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的论文汇聚【精选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的论文汇聚【精选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的论文【第一篇】

(一)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基础工作。

现如今大学校园充满着一些负面能量,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高校要针对自身的发展,采取一些积极而有效的治理方法,防止安全问题的发生。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基础工作,要以学生和广大教职工为中心,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能够具体落实到人、事。以此创建安全、文明的校园,才是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有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安全问题才能够减少,大学生受到危害的概率也会随之下降。作为基础性的工作,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持久的开展下去,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和谐的校园。

(二)确保高校安全和稳定的必要措施。

在生命视野下,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确保高校安全和稳定的必要措施,高校之所以开展一些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安全教育也不例外。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在高校发生的安全事件几乎都与学生的安全有很大的关联,这不仅仅对学生和所在家庭有影响,也给学生的安全工作带来很大挑战。而且高效的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能够稳定,所以要在合适的时间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这样才能避免一些同性质安全事件的发生,对社会以及高效的稳定起到关键作用。

(三)对大学生关心和爱护的具体体现。

在生命视野下,能够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对他们的极大爱护和关心。保证大学生的安全是高校和国家的责任,这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从各个层面予以高度的重视。国家也颁发了许多规定保证学生的基本安全,例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就指出高校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辅导,这也是高校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针对屡次发生的安全问题,政府也多次强调,要予以高度重视,防止类似事件的再发生,这些都是对学生的高度重视,要让大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生命对于一个人至关重要,因此针对大学校园,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需要解决从以下几个问题着手,才能保证大学生的基本安全。

(一)认识到位与措施落实相结合。

高校应该从生命视野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这是社会发展和变革对于时代的需求。高校的有关部门,要以“安全重于泰山”的态度,对校园安全予以充分的重视,只有认识到位才能将措施落实到位。例如在校园发展资金上将安全防范放在首要位置,在教学安排上实行制度化的措施,这样才能让安全教育充分发展,切实保证大学生的安全。

(二)教育引导与严格管理相结合。

教育和管理两者相互支持,缺一不可,只有两者共同发展,对于安全教育而言,才是促进作用。因此要达到安全的目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提高思想上的重视,这是在教育上的引导;此外高校要加强对于安全的管理,让学生意识到高校对于安全是及其重要的。例如高校可以根据国家的法律采取一些防控措施,这样能够防止学生的犯罪行为。在处理一些校园安全事件时,要按照规则严格处理,不能有所包庇,将安全问题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实处。

(三)内容拓宽与方法创新相结合。

现如今时代的进步,使得校园安全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高校的治安部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果高校对于安全问题仍然停留在之前传统的方法之上,就无法根据时代的发展,解决一些新的问题。没有了时代的特征,处理安全问题将会面临很大的困境。因此,高校要在传统思想的基础上,运用全新的手段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够极早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让问题更有技术含量地被解决。例如网络安全,高校就要予以高度的重视,这就是内容的拓宽,要通过不懈的努力,让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方法做到与时俱进,提高时效性。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疏导。

大学是学生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年大学生往往都不具备成熟的心理,在一些行为的处理方式上也比较冲动,会受到较大的外界影响。难免做出的一些行为会导致出现违纪的情形,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能够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疏导。通过一些研究表明,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能够有效地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而且还能够将安全问题防患于未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能够让学生的心态发生转变,将更多的正能量传递给大学生,这样会有更加积极的影响。

(二)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和技能。

以生命视野为发展前提,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能够让学生的知识系统更加成熟,减少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通过对于一些安全事件的讲述,能够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现在很多大学生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知识缺乏,不知道哪些是欺诈行为,这就会出现人身受侵害的可能,所以要让学生提高防范意识。通过组织大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演练,能够让学生了解安全事件发生背后的隐情。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保护,并且在发生危机事件时,能够帮助他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法律知识教育,增强道德法制观念。

对现如今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法律意识淡薄,没有较高的道德水平,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安全事件的发生。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就要从法律知识开始着手,让学生明确地了解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但是一些法律条文过于乏味,要应用更加实用的案例进行引领式的教育,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将道德意识埋入心中,真正地做到知法、懂法、用法的好学生、好市民。

四、总结。

作为教育界一直探讨的话题,只有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其进行重视,才能彻底地让校园安全管理有新的发展空间。高校要加大对于安全领域的投入,保证学生能够在校园中学习、生活,安全健康地成长是大学教育的根本前提。通过安全教育,让大学生有自我防范和保护能力,在安全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培养自己的能力,为祖国做出贡献。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的论文【第二篇】

相较于普通院校来说,体育高职高专院校拥有着更加专业的教育环境,怎样能够制定出符合学生学习需求与成长规律的教育方法,是所有体育高职高专教育者都需要去认真思考的一项问题。尤其是在教育环境变化速度越来越快的当下,体育高职高专院校要紧跟住时代的发展脚步,将教育管理模式同学生的身心发展现状紧密的关联到一起,争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1.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度不高。纵观我国体育高职高专院校当前的教育现状来看,绝大多数的教育者所采用的多为满堂灌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教学重点都锁定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上,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中的重要性,严重影响到体育院校“育人”功能的'发挥。

2.辅导人员的管理水平低下。作为体育高职高专院校中的教育者来说,应当做到切实了解每位学生的真实状况,细致入微的开展好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由于体育高职高专院校中的教育者大多都是从一线上退役下来的运动员,他们本身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并且也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辅导员培训,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懂得怎样去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会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反感情绪,十分不利于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

3.素质教育的内容相对贫乏。体育高职高专院校中的教育者对于专业知识的教育过于重视,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服务能力、择业能力以及抗压能力的培养,这种相对贫乏的教学内容在无形当中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压缩了他们对于知识学习的选择范围。

1.积极坚持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对于体育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其教学目标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兼顾到满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将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出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进而达到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目的。基于此,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体育高职高专教育者要将终身体育设为课程的终极教学目标,在健康至上教育理念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高职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了能够让高职学生可以在学校中成长的更快、更好,教育者要深入到学生身边来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学习基础,同时设计出一些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案,在现有的基础之上提高体育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改变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他们在体育课程中除去要学习到运动技能以外,同时还希望能够从中体会到运动的快乐,在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中充分的展示出自己的才能。一直以来,体育高职高专院校中的教育者在课堂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只能够去被动的接受由教育者所传授给自己的知识,长此以往就会对体育课程失去热情。基于此种情况,体育教育者应当充分利用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可以时刻保持高涨的学习状态,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体育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课堂中,教育者一方面要让学生对于体育课程抱有着较高的期待与新鲜感,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考虑到练习方法的有效性。教育者可以经常性的组织一些体育比赛,或者带领学生一起来观看体育项目等等,帮助学生逐渐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为其日后的发展与就业打好基础。

3.全面落实个性化教学,促进体育教学改革。体育高职高专院校中的教育者要勇于突破传统教学方法所设置的局限性,深入研究并积极贯彻“以生为本”、“健康至上”的教育理念,要科学化的处理好技能培养与理论传授之间的关系,着重培养出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进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时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在课堂中尽可能多的设置一些同学生进行互动的环节。教育者还要虚心听取学生对现有课程设置所提出的意见和想法,要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其营造出自由民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除此之外,教育者还要增加一些特色项目,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喜好来进行选择,例如形体训练、攀岩训练、弹跳力训练以及爆发力训练等等,以此来丰富体育高职高专学生的现实与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刘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1).

寇红超等(作者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的论文【第三篇】

体育锻炼只有自己亲身体验过才会明白其价值,它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力量,会指引人们探索未知的知识和去了解新的事物,它表现了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并且充当积极促进的角色。为了让学生们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真正意义,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其体育锻炼兴趣是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的重要途径。高校的体育课程大都是根据大学生的兴趣而开设的,教育过程往往也充满着“趣味性”,这样学生能在尝试各种运动项目时体会到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并最终向“志趣”的方向发展,最后能够形成一个关于体育的终身观念。要让高校的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而且能够在他们生命里面留下痕迹,让他们能够形成终身体育观,需要对如何培养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也正是当下体育教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2高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

学生体育学习动机分析。对某些事物感兴趣往往就会产生一种学习动机。动机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也客观反映了学生内心的性格特征。深刻了解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动机,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学生的心理需要,并以此来制定更符合学生胃口的体育教学活动,进而可以激起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乐趣和兴趣。经过统计学检测,大部分学生参加体育课学习是被迫的,因为它是一门必修课。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前提是激发他们对体育的热情和学习动机。还有少部分人上体育课的原因是喜欢运动,这种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动机是积极的,是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他们在体育课上的学习是积极的自觉的。还有一部人自身具备一定的体育特长,也有了良好的兴趣爱好,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只要老师稍加正确的指引即可。

体育课学习态度分析。大学体育课相较于初高中小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于高校的师资力量更加雄厚,能够提供的体育运动的场地更加丰富,也为学生在大学期间对体育的认识扩大了知识面。大学体育课里面有丰富的教学活动和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让学生有了一个开阔的学习体育的平台,由体育课的观念转变为一“玩”的态度学习体育技能,这些会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巨大的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体育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不同地区的学生对待体育锻炼也有着不同的态度,这使他们在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大部分人可能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身心状况和自身发展与体育锻炼之间的联系。这些都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水平和体育智能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知识缺失。

喜爱的运动项目分析。充分地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体育运动感兴趣,这些有帮助于我们在体育教学方面的设计,让我们的安排更适合学生们的口味。而学生表现出来的对某项体育项目的兴趣,也是培养其体育锻炼兴趣的基本要点和基础。现如今,学生们喜爱的项目都是我们大规模开设课程的体育项目,这些更集中在更偏向于团体的球类运动,这说明,学生对于自己比较熟悉的、集体性的、有竞技性的运动更加容易产生兴趣。因此,学校在开设这些科目时,在场地、器械、经济等条件的允许下都需要仔细考虑这些特点,尽可能地去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

在教学中培养高校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途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每个学生因为生长环境、年龄、性别、心理需求、生活实践等的不同,会养成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着学生,观察他们的兴趣和变化规律,开发学生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要组织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体育活动,老师的讲解要生动有趣,要吸引同学们的兴趣,并且要体现出体育的娱乐性和竞争性。在教学实践中,要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学会新技能。教师可将动作的要领和精要讲解完整,其余可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练习,俗话说,熟能生巧。研究表明,通过体育教学,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有可以提高的空间。因此,我们应该更注重低年级的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如果在高校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可以对开发学生智力提供有效的条件。在体育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老师的动作,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通过对老师正确与错误示范的对比,对学生的想象力和记忆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在一些体育游戏中,可以锻炼学生的灵活性。所以,通过这些不难看出体育教学对学生智力提升的重要作用,表明校园体育活动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

培养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有效途径。

在理论知识方面加强培养。第一,要加强体育方面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从理性上对体育锻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以此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与向往。通过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让学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锻炼效果都有一定的了解,提高他们对参加锻炼的自信心。也能够让他们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可以很好地去调整自己的锻炼项目、运动时间等。第二,增设体育选项课。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想学的和加入的运动项目,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增强学习主动性。有意义的运动项目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够丰富学校生活,这既有趣又有益。

在实践基础上培养兴趣。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也参与进来,在实践中提高锻炼兴趣。让学生可以根据人的生理基本规律去锻炼,从而使锻炼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他们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体质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科学地运用体育锻炼原则,让学生自己定制直接的锻炼方案,学生能够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自己,也能提高锻炼自我体质,全面的锻炼计划能提高自我运动能力,以便于教师更加真实地了解学生。其次,开设课程可以结合专业特点。比如可以给旅游专业的学生开设攀岩、野外生存训练等教学,就对他们以后从事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也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增加自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体育教学多样化、娱乐化、生活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乐趣,又符合了学生个体的兴趣和需求,让不一样的体育锻炼加入到了学生的生活中,让它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4结语。

培养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是这个时代下体育教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性飞跃。相比较高年级来说,低年级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学习动机更加强大,学习态度也更优。让学生对大多数体育项目感兴趣,也是培养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一个基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和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变化规律,同时还要保护和促进他们兴趣的发展。培养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兴趣,首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加设置自己选课。其次,体育教学的过程让学生也能够加入,并且能够在实践中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这也是培养体育锻炼兴趣最关键的一部分。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竞争和团队意识、组织能力及智力都有所提高,还能丰富校园文化,使校园生活更加活跃,更加丰富多彩。树立学生的信心,为将来进入社会工作,完成工作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的论文【第四篇】

摘要:本文重点从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提升安全教育实效、丰富安全教育内容、创新安全教育方式、落实安全教育到实处等方面,围绕应对当前大学安全教育面临问题的对策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在现阶段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呈现出以下明显特征:生理方面发育得比较成熟,但心理发育比较滞后;虽然有强烈的社会需求,却缺乏明确的人生观,阅历浅,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弱;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然而自我保护意识较弱;自尊心强,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法制观念,有较低的社会认知、判断力以及安全意识。

2.安全教育方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足。

对大多数高校来讲,他们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一些教师由于本身就对相关知识不了解,导致讲课针对性不强,同时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使得讲课过程不能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满足不了实际需要,未达到安全教育之目的。

3.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实效不佳。

部分高校的教学手段比较落后,主要以展板宣传和集中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创新意识。在多媒体得到充分发展之前,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确实起到了作用。但处在目前的新媒体时代,采用集生动、形象和及时为一体的多媒体传播手段,学生则更容易接受。在安全教育手段方面,许多高校都没有进行创新,致使教学效果不佳。

4.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生认同度不高。

安全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进一步扩充和深化,安全问题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不仅仅包含传统的大学生财产安全,还包含心理、网络等方方面面。安全知识以及案例库更新慢,学生无法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的安全知识和案例,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机。

首先,要加强安全意识教育。要从思想上认识危险、重视危险并防范危险,使安全意识教育从被动转向主动。具体包括如下意识:一是公民意识,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二是自我防范意识,即在遇到人身或财产危险时应该具备的意识;三是法律意识,即要遵纪守法并用法律维权;四是心理健康意识。

其次,要注重学生安全防范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加强学生防范常见安全事故的能力培养,包括防盗、防火、防骗和防抢劫等。同时,要加强学生对突发事件反应和处理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野外生存能力的培养,如在面临洪水、地震及塌方等危险时,学生应具有自救和互救的能力,要勇敢、机智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

2.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提升安全教育实效。

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开展安全教育,如网络、手机等,使安全教育更具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比如,学校可以设立关于学生安全教育的公共微博,鼓励教育管理人员多采用现代通讯手段,将有关安全的知识、案例和警示等相关信息及时发送出去,做到随时提醒,使学生对身边的安全动态及时进行关注,消除安全隐患,关心自己也关心他人,营造安全第一、热爱生命的氛围,使学校和社会更加稳定。相关领导和教师也应加强重视,对可能引发矛盾的问题提前做好部署,加以及时干预或处置,将问题扼杀在襁褓中。

3.丰富安全教育内容,提升安全教育时效性。

学校应根据学生最关注的安全热点问题对安全教育内容及时进行更新,尤其是对一些直接关系到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安全事件,如消防、被骗、被抢、被盗及食品安全等,安全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应该根据某一时期的敏感性和特定性进行调整。学校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同时也要丰富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将新内容同新案例结合起来,或者将案例刻成光盘并结合时政热点,穿插对案件的评论,将更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快速掌握安全技能。

4.创新安全教育方式,落实安全教育到实处。

在安全教育工作中,仅依靠理论灌输并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理论只有以具体实践为依托才能真正被理解和接受。学校可以和其他部门合作,如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及信息部门等,对他们现有的安全案例和安全设施加以利用,建立起学生安全教育的实习基地,要改变原有的纯理论灌输的教育方式,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和体验。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消防演习,通过这种现场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正获得一些应急避险的知识以及进行自救的能力,以便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伤害,从而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以及行为方式。

总之,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特点、新挑战,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及时关注社会上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相关动态,特别是一些大学生侵害案件的发生等。在安全教育工作中,做到及时更新案例库,创新安全教育方式,丰富安全教育内容,积极组织安全教育活动以及安全防范能力提升演练等,尽可能地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的论文【第五篇】

(一)对于加强学校和学生管理,培养学生管理能力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的重要场所和组织形式,是大学校园和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加强学校党政机关和学生的联系、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学生与外部社会的交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特殊力量,培养一批具有政治觉悟较高、业务素质优良、战斗力强,能充分发挥知识才华的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目的所在。”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余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基本实施学分制管理和后勤服务社会化以后,学校班级意识逐渐淡化,高校学生社团作为联系学生和学校的桥梁纽带作用日渐凸出。

(二)对于学生张扬个性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以满足学生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为主要特征,为学生在某一方面展示、发展自我提供了发展空间。而当代大学生在关注社会,审视他人的同时更加关注发展自我,从各个方面完善自己是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他们的要求。为此,他们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有待于通过各种途径加以弥补。事实上,高校中部分校园社团组织已经显示了它们的这种功能。有些同学性格内向深沉,平时惯于沉默寡言,语言表达能力和日常交际能力较差,演讲协会向他们敞开了大门。有些同学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管理协会将着眼于培养会员的组织管理能力,同样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会妥善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培养会员的组织活动能力。“取我之所需,补我之不足”是这类社团组织成员共同的潜在目的。同时,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与社会接轨,也为学生服务社会、适应社会、促进自我社会化等提供了机会,加快了学生社会化进程。

二、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误区分析。

(一)高校社团发展应该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

从我们的了解情况来看,目前部分高校拥有社团数量巨大,同类型社团较多,在一定程度上讲,部分社团滥竽充数,使得校内社团发展环境恶化,进而影响其他社团的发展,社团不是不发展而是注重发展,而是有质量的发展,合并同类型社团,整合资源,优化社团发展环境,大力发展精品社团。

(二)活动数量多,没有创新意识。

这点可以说是当前大部分社团普遍存在的,凡是有一定历史的`社团,基础较好,然而活动总是比较固定,好像是把整个社团的未来已经规划好了。创新可以说是一个社团进步的动力,围绕一个宗旨,不断的发挥所有成员的积极性,想象力,打破以往的模式,尽量打造品牌活动创新活动。一般来讲,一届会员的加入,翻来覆去只是一个活动,从而导致会员的不断流失,从而导致社团失去生命力。

(三)用人机制不当。

由于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成立的,然而部分社团负责人不懂的如何使用人才,任人唯亲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导致内部矛盾激烈,更为严重的是导致组织机构的消失。作为社团负责人应该更好的去学习,更要谨慎的去选拔和培养社团的接班人。

(四)社团活动简单化、商业化、娱乐化,缺乏持久性。

现在无论是学术性、公益性、还是体育性等社团活动都只停留在开会、出海报、挂横幅的层次上,或者单纯的以舞会、郊游的娱乐活动作为社团活动的主要内容,没有一点实质性的内容,也就不可能让同学们从中受益。还有些高校学生社团做活动只是为了拉赞助,有太浓厚的商业气息,让社员牺牲自己的时间,被迫去接受商家对产品的宣传,而对同学们却没有太大的帮助。

总之,社团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如何正确的看待一个社团,如何让高校社团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课堂需要所有社团人的努力。社团犹如一个企业,为了使得社团走的更长久更辉煌,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团结一起更好的利用好这个平台。

(一)建立系统管理,发挥社团职能部门作用。

通过社联各部门与社团相关部门建立垂直管理关系,直接对社团相关部门进行监管,建立相关管理系统,社团信息系统、社团宣传系统、社团财务系统、社团档案系统、社团外联系统、社团团支部等等,信息系统有社联新闻媒体部和各社团信息报送员组成,宣传系统由社联宣传部和各社团宣传部,财务系统由社联财务部和各社团财务人员(会计和出纳)组成,档案系统由社联办公室和各社团档案管理人员组成等等,此项举措可以改变以往社团会长一人“工作”的状态,减轻了会长负担,大大调动了社团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了社团各职能部门的作用,使更多社团干部和会员得到锻炼和成长,也加强了会员参与社团的积极性。

(二)实施责任管理,明确职能分工。

学生社团管理上,应该实施责任管理的方式,合理分工,明确每一个人的职能,做到“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谁管谁负责”的管理原则,实行第一负责人挂帅制,真正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用人原则,做到制度分权,合理授权,给各社团负责人及活动负责人更大的权限,这样可以使活动不仅从内容上还有组织上都有更大的突破,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活动按照计划执行并取得预期效果。制度分权需要明确每一个职位的职能分工,让各工作人员清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权力,以下是根据个人工作经验,对社联各职位职能的一个细划分。

(三)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团组织,加强社团组织凝聚力。

为了提高学生社团团员的素质,增强团员意识,深入引导各学生社团富有成效地开展团员活动,发挥团员在学生社团中的先进作用,在学生社团社团联合会和各学生社团内部建立起团组织,延伸团工作的手臂。若在学生社团中有这一制度,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社团活动中,起到直接指导社团的目的,对确保学生社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社团对会员的管理和约束,改善社团松散的状况,增强社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必须在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上进行改进,“高等学校在外部机制上要给政策、给人员、给经费、给设施,在内部机制上要寻找高校学生社团的依托点、凝聚点、结合点,研究其发展规律”。只有这样,高校学生社团才能在服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新红.大学生社团活动的问题及对策[j].淄博学院报(社科版),,18(1).

[2]胡敏.大学生社团之现状及思考[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报,,(2).

[3]余杰,朱湘红.论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j].高等教育学刊,2002,(4).

[4]刘金凯.大学生社团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网络.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的论文【第六篇】

但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来看,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效果远未达到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国的要求,建立高效、优质、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任重而道远。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形成于农业发展模式变革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中,虽然我国于1993年颁布了农业科技服务领域的第一部国家级法律《农业技术推广法》,各级地方政府与行政部门也在本地区农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关农业科技服务政策,但总体而言,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供给严重不足,以“指导、激励、监督、问责”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体制环境尚未形成。

投入力度亟待加强强有力的资金、人才和物质投入是确保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良性运行的保障。资金方面,现代农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农业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地方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的资金缺口持续扩大制约了农业技术的使用和推广[3]。人才方面,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专业人才匮乏,培训机制尚未形成,高校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农业科技发展需求。物质方面,现代农业的技术装备供给失衡,有的地方缺少必要的专业仪器,无法应对突发性的`农业灾害,农业风险抵抗能力较弱。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取得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但转化率只有30%~40%;,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只有48%,比发达国家大约低了30个百分点[4]。目前,政府部门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主体,农业科技推广由于缺乏充分的论证和调研,常规的、单一的农业推广技术占了较大比重,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部分地方政府不顾农民意愿强制推广科技成果,损害农民切身利益,导致农民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不强,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目前,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按照专业设站,种植业归农业行政部门管理,畜牧业归县级畜牧局管理,农机站归农机局管理,水产站归水产局管理,农村水利归水利部门管理。

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各自为政,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条块管理既增加了农业科技服务的管理成本,又造成管理职责不清,无法满足农业技术应用综合发展的要求。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部门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沿袭至今的相对独立的部门,伴随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新需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势在必行。1)农业科技是关系到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农业科技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的使用和推广有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为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业科技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保障。2)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于建设完成,并在12省开展“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了涉农资源的信息整合;月,由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创建的“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正式开通,实现了农业技术信息的适时和交互传播,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5]。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极大地方便了农业科技的引进和推广,拓宽了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创造了技术条件。

3)农业科技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2011月以来,农业部启动了全国农民田间学校教师培训计划,参训学员回到当地后已举办6个省级师资培训班和水稻、小麦、棉花、蔬菜、茶叶、水果等农民田间学校150余所,共培训农民约6000人[5];此外,农家书屋、农村流动书店、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推广、大学生村官等工程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农村科技服务人员,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4)管理观念的变革促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传统管理理念是以资源稀缺性原理和投资收益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的,但信息时代的管理理论则是以知识的无限性和知识投资递减规律为指导的管理思想,在新经济时代,人本思想将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思想[6]。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本质是以获取和传播农业科技为核心的服务性工作,农业科技服务不仅需要资金、技术,更需要情感和态度,农业科技服务人员要与农民充分沟通,交流协作,不断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产品的需求。

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的有效途径。

通过更新服务思想,营造良好环境,整合服务资源,重塑组织功能,优化流程设计,加强动态评估等一系列再造工序,增强农业科技服务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提升农民对科技服务的美誉度和满意度。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首要问题就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一是树立服务农民的意识,农业科技服务是农村基本公共体系的内容之一,农业科技产品本质上是公共产品,要以“农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农业科技服务评价的重要标准,强化服务意识,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制定农业科技服务规范标准,规范农业科技推广流程,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制度设计;二是树立目标意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目标要由流程效率转化为体系优化,要推动农业科技服务部门职能归并,明确农业科技服务管理部门职责,成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办公室,解决科技服务管理多重领导的问题;三是树立发展意识,农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和管理人员要敏锐洞察市场变化和科技发展,及时快速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行动态跟踪监测,潜心研究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需求的发展趋势,为农民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科技成果。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对于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在制度环境方面,要继续贯彻20中央1号文件精神,理顺农业科技政策支持机制,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制,建立农业科技服务政策激励机制和监督引导制度;结合地方实际和农民实际需求制定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农业科技服务管理办法”,形成完整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建立法律监督和行政监督制度,加强《农业法》、《农业科技推广法》的执法检查,将农业科技服务作为农村党政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在技术环境方面,加强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村书屋、田间课堂的资金投入,强化产业集成配套,开展大规模高产创建;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推广平台,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对已有的农村科技服务进行信息化改造,启动“户户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工程。资源整合是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一是整合人力资源,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选拔和配备工作,推行农业科技人员聘用制度,健全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加大对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提高其整体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优化科技服务人员的分布与结构,鼓励引导优秀大学毕业生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改善农业科技服务工作者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二是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农业科技服务社会化水平,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要与高校、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服务格局,大力培育农村科技合作组织和农村科技协会,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推广合作。

三是整合市场资源,引导农村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基层供销社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工作,鼓励企业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扩宽科技融资渠道,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组织重塑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中的重要步骤。一方面要重塑组织职能,变过去以职能分工为主导为按专业划分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框架,坚持协同合作的组织目标,突破专业界限,建立事业单位性质的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实现动态化、过程化的农业科技管理和服务。

另一方面要重塑组织功能,以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的农业科技服务职能,不仅要注重农业科技的管理,更要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服务,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一站式网络平台和服务大厅,降低农业科技管理成本,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体系,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将以“高效、优质、满意”为目标,为农民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服务,最根本的是变“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公众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变“自上而下”的农业科技产品供给模式为“自下而上”的农业科技产品需求模式。要广泛开展农业科技产品公众需求调查,根据农民需要和地理特征推广和发展农业科技;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吸引留学人员、旅居海外的农业科技人员回国创业,参与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和交流[7];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强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根据农民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教育,通过大众传媒推广农业科技成果,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户家中了解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时解决农民的农业科技困惑。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动态评估有助于发现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不断优化和完善,实现流程的成功再造。

首先是对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评估,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工作态度、专业技能、工作方法等与农业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密切相关,在评估时,既要关注其是否有效履行农业科技服务职责,是否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能否有效处理突发性农业科技安全事件;同时也要关注其工作条件、生活环境和公众口碑。其次是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的评估,包括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工作是否配合默契,是否存在职能交叉,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是否有效,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贡献率如何。第三是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运行效能的评估,加强对农业科技服务的成本―收益分析,降低顾客成本和服务成本,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的论文【第七篇】

1引言。

从人类的发展来看,安全是发展的基本前提,对大学生而言,安全是其顺利完成学业的保证,同时也是其健康成长的前提。要想保证大学生的安全,使其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生活与学习,就要在校园内部开展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实施的措施,具体包括:建立健全校园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以及将安全教育纳入必修课。

有利于保障大学生健康发展。

对于大学生来说,安全是保证其生活与学习的基础,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其独有的特点:首先,大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发育基本趋于成熟,但是其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其次,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基本已经定型,但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再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需求,但是缺乏足够的经验;最后,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强,自我防范能力不高。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安全问题仍应引起充分的重视。在高校中,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安全素质,避免安全事故的侵袭,从而对其顺利完成学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与培训,还有利于学生安全学习环境的创建,对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1]。

有利于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近年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校与外界交往越来越频繁,这就增大了高等院校的开放程度,使得后勤管理制度逐渐趋于社会化。在这一时期,社会问题与学校内部问题愈加突出,治安问题和政治问题逐渐凸显,这些因素都对高校安全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威胁着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因此,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预防与消除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在高校内部开展安全教育与管理。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与管理,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应对不可预见的安全问题,尽量降低安全问题所带来的损失,对校园治安秩序、教学秩序与工作秩序的有效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最终实现校园的和谐、稳定。

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

对大学生来说,对其开展安全教育与管理,可以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逐年增长,对社会、学校以及家庭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通过调查与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校园缺乏安全方面的教育与培训,学生与校领导没有足够的安全防范意识,这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相悖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与管理十分必要。在校园内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应注重对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并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的能力。现阶段,我国许多大学生经历的挫折都比较少,一般都是在家庭的温室下长大的,承受压力与挫折的能力较差。在学校内开展安全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还能促进其抗击打能力的提高,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的论文【第八篇】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时代,“学生消费者”的观念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这也给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大学生被看作是高等教育“消费者”,教育质量作为“产品”受到了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关注,传统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基于“学生消费者”视角,以期促进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完成由“管理”向“服务”的理念转型,并探析完善、创新学生事务管理制度的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给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关于“学生消费者”身份的讨论受到广泛的关注。如果将学生视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那么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将是高校发展的关键。过去传统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主要是僵化的管教式的管理模式,强调以管理为主,已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以及学生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本文基于“学生消费者”的视角,力图探析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与制度的创新途径,树立“服务学生”的管理理念。

一、“学生消费者”的内涵以及身份的确立。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动荡期”社会各界开始广泛关注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为了争取更多的财政资源,高校之间展开了对学生市场的激烈竞争,美国高校与学生之间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一变化是“学生消费者”观念的体现。所谓“学生消费者”,是将经济学中买方与卖方的关系,作为重新认识学校与学生关系的基础,学生是高等教育市场中的消费者,学校应当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己任。高校越来越像是提供教育产品的“商家”,而学生则越来越像是购买教育产品的“消费者”,人们也更加期待在缴纳学费后,不仅能够获得“高深学问”,还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学生事务服务。本文主要探讨,“学生消费者”观念的确立,对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的意义与作用,促进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的转变,以及管理机制的创新。

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体系的设置情况大致是:高校通常由校党委副书记分管全校的学生工作,对于本科学生的日常管理机构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处);二是党团组织。院(系)一级与学生进行直接接触,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先遣队,受校党委学工部(处)、校团委等部门的直接领导。学生事务的决策权在校级层面,学校学工部安排工作到院系学工组,院系学工组再向辅导员等学生事务工作人员安排,辅导员按照上级的指令来管理学生。这种命令与服从式的运行机制,导致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较为僵化,并存在以下缺陷:

首先,管理理念重管理、轻服务。我国高校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以传统的行政命令化模式,强调的是上级下达命令,下级积极服从,忽略了学生事务管理中服务的重要性。

第二,忽略管理对象的主动参与性。我国高校目前更注重的是控制和管理好学生,严防学生违规违纪,但忽略了学生在高校中的权利,以及在高校管理中的主动参与性。

第三,学生事务管理机构缺乏协同合作。学校各职能部门共同负责学生事务管理,各部门都是平级单位,共同管理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思想与工作难以协同统一。

最后,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程度较低。我国高校目前对于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人员准入制度、入职后的培训、晋升制度等都未完善,优秀辅导员的队伍难以得到稳定发展。

三、基于“学生消费者”视角,探寻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转型路径。

“学生消费者”身份的确立,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将学生看作是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就要求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

(一)加强理论建设,转变学生事务管理理念。

转变理念是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的第一步。要彻底转变过去僵化的管理理念,就要求学生事务管理部门确立“学生消费者”的理念。以服务与指导代替控制与管理的转变,不仅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建设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人们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实践性的`知识领域,因此,这一领域的理论基础还是相对较为薄弱的。加强理论建设,要融合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成果,以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广泛开展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科研活动。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情,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学生事务管理理论。

(二)以服务代管理,建设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队伍。

1.实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准入制度,明确学生事务管理在高校中的专业地位。我国应该实行严格的学生事务管理资格考试制度,并在高校中设立高校事务管理专业,其从业人员必须要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考取任职资格,才能够担任此项工作。

2.建立科学、系统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体系。重视对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培养和发展,制定系统明确的培养计划。建立专业人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以做好专业人员各方面培训。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高等教育学、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形成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体系。

3.建立学生事务管理岗位晋升制度。建立配套的职称评定制度,如初级、中级、副高级、高级等级别,相应地设置岗位晋升制度,并在职务津贴、住房分配、出国进修等方面对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相应的政策倾斜,鼓励专业人员在岗位上长期发展,以稳定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队伍。

“学生消费者”身份的确立,有助于我国高校进行学生事务管理时,密切关注学生的切身利益,从而“以生为本”设计管理机制。高校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每一个阶段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与服务。建立协调统一的服务管理机制,由学生事务管理专门部门(校党委学工部)牵头设立综合服务科室,由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资助、学生社团活动、就业服务、健康教育等各职能部门提供支持,并在综合服务科室设立办公小组,整体由学生事务管理专门部门统一负责和管理,以此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学生消费者”理念要求高校注重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的权利,提高为学生服务的质量,同时也需要高校成为学生利益的保护者。首先,在学校章程中明晰学生的各项权利,使学生权利在制度上得到保证。其次,在进行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建设时,以维护学生权利为导向,提倡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转变制度设计理念,以指导与服务代替控制与管理。第三,建立、健全学生助管制度,倡导学生参与到学生事务管理中,在学生事务各职能小组设置学生助理职位,鼓励学生参与管理,定期召开学生代表会议,并将其形成常态化的制度,及时了解学生发展需求。在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时代,新时代的学生群体的个性日益突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学生消费者”的身份确立,有利于促进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转变以往的僵化的管理模式,以“为学生服务、促学生发展”的思路做好学生工作,有助于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升高校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陶美重.“学生消费者”辨析[j].教育与经济,(5).

[2]王向华,张倩.我国高等教育中“学生消费者”身份的确立及其意蕴[j].教育科学,(3).

[3]赵丹.学生消费者时代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路径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5).

46 24586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