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新版汇编

好学生 分享 时间:

乡镇企业管理研究关注企业发展与创新,探讨管理模式、市场策略及政策支持,旨在提升乡镇经济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面整理的优秀范文,供您参考学习之用。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第1篇】

江苏常熟市虞山镇党委积极探索完善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体系、活动方式和工作机制,努力促进镇村企组织共建、党员共管、人才共用、资源共享,逐步形成镇村企党建优势互补、互相交融、整体联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

共建组织体系。按照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有利于扩大工作覆盖面的原则,虞山镇打破城乡、行业、地域限制,以产业链为纽带,构建“产业+协会+支部”组织设置新模式。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公司+农户”的生产联合体等农村新型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大力推行以产业关联为纽带、资源互享为基础、双方受益为目标的“村企联建”、“村协联建”等联合党组织,着力推进城乡各领域组织的协调联动。如大义管理区成立大义农机专业合作社、大义果蔬专业合作社两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党支部,覆盖专业合作社10家,从业人员395名,党员20名,开创了村企发展互动双赢的良好局面。以“固强扶弱、和谐发展”为目标,根据各村(社区)可用财力排名情况,选定10个经济强村与经济弱村,采取“一对一”结对共建,实现共同发展。

共建人才工作体系。虞山镇建立了镇、区、村、企人才共享机制。充分发挥镇、区机关职能部门专业人才的优势,专家深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村进行实地走访和技术指导,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镇村(社区)按1:1比例建立后备干部队伍,建立完善全镇各级各类后备干部信息库,分类别、多层次掌握后备干部情况,并及时进行调整补充。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大学生村官,确保一村一社区一名本科大学毕业生。选派各级各类年轻干部开展“双培双挂”,即理论素养培训、业务技能培训、到先进单位挂职、到艰苦岗位挂职锻炼。从机关选派优秀党员进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指导企业开展工作,规范企业党组织活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培育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发展软实力。

共建党员管理体系。全镇充分发挥镇村企党组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职能带动等作用,积极推动党员共管、活动共办、困难共帮。依托各类党员教育培训阵地,采取集中培训、结对培训、委托培训等方式,加强城乡党员教育培训,实现城乡党员教育培训资源共享,推进城乡党员能力素质共同提高。为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建立了组织部门与公安、劳动、计生、民政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建立流动党员信息资料库。同时,加强了社会新领域党组织党员管理。如兴福管理区党工委把商务楼宇党建作为社会领域党建的切入点,在裕坤美城、亿源、世贸中心、港澳城和城市之星成立全市首批5个商务楼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党政工立体化进驻商务楼宇的党建工作新模式。

共建党员服务体系。全镇党组织通过党员服务中心有效整合党建资源,调动区域内的党组织和党员广泛参与所在区域内的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务,使经济资源、政策资源、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等优化组合,形成了镇、村(社区)、企业“四位一体”服务体系,即党员服务中心—党员服务工作站—党员服务点—党员服务室,实现党员服务的全覆盖。镇村企党建联动,丰富了新“”内容。农村党组织以“村级经济发展研讨会、村情民意分析会、创业致富信息交流会和科技素质实用技术培训课”为主要内容;企业党组织以“合理化建议座谈会、职工思想状况分析会、企业经营情况通报会、创新技术现代管理辅导课”为主要内容。新“”充分发挥了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积极作用。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创业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模式转向大众化教育模式,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快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推进西部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支撑,从人才供求关系总量和基本格局来看,高校毕业生远没有达到“过剩”程度,当前面临的不是就业难而是择业难,是观念的错位,结构的失调,渠道的不畅通,其实广大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有着非常广阔的就业创业空间。

基层指多种组织中最下层的一级。周济部长在“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基层”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含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大学生是国家人才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是促进社会发展最珍贵的人力资本。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引导、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加速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引进,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的人才结构,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解决基层人才匮乏的问题,提高基层的管理领导水平,从而更好地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一、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调查及分析

1国家政策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扶持

中组部等14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积极探索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进村、进社区工作的地方项目。有关部门还出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灵活就业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小额担保贷款和收费优惠政策,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以及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等政策措施。各地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如对毕业生到乡镇服务期间实行生活交通补贴、人身意外伤害和住院医疗保险,毕业生两年服务期满后,在公务员考试、报考研究生方面优先录用等。有的地方政府拿出一定经费用于扶持基层就业项目,如甘肃省择优选拔了数百名特困生和“长线专业”毕业生到乡镇工作,湖北省实施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江苏省实施的支援苏北计划,等等。

2高校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实践

近几年高校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据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的比例明显增加,已经占到毕业生就业总数的48%。以江苏为例,几年来江苏高校毕业生到民营及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情况呈逐年上升趋势(见下表)。

同时,高校毕业生择业的地域性仍然较强,据新华网2004年2月份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50%的高校毕业生将大城市作为理想的选择地,只有3%的人选择投身西部。高校毕业生普遍认为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业机会也少,因而普遍不愿到贫困地区及县乡镇村就业。

3中小企业接受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顾虑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许多中小企业认为,高校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需要一个培训、实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安心工作,刚培养好就跳槽,很多中小企业不愿为此付出时间和代价,宁愿到人才市场寻找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这无形中给高校毕业生就业设置了许多不必要的复杂环节,导致就业渠道更加不畅通。

转贴于

4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态度

高校毕业生对民营中小企业虽已有一定的认同,但态度并不坚决,更热衷于到机关事业单位、大企业或民营大企业,而把中小企业作为择业的第二选择或到大企业的跳板。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认为,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和发展前景不乐观等薄弱环节,影响和制约个人价值的实现。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流失较多的主要集中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在与学生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即使是从农村考进大城市的学生也不愿返乡就业,认为寒窗苦读就是为了能够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享受现代城市的文明生活,同时又由于在创业中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即使在返乡创业中也极有可能再次面临失业。

5就业渠道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影响

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也制定出台了优惠的政策,但在执行层面上仍然存在机制、体制上的障碍,人为地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即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接受专科毕业生,也不予办理相关就业手续,难以落实人事关系;部分乡镇基层经费紧张,中小企业发展水平低,对大学生需求动力不足;贫困地区高校毕业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自主创业的资金条件无法满足;等等。这些都表现出市场配置毕业生机制的失灵,社会基层就业渠道的不通畅,灵活就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不同程度地阻碍了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了地区间人才需求的不平衡和高校毕业生流向的不平衡。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合理配置,加快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应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这是今后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主要渠道。

1加大调控力度,畅通基层就业渠道

切实消除障碍。各级政府要加大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应当放弃地区流动的户籍、档案划转等种种限制,废除所有限制高校毕业生流动、不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方保护政策,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切实推行“无障碍”就业,减少就业歧视,提倡公平的就业竞争,真正打通大学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民营中小企业、县乡镇村等基层就业的渠道,为基层吸纳高校毕业生创造制度保证。

(1)加大扶持力度。一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专项资金等手段,安置部分毕业生,缓解贫困地区急需高校毕业生但地方财政又无力负担、“用不起”毕业生的矛盾。二是积极鼓励中小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将中小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数额与其扶持政策挂钩,如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等。三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的运作机制,发展无形就业市场,强化人才市场的配置功能,建立基层高校毕业生需求信息定期制度,形成覆盖城乡的就业网络,畅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信息通道。

(2)完善激励机制。在贫困生资助方面,奖学金、助学金方面,向自愿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大学生倾斜,如,对贫困生适当减免学费,用适当比例的奖学金奖励那些自愿到基层就业并服务一定年限的大学生。鼓励高校有针对性地转让科研成果,政府适当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让高校毕业生带着科研成果下基层,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到基层有用武之地,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而且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2.加强就业指导,树立多元化就业理念

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创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正确处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正确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彻底摈弃重地位、重名利的观念,树立多渠道就业、多渠道回报社会的意识。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在基层的工作岗位上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自己,逐步实现人生的理想目标。

3.完善保障体制,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用工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劳动合同制度和住房公积金等制度。通过法律、经济和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规范劳动合同管理,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制止为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用人单位不签合同、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不按规定支付工资报酬、临时性大量使用实习生等问题的存在。对到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跨地区就业等灵活形式就业的毕业生,要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或《劳动合同》;对到贫困地区就业的大学生给予适当的工资补贴,解除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的后顾之忧。

4.加强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以往我们只强调大学生如何调整就业心态,实际上社会、家庭、舆论对大学生就业都产生一定影响。因此,用人单位要调整用人心态,减少用人的高消费,减少人才的浪费;社会大众要调整认识心态,既然我们的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那么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就应更多的是“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我们就应当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去当服务员、营销员、操作员,去乡村当种养植能人、农民经纪人、乡镇企业技术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各类媒体就应当调整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在基层、在西部就业创业的大学生的工作生活情况、奉献精神和先进事迹,通过正确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第3篇】

一、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提升人才资源开发水平。

1、营造氛围,优化人才创业环境。一是积极组织实施《*县大力引进国内外人才智力工作的若干规定》以及《引进海外留学人才来善服务的实施细则》、《高层次人才智力柔性引进实施细则》、《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等新一轮人才政策和配套措施,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为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吸引各类人才集聚*。对引进的7名高层次人才按政策做好了20*年度政府补贴和住房补助费的发放兑现工作。二是继续加强对人才工作的调研,开展了我县企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的现状和需求情况摸底,围绕“如何留住人才”这一课题在企业中进行广泛调研,形成调研文章,着力营造以“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制度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人才环境。

3、整合资源,深化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一是积极组织实施我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十一五”规划,推行终身学习制度,形成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二是通过下企业、下学校等途径,会同教育部门与企业、行业协会等联合,积极探索开展“订单式培训”,强化对各类人才的继续教育,在全县构筑起一个多层次、开放式的继续教育网络,努力培养一批适应我县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三是根据上级人事部门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在*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设立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考区*考点,目前已通过*市人事考试培训中心初步验收,即将迎接省厅验收审批。6月下旬,与省经贸委干部培训中心联合举办一期全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培训,有43名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者参加。四是对首批26名大学生村干部在考核基础上,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上岗培训,完成了合同签订及社会保险的缴纳工作。协助*市考试培训中心做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教学点高升专、专升本学历教育的报名工作。

二、深化完善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机构编制管理。

1、深化畜牧兽医体系改革。根据畜牧兽医体系改革的进程,在对*县畜牧兽医局及其乡镇派驻人员编制进行核定的基础上,配合县农经局做好县畜牧兽医局本级及其乡镇派驻人员的选调工作。通过考核,从原有县动物防疫监督所和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在编人员中择优选调10名同志为*县畜牧兽医局工作人员。通过资格审核、笔试和考核测评等综合评定,从各镇畜牧兽医站在编人员择优选调50名同志为*县畜牧兽医局乡镇派驻工作人员,使我县的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

2、深化完善政府机构改革。一是根据城市综合执法的需要,协助做好组建县行政执法局的有关协调工作。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县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批复》和我县相关工作进程,负责起草《*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构组建工作方案》,配合做好省有关部门对我县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方案的论证,做好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三定”方案的批复。二是配合原工业、二轻、物资、商业等转体部门的改革完善工作。参与县委)阿拉题库网○(、县政府印发的《关于专业经济主管部门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专业经济主管部门机构改革中有关人员问题的政策意见》的起草工作,配合做好机构组建和人员调配的相关工作。

4、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一是加强事业单位日常登记管理。对新批准成立的事业单位及时做好事业单位的法人登记工作,对登记核准事项与实际情况已不相符的单位及时联系办理变更手续,对不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及时敦促其办理注销登记手续。今年1-10月,共办理设立登记8家,变更登记45家,注销登记3家。二是按时完成20*年度事业单位年检。在年检过程中严格按照业务流程规定,对提交的年检材料严格把关,本次年检应检事业单位为290家,共有287家通过了年检,年检合格率为%,另有3家单位由于资不抵债或未及时进行法人变更等原因未通过年检。

三、贯彻实施《公务员法》,规范各项人事管理工作。

3、加强专技人员职称等管理。一是布置20*年度全县各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调整了县农业和林业工程技术、卫生技术、建筑工程初评委和县工程第二初评委成员。召开各类评委会,评审或推荐120人。县非公企业工程系列初评委共申报150人,其中工程师35人、助理工程师58人、技术员57人。二是做好332名专业技术初级职务任职资格的初定公布,其中助理级233人、员级99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384人,其中:高级61人、中级164人、助级146人、员级13人。三是做好各类职称考试的报名及资格审查工作,共办理15类职称考试报名,报考人数为771人次。其中:审计3人、职称外语240人、国际商务2人、计算机软件16人、经济101人、注册安全工程师11人、价格鉴证师1人、执业药师88人、药学41人、二级建造师153人、房地产估价师5人、房地产经纪人5人、房地产经纪人协理9人、造价工程师24人、一级建造师72人。四是做好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数据库的维护。截至10月底,全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557名(包括非公企业的2119名),其中:高级498名(正高级12名)、中级3620名、初级8439名。

四、积极构建和谐人事,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1、认真做好干部管理工作。开展20*年度9名营以下干部及1名家属的档案审查,组织干部转业考试,落实干部分配方案,做好接收报到准备工作。做好部分企业干部解困和维稳工作。根据浙人军[20*]77号文件精神,给2名企业退休干部及时办理发放补贴手续,做好企业干部数据库维护。

五、开展“作风建设年”暨“创业创新创优争一流”主题实践活动,努力提高人事干部队伍自身素质。

1、加强了人事信息和调研工作。完善人事信息工作考核制度,不断开拓人事信息源渠道,提高信息质量,1-10月共报送各类信息稿件80多,较好地起到了舆论宣传和为各级领导参谋的作用,荣获了20*年度全省人事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同时,广泛开展了干部下基层活动,局领导带头下村、下企业、下学校开展调研,加大了与部门及基层单位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力度,开展了非公企业如何留住人才的专题调研,形成了《关于*县非公企业人才流失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等调研材料,广泛收集全县人事人才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人事人才工作,努力为基层办实事、做好事。

2、加强了政治业务学习。认真制订了年度理论和业务学习计划,坚持了每周二晚上集中学习的制度,组织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文选》、“党的十七大报告”、十七大等原文,开展了电化教育,邀请县委党校副校长高福弟老师作了《加强作风建设,共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和《深刻领会十七大精神,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专题讲座。对照“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要求,围绕“我当干部为了什么?我在岗位干些什么?我给后任留点什么?”进行了专题大讨论。同时,倡导了对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自学活动,全体党员人人制订个人学习计划,撰写了理论学习体会文章。全局上下较好地树立了以人为本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营造了积极向上、注重学习的良好氛围,较好地提升了广大人事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山东省户籍管理条例完整版全文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为目标,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进一步创新人口管理制度,放宽户口迁移政策,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实现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

(二)基本原则。坚持立足省情省力,服从服务于新型城镇化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一圈一带和蓝黄两区等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不得采取强迫方法使农民被落户坚持科学有序,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合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预期;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等综合承载能力;坚持整体推进,加快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进一步调整完善户口迁移政策

(一)县域突破。在县级市市区、县政府驻地和其他建制镇(含济南、青岛所辖县、市)范围内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或合法稳定就业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二)市域放开。设区市(不含济南、青岛)范围内的本市户籍人口,在市区内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或合法稳定就业,同时按规定参加当地社会保险1年以上的,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本市以外人员,在本市市区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和合法稳定就业,同时按规定参加当地社会保险1年以上的,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不得设置面积、金额限制。

(三)合理确定济南、青岛落户条件。济南、青岛两市全面放开普通高校毕业生(含往届毕业生)落户限制,不断提高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毕业生和技术工人等常住人口的城镇落户率。探索实施积分落户制度,科学制定具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和合法稳定就业的外来人口阶梯式落户通道和差别化落户标准。

三、创新人口管理

(一)深化居住证制度。认真贯彻《山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53号),最大限度拓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覆盖面,全面登记、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着力提升流动人口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按照权责对等、梯度赋权、渐进发展的原则,以居住证为载体,健全完善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并作为申请登记居住地常住户口的重要依据。保障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权益和公共服务,切实解决不能或不愿在城镇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公共服务问题,使其共建共享城市改革发展成果。

(二)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加强和完善人口基础信息登记、统计调查等制度,全面掌握人口动态信息,准确反映人口规模、人员结构、人口流向、地区分布等情况。分类完善劳动就业、教育、收入、社保、房产、信用、卫生计生、税务、婚姻、民族等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和共享,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人口发展战略提供基础数据,为建设和完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提供信息支撑。

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四化同步,提质加速,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产业就业支撑,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区域中心城市特别是一市一区等规模偏小设区市行政区划调整,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对符合条件的县实施撤县设市,探索推进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提升县域城市自主发展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和示范镇建设,增强人口集聚和产业承接能力;稳步推进撤乡设镇、撤镇(乡)设街道,加快村改居步伐,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二)完善社区服务管理。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以特色产业和优势项目等吸引、鼓励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向农村新型社区特别是城镇聚合型社区转移,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人口纳入城镇人口统计,全面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就业支撑、人口集聚功能,提高城镇承载能力。深入推进社区六进,即消防管理、车辆管理、危爆物品管理、境外人员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物业管理进社区,完善社区服务管理功能,及时将进城落户农村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纳入社区服务管理,加快党(团)组织、群团组织全覆盖,实现个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推进纳入城镇化管理的农村新型社区与城市社区同服务、同管理,加快城镇化进程。

五、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

(一)完善和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政策。深入推进创业齐鲁乐业山东建设,完善城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帮助其尽快融入城市。落实扶持就业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拓宽创业就业领域,贯彻同工同酬原则,强化权益保障,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公平、稳定、充分就业。

(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落实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政策以及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的相关规定。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纳入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供基本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对进城落户农村人口继续保留5年的生育政策调节过渡期。

(三)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以城中村为重点的棚户区改造,把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采取多种方式有效保障其基本住房需求。

(四)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险的转移接续政策,推进全民参保登记,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和水平,构筑有利于人口流动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乡一体的居民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发行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卡。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完善以低保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社会救助统筹发展。

(五)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抓紧抓实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办法和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保护成员的集体财产权和收益分配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城落户农民是否有偿退出三权,应在完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适时开展试点探索,实现有序推进。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六)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地位,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征地制度,确保被征地农民现有生活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

(七)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省级以下各级政府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的机制,健全政府、企业、个人等共同参与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财力均衡力度,保障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

六、加强组织领导

(一)抓好措施落实。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涉及千万农业转移人口的一项重大举措。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城镇化进程的客观规律,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周密部署,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切实落实户籍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各设区市政府要根据本意见,抓紧出台本地区可操作的户籍制度改革措施,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省发展改革、教育、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卫生计生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紧制定出台配套改革措施,形成协调推进改革的整体合力。

(二)做好宣传引导。全面阐释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准确解读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及相关配套改革措施,广泛宣传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落户标准和条件,合理引导群众预期,妥善回应群众关切,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参与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山东户籍制度改革进行时山东省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达52万人左右,就业形势不乐观。山东近日下发通知提出,将通过扶持政策鼓励小微企业招收大学毕业生、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等一系列举措,做好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了确保就业公平,严禁设置各种阻碍毕业生公平就业的限制性条件,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不得将户籍作为限制性条件。山东省提出要放开对吸收毕业生落户的限制,简化有关手续,应届毕业生凭两证一合同即可落户,非应届毕业生凭一证一合同即可落户。

其中,山东省属国有企业(含驻鲁央企及分支机构)招聘应届毕业生信息,除涉密等特殊岗位外,要在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山东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的国有企业公开招聘专区公开,报名时间不少于7天;

对拟聘人员要在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天,并同时公布监督举报电话;

招聘结束7日内,山东省属国有企业(含驻鲁央企及分支机构)应将招聘结果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此外,山东省内各普通本科院校自20xx年起、高职(专科)院校自20xx年起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据此完善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经费拨款、院校设置的联动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服务基层期满超三成可进事业单位

据了解,根据出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新政,各县(市)区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中,要根据工作需要和岗位空缺情况,按照不低于当年服务基层期满人数30%的比例确定定向招聘岗位,专项用于招聘基层服务期满毕业生。

相关链接

山东省多市已试水户籍户籍制度改革

46 34943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