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营销方案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互联网医疗营销方案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互联网医疗营销方案范文1

一,医术

病人上医院看病,当然最先考虑的就是医术,但是患者有时并不了解这个医院,那么网络就给了一个这样的参观平台,可以尽情的展示医院的先进设备。同时通过互动还能了解到医师们的精湛技术,可以把过往的成功案例展示给大众。现在最火的视频营销,如果医院将自己的手术,以及病例做成视频,能更好的增加医患交流,这种互动式的讲座能更好的拉近双方的距离。

二,医德

现在很多医疗行业的负面,往往是围绕着,超高费用,医生红包等等这些现像,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但它出售的更是一种服务。那么有了网络。这种监督力度就是透明化的,同时一旦产生负面信息,可以及时澄清,解决。如果医院进行网络营销,那就可以“以病人为中心”。医院要在服务、环境等各个方面对病人进行关怀和照顾,同时医师专家,还可以开自己的博客,更好的与患者或者潜在患者交流。这都是展示企业文化的一种方式。

三,医心

互联网医疗营销方案范文2

我国互联网医疗面临的问题

目前互联网医疗面临信息不能共享、国家监管政策缺失、费用报销不能与医保接口、数据挖掘困难、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尚处在摸索阶段。

信息不能共享,标准不统一。“互联网+医疗”很难推进的原因之一,在于医疗的互联网都是一个个的“孤岛”,每个医院都是一座“孤岛”,甚至一个医院里面很多软件都不能共享。“信息孤岛”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体制问题,是医疗服务体系碎片化的反映,因为不同的医疗服务提供者互相之间都是竞争对手,他们是不会主动积极地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互享的。公立的大型医疗机构如果不放开他们的核心系统HIS系统(即医院信息系统),医疗真的很难移动,互联网没有这样的数据,很难真正地改变整个流程。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医疗行业信息化缺乏顶层设计,加之国内医院体系庞大,当互联网医疗产品进入医院时,都要重新做系统接口,导致医疗IT产品复制成本和交付成本极高,这也同时限制了企业的生产能力。

国家监管政策缺失。从政策层面出发,移动医疗行业如何监管?出现医疗事故由谁来负责?目前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国内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医疗是相对敏感且专业化程度高的领域。由于政府对医疗资源的控制较严格,当相关厂商发展到一定程度、用户积累成规模时,一定会面临如何与相关法规相适应的困境。对于涉及医疗管理的智能硬件产品,如果得不到相关权威机构的认证,会直接影响用户对产品的接受度。此外,如果能从国家层面认可移动医疗对于慢性病治疗,以及给医院层面带来的益处,移动医疗发展得当的话,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同时,甚至能帮助国家缩减医保支出、降低患者的医疗成本,因此,不仅政府应考虑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行业发展,大型医疗机构也可协助引导、推进这一产业。

现有远程医疗政策妨碍医生投身新型医疗服务模式。2014年卫计委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指出,“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并且“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并使用医疗机构统一的信息平台”。这一文件明确禁止医生自主进行远程医疗,将医生从事远程医疗的权限收归其所服务的机构。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医生和患者越来越多地能够越过医疗机构实体进行直接联系。这种实质上的个人行动和名义上医生从属于医疗机构的关系将产生越来越深的矛盾。尽管已经有相当多的优秀医生开始主动地进入新兴的医疗服务市场。但在现有人事制度下,他们作为公立医院职工,通过新型服务模式和业态获取的收入并不被现有体制承认,甚至违背现行法律和行政规定。这极大影响了优质医疗资源向这一领域流动的积极性,使得相当多的医生对新兴领域望而却步,妨碍了新型服务模式和业态的发展。

医疗费用报销问题。中国建设了全球最大的医疗保障体系,将近99%都已经被基本医疗覆盖到,在这样的体系下,人们都习惯医保支付。国内多个城市已在实施“智慧城市”战略,医保卡与交通卡、老年证及银行卡综合在了一起。企业在设计医疗支付时,如何与医保对接,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医疗大数据如何挖掘仍待研究。传统的临床科研数据,分对照组和试验组,但是真实的医疗大数据搜集起来没有如此理想的状况,真实的病人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怎么利用现有的数据来开展大数据服务于临床研究,是个问题。传统的医疗数据是以临床为中心的业务数据,现在结合互联网、健康物联网,以及气象环境、基因等数据,这些数据来源多元化怎样进行规范化处理,还有如何挖掘出非结构化数据的价值,也是难题。健康大数据要发挥作用,实际上需要做知识库的建设,但是现在的知识库都是基于现有的教科书、药品使用说明以及一些临床手册,都比较简单,今后要把医生的真实的看病经验也输入进来,才能在临床上发挥更大的意义,这才是真正的大数据挖掘。

相关智能硬件采集数据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现有的移动医疗服务和功能可满足用户的问诊需求,但通过监测数据进行行为干预,进而预防疾病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一旦数据出现较大误差,给用户造成压力的同时,产品本身的推广也会受阻。此外,由于相关厂商多停留在借助不同的产品功能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的阶段,用户粘性难有较大提升。

医药物流速度较慢。今天的中国药店跟便利店一样在全国多如牛毛,覆盖半径不足3公里。碰上急症就直接去医院了。而网购药品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让患者拿到药品的时间短于传统的取药时间。国家药监局对药品的仓储、配送都有严格的规定,目前参与医药物流的企业数量不多,目前的物流速度还没办法满足用户的急需用药需求,特别是跨城市的物流配送速度。

业内普遍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尽管互联网医疗行业异常热闹,但业内普遍没有找到适合自家的清晰的盈利模式。目前尚未有哪家互联网医疗平台开始盈利,产业相关数据也不乐观。很多公司通过交叉合作探索向患者收费模式,试水市场反应,比如从患者需求切入,如提供挂号、问诊等服务,将其转化为购药行为,但无论是通过挂号、问诊还是健康管理,患者需求的转化率都极低,究其原因是用户粘性不高,大部分购药行为能通过医疗机构、实体药店等渠道完成,因此没能实现购药行为的电商化。同时,由于各合作企业间为了保障自身利益,也不愿意提供十分详细的患者记录和数据分析,导致合作以失败告终居多。目前独立运行的医药电商也无一家盈利,因为网上销售的多为单价低、毛利不高的非处方药,这也决定了该行业在短期内实现盈利几无可能。

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策略建议

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企业、医疗机构、用户等各方的努力,在整个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当下,我们认为国家应加速出台相关监管政策、标准和相关配套改革,企业也应抓住大好时机,学习同行先进经验,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制定相关发展策略。

1.行业发展建议

建立和完善行业标准体系。行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统筹和推动全国互联网医疗信息标准化工作,加快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构建医疗信息大数据平台;二是规范互联网医疗硬件和软件产品,加快实现设备标准化生产;三是加快出台互联网行业准入标准,规范行业准入条件,防止低水平重复开发。

改革医疗保险体制。医保经办部门应该通过尽快引入医保医师制度助推医生自由执业,使得医生不必再依靠公立医疗机构身份获取医保资格,引导优秀医生分流到社区、民营医疗机构乃至线上机构,利用包括互联网医疗在内的新型医疗服务组织的竞争和分流能力,形成充分竞争、分工诊疗的医疗服务供给格局。

加强行业监管。我们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加强行业监管:一是明确行业监管机构,加强对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监管;二是出台相关细则,明确对互联网医疗主体资格审查备案、知识产权保护、纠纷处理、消费者维权等问题的解决办法;三是加强互联网医疗的信息安全管理,确保医疗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加强卫生、工信、工商、公安等部门的协作,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医疗健康服务与互联网的有效对接;二是推进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培育壮大互联网医疗品牌;三是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向,切实将国家支持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

大力发展医药物流。要大力发展医药物流,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完善医药物流产业政策,积极推进传统医药企业转型;二是做好医药物流中心建设的总体规划;三是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抑制地方保护主义;四是加快医药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五是提升医药监管能力,严格医药市场监管。

2.企业发展策略建议

明确市场定位。移动医疗服务要找准利基市场。个人消费市场方面,一定是在细分用户群体上才会有发展空间。比如说孤寡老人、亚健康人群。可穿戴设备更要找准细分市场,医疗和健康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市场,做大而全的产品没有什么前景。

准确把握移动互联网切入点。互联网的特征为海量、高频、低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低成本、可标准化复制。而医疗的特征为相对低频、个性化、属地化、支付方与决策者不对等、易受政策影响。所以,医疗的特征决定了其将是一种用户数相对少、ARPU值相对高的生意,很难出现全国性的龙头。医疗行业是产业链条过于复杂的慢行业,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可通过三个方面切入移动互联网:一是通过提供便捷的导诊分诊,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各级医院医生的效率;二是构建透明的生态系统,降低体系内的信息不对称;三是在慢病领域提高用户黏性与数据的连续性。

加强大数据分析能力。对医院而言,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效率太低。而解决此问题,可以从两条线出发:一是在云端,在互联网上为患者提供服务,让其在院外享受更方便的服务;二是为医院服务,合理分配和应用医疗服务。资源不均衡、信息不对称是催生互联网医疗商机的核心。企业应该重点把握数据的应用,并具有跨领域的思考能力,更多地将互联网公司的技术能力与相应领域的专业经验相结合,是未来大数据应用的趋势。

加强网站宣传。针对用户关注度不够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可采用多种推广方式进行网站宣传:一是SEO推广,二是利用各种方式发邮件或者信息给目标用户群体,三是两个或多个网站之间采用一些栏目互相推荐彼此网站的合作方式;四是利用专家营销,如请专家来坐诊或在医院网站里给专家增添博客等;五是利用百度知道、SOSO问答、地方性人气旺的论坛等方式来进行品牌宣传,或在新闻网站上发软文广告。同时,还应该经常举办线下活动,以此来弥补线上不足,如逢年过年推出一些优惠活动、大型义诊、发传单或者专家做客讲课等活动,并邀请媒体进行相关报道。

远程诊断、近处治疗相结合。有实力的医药厂商完全可以整合社会化的医院资源、医生资源,用户可以远程咨询用药,线下由被整合的医院医生进行治疗指导,同时可以推进医生P2P、移动用纸O2P等新商业模式创新,给予患者全方位用药指导。

互联网医疗营销方案范文3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引入了美国整合营销传播之父唐·舒尔茨(Don E,Schuhz)营销新理论——4R理论框架,即通过对Relevance(关联)、Reaction(反应)、Relationship(关系)和Reward(回报)的分析来确定整合营销传播方案,判定效率高低。美国营销学者艾略特·艾登伯格在《4R营销》中提到,后经济时代注重的是要以一种持续的并加强的方式,即在品牌和顾客之间建立利润关系,处理好每一个与顾客接触的点。唐·舒尔茨在《全球整合营销传播》中认为“客户和潜在接触点的识别”是一个机构在开展全球整合营销传播过程中所必备的能力之一,“要了解客户和潜在客户如何、在哪里、以何种途径接触到这一品牌和机构”。可见,以“接触点”为媒介,建立企业与客户的“关联(Relevance)”,这是4R营销实践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一、健康传媒发展之路

2003年,互力文化传媒(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互力健康传媒,通过在医院和药店等健康生活相关的场所里铺设液晶电视网络,传播健康生活资讯,开拓了健康新媒体平台。2005年,炎黄健康传媒成立,其经营、运作方式与互力健康传媒如出一辙,并迅速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医疗机构占领一席之地。此后,业界就约定俗成地将这种以放置在医院、药店等场所的LED屏幕为载体,以健康宣教为内容,以更直接、更精准的广告投放为目的的新媒体平台,称为“健康传媒”。健康传媒成立伊始广受国际风投的青睐,香港晨兴集团、美国老虎基金、软银赛富等纷纷向互力、炎黄注入大额资金,短短几年,互力健康传媒影响范围已经覆盖到北京、上海、广州等20余个重点城市的5000余家权威医院和大型连锁药店,炎黄健康传媒液晶屏达32800余块,覆盖全国36个经济相对发达城市的3300家中心医院。

正当健康传媒的发展势如破竹之时,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健康传媒资金链断裂,大规模扩张之势戛然而止。2009年初,炎黄健康传媒安置在沪上各大医院的电子屏幕内容更新迟缓,与多家医院的协议安装费用迟迟没有兑现。2010年,在工商管理部门的监督下,炎黄分装在上海各个医院的电子屏幕被分批拆除。炎黄健康传媒上海分部宣告解散。而互力更多地致力于与政府合作,开展健康教育项目和公益活动,逐渐淡化其“经营性”,而加强其“公益性”。两家雄心勃勃的健康传媒公司,身处在健康需求旺盛的时代大背景中,在金融危机面前不堪一击,原因何在?

二、基于4R营销理论的健康传媒困境分析

4R营销理论中的第一个“R”,关联(Relevancy),即认为企业与顾客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建立并发展与顾客之间的长期关系是企业经营的核心理念和最重要的内容。这是4R营销理论中的第一步,也是我们分析健康传媒困境的最主要的出发点。“相关战略(即关联战略)”的目标就是把你的品牌资产直接与主要的购买动机相连。健康传媒作为一家具有健康传播功能的新媒体,它所面对的“客户”是多元的,广告商、病人、医院和政府这四个主要的“客户”诉求各不相同,健康传媒必须一一与之建立关联,满足各方需求,然而现实状况如何呢?

(一)与广告商的关联:更高效的媒介接触点?

健康传媒的LED屏幕安放位置为医院或者药店,而其中以医院为主。炎黄健康传媒通过在医院门诊楼安装一定数量的LED显示屏,覆盖病人候诊、付费、检查、取药等就医的全部区域,就自诩为真正的“分众化”媒体,认为广告能直达目标消费群。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健康传媒的覆盖点以三级甲等医院为主,而三级甲等医院的特色就是全国化甚至全球化,前来就诊的病人在地域、年龄、语言、生活习惯、消费水平、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这样的差异增加了广告定位的难度,降低了广告的传播效率。同时,流动性强也是三甲医院就诊人群的一大特点,三甲医院的外地病人数量都在40%~50%左右,由于交通不便,大部分的病人就诊频率为每年1~2次。因此,健康传媒虽然为广告客户创造了合理的“接触点”,却不能提高“接触频率”,广告效果自然不理想。

(二)与患者及家属的关联:更全面的健康联播网?

对于健康传媒来说,健康传播网络只是其吸引受众的一个途径,通过健康知识的传播来积累受众关注度,并以此作为吸引广告商投资的一个筹码,而健康传播网络本身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项目。健康传媒成立之初,在政府公益基金的支持下,在风险投资大量资金的注入下,健康传播网络维持了一个良性运作的局面,妇幼联播网、外科联播网、内科联播网、五官科联播网和美容联播网等不同领域的健康宣教片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健康教育网络。但是全球经济危机之后,资金链的断裂导致健康联播网络长期无法更新,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受众需求。对资金的过度依赖导致健康传播网络在后期基本形同虚设,吸引广告商的筹码实效,广告投入急剧减少,健康传媒陷入恶性循环。

(三)与医院的关联:更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生和患者之间在受教育程度和知识背景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医患之间信息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正是医患矛盾产生的重要根源之一,健康联播网希望通过向病患普及健康保健知识,消除病患的不平等感,调整病患良好的心态。同

--------- 时健康传媒的见缝插针,很好地打发了病人排队候诊的无聊时间,缓解了病人的焦虑,促进了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但是,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主旨的健康传媒,却在现实操作中遇到了困境。其一,医院排队候诊的区域,并不是一个安静的空间。病人家属之间的交谈、护士与病患之间的交流、医院叫号系统的安装,使得健康传媒的存在成为了正常医疗系统中一个额外的负担。其二,有一些病人在缺乏相关医疗常识的情况下,片面地理解或者刻板地听从健康传媒的健康教育内容,对医生的诊疗思路或者用药方案提出要求,这不仅干扰了医生的诊疗行为,而且需要医生给予更多的解释和沟通,有时会产生不必要矛盾和纠纷。

(四)与政府的关联:部级健康教育平台?

在政策和制度层面,国家的广告环境并不利于健康传媒的发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第十二条规定:“处方药只准在专业性医药报刊进行广告宣传”,即不能在大众传播媒介做广告宣传。这条规定扼杀了健康传媒最重要的一部分广告资源。对于另外一部分主要的广告资源——保健品行业来说,健康传媒并没有比其他的大众传媒占有更多的优势,反而因为其传播对象参差不齐、流动性大、传播空间有限等原因而被冷落。然而健康传媒的管理者并没有实施有效的顾客关系维护解决方案,导致各方顾客对健康传媒的态度从希望转为失望,最终影响健康传媒的资金运作和长远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使健康传媒几乎面临崩溃的边缘。

三、未来健康传媒出路探讨

虽然健康传媒的失利原因主要在于顾客关联(Relevance)营销的失利,但是其发展的出路必然依赖于4R营销理论的组合运用。在此,我们通过对健康媒体的“有健康需求的大众”的关键顾客群的打造,展开健康传媒的出路探讨。

(一)抓住主流业务,建立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健康关联(Relevance)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健康传媒可以选择的从业领域或目标市场很多,其优势领域和优势产品也因企业而异。但最重要的是,必须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核心专长的领域,并设法使得自己生产的产品比其他竞争者更有优势,以此来满足顾客深层次的需求。对健康传媒来说,吸引大众的“商品”就是健康资讯,而要在该领域占据绝对优势的唯一手段就是“专业”。因此,从关联性这一点上来说,健康传媒应该始终致力于“权威健康资讯”的推广传播,推出“专家在线预约”、“门诊导览”等深层次服务,以此建立企业与大众之间的健康关联。

(二)及时了解顾客需求,快速反应(Reaction)

健康传媒在运营之初就陷入推测性商业模式的泥潭。笔者在查阅了相关文献和两大健康传媒机构的网站之后,发现他们并未开展针对病人及家属本身的调研,“迎合病患所需”只是其一面之词。健康传媒目前所要做的,就是转变观念,首先了解顾客的需求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健康传播的实施计划,并根据顾客需求变化,快速做出反应。互联网时代是一个顾客需求驱动型的时代,健康传媒要瞄准目标客户群,聚焦重点关注对象,利用互联网和手机3G网络的优势,建立顾客资料库并实施动态管理,随时跟踪顾客需求的变化,并以此为作为企业开发新业务、拓展新领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立忠实的消费群体和良好的企业形象。

(三)接触点的扩展:建立于顾客的长期关系(Relation)

分众传媒的顾客群相对固定,有利于企业实施一系列营销计划以形成良性互动的顾客关系。而健康传媒却不同,其电子屏幕安装的主要位置是医院或药店,这两个地方人口流动性大、人员结构复杂的特点,使得顾客与健康传媒的“关系”,也许就是“一面之交”。这就要求健康传媒除了以“电子屏幕”为顾客首次接触点之外,开拓更多渠道、创造更多顾客接触点。比如,在屏幕下方开设专家门诊时间,方便患者之后的一次次复诊;加大健康传播网覆盖范围,增大顾客实际接触频率;开设电子屏幕终端与手机网络的互动,顾客随时随地能在手机上同步观看健康传媒的相关内容等等。同时,健康传媒还必须处理好包括医院和政府在内的各方关系,积极利用相关政策和法规,多渠道进行健康教育传播,传播医疗卫生政策,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国民的健康素养,打造更深层次的发展平台。

38 13696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