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优选优推20篇

文秘 分享 时间: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应注重探索与实践,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观察能力,促进动手操作,增强科学素养。下面是阿拉网友整理编辑的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优选相关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优选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集锦 篇1

一、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教学资源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建立科学概念,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能主动开展的学习的学生比较少,比较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合作研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还是比较薄弱。

因此教师的教学要积极地发展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愿意用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观点。我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记笔记,并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四、教学方法设计

1、加强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小学科学课中关于“科学探究学习”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思想与方法;

2、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加强自身素养、知识水平以及业务能力的提升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4、认真钻研教材和各类教学参考书,浏览网络、杂志等,学习先进经验、科学设计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良好氛围;

5、潜心解读学生、了解学生、知道学生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心理;

6、积极收集、准备各类探究活动材料提供有结构材料;发展学生搜集各类活动资源和素材能力并用于探究活动;

7、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学生自主性探究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五、教学评价方案

1、课堂即时评价:是指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语言、思维等学习行为,作出及时的价值判断。

2、教师自我反思:是教师主体对自我既往教育教学实践的重新审视,对其合理性,成败得失进行判断与思考。

六、日程安排

三月份

1、制定课题组计划。

2、制定个人教学计划。

四月份

收集相关资料和经验,互相听课,进行一次学生知识检测。

五月份

进行一次学生知识检测。

六月份

1、归纳收集资料,检验实验效果。

2、做好期末复习工作。

3、撰写。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集锦 篇2

一、本册教材分析:

(一)20以内的数的认识

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比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第一课《捆小棒》,重点是对位值概念的理解,这对后面数与计算的学习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计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二)加减法的处理

1.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的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的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解决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

3.加法、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从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的第四课《小猫钓鱼》就开始加、减混编了;从篇幅看,混编的占六成。加减法提早混编的好处有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既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如,小女孩套圈游戏的情境(第28页),可以问套中1次,没有套中3次,一共投了几次?列出1+3=4或3+1=4;也可以问投了4次,没套中3次,套中了几次?或者投了4次,套中1次,没套中几次?列出4-3=1或4-1=3。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如从上面套圈情境所列出的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事实上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加减混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希望这样的编排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让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能够逐步体验数学知识是具有相互联系的整体。

4.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第七单元第三课有几瓶牛奶、第四课有几棵树、第五课买铅笔等实际问题都是施展算法多样化的精彩实例;前两节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两节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三)空间与图形的安排

1.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就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

2.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认识物体》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四)分类与统计的编排

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数学概念的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本册教材把分类归到统计的领域。不论是第四单元《分类》,还是第九单元《统计》,都要重视对过程的经历和体验,积累分类和统计活动的经验。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3人,学生年龄小,天真、可爱、活泼、好动,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如数数、写数、分类等。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学生上课时不爱专心听讲,参与意识不强,对课堂常规和一些组织形式不熟悉,很少有倾听、交流、阅读、书写的交流技能。

三、本册教材学习的内容与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到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活动中,体会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的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20以内比10大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逐步地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有所体验,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会填补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在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找一找,说一说。生1: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生2: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生3:我找……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

7.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8.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⑴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⑵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措施:

1.数学教学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查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2.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交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描述是所有水平上进行数学概念交流的一种重要方法;描述包括把一个问题或一个概念转化成一种新的形式,把图表或实物模型转化成为符号或语言。

3.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每一个数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又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因此,要紧扣活动的目的来设计安排活动的程序和步骤,使活动既有序又有效

4.每节课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练习、写作业,给学生独立读题、审题、思考与解答的机会,教师走下讲台,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和差异,进行个别指导,获得反馈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做得快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有事做;对全班练习的反馈,最好的方法是揭示来自学生的不同的思路、方法或答案,引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判断、选择,去识别优劣和正误,不能只关注结果的对或错。

5、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丰富课程资源。

6、改革评价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

(1)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地做数学。

(2)学生对加减运算意义的理解结合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进行评价。

(3)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其次,要注意评价学生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发展水平。

(4)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像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谁喜欢问如果…将如何呢?这样的问题?谁喜欢问什么种类的问题?以及对数学作用与价值的认识,等等。观察是评价的最原始的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从学生的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实践作业以及师生课外的交谈也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情感与态度不能进行量化评价的,要对学生个体的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作比较客观的描述性评价,更需要通过平时的教学过程了解学生的想法与行动的表现。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集锦 篇3

一、学情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56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25人。由于学生刚从幼儿园转入小学,学习习惯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加上他们来自不同的幼儿园,所学技能与方法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差别。学习习惯养成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教学的课堂常规对于刚入学的他们来说是一个新鲜的内容,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指导,才能让他们逐渐步入学习的轨道。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其中第一单元“五官”兄弟共三课:1、“五官”兄弟,2、观察水果,3、不一样的立豆子;第二单元认识小动物共3课:

1、兔子,

2、金鱼,

3、蚂蚁;

第三单元元我在哪里共3课:

l、我的前后左右,

2、太阳和东南西北,

3、逃离冒险岛;第四单元磁铁“魔法”城堡共3课:

I、磁铁小屋,

2、磁铁游戏,

3、多种多样的磁铁。

大象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内容。重点培养学生认知与发现的能力,把这一能力作为本册教材要培养的一级目标,同时兼顾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力求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综合的提升。积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搛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集锦 篇4

本册教材共分七个单元。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将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会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

本单元是在学生对整数有一定的认识、会计算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自然数的认识,倍数与因数,2,5,3倍数的特征,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3、第五单元“分数”。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对分数进行再认识,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运算、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

对称、平移与旋转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的重要内容。学生在三年级上册、下册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2、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的认识及相应面积的计算。

3、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及一些有趣的简单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在第二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等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可能性”。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方案。在四年级时,教材安排了游戏公平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运用分数来描述

可能性的大小。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集锦 篇5

一 、班级概况分析:

学生刚入校,对学校的常规不了解。年纪小,自律性差。但都比较懂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有部分学生有说普通话的意识,能用简短的普通话与老师和同学做简单的交流。个别学生不懂得执笔方法,需要老师不断纠正、督促。至于其他学习成绩还有待于在今后去了解.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六个部分。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接下来是汉语拼音,学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一),10篇课文,识字(二),又10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4课,每课认字12~14个。20篇课文分做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

教材的编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教材内容具有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广泛适用性等特点。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汉语拼音。 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2.识字与写字。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100个会写。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 阅读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 口语交际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 本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 汉语拼音是学生学习汉语的工具,因此汉语拼音的教学是重点。

2、 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会写100个汉字。

3、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二)、难点:

1、汉语拼音比较抽象又容易混淆,因此学生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因此,拼音教学是难点。

2、识字量的增加,是学生回生率很高,因此400个汉字教学是难点,如何巩固汉字更是一个难点。

3、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是个难点。

五、 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措施:

1、 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常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吃透新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3、 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教材优美的情境图,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加强语文和儿童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

5、 设立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开展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6、 认真批改每课作业,及时作好反馈、小结。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集锦 篇6

一、教材解读

一年级下册由“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两个单元构成。“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分别是《1.发现物体的特征》、《2.谁轻谁重》、《3.认识物体的形状》、《4.给物体分类》、《5.观察一瓶水》、《6.它们去哪里了》、《7.认识一袋空气》。“动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分别是《1.我们知道的动物》、《2.校园里的动物》、《3.观察一种动物》、《4.给动物建个家》、《5.观察鱼》、《6.给动物分类》。两个单元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小学生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指向“组成世界的物体能够依照它们的性质进行测量、分类和描述”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为此,“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从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到一瓶水和洗发液再到一袋空气,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物体具有质量、形状等特征的理解。

“动物”单元同一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一样,指向“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给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动物”单元,主要是为他们提供探索动物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动物是有生命的。像所有的生物一样,动物具有独特的外部结构,能帮助自己实现生命的功能,感知周围的生活环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动物”单元首先从唤醒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开始,经过寻访校园里的动物,对动物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对蜗牛和鱼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细致观察,丰富对动物某些共同特征的理解,最后一课给动物分类的活动,则是从研究方法上给学生们以启示。

这两个单元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都强调了在比较中观察,以及对观察对象的描述和记录。另外,分类和识别在两个单元中也都处在重要的位置。尽管这些活动主要是从运用感官及简单工具的层面上展开的,但对小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家如何做科学都十分重要。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大多为六、七岁,他们对物体的认识主要围绕质量、体积、状态等表观特征展开。在面对一个物体时,一年级学生大多可以说出其最明显的特征,如黄色的橡皮、透明的玻璃。但是学生大多不会描述那些不显著的特征,如与质量和体积相关的特征。通常,只有当描述物体特征的任务明确指向与质量或体积相关的特征时,学生才能说出哪个更大、哪个更重。尽管一年级学生掌握的词汇有限,不知道如何描述物体的特征,但是他们认识物体的主要困难并不在于不能描述,而是缺乏认识物体的角度,不能从更多角度、更全面地描述物体,无法稳定地从物体的外部特征、质量和体积三方面认识物体。

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但是一年级学生依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当学生走出教室寻访校园里的小动物时,很容易出现“兴奋有余,活动不足”等现象。在观察蜗牛、金鱼等活动中,也会出现注意力分散、观察无序等现象,会有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等问题。为此,除了教科书为学生提供的“科学词汇”外,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三、教学目标

1.“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①物体的颜色、形状、轻重、厚薄、表面粗糙度等特征可以被我们观察和描述。

②不同的物体之间有许多相同和不同的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对他们进行分类。

③水和空气具有无色、无味、会流动的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②能以讨论、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③尝试以图标的形式组织信息。

④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⑤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科学态度目标

①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②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③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④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⑤具有分析、反思探究过程的能力。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①认识到水和空气是重要的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②知道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特征,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2.“动物”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①知道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

②知道不同的动物具有共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有个体差异。

③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④知道动物会运动、呼吸、生长、繁殖和死亡。

⑤体会动物生活在适宜的环境中,他们需要空气、食物、水、阳光等。

⑥知道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

⑦说出周围常见的动物名称及其特征。

⑧知道按一定的标准可以给动物分类。

(2)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用多种感官观察动物。

②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③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④能饲养小动物一段时间。

⑤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⑥能按自己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3)科学态度目标

①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物表现出探究兴趣。

②对动物的特征和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③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④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①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②了解动物是地球家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认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四、具体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学习兴趣对于科学学习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时,时常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让每个学生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科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科学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科学的学习过程。

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4.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了解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5.创造性地使用科学教材,及时反思

科学探究能力是整体性发展的,科学探究的各种类型在教学活动中应得到系统运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科学活动的平台,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五、教学设计进度表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集锦 篇7

一、情况分析

粤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由四个单元组成。重点培养学生认知与发现的能力,把这一能力作为本册教材要培养的一级目标,同时兼顾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力求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综合的提升。

二、教学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1、从儿童的视野选择教学内容,发生在儿童身边的、喜闻乐见的、适合他们探究的事物和现象作为学习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便于他们从原有意识和经验出发,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展开研究。

2、注重对能力和方法的指导,强调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并提高科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其中第一单元认识大自然共四课:

1、走进大自然;

2、我有好奇心;

3、我们来观察;

4、学会运用工具;

第二单认识水果和蔬菜共3课:

1、常见的水果和蔬菜;

2、美味的水果;

3、蔬菜长在哪里;

第三单元我们的文具共三课:

1、各种各样的文具;

2、铅笔和彩笔;

3、常见的尺子;

第四单元四季共四课:

1、凉爽的秋天;

2、寒冷的冬天;

3、温暖的春天;

4、炎热的夏天。

五、教材的重点、难点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集锦 篇8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37人,21个男生,16个女生。入学已经有一学期,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生活性; 

(2)开放性; 

(3)活动性。

教材力求体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三、教学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各单元要求:

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培养学生进取积极的学习态度

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

1、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大自然的美妙,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2、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

第三单元:我爱我家

1、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要学会自理,还应该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学生认识到在学校在家一个样,诚实、有礼貌,能为家庭带来欢乐。

2、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养成坚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的行为习惯。通过学习做不会做的事情,培养学生做事用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品质。

3、让学生体会到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孝亲敬长,向长辈表达自己的爱、自己的心意,从而学会感谢他人、关爱他人。

第四单元:我们在一起

1、体验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任务的快乐。

2、学会与他人一起合作完成任务,体会团结力量大。

3、体验分享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措施

1、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2、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索的欲望。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突破性。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集锦 篇9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半年时间的科学学习与训练,已经对科学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同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初步的探究能力。但是,毕竟是一年级的学生,其认知水平比较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比较薄弱,动手能力不强,还不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学生之间也没有形成合作探究的习惯。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苏教版教材,共分四个单元和一个专项学习。

第一单元石头与泥土,有三课内容,分别为《石头》《玩泥巴》《沙子与粘土》。本单元的设计,基于一年级学生已有的日常概念“石头”和“泥土”,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石头、泥土以及颗粒更小的沙子和粘土的外形特征,通过操作这些材料,丰富对岩石、土壤的感性认识。本单元力求尽可能的多给学生创造玩石头、玩泥巴的机会,在玩中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斑纹、质地等方面的特征。

第二单元水,本单元包含三课内容,分别为《水是什么样的》《玩转小水轮》《盐和糖哪儿去了》。第一课和第三课从科学概念层面入手,着力于帮助学生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知道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第二课则从工程技术层面入手,针对第一课习得的科学知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第三单元空气,本单元有三课组成《找空气》《这里面有空气吗》《空气是什么样的》。本单元对空气的观察和描述采用先感知再观察的设计思路,层层递进,前两课运用多种方法,充分感知空气的存在。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第三课首先引导学生通过一组活动,发现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以及空气会流动,再运用前两单元认识泥土、石头、水的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尽可能多的描述空气在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特点。第四单元动物与植物,本单元由三课组成《形形色色的动物》《多姿多彩的植物》《动物·人》。《形形色色的动物》在认识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基础上,学会用多种方法初步描述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而归纳出动物的主要特征。《多姿多彩的植物》在认识生活中常见植物的基础上,学会用多种方法初步描述植物的主要特征,进而归纳出植物的主要特征。《动物·人》先比较人和动物的异同之处,归纳出共同本质特征,再比较人和黑猩猩的异同之处以及人与机器人的异同之处,进一步认识到人是最具智慧的动物,生命体与非生命体之间存在着本质差异。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道石头和泥土是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石头、沙子和粘土的特征。

2、喜欢玩石头、玩泥巴并从中有所发现,乐于与同伴分享发现。

3、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并描述水的特征,通过观察把物质放入水中的现象,知道溶解是怎么一回事。

4、制作小水轮,探究让小水轮转得更快的方法,能够与同学共同完成观察、实验等活动,体验动手的乐趣。

5、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找出空气,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着空气,并且意识到人类离不开空气。

6、能够积极参与对空气的研究,通过观察和类比描述出空气的特点,并且乐于与同伴交流与分享。

7、知道动物、植物以及人都是自然界重要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喜欢动物和植物。

8、初步学会用科学语言描述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并且能利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对动植物进行分类。

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认真学习科学教学大纲,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创设科学探究的情景,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的课外拓展,充分利用课程和校本资源,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5、充分运用教具、现代媒体、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教学时间安排

周次单元课题课时备注

第一单元石头与泥土

1、石头12

2、玩泥巴13

3、沙子与粘土14单元复习15

第二单元水

4、水是什么样的16

5、玩转小水轮17

6、盐和糖哪儿去了18-9单元复习1机动1课时10

第三单元空气

7、找空气111

8、这里面有空气吗112

9、空气是什么样的113单元复习114

第四单元动物与植物

10、形形色色的动物115

11、多姿多彩的植物116

12、动物·人117-18单元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集锦 篇10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学生开始正式系统化的学习音乐,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使学生爱学、愿学。学生的整体情况预计不均衡,情况参差不齐。所以,对不同学生应用不同教法,学生年龄小,生性活泼,我会在这一点下功夫。重点发展舞蹈、律动的学习。让学生可以渐渐增强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

二、教材分析。

内容。

1、唱歌:共计21首。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唱歌姿势、坐姿,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学习自然地呼吸,做到不耸肩;咬字清楚,口型正确。能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能够随教师的要求整齐地开始和结束。18首歌曲能够基本背唱。

2、唱游:能随音乐的不同情绪、节奏、节拍的变化,有表情地进行律动、模仿动作和即兴动作;注意音乐与动作的配合,乐感的培养。

4、欣赏: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能够认真聆听音乐;

欣赏中外优秀的儿童歌曲、民族和器乐曲;初步感受活泼、雄伟、优美、抒情等不同情绪的歌曲与乐曲。

5、音乐知识:学习的音乐知识:音的长短、音的高低、音的强弱;

编排特点。

小学一年级第一册音乐课改教材,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和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贯穿始终。

本册教材的曲目选择,在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基础上,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朗朗上口,易唱易记,让学生爱听。在乐谱使用上运用了字母谱。还有自制打击乐器,创编小音乐剧、游戏、舞蹈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想象中去创造,促进思维,发展智力。

教学条件及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条件。

我校教学条件优越,各教室配备电子白板,录音机等,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学生情况。

一年级共两个班,共有学生45人,本年级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较高,兴趣浓厚,有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与老师呼应。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聆听音乐。

三、教学目标。

1、突出音乐学科特点,把德育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

2、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3、使学生掌握浅显音乐知识和简单音乐技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4、了解中外优秀音乐作品,使学生具有初步感受音乐和表现。

音乐的能力。

四、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学习有关音乐教学的理论书籍,以课改为契机,推动音乐教学的课程改革,向科学的课改靠拢,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

2、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注意经验的总结与整理。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学科教学内容的在整体教学之中的地位及作用。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做好课后小结。

4、重视学生平时的学习效果与考查。

5、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如:制作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6、平时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以上是一年级音乐教学计划,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会根据学生、工作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并随时修改、完善本计划。

五、课时安排(略)。

一年级科学的教学计划

本册教材共分七个单元。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将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会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

本单元是在学生对整数有一定的认识、会计算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自然数的认识,倍数与因数,2,5,3倍数的特征,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3、第五单元“分数”。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对分数进行再认识,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运算、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

对称、平移与旋转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的重要内容。学生在三年级上册、下册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2、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的认识及相应面积的计算。

3、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及一些有趣的简单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在第二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等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

(三)统计与概率。

可能性的大小。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集锦 篇11

一、学情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56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25人。由于学生刚从幼儿园转入小学,学习习惯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加上他们来自不同的幼儿园,所学技能与方法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差别。学习习惯养成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教学的课堂常规对于刚入学的他们来说是一个新鲜的内容,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指导,才能让他们逐渐步入学习的轨道。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

其中第一单元“五官”兄弟共三课:

1、“五官”兄弟,

2、观察水果,

3、不一样的立豆子;

第二单元认识小动物共3课:

1、兔子,

2、金鱼,

3、蚂蚁;

第三单元元我在哪里共3课:

1、我的前后左右,

2、太阳和东南西北,

3、逃离冒险岛;

第四单元磁铁“魔法”城堡共3课:

1、磁铁小屋,

2、磁铁游戏,

3、多种多样的磁铁。

大象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内容。重点培养学生认知与发现的能力,把这一能力作为本册教材要培养的一级目标,同时兼顾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力求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综合的提升。积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搛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集锦 篇12

一、目标制定的依据

课标要求:

1.科学知识目标:

列举生活中常用的不同外形的磁铁。

描述磁铁可以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2.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科学态度目标:能如实讲述事实,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学生借助有结构的材料(有铁制物体,也有非铁制的物体),对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做出猜想,通过实验引发认知冲突,产生质疑,激发对“磁铁能吸引什么金属”的探究兴趣,并利用学习单进行记录,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验证,发现磁铁能吸引铁和镍的基本性质。

三、学情分析

孩子们对玩磁铁是非常感兴趣的,也都玩过磁铁,他们对磁性的认识,也是从玩磁铁开始的。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会碰到许多有趣的现象:磁铁对物体的吸引是有选择性的;磁铁有神奇的力量,有时能吸引,有时会推开……这些来自于他们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而感性的认识往往是不全面的,缺乏确切的证据,不是科学的观察和实验。如:学生对“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有一定前概念认识,但是他们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是模糊的,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有的学生可能知道磁铁能吸铁而不能吸引铜、铝等金属就认为磁铁只能吸引铁制物品。我们要通过科学的探究活动,把学生已有的对于磁铁零碎的、不完整的认识进行重构,建立科学的概念。

三、学习目标:

1.认识常见的磁铁。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知道磁铁能吸引铁和镍。

四、教学准备:

磁铁、曲别针、夹子、钉子、螺丝、铁片、镍条、铝片、铜片、锡、平板电脑

五 、学习过程:

游戏导入

活动:磁力球游戏。

1、师生交流,揭示课题。

2、教师:这里有一些磁铁,你能根据形状给他们起个名字吗?

学生活动:认识常见的几种磁铁。按要求完成游戏。

能根据形状说出几种常见磁铁的名称。(完成学习目标1)规范操作

初步探究

1、教师: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学生活动:全班交流。

2、教师:出示曲别针、 夹子、 钉子 、螺丝

学生活动:认识各种材料。

3、教师:你认为他们能被磁铁吸引吗?

学生活动:猜想物体能否被磁铁吸引(平板操作)。

4、教师:怎样使用磁铁吸引物体?

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演示。

5、教师: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学生活动1:实验并记录结果。

学生活动2:汇报交流,发现有的螺丝能被吸引,有的不能。

6、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有趣的现象?

学生活动:对看到的现象进行猜想。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磁铁能吸引的物体。

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学会磁铁吸引物体的正确操作方法。

能用正确的方法用磁铁吸引物体,并在学习单上如实记录结果。

交流螺丝能否被吸引可能是因为材料的不同。聚焦冲突

深入探究

1、教师:播放微课,认识几种常见的金属材料。

学生活动:观看微课。

2、教师:今天我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金属材料,铁镍铝铜锡。这几种材料能被磁铁吸引吗?

学生活动1:猜想物体能否被磁铁吸引。

学生活动2:磁铁吸引物体并记录结果。

学生活动3:汇报交流磁铁可以吸引铁和镍。

认识五种金属材料,能说出他们的名字,了解生活中的常见用途。

把自己的猜想记录下来,能正确用磁铁吸引金属材料,并如实记录。(完成学习目标2)

巩固应用

教师:你能解释刚才螺丝出现的有趣现象吗?

学生活动:全班交流。

教师:磁铁的奥秘还有很多,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继续去探索和发现吧!能正确解释螺丝能被吸引含有铁。

板书:玩磁铁

磁铁能吸引铁和镍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集锦 篇13

单元教材分析:

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当科学家观察和实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通过使用数字和标准的测量单位,他们可以确定和描述物体诸如长度、体积、重量和温度等属性。相似地,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事实上,比较和测量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和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

过程与方法:

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和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课时安排:

“比较与测量”单元下设:

1、在观察中比较

2、起点和终点

3、用手来测量

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6、做一个测量纸袋

7、比较测量纸袋和尺子

8、科学阅读——生活中的测量工具

每个内容1个课时,合计8课时

教学措施

突出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观察的有序性,及时记录的习惯,尊重事实和证据的意识,科学方法的渗透等。教师不要在科学知识的难度和广度上多做文章。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集锦 篇14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半年时间的科学学习与训练,已经对科学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同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初步的探究能力。但是,毕竟是一年级的学生,其认知水平比较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比较薄弱,动手能力不强,还不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学生之间也没有形成合作探究的习惯。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苏教版教材,共分四个单元和一个专项学习。

第一单元石头与泥土,有三课内容,分别为《石头》《玩泥巴》《沙子与粘土》。本单元的设计,基于一年级学生已有的日常概念“石头”和“泥土”,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石头、泥土以及颗粒更小的沙子和粘土的外形特征,通过操作这些材料,丰富对岩石、土壤的感性认识。本单元力求尽可能的多给学生创造玩石头、玩泥巴的机会,在玩中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斑纹、质地等方面的特征。

第二单元水,本单元包含三课内容,分别为《水是什么样的》《玩转小水轮》《盐和糖哪儿去了》。第一课和第三课从科学概念层面入手,着力于帮助学生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知道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第二课则从工程技术层面入手,针对第一课习得的科学知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第三单元空气,本单元有三课组成《找空气》《这里面有空气吗》《空气是什么样的》。本单元对空气的观察和描述采用先感知再观察的设计思路,层层递进,前两课运用多种方法,充分感知空气的存在。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第三课首先引导学生通过一组活动,发现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以及空气会流动,再运用前两单元认识泥土、石头、水的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尽可能多的描述空气在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特点。第四单元动物与植物,本单元由三课组成《形形色色的动物》《多姿多彩的植物》《动物·人》。《形形色色的动物》在认识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基础上,学会用多种方法初步描述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而归纳出动物的主要特征。《多姿多彩的植物》在认识生活中常见植物的基础上,学会用多种方法初步描述植物的主要特征,进而归纳出植物的主要特征。《动物·人》先比较人和动物的异同之处,归纳出共同本质特征,再比较人和黑猩猩的异同之处以及人与机器人的异同之处,进一步认识到人是最具智慧的动物,生命体与非生命体之间存在着本质差异。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道石头和泥土是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石头、沙子和粘土的特征。

2、喜欢玩石头、玩泥巴并从中有所发现,乐于与同伴分享发现。

3、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并描述水的特征,通过观察把物质放入水中的现象,知道溶解是怎么一回事。

4、制作小水轮,探究让小水轮转得更快的方法,能够与同学共同完成观察、实验等活动,体验动手的乐趣。

5、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找出空气,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着空气,并且意识到人类离不开空气。

6、能够积极参与对空气的研究,通过观察和类比描述出空气的特点,并且乐于与同伴交流与分享。

7、知道动物、植物以及人都是自然界重要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喜欢动物和植物。

8、初步学会用科学语言描述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并且能利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对动植物进行分类。

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认真学习科学教学大纲,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创设科学探究的情景,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的课外拓展,充分利用课程和校本资源,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5、充分运用教具、现代媒体、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集锦 篇15

一、教材解读

一年级下册由“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两个单元构成。“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分别是《1.发现物体的特征》、《2.谁轻谁重》、《3.认识物体的形状》、《4.给物体分类》、《5.观察一瓶水》、《6.它们去哪里了》、《7.认识一袋空气》。“动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分别是《1.我们知道的动物》、《2.校园里的动物》、《3.观察一种动物》、《4.给动物建个家》、《5.观察鱼》、《6.给动物分类》。两个单元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小学生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指向“组成世界的物体能够依照它们的性质进行测量、分类和描述”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为此,“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从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到一瓶水和洗发液再到一袋空气,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物体具有质量、形状等特征的理解。

“动物”单元同一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一样,指向“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给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动物”单元,主要是为他们提供探索动物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动物是有生命的。像所有的生物一样,动物具有独特的外部结构,能帮助自己实现生命的功能,感知周围的生活环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动物”单元首先从唤醒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开始,经过寻访校园里的动物,对动物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对蜗牛和鱼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细致观察,丰富对动物某些共同特征的理解,最后一课给动物分类的活动,则是从研究方法上给学生们以启示。

这两个单元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都强调了在比较中观察,以及对观察对象的描述和记录。另外,分类和识别在两个单元中也都处在重要的位置。尽管这些活动主要是从运用感官及简单工具的层面上展开的,但对小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家如何做科学都十分重要。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大多为六、七岁,他们对物体的认识主要围绕质量、体积、状态等表观特征展开。在面对一个物体时,一年级学生大多可以说出其最明显的特征,如黄色的橡皮、透明的玻璃。但是学生大多不会描述那些不显著的特征,如与质量和体积相关的特征。通常,只有当描述物体特征的任务明确指向与质量或体积相关的特征时,学生才能说出哪个更大、哪个更重。尽管一年级学生掌握的词汇有限,不知道如何描述物体的特征,但是他们认识物体的主要困难并不在于不能描述,而是缺乏认识物体的角度,不能从更多角度、更全面地描述物体,无法稳定地从物体的外部特征、质量和体积三方面认识物体。

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但是一年级学生依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当学生走出教室寻访校园里的小动物时,很容易出现“兴奋有余,活动不足”等现象。在观察蜗牛、金鱼等活动中,也会出现注意力分散、观察无序等现象,会有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等问题。为此,除了教科书为学生提供的“科学词汇”外,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三、教学目标

1.“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①物体的颜色、形状、轻重、厚薄、表面粗糙度等特征可以被我们观察和描述。

②不同的物体之间有许多相同和不同的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对他们进行分类。

③水和空气具有无色、无味、会流动的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②能以讨论、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③尝试以图标的形式组织信息。

④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⑤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科学态度目标

①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②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③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④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⑤具有分析、反思探究过程的能力。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①认识到水和空气是重要的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②知道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特征,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2.“动物”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①知道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

②知道不同的动物具有共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有个体差异。

③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④知道动物会运动、呼吸、生长、繁殖和死亡。

⑤体会动物生活在适宜的环境中,他们需要空气、食物、水、阳光等。

⑥知道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

⑦说出周围常见的动物名称及其特征。

⑧知道按一定的标准可以给动物分类。

(2)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用多种感官观察动物。

②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③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④能饲养小动物一段时间。

⑤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⑥能按自己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3)科学态度目标

①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物表现出探究兴趣。

②对动物的特征和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③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④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①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②了解动物是地球家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认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四、具体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学习兴趣对于科学学习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时,时常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让每个学生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科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科学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科学的学习过程。

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4.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了解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5.创造性地使用科学教材,及时反思

科学探究能力是整体性发展的,科学探究的各种类型在教学活动中应得到系统运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科学活动的平台,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五、教学设计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备注

1

始业课:科学家这样做

2

发现物体的特征

3

谁轻谁重

4

认识物体的形状

5

给物体分类

6

观察一瓶水清明假期

7

机动

8

它们去哪里了

9

认识一袋空气劳动节放假

10

科学阅读1

11

2-1我们知道的动物

12

2-2我们知道的动物

13

2-3观察一种动物

14

2-4给动物建个家六一、端午节放假

15

2-5观察鱼

16

2-6给动物分类

17

科学阅读2

18

期末考查

注:以上教学安排仅为参考,实施中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集锦 篇16

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

2、 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3、 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4、 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5、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过程与方法:

1、 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

2、 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3、 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4、 能种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

5、 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 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 了解植物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了解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植物资源,懂得珍爱植物,认识到保护身边的植物很重要。

课时划分:

第 1 课 我们知道的植物(1课时)

第 2 课 观察一棵植物(1课时)

第 3 课 观察叶(1课时)

第 4 课 这是谁的叶(1课时)

第 5 课 植物是 “活”的吗(1课时)

第 6 课 校园里的植物(1课时)

教学重点:

对于植物的特征,教师应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根、茎、叶等器官,知道这些器官是植物的主要器官,不同植物的器官也有差异,但都是植物生命体的组成部分,与植物能够 “活”着有重要关系。“种植和照顾植物”的活动贯穿整个单元,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亲自种养植物,体会植物会生长,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阳光,为形成 “植物是活的”的认识积累经验、提供证据。但不要求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生命周期等内容。

教学难点:

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要从单元整体认识各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估标准,紧扣单元核心概念,把各课科学知识和探究方法整合为一条学习线索,设计教师的 “教”与学生的 “学”的活动,在知识、方法、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方面有效地保证课时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完整性。

教学措施:

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了解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集锦 篇17

一、教学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教学资源分析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建立科学概念,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能主动开展的学习的学生比较少,比较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合作研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还是比较薄弱。

因此教师的教学要积极地发展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愿意用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观点。我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记笔记,并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四、教学方法设计

1、加强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小学科学课中关于“科学探究学习”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思想与方法;

2、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加强自身素养、知识水平以及业务能力的提升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4、认真钻研教材和各类教学参考书,浏览网络、杂志等,学习先进经验、科学设计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良好氛围;

5、潜心解读学生、了解学生、知道学生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心理;

6、积极收集、准备各类探究活动材料提供有结构材料;发展学生搜集各类活动资源和素材能力并用于探究活动;

7、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学生自主性探究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五、教学评价方案

1、课堂即时评价:是指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语言、思维等学习行为,作出及时的价值判断。

2、教师自我反思:是教师主体对自我既往教育教学实践的重新审视,对其合理性,成败得失进行判断与思考。

六、日程安排

三月份

1、制定课题组计划。

2、制定个人教学计划。

四月份

收集相关资料和经验,互相听课,进行一次学生知识检测。

五月份

进行一次学生知识检测。

六月份

1、归纳收集资料,检验实验效果。

2、做好期末复习工作。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集锦 篇18

一、学情分析

小学一年级新生刚开始上学,还不知道上学的大体含义,也不知道上学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但是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一下就解释清楚的,小学生会在慢慢的成长中知道这其中具体的含义的。今年秋季体育教学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况且学生也都是喜欢体育活动的,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学好体育。这意味着我们更要把体育教学优质优良地完成好,现将本学期体育教学计划拟订如下:

教学目的:在《大纲》中,明确地规定了小学体育的目的:“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进学生健康,增进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喜欢接受新知识,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男女生活泼好动,组织纪律性观念不强,但表现欲强;,同时他们的模仿能力强,但对体育基本活动的动作概念和方法了解很少,因此,基本活动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活动起来,学会一些简单的动作和方法,培养正确的身体姿态,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各种体育活动的'技术和技能打下一定基础。同时重视趣味游戏教学,并在其中进行组织纪律性教育。

二、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保持身体的正确姿势,使之初步具有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卫生习惯,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有关体育、卫生与保健的常识,学习和初步掌握体育与保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发展体育与保健的综合能力打好基础;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遵守纪律、团结互助、活泼勇敢、积极向上等优良品质。

三、教材分析

小学体育(与健康)包括理论和实践2部分。理论部分包括体育和保健常识;实践部分包括:①走和跑;②跳跃;③投掷;④攀爬、悬垂、支撑、滚翻、平衡;⑤小球类;⑥队列队形、徒手操;⑦民族民间乡土体育七大类。游戏和发展身体素质教学内容不单独分类,纳入各类教学内容之中;韵律活动和舞蹈不单独分类,包括在队列队形、徒手操之中。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学期以广播体操教学为主,让每一位学生都学会做广播体操。

难点:每个动作都要做到位,并且做到动作与节奏相吻合。

五、教学措施

1、从实际出发,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年龄、原有知识能力基础和身体发展水平以及学校的场地、器材设备和环境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讲究实效、改革创新,确定好教学目标、安排好教学内容选择好课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安排好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好本课程。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端正学习动机,提高体育保健文化素养,在充分体验运动乐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采用启发、诱导和各种各样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同时组织各种体育竞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3、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正确的示范、直观的图片等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感知动作,领会动作要领,掌握锻炼方法,形成完整的正确动作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判断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水平。

4、自制体育器材,认真抓好场地、器材建设,对已有的器材、场地要保管好,保护好。同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制体育器材,创造条件,保证教学的基本需要。

5、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目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训练,同时进行考核改革,认真做好考核工作。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集锦 篇19

一、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教学资源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建立科学概念,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能主动开展的学习的学生比较少,比较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合作研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还是比较薄弱。

因此教师的教学要积极地发展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愿意用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观点。我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记笔记,并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四、教学方法设计

1、 加强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小学科学课中关于“科学探究学习”的理论和实际操 作技能的思想与方法;

2、 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 加强自身素养、知识水平以及业务能力的提升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4、 认真钻研教材和各类教学参考书,浏览网络、杂志等,学习先进经验、科学设计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良好氛围;

5、 潜心解读学生、了解学生、知道学生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心理;

6、 积极收集、准备各类探究活动材料提供有结构材料;发展学生搜集各类活动资源和素材能力并用于探究活动;

7、 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学生自主性探究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集锦 篇20

一、情况分析

粤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由四个单元组成。重点培养学生认知与发现的能力,把这一能力作为本册教材要培养的一级目标,同时兼顾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力求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综合的提升。

二、教学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1、从儿童的视野选择教学内容,发生在儿童身边的、喜闻乐见的、适合他们探究的事物和现象作为学习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便于他们从原有意识和经验出发,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展开研究。

2、注重对能力和方法的指导,强调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并提高科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其中第一单元认识大自然共四课:

1、走进大自然;

2、我有好奇心;

3、我们来观察;

4、学会运用工具;

第二单认识水果和蔬菜共3课:

1、常见的水果和蔬菜;

2、美味的水果;

3、蔬菜长在哪里;

第三单元我们的文具共三课:

1、各种各样的文具;

2、铅笔和彩笔;

3、常见的尺子;

第四单元四季共四课:

1、凉爽的秋天;

2、寒冷的冬天;

3、温暖的春天;

4、炎热的夏天。

40 3823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