天)的时候四肢发凉。有一次姑妈介绍了一个老中医,让我爸妈带我去看病。那位老中医给我看过以后说我的病是由先天阳气不足引起的,气不足则血气不通,所以才会四肢发凉。在天气转凉的时候,邪气就会乘虚而入,而阳气不足导致晚上睡觉时头部成为身体中最为脆弱的一环,邪气从肩部和颈

部进入,进一步到达头部,这才是我长期头痛的根本原因。找到病因之后,那位老中医为我开了多副中药。接着,拿出一些经过秘方制作的药粉,要求我每天晚上泡脚。最后是进行拔火罐、针灸和推拿,同时建议我泡枸杞和桂圆干日常饮用,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的体质好了许多,到现在甚至连感冒也很少发生(因时间较久,以上治疗方法不一定准确,全凭记忆)。自此以后,中医在我心目中变得神奇而又神秘。

这学期学习养生知识后,我终于初步了解了一些

中医知识,并且我也为今后的养生制作了一份简单的安排。在今后,我会注重食疗,顺应四季、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等方面进行综合调养的养生。说起起居,就牵扯到我们这不正确的作息了。现在的学生经常晚睡熬夜,这对胆、肝、肺是非常不好的,影响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应尽量顺应时辰,了

解五脏六腑与各时辰的关系,才能比较健康的生活。在精神方面,我觉得只要看得开一点,尽量放松就行了。现代人要想养生,必须学会放松心情,而放松心情则必须学会放下烦恼的事,学会忍耐。最后我总结一下这学期学到的养生之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有益的饮食习惯;保持适当的运动量。

中医养生要从小做起,时刻做到,只有这样,才能健康,才能延年益寿。因为只有当你身临其境去接触了中医养身学,你才会懂得养生其实是人一生之中很大的一门学问。

最后,非常感谢陈老师这学期的辛勤教学,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听你的课。

中医养生论文4

摘要:为建立更好满足目前大学健康教育,提高身体素质,改善不良健康状况的体育课程体系模式,本文通过一学期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实践对比,从大学生健康问题特点、体质健康标准(8项)和3项基本身体素质发展状况等方面,分析与证明实验班课程体系模式较传统授课班级的优越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大学生 养生锻炼 课程体系

一、大学体育课程安排实际情况

大学体育课程为每学期16周,每周1次课(2学时),即每学年共计上32次课,64学时。由于受到法定节假日、雨雪天气等不可抗因素的影响,学生实际上体育课每学年平均在24次左右,每学期平均12次课,总计24学时。

二、目前大学生健康基本状况

学生的体育技能、科学锻炼的知识常识非常匮乏。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与1985年相比,2010年大学生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和%,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厘米和厘米[1]。天津市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近视和肥胖仍是主要的健康问题[2]。而针对此问题我们重新设置了课程结构和模式,由5次理论课和实践课组成,作者认为仅仅靠单纯的实践课的锻炼不能达到增强大学生体育技能和锻炼习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作者还认为若要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科学锻炼的知识,只有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认识能力,端正体育教育目标,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启迪学生自觉,指导和支持学生自主体育,实现体育和德育、智育、美育的有机结合,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体质下降问题和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科学锻炼的常识。

三、本次研究主要内容

(一)通过对本校一、二年级不同专业9个班级(其中女生一年级2个班)大学生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实际调查分析大学生健康状况特点。

(二)通过(男生班)一学期试点班与对照班的教学效果对比,分析证明新课程体系模式的优越性与可行性。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结果(纵向)分析

1、试点班(3个班,83人)生理健康原始状况与一学期后的生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

大学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问题依次是精神失常、气机紊乱、脏腑失调。我们还发现: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好转。

2、对照班生理健康原始状况与一学期后的生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

对照组大学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问题也是精神失常。通过对比得出,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不同程度加重。

3、试验班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测试结果与对比分析

从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班大学生男生身体素质成绩1000米和引体向上测试成绩均不及格,总体评价只有分。通过对比明显可以看出1000米和引体向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其他身体素质也有很大的提高。

4、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测试结果与对比分析

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对照班大学生男生身体素质成绩1000米和引体向上测试成绩均不及格。通过对比数据可以看出1000米和引体向上都没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其他身体素质也无明显提高。

(二)女生(新生2个班,不同专业)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发展特点与趋势的分析

新生原始生理健康状况测试结果。对照组大学生(女生)心理健康方面较突出的问题是伤精耗血,脏腑失调,精神失常较为严重。通过对比表中各项对比得出,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不同程度加重。

五、总结

为建立更好满足目前大学健康教育,提高身体素质,改善不良健康状况的体育课程体系模式。作者通过一学期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实践对比,从大学生健康问题特点、体质健康标准(8项)和3项基本身体素质发展状况等方面,对本校一、二年级不同专业9个班级(其中女生一年级2个班)大学生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实际调查分析大学生健康状况特点发现:

(一)对照组大学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精神失常。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对照组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不同程度加重。同时,对照组大学生(女生)心理健康方面较突出的问题是伤精耗血、脏腑失调、精神失常较为严重。通过对比得出,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对照组不论是男学生还是女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不同程度加重。

(二)实验组大学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和对照组的情况相似,依次是精神失常、气机紊乱、腑失调。

通过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健康问题特点、体质健康标准和基本身体素质得出,通过一学期时间的养生锻炼体系课程的教学,学生的各项身体状况都有好转,且变化明显。综上所述,实验结果证明实验班(养生锻炼)课程体系模式优于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模式,实验班课程体系模式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汤利军,季浏。大学体育课:计步器测量学生MVPA时间标准研究[R]。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

[2] 谷丽颖,马宝起,丁金富。天津市国民体质监测抽样方案的设计[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1)

中医养生论文5

摘要:老庄重身贵生的养生智慧为现代人内心世界的和谐提供了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对于现代人心理健康保健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当代大学生可以通过了解老庄的养生思想,加强自己的心理保健意识,不断提高心理失衡时的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实现自我完善。

关键词:老庄 养生思想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是否缺失应有的生命意识教育,的确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思。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老庄养生智慧高扬生命大旗、重视身心保健以达成心理的和谐,主张超脱名利之外、以独立逍遥的态度来面对挫折,从而实现对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正是当代大学生加强自我心理保健树立生命意识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珍视生命,保持和谐健康的心灵世界

受社会上各方面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成功是建立在物质功利基础上的功成名就,这使得大学生的成就感和成功观在多重文化渗透的今天失去了应有的平衡。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社会的要求、家长的期盼就成了很多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严峻的职业压力使得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忧虑的问题。大量的失业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会对社会构成冲击。有研究认为,即使在基本生活尚有保障的情况下失业达到6个月,人们也会出现心理问题,再加上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困难或者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失业者就会产生巨大的压力感。特别是对于那些积极追求成功、急于实现自我价值的大学生来说,在追求人生成功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失去宁静,失去耐心,出现空虚、孤独、痛苦、抑郁、绝望。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急于追求成功的心理让一些大学生的内心变得浮躁,压力越大,最后发泄出来的力量就越大,可能一言不和甚至一个眼神就可以成为愤怒的导火索,引发激烈的争吵,甚至造成暴力伤害。尤其对于积极营造成功人生的大学生来说,可以借鉴老庄的养生思想,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珍视自己的身体生命,在不断努力攀登的路上。能不因身外之物、一己私利丧失人的自然真性,从物欲追求中回归到自然中陶冶情操,从物欲的世俗困扰中超脱出来,在困难挫折中求得心理平衡,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一份宁静、超然的心境,从而消除忧虑、烦恼和恐惧,并使心灵得到充分的和谐,维持心理的健康与平和。

老庄养生思想强调珍视生命的存在,反对心为形役,注重内在的精神生命及其境界,要求形神合一、不相分离。主张以超然物外而逍遥自得的心态,超越世俗对所谓物质名利、事业成功的追求,获得个人内心的平静,达成身心的和谐统一,使生命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与自由。老子的重身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重视,而是将“身”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在身与名、身与利、身与天下的价值对比中,老子的。价值尺度是指向前者的,“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老子对“生”的态度可概括为珍惜生的状态,希翼生的永恒。“老子的珍生倾向同其贵德重身意识一样,反映了他对生命存在的珍重,是其生命本位观的具体体现”,体现了老子的人生智慧中的升化方法,即否定现实目标的价值,消除失败感,并将各种欲求诉诸于对生命本身的追求,这无疑从很深的层面上消除了人们的心理压力。庄子继承了老子重身贵生的思想,并进一步提出了养护生命之道,认为一个尊重生命的人应该爱惜生命,不论贫贱富贵,只要顺其自然,就能达到心灵的恬静宁和。庄子视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反对轻视生命,反对一切有损生命的事情和行为,甚至认为人们不应该为追求无限的知识而损伤自己的生命,以生命追求无限之知识实不可能,且危及生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老庄主张“贵生”,认为人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反对人被名或货所累,认为一个人若是过分地关注名誉、货利,就一定要付出巨大的精神和身体的耗费,即所谓“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主张“全身”,“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所谓全身而退,以避免祸害,善于养生的人处处小心,要勇于抽身引退。庄子与老子一样贵生,他认为人要想成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的真人。首先必须善于“全生”。庄子提出“无用之用”的全生法。《庄子人世间》篇中用一个杨树“以无用求大用”的例子对此作了生动的注解:一株不材之木,而正因为它无材可用。才无人砍伐,它由此才得以全生全寿。没有健康的身体条件,就没有健全的心理状态,这符合现代的心理卫生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挖掘老庄的养生思想,就很有现实意义。老庄养生思想认为一个尊重生命的人,就应该懂得如何养护生命,珍惜生命中的所重,即心灵的自由。“正是道家的境界之道和儒家的伦理之道构成了中国人进退自如、和谐理想的自足自恰的人生之道”。顺境里从儒学吸取进取的力量,逆境里从道家寻找安抚心灵的妙药,精神皆有所归拢和寄托,能够增强知识分子对挫折、迫害的承受能力,这大概就是中国许多知识分子在追随孔孟的同时不愿放弃者老庄的原因。当代大学生在积极追求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征途中,面对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在求学、生活、感情等遭遇失败和挫折的时候不妨学习道家调治身心的养生智慧,借鉴老庄重生养生的思想,珍重生命,重视身心保健,从而在遇到挫折失败的时候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保持身心平衡,以出世的心态做人世的事业,在追求名利的路上给自己的心灵一个放松的机会,正确认识自我,卸下心理包袱,轻装上阵,去迎接一个美好的未来。

二、增强大学生应对挫折的心理调适能力

“挫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而干扰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尤其现在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没受过挫折,面临压力就会选择逃避,这是一种很危险的心态。20世纪90年代末,姜宪明等学者对江苏省部分高校学生的心理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对挫折缺乏全面的认识,部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的学生认为挫折给自己造成了不良心理影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或者对成功的强烈渴望造成的挫折感使他们产生了迷茫、空虚、郁闷的心理现象,如不及时调适,使之得以排解,对人生的失望就可能使他们走上不归路。由此可见,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应对挫折能力的重要性,并切实增强自身的应对能力。若对挫折的消极反应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对受挫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构成危险,成为自杀行为的心理基础。人生十之七八都会遇到不同的挫折。挫折是难免的,耐挫力较强的大学生在挫折面前越不会过于紧张,没有强烈的情绪困扰,能够尽快地找到适应和对付挫折的办法,从而保持心理行为的正常。而耐挫力弱的大学生对挫折过分敏感和紧张,稍遇挫折就惊慌失措,并且容易长时间陷入不良情绪中不能自拔。生活中出现一些不顺利、不愉快,学习和交往 中存在一些挫折、失败本来是正常的事,但他们对挫折缺乏正确的认识,并不是很严重的挫折打击都容易造成心理和行为的失常。其实耐挫力是可以通过平时的训练提高的,大学生只要正确地认识挫折,冷静客观地分析挫折的原因,不断调整自己,乐观、豁达地看待人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自身的耐挫力就会不断得到提高。

老庄的养生思想注重养身智谋以冲淡心理上的挫折感,实现心理的和谐健康,具有很强的心理保健功能,对于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和认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其思想中含有很多养心健神的宝贵财富,历来为医家重视。老子力主‘恬淡’、‘清静’、‘素朴’、‘知足’,以此来作为养心之根本”。不仅可以培养人崇高的精神境界,而且可以使人保持内心的平静,调谐自己的心态。针对社会中人丧失自我于物欲、迷失本性于世俗的现象,老子阐述了修身养性的道理,提倡复归人的自然本性,抛弃物欲而保持心灵的宁静,“致虚极,守静笃”,通过“致虚”、“守静”摆脱外界因素的影响,进入超功利状态,而反朴归真,“复归于婴儿”,即恢复到无知无欲的纯朴自然的境界。“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婴儿”即“涤除玄览”之心、赤子之心、童心:“涤除玄览”就是要摈除种种主观欲念、杂念,保持内心的虚静安宁。庄子也强调虚静养生的重要性,概括并发挥了老子关于“虚静”的思想,认为:“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庄子由老子虚静思想引申出“心斋”和“坐忘”的养生法,其共同的特征是静心。“心斋”、“坐忘”可用庄子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即:“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要言之,其核心在于彻底去除杂念、欲念,由实人虚,进人物我两忘、与物同化、虚静空明的状态。在庄子看来,最好的养生应是恬淡无为、自然而然的养神之道。“现代医学和心理学认为初级的静心可以起到放松肌肉和神经的作用。高级的静心则可达到杂念全消心境清澈透明的境界,‘心斋’和‘坐忘’对缓解心理压力的意义在于每天强制性地使自己在特定的时间里,暂时脱离各种社会活动,减少联想杂念,心态放松,使自己处于空灵寂静、温馨喜悦的状态,从而使身心得到很大的调整,经过持续不断的坐忘,使自己的身心结构发生变化,感到七情八难不复存在,入于物我两忘、物我同一、天人一体的境界,使身心得到很大的改善,这正是西方心身医学和行为医学希望使人们达到的心理健康境界,不仅在显意识上明显放松了精神,而且在潜意识层次上进一步消除了深层次心理压力带来的影响”。

另外,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挫折,老庄以主观的强烈的自我尊重、特立独行的评价标准和绝对的逍遥行为风格来超越挫折的体验。老子说:“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澹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在老子看来,只要保持了自己精神的独立,拥有独立的人格状态,顺从自然的本性,就可以以逍遥事外的态度来超越挫折的侵扰。庄子则进一步发展了老子遗世而独立的思想,他坚决主张:“遗物离人而立于独。”所谓“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圣人不从事琐细的事务,因而遨游于世俗之外,心灵超出物质世界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处于一种超功利精神状态。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即使面前荆棘密布。他的思想也不会有负担,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做一番精神上的“逍遥游”。老庄的洒脱心态无疑具有非常浪漫的色彩,体现了其重身贵生的思想。人们面对无可挽回的挫折局面时,积极地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安慰自己,保持心理上的稳定。老庄哲学对人们的心理调适、精神修养和达到内心世界的和谐具有独特的指导作用,但是和任何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它既有精华亦有糟粕。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老庄的养生思想有消极的一面,是以退缩自保的外事之道,特别是主观超脱的精神胜利的方法来实现的,在学习老庄养生智慧的时候应该基于对生存意义的深刻领悟,而不要陷入阿Q式的自我麻醉。

39 165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