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教学计划【最新3篇】

文秘 分享 时间:

通过古诗词的诵读、分析与创作,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与文化理解,提升审美能力与思维深度。下面是阿拉网友整理编辑的古诗词的教学计划相关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古诗词的教学计划

古诗词的教学计划 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峨眉山月歌》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读,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读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古诗词的教学计划 篇2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意点与主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教学策略与手段】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课前准备】PPT

【教学流程】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 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古诗词的教学计划 篇3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⑴ “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⑵ 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

“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

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⑵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②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③ 启发想象:

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④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

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

5、分男女生读古诗。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⑵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

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

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填字练习:

⑴ 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⑵ 自由填字:

春风吹( )了树梢,吹( )了小草,

吹( )了河水,吹( )了花苞。

八、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1、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

一、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3、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4、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

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注意书上的注解)

⑴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⑵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云交加的声音。)

3、再现形象: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插图:

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背诵全词。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

40 3890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