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政策制定【精彩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育研究政策制定【精彩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育研究政策制定【第一篇】
(一)基本哲学:由于每个企业的经营哲学不一样,直接影响到整体的薪资规定。如企业注重哪方面,哪方面的薪资就比较高,如销售企业、生产工具企业与高技术企业的权重比例是不一样的(同一岗位)。
(二)阶层:薪资受到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层次越多薪资越复杂。
(三)薪资架构:薪资分技能工资、职能工资和职务工资等形式,薪资又分基本工资、奖金、福利等各类科目,薪资的架构有上述的不同科目组成。
1、等级:指薪资的层次。
2、薪幅:指每个单位的加减薪幅度。
3、间距:指每个薪点之间的距离(一般职等底的职级多,间距近,反之亦然)。
(四)调薪。
1、能力本位:指注重员工能力作为调薪的依据。
2、年资本位:指注重员工的经验、资历作为调薪的依据。
3、职位本文:指注重员工的职务、岗位作为调薪的依据。
4、时间:指注重员工工龄作为调薪的依据。
5、预算与分配:根据企业的财务预算及政策作为调薪的依据。
实务性探讨。
(一)如何提出预算:
原则是:1、本地区本行业的薪资水准;2、企业薪资总额占管理成本的百分比;3、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自然增长额及比例等,预算一般在年底前作出。
(二)新进人员如何调薪:
原则是:1、应聘岗位的成熟度;2、工作表现;3、潜能;4、企业的整体水准。
(三)内部均衡:
任何薪资的变动均应以根主线为基准并上下浮动,以避免员工间的攀比、公司政策的严肃性。
(四)薪资保密:
指员工的薪资不能在较大范围内扩散。
(五)等工等酬:
等工等酬不等于同工同酬,等工等酬指做出一样的工作应支付一样的薪资,而同工同酬指不分性别、年龄等因素,在同一岗位得同一薪指。
教育研究政策制定【第二篇】
为进一步做好全区物业小区新冠疫情常态化管控,根据“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提前做好应急物资和人员准备,及时防范和有效处置,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一)预防为主。
将预防新冠疫情各项措施严格落实到日常工作之中,坚持关口前移,深入做好日常的监测和预防,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方针,及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有效处置和精准管控。
(二)科学应对。
加强统筹协调和部门协同,在前期联防联控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强交流,强化区域联动、部门联动和分级联动,利用区域资源解决点上资源不足的问题,优化联动抗疫方案,有效提升抗疫作战能力,密切协作,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应急工作。
(三)快速反应。
各物业服务企业应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重要情况,应当立即报所在街道社区,同时报告区住建局、卫健局及相关单位,分级分类做好应急响应工作,按照精准施策的要求,实施高、中、低风险差异化的防控策略,全力配合卫健部门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二、组织架构。
全区物业管理疫情应急处置组织架构包括区住建部门和物业小区疫情防控工作组,各级主要职责是:
(一)区住建部门。
根据本辖区常态化疫情防控及应急处置工作实际和需要,不断强化物业小区疫情防控及应急处置手段和措施;加强与市级住建部门联动,确保在应急期间上下贯通、行动一致,迅速、有效处置物业小区疫情;认真开展疫情防控宣传教育,提高管理及作业人员疫情防控及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监督检查,采取措施堵塞管理漏洞、加固薄弱环节,抓好疫情防控存在问题整改落实,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能迅速启动疫情防控应急响应。
(二)物业小区疫情防控工作组。
由物业服务企业项目经理担任组长,成员为各物业管理服务人员,落实专人专岗,明确相应岗位职责。
根据疫情发展变化,不断健全完善物业小区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制度、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处置流程;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及桌面推演,确保应急情况下各项工作有序、规范。
三、疫情应急处置启动。
(一)病例发现。
物业小区的管理及作业人员一旦发现发热、咳嗽、咽痛、味觉嗅觉失灵等新冠相关症状,应立即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按照应急预案和相关规定进行先期处置,安排涉疫人员至隔离观察区域,与现场其他人员进行隔离,并安排专人负责卫健、疾控等部门防控专业人员的进场引导工作,保障急救通道畅通。
经检测为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立即启动疫情应急预案。
(二)疫情报告。
物业小区出现新冠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物业小区疫情防控工作组立即报告属地街道社区及住建、卫健、疾控等部门,由其报区疫情防控指挥部。
(三)快速响应。
1.属地响应。
区住建部门立即协同防疫部门及所在街道指导发生疫情所在地物业小区做好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同时开展辖区内其他物业小区落实疫情防控及应急处置措施情况检查,核查疫情防控条件及应急物资储备情况,对不符合条件的,立即督促整改。
2.发生疫情物业小区响应。
全力配合属地街道社区、公安、卫健、疾控等部门,做好小区人员管控、流行病学调查、核酸筛查、病例救治、终末消毒等各项工作。
(四)人员管控。
配合属地卫健、疾控等部门,对物业小区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实行定点收治医院隔离治疗后(病例在治愈出院并完成14天的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且经核酸检测阴性方可返回小区),物业小区疫情防控工作组配合好属地街道社区、公安、卫健、疾控等部门,开展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和一般接触者和重点人群排查。
1.第一时间封闭物业小区。
出入口安排安保人员24小时值班,对进出人员进行体温测量,检查八闽健康码,严禁外来人员及车辆进出;关闭确诊病例停留过的公共场所,拉好警戒线。
2.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管控。
配合属地街道社区、卫健、疾控等部门对物业小区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严格实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措施。
3.一般接触者管控。
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在共同生活、工作过程中有过接触,但不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原则的人员均视为“一般接触者”,要做好健康监测,并进行健康风险告知,一旦出现发热、干咳、乏力、腹泻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上报。
4.重点人群管控。
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和一般接触者以外的其他人员列入重点人员管控,应主动配合防疫行动,做好自我健康监护,不离开物业小区,不与人群聚集。
教育研究政策制定【第三篇】
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和改革,其中双减政策被视为重要举措之一。双减政策是指去产能和去杠杆两项政策,旨在防范金融风险和促进经济稳定。在参与制定双减政策方案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双减政策对于经济的重要性及其复杂性,同时也对政策制定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正文。
1.矛盾与平衡。
双减政策制定方案的核心在于协调好战略性的矛盾。去产能和去杠杆作为两个相互关联的政策需要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其中,去产能政策着重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能布局等手段,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降低企业盈利风险。而去杠杆政策则强调财务脱杠杆,重点关注企业的债务杠杆比例和资金杠杆比例,通过适度去杠杆,促进金融体系稳定。两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平衡好宏观调控和微观利益,确保取得最大化的效益。
2.高效和精准。
制定方案时,需要考虑双减政策的实施效果和精准度。减产能是为了清除低效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政策制定者需要全面分析行业情况和产能结构,细化目标指标,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需求来制定相应的政策。而在去杠杆政策中,需要准确把握企业的杠杆情况,避免对经济运行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双减政策制定方案需要考虑产能和债务的精确测算和评估,有效防范风险。
3.政策工具的多样性。
在双减政策制定方案中,政策工具的选择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的。政策工具应当灵活多样,既有宏观性的政策,如金融监管政策和财力支持政策,也有微观性的政策,如准入条件调整和企业优化布局等。此外,政策工具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调整和修订,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需求。
4.健全政策评估机制。
为了更好地评估双减政策的实施效果,建立科学有效的政策评估机制至关重要。政策评估既能评估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又能为政策的优化和调整提供依据。政策评估应当注重对政策实施过程的全面监测和评估,同时关注政策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5.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引进。
双减政策制定方案需要有足够的人才支持。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需要具备丰富的行业知识和深入的实践经验。同时,为了更好地制定和执行双减政策,需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提高政策制定者的专业水平,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坚实的支持。
三、结论。
双减政策制定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在参与制定双减政策方案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双减政策对于经济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制定方案需要在战略矛盾中寻求平衡,高效精准地制定政策目标和实施方案,灵活多样地选择政策工具,建立完善的政策评估机制,并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动双减政策的顺利实施,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研究政策制定【第四篇】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新修订的预算法,改进预算管理,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现就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建立与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对于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5年预算法及预算法实施条例施行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财政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制度体系,作为公共财政制度基础的预算管理制度也不断完善,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现行预算管理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不符合公共财政制度和现代国家治理要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预算管理和控制方式不够科学,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尚未建立;预算体系不够完善,地方政府债务未纳入预算管理;预算约束力不够,财政收支结构有待优化;财政结转结余资金规模较大,预算资金使用绩效不高;预算透明度不够,财经纪律有待加强等,财政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对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作出了部署。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公共财政制度的迫切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二、准确把握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总体方向。
(一)指导思想。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绩效,用好增量资金,构建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防范财政风险,实现有效监督,提高资金效益,逐步建立与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
(二)基本原则。
遵循现代国家治理理念。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着力构建规范的现代预算制度,并与相关法律和制度的修订完善相衔接。健全财政法律制度体系,注重运用法律和制度规范预算管理,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划清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财税等优惠政策要逐步退出;凡属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包括公共财政等要主动补位。
着力推进预算公开透明。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将公开透明贯穿预算改革和管理全过程,充分发挥预算公开透明对政府部门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建设阳光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
坚持总体设计、协同推进。既要注重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又要考虑外部环境和制约因素,实现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序衔接,合理把握改革的力度和节奏,确保改革顺利实施。
三、全面推进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
(一)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积极推进预算公开。
1.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明确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收支范围,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建立将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应统筹使用的资金列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机制,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力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做好基金结余的保值增值,在精算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可持续运行。
2.健全预算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加快推进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支出标准在预算编制和管理中的基础支撑作用。严格机关运行经费管理,加快制定机关运行经费实物定额和服务标准。加强人员编制管理和资产管理,完善人员编制、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按经济分类编制部门预决算和政府预决算。
3.积极推进预决算公开。细化政府预决算公开内容,除涉密信息外,政府预决算支出全部细化公开到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专项转移支付预决算按项目按地区公开。积极推进财政政策公开。扩大部门预决算公开范围,除涉密信息外,中央和地方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均应公开本部门预决算。细化部门预决算公开内容,逐步将部门预决算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按经济分类公开政府预决算和部门预决算。加大“三公”经费公开力度,细化公开内容,除涉密信息外,所有财政资金安排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对预决算公开过程中社会关切的问题,要规范整改、完善制度。
(二)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1.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财政部门会同各部门研究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对未来三年重大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对规划期内一些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研究政策目标、运行机制和评价办法。中期财政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相衔接。强化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推进部门编制三年滚动规划,加强项目库管理,健全项目预算审核机制。提高财政预算的统筹能力,各部门规划中涉及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的,要与三年滚动财政规划相衔接。
2.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一般公共预算审核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强化支出预算约束,各级政府向本级人大报告支出预算的同时,要重点报告支出政策内容。预算执行中如需增加或减少预算总支出,必须报经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整等因素科学预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因宏观调控政策需要可编列赤字,通过发行国债予以弥补。中央政府债务实行余额管理,中央国债余额限额根据累计赤字和应对当年短收需发行的债务等因素合理确定,报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审批。经国务院批准,地方一般公共预算为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可编列赤字,通过举借一般债务予以弥补,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规模纳入限额管理,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加强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管理。政府性基金预算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则,根据政府性基金项目的收入情况和实际支出需要编制;经国务院批准,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为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可举借专项债务,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规模纳入限额管理,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财政部在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内,根据各地区债务风险、财力状况等因素测算分地区债务限额,并报国务院批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分地区债务限额内举借债务,报省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
3.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的需要,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如出现超收,超收收入用于冲减赤字、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如出现短收,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削减支出或增列赤字并在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的国债余额限额内发债平衡。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如出现超收,用于化解政府债务或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如出现短收,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或其他预算资金、削减支出实现平衡。如采取上述措施后仍不能实现平衡,省级政府报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后增列赤字,并报财政部备案,在下一年度预算中予以弥补;市、县级政府通过申请上级政府临时救助实现平衡,并在下一年度预算中归还。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如出现超收,结转下年安排;如出现短收,通过削减支出实现平衡。
(三)加强财政收入管理,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1.加强税收征管。各级税收征管部门要依照法律法规及时足额组织税收收入,并建立与相关经济指标变化情况相衔接的考核体系。切实加强税收征管,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严格减免税管理,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超越权限多征、提前征收或者减征、免征、缓征应征税款。加强执法监督,强化税收入库管理。
2.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各地区、各部门要依照法律法规切实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继续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坚决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基金项目。加快建立健全国有资源、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和收益共享机制。加强国有资本收益管理,完善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参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落实国有资本收益权。加强非税收入分类预算管理,完善非税收入征缴制度和监督体系,禁止通过违规调库、乱收费、乱罚款等手段虚增财政收入。
3.全面规范税收优惠政策。除专门的税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外,各部门起草其他法律、法规、发展规划和区域政策都不得突破国家统一财税制度、规定税收优惠政策。未经国务院批准,各地区、各部门不能对企业规定财政优惠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要对已经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规范,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一律停止执行;没有法律法规障碍且具有推广价值的,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明确时限的到期停止执行,未明确时限的应设定优惠政策实施时限。建立税收优惠政策备案审查、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加强考核问责,严惩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
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政府性楼堂馆所、财政供养人员以及“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对重点支出根据推进改革的需要和确需保障的内容统筹安排,优先保障,不再采取先确定支出总额再安排具体项目的办法。结合税费制度改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取消城市维护建设税、排污费、探矿权和采矿权价款、矿产资源补偿费等专款专用的规定,统筹安排这些领域的经费。统一预算分配,逐步将所有预算资金纳入财政部门统一分配。在此之前,负责资金分配的部门要按规定将资金具体安排情况及时报财政部门。
2.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逐步将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提高到60%以上;明显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中央出台增支政策形成的地方财力缺口,原则上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调节。要大力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在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转移支付,属地方事务的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对竞争性领域的专项转移支付逐一进行甄别排查,凡属“小、散、乱”以及效用不明显的要坚决取消,其余需要保留的也要予以压缩或实行零增长,并改进分配方式,减少行政性分配,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逐步与金融资本相结合,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增加投入。对目标接近、资金投入方向类同、资金管理方式相近的专项转移支付予以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立,严格控制新增项目和资金规模,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加快修订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对转移支付项目的设立、资金分配、使用管理、绩效评价、信息公开等作出规定。研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在明确中央和地方支出责任的基础上,认真清理现行配套政策,对属于中央承担支出责任的事项,一律不得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对属于中央和地方分担支出责任的事项,由中央和地方按各自应分担数额安排资金。各地区要对本级安排的专项资金进行清理、整合、规范,完善资金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建立结转结余资金定期清理机制,各级政府上一年预算的结转资金,应当在下一年用于结转项目的支出;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应当作为结余资金管理,其中一般公共预算的结余资金,应当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各部门、各单位上一年预算的结转、结余资金按照财政部的规定办理。要加大结转资金统筹使用力度,对不需按原用途使用的资金,可按规定统筹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亟需资金支持的领域。建立预算编制与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相结合的机制,细化预算编制,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执行进度考核机制,实施预算执行进度的通报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有效控制新增结转结余资金。
4.加强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管理。政府购买服务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从部门预算经费或者经批准的专项资金等既有预算中统筹安排,支持各部门按有关规定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切实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五)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绩效。
1.做好预算执行工作。硬化预算约束,年度预算执行中除救灾等应急支出通过动支预备费解决外,一般不出台增加当年支出的政策,一些必须出台的政策,通过以后年度预算安排资金。及时批复部门预算,严格按照预算、用款计划、项目进度、有关合同和规定程序及时办理资金支付,涉及政府采购的应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有关规定。进一步提高提前下达转移支付预计数的比例,按因素法分配且金额相对固定的`转移支付提前下达的比例要达到90%。加快转移支付预算正式下达进度,除据实结算等特殊项目外,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在全国人大批准预算后30日内正式下达,专项转移支付在90日内正式下达。省级政府接到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或专项转移支付后,应在30日内正式下达到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规范预算变更,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应当按照预算科目执行。不同预算科目、预算级次或者项目间的预算资金需要调剂使用的,按照财政部的规定办理。
2.规范国库资金管理。规范国库资金管理,提高国库资金收支运行效率。全面清理整顿财政专户,各地一律不得新设专项支出财政专户,除财政部审核并报国务院批准予以保留的专户外,其余专户在2年内逐步取消。规范权责发生制核算,严格权责发生制核算范围,控制核算规模。地方各级财政除国库集中支付年终结余外,一律不得按权责发生制列支。按国务院规定实行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特定事项,应当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全面清理已经发生的财政借垫款,应当由预算安排支出的按规定列支,符合制度规定的临时性借垫款及时收回,不符合制度规定的借垫款限期收回。加强财政对外借款管理,各级财政严禁违规对非预算单位及未纳入年度预算的项目借款和垫付财政资金。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本级国库的管理和监督,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完善国库现金管理,合理调节国库资金余额。
3.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强化支出责任和效率意识,逐步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各级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将绩效评价重点由项目支出拓展到部门整体支出和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政策和科学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
4.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研究制定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制度规范和操作指南,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政府会计标准体系,研究修订总预算会计制度。待条件成熟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向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报告。研究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主要指标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绩效的依据,逐步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公开机制。
(六)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财政风险。
1.赋予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权限,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可以适度举借债务;市县级政府确需举借债务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代为举借。政府债务只能通过政府及其部门举借,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地方政府举债采取政府债券方式。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
2.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和分类管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实行限额管理,地方政府举债不得突破批准的限额。地方政府债务分为一般债务、专项债务两类,分类纳入预算管理。一般债务通过发行一般债券融资,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专项债务通过发行专项债券融资,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
3.严格限定政府举债程序和资金用途。地方政府在国务院批准的分地区限额内举借债务,必须报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地方政府举借债务要遵循市场化原则。建立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逐步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地方政府举借的债务,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和适度归还存量债务,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
4.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及化解机制。财政部根据债务率、新增债务率、偿债率、逾期债务率等指标,评估各地区债务风险状况,对债务高风险地区进行风险预警。债务高风险地区要积极采取措施,逐步降低风险。对甄别后纳入预算管理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各地区可申请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以降低利息负担,优化期限结构。要硬化预算约束,防范道德风险,地方政府对其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
5.建立考核问责机制。把政府性债务作为一个硬指标纳入政绩考核。明确责任落实,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要对本地区地方政府性债务负责任。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的责任,政府主要负责人要作为第一责任人,认真抓好政策落实。
(七)规范理财行为,严肃财经纪律。
1.坚持依法理财,主动接受监督。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遵守预算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会计法、政府采购法等财税法律法规,依法行使行政决策权和财政管理权,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建立和完善政府决算审计制度,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推进预算公开,增强政府理财工作的透明度,减少政府自由裁量权,让财政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2.健全制度体系,规范理财行为。要健全预算编制、收入征管、资金分配、国库管理、政府采购、财政监督、绩效评价、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扎紧制度的篱笆。要规范理财行为,严格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编报预决算,按规定的用途拨付和使用财政资金,预决算编报都要做到程序合法、数据准确、情况真实、内容完整。
3.严肃财经纪律,强化责任追究。财经纪律是财经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地方各级政府要对本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财经纪律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通过单位自查、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强化责任追究,对检查中发现的虚报、冒领、截留、挪用、滞留财政资金以及违规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等涉及违规违纪的行为,要按照预算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严肃处理。
四、切实做好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保障工作。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涉及制度创新和利益关系调整,任务艰巨,面临许多矛盾和困难。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大局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认真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合力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要坚持于法有据,积极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工作,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本决定有关要求需要与法律规定相衔接的,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做好衔接。要加强宣传引导,做好政策解读,为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财政部要抓紧制定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具体办法,印发各地区、各部门执行。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改革顺利实施。
教育研究政策制定【第五篇】
政策是国家、组织或个体在特定背景下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和规定。良好的政策制定可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生福祉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学习政策制定的第六章内容时,我深刻认识到政策制定的重要性。政策制定需要科学精神、客观公正和透明度,因此本章所涉及的内容对于我之后从事公共事务工作将起到指导作用。
第二段:政策制定的基本流程。
政策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经历一系列流程和环节。在第六章中,我们学习了政策制定的基本流程,包括问题鉴定、政策目标确定、政策措施设计和政策实施评估等。通过这些环节的有机衔接,政策才能更高效地推行。此外,政策制定还需要各方的参与,包括政府、企业、专家学者和民众。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政策制定至关重要。
第三段:政策分析方法。
在第六章中,我们还学习了政策分析的方法。政策分析是政策制定的依据,通过对政策问题的系统研究和评估,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支持。政策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实证分析、评估方法和社会经济影响评估等。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全面了解政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和可行性,从而制定出更加合适和可靠的政策。
第四段:政策制定的难点与挑战。
政策制定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存在一些难点和挑战。在第六章中,我们也学习到了政策制定的难点,并通过替代模式、政策竞争等方法来解决这些难题。但实际操作中,面对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和多方利益的冲突,政策制定者需要在各种利益诉求中保持公正和客观,做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决策。
政策制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支持。在学习政策制定的第六章中,我认识到自己在政策制定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政策分析方法的熟悉度和实践经验的缺乏等。因此,我会进一步加强学习,通过多读相关书籍、参加实践活动和与相关领域专家交流等途径,提高自己的政策制定能力。
总结:
政策制定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并考虑各方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政策的完成不仅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努力,还需要广大的民众的积极配合。我相信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会逐渐提升自己的政策制定能力,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福祉的提升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育研究政策制定【第六篇】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1月29日发布的钢铁行业运行情况显示,2019年,全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大幅下降;虽然粗钢产量下降,但不足以抵消需求侧的下降,钢材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钢材价格持续创出有指数记录以来的新低,钢铁行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亏损面大幅上升,加上资金紧张,钢铁企业经营困难。
2019年,对钢材消耗量大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回落,房地产开发投资仅增长1%,大宗原材料行业、传统制造行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困难重重,下游市场需求持续低迷,造成钢材市场需求明显下降。
全年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如果考虑社会库存和企业库存变化,粗钢实际消费量降幅更大。
中钢协指出,粗钢产量自1981年以来首次出现年度下降。2019年,全国生产生铁万吨,同比下降%,生产粗钢万吨,同比下降%,生产钢材(含重复材)万吨,同比增长%。
会员企业生产生铁万吨,同比下降%,生产粗钢万吨,同比下降%,生产钢材万吨,同比下降%。
中钢协介绍,2019年,中国出口钢材11240万吨,同比增长%;进口钢材1278万吨,同比下降%。全年净出口钢材折合粗钢10338万吨。
钢材出口增长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拉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钢铁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在不断增强。
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中国钢铁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案件增多,2019年发生37起,是前两年案件数量的总和。随着出口环境不断变化,出口难度不断增大。
钢铁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市场变化,同时企业退出机制不够完善,阻碍了关停企业彻底退出,产量的下降不能弥补需求下降的影响,产能过剩矛盾异常突出。
中钢协指出,目前中国粗钢产能约为12亿吨,按照2019年产量测算,产能利用率不足67%,受发展惯性及前期新建产能逐步释放影响,产能仍有可能进一步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单位gdp对钢材的消费强度将进一步下降,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消费量将结束持续上升的趋势,总体进入下降通道,产能、产量、需求严重失衡的矛盾更加突出。
当前,国家把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列为重要任务,明确了“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的基本思路。
中钢协介绍,目前关于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措施正在制定之中,中钢协将配合政府和企业做好相关工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宏观、产业、微观、改革、社会等相互配合的政策。
教育研究政策制定【第七篇】
我国众多企业的销售政策是以销售量为中心、以返利为手段、以鼓励经销商最大限度地销售产品为目的的政策,这种政策在产品进入市场的初期,对鼓励经销商扩大销售量具有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的开发就会出现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出在制定该政策时其指导思想不明确,要制定出一个好的经销商政策,在制定政策时首先要明确以下指导思想。
1.企业要市场比要销售量更重要。
有销售量并不一定就会有市场。有许多企业要销售量,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的,企业就以“利”来诱使经销商扩大销售量。结果经销商把销售量做大了,但销售量的质量不高:窜货和降价倾销严重,市场占有率不高,销售费用居高不下,销售量上去了但市场乱了,结果又影响了销售量的进一步提高,使企业想做大市场、做大规模的期望成为泡影。
2.把产品销售出去始终是企业自己的事。
一些企业认为我把产品卖给经销商,销售工作就结束了,经销商如何再把产品卖出去那是他的事,因此企业的销售政策除了返利就没有其他内容。有的企业认为销售始终是自己的事,因此在销售政策上就千方百计地支持、支援经销商搞好销售。显现,两种不同的指导思想所制定的政策有着本质的不同,其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企业把销售工作始终当作自己的事是正确的、科学的观点。因为这种指导思想是符合销售工作的客观规律的。
3.企业需要能卖出产品的客户,但更需要的是好客户。
以销售量为目的、以返利为唯一手段的销售政策可培养出大客户,但大客户未必就是好客户。
企业不仅需要能卖出产品的客户,更需要忠诚于企业的好客户,这样的客户才能与企业结成战略意义上的业务伙伴。
制定经销商政策时,要了解经销商的要求。
为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在制定对经销商政策时,企业要了解经销商的购买动机。市场营销的中心思想就是“了解客户的要求,然后努力满足他。”经销商追求利润是正常的,关键是大多数经销商认同的为稳中有赚。如果产品经销差价很高但销量不好或不能长期保证销量,经销商同样没有积极性。具体来说,经销商关心的问题很多,从经营利润率、商品所具有的吸引力、产品档次是否符合经销商的要求、产品在技术上是否可靠、产品能否吸引购买力强的消费者到价格与折扣、广告支持与促销活动、最低订货限额、资金需求和付款条件、售后服务、及时送货能力、对投诉的处理、厂家是否允许退货与换货、能否及时提供市场和产品信息、厂家与经销商的客情关系、双方是否容易接近和沟通、厂家是否诚实可靠、厂家给经销商决定有关产品的销售政策的自由度、订货程序的复杂程度、厂家的市场控制力、厂家的长期承诺、是否提供多种奖励措施、厂家提供的销售建议和提供的销售培训等等,事无巨细、涉及到方方面面。企业在制定经销商政策时,要站在经销商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设想如果你是经销商,你会有哪些要求和关心的问题。这样你所制定出的经销商政策就会满足经销商的需求,这样制定出的经销商政策才会符合市场营销的中心思想(“了解客户的需求,然后努力满足他。”)的要求。
教育研究政策制定【第八篇】
为贯彻落实^v^中央办公厅、^v^办公厅《关于做好__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和^v^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关于做好20__年元旦和春节期间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切实做好元旦春节期间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结合本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和“人”“物”同防各项防控措施,严防新冠疫情输入和聚集性反弹,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健康出行提示。
1.开展健康管理提示。各村(居)、镇辖各单位部门要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等普及科学防控知识。引导群众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扎堆、不聚集、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等良好习惯,提倡家庭私人聚会聚餐等控制在10人以下。引导错峰旅游,准备好“健康码”等健康证明。国内旅游尽量选择自驾游,减少与陌生人接触,不提倡境外旅游。外出旅行归来第一时间向单位、所在辖区报告。
(二)坚持“人”“物”同防。
3.加强需集中隔离人员的管理服务。按规定需要进行集中隔离的,相关村(居)、镇辖各单位部门要协助做好隔离对象的心理疏导、沟通协调等工作。
4.加强冷链环节疫情防控。由江口市场监督管理所牵头,督促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所有销售的进口冷链食品做到检验检疫证明、核酸检测报告、消毒证明、追溯信息“四必备”。加强冷链从业人员、进口货品从业人员等高风险岗位人员管理,强化每日健康监测,落实闭环管理措施,降低传播风险。
5.有序推进重点人群新冠疫情疫苗接种。各村(居)要协助相关部门推进辖区重点人群分时段、分人群按时完成接种任务并向普通居民做好解释疏导工作。
(三)减少人员流动聚集。
6.严格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各村(居)、镇辖各单位部门人员要带头减少不必要出行,带头在渝过节,确需离渝的应征得单位同意。
7.严格做好大型活动疫情防控。组织或承办大型会议和活动,需报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并做好严格的疫情防范措施。组织或承办单位要承担主体责任,制定详细规范的防控方案,经区卫生健康部门提供技术指导后方可实施。
8.加强重点人群流动引导。鼓励各单位推行弹性休假,引导人员错峰离渝返渝。学校要精准有序地安排学生错峰离校,提醒师生避免到境外或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探亲旅游;做好寒假期间留校师生管理与服务,为其提供必要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保障。各村(居)要加强返乡农民工引导,做好信息收集,引导务工人员等在条件允许情况下留在务工地过年,确需返武的要提前报备。
(四)合理安排各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