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分类与整理教案设计意图【热选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数学分类与整理教案设计意图【热选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数学分类与整理教案设计意图【第一篇】

重点分析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分类标准的多样性,灵活性较大;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分类的结果会截然不同,对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要求较大。能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难点分析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对于不同标准分类结果不同容易混乱,对于分类标准的理解不够透彻。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本节课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

1。通过练习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分类的好处

2。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明白如何分类

一、导入

(谈话导入法)

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你们去文具店买过东西吗?学生:买过。

教师:老师有两个好朋友,小鹿和小熊,我们一起去他们的文具店里看看好吗?学生:好。

(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分类与分享的“数学分类与整理教案设计意图【热选8篇】”,因为很整齐/因为本子放在一起,文具放在一起,很整齐。

教师:对,老师也想去小鹿文具店,这样将相同的物体摆放在一起就叫做分类,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分类的王国吧!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1、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

教师:从玩具店出来,我们一起去游乐园玩吧,今天游乐园里有许多小朋友和漂亮的气球。

课件出示孩子们去游乐园玩的情境,并提出问题,这里有这么多气球,你能把这些气球分类吗?可以怎么分?(学生讨论)

生1:可以按形状/图形分类。

生2:可以按颜色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一分,初步感受由于分类标准不同,所分得的结果也不相同,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2、操作体会分类过程,尝试记录分类结果。(教师指定用形状分类)

老师给每两个同学准备了跟气球一样的图片,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按照形状分一分,看看每种气球各有几个,把你分的结果记录在纸上。(可以摆一摆,写一写),再展示学生作品。

(1)展示先分再数的方法。

师:你分了几类?每类有几个?

(2)展示象形统计图的方法。

师:刚才的同学分成一堆一堆的,你为什么要排成一列呢?

生:整齐、清楚。

师:你能看出谁最多吗?点名请同学回答。

生:圆形气球最多。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这一排最长。

师:我们来看左边这行,这是来记录糖葫芦形状的气球,我们在下面画上一个糖葫芦形,表示这一行记录的项目。有一个糖葫芦形气球就画一下。另外两行是记录心形和圆形的气球,我们也在下面表示出来。

(3)展示表格记录数据的方法。

师:这个同学记录方式你能看明白吗?

师:心形的气球有几个?

上面一行都是形状,下面一行都是个数,每一列又都形示这个形状的气球有几个,这样记录真清楚。

(4)展示其他记录方法。

3、按颜色分类计数,选择喜欢的形式记录结果

请同学说一说,再用课件出示出类结果,展示分类结果。

4。在对比中体会

教师:刚才我们分的都是这些气球,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一样呢?

教师:无论结果怎么样,什么应该是不变的?

5。 小结:通过给气球分类,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分类,学会了怎样分类。下面我们就用所学会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用不同的方法记录分类的结果,让学生体验用表格的形式记录分类分享的“数学分类与整理教案设计意图【热选8篇】”,教师巡视指导

(2)点名学生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它呢?

1。像这样把气球按形状、颜色等分一分的方法叫做分类,这里的颜色和形状就是分类的标准。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

2。对生活中的物体进行分类整理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整理,其中用象形图和表格整理法最直观简便。

数学分类与整理教案设计意图【第二篇】

知识与技能: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初步理解分类的含义,掌握简单的分类计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初步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含义、方法及目的;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考点分析:简单的分类计数的方法,能够准确的给物体分类。

多媒体,吸铁石。学具:学具袋,气球卡片,固体胶,a4纸。

体会分类分享的“数学分类与整理教案设计意图【热选8篇】”,让学生直观比较分类整理前后的差异。

了觖分类的含义: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做分类。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气球吗?为什么喜欢气球呢?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这群小朋友有这么多气球,大家看看他们的气球漂亮吗?

二、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的观察很仔细,这些气球里还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师:小朋友们提出的数学问题可真多,老师把这些问题分一分。

2、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呈现。

师:这些问题都和什么有关呢?(和气球的形状有关。)咱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呢?(可以先把这些气球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再数一数。)

师:那我们就来动手先分一分,再数一数试试,看看是不是能解决上面的问题。

板书:分一分,数一数

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操作活动

按给定标准分类计数

1、说明活动要求

要求:活动以2人为一组开展,从学具袋里拿出画有的气球卡片,先分一分,再数一数,然后把数出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

2、开展操作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3、分组汇报,展示结果

教师把学生分类的结果有选择性的呈现在黑板上。

学生的分类结果可能有:(见课件)

学生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的方式可能有:图画式、简单的统计图式(纵向或横向)、图文并茂式、表格式等。

4、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开展对比与交流活动

(1)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并评价所展示的不同作品。

(2)教师适时修正或调整学生作品中的一些问题,例如纵向或横向排列不整齐,排列时没有一一对应,图文结合时没有表格等,使之更接近于较为标准的实物统计图,象形统计图或统计表的形式。

(3)表扬优秀的作品。

5、看图解决问题

(1)指名回答问题

(2)对比交流

师:你最喜欢什么方法?为什么?

通过交流让学生体验到分类计数结果的呈现方式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3)观察思考

师:虽然大家对分类结果的呈现方式不同,但从结果看,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呈现结果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是在单一标准下分类的结果是一致的。

黑板上留下分别最接近统计图表的两幅作品。

6、小结

师:小朋友们按形状把气球分一分的过程就叫做分类,不仅分,还把气球按不同的类别数一数的过程就叫做整理。像这样画出的图,可以称为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

分类与整理

二、操作活动

让学生自选标准分类计数

1、提出问题

师:除了可以按形状分类,你还想怎么分?(生:按颜色分)

2、学生独立完成分类分享的“数学分类与整理教案设计意图【热选8篇】”,鼓励动作快的孩子用两种方式呈现结果。

4、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交流评价,并简单分析计数结果。

师:观察小朋友们分类分享的“数学分类与整理教案设计意图【热选8篇】”,你知道了什么?

呈现前面学生提出的问题

师:刚才小朋友们还提出了这些问题,现在小朋友们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真了不起。

5、出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4+5=12(个)

指名学生说一说算式的意义,学生可能会分别按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列式

教师引导发现:不论怎么分,气球的总数是不会变的。

三、加深理解,再次讲授

课件出示铅笔图

1、仔细看图,请同学们给它们分分类。讨论一下,都有哪些分法?

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梳理出分类的标准:

可以按长短不同分,

可以按有没有用过分,

可以按颜色不同分,

可以按有没有有带橡皮分,

2、学生独立完成分类分享的“数学分类与整理教案设计意图【热选8篇】”,鼓励动作快的孩子呈现结果。

4、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交流评价,并简单分析计数结果。

5、小结

师:想一想,刚才小朋友们是怎样完成分类与分享的“数学分类与整理教案设计意图【热选8篇】”,起到巩固的作用。

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七的第1题

(1)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把车涂上颜色,再分出飞机和船,并说一说分类的标准。分类的过程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

(2)指导学生细致涂色,涂色均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完成练习七的第2题

(1)指导学生读题,正确理解题意。

(2)对学生计数的方法予以指导,保证收集到的数据正确。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4)组织交流:从图上你分别知道了什么?同样的一组图片,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同?

(5)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完成练习七的第3题

(1)指导学生读题,正确理解题意。

(2)对学生计数的方法予以指导,保证收集到的数据正确。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分类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按不同的标准分类,以气球为例,先按形状分,再按颜色分,虽然大家对分类结果的呈现方式不同,但从结果看气球的总数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分类结果相同”,体现了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分类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体现了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这个道理。

第1节按不同标准分类

分一分,数一数

心形的气球有多少个?

糖葫芦形的气球有多少个?

圆形的气球有多少个?

哪种形状的气球最多?

哪种形状的气球最少?

按形状把气球分一分的过程就叫做分类,不仅分,还把气球按不同的类别数一数的过程就叫做整理。

数学分类与整理教案设计意图【第三篇】

出示例1情景图。

师: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1:有很多气球。

生2:有各种形状的气球。

生3:有各种颜色的气球。

师:有这么多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分类理整,汇报、交流。

生1:按形状分类。

生2:还可以按颜色分类。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来分类。

2.分一分,数一数。

(1)按形状分类。

师:下面我们先分组,按形状分一分,并数一数,每种气球各有多少个。

学生分组活动。交流、汇报。

生1:我们按形状把气球分成了球形的气球、心形的气球和长气球三类。我们边数边画知道球形的气球有5个,心形的气球有4个,长气球有3个。

生2:我们按形状把气球也是分成了球形的气球、心形的气球和长气球三类,我们是先分一分,再数一数的,知道球形的气球有5个,心形的气球有4个,长气球有3个。

出示表格:

按不同的形状分:

球形气球。

心形气球。

长气球。

5个。

4个。

3个。

师:说得很好!那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

生:球形气球最多,长气球最少。

(2)按颜色分类。

师:想一想如果按颜色分类,可以怎么分呢?每种气球又各有多少个呢,请小组内分一分,数一数。

生:按颜色分成3类。

红色的气球。

黄色的气球。

绿色的气球。

3个。

6个。

3个。

小结:同样的物品,按照形状、颜色等不同的标准分类,分类的结果不同。

数学分类与整理教案设计意图【第四篇】

2、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分类结果。

活动准备:1)大圆形、大三角形、大正方形各一个。

2)有图形标记的房子大图。

3)颜色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卡片若干活动过程:

1、出示大圆形、大三角形、大正方形,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认识我吗?(幼儿按老师出示的图形回答问题)。

2、教师扮演图形妈妈自我介绍:我是xx图形妈妈。引导幼儿跟图形妈妈问好,加深印象。

3、请图形妈妈回家等图形宝宝(教师用大图形示范,学说句式:我送xx回家)。

4、在教室里找找图形宝宝。引导语: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找找调皮的图形宝宝藏在哪里?

5、引导幼儿将不同的图形宝宝送回相应的家,并试着一边送一边说:我送图形(三角形、圆形等)宝宝回家。

6、请个别幼儿上台操作,要求一次只能送一个图形宝宝回家。其他幼儿评价。

1、分发材料,让幼儿分组按照标记,把图形分类。

2、要求边送边说:我送图形(三角形、圆形等)宝宝回家。

数学活动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比较枯燥的,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这节按图形分类的活动,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来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课前的预想效果。下面我自己对本节课的教与学进行了反思:

一、活动刚开始我设计的是图形妈妈来求助,我采用了拟人化的图形卡片,幼儿的注意力就全被我吸引了。接下来的活动就容易开展了。小班的孩子们能顺利地认识并说出图形的名称,这个环节较为顺利。

二、第二个环节中送图形宝宝找家。原来我设计的是引导幼儿对房子进行观察,发现房屋上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标志,从而确定是哪个图形的家。但因为是借班上课,可能对小朋友们不是太了解,可能是我对问题阐述得不够清楚,幼儿的思维一直停留在发现房子里没有图形宝宝。孩子们有模仿性,一个小朋友这样回答后,再提问了两个小朋友就还是一样的回答。我有些乱了阵脚,但我还是顺着孩子们的话往下接:“对,图形宝宝们都不在家,所以要请小朋友帮忙。老师发现啊这座房子上有正方形的标志,我想这应该是正方形的家,你们同意吗?”幼儿们终于发现了房子上的窗户和屋顶上的图形标志不一样,这个部分才得以顺利进行下来。

三、第三个环节通过孩子们自主操作送图形宝宝回家,不仅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增强了动手能力,还在实践中复习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让幼儿进一步掌握了图形。这一部分开始后幼儿的情绪高涨,都争着要去送图形宝宝。我适时提出要求,一次只能送一个图形宝宝;不能大声叫,会吓跑图形宝宝。有课的前部分的铺垫,幼儿都能很准确地把图形送回家。

四、最后一个环节我投放一个图形分类表和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自己动手送图形回家。幼儿操作完成得很好,我自己对这个环节有个遗漏,忘了提醒幼儿要边送边说。

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乐于参与,积极发现。活动材料的精心准备,又为幼儿提供了全面探索的机会。但在课后,也从授课过程中折射出一些自己在平时没注意的一些习惯。比如在课的中间对问题的表达可能不够清晰到位,导致幼儿不理解我的意图。在以后的活动过程中,我要多多注意,不断改进,向其他老师们多多学习。

数学分类与整理教案设计意图【第五篇】

第一课:黑猫警长(感知前后方位)。

教学目标。

一、学习以自身及客体为中心,认识和区分前后。

二、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三、学习正确使用方位词:前、后。能用方位词正确完整地表述,并读准字音。教学重点。

能理解前、后方位。教学难点。

理解以客体为中心的前后方位。教学准备。

一、猫警长头饰一个,白猫警士头饰若干(与学生人数相同),“一只耳”老鼠头饰一个。

二、纸做的老鼠若干个(数量与学生中男学生的人数相同)。

三、玩具若干个(数量与学生中女学生的人数相同)。

四、大型可站立的房子和大树各一幅。

五、创设活动情境:教室的一半场地放一棵树,一幢房子,五六块积木。将老鼠和玩具放在这些物品的前面或后面。

六、让每位学生知道黑猫警长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引起兴趣:

(一)谈话导入游戏,分配游戏角色。

小朋友,你们都听过黑猫警长的故事吗?你们都喜欢谁?今天,老师力来做黑猫警长,小朋友都扮演白猫警上,现在我们一起来做游戏。(二)电话铃响,警长听电话。

二、引导学生学习方位词。

(一)老鼠很狡猾,藏在各个地方,我们先要去侦察一下敌情。轻轻地走过去仔细看老鼠藏在什么地方然后记住了,回来报告在什么地方发现了老鼠。(二)警长示范。

(三)请个别警士侦察,报告敌情。要求会说:在什么的前面(后面)发现了老鼠。

三、引导学生学习正确使用方位词。

(一)请弟弟警士捉老鼠,妹妹在旁边观战。要求记住是在哪里捉到了老鼠。捉住后告诉妹妹警士在什么前面(后面)抓到了老鼠。(对的肯定,错的纠正)。

(二)老鼠抓到了,现在请妹妹警士去把玩具找回来。找好玩具,告诉大家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玩具。(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方位词前或后)。

四、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方位词。

刚才白猫警士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特别表扬xx、xxx警士。

请警士躲到椅子后面;走到椅子前面来;向前走一步;向后退一步;弟弟到警长前面来;妹妹到警长后面。(二)开三轮摩托车去现场。

三分之一学生做摩托车司机。另外学生听警长指挥按命令排在司机前面或后面。三人一辆车开赴抓鼠现场。(三)布置任务。某些警士躲在大捌后面;某些警士在大树前;某些警士躲在房子后;某些警士在房子前面。警长躲在门后面。请警士各就各位,不说话。

(四)抓“一只耳”

其他老师扮演的大老鼠“一只耳”出现了,东张西望。警长一声令下“不许动”,警士们扑上去把大老鼠抓住。送到军事法庭去。

五、游戏结束。

特警队胜利完成任务,在音乐中休息。结束游戏。教学反思。

学生对扮演角色很感兴趣,都积极热情的参与其中,大部分学生能掌握以自身为中心的前后分辨,少数学生能掌握以客体为中心的前后分辨。

第二课:逛商店(找到指定物体)。

教学目标。

1.能从众多图案中找到与指定目标对应的图形、物体,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重点)。

2.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喜欢数学活动。教学重点。

能从众多图形中找到指定的物体。教学难点。

在很多相似的图形中找出指定物体。教学准备。

1.观服装店,对服装有初步的印象——寻找与指定目标相同的帽子,衣服和帽子(图形对应)——和天线宝宝玩游戏(按目标找物,颜色对应)——玩天线宝宝,结束(验证)。

(情景的创设,是吸引学生有意注意的有效办法。也是让活动更显生活化,更具生动性的手段)。

主要提问:商店里有些什么?它们一样吗?都是什么样的?(从类型和颜色上来回答)。

2.集体操作活动:选衣服,裤子,帽子。

a.买帽子:教师拿出一顶帽子,请学生去商店里寻找同样款式的帽子。(个别操作)。

b.买衣服:请一学生在商店里买一件衣服,其他学生按照这个款式在商店里找相同的衣服。(小组操作)。

c.买裤子:征求学生的意见,教师买来一条裤子,请全体去商店里寻找同样款式的裤子。(集体操作)。

(数学知识是从动作本身产生出来的,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实际操作物体,让他们对物体施加动作,对他们学习数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小班学生通过外部动作可以感知到数学的概念属性。也符合他们适合在活动中学习的特点。)。

主要提问:这件衣服(帽子、裤子)是怎么样的?小朋友到商店里找出来好吗?

3.和天线宝宝玩游戏。

a.请学生按照身上的颜色标志去寻找颜色相对应的天线宝宝,并排除其他物品的干扰。

(排除形状、颜色的干扰,找到和自己身上颜色相对应的物品,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主要提问:天线宝宝在哪里呢?抱一个和自己身上的图形一样的天线宝宝玩。

4.请客人老师检验孩子们拿的天线宝宝是否和学生身上的颜色相对应。教学反思。

1.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并创设情景贯穿活动始终,游戏化教学,生动,有趣;2.活动中学生充分“动“起来,人人有操作的机会,满足学生探索的需要。

第三课:修路(区分图形)。

教学目标。

1、区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2、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能够区分各种简单的形状,如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教学难点。

能够感知图形的转化关系,拼凑图形。教学准备。

1、用硬纸板制成一条“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土坑”,镂刻下来的图形涂上颜色即成“石块”。(将个别圆形、正方形两等分)。

2、兔妈妈头饰。教学过程。

1、游戏“做夹心饼干”,复习对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教师扮成兔妈妈,学生扮成小兔。

教师:“天气太冷了,兔奶奶生病了,我们去看望她好吗?”教师:“我们带点什么去好呢?”游戏“做夹心饼干”,要求将图形标记贴在胸口,找一个贴相同图形的学生做朋友,最后要说出做的是什么形状的夹心饼干。

2、引起学生玩“修路”游戏的兴趣。

教师:“做好了夹心饼干,我们一起到兔奶奶家去吧,到兔奶奶家要经过一条小路,可是这条小路坏了,怎么办呢?”

3、学生“修路”,辨知图形。

教师先带领学生观察一下小路有哪些图形,然后请学生拿“石块”一一对应地嵌入小路的“土坑”中。

4、尝试组合图形。

启发学生想办法把两块半圆形的“石块”和两块长方形的“石块”嵌入“土坑”中。

5、游戏“踩石头”。

6、到兔奶奶家,结束活动。教学反思。

学生对活动非常感兴趣,能够顺利的找到对应的图形,部分学生需要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才能将“石块”嵌入“土坑”中。个别学生能完成拼凑图形。

第四课:鞋子对对碰(感知物品的不同)。

教学目标。

1、感受在活动中有趣和快乐。

2、能按鞋子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教学重点。

理解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有所不同。教学难点。

能按照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不同进行分类。教学准备。

1、与学生共同收集各种不同的成双的鞋子(拖鞋、高跟鞋、皮鞋、凉鞋、溜冰鞋等)散放在教室的中间。

2、鞋架两个。教学过程。

一、以游戏的口吻,请学生帮助猫妈妈(教师)一起收拾零乱的鞋子。

1、请学生初步按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2、学生分散收拾。

评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有情节的活动容易引起学生积极参与,能自然而然的导入活动。在这环节中,有很多小朋友对一些外型特别的鞋子(如溜冰鞋)能正确配对,而对一些颜色相近或外型相似的鞋子有很多配错了。

二、学生讨论。

1、你是怎么收拾的?这两只鞋子为什么要放在一起?

2、小结:外形一样,颜色一样、大小一样的鞋子叫一双,是好朋友,所以要放一起。

评析:讨论是非常必要的环节,能使学生相互吸取经验,这种相互的学习方式会使学生接纳他人的观点,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游戏:对对乐。

1、学生每人手中拿一只鞋,听音乐自由走动,寻找与自己鞋子一样的另一只,配对后,两人将鞋底相互有节奏地碰击,并念儿歌:“对对碰,对对碰,一对鞋子对对碰。”

2、与其他小朋友交换鞋子,再次游戏评析:以游戏形式引导学生继续学习配对,把数学的概念渗透于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和成长,孩子们始终处在一种积极快乐的情绪中,连平时常拿错鞋子的几个小朋友也配对成功。

四、依据配对的方法,学生再次收拾鞋子。

1、教师提醒学生一双一双地收拾,并整齐地摆放在鞋架上(可进行分组)。

2、师生共同检查鞋子配对情况。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各种单只鞋的图片,引导学生继续学习配对,巩固按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第五课:苹果全家福(分辨颜色)。

教学目标。

1、能区分颜色和大小,有初步的大小概念。

2、知道家有几口,感受家的快乐。教学重点。

分辨物体的颜色。教学难点。

感知物体的大小。教学准备。

一、创设情景,激起兴趣。

1、观看教师大苹果胸饰,区分颜色。分别观看两教师胸饰,学习区分大小。

2、摘苹果活动:比一比、讲一讲,初步分清大小、颜色。

二、观察苹果,感知颜色与大小,发散学生思维。

1、你喜欢什么颜色的苹果?还能找到哪些红色的东西和绿色的东西吗?(先说红的,再说绿的。)。

2、生活中,你还发现什么东西是大的和小的吗?(先说大的,再说小的。)。

三、听指令:找朋友。

1、放《抱一抱》的音乐,学生边唱边自由走动寻找自己同色的朋友,音乐停后,朋友互相抱一抱。

2、采用同样的方法,请学生找同色大小朋友或不分颜色找大小朋友。

四、活动:苹果全家福。

1、出示苹果宝宝一家的图片,让学生知道一家有3口。

2、听鼓声模仿爸爸、妈妈或宝宝走路。

3、学生三人一组,自选眼镜、头发或小圆片(眼镜为爸爸,头发为妈妈,小圆片为宝宝眼睛)贴在苹果脸谱上,带上脸谱组成一家。

4、教师鼓励学生做出不同姿势展示自我,并给一家3口拍照。教学反思。

水果是学生最熟悉和喜欢的。当我们关注它时,发现孩子们对苹果很感兴趣,它不但是点数和建构的材料,而且是学生扮演“苹果一家”迁移情感的媒介。因而在以苹果全家福为情景脉络的活动编排中,我们不是让学生去学习关于苹果的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在观察、摘苹果的过程中,学习分类;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一家成员是多少。从而促使学生获得与真实情景密切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第六课:给“大大”与“小小”送礼物(分辨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送礼物等游戏的方式,认识大小标记及其特征。

2、学习用目测的方法比较物体大小。

3、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教学重点。

感知物体大小,能认识大小标记。教学难点。

会分辨物体的大小。教学准备。

1、大、小标记图片、大小娃娃各一。

2、各类大小不同的物品:学生人手一份、教师处若干。

3、一把大椅子和一把小椅子、大小娃娃家。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老师和小朋友玩个游戏。我说‘请起立’,你就说‘我起立’;我说‘请坐下’,你就说‘我坐下’,试试看好吗?”

2、“今天,有两位客人和我们一块儿做游戏。”

出示大娃娃。“这是大大,我们拍拍大大,对它说句话好吗?”(大大你好!大大我喜欢你!大大欢迎你!)“请起立”“我们一起说‘大大力气大、大大是个大胖子、大大要吃大蛋糕’„”(加上动作)。

出示小娃娃。“这是小小,我们也和小小打个招呼好吗?”(小小你好!小小我请你喝水!小小我跟你玩!)“请起立”“我们一起说‘小小力气小、小小不锻炼、小小吃小面包’„”

3、游戏:给大大、小小坐椅子。

“这儿有两把椅子,看看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把大、一把小)“我请大大和小小坐椅子,谁来帮助它们?”小结:大大坐大椅子,小小坐小椅子。

4、学生送礼物。

要求:学生能在目测比较出礼物的大小后,将对应的送给客人并能讲一句话。(1)教师提供,个别学生进行。

1相同的两件东西,比较后大的送给大大,小的送给小小。2相同的三件东西,比较后大的送给大大,小的送给小小。

3从许多同类的东西中(每类3---4个)找出大小不同两件东西,比较后,大的送给大大,小的送给小小。

学生能感知物体有大小之分,但是让指出哪个大,哪个小时,还是容易出错,不能将大、小和大物体、小物体分别对应上。

第七课:装饼干(分辨图形颜色、形状、大小)。

教学目标。

1、在正确感知图形的基础上,学习按图形的某一特征(颜色、形状或大小)进行分类。

2、能愉快地参加操作活动,并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能分辨图形的颜色、形状、大小。教学难点。

能根据图形的不同分类。教学准备。

一、游戏:进车间。练习按物体的单一特征分类。教师以厂长的身份交代游戏规则。

师:工人们,今天我们要到饼干厂去工作,这边是“红红饼干厂”,那边是“绿绿饼干厂”,戴绿袖套的工人到“绿绿饼干厂”那里去,那么红袖套的呢?学生根据袖套颜色分别找位置,教师检查找位置情况,学生互查。

二、游戏:分饼干。引导学生排除其他特征干扰,按图形的某一特征分类。

1、引导学生指认图形。

师:我们厂的饼干可真多呀,谁来介绍一下,有些什么样的饼干?根据学生讲述出示图形。

2、启发学生探索分类方法。

师:现在我们要把这些饼干分装到两个盒子里,你们想想看,哪些饼干可以放在一起?

3、学生操作:教师观察学生分饼干,先分好的学生在下面讲述是怎样分的。

4、个别学生讲述分类方法。

师:你是怎么分的?除按颜色分外,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分别再请按形状、大小分类的学生讲述。教师提出再次操作要求:这些工人干得都很棒,我们发现,可以按饼干的颜色分、形状分、大小分,现在我们再用别人的方法也来试试看。

5、学生再次练习,教师巡视并给动作快的学生饼干盒上贴星。

三、游戏:运饼干。学习按物体的两种特征分类。

1、推出小货车,指认标记。

师:饼干包装好了,现在我们要把它分别装到这4辆车上,每辆车上装的饼干是不同的。(教师边指标记边讲述)这辆车上装红盒子上有星的饼干,这辆车上装红盒子没星的饼干,那么这辆车上装什么?(指绿盒子有星的)最后一辆呢?(指绿盒子没星的)。

2、学生分组来装饼干,教师检查分装情况,小结:表扬工人们能干。

学生很喜欢这种场景模拟的活动,都积极的当起小工人,兴趣很浓厚,大部分学生能顺利的区分图形的颜色,但对形状和大小的区分还是存在一定问题。

第八课:区分“1”和“许多”

能区别“1”和“许多”。教学难点。

能够把同类物体组成许多,并把许多分成一个一个物体。教学准备。

1.实物教具:扑克、玩具。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区别“1”和“许多”的概念。

1.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示一张扑克牌,让学生说出“一张”,继续快速的出示,启发学生说出“许多张”。以这种形式,重复2——3次,变其它的玩具。

2、请一位小朋友到前面来站队,继续一位,一位请......启发学生说出“是由一位一位小朋友组成的许多小朋友”,在请学生一位一位回到座位,启发学生说出“许多小朋友分成了一个一个。”

二、指导学生亲自参加分和操作活动,感知“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许多个物体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物体,一个一个的物体合起来成为许多个物体。)1.老师拿出一筐积塑粒,让学生知道筐里有许多积塑。

2.把一筐积塑粒撒在地上,说明要求:请学生每人迅速的拿一个积塑,然后,会说自己拿了一个积塑。老师问:刚才地上有许多积塑,小朋友把积塑一个一个拿走了,地上还有吗?学生答:一个也没有了。

3.让学生把积塑放回筐里,老师说:小朋友一个一个把积塑放回筐里,你们看筐里有许多积塑。老师应强调一个一个合起来就是许多。

大多数学生能理解“1”和“许多”,会将一组成很多,但是将很多分成一有点困难,只有少数学生能顺利的分成多个一。在日常生活接触到的人、物作观察比较,一张桌子、许多张桌子。在吃饭时,分碗或拿杯子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区别1和许多,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九课:动物小游戏(感知2以内的数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感知比2少的数量,理解2以内数的实际意义。

2、引导学生积极的与材料互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

3、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教学准备。

学具:空塑料瓶若干、花生若干、1-2不同数量的食物纸条一份、1-2数字人手一份。1-2的水果卡片若干。

教具:1-2的数字卡、2只小白兔的动物瓶、1-2的动物图片人手一份。教学重点。

学生能感知2以内的数,会点数。教学难点。

学生能理解1比2小,比2小的数是1。教学过程。

1、老师出示字卡、动物卡和学生进行问答游戏。师:嘿嘿,我的火车几点开?(随机出示以内的数字卡)。幼:嘿嘿,我的火车×点开。师:嘿嘿,来了几位小客人?(随机出示2以内的动物卡)。幼:嘿嘿,来了×位小客人。以次来引起学生对数字的兴趣。

2、师:火车开到了动物瓶城。(出示动物瓶)看到漂亮的动物瓶,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小白兔?2只小白兔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学生答数,教师操作)。

小结:5只小白兔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

3、请小朋友一起来制作动物瓶,要求是制作比2只小动物少的动物瓶。学生操作后讲述动物瓶上有几只小动物。小结:比2只小动物少的有1只。

4、现在请小朋友为自己的动物瓶粘贴上门牌号,要求门牌号的数字是与动物瓶上的小动物一样多。学生操作好讲述门牌号是几,为什么?小结:比2少的数是1。

5、小朋友们制作的动物瓶太漂亮了,有一些花生宝宝也想住进去,现在请小朋友送花生宝宝进家,要求数量是与动物瓶上的动物一样多。

6、小朋友老师还要请你们帮个忙,这里有一些不同数量的水果,请大家分别放在等于2和比2少的家里。学生操作,教师讲评。

学生会点数,知道比2小的数字是1但是对数的理解存在一定问题,不会听指令拿出对应数量的实物。

第十课:小鸡作客(感知3以内的数量)。

教学目标。

1、乐意用感观观察、探索周围的事物,感知游戏中3以内的数量,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

2、乐意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3、了解简单的作客礼仪,乐意与朋友友善交往。教学重点。

探索周围的食物,感知3以内的数量。教学难点。

正确的点出3以内的数。教学准备。

1、布置好小猫和小兔的家。

1、“小鸡做操”,复习3以内的数。跟随老师一边念儿歌一边做律动操。

2、“作客”,掌握3以内的数量。(1)学生讨论作客的礼仪。

鸡宝宝们,今天妈妈带你们去作客,高兴吗?那我们一定得做个有礼帽的小客人,怎样才能做一个有礼帽的小客人?(交流)那咱们出发吧!(2)去小兔家作客,在游戏中掌握3的数量。a、游戏一“种萝卜”。玩法:学生每人种三棵萝卜。

指导:学生分散操作,教师简要点数评价。指导学生“拔萝卜”,继续练习点数3的数量。(3)去小猫家作客,感知3以内的数。a、游戏二“吃小虫”。

玩法: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小铃铛数量找小虫,并放在“碗”里点数。指导:引导学生先交流各自的小铃铛数量,然后再“吃小虫”。

3、“小小鸡蛋把门开”,表演结束活动。

“小猫这样热情地招待我们,我们一起来表演几个节目给小猫看吧。”(教学反思。

学生积极的参与活动,但是对3以为的数字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需要更多活动游戏,日常生活中慢慢加强他们对数字的理解。

第十一课:瓢虫找家(认识1-3)。

教学目标。

1、手口一致数3以内的数。

2、培养按数量归类的能力。

3、通过游戏,提高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教学重点。

手口一致数3以内的数。教学难点。

能将3以内的物品按数量归类。教学准备。

1、2、3个斑点的瓢虫图片若干;分别粘有。

1、2、3个圆点的树叶3片;小纸虫若干;儿歌录音:小瓢虫。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幼共同玩手指游戏:小瓢虫。

二、利用图片,练习手口一致数3以内的数。

通过数瓢虫身上的斑点及瓢虫数,巩固数数。

1、2、3。

三、通过游戏,培养学生按数量归类的能力。

1、游戏“小瓢虫抓害虫”。

通过照顾小瓢虫,提高学生活动的兴趣。

2、送瓢虫宝宝回家,按数量进行分类。

1、提供有更多斑点的瓢虫,供学生练习数数。

2、给瓢虫身上的斑点涂色。

数学分类与整理教案设计意图【第六篇】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

2、学会运用平均分。

3、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4、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5、初步认识“平均分”

6、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7、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二)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写下板书:平均分。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四)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0个卡片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五)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六、教学结束: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请同学们写出来。

数学分类与整理教案设计意图【第七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3.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

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实际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不一定是实际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是有区别的.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2.教学例2.

(2)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水面高度同样的高度值.

(4)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

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入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入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7)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小结:通过上题的计算,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除以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

(8)看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明确: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即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的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并不要求发生变化.

(9)反馈练习.

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绩分别是: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绩.

3.教学例3.

(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厘米)。

(3)根据讨论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

(4)列式计算.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第二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组的高多少?

139--1(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5)反馈练习.

三、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进一步区分平均分与平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

数学分类与整理教案设计意图【第八篇】

师:分成两组做游戏,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把分类的结果用你觉得最好的办法呈现出来。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活动信息。

(二)展示学生分类结果,引导学生评价交流。

1.呈现学生分类计数的结果。

学生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的方式可能多样,例如:图画式、简单的统计图式(纵向或横向)、图文并茂式、表格式等。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取有代表性的作业展示在黑板上。

2.适时纠正学生的计数错误。

总会有学生出现计数的错误,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错误,对学生计数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指导。

指导学生可以边数边做标记,数完之后可以再数一遍等。

3.对比研究,感受用统计表记录分类结果的优势。

师:哪种呈现方式最简洁最清晰,一眼就能看出分类的结果?

引导发现:用数字和表格的形式呈现分类的结果最简单,最清楚。

4.指导学生绘制简单的统计表。

(1)教师选取学生优秀作业呈现在黑板上,指定一名学生说说是怎么完成统计表的。

(2)教师板演绘制简单统计表的过程。

(3)学生模仿教师用统计表重新记录分类计数的结果。

(三)根据数据提出问题,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1.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教师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把学生的分类结果分开呈现。

3.逐一出示不同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发现和提出问题。

师:观察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能根据分类的结果提出数学问题吗?

师:同样是这些人,为什么分类结果不同?

引导学生认识到:分类标准一致,分类结果就一致;不同分类标准,分类结果多样。

4.师: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使学生体会:不同分类标准,分类结果多样;虽然结果不同,每一种分类标准下分的结果数据加起来总数是一样的。

(四)即时练习,巩固新知。

1.师: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你觉得哪种分类方法好?

学生可能根据游戏的公平性来选择,可能会偏向于男女人数相等的分类方法,只要合理就可以,教师可让学生充分交流。

2.师:还可以怎么分呢?把你的分类方法也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教师对表格设计合理,书写工整的学生给予表扬。

(五)回顾整个统计的过程。

1.引导学生说一说分类活动的全过程。

2.教师小结:先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再数清楚数量,然后制成统计表,最后观察表中的数据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40 16746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