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人逸事教学设计(汇总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亡人逸事教学设计(汇总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第一篇】

1、知识目标: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能力目标: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亡妻的一片深情。

重点:对细节描写这一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难点:在“不太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与自责及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1、利用多媒体课件;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细节描写及其妙处。

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吟咏“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轼何等豪放洒脱,但“无情未必真豪杰”,苏轼也有其婉约的一面,譬如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深切的悼念之情。从这首词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满是岁月积淀的深情。这种深情,我们的现代作家孙犁也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悼念亡妻的作品《亡人逸事》。

二、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3),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这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

孙犁一生中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

三、题目解说。

这是1篇悼念亡妻的回忆性散文。“亡人”在文中指亡妻;“逸事”指诗人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孙犁结婚后一直在外面教学,参加革命工作,后来到延安教学。而妻子一直在河北安平老家侍奉公婆,抚养儿子。真的是“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时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但孙犁对妻子的感情一直纯真深厚,这在作品中多有体现。在妻子逝世12周年的时候,作者又写了这篇散文,以表达对妻子的深深悼念之情。

四、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用4——6个字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

天作之合: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看戏相亲: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勤劳持家: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总其一生: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并回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五、品读鉴赏。

提示:“天作之合”给全文蒙上了一种神秘色彩。作者特记“天作之合”,正是因为妻子为他带来了爱、幸福和宽慰,甚至是写作的灵感,语言的源泉。在这里与其说作者是在谢天,不如说是在谢妻;对天的感念,其实就是对妻子的感念。

2、自由朗读第二部分,探究以下问题:

(1)说一说:你认为这一部分哪几个动词用得比较好?好在哪里?

提示:“盯”、“跳”、“钻”几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初次见面时未婚妻腼腆害羞的神态。

提示:这一语言细节描写,突出了妻子作为农村妇女深重的礼教观念,表现出了她的质朴。

3、学生朗读第三部分,讨论:

(1)文章这一部分主要叙述了亡妻哪几件小事?这些小事表现了亡妻怎么样的美德?

(2)文章这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

(1)文章这一部分写了“回家诉苦”、“背瓜遭遇”、“学习织布”、“买布粜粮”和“抱孩夜走”几件小事。这几件事情写了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这个过程凸现了妻子勤劳善良、善于学习、疼爱孩子的品质。

(2)文章这里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回家诉苦”、“背瓜遭遇”是形成妻子性格转变的转折点,为妻子美德形成作了铺垫。妻子前后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妻子的美德。

4、阅读文章第四部分,自由质疑探究:

(1)结尾交代妻子临终前还记得丈夫做小职员时寄到她家两丈布的事,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两句看似平常的问答,将夫妻恩爱之情写到了极致,中国传统讲究得一还两,薄施厚报,我们可以想见,因为那两丈花布,传统观念较强得妻子对丈夫不知付出多少爱与体贴。

提示:文章以“一丝幸福的笑容”句作结,展现了一个辛劳一生却又容易满足的'妻子形象。所以作者在前面愧疚地写到:“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深挚地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愧疚自责之情以及对亡妻的极度思念。

六、课文小结。

斯人已逝,当作者带着一种愧疚与不安来怀念逝者的时候,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仿佛要。

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妻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

七、能力迁移。

1、阅读文后“活动体验”的细节描写,说说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用于刻画人物,或点化肖像,或描摹神态,或描写动作,细致描写人物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个细小环节或举动,具有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

2、如何写好细节?

明确:

(1)真实,符合生活的逻辑。

(2)符合人物的个性。

(3)精心锤炼词语。

(4)巧妙运用修辞。

八、课堂总结。

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是作品真实性的一种体现。回顾我们看到的几篇诗文,这里使细节真实起来的其实是一种情,一种发自肺腑的真情,也正因如此,它们才具有了令人感动的特质。

九、布置作业。

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写1篇文章,表现出你所熟悉的一个人曾带给你的真情与感动。

孙犁。

初次见面、礼教观念重、质朴贞洁。

无车不回。

回家诉苦。

背瓜遭遇。

细节描写、学习织布、善于学习、勤劳善良、疼爱孩子。

买布粜粮。

抱孩夜走。

临终话别、夫妻恩爱、易于满足。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第二篇】

1、鉴赏细节品味语言美。

2、感受真情体悟人性美。

一、导语。

配乐背诵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年年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夫妻死别在所难免,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那是更为深痛的。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孙犁,对于离世十二年的妻子,又有着怎样的一番情怀呢?让我们一同走进《亡人逸事》。

二、快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回忆了关于妻子的哪些往事?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给各个章节拟订小标题:

缘定下雨天初识戏台前弱肩挑重担临终感离言。

(遵循叙述类文体的阅读规律,要求学生给每个章节拟订小标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训练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这篇文章写得是人,是通过什么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的,表达人物真情的,——细节,我们这节课就通过鉴赏细节来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人性之美。

三、鉴赏细节合作探究。

1、在对亡妻的回忆中,哪些细节最能表现妻子的个性特点?

学生应该找出的细节描写:初识背瓜临终离言。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

2、小组讨论,选择最能打动你的细节,说说“是啥打动了你”。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讨论过程中要对重点的语段、句子组织学生朗读,对关键词语反复品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示例:

a、初识细节:

“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关键词语:盯、跳、走、钻说明姑娘不肯与未婚夫同台看戏。

精析“盯”字,和“看、瞪、望”相比较。

看:时间短。

瞪:恼了。

望:距离远。

盯:意外好奇嗔怪。

这一段描写极其生动有趣,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姑娘得知面前站着的竟然是自己的未婚夫,深感意外;因为素未谋面,又想知道对方长啥样,所以“盯”是有仔细看的意思的;但出于姑娘家的羞涩,又有礼教观念的束缚,又不能长时间的看,所以只“盯”了一眼,但这一眼足以让对方知道自己是谁;同时对于“我”的突然到来还有一种不加掩饰的小埋怨;这一个“盯”字,就把一个受着礼教束缚的姑娘意外见到未婚夫时,那种又羞又嗔,腼腆而又多情的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同是写姑娘的羞涩,可和李清照的《点绛唇》相比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林黛玉“摇摇”的赏析。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说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

拓展训练:

她突然不说话了,()睫毛,脸上(),()的辫子在胸前,辫梢()。

请设计几个动作来表现姑娘的羞涩。

教师示例:低垂着,飞上两朵红云,又黑又亮,在手指上搅缠着。

b、背瓜细节:

她弯下腰,挎好筐系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她站起来哭了。

关键词语:猛一立哭。

“猛一立”一方面说明她还缺乏经验,另一方面说明她性格倔强;“哭”

是她本想在婆婆面前做的好一点,结果却露出窘相,觉得难堪,自己没受过这苦,又觉得委屈。这个细节主要突出她初为人媳的柔弱,为她后来成长为吃苦耐劳的家庭主妇作铺垫。

c、还有很多细节:

——我从外面回来,看见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

——母亲把你们弄大,可不容易,你们应该记着。

——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从这些细节的品读中,妻子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传统、倔强、坚韧、宽容。

孙犁的妻子没有文化,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只是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坚韧、宽容承担起家庭的所有重担。默默无闻地支持、包容着丈夫。她就象孙犁案头供奉的一盆朴实无华的贞石,虽然不名贵奇特,却悦目可人;就象孙犁最喜欢的一棵清静淡雅的白菜花,虽无冽郁的香气,却耀眼光明。传统女性的美在她身上充分的展现。

3、孙犁最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的典型细节,通过外在的言谈举止显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他不必编造紧张的故事情节,也无须过多的心理描写和形象勾勒,就能写活笔下的人物,这是生活、思想和艺术修养的一种表现。我们虽然没有他功力深厚,也不妨一试。

写你熟悉的一个人,用上细节描写,可以是咱班的同学,也可以是我们的任课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真实比如孙犁的妻子在新婚之夜就说不出“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

眠”这样的话。

2)个性“排出”两文大钱的只有孔乙己,伸出两个手指不肯闭眼只有严监生。

3)炼字孙犁妻子那一“盯”,一“笑”。

4)修辞。

四、质疑问难。

五、品味语言升华情感。

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妻子的真情。重读前面的细节,重点品读最后一节。

(设计意图:新课标十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而诵读是体验情感的好办法)。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1:正是对妻子有着深厚的感情,才会对几十年前的情景记忆犹新,对妻子的一笑一哭都写得如在目前。

学生2:他写妻子临终前的笑容,我却能想象得出写作时的满面泪容,因为他对妻子有着深深的愧疚与自责。

学生3:在写妻子勇挑家庭重担一节里,我能感受到他对妻子的感激。

学生4:他们就象秦观的词写得那样: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教师总结:同学说得很好,都有自己的体会。孙犁夫妇二人四十年相濡以沫,他们之间好象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爱情,更多的则是一种亲情,因为经过岁月的沉淀而显得更为醇厚而绵长。

孙犁作品不煽情,不造势,不媚俗,看似很淡,而实际很深。

当形容词如女郎盛装,排比句如情人比肩,那就一定尚未进入文章之道,文章的极致就如老街梧桐,桐下旧座,座中闲谈。

孙犁语言的美,美在准确地写活人物的性格特点,美在传神地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美在通过质朴的语言让我们品咂出一丝苦味。他没有浓烈滚烫的文字,没有没有迷离游走的语言,他只是借助一些最能表现人物心灵光点的确生活断片,最朴实无华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真情,真正做到了“平而不淡”。

前面说过,孙犁妻子身上集中了传统女性所有的美德,就是孙犁对妻子的追思与哀念,也都直接撞击着我们心灵的最深处,引发着我们对人性的长久思考。

放《二泉映月》,让学生默读课文,再次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人性之美。音乐声中,教师收束本节课:

孙犁是在妻子离世十二年之后,将生离死别做了一番观照才提笔为文的,如此就将个人的情感向人类共同的情感推进了一步,从而形成一种“情感的概念”,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第三篇】

此文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柳宗元贬居永州时,是作者给当时在史馆任职的韩愈修史作参考的。他在《与史官韩愈致段秀实太尉逸事书》中,谈了其写作动因:“太尉大节,古固无有。然人以为偶一奋,遂名无穷,今大不然。太尉自有难在军中,其处心未尝亏侧,其莅事无一不可纪。会在下名未达,以故不闻,非直以一时取笏为谅(信)也。”很明显,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要辩证正当时一些人对段秀实为人的曲解。事情要追溯到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的部队在京师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原卢龙节度使朱泚被叛军拥立为帝。段秀实在朝中,一次被召议事之时,他突然用笏猛击朱泚的头部,同时唾面大骂朱泚“狂贼”,终被杀害。柳宗元对段秀实的.忠勇行为深表敬仰。然而朝中也有人散布流言,说段秀实的这一举动是“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柳宗元听后极为愤慨。他深知其为人一贯刚直,“遇不可,必达其志”。为了让人们了解段秀实,作者取其生平逸事三则,经恰当剪裁组织,生动描写,鲜明渲染,说明段秀实的刚勇是出自其性格之必然,从而使流言不攻自破。

此文取材于真人真事,作者通过三件逸事,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关心人民,临财而不苟取的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同时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丑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和史料价值。

全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即第一个事件:勇服郭晞。作者依次写悍卒肆志,自荐平乱,诣营陈辞,请留宿营,突出了段秀实外柔内刚的性格。事情的起因是郭晞纵士卒残害百姓,为所欲为。作者先详细地叙述了士卒肆志之状:天天成群结队地在街市上强索财物,不能满意,就奋击折人手足,将各种瓦器都砸碎,狼籍满地,裸露着臂膀扬长而去,至撞杀孕妇人。写暴行之惨烈,如在眼前。接着作者指出了士卒之所以敢为所欲为的症结所在,因为汾阳王郭子仪的缘故,白孝德只是心中忧伤却不敢说明。紧接着作者又写段秀实自荐担任都虞候前去平乱,显示了他的刚勇无畏。不久,在郭晞士卒十七人再度横行时,段秀实果断地派士兵捕捉了他们,并一一斩首,把头插在长矛上,竖立在街市示众。这里“注”和“植”两个动词,非常有力地突出了段秀实的“勇”。这是一写其勇。段秀实为民除了害,大快人心,然郭晞士卒岂肯罢休,立时都披上盔甲,事件进入高潮。此时白孝德震恐,而段秀实从容镇定,临危不惧,决定诣营陈辞。作者极写郭晞士卒剑拔弩张,如临大敌的紧张气氛,反衬了段秀实的大智大勇。段秀实不带卫士,不带佩刀,坦然出现在郭营,使郭晞士卒愕然。段秀实知道要治服郭晞,不可能凭借武力,只能晓之以理,因此,辞卫士,解佩刀,选年老腿跛的人持马,这是从心理上消除对方的戒备。作者这样叙写的寓意是:段秀实是不怕死的。他外柔内刚,平易而又刚强的个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至此,段秀实已渐居主动地位,他向郭晞慷慨陈词,指明利害关系后,终于折服了对方。这是二写其勇。至此,事件似已告终,不料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写了段秀实要求留宿军营一节。为什么要写这一情节呢?掩卷细想,却又不难理解,段秀实用大义和利害晓喻郭晞,使郭晞心悦诚服,再拜谢罪,顾叱士卒说:“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郭晞到底有无约束部下的决心,段秀实要探明白。留宿军营,既显示了段秀实的坦荡胸怀,又可考察郭晞改过的诚意和决心。这是三写其勇。

第二段即第二个事件:仁愧焦令谌。段秀实除了以刚勇取胜对方外,还具有仁信爱民之心。这则逸事叙述他同情、救助、安抚一个无力交租而惨遭毒打的农民。作者通过段秀实一系列行动,展现了他对农者的怜悯之情。写这则事件的结局,作者让第三者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出场,由他怒斥焦令谌的不敬、不耻、不愧,从侧面烘托了段秀实仁厚慈惠的爱民之心。

第三段即第三个事件:节显治事堂。段秀实不仅具有不畏强暴,疾恶如仇、爱民如子的高贵品质,而且还有清正廉洁的节操。作者写段秀实洞察朱泚之心,拒不收礼,将礼物栖之梁木的逸事,颂扬了他的高风亮节。这则逸事作为段秀实拿笏击泚行为的补充,说明他的气节,不仅表现在大处,而且见于小处,人物形象更显得光彩。

上述三则逸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虽名异,彼此间也无联系,但其精神是相通的。从作者客观的叙述中,使人感受到了深沉的赞颂之情。

第四段交代写作本文的时间、原因及材料的来源,以说明逸事状内容之不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第四篇】

1.给加点字注音。

相()媳妇机杼()粜()卖孤处()暝()目场()院。

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偶然淋湿般配竟然b.婚姻娇惯习惯贯注。

c.哭诉遗憾抛掷变故d.仓促感伤断片源泉。

3.填在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了我一眼,从板凳上下来,、到照棚外面,进了一辆轿车。

a.看跳跑钻b.盯跳走钻。

c.盯走跳走d.看走跑走。

4.下列各项中,虚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旧式婚姻,过去叫做“天作之合”,是非常偶尔的。

b.就这样,经过媒人来回跑了几趟,亲事竟然说成了。

c.结婚以后,姑姑总是拿这件事和她开玩笑,她也总是说姑姑会出坏道儿。

d.可以看出,你曾多次借用她的形象,写进你的小说。至于语言,你自己承认,她是你的第二源泉。

5.填空。

《亡人逸事》作者,河北安平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1题。

她在娘家,因为是小闺女,娇惯一些,从小只会做些针线活,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到了我们家,我母亲好下地劳动,尤其好打早起,麦秋两季,听见鸡叫,就叫起她来做饭。又没个钟表,有时饭做熟了,天还不亮。她颇以为苦。回到娘家,曾向她父亲哭诉。她父亲问:

“婆婆叫你早起,她也起来吗?”

“她比我起得更早。还说心痛我,让我多睡了会儿哩!”

“那你还哭什么呢?”

我母亲知道她没有力气,常对她说:

“人的力气是使出来的,要伸懒筋。”

有一天,母亲带她到场院去摘北瓜,摘了满满一大筐。母亲问她:

“试试,看你背得动吗?”

她弯下腰,挎好筐系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她站起来哭了。母亲倒笑了,自己把北瓜一个个拣起来,背到家里去了。

我们那村庄,自古以来兴织布,她不会。后来孩子多了,穿衣困难,她就下决心学。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后来,因为闹日本,家境越来越不好,我又不在家,她带着孩子们下场下地。到了集耳,自己去卖线卖布,有时和大女儿轮换着背上二斗高粱,走三里路,到集上去粜卖。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

几个孩子,也都是她在战争的年月里,一手拉扯成人长大的。农村少医药,我们十二岁的长子,竞以盲肠炎不治死亡。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在她生前,我曾对孩子们说:“我对你们,没负什么责任。母亲把你们弄大,可不容易,你们应该记着。”

6.以上节选部分作者写妻子“从小只会做些针线活”,到后来;小时候“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到后来。

7.妻子为何要向父亲哭诉?

(1)。

(2)。

9.“回家诉苦”和“背瓜遭遇”在刻画妻子的形象中起什么作用?

10.“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这一细节体现了什么?

11.作者对妻子的极高评价是哪句话?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我唯唯,但一直拖延着没有写。这是因为,虽然我们结婚很早,但正像古人常说的: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时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我们的青春,在战争年代中抛掷了。以后,家屣及我,又多遭变故,直至、最后她的死亡。我衰年多病,实在不愿再去回顾这些。但目前也出现一些异象:过去,青春两地,一别数年,求一梦而不可得。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按照迷信的说法,这可能是地下相会之期,已经不远了。因此,选择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记述如上。已散见于其他文字中者,不再重复。就是这样的文字,我也写不下去了。

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正因为如此,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我在北平当小职员时,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j盏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这一件小事,问道:

“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

我说:

“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12.“我唯唯,但一直拖延着没有写”,为什么?

13.作者为什么又要写妻子呢?

14.“就是这样的文字,我也写不下去了”怎样理解?

15.作者哪句写了自己的愧疚?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6.仿照例句,任举一个事物,分别从正面和反面立意,写出两个对人生有警示作用的句子。

例:竹。

正面:气节和谦虚的完美结合,使你生机勃勃。

反面:既有内心空虚的不足,又有节外生枝的恶习。

事物名称:

正面:

反面。

17.给下面一段新闻加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5个字)。

本报讯昨日,我省著名民营企业湖南五江轻化集团有限公司与新天国际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在长沙签署协议,组建湖南五江新天酒业公司,共同开发以湖南为中心的华南葡萄酒市场。两家公司将在湖南建设一个2万吨级、年产值达5亿元的葡萄酒灌装线,生产新天品牌和五江红品牌的葡萄酒。据悉,五江新天将是华南市场第一家葡萄酒企业。

答案。

1.略(竞竞)(偶尔偶然)5.孙犁《白洋淀纪事》《风动初记》6.“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到了集日,自己去卖线卖布,有时和大女儿轮换着背上二斗高梁,走三里路,到集上去粜卖”7.(1)在娘家,因为是小闽女,娇惯一些。(2)母亲很早起来让她做饭,她颇以为苦。8.动词:“弯”“挎”“立”“仰”“沾”“滚”等;刻画了要由一个娇惯女儿转变为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汞的不易;在平静的记叙中.融入了作者深深的爱怜。9.起铺垫和对比的作用。妻子吃苦耐劳的性格由它们作铺垫,形成妻子性格转变的转折点,凸现了她吃苦耐劳、善于学习的品质。10.体现了妻子对孩子的爱。11.“我对你们,没负什么责任。母亲把你们弄大,可不容易,你们应该记着。”12.这是因为“虽然我们结婚很早”,但分离之日多,相对愁叹之时多。“我”衰年多病,实在不愿回顾。13.过去一梦难求,而今每晚梦见她,“可能是地下相会之期,已经不远了”,所以又要写妻子了。14.即使是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也已使作者无限感伤,反映作者对妻子深深的爱。15.“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作者对亡人的愧疚与自责,深挚地表达了对亡人的极度思念。16.示例:事物名称:彩虹。正面:为了让别人赏心悦目,献上自己七彩的人生。反面:只务虚而不务实,决定了它只能昙花一现。17.“湖南结下新疆葡萄亲”或“五江新天酒业进军华南葡萄酒市场”等能概括新闻内容语言简明的不超过15字的标题均可。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第五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能力目标: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亡妻的一片深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细节描写这一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难点:在“不太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与自责及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细节描写及其妙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语设计。

吟咏“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轼何等豪放洒脱,但“无情未必真豪杰”,苏轼也有其婉约的一面,譬如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深切的悼念之情。从这首词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满是岁月积淀的深情。这种深情,我们的现代作家孙犁也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悼念亡妻的作品《亡人逸事》。

二、作者简介。

孙犁(1913——),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这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

孙犁一生中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

三、题目解说。

这是1篇悼念亡妻的回忆性散文。“亡人”在文中指亡妻;“逸事”指诗人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孙犁结婚后一直在外面教学,参加革命工作,后来到延安教学。而妻子一直在河北安平老家侍奉公婆,抚养儿子。真的是“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时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但孙犁对妻子的感情一直纯真深厚,这在作品中多有体现。在妻子逝世12周年的时候,作者又写了这篇散文,以表达对妻子的`深深悼念之情。

四、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用4——6个字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

天作之合: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看戏相亲: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勤劳持家: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总其一生: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并回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五、品读鉴赏。

1.默读文章第一部分,联系现实生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从“天作之合”开始写起?

提示:“天作之合”给全文蒙上了一种神秘色彩。作者特记“天作之合”,正是因为妻子为他带来了爱、幸福和宽慰,甚至是写作的灵感,语言的源泉。在这里与其说作者是在谢天,不如说是在谢妻;对天的感念,其实就是对妻子的感念。

2.自由朗读第二部分,探究以下问题:

(1)说一说:你认为这一部分哪几个动词用得比较好?好在哪里?

提示:“盯”、“跳”、“钻”几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初次见面时未婚妻腼腆害羞的神态。

提示:这一语言细节描写,突出了妻子作为农村妇女深重的礼教观念,表现出了她的质朴。

3.学生朗读第三部分,讨论:

(1)文章这一部分主要叙述了亡妻哪几件小事?这些小事表现了亡妻怎么样的美德?

(2)文章这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

(1)文章这一部分写了“回家诉苦”、“背瓜遭遇”、“学习织布”、“买布粜粮”和“抱孩夜走”几件小事。这几件事情写了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这个过程凸现了妻子勤劳善良、善于学习、疼爱孩子的品质。

(2)文章这里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回家诉苦”、“背瓜遭遇”是形成妻子性格转变的转折点,为妻子美德形成作了铺垫。妻子前后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妻子的美德。

4.阅读文章第四部分,自由质疑探究:

(1)结尾交代妻子临终前还记得丈夫做小职员时寄到她家两丈布的事,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两句看似平常的问答,将夫妻恩爱之情写到了极致,中国传统讲究得一还两,薄施厚报,我们可以想见,因为那两丈花布,传统观念较强得妻子对丈夫不知付出多少爱与体贴。

(2)文章以妻子“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作结,用意是什么?

提示:文章以“一丝幸福的笑容”句作结,展现了一个辛劳一生却又容易满足的妻子形象。所以作者在前面愧疚地写到:“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深挚地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愧疚自责之情以及对亡妻的极度思念。

六、课文小结。

斯人已逝,当作者带着一种愧疚与不安来怀念逝者的时候,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仿佛要。

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妻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

七、能力迁移。

1、阅读文后“活动体验”的细节描写,说说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用于刻画人物,或点化肖像,或描摹神态,或描写动作,细致描写人物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个细小环节或举动,具有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

2、如何写好细节?

明确:(1)真实,符合生活的逻辑。

(2)符合人物的个性。

(3)精心锤炼词语。

(4)巧妙运用修辞。

八、课堂总结。

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是作品真实性的一种体现。回顾我们看到的几篇诗文,这里使细节真实起来的其实是一种情,一种发自肺腑的真情,也正因如此,它们才具有了令人感动的特质。

九、布置作业。

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写1篇文章,表现出你所熟悉的一个人曾带给你的真情与感动。

附:板书设计。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第六篇】

1、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恻之情,体会健康的爱情观。

2、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品味作品朴实语言中流露的真情。

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1课时。

从《水浒传》中鲁达痛打“镇关西”的细节描写以及《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有关表现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导入。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一九四五年后,他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为题材,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他的小说散文集。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的因缘。、

第二部分:着重写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

第三部分:旗子如何从一个娇惯的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第四部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以及对妻子临终前的回忆。

作者在回忆逝者时,借助一些具体的事为我们展现了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这些事情又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使人物血肉丰满。请同学找出文中自己认为描写出色动人的地方加以体会。

要求:只要能有自己的感悟,赏鉴得当,能自圆其说即可。

点拨:

如:第二部分中的一段话:“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下,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作者用“用力盯了我一眼”这个细节表现了妻子对“我”不加掩饰的埋怨,是礼教观念比较浓重的表现。同时也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直率性格。另一方面,作者多年来一直记着这一幕情景,表现出“我”对妻子的深情。

再如:第三部分说她开始“只会做些针线活,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但到后来,“她就下决心学。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为了学会这些,她的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这些表现妻子因为生活的原因不断使自己带来变化,使她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为了家庭生计,任劳任怨、历尽艰辛的母亲形象。

斯人已逝,当作者带着一种愧疚与不安来怀念逝者的时候,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仿佛要。

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妻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杜甫。

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江城子。

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思考:这两首诗歌都是表达对妻子的思念。找出诗歌中对妻子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艺术效果。

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是作品真实性的一种体现。回顾我们看到的几篇诗文,这里使细节真实起来的其实是一种情,一种发自肺腑的真情,也正因如此,它们才具有了令人感动的特质。

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对其进行介绍。要求写得富有感染力。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第七篇】

1、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恻之情,体会健康的爱情观。

2、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品味作品朴实语言中流露的真情。

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1课时。

从《水浒传》中鲁达痛打“镇关西”的细节描写以及《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有关表现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导入。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一九四五年后,他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为题材,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他的小说散文集。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的因缘。、

第二部分:着重写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

第三部分:旗子如何从一个娇惯的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第四部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以及对妻子临终前的回忆。

作者在回忆逝者时,借助一些具体的事为我们展现了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这些事情又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使人物血肉丰满。请同学找出文中自己认为描写出色动人的地方加以体会。

要求:只要能有自己的感悟,赏鉴得当,能自圆其说即可。

点拨:

如:第二部分中的一段话:“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下,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作者用“用力盯了我一眼”这个细节表现了妻子对“我”不加掩饰的埋怨,是礼教观念比较浓重的表现。同时也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直率性格。另一方面,作者多年来一直记着这一幕情景,表现出“我”对妻子的深情。

再如:第三部分说她开始“只会做些针线活,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但到后来,“她就下决心学。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为了学会这些,她的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这些表现妻子因为生活的原因不断使自己带来变化,使她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为了家庭生计,任劳任怨、历尽艰辛的母亲形象。

斯人已逝,当作者带着一种愧疚与不安来怀念逝者的时候,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仿佛要。

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妻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杜甫。

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江城子。

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思考:这两首诗歌都是表达对妻子的思念。找出诗歌中对妻子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艺术效果。

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是作品真实性的一种体现。回顾我们看到的几篇诗文,这里使细节真实起来的其实是一种情,一种发自肺腑的真情,也正因如此,它们才具有了令人感动的特质。

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对其进行介绍。要求写得富有感染力。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第八篇】

1.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引申拓展,借鉴细节进行写作训练。

3.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恻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2.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和自责与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晨读积累: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简析:

这是一首悼亡词。此词一改苏轼一向豪放雄迈的词风,反见温情,细腻的描写,哀绝凄清,读之使人潸然泪下。

上片悼亡。首句直接倾诉对亡妻的深挚怀念和伤悼。阴阳两世,生死相隔了茫茫十年,作者对亡妻的怀念始终没有淡化——追念之情,不能自已。次一句写作者当时的感受:孤坟远在千里。无处可诉衷肠。这里的\'凄凉”一词有两种含意:既指作者思念亡妻的凄苦,又指作者仕途坎坷的悲凉。\'无处话凄凉\'写尽作者孤寂悲郁的心境。第三句话紧接第二句话的\'悲凉\',用一假设引出作者当时的境遇。\'纵使相逢应不识\'。是因为“我”如今已是\'尘满面,鬃如霜\'。短短六个字便将作者仕途潦倒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

下片记梦。\'小轩窗,正梳妆”生动地写出了十年前夫妇问那充满欢乐的爱情生活。但乍然的相逢竞使他们\'相顾无言”。妻子辞世后十年的宦海沉浮,十年的相思之苦,使他该有多少要讲给自己心爱的妻子的话啊!可\'惟有泪千行”,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无言中。梦里相逢的惊喜更是反衬出现实中生死相隔的肝肠寸断之苦。最后一句作者传达了生离死别的悲痛——\'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凄凉之意,萦回不绝,令人不觉掩卷拭泪而长叹。

全词语言朴素自然,纯用白描,不事雕。感情至纯哀而无脂粉气,缠绵意,真实自然。具有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因此流传古。感人至深,堪称悼词之绝唱。

教学过程:

作者简介:孙犁(1913――2003),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的合集。以他为代表的“白洋淀派”和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是现代文学中最有影响、各有千秋的两个流派。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学作品风格:清新疏朗,有诗的美感。

解题:

(1)亡人:死去的人,作者的妻子。

(2)逸事:世人所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梢门()喜联横批()机杼()粜卖()籴米()瞑目()忌讳()抛掷()。

2.形近字辨析:

剑鞘()悲怆()粜卖()。

眉梢()仓促()籴米()。

二、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用4个字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三、精读精研:

(欣赏细节,体味妙处。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德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用于刻画人物,或点化肖像,或描摹神态,或描写动作,细致描写人物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个细小环节或举动。)。

1.作者用那些细节体现了亡妻贤妻良母这一美德?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2.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亡妻是一个怎样的人?

3.这些细节体现了作者对亡妻怎样的情感?

四、欣赏细节,拓展训练。

1、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世说新语》。

3、写一个生活中表现亲情的细节,有选择的用好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描写,200字左右。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第九篇】

《段太尉逸事状》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1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的传记文。作者选取段太尉一生中勇服朔方将领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表现了人物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刻画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从容的写实手法,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着深沉的歌颂之情。

[原文]。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祖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冠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译文]。

太尉刚任泾州刺史时,汾阳王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住在蒲州。郭子仪第三于郭晞任尚书,代理郭子仪军营统领,驻军邠州,放纵其士卒横行不法。邠地懒惰、贪婪、凶残、邪恶之人,大都用财物贿赂,把自己的名字混进军队里,就可以胡作非为。官吏不能干涉。他们每天成群结队在市场上勒索,不能满足,就奋力打断人家的手足,砸碎锅、鼎、坛子、瓦盆,把它丢满路上,袒露着臂膀扬长而去,甚至撞死孕妇。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因为汾阳王郭子仪的缘故,忧虑不敢说。

太尉从泾州把有关情况禀告邠宁节度使衙门,希望能商议此事.到了节度使衙门就对白孝德说:“皇上把老百姓交给您治理,您看见老百姓被暴徒伤害,依然安闲自在,如果引起大乱,怎么办?”白孝德说:“愿听从您的指教。”太尉说:“我任泾州刺史之职,很清闲,事不多。现在不忍心老百姓没有敌人侵扰而遭杀害,以乱天子边地安危之事。您若任命我担任都虞候,我能替您制止骚乱,使您的百姓不受侵害。”白孝德说:“很好。”就按太尉的请求任命他为都虞候。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第十篇】

一、识记:柳宗元有关常识,“状”的知识。

二、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

三、掌握相关文言知识,落实“白、辞、适、以、卒、则”等词语的多种义项。

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文写法上的特点: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

二、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逸事状”知识导入。

柳宗元:唐著名文学家,字子厚,河东(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如韩愈一样写了许多书、序,同时又努力发展了人物传记、山水记、寓言文等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文体,创作出不少散文史上的名篇:传记文有《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寓言散文:《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著有《柳河东集》。

这是1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的传记文。作者选取段太尉一生中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表现了人物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刻划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从容的写实手法,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着深沉的歌颂之情。

段太尉(719—783),名秀实,字成公。唐汧阳(今陕西省千阳县)人。官至泾州刺史兼泾原郑颍节度使。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士兵在京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叛军遂拥戴原卢龙节度使朱泚为帝。时段在朝中,以狂贼斥之,并以朝笏廷出朱泚面额,被害,追赠太尉(见两唐书本传)。状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的一种文体。逸事状专录人物逸事,是状的一种变体。

二、熟读大致理解课文,掌握基本的字词句和特殊句法。

1、学生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法:

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

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

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

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

能为公已乱。

无伤也,请辞于军。

尚书固负若属耶。

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

乱天子边,欲谁归罪。

言未毕,晞再拜曰。

吾未哺食,请假设草具。

谢不能,请改过。

邠州由是无祸。

自占数十顷,给与农。

垂死,舆来庭中。

乃我困汝。

裂裳衣疮,手注善药。

段公,仁信大人也。

汝又取不耻。

汝将何以视天地。

泚固致大绫三百匹。

果不用吾言。

然终不以在吾第。

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窃好问老校退卒。

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

2、指导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运用矛盾冲突来揭示人物性格及倒叙的写作技法;。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的语言。

一、导入课题。

二、赏析构思艺术。

学生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此文取材于真人真事,作者通过三件逸事,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关心人民,临财而不苟取的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同时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丑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和史料价值。

全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即第一个事件:勇服郭晞。作者依次写悍卒肆志,自荐平乱,诣营陈辞,请留宿营,突出了段秀实外柔内刚的性格。事情的起因是郭晞纵士卒残害百姓,为所欲为。作者先详细地叙述了士卒肆志之状:天天成群结队地在街市上强索财物,不能满意,就奋击折人手足,将各种瓦器都砸碎,狼籍满地,裸露着臂膀扬长而去,至撞杀孕妇人。写暴行之惨烈,如在眼前。接着作者指出了士卒之所以敢为所欲为的症结所在,因为汾阳王郭子仪的缘故,白孝德只是心中忧伤却不敢说明。紧接着作者又写段秀实自荐担任都虞候前去平乱,显示了他的刚勇无畏。不久,在郭晞士卒十七人再度横行时,段秀实果断地派士兵捕捉了他们,并一一斩首,把头插在长矛上,竖立在街市示众。这里“注”和“植”两个动词,非常有力地突出了段秀实的“勇”。这是一写其勇。段秀实为民除了害,大快人心,然郭晞士卒岂肯罢休,立时都披上盔甲,事件进入高潮。此时白孝德震恐,而段秀实从容镇定,临危不惧,决定诣营陈辞。作者极写郭晞士卒剑拔弩张,如临大敌的紧张气氛,反衬了段秀实的大智大勇。段秀实不带卫士,不带佩刀,坦然出现在郭营,使郭晞士卒愕然。段秀实知道要治服郭晞,不可能凭借武力,只能晓之以理,因此,辞卫士,解佩刀,选年老腿跛的人持马,这是从心理上消除对方的戒备。作者这样叙写的寓意是:段秀实是不怕死的。他外柔内刚,平易而又刚强的个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至此,段秀实已渐居主动地位,他向郭晞慷慨陈词,指明利害关系后,终于折服了对方。这是二写其勇。至此,事件似已告终,不料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写了段秀实要求留宿军营一节。为什么要写这一情节呢?掩卷细想,却又不难理解,段秀实用大义和利害晓喻郭晞,使郭晞心悦诚服,再拜谢罪,顾叱士卒说:“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郭晞到底有无约束部下的决心,段秀实要探明白。留宿军营,既显示了段秀实的坦荡胸怀,又可考察郭晞改过的诚意和决心。这是三写其勇。

第二段即第二个事件:仁愧焦令谌。段秀实除了以刚勇取胜对方外,还具有仁信爱民之心。这则逸事叙述他同情、救助、安抚一个无力交租而惨遭毒打的农民。作者通过段秀实一系列行动,展现了他对农者的怜悯之情。写这则事件的结局,作者让第三者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出场,由他怒斥焦令谌的不敬、不耻、不愧,从侧面烘托了段秀实仁厚慈惠的爱民之心。

第三段即第三个事件:节显治事堂。段秀实不仅具有不畏强暴,疾恶如仇、爱民如子的高贵品质,而且还有清正廉洁的节操。作者写段秀实洞察朱泚之心,拒不收礼,将礼物栖之梁木的逸事,颂扬了他的高风亮节。这则逸事作为段秀实拿笏击泚行为的补充,说明他的气节,不仅表现在大处,而且见于小处,人物形象更显得光彩。

上述三则逸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虽名异,彼此间也无联系,但其精神是相通的。从作者客观的叙述中,使人感受到了深沉的赞颂之情。

第四段交代写作本文的时间、原因及材料的来源,以说明逸事状内容之不谬。

2、思考讨论:本文的结构如何?是怎样把三件逸事串起来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

此文在结构上也颇具匠心。所记逸事的开头,作者都写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按顺序,“仁愧焦令谌”之事应在“勇服郭晞”之事前,作者将它移后,把“勇服郭晞”提前来写,其好处是能充分体现写作主旨。因作者要反击小人诽谤段秀实以笏击泚是“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的流言,就一定要强调他“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的本质,而“勇服郭晞”最能说明这一点。另外,这种先后倒叙也符合读者的欣赏心理。作者先写剑拔弩张的气氛和激烈的场面,能给读者一种强烈的印象。然后写段秀实性格中仁信爱民的一面,对百姓的和好眷眷之意,文势跌宕起伏,布局富有变化。这样安排,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本文的另一显著特色是,全文不着一句议论,寓情于事,以形传神,繁简得当。作者在行文中不感情用事,完全让事实和形象说话,他精心选取了段秀实生活中的三则逸事,繁简得当。“勇服郭晞”一事,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其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余音,充分展示了段秀实的刚勇个性。诣营陈辞是这则事件的高潮,叙写尤为详细,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仁愧焦令谌”一事,作者为展示段秀实的仁心爱民的品质,在描述其为被打成重伤的农者洗血、裹疮、注药、哺食、卖马、偿谷,不避琐细。而“节显治事堂”,作者笔墨简略,用的是以简代繁的手法,叙事行文虽寥寥数语,然而由于能抓住主要环节,收到了见微知著的效果,人物的识见和气节仍光彩逼人。

4、思考:试归纳总结本文主题思想。

讨论后明确:

本文记叙了段太尉一些优秀事迹,并没有抒情、议论,只是具体描写了段秀实的沉着、机智、不畏强暴、爱护人民这些优秀品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安史之乱”后那些拥兵自重的新军阀对人民的残酷压迫,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5、作业:《优化设计》除课外文言阅读外全做。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总结归纳本文的人物性格和写作技法;。

2、讲解讨论《优化设计》上的`作业。

一、人物性格分析。

研讨:课文写了段太尉的几件逸事?各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明确:

1.诛杀暴卒刚正沉勇。

2.代民偿租仁慈宽厚。

3.拒收贿赂清廉正直。

二、写作技巧分析。

1.文中写焦令谌如此骄横,其作用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反衬,从而表现作者褒贬分明、爱憎强烈的感情。

2.本文在写作技巧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

讨论后明确:

《段太尉逸事状》的写作特点大抵可分为三点:一是精心选材,每一件事都突出表现主人公思想性格的一个方面;二是用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塑造人物形象,描写生动形象,而不作议论;三是使用倒叙手法,有利于主题突出,文章结构巧妙。

首先是精心选材,全文写了段秀实三件事,每一件事都表现他的思想性格的一个侧面。第一件逸事是“勇服郭?”,详细记述了段秀实自荐平乱,只身前往军营,面对全身披挂、张牙舞爪的乱军,慷慨陈辞,抓住要害说服郭?,又主动留宿营房,以凛然正气震摄乱军,每一步骤都突出了他的“勇敢”。第二件事是“仁愧焦令谌”,表现了段秀实仁义爱民的思想品德,第三件事“节显治事堂”,他对朱?的拉拢贿赂早有提防,他“戒其族:‘过岐,朱?幸〔作万一讲〕致货币,慎勿纳。’”朱?果真送来三百匹大绫,他的女婿实在推托不掉,不得以收下。段秀实事后才知道此事,一面指责他的女婿,一面命令将大绫放在治事堂的房梁上,坚决不许把大绫放在家中。这件事表现了段秀实很有政治远见,颂扬了他的清政廉洁。三件事,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把三件事联系到一起,可以完整地钩勒出段秀实的思想品德:见义勇为、仁义爱民、廉洁清正。

柳宗元在本文中未发一句评论,而是用富有个性化的言语行为来表现段秀实的思想性格。如第一件事,郭?部下十七人依仗郭氏父子势力,到集市抢酒闹事,段秀实将这十七人“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显示了他平定乱军、安抚民心的决心和魄力。乱军“一营皆噪,尽甲”,为了化解矛盾,消除**隐患,明示道理,段秀实决定只身独往军营,文章是这样描写行为言语的:“解配刀,选老嬖者一人持马,至?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并且乘机开导官兵们:难道郭氏父子对不起你们吗,“奈何欲以乱败郭氏?”段秀实勇闯军营,仅仅几句话就点明了问题的要害,致使郭?及其部下不得不垂首俯教。读到此,不能不为柳宗元善于用个性化的言行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所折服。叙述“仁愧焦令谌”一事时也是以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段秀实对无故挨打的农民倾注了自己的仁爱,文中描写道:“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农民身上的)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寥寥几笔,一个正直、仁义而又满腔义愤、无处说理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

文章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学员在阅读时一定早就发现了。本文写了段秀实三件逸事,如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结构,那么“仁愧焦令谌”一事在先,“勇服郭?”在后,但作者叙事时有意将先后顺序颠倒,作者在最后一段点出自己的良苦用心,是为了反驳当时一些别有用心的对段秀实的污蔑。这些人编造“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的流言贬低段秀实宁死不附叛贼的英壮行为,而为了突出强调段秀实临死不屈的行为绝非一时冲动,而是“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另外将精彩事例先行叙述,也能更吸引读者。

三、讨论讲解《优化设计》作业。

教学后记:

40 2367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