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精品教案【范例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八年级物理精品教案【范例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八年级物理精品教案【第一篇】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光的反射现象,然后转入研究光的反射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光的反射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

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反射现象的规律

一、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

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如在遮蔽门窗的教室内,打开电灯,我们不仅能看到发光的电灯,同时还能看到桌椅、墙壁、同学及周围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什么原因?从而引出“反射”的概念,还可举例我们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光,但它不是光源,有人说站在地球上看地球就像一个大月亮。引入反射后,可进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光线的反射遵从什么规律?引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定律

方法1:演示实验总结规律,按照书67页实验进行教学。

演示前,将演示器材一一展示给学生。其中,硬纸板的可折叠性及硬纸板上的刻度一定要让学生看清楚。

实验中,边演示,边介绍名词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随后板书光路图,如图5-2-1,并标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度数。

教师引导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方法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使用)

向学生介绍书67页的实验器材,并介绍基本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可超出书上所给的器材)

实验探索并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归纳出光的反射定律。

2.光发生反射时光路可逆。

演示:如图5-2-2图,a点发出的光经o点反射后到达b点,在b点再放一光源,使其发出的光射向镜面某点如c点,调整光线bc的方向,使其与bo重合,发现其反射光线与oa重合,从而说明反射时光路可逆。

在讲完反射定律以后,可在课堂上增加以下基本练习。

1)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入射角和反射角各等于多少?

2)入射光与界面夹角60 °,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多大?

3)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垂直,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

4)完成光路图。(图略,可选不同类型的题目,参考习题精编5、6、7题形式)

方法1:教室内有阳光射入的情况下可用这种方法。

演示:让一束太阳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调整镜面的方向,会在墙上产生一个明亮的光斑,迎着反射光的方向看,很刺眼;用一张白纸代替镜面,从各个方向都看不到耀眼的亮光,同时墙上也没有明亮的光斑。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然后再用光路图说明原因。讲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2:从反射面入手分析

在纸板上垂直插入几根牙签如图5-2-3,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随后将纸板随意弯折,如图5-2-4,这时学生会看到法线不再平行,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由此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用光具盘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

八年级物理精品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课型与教学方法:新授课。先学后教、适当点拨,自主学习,学生实验。

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检测题,弹簧,磁铁,气球,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时间2分钟)。

二.学习目标。

1:掌握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2:力的三要素。

3:用示意图表示力。

4:认识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一:观察教材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二.先学后教。

活动二:阅读课本42页你能说说力的单位及符号吗?

活动三:阅读书本第42页“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完成下列问题:

活动四:阅读书本第42页,完成下列问题:教师适当提示: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活动五: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作用力)。

(2)演示: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近时相互排斥。(一个通草球排开另一个通草球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都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

(3)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4)学生实验: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拎书包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

(5)看课文第33页图,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推开。)。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完成下列问题:

课堂小结:(约4分钟)(可师生共同小结本科收获)。

八年级物理精品教案【第三篇】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怎样防治噪声?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八年级物理精品教案【第四篇】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器材: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空气

f f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图示

各部分的作用…… 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 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 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 (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 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教学后记:实物眼睛……凸透镜 比较

总结规律:眼睛是可调的凸透镜

可以播放动画说明近视眼、远视眼及调整方法

八年级物理精品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 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以及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

教学重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预习: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两种透镜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以下问题 :

1、边缘厚中央薄的是 透镜。 边缘薄中央厚的是 透镜

2、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

3、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 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 作用。

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1.照相机: 想想做做

2.投影仪:

3.放大镜:

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问题3: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小结: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 在胶片上,成___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镜 ,使屏幕上成 像。 3、放大镜成 像。

三、训练与检测:

1、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它们用的透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 照相机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仪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像。

3、 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 (填“大”或“小”),这 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像。

4、 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凸透镜只 能成虚像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 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5、 窗台上放着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太阳光透过玻璃缸射到屋内窗台下的桌面上,发现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阳光亮,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凸透镜

c.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凹透镜

6、 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7、 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b c d

8、 下列光学仪器中,得到缩小实像的是( )

a. 凹透镜 b . 平面镜 c. 幻灯机 d. 照相机

10、下列光学仪器的应用,哪个能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自我点评:

八年级物理精品教案【第六篇】

常识性了解照度的概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照度对视力影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材通过把光源设置在不同位置,观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给出照度的概念和单位,然后介绍了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和国家规定标准中的学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过实验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1)通过实验观察与测量加强学生对照度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断是否达到国家标准,从而使学生增强“标准”意识。

3)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得出。

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照度计、点光源、每个同学带一个手电筒。

一、新课引入。

在暗室中进行学生实验:用手电筒垂直照射桌面,改变与桌面的距离,观察桌面明亮程度的变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1.照度的概念。

给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绍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以及国家规定的照度卫生标准。

让学生感知照度:给出国家规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标准,通过改变教室内灯的个数,来达到桌面的规定照度标准,若教室灯的亮度不够,可采用手电筒辅助照明。

2.影响照度的因素。

提出问题:照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学生可能猜测出很多方面,如与光源有关等,正确的给与肯定,属于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范围的不予判断。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限定条件:同一光源。

研究内容:

1)照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

2)照度与光照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学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对同一个光源来说,光源离光照面越远,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离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与光照面距离一定的条件下,垂直照射与斜射比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线越倾斜,照度越小。

进行眼睛的保健卫生教育。

八年级物理精品教案【第七篇】

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的两种现象,与前面已讲的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四种现象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知识体系。尽管升华和凝华在我们南方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小学自然课本中也没有讲过;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四种现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程的方法来探究碘的升华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何探究碘的升华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尝试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是本节的重点。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实验探究法、分析讨论法。

实验探究法

教师: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挂图、烧杯、热水、新、旧白炽电灯各一只、多媒体。

复习总结,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现象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自然现象:

1、北方冰冻的衣服在寒冬也会干

2、霜的形成

分析说明:固态与气态之间能转变。

新课教学

升华和凝华

演示碘的升华和凝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

现象:

1、缓缓加热,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是直接变成了紫色的碘蒸气;

2、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冷却,碘蒸气没有液化,直接变成固态的碘。

由此总结出升华和凝华概念。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强调“直接变成”。

练: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早春的雨b、初夏的雾c、深秋的露d、冬初的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分析碘的升凝华实验

1、缓缓加热,碘才发生显著的升华现象。这说明物质升华要吸热。

2、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碘蒸气稍稍冷却,碘才凝华。这说明凝华要放热。

结论:物质升华时吸热,凝华时放热。

强调:吸热、放热既是现象,又是条件。

练:解释下列现象

1、霜的形成;

2、放在衣橱中的卫生球越来越小;

3、天气寒冷时,教室玻璃内表面出现的“窗花”;

4、用久了的灯泡壁会变黑;

5、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参见课本);

6、冬天,始终冰冻的湿衣服也会干。

课堂小结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时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时要放热。

2、用物态变化三角形总结各种物态变化

巩固练习(利用多媒体展示)

(1)、灯泡中的钨丝用久了会变细,这是由于钨丝在高温下会产生_____现象,玻璃泡发黑则是由于钨蒸气遇冷时______的结果。

(2)、北方冬天清晨,在有人居住的房屋窗户上往往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出现在窗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b.出现在窗内侧,由水凝华而成

c.出现在窗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d.出现在窗外侧,由水凝华而成

(3)、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____时要_______大量的热,使可燃物周围的温度降低,不能达到着火点,同时密度较大的二氧化碳又隔绝了空气,使可燃物不易燃烧。

5、布置作业

(1)阅读p43生活

八年级物理精品教案【第八篇】

教材第108页――112页。1、质量的定义和单位;2、质量的测量与天平的使用;3、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4、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物态和位置而改变。

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2.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实验演示法,讨论法。

学生天平(带砝码),小石块,水、烧杯,矿泉水瓶子一个。教学课时:1课时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上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物体的这个性质就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40 2028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