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耗管理方案【优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能耗管理方案【优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能耗管理方案【第一篇】

关键词节能方案;蒸汽;利用率

0引言

我国北方每年冬季都会有供暖期,用于供暖的能源消耗占冬季能源消耗的很大比重,如何降低供暖能源消耗成为整个社会节能降耗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城市供暖系统的主要方式是:首先生产高温高压的蒸汽,将蒸汽供应到每个居民小区的换热站,通过换热机组将蒸汽的热量转换成热水的热量,然后供应到千家万户。这种节能技术方案就是从如何提高蒸汽利用率的角度着手,实现节能的目的。

1节能方案的工作原理

该供热节能技术的基本原理是蒸汽通过换热器后产生冷凝水,再将温度较高的冷凝水用水泵输入供热循环系统,充分利用冷凝水的余热。再将供热循环管道中的部分回水用水泵输入热泵水箱,利用热泵技术将水箱中热水的部分热量再吸收出来,添加到供热循环中,再次利用余热。通过两次充分利用余热中的热量达到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目的。

设计原理框图:

2试验检测数据

为了验证该技术方案的节能效果,通过反复研究、多次修改设计,最后利用该方案对某一个小区的供热系统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并安装了各种计量检测仪表,连续检测24小时,记录了各种计量数据,发现该技术在提高换热站蒸汽利用率方面有明显作用。具体数据如下:

1)24小时内用蒸汽总量70t,压力,温度143℃;

2)水泵输入管道的冷凝水69t,水温72℃;

3)输入热泵水箱的水量68t,水温36℃;

4)热泵制热量2500kWh;

5)返回供热管道的冷凝水量69t,冷凝水温度72℃,回水管道水温36℃;

6)输入管道的水泵耗电量10kWh;

7)输入热泵水箱的水泵耗电量9kWh;

8)热泵耗电量×24小时=540kWh。

3计算过程:

1)输入管道的冷凝水的热量(换算成kJ)Q1:

根据物理学得知,1g水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是1卡,1卡=,

Q1=69t×1000kg/t×(72-36)℃×/kg・℃

=10432800kJ

2)热泵制热量(换算成kJ)Q2:

Q2=2500kWh×3600kJ/kWh=9000000kJ

3)消耗的电能(换算成kJ)Q3:

Q3=(输入管道的水泵耗电量+输入热泵水箱的水泵耗电量+热泵耗电量)×3600kJ/kWh

=(10+9+540)kWh×3600kJ/kWh=2012400kJ

4)换热站24小时所用蒸汽量的总热能为(换算成kJ) Q:

查表,得到每t蒸汽的热值约为2738060 kJ,

Q=2738060kJ/t×70t=191664200kJ

5)提高能源利用率η:

利用余热的总量减去消耗的电能,除以消耗的总热能。

η=(Q1+Q2-Q3)÷Q×100%

=(10432800kJ+9000000kJ-2012400kJ)÷

191664200kJ×100%

=%

4节能方案的效益分析与结论

能耗管理方案【第二篇】

1 成本管理工作核心内容

项目成本管理主要内容为方案优化、工程量控制、物资设备管理、劳务费、间接费控制、变更索赔及考核兑现。其中尤以工程量控制和物资设备管理为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

2 技术管理工作在成本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技术管理工作是成本管理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工作,成本管理大部分工作是在技术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工程数量计算、材料消耗核算,施工组织方案优化等内容都是技术工作,而物资设备管理、劳务费、间接费的控制也间接地以技术工作为基础。

技术管理是成本核算的龙头,只有在施工现场技术数据准确的基础上,开展成本核算才能真实反映工程应耗成本,才能准确的计算其他各项费用的节超情况,从而反映管理漏洞,及时制定措施进行整改完善,获取最大管理收益。

技术工作是成本管理的核心工作,方案决定成本,方案产生效益。施工方案优化是低成本战略下企业创造效益、降低成本的关键。而通过多方面的技术经济比较,从中选择合理、先进可行的施工方案,最大限度优化资源组合,科学地编制强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则是保证以最小的资金耗费满足预定的目标要求的前提。

3 成本管理工作中的技术工作

工程数量管控

临时工程的工程量管控应遵循统筹规划、合理设计,多方案比选后确定最佳方案,有设计图纸,有工程数量计算书,有测量试验资料,严格施工验收,计价工程量与预算工程量对比分析,并按设计图进行审计。

工程量的管控是通过清理复核和统计清单量、施工图纸量、现场实测量,建立工程量三级台账得出最真实的构成实际施工成本的工程量,并按控制责任分解到每个责任人,项目总工与责任人签订工程量控制目标合同,责任人按月计提对下计价工程量并完善审核手续,按月登记对下计价工程量台账,按月进行计价工程量和公司审批工程量的对比分析,撰写工程量分析报告,对责任节超进行奖罚。

主要材料计划及消耗核算

在开工之前根据施工图数量核算材料消耗总计划,根据现场试验确定的配合比,计算出设计材料消耗数量,然后结合定额消耗,确定项目需要消耗总量以及油料、电量消耗,作为施工控制的总消耗计划。保障部据此作为材料采购计划和采购数量控制的依据。

月初工程部根据每月形象进度计划,计算完成实物工程量,计算出材料设计数量,作为保障部本月采购计划控制量。计划部根据完成工程量,按定额计算出油料和电力消耗计划,作为本月的消耗控制依据。

月底由工程、计划、试验、保障等部门组成工作组对当月完成实体工程量进行现场检验核算,并对当月材料库存进行盘点,统计实际消耗材料量,核算出材料节超,分析原因,进行奖罚,并制定措施进行整改一控制材料成本超耗。

施工组织方案的确定

设计方案优化,降低投入,增加通用性

一般来说,在项目投标阶段,由于时间仓促,技术方案的深入程度或合理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欠缺,在项目实施阶段,技术人员如能充分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优化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技术方案必选,必能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根据投标时的不平衡报价增肥减瘦,将不利于现场施工、效益差或工艺复杂、成本高的项目减少,优化为利于施工、效益好、工艺简单的项目,以此增加效益;或把多种结构形式优化为通用的结构形式,减少多种类型周转材料、设备的投入,使方案最优,成本最低,效益最好。

施工方案选择通用设备,减少专用或特殊设备方案,可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尽量利用市场资源丰富、成本低的普通设备,减少市场利用率低、成本高的特种设备投入,从而尽可能避免成本增大。

合理安排顺序流水作业,减少平行作业,节约投入

在满足工期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不同工作面的交叉或平行作业,通过合理安排施工顺序,流水作业,增加人员、周转材料、设备的利用率,尽可能减少重复投入,节约成本。

安全质量管理

在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应严格执行各项规范、工艺标准保证每道工序均处于受控状态。在保证工程安全、质量的前提下,控制最合理的成本投入,预防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尽可能减少返工、人员设备的赔偿损失,以及为处理安全质量事故导致的停工损失。

配合比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实验人员对每一个标号要进行多种配合比的比较,通过多种配比的优选,结合当地材料价格选择即能达到要求强度又能保证成本最优的配比方案。条件允许时,尽可能掺加聚羧酸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及掺加料,比如粉煤灰、磨细矿粉等,既能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易性及耐久性能,也能降低工程成本;选定最佳配比后,还要对不同厂家的水泥进行试验,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因只有唯一供应商而导致的断货、要挟涨价的风险,尽可能的提前预控,避免过程中因技术原因导致的成本加大、效益流失的风险。

4 成本管理与技术管理工作注意事项

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协调各部门按时完成各项工作,提供数据,保证各项工作行动的系统性、统一性。

加强项目各部门之间沟通,及时传递各类施工信息数据,及时总结分析,制定措施共同提高,保证各项工作的联动性。

施工组织方案确定即要考虑经济性,又要考虑现场实际施工需要,资源配置有一定富裕,考虑各类影响因素。

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现场施工组织管理力度,根据工程量及现场实际配置资源,及时解决现场发生的各类问题,为施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减少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停工或窝工,增加施工产值,减少管理费用开支,最终达到良好效益。

能耗管理方案【第三篇】

关键词:天然气 长输管道 压缩机 设计 新技术 能耗

中图分类号:U17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0-

压缩机站是天然气长输管道构成中投资较大、配套系统最复杂、配置方案设计最困难的部分,是长输管道的核心和灵魂。良好的压缩机站设计不仅可以降低管道的投资,更可以降低运行阶段的能耗水平,创造长期的经济效益。伴随着天然气应用市场的蓬勃发展与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的不断建设,国内设计咨询单位对天然气管道特性的认识不断加深,围绕长输管道压缩机站布站、机组配置、性能模拟等工作形成了一批新的设计技术,对降低管道工程投资,改善管道运行经济性,提高国内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设计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长输管道作为运输天然气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得以迅速发展。

1.等负荷率布站技术

对于设有压缩机站的管道,其绝大部分能耗源自压缩机组的驱动消耗,而压缩机站的投资非常高,一个压缩机站动辄投资几亿元。因此,选择优化的布站方案是确保管道在完成任务输量的前提下,实现降低投资、节能降耗、经济运行的关键因素。笔者通过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的设计实践,分析大量国内外压缩机组的性能资料,对常用压缩机组的工作范围、性能及机械特点作了较全面的认识,在等压比布站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等负荷率布站技术。

概念与技术优势。等压比布站是指在压缩机站布站的过程中,各站按基本相同的压比设置压缩机站。如某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采用了国内外常用的等压比布站方案,各站压缩机压比保持基本一致,简化了设计过程。而等负荷率布站是指结合站场的实际高程和环境温度,按相同的压缩机组负荷率设置压缩机站,其中:压缩机组负荷率为压缩机轴功率与驱动机在现场条件下的最大输出功率之比。对于压缩机站数量非常多的输气管道,相对于等压比布站,采用等负荷率方案布站,能够更好与站场所在区域的环境因素相结合,不仅可以节约投资,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机组的能力,避免形成输量瓶颈。

2.压缩机组备用方式定量评价方法

国内天然气长输管道常用压缩机组最常用的备用方式是机组备用,即每座压缩机站在设置运行必需机组的基础上,再增设一台压缩机组作为备用,当运行机组故障停车或者检修时,投运备用机组,以保证正常输气。长期以来,对是否在每座压缩机站都设置备用机组存在很大争议,运行单位通常坚持设置备用机组,但有观点认为,备用机组投资较高,利用率却很低,设置备用机组得不偿失。由于缺乏定量的说明数据,关于是否设置备用机组,缺少依据。在某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中,提出压缩机组备用方案经济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技术路线和计算方法。其中,单台燃驱、电驱机组的可用率根据管道运行单位的统计数据得出。

当然,对于不同的管道,由于压缩机站布置情况不同,单台压缩机组失效后的输量差别较大,因此对于增设备用机组是否经济合适,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按上述方法详细计算。另外,压缩机组可用率及储气库容积也是非常关键的边界条件,当机组可用率较高或储气库容积足够大时,压缩机组失效后,管道全年的输量损失会明显降低,可能出现不设置备用机组更为经济的结论。

3.压缩机组适用性分析技术

对于多压缩机站长输管道,由于下游用气市场的数据不断更新,用户在压缩机组招标期间提供给压缩机供货商的水力参数很可能与实际输量有很大差别,某些工作点甚至有可能进入喘振线、最大和最小转速曲线。如果不对压缩机组进行适用性分析,管道设计者就无法确认不同压缩机组供货商提供的压缩机组能否完全覆盖管道全部的工况点,无法判定实际工作点在压缩机性能曲线中的位置,无法确定实际的压缩机组效率、功率和燃气耗量等重要参数,无法确定何时需要更换压缩机转子,更无从优化压缩机站的运行参数以获得最小的能量消耗和最优的运行方案。压缩机组适用性分析是将压缩机组供货商提供的压缩机和燃气轮机性能参数输入管道仿真模型,通过仿真软件将压缩机组特性参数拟合为曲线图谱,并进行不同工况下的水力计算,得到管路特性曲线和压缩机特性曲线的平衡点,计算不同工况下压缩机组的工作参数(工作点在压缩机曲线中的位置、流量、效率、功率、燃气耗率、转速、扬程等),并可通过喘振、堵塞、转速极限、最大功率等曲线自动约束压缩机组的工作参数,以分析压缩机组和管道特性匹配后的实际工况。

压缩机站等负荷率布站设计技术、压缩机组备用方案定量评价方法、压缩机组适用性分析技术是近年在天然气长输管道压缩机站工艺设计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某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均采用等负率布站技术完成了压缩机站布置,利用定量评价方法确定了压缩机组备用方案,并采用压缩机组适应性分析技术开展了管道在不同工况下的水力计算分析。

4.天然气长输管道设计中降低管道的直接能耗

利用长输管道输送天然气需消耗大量能源,因此,在天然气长输管道设计中根据耗能选取节能的设计方案、选用能耗低的设备等,对项目的节能评估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天然气长输管道设计从分析管道输送能耗入手,管道输送的能耗分为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直接能耗是指压缩机组的燃料消耗、管道和设备的摩阻损失等在天然气输送过程中产生的能耗。这类能耗可以通过优化的输送工艺方案、减少输送摩阻的技术、减少压降损失的设备等予以降低,但是,不能消除。间接能耗是指天然气放空、泄漏等所导致的直接损失,这类能耗在理论上可以消除。现从设计角度分析如何降低管道的直接能耗,减少间接能耗。

确定输送工艺方案

天然气密度增加有利于提高气体的可压缩性,降低压缩能耗,提高压缩效率,减少压气站的配置。设计过程中,管道的设计压力、管径等的比选需根据综合项目投资、综合能耗、运行成本最终确定输送工艺方案。长度约2400km,输量300×108m3/a的输气管道对不同设计压力和不同管径进行输气工艺比选结果。

从表1可知,相同管径下,设计压力越高,综合能耗越低;在相同设计压力下,管径越大,综合能耗越低。设计压力越高、管径越大,综合能耗越低。但是,输气工艺不能无限制的选择高设计压力、大管径。根据有关研究结论,输气管道一旦发生爆炸事故,严重危害的影响区范围与管径成正比,与管道运行压力的平方根成正比。管径的影响显著大于输送压力的影响,增大管径对安全的隐患更大。因此,输送工艺方案的确定,不但应从提高管输效率、降低综合能耗考虑,而且还应考虑管材材料性能、输送安全风险等因素。

减少沿程摩阻

天然气管道输送过程中,输送能耗相当一部分消耗在克服管线沿程的摩擦阻力上。而沿程摩阻的大小除了与流态有关外,管内壁粗糙度的大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减少管壁粗糙度,可以减小沿程摩阻,从而减少压气站数量或压缩机组输送功率,降低输送能耗,最常用的办法是进行管壁内涂层。设计中针对设计输量、管道设计压力、管径以及压气站位置选定的基础上,对管道采用内涂层增加的工程建设投资与节省压缩机组燃料气消耗所节省的运行费用进行分析,确定管道采用内涂层减阻技术,提高输送能力。管道有无内涂层工艺模拟计算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知,管道设内涂层,输送压降小,提高管道的输送能力,减少压缩机组输送功率,每年减少压缩机组燃料消耗×108m3/a。随着管道长度的增加,压气站配置数量的递增,管道设内涂层,燃料气消耗减少更明显,从而进一步提高输气量。降低管道的输送温度,可以提高管道的平均运行压力,减少管道的沿程摩阻,降低压缩机组的能耗。为降低管道的输送温度,空冷器的投资和耗电均需增加。如果管道因降低输送温度所节约的燃料气消耗费用,比增设空冷器所增加投资和空冷器耗电所增加的费用之和高,则管道降温输送是经济节能的。为确定合理的输气温度,按不同出站温度进行比选,按设计输量计算管道总的耗电、耗气,开展技术经济比较,以确定最优的出站温度,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合理选用离心式压缩机的驱动方式

天然气长输管道输量大、压缩机组计算功率大,一般都需用离心式压缩机。离心式压缩机常用的原动机有电动机、汽轮机及燃气轮机等三种。汽轮机需要较稳定的供汽系统,由于长距离天然气管道所经过的大部分为人烟稀少的边远地区,远离供汽系统,因此,长输管道采用的离心式压缩机很少选用汽轮机驱动。电动机驱动与燃气轮机驱动相比,具有运行维护简单、节省管道耗气、可将更多的天然气输向下游等优点。但是,压气站的压缩机组采用电动机驱动,受电网条件、电价、供水条件等制约。从符合国家的能源政策,天然气本身为一次能源,电属于二次能源,应尽量减少能量转换次数。压气站压缩机驱动方案,需根据压气站所在位置进行外业调研,对具备电网条件的压气站,结合外电长度、电价、气价等,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优化压气站运行

压缩机组与管道组成的水力系统中,压缩机组提供的压力能等于管道所消耗的能量。输气管道的优化运行是降低输送成本的重要手段。输气管道的主要能耗就是压气站的压缩机组能耗。随着我国全国性天然气管道网络的逐渐形成,在很多区域(尤其是能源通道走廊地段)将出现多条管道并行敷设和联络成管网的局面。输量波动巨大的工况,通过合理匹配压气站数与运行的压缩机台数,确保压缩机工作在高效区。输量越低,两条管道联合运行比两条管道独立运行的天然气耗量越低,节能越明显。

燃驱压气站设置余热利用系统

燃驱压气站的燃气轮机排放高温烟气,设置余热换热系统(即余热锅炉和换热器),回收高温烟气中的热能;在燃气轮机排烟管道至余热热水锅炉间设置风管,通过引风机将燃气轮机的高温烟气引至余热热水锅炉以达到与热水换热的目的;利用余热锅炉产生的热水换热制备生活热水。余热换热装置主要是为站内燃料气加热,燃料气经换热装置与余热锅炉产生的热水换热,将燃料气加热至55~60℃后,再调压,从而防止调压燃气温降过大产生冰堵,并且节约了燃料气橇内加热设备(电加热器)的耗电,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燃驱压气站的余热系统主要耗能设备为引风机和循环水系统配置的水泵;给燃驱压气站内供应生活用气和燃料气橇内主要耗能设备是电加热器。

降低局部摩阻损失

通过设备选用和优化压气站内工艺管路及设备布置,减少设备和阀件阻力损失,从而减少站内局部阻力,降低进出站压降损失。

5.天然气长输管道设计中减少间接能耗

减少天然气放空

在天然气管道输送过程中,放空主要用于管道阀室、工艺站场的检修及事故放空,具有间断性工作的特点。采用密闭清管流程,在清管操作时,避免清管过程中天然气的大量放空。同时,通过合理设置清管作业放空管段的长度,减少清管过程中的天然气放空损耗。站内设置全越站流程,当站内设备检修或发生事故时,天然气可经旁通管线越过整座站场输往下游站场,有利于减少天然气放空损耗。合建压气站的进出站管道处设置了管道相连的跨接管线,以利于提高两条并行管道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同时减少天然气放空损耗。

减少天然气泄漏

采用成熟的模拟仿真法进行管道的泄漏检测,一旦管道发生泄漏,SCADA系统将会触发相关连锁保护动作,并及时发出报警信号,提醒管道操作维护人员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与管道直接相连的设备均采用焊接方式,以减少连接处的天然气泄漏。如压力检测组件采用焊接式截止阀作为根部组件等。

总之,天然气长输管道节能降耗的着力点应放在降低管道直接损耗,主要是降低压气站和管道系统的能耗。设计阶段以节能为目的,采用源头控制的办法,通过对项目用能情况和工艺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说明选用的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设计应采用内涂层技术和高压输送、适宜的输送温度、在外部条件适宜情况下合理选用压气站压缩机组的驱动方案,在未达到设计输量下减少运行压气站数量等优化输送工艺和设备选型来降低管道的直接能耗。

参考文献:

[1]姚光镇。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1.

能耗管理方案【第四篇】

[关键词]国际环保指令;生态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欧盟、美国、日本不断推出的日益严格的能耗产品生态设计、节能等环保指令,进一步提高了其绿色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相关产业对外贸易发展的约束性也日趋严重。欧盟已于2005年8月13日正式实施《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指令》);于2006年7月1日实施《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指令》);2005年7月6日,欧洲议会和理事会正式公布了关于制定能耗产品(“Energy-using Products”)环保设计要求框架的指令2005/32/EC(简称EuP指令),它作为集成产品策略框架的一部分,考虑了产品在整个生命循环周期对资源能量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并规定会员国应在2007年8月11日前完成符合本指令所需的国内立法及行政规定。EuP指令针对所有能耗产品设定生态化设计规定,将影响全球各地的能耗产品制造商及供应商,而其扩散效应将恶化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环境。2005年8月8日,美国国会颁布了《2005年能源政策法》(《EPACT2005》),该法对多种高能耗商用产品和消费产品制定了新的能效标准,扩大了促进高能效产品的“能源之星计划”。同年11月底,美国政府向WTO提交了关于耗能产品能源节约法规的G/TBT/N/USA/154通报。美国对上述产品实施能源节约法规后,给我国制造业的相关产品带来限制。日本科技水平较高,在环保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不断制定了严格的强制性绿色技术标准,譬如:家电回收法(HARL)、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LPEUR)、绿色采购法(GPL),并利用环境标志对进口商品进行严格限制,对我国的耗能产品贸易发展也产生很大的冲击。

我国大型耗能产品企业大多与国际环保标准接轨,针对欧盟、美国及日本等国际环保指令的生态设计,这些企业大多已步入正轨,并占整个产业链的30%。由于供应链的合理化,使面临边缘化的中小民营企业建立环保材料供应链难度更大,将面临生存危机。这已成为政府、企业、学术界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国际环保指令对耗能品中小企业的影响分析

欧盟EuP指令真正考验的是国内的中小企业。我国的商务部正积极与欧盟进行磋商,为我们的企业争取尽可能多的豁免产品名单。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75%都是由合资公司和我国大型企业来完成的,国内不少大型家电企业在国外越来越多的“绿色环保壁垒”面前也已经在下大力气进行自身生产线改造,这些企业由于研究起步早,抗风险能力强,应对EuP环保指令没有大问题,但中小企业尚处弱势。欧盟的WEEE指令涉及的产品回收率和回收成本问题跟生产商密切相关,如 WEEE指令指定的 10大类产品回收率均要求达到70%以上,而国内一些生产企业的回收率仅为40%左右。提高回收率的有效途径是改进产品设计。目前,一些大型生产企业已经完成了相关的生产线改造。大企业自身具有很强的市场推进能力,通过向上游转移和下游压缩消化,完全可以渡过目前这一难关。相比之下,由于受国内外大企业应对欧盟法案整合上游供应链的影响,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中小型民营电子企业的订单大幅下降,并面临着很大的退货压力,将承担欧盟新环保法案带来的第一波杀伤力。而企业对ROHS指令的重视要远高于WEEE指令,原因是ROHS指令牵动产业链所有环节的同时也给中小企业带来供应链危机。ROHS指令限制了6种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出路就是生产商要么找到合适的替代材料,要么改变工艺,这将会带来包括成本采购、设计、生产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中国制造业一直走低端路线,大量环保材料主要依赖国外进口,还没有形成相应产业;受到ROHS指令影响最大的彩电、碟机行业已开始尝试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其中包括在生产过程中引入无铅焊接技术,并要求上游供应商提交的电容电阻也进行无铅化改造,但大多数中小企业目前还没有实施相应对策。

如何提高满足欧盟、美国及日本需求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满足于对这些国家的耗能产业作一个全面的评估。从技术的角度,绿色壁垒的措施往往是以高科技含量的绿色技术标准为基础,很多技术标准甚至还具有不确定性而且涉及面广;单个企业受自身技术水平的限制和自身利益的局限,没有能力,也很难从全局的角度就新标准是否符合技术发展轨迹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绿色壁垒实质上是标准化的过程,因此,需参照国际行业绿色技术标准研究如何制定、通过和实施各项技术法规、监督及标准化问题。为此,对生产耗能产品的中小企业而言,应做到:1.加强同行业的沟通,尽快制定应变政策,整合行业环保技术力量,加快企业转型,以适应市场变化。2.加强与主管部门的联系,掌握国际技术标准化信息,设计打破绿色技术贸易壁垒的途径;同时,争取扶持、补贴政策。3.企业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积极申请专利;另一方面在技术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更要善于维护自身的专利权利和合法利益。在此基础上,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有效应对国际环保指令的必由之路。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应对国际环保指令的关键

供应链管理提出有20多年,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概念仅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上,注重企业的自身资源利用。后来供应链的概念注重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注重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认为它应是通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再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而到了最近,供应链的概念则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于一切前向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新的环境时代对全球范围内制造和生产型企业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即如何使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能够共同协调发展。目前,公众已不仅要求企业对产生的废物进行处理,更要求企业减少产生污染环境的废物,而且要求企业进行绿色管理,生产绿色产品。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在供应链管理中考虑和强化环境因素,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内各部门的沟通,从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产品制造、产品的销售以及回收的全过程中考虑环境整体效益最优化,从而实现所在供应链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质是考虑生命周期管理和工业生态学,即最大化利润和保证环境质量的管理,其焦点是过程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针对前述不同国家环保指令对生态设计规定以及ISO14000国际认证对环保要求,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提高耗能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

四、生产耗能品中小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设计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设计是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即将供货方纳入环境管理过程,企业实施环境友好实践(EFP,Environmentally—Friendly Practices)的三个方面,实现产品设计过程、产品材料的选择以及供应过程优化。

(一)产品的设计过程。从产品设计初期,就导入生态设计概念,将材料的易回收、可循环考虑在内。具体而言,从自身优势出发,找到适合企业生产的产品,专攻这类产品的研发;加强对原材料的研究和制造设备的研究,在检测和材料替代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了解有害物质存在的机会,使用通过有害物质含量测试的材料,确保生产过程不受污染;构建物料控制系统,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产品设计中考虑环境问题,必须讨论所有材料的生命周期,加强设计者和材料专家之间的沟通,并使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如生命周期分析、质量性能分析(QFD,Quality Functions Deployment)和为了环境的设计(DFE,Design for the Environment)等。

(二)产品材料的选择。DFE要求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同时包括购货企业的行为和供货方的行为。购货方为了环境的设计与供货方的环境管理密切相关,因为双方都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1993年,美国要求对释放臭氧物质(ODS,Ozone—Depleting Substances)或者生产过程中使用ODS的产品必须加以标注。而到本世纪初,美国已在环境保护(EPA,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中规定禁止使用ODS。福特汽车公司把环境概念纳入成本材料选用控制中,不仅带来了环境效益,为企业树立了声誉,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99年,福特公司资源再生利用的收益达到10亿美元。福特公司汽车的外壳和其他很多部分,都是用易拉罐、塑料瓶等回收物做的。尽量减少使用材料的种类,也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前,许多企业在一种产品中使用多种成分组成的材料,这就给日益受到重视的循环使用带来了困难。并且,使用替代品来减少废物产生和降低原材料消耗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改变以往使用原材料的习惯,防止使用法令上已经或者即将禁止使用的有害材料,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并且,不同行业应按照出口地区的具体环保指令选用材料,譬如,ROHS指令的关键在于采用替代性的原材料及工艺,如使用无铅焊接材料和无铅焊接设备;全面使用无机阻燃剂等,避免使用限定的6种有害物质。要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首先,应从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上都需考虑环保的要求和回收的成本,尽量减少回收和再处理的费用,并在生产的电子产品上标注安全使用期限、产品回收信息等。其次,对明令禁止使用的有害物质应尽早开发出替代产品。

(三)供应过程的优化。国际环保指令对企业选择供应商的因素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供应商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意识;2.供应商提供零件的材料情况(如是否无毒、无害、无环境污染);3.供应商产品和包装的设计(零部件采用生态设计、企业在设计中可由供应商参加);4.供应商产品的质量(如产品的再循环能力、是否申请绿色标志、是否符合ISO14000系列标准等);5.供应商的生产管理(如采用清洁生产等)。

供应过程中最关键的两个方面是供货方的评估和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

1.供货方的科学评估。欧盟EuP、WEEE、ROHS等指令对相关产品生态化设计规定,其中包括一般生态化规定和特定生态化规定。如果成品企业不从零部件供应进行监督,零部件厂商不从上游材料供应商进行监管,最后的风险将很难控制。通过对上游厂家进行筛选等措施,找出相关零配件企业是否具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其他认证标准,其品质的检测需经过考核及达标后才考虑选定为供应商。中小企业也可采取直接购买成熟技术来应对。为了把供货方真正纳入环境友好的实践,必须在贸易伙伴中建立紧密的联系。如果供货方不合作,企业应当准备如何抵制障碍并制定相应的计划。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材料经理认为谨慎开发供应评估标准非常重要,他们认为供应方环境评估中的十大重要标准是:(1)环境记录中的公众揭发;(2)第二层供货方的EFP评估;(3)危险物管理;(4)有毒废物污染管理;(5)在EPA中要求标注的17种危险材料;(6)是否通过ISO14000;(7)相反的物流计划;(8)产品包装中的EFP;(9)ODS管理;(10)危险气体排放管理。无论通过自己的观察还是消费者的监督,即使一个供货商自愿提高环境性能,如何成功实现仍然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所以,采用上面提出的十大标准是实现绿色供应链的第一步。

38 7300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