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设计范例【最新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初中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设计范例【最新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初中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篇】
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秦王扫六合同步练习。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一、填空题。
1.从年到年,秦王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
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
秦朝统一后,派将军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东到的长城。
3.秦始皇派人开凿了,沟通了水系和水系。
二、选择题。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朝代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
2.“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的诗歌颂了秦始皇哪方面的功()。
a统一文字b统一中国c修筑长城d设置郡县。
3.针对秦建立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状况,秦始皇下令实行的政策是()。
a统一文字b统一度量衡c统一货币d焚书坑儒。
4.秦始皇确立中央机构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
5.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朝实行了()。
a分封制b县制c郡县制d颁布“推恩令”
6.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全国流行的标准文字是()。
a.大篆b.隶书c.小篆d.古文。
7.下列有关秦朝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秦朝的建立者是赢政。
b从公元前260到公元前2,赢政陆续灭掉六国。
c秦朝定都咸阳d秦的统一对历史起了促进作用。
8.下列有关秦朝历史的评述,哪一项不正确的。
a秦朝是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b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
c秦朝开始使用的圆形方孔钱成为历代铸币制造样式。
d开凿的灵渠第一次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流域。
9.“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这一事件发生在。
a公元前841年b公元前475年。
c公元前221年d公元前2。
a秦始皇b汉武帝c隋文帝d唐高祖。
a实行分封制b推行郡县制c实行科举制d推行行省制。
初中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设计范文【第二篇】
。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二、难点:
1、对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和、观点的理解。
2、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谈话、讲解、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诵有关文成公主的配乐诗,由此导入新课。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楚唐朝主要边疆民族的名称与分布。
(一)、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显示吐蕃的政权和经济)。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显示《步辇图》)。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
学生乙: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平安。先向西,后向南,穿过青海到达西藏。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习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思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六诏是南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公元8世纪蒙舍诏统一六诏更名为南诏。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利用有关史料介绍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图。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厥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兴衰,明白南下侵扰暂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不能长久。于是回纥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平对自己有利,主动与唐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两国边境平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
三、巩固小结:
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
四、学习与探究: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初中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设计范文【第三篇】
。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
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
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小结。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三、北京人。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
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
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活动: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学生阅读,先建立一个整体映像。
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增加学生的自豪感。
四、山顶洞人。
大约二十万年后,在北京人生活过的地方,又出现了一种进步得多的原始人类――这就是“山顶洞人”。
引导学生考察一下,山顶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归纳)。
着重考察:怎么知道他们会人工取火?他们是如何钻孔的?
五、收获与疑问。
我们今天的科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呢?
还有哪些问题?
初中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设计范文【第四篇】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合作学习,归纳共同点,寻找历史线索,提高抽象归纳能力,逐步学会从历史表象看实质。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共同参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并进一步探索新的问题。
(2)通过互相讨论、共同寻找答案的方式,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3)归纳线索,为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炎黄子孙”的源头和由来,加深民族认同和自豪感。
(2)通过比较思考传说与史实的区别,提高分辨是非、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二、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内容。
(1)教学重点:一是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的原因;二是禅让制,要注意引导学生禅让制与世袭制的不同;三是夏朝建立的标志性结果以及评价。
(2)教学难点: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流域、人文初祖、王朝、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历史名词在本课出现很多。作为刚接触历史的初一学生来说,正确理解非常困难。
2、教学方式。
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相结合。学生在教师讲述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加深认识,教师及时指导,提纲挈领并适时归纳升华。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自学导入框,为什么祭拜黄帝陵那么受重视?我们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根又在哪里呢?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
2、炎黄战蚩尤。
炎帝和黄帝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并且结成部落联盟。而在炎帝和黄帝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尧、舜、禹三个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在长期的发展中,华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我们也自豪的自称为“炎黄子孙”。
黄帝更是被称为“人文初祖”,这又是为什么呢?
看完了黄帝的贡献,请大家回答刚才的问题,为什么后人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呢?
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为传说他发明了许多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同时他生活的时代还出现了文字、音乐、养蚕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和中华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3、尧舜禹的“禅让”
初中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设计范文【第五篇】
科学家爱迪生曾说过:“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接下来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初中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设计范例【最新10篇】”,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尤其是中华文明的演进奠定了基础,并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获取历史知识、团结协作的能力及以古鉴今的学科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炎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炎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教学。
方法。
合作交流、探究分析。
设计理念。
历史是一门充满人类怀旧情绪的程,对古史的探秘欲望是学生走进历史的最大兴趣支点,而它以古鉴今的学科思想又成为指导自己规划人生、探索生命的理论起点。历史堂应该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能在抚古追今中相互碰撞,相互激发,不断地丰富知识,达到深邃思想、升华情感的目的。这就是本节设计的基本理念。
前准备。
前根据预习学案,自主先学,分组探究。
分组:全班分成9个大组——1-3组是战地记者组,4-6组是部落采访组,7-9组是会议报道组。
2、分组探究题目:
-3组。
说说。
有关炎黄战蚩尤的相关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交战双方、过程、结果。
2、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
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对后世分别有哪些贡献?
2、你如何评价炎帝和黄帝呢?
选出演员,排练本剧《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
2、结合教材内容,讨论:什么是禅让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3分)。
在背景音乐《黄帝颂》中播放《祭黄大典》的视频。
2、展示交流(20分)。
(一)战地记者组。
学生。
首先请从涿鹿大战的战场上归来的战地记者组的中心发言人担任小老师,借助其小组,报道有关『炎黄战蚩尤』的战况。
2、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在1-3小组内补充、及4-9组的组外补充相结合下,逐步明晰、完善炎帝与黄帝在涿鹿大败蚩尤的概况。
教师。
点拨或强调炎帝与黄帝被称为“华夏之祖”的第一个因素——“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二)部落采访组。
学生。
首先请炎黄部落联盟归来的采访组的中心发言人,担任小老师,借助其小组,报道讨论争辩有关他们探究到的炎帝和黄帝对后世的贡献。
2、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在4-6小组内补充、及1-3、7-9组的组外补充相结合下,逐步明晰、完善炎帝和黄帝对后世的贡献。
教师。
看《黄帝介绍》的视频,更深化学生理解黄帝的贡献对后世源远流长的影响及后人对其的敬仰。
2、教师点拨炎帝与黄帝被称为“华夏之祖”的第二个因素——炎帝和黄帝对后世的重大贡献。
(三)会议报道组。
学生。
从部落联盟会议上归来的部落会议组,以本剧的形式展他们的探究成果:
学生表演本剧——《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
2、采取组内同学、全班同学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历史的表现、人物的刻画等方面进行评价。
一、根据新课标要求,突出教学目标设计的多层次要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完成预定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在仅仅局限在以往的认知性目标,更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对每一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作认真分析和解读,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等,力求确立有深度、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新型教学目标。如《华夏之祖》一课,按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应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及相关远古传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定基础,同时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全面、系统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并通过课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为达到上述不同层次的目标,我采用的方法是首先在上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
渠道。
搜集、获取远古文明的知识,在课堂上将所搜集信息加以汇总,并与课本内容相互补充,在上述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使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产生初步认识。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本中黄帝像、嫘祖纺织等插图,并要求以。
故事。
小品等形式表现出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情况,想象黄帝对中华民族文明进步所作出的各种贡献,从而达到培养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并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
文化。
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选择活动与探究的第一题,即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最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全面、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教材是为了有效反映和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新课程理念强调“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教材的性质。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而非唯一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仅是依据),是“教学的工具”和教学的抓手。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确立新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通过一个多学期以来的探索,我觉得在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下面几点:
1、重视使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如《华夏之祖》一课,黄帝——“人文之祖”是全课的重点子目,如何让学生对这一点产生深刻认同呢?第一,通过介绍炎、黄战胜蚩尤,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第二,可以利用课文中提供的“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这副插图,使学生很直观的认识到黄帝发明了衣裳、舟车、宫室、挖井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他对中华早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故称之为华夏的“人文初祖”。第三,还可以利用人们祭拜、凭吊黄帝岭的图片资料,说明黄帝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2、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要看到教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如学习《华夏之祖》一课,不仅要使学生认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之祖,更要适当提升高度,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培养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这一点,我是选择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多的搜集有关黄帝和远古文明的故事、资料,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对黄帝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产生直观、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同学们分别叙述完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资料之后,再反过来思考、想象如果没有上述发明,人们的生活会是怎么一幅状况?这样通过正反强烈对比进一步突出中华民族远古祖先对人类文明发展所做的伟大贡献。
3、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材结构体系。教材体系的构建是教材编写者根据课程目标,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编写者考虑的是学生群体共同的发展规律,难以充分体现特定群体和个体在认知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使教学设计最大程度的适应最多的学生。在《华夏之祖》一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所面对的是初一年级,学生多数还带着孩童心理,喜欢吸引人的小故事,生动活泼的上课方式。所以,我决定打破教材的安排,在课题“华夏之祖”之后,直接提出问题:谁是华夏之祖?(学生由于预习过,故能顺利答出黄帝是华夏之祖)紧接着提问: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之祖?(要求学生用所搜集的或课本中的史实来说明)学生一般能展示自己所掌握的各种小故事,有的是根据课本中“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这副插图进行回答。这样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实际上是将第二子目录“黄帝——人文之祖”放到了第一子目录“炎黄战蚩尤”之前。如此做的好处是:一、配合了学生的。
课前预习。
在课堂一开始便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二、把炎黄战胜蚩尤放在后面讲通过分析说明黄帝此举促进了氏族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再将其作为黄帝为中华民族进步作出贡献的一个例证便水到渠成成了不会出现学生不易理解的情况。
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作为引导者,任务是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应该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学会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在教学中一直坚持在三个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课前预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该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第一环节当然是预习工作。一个富有吸引力的预习任务,往往能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便引发出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为随后的课堂教学、课后研讨作出很好的铺垫。如《华夏之祖》一课,涉及的重点知识有两个,“黄帝——人文之祖”以及“禅让制”。围绕这两个重点,我设计的预习任务也是两个:搜集有关黄帝的各种传说和查找有关禅让制的有关知识。这两个任务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自由选择。实践的结果,第一个任务选择的人比较多,且完成效果也很理想,这充分反映了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和能力所及。第二个预习任务,虽然选择的学生不多,但是完成的质量还是不错的,只是在课堂上由预习这个问题的同学解释“禅让制”时,出现其余学生很难理解的情况。我认为这并不能说明解释的同学预习工作做的不好,而只是反映了同一个班级中,学生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对这种理解、接受的差异,就需要教师进行平衡。因此,通过预习,我们不仅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很快的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训练。
2、课堂参与。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把教材搬进教案,把教案搬进课堂、黑板;同时让学生搬进笔记,搬进作业,作为标准搬进答案、搬进考卷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对话、同共探究、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而不是听教师满堂灌。如在《华夏之祖》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展他们的知识面,我通过投影仪展示《黄帝》图、《炎黄战蚩尤示意图》,然后请两位学生到讲台上来,根据图示为其他同学解释黄河流域的空间位置以及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动区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和部落之间的征战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训练。
过程。
重点。
黄帝——人文初祖。
难点。
尧舜禹。
“禅让”的含义。
教学方法。
1.利用地图册,使学生了解黄河流域的空间位置以及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动区域,使他们对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和部落之间的征战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2.对于“涿鹿之战”,直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征战的部落双方、过程、结果做出解答、在此基础上,得出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认识。
教学结构和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反映出原始社会晚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农耕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都出现了。)。
引导过渡:与大汶口考古发现可以互相印证的传说很多,本课将使你了解到十分有趣的内容。
资料:黄帝为什么叫“黄”帝呢?这在古书里是有解释的。《淮南子》一书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帮助)后土(管土的神),执绳(法)而制四方”。这是说因为黄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领,他专管土地,而土是黄色,故名“黄帝”。黄帝为什么又名轩辕氏呢?根据史料记载,黄帝曾发明一种车战法,打仗的时候,将士都站在战车上;停战休息时,将战车连接起来,围成一圈,指挥员在中间,只留一个空当作为出入的门,起到了保护指挥员的作用。古人把带有布幕的战车叫“轩”,把两辆战车中间的空当叫做“辕”,因为黄帝是这种车战法的发明者,所以后人便又把黄帝叫做轩辕氏。
一、炎黄战蚩尤。
黄帝是原始社会末期一个氏族部落的首领,那么他的部落居住在什么地区呢?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氏族部落及首领呢?大家把地图册打开翻到《涿鹿之战》和《炎黄战蚩尤》,在地图上找到黄帝、炎帝、蚩尤部落的活动区域,他们共同生活在我国的黄河流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第12页上面小字部分,在当时,氏族部落为了争夺食物和地盘,经常发生战争,大家参照课文讲述一下当时发生的一场战争“涿鹿之战”(讲述的内容征战双方、征战过程、征战结果等方面进行启发)。黄帝战胜蚩尤后,威信更高了,被中原各部落尊为共同的领袖。后来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并,统称为华夏族。华夏族就是中华民族的前身。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叫做“炎黄子孙”。古书记载,黄帝以后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尧、舜、禹,和后来的夏、商、周三代,都是炎黄的后代。不仅中原的汉民族这样说,北方的匈奴、西边的羌族、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也都自称是炎黄的子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合作学习,归纳共同点,寻找历史线索,提高抽象归纳能力,逐步学会从历史表象看实质。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共同参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并进一步探索新的问题。
(2)通过互相讨论、共同寻找答案的方式,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3)归纳线索,为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炎黄子孙”的源头和由来,加深民族认同和自豪感。
(2)通过比较思考传说与史实的区别,提高分辨是非、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二、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内容。
(1)教学重点:一是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的原因;二是禅让制,要注意引导学生禅让制与世袭制的不同;三是夏朝建立的标志性结果以及评价。
(2)教学难点: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流域、人文初祖、王朝、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历史名词在本课出现很多。作为刚接触历史的初一学生来说,正确理解非常困难。
2、教学方式。
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相结合。学生在教师讲述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加深认识,教师及时指导,提纲挈领并适时归纳升华。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自学导入框,为什么祭拜黄帝陵那么受重视?我们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根又在哪里呢?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
2、炎黄战蚩尤。
炎帝和黄帝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并且结成部落联盟。而在炎帝和黄帝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尧、舜、禹三个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在长期的发展中,华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我们也自豪的自称为“炎黄子孙”。
黄帝更是被称为“人文初祖”,这又是为什么呢?
看完了黄帝的贡献,请大家回答刚才的问题,为什么后人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呢?
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为传说他发明了许多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同时他生活的时代还出现了文字、音乐、养蚕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和中华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3、尧舜禹的“禅让”
文章。
1.
2.
3.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3)。
。
初中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设计范文【第六篇】
能够说出一五计划的典型成就,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过程,并理解新中国初期经济政治建设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材料,提高信息获取与整合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到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激发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一五计划的成就;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难点。
一五计划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20__年春节联欢晚会吉林长春分会场图片,并提问:分会场设在哪里呢?
学生观察图片结合经验后回答:长春一汽门前。
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20__央视春晚分会场首次设在吉林长春一汽,在节目直播中,浓缩和展示了冰雪、汽车、高铁、文化等极具特色的东北元素,集中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辉煌成就,那么这一系列成就是从何起步的?对于中国建设有着怎样的意义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一五计划背景。
教师展示史料并提问:50年代初,我国的经济建设面临怎样的情况?
学生分析后回答: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是难以生产大型机械。
教师总结并讲述:没错,经过国民经济恢复,我们的轻工业有一定发展,但是重工业缺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教师提问: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是如何结局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制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教师讲述:自1953年起,我国以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为基本任务,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二)一五计划成就及意义。
学生观察地图,回答问题: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教师总结: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在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交通运输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推动了祖国各地区间的联系。
教师安排同桌之间进行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有何深远意义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讲解: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过渡:在我国经济建设如火如荼时,政治建设也与之并驾齐驱。
教师展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现场图片并讲述: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小组代表回答后教师补充讲解: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出人民当家做主的特点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成就。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2、作业:收集我国政治制度的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
四、板书设计。
__。
初中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设计范文【第七篇】
一、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过程和方法。
本课使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能力,巧妙设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意义。
本课难点是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法和学法]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根据课本中的歌谣“阿房,阿房,亡始皇”导入新课。
一、秦朝灭亡的原因。
1、繁重的徭役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
2、刑法残酷秦朝刑法非常残酷,刑罚的种类繁多。
3、秦二世秦二世(前230-前207),即胡亥,秦始皇少子,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残暴,他统治时期政治十分黑暗。
二、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陈胜吴广号召起义,农民战争爆发。之后,在陈建立政权。
三、陈胜派主力军向咸阳进攻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率军绕过荥阳,突入关中,直逼咸阳。
四、农民起义_朝陈胜,吴广起义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战斗,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与此同时,刘邦率军直逼咸阳,秦朝灭亡。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历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初中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设计范文【第八篇】
。
一、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通过对历史文物价值的讨论,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杰出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陶冶情趣,养成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通过对杰出艺术成就的原因分析,使生认识到人民的创造性是历史文明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
难点: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和王羲之的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问学生,有哪些同学学过美术、音乐、书法?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重要的美术作品、乐器、书法作品?而引入本课。
二、战国编钟。
指导学生阅读、观察编钟图,谈谈发现。
抽学生讲知音的故事。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成就。
三、秦始皇陵兵马俑。
先阅读教材、观察书上的图,谈谈有什么感想。
教师将知识要点落实在教材上。突出其在雕塑的崇高地位。
四、王羲之的书法。
阅读教材,落实知识点。
仔细观察书上的字帖,让学生畅所欲言。
抽两个学生来讲王羲之的故事。
谈王羲之的品格。
五、顾恺之的绘画。
阅读教材,找出要点。
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观察两幅名画,体会之。
补充讲“三绝”。
初中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设计范文【第九篇】
知识方面:
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万里长城,灵渠;秦朝疆域。
能力方面:
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课外书籍的活动,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正确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
通过对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学习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从而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通过思考和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学生明确综合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思想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
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但他的残暴统治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祸根。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对中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教学难点:
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关系。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入:
战国时期,七国割据称雄,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不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奴隶制被废除,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了,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因此,七国中秦国最有实力统一六国。
二、新课讲授:?
(一)、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灭六国(前230--前2)。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出处吗?
(学生回答:略)。
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从公元前230年兼并韩国开始,到公元前221年兼并齐国,十年间,六国先后灭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提问:秦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讨论回答:略)。
初中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设计范文【第十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时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春秋时期齐、晋争霸。
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三)基本教学思路:
1、通过学生快速跳读课文,对课文零散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由学生自己归纳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零散知识的整合和综合概括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启发、讨论、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与教师合作、与其它同学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新课程提出的三个维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教学过程:
学生可能答出:想代替周天子统治天下,是对周天子的挑战。
生:衰弱。
一春秋争霸。
1东周的建立。
师:楚庄王生活的那个时代被称为什么时期?
生看书回答:春秋战国。
师:在这之前,中原处于那个王朝的统治之下?(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
生:西周。
生:烽火戏诸侯。
师:这最终导致西周在公元前771年灭亡。在灭亡的第二年,周平王又建立了东周。为什么要这样称呼?(引导学生观察西周与东周都城的位置,加深两个朝代的印象和区别)。
生:西周的都城镐在西边,东周的都城洛在东边,所以称东周。
师:春秋时期,时代特征发生了什么变化?诸侯师不是像以前那样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师:所以春秋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诸侯争霸。周天子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但是力量严重衰弱,反而要看强国的脸色。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在西周建立时,诸侯不争做霸主,而是到了东周才争霸?(引导学生从分封制的内容展开分析)。
生:诸侯被分给了土地、平民、奴隶。在领地里有权设置官员、征税、设立军队。
学生很可能只答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生:齐桓公。
2春秋首霸——齐桓公。
生:通过观察地图发现位于现在的山东,东边是广阔的大海。
师引导:海洋盛产哪些资源?
生:有鱼、盐。
生:只有吴、越靠海。其他国家要吃盐就从产盐的地方进口,通过购买的方式。
生:财富。
生: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盛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
师:同时,齐桓公通过什么手段来扩充疆域,打出了一个什么口号?
生:尊王攘夷。
师:什么是“尊王”,什么是“攘夷”?
学生阅读课本注释,加强了解。
学生通过角色互换,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实现了国富兵强。
上一篇:学前班工作计划【汇编4篇】
下一篇:学生国庆节日记大全精彩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