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的语法教学设计与说课稿【汇集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育工作者的语法教学设计与说课稿【汇集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育工作者的语法教学设计与说课稿【第一篇】

7月1日,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香港的回归是祖国经济强大,国力增强的表现。为了纪念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感情,国标本苏教版选编了这篇课文--《东方之珠》。

这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香港“迷人的沙滩”

“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赞美了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香港的介绍层次非常清晰,把香港这个世界著名的大都市风貌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二说教法。

1.指导观察法。

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发挥形象直观作用,以图带文,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自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多媒体辅教学法.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到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优美的图画,也为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词语做铺垫。

3.鼓励欣赏法.

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激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力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特点,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4.情境教学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设置了一个“扮演播音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学法.

1.合作学习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呢?在整个充满灵性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涵的情感,感悟出学习方法。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在说说、读读、评评中,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

2.美读训练法.

以“看、听、说、读、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一遍读都具有目的性和指导性。

引导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并在授课过程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说”的能力,运用图片、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通过视听材料和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把学生带入文字描绘的情景之中,使学生体会到香港的繁华与美丽。本课通过让学生扮演播音员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读等方法,增强学生朗读课文的趣味性,同时通过学生自己分享的“教育工作者的语法教学设计与说课稿【汇集10篇】”,拓展学生的视野,养成课前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这一课需用三个课时,下面我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生字,理解词语,感受香港的繁华、著名、迷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续练、讨论、评价、欣赏、背诵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香港的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符合本课的特点,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语文学习具有趣味性、审美性,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体会“东方之珠”的美丽繁华,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巩固新知.。

课一开始,我就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并让学生结合画面去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2.导读课文,引导实践.。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会通过出示地图,引读课文,让学生朗读,然后用指导观察法,在观察中初步了解香港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第二至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最想去哪里玩?”引导学生以旅游者的身份,用旅游者的眼光读课文看香港,我以学定教,从学生的意愿出发确定学习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借助图片,课前分享的“教育工作者的语法教学设计与说课稿【汇集10篇】”,或者播放香港的录像片,让学生扮演播音员,对自己最感兴趣的自然段进行朗读。然后用鼓励欣赏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读后的感受,再组织大组交流,品味课文意境。在朗读和交流中,重点让学生品味本课优美语言,感受作者对香港的赞美与热爱,从而激发学生对香港、对祖国的情感。

在二至五自然段中,“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是本课的理解难点,教学时,我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法让学生们结合画面,这样便能轻而一举的理解这些词语了。

第六自然段也就是本课的中心句“香港真是一颗璀璨的‘东方之珠’”贯穿全文。从而使情感有浅入深,由弱到强,抒发对香港、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六)课外延伸,拓展练习。

课文和实践都是相结合的,脱开书本后呢,可以开展“香港”专题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自行选题,或组织专题学习交流活动,可以开展小报展览,图片展览。或者“我爱香港”的专题汇报活动。

同时,我会充分发挥课外读物“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作用,给学生简单介绍香港的工业体系,商业区,还有天坛大佛、宋城、九龙城寨公园这些旅游景点等。这是为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铺设桥梁,达到抛钻引玉的目的。

现在我说一说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潜水湾------迷人。

东方之珠海洋公园------举世闻名。

铜锣湾------热闹。

夜晚------灯的海洋。

整篇课文是从“潜水湾”、“海洋公园”、“铜锣湾”、“夜晚”这几个方面来介绍香港的。我会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总结概括出这几个景点的特点给板书出来。

我这样设计板书呢,可以让学生们一目了然的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作者邮箱:@。

教育工作者的语法教学设计与说课稿【第二篇】

1.通过再次学习统计,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再次认识统计表,获得统计的结果。理解和掌握复式统计表。

3.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流程。

一、提供质疑,唤起意识。

师:学校读书节你读了那么书,要知道同学们最喜欢那些书,我们怎么办?

生:统计……。

师:具体方法?

生答。

二、提供探索,激活意识。

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分类理一理。

师:怎么整理?

生说。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分类整理,哪种方法比较好?通过比较,学生再熟知方法。

师: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是“分类理一理”。

(2)语言描述。

看了这张图你能告诉你什么呢?请你和同桌说一说,同桌在说的时候,你要仔细听,听听他说的是否和你说的一样。(学生互相说。)。

刚才同学们交流得很认真,现在谁能站起来响亮地说给大家听。

像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2.独立操作、体会过程。

师:航模组各多少人,怎么整理制表?

学生汇报分类分享的“教育工作者的语法教学设计与说课稿【汇集10篇】”,并让学生说说从表中知道了什么?先同桌说,再指名说。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1、用所学“统计”知识选出同学最喜欢哪几门功课?

师:请同学利用我们所学的统计知识选出我们班喜欢的功课是什么?然后完成你手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师:要完成这个统计,你们会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数据呢?

生答。

四、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你还对老师或者同学说些什么吗?

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统计》这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理解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工作者的语法教学设计与说课稿【第三篇】

从容说课。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5][6][7][8][9]。

教育工作者的语法教学设计与说课稿【第四篇】

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了解中国人的外貌特征和语言文字。

了解中国之最,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国旗、国徽”图片;“外国小朋友”组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图片;“汉语英语”音频;“各国文字”组图;“中国之最”音频及组图。

材料准备:小镜子。

活动过程。

出示图片“国旗、国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小朋友们,中国的全称叫什么?

——我们国家的国旗和国徽长什么样呢?

——国旗和国徽代表什么呢?

小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全称;五星红旗是中国的国旗,她的图案是四颗小星围绕一颗大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国旗和国徽都代表中国。

出示材料“镜子”、组图“外国小朋友”,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及外国小朋友的外貌特征,知道自己是中国小朋友。

1.发放材料“镜子”,请幼儿观察自己的外貌特征。

——认真看看镜子中的自己,头发、眼睛、皮肤是什么颜色的呢?

2.出示组图“外国小朋友”,鼓励幼儿说说外国小朋友与自己的不同之处,知道自己是中国小朋友。

——这些外国小朋友的头发、眼睛、皮肤跟你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引导幼儿了解中国及自己所在城市的地理位置。

1.出示图片“世界地图”,引导幼儿找出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并观察中国的版图轮廓。

——中国在地图上哪个位置呢?

——中国在地图上的轮廓图像什么?

2.出示图片“中国地图”,引导幼儿寻找自己所在城市的位置。

——我们的城市在地图上哪里呢?

播放音频“汉语英语”、出示组图“各国文字”,引导幼儿了解中国的语言和文字。

1.播放音频,引导幼儿了解中国的通用语言是普通话。

——你听到了什么?

——哪个是我们所说的语言?

——我们说的语言叫什么呢?

2.出示组图“各国文字”,引导幼儿区分中国文字和外国文字,了解中国的文字是汉字。

——图中哪个是我们国家的文字?

——我们国家的文字叫什么呢?

播放音频及组图“中国之最”,引导幼儿了解中国之最,并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知道的美丽中国的人事物,萌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

——身为中国的小朋友你开心、自豪吗?

附小知识。

中国之最(小知识)。

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北京故宫。

中国有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万里长城。

中国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中国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布达拉宫。

中国最有名的动物——熊猫。

教育工作者的语法教学设计与说课稿【第五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展示、比较、说一说活动,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写百分数。

2、通过比较辨别凸显百分数的优势,区分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

3、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比较、分析、分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出百分数,教学百分数的读法。

师:近年来,我们学生的近视率引起了大家的高度重视,根据去年年底的统计,我市学生的近视情况如下(媒体出示)。

2、揭题。

生展示他们找到的百分数。

师有选择的板书并小结:看来生活中这样的数确实挺多的。数学上把这样的数,叫百分数。那么什么是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怎么写?还有哪些跟百分数有关的知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1、比较中凸显百分数的优点。

师:大家都在关心我们学生的近视情况,作为老师当然更要关心我们学校同学的近视情况。下面是老师调查的二、三年级的近视情况(出示表格)。

年级总人数近视人数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近视率。

二年级202。

三年级253。

师:二年级的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多少呢?三年级呢?哪个年级的近视情况好些呢?你是怎么比较的?可以先在草稿本上写写算算。

学生反馈:可能会出现通分成分母是50的,也可能是100的。

师挑选通分成分母是100的提问:为什么把分母都通分成100呢?(便于比较)。

2、教学写法。

师:二年级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10/100,又可以写成二年级近视率是10%。(媒体出示再板书)我们写百分数的时候在分子10的后面加上百分号。看看我们写百分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百分号的小圆圈写小点)那么三年级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12/100,可以怎样写呢?生写在草稿本上,指名一生板演。

师:三年级的近视率12%指的是哪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师:也就是说三年级的近视率12%表示?(三年级近视人数是总人数的12/100)(板书)。

师:那么二年级的近视率10%又表示什么?(二年级近视人数是总人数的10/100)(板书)。

2、生自主说。

师:那么谁能说说我市小学生的近视率18%,中学生的近视率49%,高中生的近视率%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自己轻轻地说一说。

生反馈说,师选择小学生近视率表示意义板书。

师:看到这些信息,你想说什么呢?

3、小组内说。

生反馈,师挑选组的代表说,并板书。

师:说了那么多百分数的意义,那么到底百分数表示什么呢?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已经说的都非常接近了。百分数就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板书意义)。

三、辨别百分数与分数区别。

1、辨别。

师:我们来看看下面的百分数是表示谁是谁的关系呢?

出示:

鸡的只数是鸭的75%。

一根绳子的长度是一根铁丝的51/100.(51/100可以改写成51%吗?)。

出示:

一堆煤重87/100吨。(看看下面这个分数可以改写成百分数吗?为什么?)。

2、师小结:分数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而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后面不能加单位。

3、加深理解进行判断。

(1)一段绳子长29/100;

(2)一段绳子长29%米;

(3)分母是100的分数都是百分数;

(4)百分数的分母都是100。

四、巩固练习。

师:简单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会写百分数了吗?

1、写出下面的百分数。

百分之一百分之二十八百分之零点五。

2、读出下面百分数,想想下面的信息给了你哪些启示?

(1)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

(2)地球总储水量中只有3%是淡水,而这些淡水中可以直接饮用的只有%。

(3)今天我们班同学的出勤率是100%。

3、根据下面的百分数,用涂色的方式设计出你喜欢的图案。

17%32%41%。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其实爱迪生说过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教育工作者的语法教学设计与说课稿【第六篇】

首先我先分析一下本课程的基本情况,本次课题选自服装设计专业主干课程《ps软件运用》,本课程授课对象为服装设计专业二年级学生,选用教材为教育部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系列教材,本课程选自教学情境四中的一个实用案例任务,教学时长为4学时。,在此之前学生学过《造型基础》有一定的版面设计基础,学过《设计色彩》,对色彩搭配有较好的认知,同时具有专业的服饰搭配和设计能力。本课程的学习将为今后的服装专题设计和服装品牌营销课程打下基础。

九零后学生普遍喜欢网络购物、玩微信、玩手机、淘宝等,但是部分学生对电脑的使用仅局限在娱乐的用途上,对于专业软件比较陌生。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制定本课题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教学重点是图像合成中利用通道、路径等工具抠图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如何根据素材图片中光影分布,对合成对象进行正确的光影设置从岗位需求出发,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实际任务为驱动,并按实际工作步骤来组织教学,从而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达成三位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传统的软件教学注重工具使用技巧的教学,讲课形式单一,案例固定,学生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发挥,课前课后师生交流较少,评价方式以教师主观为主,形式单一。

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后,教学形式变得多样化了,可以通过视频、动画、微课堂等多种手段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通过qq群、微信公众号和网络学习的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全天候交流;采用网络投票和现场投票等形式,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使评价结果更具客观性。

我们针对各个学习活动制定了一整套资源,包括旨在解决重难点的微课,一套源文件,一套在线测试题等等。将宿舍、工作室,ps微课堂,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公众号、qq群等构成了一个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环境。

教学实施:

结合现代学生爱网购的特点,根据某一服装品牌新品发布计划,需要设计服装新品宣传海报。本单元的任务是设计海报内容、搜集相关素材,并利用photoshop软件完成海报的制作,任务总体难度适中。我们将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分成四个学习活动,每个学习活动均能完成一定的任务,达成一定的目标。

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一中,学生跟着微课模仿图像合成案例,旨在掌握图像抠像的基本技巧,理解图像合成的基本原理,对图层蒙版、图层混合等有初步的掌握。然后学生通过在线平台的测试系统,对本单元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系统的练习。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和ps微课堂微博账号,推送优秀的服装海报设计案例,并介绍海报设计的方法和要点。

海报的设计方案则由小组共同完成。首先小组成员制定调研计划,对海报设计进行线上和线下的调研,掌握不同风格服装海报的设计特点,初步制定本组海报设计的方案。每一个图片需要做的后期处理通过标注的方式显示在ppt上,方便后期汇报交流,然后由组长提交到在线平台。教师通过批阅课前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qq群解决学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这种课前自主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海报设计、抠像、图像合成等单元核心点,设计方案也比较完整。

学习活动二就是方案展示,在课堂上由各组代表进行方案的汇报,并由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这种公开的演讲较好的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习活动三主要是海报的制作,因为有着任务驱动和小组间的竞争关系,每个成员都很积极,教师不断观察每组的制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帮助解决一些技术难点,示范典型操作。由组长将制作内容和进度提交教学平台,作为教学考评依据。

学习活动四是学生课后继续完善作品的过程,完工以后由组长提交至教学平台。

最终学生都较好的完成了海报的设计制作,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按照计划顺利实施,与以往的教师课堂上讲解示范,学生跟随练习的教学模式相比,有以下两点不同。

第一,在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受任务驱动,具有较好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在思想上成为行动者,而教师成为指导者,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任务,达成目标。

第二,利用翻转课堂模式,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一,让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学习的平台自主学习,掌握核心技能。课堂学习则专注于汇报、讨论、修改和制作等深入互动环节,并且及时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解决一些技术难点,以利于学生在课后继续自主学习。这样在一个教学单元内,学生可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

灵活运用,这就需要在持续进行优秀案例的学习,并将相关知识运用到其他专业课程中去。

教育工作者的语法教学设计与说课稿【第七篇】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您们好!

我叫杨淑芳,来自武当中学.很高兴能参加这次优质课竞赛,并得到您们的指导。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0课《那树》。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过程设计这五个方面把我的理解和认识作一个说明。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曾得到许多专家的好评,而且这篇散文丰富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品味、欣赏。本文不仅是1篇非常好的语文学习材料,同时也是1篇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教科书,其中的思想价值、情感价值、审美价值、文学价值等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运用发挥。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的感慨。文章写作思路清晰、明澈,语言生动、老练、简洁,描写性和形象性很强,语言富有表现力,感染力,感情色彩强烈,表情达意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长,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大树的同情以及对人类罪恶行径的批判与憎恶。本文在语言、写作思路等方面都值得学生品味学习,其中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意义尤为深远。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确定目标要有科学性,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体验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依据九年级学生认知规律我确立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并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

根据本文的内容与《新课标》要求,我把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理解分析能力、让学生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妙处同时揣摩语言,正确认识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作为文章的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作为文章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1、教法:《新课标》教学建议指出:“要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我利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图片以及歌曲创设情境。

(1)用情境激趣法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课前:用歌曲好大一棵树和一幅鲜活的大树将学生引入情境中去。

(2)朗读教学法使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获得的体验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采用了朗读教学法,重点语句要多读,从而获得深刻理解,如朗读大树被杀戮的的精彩语句时,重点让学生体味“咬”、“嚼碎”等词语所渗透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3)对话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起到桥梁的作用,让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步步深入课文,由整体感知到引发深入思考。如:你认为那是一棵怎样的树?他有怎样的特点和品格?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文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注重延伸拓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如:如果你是那位交通专家你会怎样做?如此,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

2、学法:《语文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快乐的学习,让学生会学,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如朗读指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指导,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在讨论交流中获得知识,得到审美体验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

本节课分为新奇导入,赏析课文,布置作业三部分完成,赏析课文又通过“那树”(老树的价值,品格)“那命运”(对树不公的判决)(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那未来”(美好的展望)逐步归结文章主旨。教学过程可总结为新奇导入,激活感点;夯实基础,文海拾贝;合作探究,见仁见智;实战演习,学以致用四点。

(一)新奇导入,激活感点。

音乐最能扯出人普遍的情感体验,所以上课伊始我利用课件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和一幅茂盛的大树图片,同时用“绿色象征着生命”,使学生能立刻投入到课堂。把课文内容情节以消息形式呈现给学生并提出问题,既新颖使讲析课文层次清晰又创设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夯实基础,文海拾贝。

首先,从那是一棵怎样的树,因为第几段写到什么?这一问题中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到得出“树为人奉献”,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能力,激发学生无限的审美意识。再次,在人是如何屠杀树的?屠杀是如何进行的?一系列问题中通过找重点词语并积累,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夯实基础,避免看似一节很成功的课堂却导致一部分学生连基础的都没有掌握的后果。之后,自己和学生深情的阅读激活学生体验,在美文中感受语言的魅力。让学生有意识的注意散文体裁的语言美,品析鉴赏本文的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

(三)合作探究,见仁见智。

通过屠杀者对树的残忍,分几个步骤进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一问题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重在培养学生对树的悲剧的个性感悟基础上的个性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我注重延伸拓展设计如果你是那位交通专家你会怎样做?这一问题的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最后,为揣摩文章的主旨播放四幅环境被破坏的图片加上“人类仅仅毁掉的是一棵树吗?”的问题,发人深省在学生各抒己见后归结文章主旨。

(四)实战演习,学以致用。

在学生感受到王鼎钧散文艺术魅力的同时,选择啊,呀,哦,哎,喂等词写几句话,此重在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与理解能力基础上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归结文章主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关注身边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现实阐述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人类到底该怎样处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让我们和大自然和谐共处。

(五)板书设计:

要让学生对一堂课的结构和内容及主题思想有一个明确扎实的印象,我在板书设计上力求简洁、新颖,令学生一目了然又铭记于心。

(六)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评价延续,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总之,在《那树》课堂教学中,我依照《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把《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科学有效的贯彻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采用朗读法、讨论法,点评法,注重合作探究,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知识和提高语文素养能力,认识生命与自然等方面都有所收获。

谢谢大家!

教育工作者的语法教学设计与说课稿【第八篇】

活动目标:

1、初步获得有关祖国地域风貌、民族风情、人文、物产等方面的认知,感悟古老的传统和文化,感受祖国的美好和伟大。

2、通过活动,使幼儿领悟到我们是人,我们是聪明的人,产生“做一个人”的自豪感,萌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活动内容: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1、我知道的(晨谈)。

1、妈妈的生日(晨谈)。

1、国庆节的见闻(晨谈)。

2、祖国的标志(社会)。

2、祖国一家人(社会)。

2、爬长城(音乐游戏)。

3、我们的首都北京(社会)。

3、大(打击乐)。

3、美术:美丽的祖国。

4、我最爱祖国(语言)。

4、好听的京剧(社会)。

5、国旗、国旗红红的哩(音乐)。

5、京剧脸谱(美术)。

6、我爱北京天安门(音乐)。

6、祖国之最(社会)。

7、小朋友爱国旗(美术)区域活动:

科学区:

引导幼儿将收集来的各种祖国特产(实物、图片)分类,布置祖国特产展。

美工区:

1、各种质地的彩色纸、尖刀、胶水等,引导幼儿学习制作拉花、彩带等装饰物,装扮国庆的教室。

2、学习折新疆帽,做西藏裙。

3、椭圆形的铅画纸,引导幼儿设计脸谱。

阅读区:

收集祖国各地名胜风景图片,幼儿扮演主持人,介绍名胜风景,丰富幼儿对祖国的认识。

环境布置:“我们的家”“祖国宝贝展览会”“地图”等家长工作:家长配合收集各种图片,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收看有关国庆的电视节目,一起关心时事。

教育工作者的语法教学设计与说课稿【第九篇】

(1)一袋大米,吃了。

(2)一袋大米,吃了千克。

这两题中的有什么不同?

二、导入新课。

老师这有一张卡片,谁愿意读一读!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数,谁找到了?你们知道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百分数。

三、新授。

你们知道为什么把这些数叫做“百分数”?

它们就相当于分数中分母是100的分数,百分之几的分数,所以叫做百分数。只是通常百分数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写成59%、41%这样。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练写百分数。

你们知道黑板上的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吗?如:棉51%、涤49%等。

这些百分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表示两种量、两个数的关系。我们把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数和我们学习过的分数有什么不同呢?

四、练习。

1、课前复习题中,谁能换成百分数表示?

2、在规定时间内,写10个你喜欢的百分数,用含有百分数的语言告诉大家你写了几个?

3、飞标游戏,说明什么?

4、成语中的百分数。

如:百里挑一、一箭双雕、百发百中、事倍功半、事半功倍。

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再送给大家一句话,“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教育工作者的语法教学设计与说课稿【第十篇】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意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普知识。

3.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理事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2.学习写读书摘要。

3.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法、点拨法。3.竞赛激励法。4.涵泳品味法。5.延伸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这几个字词。(多媒体出示)。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多媒体出示)。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出示课件]。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讨论后归纳。]。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分享的“教育工作者的语法教学设计与说课稿【汇集10篇】”,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也有不少的诗歌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1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1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六、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现象本质。

教学后记:

学了这课,同学们学会了筛选课文信息,能自觉地去观察事物,但是还不能准确地表达。

40 2058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