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那些事热选【优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我读书那些事热选【优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我读书那些事【第一篇】

“我盗,我盗,我盗盗。”你以为我还在背读书三到诀吗?(眼到,嘴到,心到)哈哈!那你就大错特错啦!我是在背“背书三盗诀”。

所谓“背书三盗诀”,是指班上众生自己创造的著名要诀。其主要内容是,眼盗,耳盗,心盗,其主要目的就是老师那个红艳艳的“背”字,以下,便是正确使用方式。

早上,讲台下的同学依依呀呀地背书,这使“背书盗贼”们有机可趁。比如,这位同学吧。咦?“落木千山天远大”下一句是什么?哎呀,别让老师发现了。于是这位同学立马压低声,说一连串的“火星语言”,等台下哪位同学读到这,他才光明磊落地背了起来,老师丝毫感觉不到,一个红艳艳的背字,就这样跃然纸上。这可让后面的同学占了便宜,因为就在他翻书的一瞬间,火眼金睛已像雷达一样扫描了,并牢牢“锁”进了心里。(当然,等一背完,这内容也会瞬间释放了)。

这位看了书的同学,语速会突然加速,生怕时间一长,就忘了。因为人多,老师看不出破绽,便会自然地签下“背”字。人在江湖,技多不压身。因此,便有了第三盗——嘴盗。哎呀,又背不来了,怎么办?喔,对面那位仁兄好像跟我背同一句哟,可听不到,那就一起做口型吧,此时无声胜有声呀,老师没听到声音,自然回头来看,感觉嘴型差不多,可能是早读的声音把他压住了吧,于是“背”字又落在了书上。

这就是我们班的“背书三盗诀”了,你们是不是也有什么秘诀呢,也讲出来分享一下吧。

我读书那些事【第二篇】

假期里,我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用风趣幽默的笔触,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把战争描述得淋漓尽致,让我钦佩。

从和尚到皇帝。

朱元璋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曾是个一无所有的和尚,随郭子兴对抗陈友谅,亲自领兵在鄱阳湖上与陈友谅展开激战,最后大获全胜。后来,朱元璋又灭了张士诚等人,逐步建立了明王朝,成为赫赫有名的洪武大帝。在我看来,和尚和皇帝有着天壤之别,许多人做不到的事情朱元璋却可以做到,是因为他遇事冷静沉着,不半途而废,在困境中也善于发现并把握机会,从而成就了光辉灿烂的帝王霸业。的确,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上,执着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可以战胜一切。

乱臣or明君。

朱棣是一位备受争议的皇帝,他以藩王的身份争夺皇位,发动了靖难之役,杀戮无数,是名副其实的乱臣贼子。但他登基后迁都北京,建造了恢宏的紫禁城,派人编撰了“世界上最丰富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他还派郑和七下西洋,把军事、外交、经济等多方面都推上了巅峰时期。从朱棣身上,我体会到了他的雄才大略,敢作敢为,为了建功立业,作了不计其数的准备。尽管朱棣不是一个好人,但绝对是一位明君!

每个王朝的建立、兴盛、再到衰败,都是一部血泪史,许多皇帝都有他们过人的才干,也有阴暗的一面。从朱元璋、朱棣身上,我要学的是他们的大智大谋,抱有坚定的信念,为着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努力!生在和平时代的我们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牢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为祖国的富强美丽贡献智慧和力量!

我读书那些事【第三篇】

我想不到,今天,我竟然可以在新买的书还没有读完的时候,又在书店里买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让书躺在书橱里静静地等待,在我想起的时候再打开阅读。

像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许多同龄人一样,我从五岁就进入学校读书(那时候家里大人要在农业社里挣工分,主要是可以让孩子在学校有人带---------相当于城里孩子上托儿所),那大部分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每1篇都要先领读生字,再读课文。在分段,又分段解读。最后一般都要总结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有的优美的文章,还会写一段写作特色。我至今都反对这样读文章,毕竟,被分割的文章就不再具有美感。这样下来,1篇优美的文章便被认为地划分成一块一块,这就像登临风景秀丽的黄山,却要只看山中的一棵树一块石头,说这一棵树一块石头有多么美,又或者是把某位漂亮的女影星只取了一只鼻子、一只耳朵拿在手中说:你看,这只鼻子、耳朵多美!(想一想都没有丝毫美感可言)。当年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愚笨的我根本没有学到怎么样写文章。却使我的同学费尽心机投机,例如有时候老师要求学生自己总结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时候,就有同学总结的很精练。往往受到老师的表扬!后来才知道,那是他们找到了教学参考书抄写的。

所以,在上小学的很长一段时间我总认为读书不是一件什么好事。让我真正喜欢读书是接触到课外书,连环画,少年文艺,中学生,语文报、新村杂志。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看到在本村信用社工作的邻居订的有故事会,就想办法借到,抽空看完,有赶快给还给,为的是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直到现在,我还是喜欢读故事会,二00四年到县电视台当记者之后,我一直保持着从报刊亭买故事会的习惯。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的同学从家乡小学转到县城读书,在每次回家的时候,就会带上一些连环画与我们几个小伙伴分享,有一次,他回家来带了一本新村杂志,里面连载的有武当山传奇,看完一期,我们就经常盼望下一期,几乎就是苦苦的等待又等待了。以至于多年以后,在一本《通俗歌曲》上看到王洛宾写给三毛的一首歌里看到“你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我却在遥远的地方俳徊再徘徊”的时候,产生强烈共鸣,感动不已。

我的第一本书是叫《天外归来》的科幻小说。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才参加工作不久的二哥,在寒假里,骑着自行车载着我到县城办什么事情。结束后,他带我到书店,他自己买了一些学英语的书,然后让我也挑一本书,我看到这本书之后,被书名深深地吸引,他就为我买下了这本书。

后来上初中,父亲给我从家中找出了《西游记》让我在假期阅读。慢慢的,养成了喜欢读书的好习惯。在初三临毕业的那年,为了让我专心学习,当教师的哥哥将我保存的一纸箱小人书、小说和杂志倒进了白水江,此后我才收心发奋苦读,在哥哥的耐心辅导下,我也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继续刻苦学习之余,在学校办了借书证,经常就会借一些书籍来看。有一次放假回家路过地区书店,看到路遥著作《平凡的世界》,三本要二十多元钱,带的钱不够,我向同行的老乡借了钱,才买下一套三本大部头作品,当年暑假我就乘着在瓜地里看西瓜的时间,一个假期我就读完了。(可惜的是,这部作品后来被人借去,没有归还而遗失了。这大概是许多爱书、藏书的人都遇到过的事情吧,别人借书,本是好事情,但是不归还,多少令人痛惜)。

在上中专期间,有一件事可以说是创了我读书的`记录。那时候,在成县大街上,有专门拉着架子车满载着书(大部分是流行小说)在县城转悠着供人们选择租赁,一天两角钱租金。有一天,下早操之后,在从宿舍到教室的路上,碰见成县籍的同学王小波(不幸的是这位同学已经在前几天因病去世,令人惋惜,在此悼念!)拿了一本金庸名著《鹿鼎记》,这是我早就想读的,而且王小波跟我一个老乡是好朋友,与我也认识。开口借阅,居然同意,但是限定一天,次日要归还,全天400多页的书居然就看完了。但也落下了一些课程,好几天才赶上。

我读书那些事【第四篇】

翻开大明王朝的历史,是谁?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是谁?以少年天才的身份闪亮官场;是谁?亲眼目睹了官场上为权力而争夺的腐败现象。冷静如你,睿智如你,正直如你:张居正!

梦想,复兴的希冀。你当上了内阁首辅,但你并不为之雀跃欣喜。因为你眼前的王朝,只是一副被掏干挖尽的皮囊。朝政的腐败、百姓的流离失所、国库的空虚,让你立下救国的决心。于是你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改革大业——在错综复杂的政治舞台上,面对守旧派的重重阻挠,你力挽狂澜、大刀阔斧,终让国家衰竭的.命运一度出现中兴之气。

教育,厚重的责任。面对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你不仅在情感上充当了他的父亲,更在教育上担当了他的老师。你一生呕心沥血的两件事:一是改革,二就是对小皇帝的教育。你用你的肩膀,为十岁的他撑起了一片蓝天、一个国家。可你又怎能想到,你为他成长所耗费的所有精力,却成了他心里的阵阵阴影,伴君如伴虎、成败真是转头空啊!

抉择,舍弃的亲情。当改革轰轰烈烈的施展开来,当国家好不容易走上正轨时,一个巨大的苦难走向了你——你的父亲去世了。那一刻,你心如刀割。很难想象,为了朝政与抱负,你近二十年未回家看过父亲。愧疚、思念,在你心里更显浓重。而更大的考验,是你要放弃朝堂,回乡为父守孝。在梦想和道德中,你面临抉择。改革大计还未完全实施,你又怎能离开?最终,在满朝官员的弹劾和非议中,你超越了世俗,超越了那个时代,在亲情与梦想的抉择之中,你毅然向着梦想继续前进。

破灭,王朝的覆没。在你任宰相的第十年,你倒在了病榻之上。而你亲手教育的学生万历皇帝,却如同暴风雨般,摧毁了你毕生改革的成果。他对你进行打击报复,让你的家人流离失所。你一生为之呕心沥血的两件事,最终却成为了“矛盾体”,分崩离析。

当你离去,当你的改革被废除,当清太祖努尔哈赤挥戈南下、攻打大明王朝时,人们变得痛哭流涕、变得惶恐不可终日。可此时,世间再无张居正!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你用你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它不因繁华落尽而逝去,不因权势倾覆而凋亡,不因时间流逝而改变。张居正,你早在内阁混斗、自己政治生命岌岌不保的时候,就写过一偈:“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回首相望你的一生,你的确做到了,而且做的掷地有声。

《明朝那些事儿》里这么评价你“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以一介草民闯荡二十余年,终成大器。”你虽是一位孤独的英雄,却深深地激励着我!

我愿乘着爱国的翅膀,去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殷切情怀;愿乘着爱国的翅膀,去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愿乘着爱国的翅膀,去建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间乐土!

我读书那些事【第五篇】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从小到大,读过很多书,书就像我形影不离的伙伴,一直陪伴着我。

在我小的时候,妈妈常常给我读我喜欢的故事书,如《格林童话》《幼儿画报》、《灰姑娘》等,每天晚上,我都是在妈妈的读书声中进入梦乡的。稍长大一些的时候,我认识字了,自己会读书了,渐渐地感到了读书的乐趣。

现在,我已上六年级了,快要进入初中了,在父母和老师的引导下,我读书的兴趣更浓厚了。而且,我也不再满足于那些童话和漫画之类的书了。我已经读内容深奥点的书了,如:《红楼梦》、《西游记》、《童年》等中外名著。我的书很多,在家里,我的书有满满一个书柜,桌子上、床上、沙发上到处都有我的书。我对书爱不释手,只要一有空,我都会读书。我还经常到书店里看书、买书,有时在书店里一呆就是几个小时。

读书使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比如:读《笨狼的学校生活》,使我觉得有时有一些奇怪地想法并不是什么坏事,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读《西游记》这本名著,我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只要团结合作,就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果然是这样,由于我读的书多,所以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不错,作文总能拿高分。平时,凡是我感兴趣的书或是名句名篇,我总是认真地、反复地读,有时还读给爸爸妈妈听、读给同学们听,让他们也分享我读书的快乐!

书,是我的良师益友。书带给我快乐,读书让我进步,读书伴我成长!

我读书那些事【第六篇】

我想不到,今天,我竟然可以在新买的书还没有读完的时候,又在书店里买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让书躺在书橱里静静地等待,在我想起的时候再打开阅读。

像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许多同龄人一样,我从五岁就进入学校读书(那时候家里大人要在农业社里挣工分,主要是可以让孩子在学校有人带—————————相当于城里孩子上托儿所),那大部分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每1篇都要先领读生字,再读课文。在分段,又分段解读。最后一般都要总结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有的优美的文章,还会写一段写作特色。我至今都反对这样读文章,毕竟,被分割的文章就不再具有美感。这样下来,1篇优美的文章便被认为地划分成一块一块,这就像登临风景秀丽的黄山,却要只看山中的一棵树一块石头,说这一棵树一块石头有多么美,又或者是把某位漂亮的女影星只取了一只鼻子、一只耳朵拿在手中说:你看,这只鼻子、耳朵多美!(想一想都没有丝毫美感可言)。当年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愚笨的我根本没有学到怎么样写文章。却使我的同学费尽心机投机,例如有时候老师要求学生自己总结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时候,就有同学总结的很精练。往往受到老师的表扬!后来才知道,那是他们找到了教学参考书抄写的。

所以,在上小学的很长一段时间我总认为读书不是一件什么好事。让我真正喜欢读书是接触到课外书,连环画,少年文艺,中学生,语文报、新村杂志。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看到在本村信用社工作的邻居订的有故事会,就想办法借到,抽空看完,有赶快给还给,为的是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直到现在,我还是喜欢读故事会,二00四年到县电视台当记者之后,我一直保持着从报刊亭买故事会的习惯。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的同学从家乡小学转到县城读书,在每次回家的时候,就会带上一些连环画与我们几个小伙伴分享,有一次,他回家来带了一本新村杂志,里面连载的有武当山传奇,看完一期,我们就经常盼望下一期,几乎就是苦苦的等待又等待了。以至于多年以后,在一本《通俗歌曲》上看到王洛宾写给三毛的一首歌里看到“你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我却在遥远的地方俳徊再徘徊”的时候,产生强烈共鸣,感动不已。

我的第一本书是叫《天外归来》的科幻小说。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才参加工作不久的二哥,在寒假里,骑着自行车载着我到县城办什么事情。结束后,他带我到书店,他自己买了一些学英语的书,然后让我也挑一本书,我看到这本书之后,被书名深深地吸引,他就为我买下了这本书。

后来上初中,父亲给我从家中找出了《西游记》让我在假期阅读。慢慢的,养成了喜欢读书的好习惯。在初三临毕业的那年,为了让我专心学习,当教师的哥哥将我保存的一纸箱小人书、小说和杂志倒进了白水江,此后我才收心发奋苦读,在哥哥的耐心辅导下,我也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继续刻苦学习之余,在学校办了借书证,经常就会借一些书籍来看。有一次放假回家路过地区书店,看到路遥著作《平凡的世界》,三本要二十多元钱,带的钱不够,我向同行的老乡借了钱,才买下一套三本大部头作品,当年暑假我就乘着在瓜地里看西瓜的时间,一个假期我就读完了。(可惜的是,这部作品后来被人借去,没有归还而遗失了。这大概是许多爱书、藏书的人都遇到过的事情吧,别人借书,本是好事情,但是不归还,多少令人痛惜)。

在上中专期间,有一件事可以说是创了我读书的记录。那时候,在成县大街上,有专门拉着架子车满载着书(大部分是流行小说)在县城转悠着供人们选择租赁,一天两角钱租金。有一天,下早操之后,在从宿舍到教室的路上,碰见成县籍的同学王小波(不幸的是这位同学已经在前几天因病去世,令人惋惜,在此悼念!)拿了一本金庸名著《鹿鼎记》,这是我早就想读的,而且王小波跟我一个老乡是好朋友,与我也认识。开口借阅,居然同意,但是限定一天,次日要归还,全天400多页的书居然就看完了。但也落下了一些课程,好几天才赶上。

参加工作先是在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当教师,一方面是工作太忙,另一方面是农村不太方便买书来读。后来工作顺手了,就借一些书来读,有一些书甚至连封面都没有,还有一些书还会差几页,但这都不会影响我阅读的兴趣。当时有一位家在县城的教师,有时候会带一些书来读,发现之后,我也就会常常向他借来看。那个时候,读书几乎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我一反不喜欢读外国小说的习惯,读了诸如《福尔摩斯探案集》,一位日本作家写的《武则天》等等。后来,在离职进修的道路走不通后,我和几位同事参加了自学考试,有了自学考试教材阅读,读闲书时间相对少了,但还是保持了比较旺盛的阅读兴趣。每次考试都要去书店看看,如果有好书,就要买一本两本。但不敢多买,当时工资少,又要考试,还要养家,养孩子。更多的时候是站在书店里粗略的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片段,再不得不依依不舍地放回书架,惆怅满怀地离开书店,心里想着:什么时候再来书店看这本书,下次来的时候,这本书还在这里吗?书籍的价钱也很快贵了起来,书籍成了奢侈品,买书就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好在后来我发现了一家报纸《旧书信息报》,就经常通过邮购旧书阅读。有一段时间,我还加入了上海的贝塔斯曼书友会,为的是可以用会员价购买书,但是,后来终于由于经济拮据,不能履行每一季度购买一本书的规定承诺而退出了书友会。

没有新书,我就会将以前买的书找出来,重新读一遍。有时候会向别人借书看,甚至包括学生拿的当时流行的武侠小说也会被我借来阅读。

终于,在考过了司法考试之后,通过面向社会招考乡镇司法所长,进入到城关镇司法所工作,经过努力,现在成为一名法律援助律师。经常会进行法律援助,每次援助一个案子,可以获得政府补贴的几百块钱。每当援助一个案子,领到补贴款的时候,我就会拿出几十元,到书店购买早就看上而没钱购买的书。刚开始,案子比较少,购买的书也就比较少。现在,我的案子渐渐增加了,比以前更忙了,但是,办的案子获得的补贴也比以前多一些了,我就定了一个规矩,每次办一件案子,从补贴中抽出来买一本书的钱,到书店买一本书,一是犒劳自己,二是让自己保持对书籍的兴趣,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购买的书之中,有一些是法律法规,有一些是文学作品,有时我还会带上已经上高中一年级的儿子一起到书店选购。为儿子购买学习辅导资料。

对儿子购买书籍的要求也能够尽自己的能力,大部分能够满足他的愿望。有时我也会自己嘲笑自己:以前有读书人是卖文买书,而我,没有写文章发表挣稿费的能力,但是也能通过自己的劳动,买回自己喜欢的书来读,也算是效法前人了吧。昨天,又领了一笔援助费,第一件事就是到书店花了三十八元钱买下好几天之前就看下但无钱购买的余秋雨先生的《新版文化苦旅》一书。想起在一九九五年,看电视的时候,看到一部电视专题片专门讲余秋雨的历史大散文《一个王朝的背影》,很想读,但是却找不到。一直到九七年暑假,到遥远的辽宁省一个城市看望大哥和四哥,在书店看见《秋雨散文》,是四哥看到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他出钱为我买下了这本书,带回家后才真正阅读了《一个王朝的背影》,被书中的历史知识和秋雨先生独到的见解折服,一连读了几遍。后来,被同事们辗转借阅,最后也不知所踪了。

前几天回家后才发现今年已经买了门罗的《逃离》、《西窗法雨》、《曾国藩》和《白门柳》还只是看了几页,加上故事会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也有好几本都来不及阅读。突然,我就有了一种很满足的感觉,尤其是想到以前没有书可读的日子里,想尽一切办法找书读的时候的艰辛,更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

刚才和朋友谈到古人读书,说到古人每次读书之前,都要净手,焚香,态度之虔诚无以复加,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当然,这种读书态度上的形式,是以家庭经济基础为前提的,所以古代供读书一般家庭是做不到的。李叔同大师在一次看到读书的小学生将写有字的纸张乱扔的时候,他把这些纸张认真地捡起来集中后烧掉了,并且,写了一张“敬惜字纸”的纸条来提醒小学生们,这些小学生也就养成了珍惜写有字的废纸的好习惯。而我,在看了这个故事之后,也不乱扔废纸了。

记得听到过一件事,有一个有钱人,买了许多书,摆在办公室的书橱里,压根就没有读过,书籍到他们手里就成了装饰品,买书不读书,书籍也就丧失了它的价值。而正真读书的人却为了一本自己真正喜欢的书徘徊又徘徊,宁愿委屈自己站在书店里粗略的看一下书中的精华部分,却下不了决心从口袋里有限的人民币中掏出几十元来购买。

我很庆幸,我有书读。有书读的日子真好,有书在书橱里静静地等着我阅读的日子,我很满足。

现在,我坐到书桌前,泡上了一杯清茶,翻开《新版文化苦旅》,跟随余秋雨先生开始一次文化旅行。

我读书那些事【第七篇】

作为一种常见的学习活动,阅读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读书不仅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增加知识储备,还能培养思考能力、提高专注力。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一下我个人在读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读书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非常重要。每个人对于外界的接受方式不同,因此在选择读书方式时,我们应该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的人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下一个人静静地读书,有的人喜欢和朋友一起讨论读过的书籍。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应该是能够让自己沉浸其中并能够有效地吸收知识的方式。

其次,读书要注重选择好的书目。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信息爆炸的时代,大量的书籍充斥着市场,这给我们选择带来了困扰。因此,我们应该学会选择好的书籍来读。首先,可以从畅销书和经典作品入手,这些作品通常有较高的质量和较广泛的影响力;其次,可以通过阅读书评或者向身边的人咨询,了解一本书的质量和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在选择书籍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多样性,以便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

第三,读书应该注重的是深度阅读。深度阅读是一种对书本内容进行全面理解和思考的阅读方式。在进行深度阅读时,我们应该注重从书本中挖掘出深层次的意义,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相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思考书中的主题和问题,总结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挖掘出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通过深度阅读,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能够对作者的思想和观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第四,读书要善于整理和归纳。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如果不加以整理和归纳,这些知识就会散失。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将读过的书籍进行整理和梳理。我们可以用笔记本记录下书中的重要观点、论述和例子,并在这些记录的基础上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整理和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更加系统地运用这些知识。

最后,读书要注重实践。读书只是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一部分,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才能够使其发挥价值。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比如,在阅读管理类书籍时,我们可以将书中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并且可以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体系。

总之,读书是一种有益的学习活动,我们应该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和读书方式,并注重深度阅读、整理和归纳、以及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通过不断地读书和思考,我们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读书那些事【第八篇】

原创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得到读者热捧的时候,不经意间随手翻阅了一下第一册,立即被作者当年明月那轻松、调侃的笔触所吸引,一下子便爱不释手了。正好同事那儿有一整套,随即索来,一鼓作气看完全册。小说内容跌岩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作者写作手法新颖超脱、通俗易懂,幽默寓意的道出了明朝三百年来历史变迁。

纵观全书,从明朝开国黄帝朱元璋开始,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祟祯结束,朱家王朝经历了十七位黄帝的变更交替。为了争夺皇位,一脉相承的骨肉也同室操戈、相互残杀;皇室大臣们更是为了取得权利和满足个人私欲,尔虞我诈、血雨腥风,不惜踩着别人的头顶,踏着别人的尸体来得到;贪官污吏层出不穷,民众遭殃;皇帝轻信谗言,忠臣、爱国人士惨遭荼毒、迫害、含怨九泉。也有那正直人士,智慧超人,躲过明枪暗箭,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化险为夷——不为己只为民、为国!最后功成名就,做到了流芳千古。

虽然本书主要是写的明朝的历史变迁,看到只是权利和欲望的争斗过程。但我认为本书最精髓部分并不在此,而是在最后一段话里,也是作者真正的意图所在。在写完明朝历史的最后,作者话锋一转,介绍了一个与朝廷政局似乎不相干的人物:他就是明朝著名的地理学家、旅游家徐宏祖。徐宏祖在游历了高山、河川的同时,记了描写地理地貌的大量笔记,后人整理成书《徐霞客游记》。他的成就,为后人所敬仰。像徐霞客这种人,能在世事纷扰中挣托出来,摈弃官场的诱惑,淡泊名利、另辟蹊径,与自然为伍,去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才叫真正的成功者!这才是江山的真正拥有者!

历代王朝所谓的江山,他们真正的曾拥有过吗?他们深居皇宫,起居和勤政都被大臣们所左右,即便是出使巡游,也得前呼后应、陪伴左右,那能容得自由之身。像明朝最能玩的朱厚照皇帝,在挖空心思的逃出皇宫后,大臣们却惊慌万分、穷追不舍,直到班师回宫。真是人在皇宫,身不由己啊!

然而,身为皇帝,又奈何?

最欣赏的的作者最后一句话: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39 1996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