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设计与反思样例最新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设计与反思样例最新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设计与反思【第一篇】

今天,我又一次细细品读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读完之后,我再一次被肖邦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深深地打动了。

文章主要写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感人事迹。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肖邦说的那句话:“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是肖邦临死前对姐姐的嘱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这是肖邦“生在祖国,死也在祖国,心里永远不会忘记祖国”的爱国情怀。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呢!这种爱国情怀把我给震撼了。

古今中外,像肖邦这样的爱国仁人志士数不胜数。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他帮助国家抗击金兵,却不断遭到奸臣的嘲笑。在他85岁时,他仍然不忘祖国统一的信念。有一天,他突然感到身体一阵不适,知道自己将与世长辞,便拿来笔和纸写下了《示儿》这首诗。写完之后,他慢慢闭上了眼睛,与世长辞。

肖邦,一个有着爱国精神的人、一个拥有爱国之心的人、一个让我敬佩的人……让我们也像肖邦一样,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设计与反思【第二篇】

课题的教学往往容易被忽略。直觉告诉我课题教学值得思考与研究的空间也很广阔。

1.运用课题,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教学伊始,学生的课本尚未打开,我就请学生说出课题。大部分学生都举手了,一学生胸有成竹、清清楚楚地报出了课题;对于未举手的学生,他们的预习质量就值得怀疑了。板书课题后,请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一学生说,课题中的“我”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肖邦。也有学生对肖邦的生平资料进行了补充。发言出色的同学显然就是预习工作做得好的学生。

2.运用课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读着课题,让学生质疑问难:肖邦为什么要离开祖国?他为什么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等等。学生的问题越多,说明他的思维越活跃。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充满了阅读的期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高涨起来。

3.运用课题,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但能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能领会文章的主题,把握情感基调。从“把心脏带回祖国”这样的字眼,显然可以体会到肖邦深厚的爱国情感以及文章悲壮的情感色彩。

4.运用课题,对学生进行写字教学。教师端正规范的板书,是对学生的示范。课题中如有生字,抓住揭示课题的时机进行及时的教学,往往事半功倍。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设计与反思【第三篇】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设计与反思【第四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绝:停止。辞:辞别,离开。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二(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三(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老师范写生字。

学生钢笔描红。

抄写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教时。

1、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2、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过渡:那不得不离开的场面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难忘吧!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

a.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时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段。

背诵第二段。

第三教时。

1.课文前三段分别讲了什么?

2.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说说为什么?

3.检查,背诵情况。

先一凳相互检查,再指名背,集体背。

a.理解:弥留之际。

b.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

c.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3.引读第6自然段。

a.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

b.比较句子: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c.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节。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设计与反思【第五篇】

上周,我校有效语文课堂教学过关活动在三位骨干老师精彩献艺中拉开了帷幕。武高云老师以《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的课堂教学,向我校全体语文老师诠释了“有效课堂教学”的真正含义,并为我们构建出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学组织有着很强的示范性,同时,这堂课也让我们认识了一位骨干教师过硬的教学内功和语言素养。我认为,这节课不仅具有有效性,还具有艺术性。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定位准确,为有效、高效的教与学奠定了方向。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教学主题是“心中有祖国”,《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其中的1篇记叙性散文。高云老师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单元训练的情感目标,把研读课文“别离祖国”、“埋头创作”、和“将心脏带回祖国”这三个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难点,所有教学环节的设计、展开和延伸都重点建立在这三个自然段上,且步步深入,层层提升,直至学生在认识主人翁崇高人格的基础上,也使自己的爱国之情得以加强。

二、教学重点的突破,立足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使得教学目标的实现,变得水到渠成,教学方法朴实而有效。

如对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高云老师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肖邦爱国的思想根源。老师从此节中肖邦情感变化的两个词“感动”、“激动”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发现:是什么让肖邦感动?又是什么让肖邦激动呢?从而抓住了层次性很强的内容“咏唱送别曲”、“深情叮嘱”、“赠送泥土”,并透过内容让学生品析到,这不是普通的送别,而是祖国和人民对肖邦的真切嘱托和深切希望,这使得肖邦的别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正是因为对祖国的爱和不舍,肖邦才泪水“盈满眼眶”,“郑重”接过泥土,“回首望了望”华沙城,“疾弛而去”,同学们找出的这些词句,加之他们的理解、汇报和真心朗读,让我们感觉到,同学们已能听到肖邦的心跳了。

再如对肖邦爱国行为这一部分的教学,高云老师又抓住引导对“悲愤忧虑”、“彻夜工作”这些关键词语的理解与交流,再从词深入到句子,到段落,再发散延伸,让学生逐渐感悟到肖邦在国外18年,心却留在祖国。而对于“把心脏带回祖国”这部分的教学,高云老师又引领学生扣住对“紧紧”、“喃喃”这对力量色彩矛盾的词语的研析,让学生真正能穿越时空,清晰地看到一个年青而伟大的爱国音乐家的高尚灵魂。

高云老师就是用以词为作眼点,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章及中心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构建,始终植根在具体的语言文字这个基础上。

三、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有效权力交给了学生。

纵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对于语意的感悟,对于中心的突破,都是教者经过巧妙地引领,让学生自己走进课文,读文章,找词句,谈理解,想画面,悟中心,有感情朗读,背诵,直至对肖邦18年工作情景的细化和延伸说话,以及“他就是这样的人”的主题写话环节,课堂上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角,老师只是在傍白。课堂容量大,学习环节紧密,学生时刻处于有效而紧张的训练氛围中。这正是小学高年级有效、高效语文课上学生应具备的学习状态。

四、把课文作为载体,基于课文,同时拓展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想象,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课文对于肖邦在法国18年的创作生活作墨不多,但很感人,这一节又是文章的重点。文中的“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作曲、弹琴”“他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这些文辞蕴藏的涨力很大,想象空间很广阔。高云老师抓住这一契机,鼓励学生想象说话,想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身体状况下,肖邦总在为国创作。这一说话环节的安排,一下子就让人物形象变得更为丰满起来,中心变得更为鲜明起来。类似这样的拓展还有几处。我认为这种教学环节,它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教学方向,它在告诉我们语文老师,要把语文书作为教学的载体,同时要善于利用这一载体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训练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不能教死书。

五、富有文彩的和激情的语言,营造了语文课学习的最佳氛围,使得语文课具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殊的文化品昧。

高云老师的教学语言凝炼、精美,包含情感,富有文彩。这正是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崇尚的语言特色和文学修养。有人喜欢家常话,但我更喜欢文学语言。我发现高云老师整堂课的教学语言的组织,对发展学生语言来来说就是一种示范,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学。如对找课文重点词的提问方式:“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哪些词语一下子闯入了你的眼帘?”等,问话方式富有变化,保鲜!再如,当高云老师结合课文特点用音乐来渲染学生读文情感时,老师在一边独白:“这铿锵有力的节奏,这催人奋进的旋律,这是悲痛中的愤怒,愤怒中的呐喊,呐喊中的抗争啊!”我想老师的这段独白给学生搭建了走进音乐,走进课文,走进主人翁的桥梁,这种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文字,也会让每一个有情感学生的心和主人翁的心共同博动。

再如,在导入过渡学习第5节时,老师深情朗诵:“18年忘我的工作,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得这位天才音乐家病倒了,弥留之际,他有多少话要说,又有多少话想说啊,但是他只说了一句话。”这样的过渡一下子就能让学生带着虔诚的学习态度把目光和心定格在反映课文灵魂的这句话上“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类似这样撞击心灵的语言有很多,它让我们感到语文课是一门艺术。

这里,我想提两点想法:

一、对于第二节的背诵,在组织形式上可不可以把它同对主题的理解扣连在一起,是否可以先这样引领背诵:爱斯内尔两次叮嘱,在肖邦听来如同烙印,深深刻在心上,因为这叮嘱不仅是老师的,更是祖国和人民的,让我们和肖邦一起记住它,能行吗?试试看。这样就把背诵的目的性提升了,而不是为了背诵而背诵。

二、课文第5节是文章的灵魂,无论内容或思想都是文章的高潮所在,可以从前面的教学中挪点时间来,加强朗读和感悟,让同学们记住这让全世界的爱国人士为之动容的声音“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设计与反思【第六篇】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以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的,主要写了列强瓜分了波兰,使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生送别时,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在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在祖国地下,爱国之情一览无遗。

根据课文的主题,我觉得只有通过充分的朗读才能感知这浓浓的爱国之情。比如埃斯内尔对肖邦说的话,肖邦的举动,肖邦的忘我的工作,等等,都需要好好地品读。我们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分角色朗读和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肖邦的忧伤和愤慨,感受到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课文中有两处值得提醒学生的地方,一处是埃斯内尔送肖邦祖国波兰的泥土的蕴意,第二处是肖邦让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意义,学生们通过品读,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含义。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课堂内外我都进行了拓展延伸,比如介绍爱国志士,引导学生阅读爱国情感的文章,学生们被文中深深的爱国情怀所感动,对爱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设计与反思【第七篇】

1、知识目标:学习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能力目标;分析诗歌以平凡而新颖的意象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3、情感目标:诵读诗歌,感受并学习诗人热爱祖国的激越情感。

分析诗歌意象运用的特点。

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经历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比较法、启发法。

设计思想:

本课从相同题材诗歌的比较入手开始分析,意在突出本诗的情感发展脉络及其意象使用上的特点。同时,如何解析朦胧诗的朦胧,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诗歌的特点,学会分析鉴赏这样的诗歌,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即从分析本诗意象的象征意义。另外,本堂课的学习重在对学生启发引导,引导他们读更多的诗歌作品。

一、导入:

1、你知道现代诗与当代诗怎样划分吗?

明确:以49年为界,并顺势讲述当代诗的发展状况。

2、朦胧诗人强调诗人的主观感觉世界,大量采用虚写法,使诗由具体变得抽象,追求诗的内在旋律;选用奇特的意象,打破时空秩序,捕捉瞬间感受,运用跳跃性的结构,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让人读起来不那么明晰易懂。他们的.代表有舒婷、顾城、北岛等人。

二、诵读:

1、引导学生以本诗比较《我爱这土地》和《赞美》,体会它们内容风格的区别。

2、导读:三者均情感挚烈。但《我爱这土地》低沉而一气呵成,《赞美》意象繁复而情绪复杂,较《我爱这土地》情感高昂。本诗前二节情绪低沉,后文则高昂激越,情感更富有变化。

3、学生诵读诗歌,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而给予指导。

三、分析诗歌:

1、你读诗歌的第一节有什么感觉?感觉源自意象,“老水车”、“矿灯”分别会出现在哪能里,它们可能会象征着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明确:“老水车”、“矿灯”会出现在乡村与厂矿。“破旧”的修饰加重了“老水车”的不堪状况,但它“数百年”来没有停止地“疲惫”地工作。由此,中国农业的窘迫艰难显现一斑。“矿灯”是用来照明的,但“熏黑”的它能做什么,可在这里,它仍用来照明,“照你在历史的隧道里蜗行摸索”,几个修饰的运用,从多个角度表现了“你”的艰难、沉重,这恰正是中国工业的写照。“稻穗”、“路基”分别强调各自所指,“干瘪”、“失修”的修饰则表明了收获的空洞、贫困的程度。“驳船”是一种船的称呼,也不妨理解为班驳的船。“淤滩”是河滩,“淤”的修饰自然紧紧困住了船,如何挣脱这困境?“——祖国啊!”灾难深重的祖国、贫困的祖国啊!这呼喊是痛苦的呼喊。

2、这首诗的第一节颇像《赞美》的第一节,舒婷会怎样把握下面内容呢?

明确:她会如同穆旦一样写希望,可如何行文呢?仍去寻找一个农夫吗?不,舒婷的表达是独特的:“我是贫困,我是悲哀”对上节诗作了总结。下文“希望”是那么挚烈,但它也是那么强烈的刺激着我们。“——祖国啊!”这呼喊是为祖国有了希望而不能实现希望的痛苦而呼喊。

3、诗歌的第三节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蛛网”、“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这些意象本身就是那么新鲜,那么富有朝气,那么微妙地传达着喜悦的出现。这就是祖国,“簇新”的祖国,“喷薄”而出的祖国!“——祖国啊!”这是为祖国的觉醒振兴的呼喊!

难点:“蛛网”是纤细的,可它存在。“神话”是缥缈的,可它是那么美好。二者组合是为了叙述“簇新的理想”,应该说这是为了从一二节过渡到下文。

4、诗歌的用意表达在这里已经很振奋人心了,但诗人没有停笔,而是继续深入表达。你看看诗人是怎样显示思想的深邃的?请结合诗文具体分析。

明确:诗人进一步表达自己与祖国血肉相连的关系,表达自己为祖国甘于献出生命。诗歌先从“我”的微小谈出自己是祖国母亲身体的一部分,又以“我”的庞大表达自己不会与祖国分离。接着以“乳房”这一意象真诚的把祖国比为母亲,这样二者的关系更牢固。“迷惘”、“深思”、“沸腾”几种状态的“我”,写出了我的成长过程。我既然成长起来了,那么我就要为祖国的“富饶”、“荣光”和“自由”而奋斗,甚至献出生命。此时,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顶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诗人用生命呼喊出的热爱。

5、请学生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从而了解诗歌意象象征的朦胧,体会朦胧诗的特点。

6、小结,并请学生再诵读诗歌。这之后,请学生比较与《我爱这土地》和《赞美》在意象的运用上有什么区别。

明确:意象的平凡而新颖、内涵丰富是这首诗的特点。

四、扩展阅读:

提供阅读材料《致橡树》,请学生讲析,并朗读舒婷的其它诗歌。

五、作业:

1、对《致橡树》的意象进行分析,完成200字左右的文章。

2、查找其他朦胧派诗人的作品,阅读品味。

六、板书设计:

舒婷。

意象新颖。

象征丰富。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设计与反思【第八篇】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40 21386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