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心得体会【第一篇】

习总书记主席说:“我们宁要青山绿水,也不要金山银山,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国庆节,我回老家临安。爷爷见我,就兴高采烈地说:“杨杨,走!咱们钓鱼去!晚上让奶奶给我们做红烧鱼吃。”我听,立刻“口水飞流三千尺”!

到了河边,眼前的景相令我大吃惊。河水浑浊不堪,芦苇丛稀稀疏疏,鱼杆抛下去老半天也不见鱼儿来咬钩.爷爷见了,叹口气,摇摇头说:“哎!今非昔比了!以前这儿的水可干净了,还能洗菜洗衣服呢!”

“既然来了,就别浪费。我们去爬旁边的功臣山吧。”走上那条我熟悉的山路,春节的时候爷爷也带我来过这儿。下了爬到了山顶,鸟瞰整个临安城,到处高楼林立。爷爷的手指向某个方向,说:“我们家就在那儿。”“哪儿?”我问。爷爷又指了下,我仔细看看,在排排灰白色的建筑中,隐隐约约地望见了我家。爷爷说:“现在环境越来越差了,房屋越盖越多,绿化越来越少,再加上车又多,空气质量自然差了,蓝天白云也越来越少了......”

保护环境。

意识已经深入人心。20xx年浙江开展了“五水共治”活动,进行江河治理,改善资源。政府也向全市市民倡导垃圾分类处理,倡导绿色低碳出行......作为小学生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不乱扔垃圾,使用双面草稿纸,随手关灯,不浪费资源,少用或者不用次性产品,植树......环保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虽然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了让天更蓝,为了让水更绿,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让我们起携手努力!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心得体会【第二篇】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是正确的,也许有人会想绿水青山为什么是金山银山?事实上,绿水青山是一种隐形财富。它没有直接给我们带来金钱财富,但它宝贵的自然资源相当于我们宝贵的财富。

但是,也有人认为他们会大肆破坏唯一的自然资源。污染珍贵的水资源、大气资源,产生温室效应,冰川融化。许多动物无家可归,是他们破坏的严重后果。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破坏的青山绿水,其实是我们的金山银山。

假如人们毫无节制地开采矿产资源,乱砍乱砍,那就到最后了。我们破坏的报应轮到了我们的后代。后代再也看不到优美的自然环境了。不能再呼吸清新的空气了。如果我们这么擅自破坏绿水青山,到了最后,我们也不能保护自己的金山银山。

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意识到保护绿水青山是保护金山银山的话,当然会逐渐返还必要的金山银山。

事实上,自然环境本身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作为资源,它可以提供能源。我们可以合理利用它来给我们带来经济效益。

假如我们保持了这一自然环境,那麼我们就能够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建设旅游景点,那样就能够吸引住更多的顾客来到这儿参观考察,是一笔非常乐观的收益。自然景区的新空气,我们平时感觉不到,美丽的景物和清新的空气可以让游客们在这里缓解压力,放松心情。这本身也是自然观光地独特的特征。当然,我们也可以在自然景区种植一些植物,然后在市场上出售。甚至可以住在这里,每天呼吸清新的空气,远离城市的喧嚣。多么舒服啊!

其实绿水青山他给我们带来的经济效益很大,只有我们携手保护绿水青山,才能保护隐形的财富。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心得体会【第三篇】

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组织观看《青山绿水红日》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我局领导高度重视。2011年12月26日,组织召开全局干部职工会议,传达县委、县政府关于组织观看《青山绿水红日》的有关要求,并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有关要求采取。

散的方式进行学习,要求全体干部职工下班回家后务必准时收看。

观看《青山绿水红日子》后,收获颇多,受益匪浅,我们不但为贵州影视制作的进步感到高兴,也为电视剧所传达的内容而感动,更为贵州的发展而感到由衷的欣慰。《青山绿水红日子》是继《奢香夫人》后在央视播出的又一贵州制作,反映贵州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的电视剧,所不同的是《奢香夫人》反映的是黎族伟大的女领袖奢香夫人的卓越贡献与惊人才干,奢香夫人为贵州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青山绿水红日子》讲述的则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贵州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展现了新一代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历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青山绿水红日子》更富现实意义。

《青山绿水红日子》是以贵州遵义市开展的“四在农家”活动为题材、描述遵义市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的好剧,真实地反映了贵州遵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及“四在农家”的政策;真实地表现了在新农村建设下新时期农民改变他们当初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依靠发展农产品经济,种茶、种竹、栽种辣椒等,不断增加经济收入,并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实实在在地过上了红红火火好日子的幸福历程;真实的宣扬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精神,导演孙亚舒表示,该剧就是通过“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四在农家”活动中的人物和故事,来宣传脚踏实地的科学发展观。

《青山绿水红日子》揭示出“环境立省”和谐发展理念。贵州的青山绿水,不仅关乎贵州的可持续发展,也关乎贵州各族人民的子孙后代,不但要保住贵州的青山绿水,还要以“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的新农民、新面貌、新产业、新气象的新农村建设为抓手。《青山绿水红日子》是我们遵义市新农村建设的真实写照,通过“四在农家”活动开展,的确为农民找到了自身产业、优美环境、改变居住、增长文化,构建安定和谐、美好家园。改变贵州长期“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落后状况,也避免了长期外出打工造成的农民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一系列的生活、家庭、生。

活矛盾产生。《青山绿水红日子》正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结合本市是实际情况,以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探索出的一条新农村建设是新路子。

贵州遵义不仅有青山绿水的优美自然风光,更有着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红日子”的“红”不仅仅是热烈、幸福、红火生活的,也是黔北著名的丹霞地貌、漫山遍野火红的辣椒代表,更是红色文化的象征,红色是贵州的一个色彩特征。遵义会议不仅是中国红军、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同时红军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坚定的信仰、为胜利为目标而坚决执行的信心和决心等红军精神也浸染了遵义人民,纯朴勤劳的贵州人民在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时代变革中,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在党的正确指引下,贵州遵义所推出“四在农家”的创举,打造出了一段段多彩的故事,展现出了一处处多彩的景色,在这多彩的土地上,衬托出红红火火的好日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不可能有红红火火的日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学习心得体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于2005年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的科学论断,规划先行,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前提,也是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顶层设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崭新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根基所在和命脉所系,始终尊重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牢固树立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良好生态环境就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自觉把保护生态环境当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作关系永续发展的长远利益,良好的生态环境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对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产业支撑能力越来越强,好的生态环境本身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天然资本”,绿水青山会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必将日益转化为金山银山,在发展的方向上,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不仅能够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还能够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优美的良性循环,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必须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回应社会的呼吁,从现在开始就树立起环境保护的良好意识,就必须从我们自己做起,从我们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努力做一个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四有青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国家的美好未来,为了祖祖辈辈的美好前程,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爱护环境的好青年,成为一个保护环境的小能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学习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并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指引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明灯。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和污染,功在当代,利在干秋,惠及子孙万代。现在我们生存的环境,已经被我们这一代人在无意识地破坏和污染,如果我们不加紧采取有效地措施尽快治理,任其继续遭受更严重地破坏和污染,那么,无需太长的时间,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将会逐渐消失,最终灭绝,这是必然。所以,每一个人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环境,其实就是在保护着我们生存的家园,保护我们自身及子孙后代。当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就会大大增强,未来更加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水和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将不再遥远,必将为全人类营造出自然优美和谐舒适的幸福生活空间。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心得体会【第四篇】

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攻坚、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学习总书记20xx年前在浙江安吉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深深地感到,这一思想不仅对我们在经济社会转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而且在理论上破解了发展中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人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的关系、环境生态与生产力的关系、环境生态与财富的关系等一系列难题,在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上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

发展理念:以积极的态度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破解了发展中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人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的关系这一难题,以积极的而不是悲观的态度诠释了这一难题背后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形成了新颖的发展理念,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触及到了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难题,即:金山银山是人的物质追求,绿水青山是人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这两者都是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而这两者对于人来说又很难兼得。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牺牲绿水青山来实现自己的物质追求,曾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奇迹。但是,这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促使人们在对传统的增长方式和发展理论进行反思的同时,开始重新研究发展理论,重新研究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一发表,就在世界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因为这一报告指出,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素即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呈指数增长,而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污染吸纳能力是有极限的,人类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方式谋求经济增长,最终将威胁自己的生存。这种增长极限论虽然被人们称为悲观主义的观点,但他们提出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思考的结果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文件,强调增长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后代人的生存和需求,因此,在人类谋求增长的同时,必须优化环境、保护生态。这些问题由此被称为全球性问题。

但是,发展中人与自然究竟应该怎么样共处?增长与环境、生产与生态究竟是什么关系?人们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以我国为例,我们在过去实行的是“先增长后治污”模式,在“两座山”问题上实际上是采取了“为了金山银山可以暂时牺牲绿水青山”的做法;后来认识到这样做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治污的代价要大于增长获得的收益,于是许多地方提出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口号,即下决心改变“先增长后治污”的模式,优化环境,保护生态。这样的口号,这样的做法,虽然也讲“可持续发展”,但实际上是把“可持续”与“发展”割裂开来,表明我们在悲观主义的增长极限论影响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把增长与环境、生产与生态的关系完全对立了起来,这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和困惑中,在主政浙江期间引人注目地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口号、全新的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在我们面前就有了三个口号、三个公式:一是“为了金山银山可以暂时牺牲绿水青山”;二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前两个口号、两个公式,在“两座山”问题上都割裂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实际上都对“绿水青山”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持有悲观主义的态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和公式,则以“就是”一词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辩证地连接起来,以积极的而不是悲观的态度阐明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讲清楚了发展中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这种态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这种认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因为,我们都知道,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明确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个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他还列举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结果这些地方成为不毛之地。为此,他告诫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恩格斯和那些悲观主义者不同的是,他在提出这一问题后以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的乐观主义态度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因此,我们说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以一种新颖的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认识和处理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科学思想。

发展基石:把环境、生态纳入“生产力”范畴。

在“两座山”问题上,“绿水青山”指的是环境、生态,“金山银山”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生产力,二是指财富。这里,我们先讨论环境、生态与生产力的关系。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对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把环境、生态纳入了“生产力”范畴,破解了发展中环境、生态与生产力的关系这一难题。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石。同样,在马克思主义那里,讲环境保护讲的也是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而不是只保护环境而不发展生产力的环境保护。事实上,生产力讲的就是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过去我们常常把生产力定义为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而不顾及人类一旦破坏了自然界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其实,这样的认识和说法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系统阐述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著作中,曾经明确指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这就是说,人们要从事各种社会活动首先就要生产,以解决人生存所必须的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而生产的问题,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来说,首先就是“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他们的话是很准确的,人是社会的,人也是自然的,比如人的生理特性就是自然的;生产过程除了人的因素要起作用,其他自然条件也要起作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生产力是在人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让自然界能够更好满足人生存需要的一种能力。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由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重点研究的是生产和生产力的社会属性问题,他们没有多讲生产力的发展要有比较好的自然条件。为避免误解,他们特地指出“我们在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也不能深入研究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理论,而且给我们研究和发展这一理论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自从人类认识到增长不能损害环境、生态这一严峻问题后,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人们在优化环境、保护生态的条件下发展生产力。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就产生了:环境、生态是社会生产力之外的一个制约条件,还是社会生产力之内的一个有机因素?显然,“为了金山银山可以暂时牺牲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两个口号所表达的意思中,环境、生态是社会生产力之外的制约条件;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思想,所表达的则是环境、生态应该是社会生产力内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把环境、生态纳入了社会生产力的范畴。

现在,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把环境、生态纳入社会生产力的范畴,对不对?我们认为,这一思路和思想是正确的。因为,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中,哪一个要素(无论是人还是物)都离不开环境、生态等自然条件。人的因素,即从事生产的劳动者既是一定生产关系中的并有一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具有社会属性,又是生理心理健康的,具有自然属性的劳动者,只有健康的人才能从事劳动生产,形成生产力。物的因素中的劳动对象,不管是自然界的土地、森林、河流、矿产资源,还是人们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归根到底,都是大自然给予的,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生产力都必须考虑本国的自然条件。物的因素中的劳动资料即劳动工具等生产设备,看起来同自然界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并不然,且不说它本来都取材于自然界,而且任何一种工具或设备的使用都要经过检测,检查他们对人的健康、对环境生态是否有危害。所以,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思想,把环境、生态纳入社会生产力这一范畴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把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意提出但没有论述的“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同社会生产力的关系讲清楚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思想,破解了发展中环境、生态与生产力关系这一难题,坚持和发展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石的生产力理论。

发展目标:让环境、生态成为财富的源泉。

接下来我们讨论环境、生态与财富的关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理论及其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破解了这一难题,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财富理论。

关于财富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有大量论述。我们在学习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哥达纲领批判》时,常常遇到许多难题。比如马克思在评论《哥达纲领》关于“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这一观点的时候,明确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恩格斯也说过:“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这些论述告诉我们: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从来就是财富的源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十分重要但常常被人遗忘的观点。

过去我们学习和理解这一观点,一般都把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自然界”,看作是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现在,我们认识到原来的理解不完全,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自然界”,不仅是作为劳动加工对象的原材料,而且是有待于人们保护的环境、生态那样的自然界。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这里所讲的“保护”,也是特殊意义上的“劳动加工”。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心得体会【第五篇】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则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很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对此,他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在我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滥砍乱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这些深刻教训,一定要认真吸取。

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都蕴含着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中华传统文明的滋养,为当代中国开启了尊重自然、面向未来的智慧之门。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就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进入新世纪,又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切实把工作抓紧抓好,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保护环境范文2。

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破解了这一难题,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财富理论。

关于财富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有大量论述。我们在学习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哥达纲领批判》时,常常遇到许多难题。比如马克思在评论《哥达纲领》关于“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这一观点的时候,明确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恩格斯也说过:“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这些论述告诉我们: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从来就是财富的源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十分重要但常常被人遗忘的观点。

过去我们学习和理解这一观点,一般都把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自然界”,看作是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现在,我们认识到原来的理解不完全,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自然界”,不仅是作为劳动加工对象的原材料,而且是有待于人们保护的环境、生态那样的自然界。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这里所讲的“保护”,也是特殊意义上的“劳动加工”。

问题是,作为劳动对象的原材料经过劳动加工可以转变为财富,环境、生态那样的自然界是否也是财富的源泉呢?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用“就是”这样斩钉截铁的用语,强调环境、生态那样的自然界也是财富的源泉。这首先是因为,像“绿水青山”这样的自然界也具有使用价值,是人类的一笔丰厚的财富;其次是因为,“绿水青山”在环境保护、生态优化这样保护性的劳动中,可以形成更大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转化为人类巨大的财富;再次是因为,像“绿水青山”那样的自然界,能够给人们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甚至延长人的生命,这也是一笔不可忽视、不可估量的财富。所以,人类在追求不断增长的财富过程中,不能仅仅认为“金山银山”是财富,“绿水青山”也是财富或财富的源泉。所以,我们说,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财富理论增加了具有时代性的新思想。

需要强调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是关于财富源泉理论的一个新思想,而且是鼓励人们在发展中去积极创造财富的新思路。也就是说,践行这一重要思想,就是不要搁置甚至浪费“绿水青山”这一宝贵资源,而要使之成为“金山银山”或创造“金山银山”的源泉。所以,这一重要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首先,可以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引下,以保护“绿水青山”为基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创建“绿水青山”型经济。现在各地正在发展的旅游经济、森林经济、果木经济、洁净水经济、农家乐等等,都是这样的“绿水青山”型经济。

其次,可以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引下,以生态文明为目标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普及绿色经济,推广低碳经济。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就体现了这一新颖的发展思路。

再次,可以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引下,以优化生态布局为保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把建设美丽乡村和建设宜居城市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最后,可以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引下,以传播绿色理念为突破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提高人的文明素质。

这些年来,浙江坚持不懈地践行“两山”重要思想,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不断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湖州是习近平提出“两山”重要思想的地方,这些年为落实这一重要思想做了大量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今天更应该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引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积极的态度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觉把优化环境、保护生态作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让我们美丽的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致富源泉。

现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在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编制“十三五”规划。这一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其重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我们学习和讨论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在今天制定和将来执行“十三五”规划的时候,更加自觉地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绿色的新篇章。

保护环境范文3。

在“两座山”问题上,“绿水青山”指的是环境、生态,“金山银山”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生产力,二是指财富。这里,我们先讨论环境、生态与生产力的关系。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对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把环境、生态纳入了“生产力”范畴,破解了发展中环境、生态与生产力的关系这一难题。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石。同样,在马克思主义那里,讲环境保护讲的也是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而不是只保护环境而不发展生产力的环境保护。事实上,生产力讲的就是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过去我们常常把生产力定义为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而不顾及人类一旦破坏了自然界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其实,这样的认识和说法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系统阐述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著作中,曾经明确指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这就是说,人们要从事各种社会活动首先就要生产,以解决人生存所必须的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而生产的问题,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来说,首先就是“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他们的话是很准确的,人是社会的,人也是自然的,比如人的生理特性就是自然的;生产过程除了人的因素要起作用,其他自然条件也要起作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生产力是在人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让自然界能够更好满足人生存需要的一种能力。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由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重点研究的是生产和生产力的社会属性问题,他们没有多讲生产力的发展要有比较好的自然条件。为避免误解,他们特地指出“我们在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也不能深入研究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理论,而且给我们研究和发展这一理论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自从人类认识到增长不能损害环境、生态这一严峻问题后,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人们在优化环境、保护生态的条件下发展生产力。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就产生了:环境、生态是社会生产力之外的一个制约条件,还是社会生产力之内的一个有机因素?显然,“为了金山银山可以暂时牺牲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两个口号所表达的意思中,环境、生态是社会生产力之外的制约条件;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思想,所表达的则是环境、生态应该是社会生产力内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习近平把环境、生态纳入了社会生产力的范畴。

现在,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把环境、生态纳入社会生产力的范畴,对不对?我们认为,这一思路和思想是正确的。因为,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中,哪一个要素(无论是人还是物)都离不开环境、生态等自然条件。人的因素,即从事生产的劳动者既是一定生产关系中的并有一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具有社会属性,又是生理心理健康的,具有自然属性的劳动者,只有健康的人才能从事劳动生产,形成生产力。物的因素中的劳动对象,不管是自然界的土地、森林、河流、矿产资源,还是人们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归根到底,都是大自然给予的,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生产力都必须考虑本国的自然条件。物的因素中的劳动资料即劳动工具等生产设备,看起来同自然界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并不然,且不说它本来都取材于自然界,而且任何一种工具或设备的使用都要经过检测,检查他们对人的健康、对环境生态是否有危害。所以,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思想,把环境、生态纳入社会生产力这一范畴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把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意提出但没有论述的“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同社会生产力的关系讲清楚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思想,破解了发展中环境、生态与生产力关系这一难题,坚持和发展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石的生产力理论。

保护环境范文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重视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但也有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比如,能源资源约束强化,石油等重要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情况严重;一些地区由于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已经接近或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全国一些地区持续遭遇雾霾袭击,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等等。这种状况不改变,能源资源将难以支撑、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反过来必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我国发展的空间和后劲将越来越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都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发展过程中把生态环境破坏了,搞了一堆没有价值甚至是破坏性的东西。再补回去,成本比当初创造的财富还要多。上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有些国家和地区,像重金属污染区,水被污染了,土壤被污染了,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西方传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教训极为深刻。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建设现代化国家,走欧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行不通,而应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强,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走老路,去无节制消耗资源,去不计代价污染环境,难以为继!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发展道路,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保护环境范文5。

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比如,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切实把能源资源保障好,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非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不可,不然不仅生态环境恶化的总态势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而且我们设想的其他生态环境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要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对于生态保护红线,全党全国要一体遵行,决不能逾越,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加快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体系,实行差异化绩效考核,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发展,严格实施环境功能区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要坚持陆海统筹,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来自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把节约资源作为根本之策。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益。推进能源消费革命,全面推动能源节约,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加强水源地保护,推进水循环利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颗粒物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好细颗粒物()、饮用水、土壤、重金属、化学品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扩大湖泊、湿地面积,维护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推动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全球气候治理,中国因素不可或缺。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承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在推进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积极承担与我国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从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为推动世界绿色发展、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39 19279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