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荣事迹学习心得最新10篇
【阅览】由阿拉题库网友精心整理编辑的“高德荣事迹学习心得最新10篇”优秀范例,以便供您学习参考之用,“轻松办公、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
高德荣事迹学习心得【第一篇】
敦煌莫高窟的传承永不停息
贾正:从“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到“艺术导师”段文杰,再到“敦煌女儿”樊锦诗,可以说,敦煌研究院75年发展背后,凝聚着你们三代掌门人的心血。因为你们,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敦煌。樊锦诗:常书鸿先生是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他是敦煌研究院的前身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首任所长。他克服人员和资金短缺困难,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白手起家,一手抓保护,一手抓艺术。对石窟做了力所能及的初步整修,阻挡了人为破坏和偷盗,使莫高窟得到初步保护。常书鸿先生所做的各种努力为后来敦煌文物研究所各项工作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段文杰先生是上个20世纪80年代初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第二任所长。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段先生为第一任院长。他在任内大力引进各方面专业人才,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学习和引进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理念、技术和经验,创办了国内最早的敦煌学专业期刊《敦煌研究》,并带领全院努力奋斗,把敦煌保护、研究、弘扬的各项事业提升到了新高度。
我是1998年60岁时接受敦煌研究院院长任命的。我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管理工作,直到20xx年才离开管理岗位,这期间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975年到1983年,是我在敦煌搞管理工作的第一个阶段。初到管理岗位也没有什么想法,就是继续做常书鸿先生以前做过的保护管理工作,以前辈为榜样,尽自己之力将工作开展起来。第二阶段是1984年到1997年。在这个阶段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在段文杰先生的带领下迈入了国际合作、科学保护、研究创新、弘扬创新的新阶段,为敦煌研究院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第三个阶段是1998年到20xx年。这个阶段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期,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对莫高窟的保护力度,国际上也对莫高窟给予了更大的关注。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和旅游的快速发展,游客数量逐年攀升,社会对莫高窟提出了各种想法和要求,给保护管理带来了很大挑战和压力。我与制定了《甘肃省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20xx—20xx)》和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标准体系,建立了敦煌石窟数字档案。在中央和甘肃省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建设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开创了“总量控制、网上预约、数字展示、实地看洞”的旅游开放新模式,既保障了洞窟安全,又满足了游客需要。
贾正:相信敦煌莫高窟保护与传承的接力棒还将一代一代传下去。这些年来,您除了倾注心血守护敦煌之外,也在培养年轻人,打造优秀的人才队伍。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种传承。
樊锦诗:这些年我越来越认识到,技术固然重要,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更重要,而最重要的就是人,再好的技术和再好的管理总要靠人来掌握。我们必须培养好自己的人才,有人才就有一切,没有人才就什么都没有。敦煌地处边远,离兰州还有1100公里,过去很多人都不愿意来。这里确实有非常珍贵的遗产,虽然工作很好,但是离家太远,条件也太差。70年来,我前面的`两任院长,包括我自己,因为人才难求,都是想办法自己培养人才。简单来说就是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
说远远不够,必须另辟蹊径引入外来人才。目前,敦煌研究院聘请了30多位国内外兼职研究员,参与研究院的决策咨询,承担重大研究项目,承接重大事务等,外来人才很可能会自愿成为敦煌研究院的一部分。拥有人才就意味着拥有竞争力。天下事,一个是人的事,一个是钱的事,但说到底人比钱重要。
贾正: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让我和《龙》杂志的读者了解了更多您和敦煌的故事。近些年,“敦煌女儿”一生扎根敦煌,守护敦煌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也感动了无数人。回首半个多世纪,您如何评价自己当初做出的留在敦煌的决定? 樊锦诗:我觉得世界上有永恒,那就是一种精神。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就是坚决不当亡国奴,齐心协力让中华民族坚强地屹立在东方,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国家要发展,就得靠这种精神。这么多人来到敦煌,守护莫高窟,每天都要和佛经、佛像照面,他们的精神来自对敦煌石窟艺术的热爱和对这份事业的执着追求。莫高窟是一片净士,是不可复制的人类遗产。在这里工作的人肩负文化的使命,要有很高的修养,要以守一不移的心态应对外界的诱惑。守护敦煌就是从无明和烦恼中走向智慧和觉悟的人生追求。
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弘扬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开拓、探索。这不是几代人、几十年所能完成的事情,需要世世代代不断地为它付出,不断地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莫高窟全面迈入崭新阶段,新时代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个艰巨的、复杂的、带有挑战性的、永远的事业。我非常幸运能把一生奉献给敦煌莫高窟,为这样一个绝无仅有的人类最伟大的文化遗产服务。如果还有一次选择,我还会选择敦煌,选择莫高窟。
高德荣事迹学习心得【第二篇】
近日,通过集中观看刘金奇事迹报告会和学习《矿山模范先锋刘金奇》一书内容,刘金奇同志“忠诚、实干、创新、有为、干净”的精神让我深受教育和感动,身为煤炭行业的一员,我为行业中拥有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感到自豪和骄傲,刘金奇的楷模精神让我我在今后工作有了遵循。
刘金奇同志当一名采掘工起,就一直扎根矿山、深入千尺井下不懈努力学习着,历经30余载的摸爬滚打,成为了矿山建设中的一名管理专家。在工作中,刘金奇处处以企业和职工利益为重,在急难险重之时,他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职工亲自上阵;在职工诉求时认真倾听并解决问题;他每到一个矿都以安全生产创效为前提,以增加职工收入、为职工办实事为根本;作为党员干部他敢于碰硬,勇于改制、改造、创新,清正廉洁、淡泊名利,他的事迹铸就了他精彩的人生。作为基层车间的一名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刘金奇事迹对照找差距,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好如下几方面:
一、不断学习,提高素质。
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不断学习新的技术知识和政治理论知识,深入一线,向技术主任和老技术工人学习现场专业知识,将党建工作和生产专业知识相融合,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更好地去协助行政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争做新时代复合型党员干部。
二、爱厂如家,爱民如己。
在日常工作中,处处以厂和职工利益为重,认真贯彻执行厂交付的各项工作任务。对待职工要同自己的亲兄弟姐妹一样,多关心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多与他们交心谈话,对职工提出的.问题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在车间大型检修和险重工作时,深入一线做力所能及的事,做领导和职工信得过的好干部。
三、秉公办事,清正廉洁。
在工作中,作为支部书记,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认真监督好车间重大决策性事项,对待错误行为和不利于厂及职工利益问题面前敢于直言不讳开展批评指正,坚持做到秉公办事,做到重大事项及时公开公示,自觉接受职工监督,时刻保持清正务实工作作风。
四、积极探索,创新求进。
在工作中,积极协助行政干部和技术人员做好生产技术革新,同时,按照新时代基层组织建设新标准,转变旧观念,积极探索支部建设新路子,让基层支部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努力让支部建设标准再上新台阶。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以刘金奇精神处处指导自己的言行,努力踏实工作,加大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的力度,带领全体职工热爱厂和车间这个集体,努力工作,争做优秀党员干部。
高德荣事迹学习心得【第三篇】
世界疫情发展到今天,疫苗愈发重要了。
截止到3月19日,国外的确诊人数,已超过10万!并且,增长趋势还没有任何减缓的可能。
更可怕的是,与中国众志成城,消灭新冠病毒相反,世界一些国家,干脆放弃了抵抗!
如何能彻底消灭新冠病毒,那最切实可行的措施就是:
尽快研制出疫苗,尽快批量化生产,尽快通过注射疫苗,获得免疫力。
疫苗批量化生产、接种的那一天,才是全世界战胜新冠病毒的那一天。
而目前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快马加鞭研发疫苗。
特朗普曾宣布,说美国将会在12周内研制出“新冠疫苗”。
就在上个月,特朗普还因为疫苗,和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当庭大吵了一架。他催着开发疫苗,但是院长斩钉截铁地告诉他:
就算按照火箭速度推进,也得至少一年!
对此,陈薇明确表态:
“我相信,我们国家科研人员的速度,绝不会亚于美国!”
陈薇院士,没有食言。
大年初二陈薇就带领团队进驻武汉,迅速投入工作,已经在武汉坚守了一个多月。
“早上8点到实验室准备,凌晨4点回宿舍睡觉。”一同前去一线的院里同事说,这就是他们抗疫的每一天日常。
没有时间吃午饭,就在会议室凑合泡面。
高强度的连轴转工作,拼就了比火箭还快的陈式抗疫速度。
1月26日,陈薇院士带领团队抵达武汉。
在埃博拉疫苗成功研发的经验基础上,争分夺秒开展研究。
2月26日,新冠疫苗生产!
研制出疫苗,用时仅仅一个月!
2月29日,疫苗注射进陈薇院士和团队的身体,以身试药。
3月16日,第一批美国疫苗临床试验志愿者在美国西雅图接受注射。
同一天,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新冠疫苗,也获批启动临床试验!
陈薇院士,以及进展神速的新冠疫苗,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中国!
这就是:中国速度!中国科技!中国胆魄!中国担当!
而带领团队走向胜利的陈薇院士,低调得让人感到可怕。
多数人没有听过她的名字,但全人类都在享受她的贡献。
她是《战狼2》中陈博士的原型,也是20__年硬杠“非典”的英雄,还是埃博拉病毒的克星。
更有无数人,称她为“战神”。
高德荣事迹学习心得【第四篇】
根据园区支部开展向蔡藴敏学习的通知精神,我观看了金山电视台播放的“金山区卫生系统蔡蕴敏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蔡蕴敏是国内仅有的7个“国际造口治疗师”之一,报告会分别从蔡蕴敏的同事、病人家属、领导、记者、本人五个角度讲述蔡蕴敏先进事迹,从不同视角围绕蔡蕴敏同志“敬业、进取、团队、奉献”四种精神讲述他们眼中的蔡蕴敏。报告会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病人家属小雪父亲的那段讲话,他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蔡老师11个月的上门换药,让她的女儿带着尊严和微笑离开人世。蔡老师让我们全家人坚信:天使之爱在人间!”
不知不觉间,近1个小时的报告会在雷鸣般的掌声和感动的泪水中落下帷幕。蔡蕴敏同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弘扬。通过观看蔡蕴敏同志的先进事迹报告,联想到了我们日常的工作。在信息管理部,每天都有新的资料要输入、电话要回访、信息要更新、班车要带等等工作,日复一日,每天都做着同样的工作,虽然你会感到枯燥,有时会感到很烦闷,但只要我们敬业,认真做好每一份工作;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创新进取,发觉新事物,新做法,提高工作的兴趣度,快乐工作;负责好信息管理部的每项工作,团结一致,让园区同事及时了解企业最新信息状态,促进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使相互关系更加和谐;为园区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让园区的事业立足基石,蓬勃向上!学习蔡蕴敏同志的各种精神,在工作中、生活中不断发挥、发扬光大。
高德荣事迹学习心得【第五篇】
申纪兰,女,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12月生,山西省平顺县人,现任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新中国成立以来,她带领西沟村群众艰苦奋斗,治山治水,探索山区发展道路,发展农、林、牧、副生产。积极维护新中国妇女劳动权利,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改革开放以来,她勇于改革,大胆创新,治山治沟、兴企办厂,逐浪市场经济大潮,奋力建设小康新村,西沟村的发展始终踏着时代的步伐,为发展农业和农村集体经济,推动老区经济建设和老区人民脱贫攻坚作出突出贡献。她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改革先锋”等称号。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造就英雄。申纪兰同志是千千万万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贡献的杰出人士的代表,是人民的光荣、国家的财富、山西的骄傲。她从1954年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至今,数十年如一日守护初心,始终对党忠诚,执着为民,朴实奉献,积极履行人大代表职责,参与和见证了中国民主法治建设进程,诠释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质内涵。申纪兰同志身上,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她的优秀品质和先进事迹,是全省每一位人大代表学习的榜样。
要学习申纪兰同志对党忠诚、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政治立场。申纪兰同志是1953年入党的老党员。她从入党之时就认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国家才到了人民手里,让普通百姓有了说话的权利,有了当家作主的机会。”她常说,“我就是共产党解放了的,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永远忘不了共产党,我要把一切献给党,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我要和乡亲们在一起,把根永远扎在农村大地上。”她坚信“按照党的要求干,就没有什么干不成的事。”曾经有人让申纪兰同志用两个字形容自己的一生,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忠诚”。她把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洒在了西沟的大地上,落实到了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的行动中。她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党和人民的意志融为一体,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谈意见、提建议,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一名基层人大代表的最大作用。向申纪兰同志学习,就要像她那样,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忠诚于党,忠于人民,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协助做好宪法和法律及人大决议决定的贯彻实施,当好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人大工作中,确保人大工作正确方向。
高德荣事迹学习心得【第六篇】
滕启刚去世数月,他的办公室依然是原来的模样。最显眼的是办公桌上一个放大镜。千山政法系统广泛流传着这个8倍放大镜的故事,有人说这是一个法律人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最好例证。
20__年5月的`一天,王某因行车冲突动手打了任某,由于路上监控距离现场太远,看视频难以辨别情况,对此公安机关没有处罚,任某一纸诉状把公安机关告到法院。
为此滕启刚买来8倍放大镜,头贴着屏幕一帧帧察看视频,眼睛看红了、看出眼泪,几分钟的视频看了3个多小时,终于捕捉到王某抬手打人的动作,那一秒,铁证如山。法院判决公安机关重新作出行政决定,对打人者给予行政处罚。
滕启刚常说一句话:“法官办理的一个案子,也许就是当事人的一生。”20__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再审某民营企业家诈骗案,再审撤销原二审判决,改判无罪。23年前此案一审中,严格区分经济纠纷和刑事犯罪界限、作出无罪判决的法官正是滕启刚。民营企业家妻子说:“如果没有滕法官当初细致公正的审判,我也没有把官司打到底的决心和勇气。”
自1996年以来,滕启刚共审理案件1958件,审结1932件,结案率达%。
心中装满大爱
滕启刚对百姓有深厚感情,他以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精神把党的温暖传递给百姓。
20__年,一个跟父亲到工地打工的15岁女孩遭受父亲工友侵犯,案件经滕启刚审结后,为防止女孩随父亲返回工地心灵受到二次伤害,滕启刚征得女孩父亲同意后,把她带到自己二嫂家。滕启刚的二嫂石英琴回忆,女孩又瘦又小,身上一股刺鼻的味,她领孩子洗了澡换了新衣服。到了新环境女孩整日不说话、见人直躲,滕启刚几乎每天下班都要绕道来看看她,她只有看到滕启刚才会咧嘴笑一下。
三个月后,滕启刚带着女孩父亲来接孩子,女孩跟在爸爸身后,走着走着突然回头一下跪在滕启刚面前,哭着喊“滕爸爸,滕爸爸!”
滕启刚一家生活简单而幸福,妻子李淑华曾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改制下岗后在滕启刚鼓励下成为卖拌菜的小贩。30年来,滕启刚和家人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滕启刚先后获得全国法院“优秀直播法官”“辽宁省人民满意政法干警”等30余项荣誉,他为千山群众送去了党的温暖,让他们感受到了司法温度,得到了公平正义。
高德荣事迹学习心得【第七篇】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一一题记
20__年的春节,祖国大地一片肃杀与冰冻,天空乌云密布,没有往年热闹的气氛,也没有大人的快乐笑容。手机上不断变化的数字让我不寒而栗,我一直关注着新闻,也一直关注着他一一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一一钟南山!
他两鬓斑白,镜片后一双坚毅的眼神和一张刚毅的脸庞,让人肃然起敬。谁又能想象到,他已经年过八旬了?
本来按照退休原则,他已经不必再奋战在抗疫最前线了,但他却向死而生,在得知疫情的第一时间义无反顾地赶往湖北武汉。十七年前,他奋战在抗击非典最前线,十七年后,他再战防疫最前线。
你瞧,他坐在开往武汉的高铁上时,累得忍不住开始闭目养神了,尽管是打瞌睡时,他也是双眉紧锁,好像在思索着该如何打赢这场“防疫战争”。
他再三提醒: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但是,一月十八日晚,八十四岁的他仍然二话不说奔向了防疫第一线。其实,他也是为人夫父,也有温馨美好的小家,也有亲人,但他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有国才有家!他在大局面前无一丝私心,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奉献给了他最爱的祖国。身临一线,他也十分担忧,但一旦祖国有需要,他仍会全力以赴地冲到抗疫最前线,无惧各种风险。
钟南山,正像他的名字一样,在防疫前线像座大山一样屹立不倒,时刻警示着我们一一中国人绝不能在疫情面前卑躬屈膝,疫情迟早要被我们中国人所打败!
钟南山,他像一棵苍天大树抵挡住疫情的猖狂袭击,牢牢地控制住了疫情的发展,庇护了我们,免遭病毒的袭击。他不正像“保护神”一样保护着我们吗?
钟南山,他像一座灯塔,照亮了前方的路,使我们美丽又伟大的祖国不再完全被病毒肆虐,同时也照亮了我们每个人心底那一片善良、勇敢、坚强的天地。
钟南山院士,他既是院士,也是战士,同样是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更是我心目中的好榜样,我十分敬佩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钟南山院士难道不像春蚕一样,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吗?让我们牢记这场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一一钟南山院士吧!
高德荣事迹学习心得【第八篇】
一天24个小时,我们有10个小时在厂里;一年有365天,我们有340天在厂里;我们面对同事的时间超过家人;我们与同事的通话超过了朋友;我们对老板的敬畏超过了兄长。
我们来到这里也许都是为了钱,我们就像同乘一艘去远方淘金的船,我们有智勇双全的船长,我们有能干的舵手,我们有辛勤的水手......
船的前行离不开我们每一个成员,哪怕你只是一个水手,我们都很辛劳,哪怕你是船长。
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大家都放下所有的不公,坦然的,努力的为这艘船的前行出一份力,前行的路上有风有雨,有其他更好的豪华的船的诱惑,有船长的指责,有同船人的排挤,有......
其实哪里不是一样,哪条船,哪个人又不是一样呢?环境能改变多少,改变的只能是自己,适者生存是久远的规律。
我们做的只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共同面对困难和错误,而不是互相看笑话,互相揪小辫子,互相包庇,遇到问题,我们不怕,努力解决问题,而不是彼此推卸责任,落井下石。就好比船坏了个洞,一船的人都在说不是我弄的,是舵手的错,是水手的错,是莫莫莫的错,那结果可想而知,而如果大家齐心合力,把那个洞及时补上,那不一切没事了吗?
淘金的路上有太多的琐事,一大厂的人有太多的矛盾和情感,最重要是要以厂为家,把厂当家,爱厂如家!
高德荣事迹学习心得【第九篇】
袁老去世的消息令人痛惜,我们终将没有等到媒体的二次辟谣。今天上午,一则“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今天去世的消息全网炸裂,好在媒体随后进行了辟谣,直到噩耗再次传来,我们依然希望“这不是真的”。对袁老稍有耳闻的人都会明白,先生的离世是我们的哀痛,更是国家的损失。
袁老的一生献给了农业科学事业,他的生平也因此写满辉煌。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__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__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__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__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说誉满中外,毫不夸张。
如果说这些荣誉的表达还不够真切,那么我们再用一组数据来说明。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20__年800公斤、20__年900公斤、20__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20__年11月2日,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3000斤攻关测产在湖南衡南县启动,最终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达到公斤。从700公斤到1500公斤,其意义不言而喻。
其实我们敬仰袁老不光是因为成绩,更因为情怀。袁隆平院士曾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梦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全球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稻田,如果一半有八千万公顷(种杂交水稻),那现在的情况,每公顷增产两吨,可以多养活五亿人口。”他的奋斗梦,让他守护了“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这句话近70年。
稻菽千重,禾下留梦。袁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梦并没有结束。今天下午,长沙市民夹道送别袁隆平院士灵车,齐喊“袁爷爷,一路走好”,这场面与“十里长街送总理”异曲同工。大家打开朋友圈,总有几条动态属于袁老,留言支持降半旗的声音随处可见。“从今以后珍惜每一粒粮食”的质朴表达,像极了晚辈对弥留长者告别……民众的自发行动说明了一切。
袁老曾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把自己遍洒在祖国大地之上,也把他的两个梦余下的部分留给了我们来完成。始终端在自己手里,就算我们中的大多数不能把农研的冷板凳坐热,但我们能做到光碗、光盘,一日三餐、必不相忘。我们此后都会做一粒“好种子”,喜看稻菽千重浪。
高德荣事迹学习心得【第十篇】
20__年春节,是一个难忘的节日。
春节,本来是走亲访友,游子归乡的好日子,然而,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欢度的时刻。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正赶上了春运,也加快了传播速度,从刚开始的几十例,到现在的几万例。在这个特殊时刻,却有一些人挺身而出,这就是--医护人员们。
当我看到请战书上那些鲜红的手指印时,我被深深地震憾了!"我怎么不想回家过年?我难道不想回家过年吗?我回家了,这些同胞怎么办?"这是一位女医生说的话,这句话让我深受感动。
从八十四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亲赴武汉,到医务人员确诊被病毒感染,再到梁武东的牺牲等等,医护人员们不顾生死、不计报酬、不辞辛劳在人民健康和病毒之间砌起高墙,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哪有什么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平凡的人披上了身载使命的外衣”。这是一位医生的话,纯朴而圣洁!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让我们向在祖国各地依然坚守岗位的无数医务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电视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前线的战场上,疲惫了一天的白衣天使卸下他们的盔甲,身上满是隔离服和口罩留下的痕迹,多次消毒的手不复从前,坑坑洼洼,这怎能不令人动容?他们大多只是笑笑,继续义无反顾地奔向战场,不怕苦不怕累,依旧坚守自己的岗位,他们不为亲人的劝阻而放弃。坚定自己的信念,他们是真正的战士!真正的英雄!
“医者仁心,义不容辞,责任所在,我们请求出战!”当医护人员们披上战袍时,他们已经背上了与“病魔”抢生命的伟大使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他们屹立在病床前鼓励着患者,而自己的眼眶早已湿润!“我们共产党员冲到第一线!”挥手告别时的他们选择了当一名“逆行者”,为了争分夺秒,他们穿上了纸尿裤!护士们剪去了留了很多年漂亮的长发,只为能够在死亡面前再拉回一名同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的同事在第一线被感染了,他们的亲人被感染了,他们却依然逆行,驰援最危险的战场!奋斗一线,只为践行使命!钟南山院士,董宗祈教授,张定宇院长……请你们保护好自己,我们都在等着你们凯旋归来!
春天还会远吗?待到春花烂漫时,全国各地必是生机勃勃,万物复苏!你们屹立在曙光前的身影,将永远被全国人民牢记。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