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河南实践展现了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以科技创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以科技创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一、举旗定向谋发展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重要举措、根本保证等重大问题,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做好下半年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全会《决定》专门拿出较大篇幅,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在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方面,指出要"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健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执行和专业机构管理体制。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氛围,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全会《决定》提出的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举措具有鲜明指向性,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构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新蓝图,也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核心位置,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放在"十大战略"之首,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作为财政党员干部,将认真领会全会《决定》的深刻意义,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紧抓全国新一轮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新机遇,努力支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二、开拓进取促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我们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安排部署,坚持"紧日子保基本,调结构保战略"的原则,一是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在我省科技资源相对薄弱的情况下,20xx-20xx年,全省科技支出规模分别达到亿元、亿元、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比重逐年提高,分别是%、%、%,逐年拉低与全国科技支出占比差距并在20xx年实现反超;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再次跨越千亿元大关,并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为国家创新高地建设提供了支撑保障。同时,积极构建多元投入机制,通过实施科技研发联合基金、开展"科技贷"业务、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等方式,引导形成各方力量共同投入的创新合力。二是精准保障战略重点。落实楼阳生书记"把更多资金投入到科技教育上去"的指示精神,聚焦重点,持续提升保障水平,及时出台科创资金保障和管理办法,支持省实验室、省科学院、生物育种中心、新型存储器、智能超算等重大科创项目顺利实施,支持智慧岛、中试基地等148个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三是优化经费管理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20xx年以来,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制度文件,通过改革,进一步减轻科研人员负担,着力打造良好生态环境。如今,我省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科研成果加速涌现、高层次人才迅速集聚、科研生态逐步优化,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广泛共识,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主旋律。
三、全力以赴抓落实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任何目标任务只有落地才能奏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扎扎实实抓落实,我们的事业才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在我省努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关键时期,我们将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一是强保障。做好省科学院重建重振、省实验室等重大科创项目资金保障,推动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基础和应用研究项目实施,将财政资金精准投向科技攻关重点领域。二是优生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适时出台省实验室建设期经费保障机制,持续推动"放权限,四自主"、及"包干制""直通车"等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优化科研生态环境。三是重引导。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业协同发展,围绕我省优势产业,继续实施科技研发计划联合基金、"科技贷",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四是保安全。持续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对未定重大科创项目,按程序做好事前绩效评估和预算评审等工作;对已定重大科创项目,创新资金拨付方式,加强全过程绩效管理,确保财政资金更好发挥使用效益。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学习研讨会为契机,更加深入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决定》部署上来,进一步研究完善支持政策,着力加强资金监管,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为建设国家创新高地贡献财政力量。
一、保"两重",创新资金筹措机制
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涉及资金规模大、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推进"两重"项目顺利实施,要"硬投资"和"软建设"齐抓共管,既要编制完善规划,加强项目管理,打造标志性工程,也要优化制度供给,用改革办法和创新举措破解深层次障碍,促进项目建设和配套改革深度结合,形成推动项目落实实施的强大合力。党中央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全局,决定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建设,为我省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对我省来说,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应从以下两方面加大探索力度。一方面,加大财政资源统筹,在我省"两重"项目资金筹措方案中,认真分析项目建设单位能够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各项收入,继续深化交通、航运、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作用,盘活公共资源,用好政府投资基金,为项目建设筹措多渠道资金支持,保证地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另一方面,按照二十届三中全会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部署,以及今后省与市县财政体制改革趋势,围绕保持和加强中央调控能力、发挥好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要紧密结合项目受益范围、各级财力和发展水平,确定各级政府的负担,避免市县政府负担过重引发债务风险,也为从源头防止拖欠工程款、推进项目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二、抓"两新",创新资金管理机制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部署,既能促消费、拉动投资,也能增加先进产能、提高生产效率,既惠企、又利民。目前,中央和我省的各项政策已陆续出台,各项要求已基本明确,国家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已经到位,部分资金已经按计划下达,下一步,需要围绕提高资金管理效率做文章,创新工作机制,完善资金分配下达流程,通过资金预拨、现金调拨、动态调度等方式,让市县"两新"工作动起来、干起来、火起来,保证市县推动"两新"有足够资金可用,促进财政资金早下达、早见效。同时,开展线上监控预警和线下实地核查,督促市县要按照政策实施进度及时拨付资金,避免资金截留、挪用、分配不及时、使用迟缓、挤占挪用等问题,全力推动用于"两新"资金安全高效。
三、防"两险",创新风险防控机制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领域的风险仍然复杂严峻,特别是财政收入增幅下滑、还债压力重、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等情况下,各级政府面临较大资金筹措难题,通过中小银行违规举债融资尚未根治,两大"风险"交叉重合,进一步增加了问题处理难度。下一步,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决策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应对财政金融领域风险,在有力、有序、有效处置"三保"、地方融资平台、PPP项目、政府工程欠款等领域风险的基础上,转变理念、创新思路,着力破解风险形成和处置中暴露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全力推动河南农商银行筹建,努力争取中央专项借款,通过不良资产剥离、集中清收盘活等方式推动存量风险出清,尽快把该扎的篱笆扎牢、该建的防火墙建立起来,不断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上来,从政治上审视改革、在大局下推动改革、以钉钉子精神落实改革,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坚定改革创新意志、提升改革创新能力,对属于中央的改革举措要执行好、对属于地方的改革举措要探索好,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气度胸怀,全力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落实,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贡献财政力量。
上一篇:全县警示教育大会心得体会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