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方案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方案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智慧城市建设设计方案1

自党的十提出“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来,智慧城市似乎已经成为中国实现“新四化”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试点也似乎见证着中国正在向智慧城市及“新四化”的方向发展。作为最先提出智慧城市理念的IBM,在“IBM论坛2014”同期举办了“中国智慧城市发展与合作论坛”(下文简称论坛)。论坛上,IBM首次联合IDC了名为《引领更具竞争力的智慧城市时代——创新、和谐、中国梦》的白皮书(下文简称《白皮书》),并介绍了IBM对于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洞察与见解,展望了以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移动和社交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应用趋势,并了智慧城市的七大解决方案。

然而,随着智慧城市在中国各地试点建设的展开和深入,厘清什么是智慧城市、如何建设智慧城市以及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显得更为必要。智慧城市已经不只停留在文案、规划中,而是开始落地,出现在我们身边。

《白皮书》指出,中国智慧城市经历了以地理信息驱动和专业机构引领的时代(数字城市),基于3G、无线网络和行业应用驱动的时代(无线城市)。但是由于体制和技术的双重因素,它们形成了垂直化、条块化强,扁平化、融合化弱的特点。面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需求,智慧城市正在走向以第三平台技术驱动、前端感知与数据采集、数据的智慧化整合为标志的时代。同时,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面临着新产业、新模式、新环境、新服务、新生活(即产业升级、建设模式多元化、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市民生活水平提升)五大方面的迫切需求。

“伴随新兴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的稀少和需求的激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城市在迅速地变成交互关联的‘系统中的系统’组合,如此严峻的现实状况要求城市管理者不得不转变思维。有远见的城市管理者会借助新手段、新技术,如云计算、社交、移动和物联网等对城市进行管理。今天,在新技术的带动下,城市的管理者更需要驱动创新,加大投资,来实现整体的可持续发展。”IBM全球智慧城市总经理Michael Dixon表示。

Michael Dixon将智慧城市称为“系统中的系统”,正是因为城市中各个系统之间都存在着关联,很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建设智慧城市,就要注重整体,然后再逐步细化推进。IBM大中华区智慧城市总经理郑军告诉记者,建设智慧城市要分为三步,首先,开展顶层设计;其次,紧密拥抱第三平台技术,并进行充分的感知和数据整合;再次,构筑可持续性发展的智慧城市的创新模式。

事实上,智慧城市除了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和推进外,最终还要落脚于各个行业和领域。IBM在论坛上就了七大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涉及交通、医疗、能源、政府、水资、安全、楼宇和园区几大领域,以期助力城市实现新产业、新模式、新环境、新服务与新生活。这些解决方案绝非虚无缥缈,而是可以或者已经实实在在地得到应用。比如,舟山作为大规模的港口之一,就利用智慧港口的解决方案,进行海关及港口申报、路线管理、安全监控及行政检察与审批。它通过预测性建模,实现了航线的优化、船泊对接以及危险预警。

智慧城市建设设计方案2

关键词:用户体验研究;智慧城市;设计

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具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如交通拥堵、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这些诸多问题正推动着城市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智慧城市,作为下一代的城市生活形态,是我国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层次需求,是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城市建设的新方向。随着住建部于2013年就已经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工程,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基本与世界处于同一起跑线。尽管如此,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具有开拓性的创新型工程,其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存在着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传统城市中主体的人和城市的各种设施是完全对立和分离的,主体活动在不断地改造着客体的城市。但是在智慧城市中这种认识发生着截然不同的变化。智慧城市中主客体关系逐渐模糊化,主客体关系的交互性加强,并成为双向交互。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本质,在于如何通过用户体验研究,使智慧城市的每个应用单元都体现出智能化特征,并以一种智能的个性化吸引每个个体,而每个个体的实践行为也能有效支撑着智慧城市的智能建设。本文将以一款城市智能交互产品的设计为例,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交互设计,对智慧城市建设情境下用户体验研究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探索如何挖掘在智慧城市交互设计研究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其次,针对相关问题,研究用怎样的方法梳理智慧城市交互设计解决方案。最后,探索在用户研究进程中如何对实际问题进行规划及管理。

一、体验研究与智慧城市

人们对体验的需求和关注来自于后物质主义的文化转变。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正在向“体验社会”和“体验经济”转型。每个体验都来自于一个故事,一个人们与自己所处的世界进行互动时发生的故事。从而,体验是主观的、整体的、动态的和情境化的。在后物质主义文化背景下,设计交互产品的挑战在于设计产品之前预期并设计产品将带来的最终体验。智慧城市建设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城市有线、无线城域网、光纤入户等)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智慧应用”,即面向城市管理、居民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城市智能交互产品和服务是使智慧城市更为有效、高效的核心建设内容。在信息共享、系统共生的前提下,智慧城市的社区服务、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公交等系统平台和服务必须面对的是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和诉求,必须解决的是“体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问题与矛盾,必须满足的是人们越来越多元的个性化的体验。用户体验研究,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研究方法,其目的是通过体验研究塑造智能产品来改变环境及探索未来。这种基于用户体验研究的智慧城市建设可以被理解为,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为用户的使用体验而创造智能事物。因此,用户体验研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特别是建设主客体之间交互设计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用户体验研究成为城市智慧应用设计与开发的必须前提和必要手段,是保证智慧城市建设有效性的必经过程。同时,探索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用户体验研究方法与进程,将为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率提供保障。

二、用户体验研究的应用模式

根据德国体验和交互设计教授MarcHassenzahl的研究总结,基于用户体验研究的设计可以分为“Why”、“What”、“How”三个层面,即“为什么”、“是什么”、“怎样做”。在每一个层面都对应着针对用户体验的研究与分析。体验设计从“Why”层面开始,体验研究分析为什么要设计某个产品,分清人们对这个产品的需求、蕴含的情感和产品存在的价值。就像人与人之间通过电话通话,这个行为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通话过程,而是人们之间实时交换信息、沟通情感的需求。只有掌握了“Why”,明白了人们为什么需要某个产品,才能很好地在“What”层面进行分析。在“What”层面,即通过用户体验研究,分析人们通过这个产品可以做什么,产品将提供哪些功能和服务,预计人们通过使用产品将获得什么体验。在“What”层面的分析之后,“How”层面需要解决的是如何通过合适的流程、用户行为和产品互动来实现每个功能或服务,并最终达到预期的体验结果。从“Why”、“What”到“How”,用户体验研究从三个层面着手分析,并对智慧产品的设计进行引导。同时,伴随着产品设计的迭代,用户体验研究依旧依次从这三个层面进行目标测试,并引导再设计的推进。这样的用户体验研究应用模式使智慧产品的交互设计能始终围绕用户的需求和体验。同时,应用模式与ISO标准13407中定义的“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过程相对应。同样内化了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迭代循环的过程。在围绕“用户”定义了设计需求之后,通过理解用户的情境、细化用户的需求、产生具体设计方案和对照需求验证设计,这样的一个设计迭代,最终找到能满足特定需求的设计结果。

三、用户体验研究

三个层面应用的案例分析本文以智慧城市建设中某传统文化品牌“情调苏州”再设计为案例,进行用户体验研究应用的分析。本案例中,很好地应用了上文提到的三个层面的应用模式。

(一)“Why”层面

首先,从“Why”层面开始。分析为什么要对传统文化品牌进行再设计。品牌产品所面对的用户有着怎样的需求,产品将附加什么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品牌都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大部分的发展都是基于传统媒介,例如书本、杂志、报纸、电视等。在数字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品牌面临着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从而进行可持续转型发展的挑战。随着新媒体的不断繁荣,传统文化品牌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发展,他们的文化品牌核心价值将受到削弱,甚至消失。与此同时,新时代的到来,让我们能够找到发展的机会。基于数字媒体,传统文化品牌将有机会创造出新的价值并获得新的发展。因此,核心价值的延续和增值是传统文化品牌再设计的目的。所以,品牌核心价值的挖掘成为首要的工作。“情调苏州”是一个从一本苏州城市官方旅游书发展而来的文化品牌。如今,品牌的运营主要基于传统媒介。经过研究,品牌发行的旅行书中优美文字对用户情感的吸引和产生的共鸣、人们对苏州文化历史古城和苏州城市生活的好奇心。这些是“情调苏州”在将来的发展中需要保持和加强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竞争力。传统书籍是其现有的主要产品形式。随着体验社会的到来,数字媒体的不断发展,“情调苏州”品牌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新的产品形式来适应新媒体的层出不穷。同时,将市场策略转向体验模式,并设计系统性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品牌给用户带来的情感感受与体验,在新的体验模式中创造新的品牌价值。根据研究和分析的结果,确定“情调苏州”文化品牌发展需要面对的三个层面的目标用户。第一目标用户:想来苏州、在来苏州的路上、正在苏州和来过苏州的旅行者。这个层面的用户是品牌产品的直接受众,针对他们,需要实现的目标是使他们在产品的引导下获得好的旅行体验,或者激发他们潜在的来苏旅行的欲望。第二目标用户:“情调苏州”品牌主体。针对这个层面的用户,目标是延伸品牌核心价值,继续营造“情调”,通过“美文”,描绘互动、立体的苏州,与旅行者或者潜在的旅行者形成共鸣,使品牌的影响力增强。第三目标用户:旅行过程中的签约商家和景点。这类用户是品牌商业模式中的一个组成环节。品牌产品需要形成系统的推广机制来满足这类用户的商业需求,这方面的需求也是使品牌能够不断提升价值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情调苏州”文化品牌的再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是以上三类目标用户,即多方受益者的需求。

(二)“What”层面

接着,在“What”层面。研究表明,品牌不但需要新的产品形式,它同样需要一个完整发展策略的再设计。因此,为了促进品牌的新的发展,我们设定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丰富品牌产品形式,融合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构建一个新的品牌策略和一个链接该品牌所有产品的完整系统。第二,将可触摸产品向体验服务扩展,更多地注重人们对体验的购买,为用户设计独特的、愉快的体验。从单一产品向丰富的体验服务转型。首先,在品牌产品形式方面。为了最大程度地继承品牌现有的影响力,需要很好地保留“情调苏州”旅行书的产品形式。因为,旅行书已经被用户熟知并得到了很好的口碑。旅行书每年都会更新版本。但与此同时,需要在此基础上补充新的产品形式。经过研究,确定设计“情调苏州”手机端APP、PAD端APP和在每个签约商家和景点的独特标识作为快速的产品入口。因此,这4个形态的产品将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相互链接,互为补充,从而构建起一个新的品牌策略。这个新的策略,在营造“情调”,通过“美文”,描绘互动、立体的苏州的基础上,扩展品牌产品覆盖的使用情境,从旅行前到旅行中,再到旅行后;丰富品牌内容从单一的提供者和输出者,发展为旅行用户共同参与的“美文”交流、“情调”共鸣,主客体共同构建有价值的内容;提高品牌影响力,从仅通过文字带来共鸣和影响,发展为结合用户自身的、过程性、反思性的动态体验,从而使影响力更为深刻和长久。其次,将产品向体验服务转型。根据不同产品形态所对应的使用情境,来对产品进行再设计。旅行书的设计,将更为小巧和便携。即便于旅行者在旅行过程中携带、阅读和查询,并在书中提供与APP的链接的元素,如扫码下载APP、快速查阅入口、情感记录快捷方式等。使人们丰富旅行过程中的体验,既充分了解城市、获得旅行帮助,又随时记录和分享情感。手机端APP的设计,主要对应的情境在旅行前的规划和旅行中的引导。从功能上体现在“美文”的推荐和阅读,以及美文所谈及的景点和商家的推荐与了解,并能根据个性化的需求定制自己的行程和线路。PAD端APP更多地对应的是旅行前和旅行后。可以想象人们在出发旅行前,需要更多地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和有趣、有价值的游玩地点;而人们在结束了一天的旅程后,会想要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留存作为纪念或者分享给自己的朋友。这些功能的设定能为旅行者提供更多的服务,并使人们的旅行体验得到丰富。

(三)“Why”层面

最后,在“How”层面,通过用户体验研究,探索用怎样的交互流程来实现上一个“What”层面提出的功能架构。经过原型构建和目标用户测试等迭代研究方法,形成了最终的原型架构。以下是手机端APP的部分页面原型。

(四)基于体验研究的迭代

通过“Why”层面具体的交互流程和原型页面,在产品完成最终设计和实施开发前,将用户纳入设计流程和设计团队,使之参与产品原型的使用,实现需求测试和可用性测试,检测产品是否实现了“What”层面对应的功能设计,是否从根本上满足了“Why”层面探索的用户需求和实现产品应有的价值。同时,利用迭代设计,即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交互流程和页面的修改和再造,甚至是“What”层面功能上的再设计,通过一次或者多次的迭代来保证城市智慧产品建设的有效性和高效率。有效性是指,产品除了利用好现有的新兴技术,从技术本身上体现智能的特征外,从功能上充分体现出产品的智能化和根本价值,体现出智能产品对城市的管理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所起到的有益的改变和提升。高效率体现在,用户体验研究保证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符合最初的产品核心目标,保证整个过程紧紧围绕“初衷”来推进,并把生产成本最大程度降低,即保证进入到开发阶段的设计已经基本满足和实现了用户的需求。

结语

用户体验研究,在智慧城市建设,特别是在智能城市交互产品建设中的应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重视用户体验,将基于用户体验研究的设计过程作为智慧城市项目的基本流程,是使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有效和高效的重要保证。首先,在“Why”层面,探索如何挖掘在智慧城市交互设计研究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确定产品的根本价值、核心目标以及针对目标用户产品将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在“What”层面,针对相关问题,研究用怎样的方法梳理智慧城市交互设计解决方案,设计哪些功能来解决问题。然后,在“Why”层面,探索在用户研究进程中如何对实际问题进行规划及管理,如何实现所设计的功能,用怎样的交互流程来面对用户,为用户提供怎样的具体的服务。最后,贯穿以上三个层面等流程性迭代,使智慧城市建设更多地融入了人的因素,加强了智慧城市建设主客体之间的交互,能更大程度上包容城市用户的个性化体验,在“体验社会”和“体验经济”的需求背景下,为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玉萍。用户体验设计要素在智慧家庭系统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装饰,2013(4):141-142.

[2]刘晓馨。智慧城市发展前景及存在问题[J].硅谷,2014(1):1-1.

智慧城市建设范文3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通过深入推进基础性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及其应用型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全面灵活地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相互感知和互联互通,从而实现对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是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机遇,加快向信息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我市目前的情况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要求进一步提高,产业升级不断深化,既面临着新一轮发展机遇,也面临着环境资源、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居民就业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建设智慧城市,对于应对这些挑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公共服务管理水平、打造高品质生活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市创新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家、省和市“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思路,按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制定本专项规划。本规划实施期自年至年。

一、现实基础及发展形势

(一)现实基础

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我市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信息化建设对改善我市城市公共管理、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年中国城市信息化百强评比中,慈溪市位列县级城市第九名,信息化综合指数达,为建设智慧城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信息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经过近几年的规划和建设,我市城市电信网络基础设施已经形成了由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和广电集团为主建设的、覆盖全市的高速有线广域宽带网,3G无线通信网络已在全市基本覆盖,各类信息终端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不断提高。有线电视网络已覆盖全市所有城乡家庭,用户数超过33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已在城区全部实施,目前已覆盖4万户,计划在2012年前完成全市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工作。至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总数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数万户,全年实现电信业务收入亿元。政府、社区、农村和企业通过光纤、宽带网络(ADSL)和无线接入等多种方式基本实现了基础宽带网络全覆盖。

2.信息化发展环境有了较大提升。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工作机构建设得到加强,信息化咨询、培训、监理等中介进一步拓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发展的扶持政策或指导意见。每年安排近800万元的信息化资金,支持软件信息企业培养、软件信息产业发展及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安排1500万元电子政务专项资金,实施全市的电子政务项目。智慧产业基地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网新智慧谷破土动工,慈星纺织软件园建设正式启动。信息化管理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慈溪创诚银河网络有限公司与慈溪行知职高合作开办的信息技术实训基地,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和技术培训服务。信息化知识在广大市民中进一步普及,全社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3.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到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亿元,比2005年增长%,年平均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智能家电、仪器仪表、集成电路等优势制造行业有较大增幅,并拥有一批市场前景的智能产品。软件产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已有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科技创意等业务为主的软件企业100余家,其中市软件企业14家;软件产业业务收入连续三年平均增长40%以上,年达到12亿元。信息服务业呈现新亮点,慈溪凌宇软件有限公司、慈溪大业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等嵌入式软件和工业设计公司快速成长,千景动漫设计有限公司在年成立,我市动漫产业起步发展。

4.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成效明显。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经营、营销、生产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在改造传统行业、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企业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嵌入式软件在电子产品产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全市年产值2000万以上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信息化应用覆盖率超过了90%。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等领域开始广泛开展电子商务,全市70%以上的规模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活动,建立了家电、物流、化纤、轴承等一批电子商务平台和行业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毛衫网、慈溪家电网、慈溪天天发物流网等电子商务和物流平台发展势头良好。

5.公共领域及农村信息化不断深化。党政信息网、政府门户网站群、网上审批暨电子监察系统等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日益完善,网上办公覆盖市、镇、村三级,劳动保障、民政救济、数字城管、数字房产、数字消防、数字档案、数字国土、警务信息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就诊一卡通等政府核心业务信息系统顺利实施,81890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政府和企业的信息资源中心建设逐步开展。农村信息化得到积极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已经普及推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农经网、农技110等信息教育和农业网站基本普及,徐福村等智能社区(村)示范建设正在实施。

回顾“十一五”,我市信息化建设虽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为:信息化工作机制、工作规范和评价考核体系不够健全;信息产业培育基地建设滞后,产业扶持政策力度不足;信息产业总体上仍以粗放型增长为主,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纵深不够,企业信息化应用领域不广、层次不深;信息化人才特别是集技术和管理于一体的高级人才极为缺乏。

(二)发展形势

1.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十二五”期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无线宽带技术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向智能化、集成化方面发展的趋势必将进一步显现,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技术的融合会不断加深,并涵盖了技术、产品、业务和产业等多个层面,进一步培育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必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市是一个资源小市,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无论是土地资源还是环境承载容量,都已十分有限。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蓬勃兴起、低碳经济加速发展、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以及商务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我市应该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机遇,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抢占先发优势,确保在信息技术的新一轮竞争发展中,把握主动权。

2.宏观形势发展创造的良好环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我国信息化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将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国家培育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为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重点。市委、市政府以年5月在成功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论坛为契机,做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框定了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慈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几次召开相关会议专题研究智慧城市建设事项,并提出结合慈溪特色做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指示。国家、省、市的战略决策为慈溪建设智慧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3.经济转型和城市提升的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面对后金融危机和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我市粗放型的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方式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长期以来依赖资源和要素投入为主的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十分巨大,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技术。同时,随着城市化加速推进和经济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安全监管难度加大,城市交通拥堵、食品安全、医疗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事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业压力等问题进一步凸显,不断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如何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真正达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面临的一个重要考验。

4.区域竞争能力提高的新路径。伴随上海、南京、杭州、昆山等城市战略规划的出台,国内许多先进城市都已先行在智慧城市相关的重点领域着力探索推进,我市在同级别城市中面临着多重竞争的发展格局,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之间的同构性所造成的竞争形势十分严峻。建设智慧城市决定出台后,江北区已明确把培育和发展智慧产业作为江北智慧城市建设的立足点,通过五年的努力,把江北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智慧城市先行区,杭州湾新区已成为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试点,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的试点区,其他县市区也纷纷依托自己的优势,抢占智慧城市建设先机。智慧城市的竞争序幕已经拉开,能否抢占先发优势,把握新一轮区域合作和竞争的主动权,成为把慈溪打造为长三角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前,信息化发展总体上已进入到智慧城市建设的新阶段,城市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群众生活等都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握智慧城市建设的历史机遇,创新发展模式,寻找突破口,再创慈溪发展的新优势。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委“六个加快”战略部署,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机遇,坚持以智慧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智慧应用为导向,以市场需求和改革创新为动力,把推进建设智慧基础设施、发展壮大智慧产业和深化实施智慧应用作为战略重点,强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共享,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智慧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强力推进。加强我市智慧城市的统筹规划工作,形成和完善指导全局的工作机制和规划方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推动作用,积极营造氛围,强力推进,抢占先发优势。

2.基础先行、先行先试。加强与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运营商的合作,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实际,力争能够在某些领域做到先行先试,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安全、可靠、超前的网络基础保障。

3.立足产业,发展应用。把培育智慧产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立足点,大力推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制造和广泛应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

4.重点突破,示范带动。结合我市实际,树立一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和示范案例,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加快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智慧应用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发展。

5.民生优先、以人为本。以服务民生、方便群众为优先目标,大力开展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城乡居民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发挥全体市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三)总体目标

争取经过五年的努力,建成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系统,形成一定规模的智慧产业,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在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产品研发制造及智慧应用示范等方面处于全国县(市)领先地位。至年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转型支撑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进一步深入,制造业、服务业、农业中信息技术应用大幅提高,软件产业、智能装备及智能家电等研发制造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智慧服务业、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基本建成,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形成。

——智慧应用得到重大突破。基本建成互联互通,贯穿上下的智慧民生、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公共管理等智慧应用体系,政府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企业和居民享受到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软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至年底,全市软件业务收入达到44亿,每年平均增长30%以上;增育市软件企业20家以上,基本形成10家本地特色的电子商务和行业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软件信息产业占新兴产业的比重逐年提高,每年发展30—50个智慧产品。

——建成较为先进的智慧城市信息网络设施。全面建成高速的有线、无线城域网,三网融合取得重大进展,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到95%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覆盖率达100%。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大进展。建成数据中心、本地和异地灾备中心,建成较为完备的基础数据库、综合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机制较为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智慧产业应用体系建设

1.继续深化制造业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构建智慧制造应用体系。继续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推广计划,深化现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促进数字研发、先进制造、现代管理的发展,加快形成一批智慧型的制造企业。一是积极推广运用信息化辅助设计系统和信息化辅助制造系统,改造轴承、汽摩配、化纤、模具等重点制造行业的生产制造系统,提升装备数字化水平,实现生产过程控制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产品设计制造水平,推进企业机械制造向信息化制造的高级阶段发展。二是深化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融合,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营销、服务、管理、决策等管理过程中的应用,鼓励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再造生产流程,创新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精准化管理。三是大力推广应用集成电路和嵌入式软件等信息技术对仪器仪表、家电、汽车电子等传统产品的改造,开发智能化、数字化的新产品,加大节能产品的研发推广。

2.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技术应用,构建智慧服务应用体系。组织实施智慧服务业试点项目,通过示范带动,推进传统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向现代智慧服务产业转型。一是积极发展智慧物流。加强慈溪综合物流园区、东部物流园区、西部物流园区等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广射频识别(RFID)、多维条码、卫星定位、货物跟踪、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加快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及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政务服务和物流商务服务的一体化,推动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智慧贸易。积极支持企业通过自建网站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活动,促进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推动商贸服务业、旅游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层次。结合实体市场的建立,积极推进网上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发展以电子商务平台为聚合点的家电、轴承、轻纺等行业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企业,重点发展集产品展示、信息、交易、支付于一体的综合电子商务企业或行业电子商务网站。三是打造城区中央商务区(CBD)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积极通过信息化深入应用,改造传统服务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快向智能化现代服务业转型。结合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加快推进现代金融、服务外包、高端商务、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依托中心城区服务业集中的现状,打造城区中央商务区(CBD)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引进和培育一批信息化程度高、管理精细、服务高效、特色明显,具有较强行业示范带动作用的服务企业,从而推进服务业整体发展。

3.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构建智慧农业应用体系。加大信息技术在农情监测、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应用,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快速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调整农业生产格局。以慈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杭州湾现代农业开发区为依托,着力建设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大力推广应用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农业专家咨询系统等农业信息化系统,稳步推进农业自动化生产设备和农业精准化生产技术,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检测、销售等领域和环节的应用,提高对农产品的智能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和整合气象、水利、土壤等农业生态环境要素的信息资源服务管理,提高对农情预判和应急指挥能力;通过提升、培育和引进等多种途径,集聚一批智慧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和带动现代农业的整体发展。

4.加快建设智慧电网,构建智慧能源应用体系。贯彻实施国家电网关于智能电网全面实施推广的决定,从用户端智能电表、调控一体化开始,加快推进在发电、输电、配电、供电以及用电服务等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智慧电网建设。优化能源结构,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先进设备和新工艺,大力发展近海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建立和完善以电力为核心的智慧能源产业结构。

5.加快推动企业总部信息化进程,建设智慧企业总部基地。围绕打造“智慧企业总部”,加快推进企业总部信息化进程,着力建设高端化、智能化、生态化、人性化的企业总部,实现总部企业跨越式发展。鼓励总体实力较强、管理基础较好的装备制造、化纤纺织等传统型总部企业,加快智慧技术在研发、制造、管理和营销等环节的应用,培育形成一批智慧型企业总部。逐步推动文化商务区企业智能总部基地建设,发挥本地优势,加强对外合作,培育和引进一批智慧型企业总部。

(二)大力推进智慧民生应用体系建设

1.积极推进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数字卫生”系统建设。建立市、镇(街道)和农村的智慧健康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全市区域化卫生信息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平台,促进各医疗卫生单位信息系统之间的沟通和交互。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建立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以实现医院服务网络化为重点,推进远程挂号、电子收费、数字远程医疗服务、图文体检诊断系统等智慧医疗系统建设,提升医疗和健康服务水平。

2.积极推进智慧交通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数字交通”工程。通过监控、监测、交通流量分布优化等技术,完善现有的公安、城管、公路等监控体系和信息网络系统,推进以交通诱导、应急指挥、智能出行、出租车和公交车管理等系统为重点的、统一的智能化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建设,实现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公路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控及动态管理,全面提升监控力度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

3.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安居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智慧社区安居的调研试点工作,以网新智慧谷、文化商务区和部分居民小区为先行试点区域,充分考虑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需求,融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社区远程监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务办公等智慧应用系统,使居民生活“智能化发展”。加快智慧社区安居标准方面的探索推进工作,为今后全市新建楼宇和社区实行智能化管理打好基础。

4.积极推进智慧教育文化体系建设。建设完善我市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工程,推动智慧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建设教育综合信息网、网络学校、数字化课件、教学资源库、虚拟图书馆、教学综合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资源共享数据库及共享应用平台系统。继续推进再教育工程,提供多渠道的教育培训就业服务,建设学习型社会。继续深化“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先进网络文化的发展,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电子娱乐等行业信息化步伐,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构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服务,提升慈溪旅游文化品牌。

(三)大力推进智慧公共服务应用体系建设

1.完善面向公众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和完善81890市民呼叫服务中心建设,拓展服务形式和覆盖面,实现自动语音、传真、电子邮件和人工服务等多种咨询服务方式,逐步开展生产、生活、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咨询服务。开展司法行政法律帮扶平台、职工维权帮扶平台等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全面、及时有效、群众满意的服务载体。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卡(市民卡)工程建设,整合通用就诊卡、医保卡、农保卡、公交卡、健康档案等功能,逐步实现多领域跨行业的“一卡通”智慧便民服务。

2.加快推进面向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群、网上审批、信息公开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网上一站式”行政审批及其他公共行政服务,增强信息公开水平,提高网上服务能力;深化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实施劳动保障业务网上申报办理,逐步推进税务、工商、海关、环保、银行、法院等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按照“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受益”的原则,完善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手段,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提高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物流等多个环节的工作效率。

3.加快推进面向社区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信息查询技术、多媒体技术,建设社区公共智能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政务、商务以及各种日常生活信息的和查询。加强与移动通信运营商和银行的合作,完善各类公用事业费的电子支付功能,使居民能便捷地应用各类信息终端实现水费、电费、电话费、交通违章等各类费用自助支付。

4.着力构建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建立涉及农业咨询、政策咨询、农保服务等面向新农村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协助农业、农民、农村共同发展。以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为载体,积极整合现有的各类信息资源,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农村信息收集、传递、分析、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劳动就业、技术咨询、远程教育、气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村务公开等综合信息服务。

(四)大力推进智慧公共管理应用体系建设

1.积极推进智慧安全防控系统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和深化“平安慈溪”工程,深化对社会治安监控动态视频系统的智能化建设和数据的挖掘利用,整合公安监控和社会监控资源,建立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市级应急指挥系统、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自然灾害和防汛指挥系统、安全生产重点领域防控体系等智慧安防系统建设;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实现多个部门协同应对的综合指挥调度,提高对各类事故、灾害、疫情、案件和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

2.大力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管理系统建设。初步建立数字化城市建设管理系统,实现对全市建设工程的立项、招投标、拆迁、前期管理、图审、施工监管、综合验收、资料存档等各项工作的综合管理;充分利用视频监控、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依靠无线网、宽带互联网、电子政务专网等有效支撑,深化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

3.积极推进综合管理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环保、法院、民政、档案等数字化工程,提升政府综合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和深化“金土”、“金关”、“金财”、“金税”等金字政务管理化信息工程,提高政府对土地、海关、财政、税收等专项管理水平;强化工商、税务、质监等重点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整合,推进经济管理综合平台建设,提高经济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对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化妆品的电子化监管,建设动态的信用评价体系,实施数字化食品药品放心工程。

(五)大力提升智慧产业发展水平

1.大力发展软件产业。进一步提升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智慧行业应用软件发展水平,重点推进信息家电、仪器仪表、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发展,每年培育软件产品50个以上;加速推进软件产业孵化基地建设,争创省级孵化器1个;加强软件产业主体的引进、培育和服务工作,每年新认定市软件企业4家以上。一是加快软件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抓好网新智慧谷、慈星纺织软件园等软件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创建部级、省级及市级软件孵化器,促进软件产业及信息服务业集聚发展。鼓励国企、央企及其他大型高科技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在我市建设较高水平的创新基地、产业化基地和推广服务基地,营造智慧城市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加强软件企业引进和培育工作。以网新智慧谷等软件产业基地为中心,重点引进和集聚一批较大规模和较强创新能力的软件企业,吸引国内大型软件公司在园区落户或设立研发中心;鼓励生产业从制造业中剥离,组建软件企业;引导民营资本投资软件产业,鼓励科技人员、大学生在软件产业领域开展创业。鼓励软件企业开展“双软”认定、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认证和系统集成资质认证,提升软件企业综合实力,推进企业做大做强。

2.积极推进信息服务业。大力促进动漫制作、游戏开发、影音设计等数字内容产业和工业设计、数据处理、系统集成等多种应用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培育面向生产制造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开展行业性设计研究中心、行业性信息技术(IT)服务外包中心、工业性设计服务平台建设;引进和培育服务外包企业,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特点明显的服务外包产业群;积极引导传统制造业开展研发、物流、销售、服务等环节的服务外包;以“三网”融合为契机,推进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新型业务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经营软件技术培训、咨询、监理、评测、人才等中介服务机构,加速信息服务业发展。

3.着力提升电子产品制造业。加快信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每年扶持一批新型电子信息产品,逐步形成信息家电、光电产业、汽车电子、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等新的优势产业;依托“国家火炬计划慈溪智能新型家电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智能家电研发推广基地,加快形成以智能家电、网络控制器、嵌入式控制系统等为重点的智能家电产业链;依托慈东工业区内重点功能区域,积极打造我市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基地,重点培育发展智能传感设备、智能交通装备、智能健康医疗装备、智能供水供气和智能电网装备等新兴装备制造业集群;加大对外合作力度,主动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在智能装备和产品研发上的合作,形成科研攻关、新品开发、成果转化等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

(六)加快推进智慧城市现代网络基础建设

1.加快推进网络基础建设。全面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光纤到户、下一代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积极开展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加快物联网试点推广,提高网络业务承载和支撑能力。大力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探索“三网”与物联网、无线宽带网、下一代互联网的“多网融合”。

2.加快推进数据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市级数据中心,加快本地灾备中心和异地灾备中心建设;加快引进移动通信数据中心、重点产品和资源数据中心、市民健康数据中心、空间资源中心等一批面向重点行业应用的数据中心项目;引导三大通信运营商和广电集团、著名信息技术(IT)企业投资建设公共服务型的企业级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

3.加快推进信息安全基础建设。加快完善网络应用的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完善数字认证、信息安全测评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信息安全制度,规范重要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工作。完善企业身份认证中心,着力建设个人身份认证中心。

(七)强化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1.加快推进数据库建设。大力推进基础平台和数据库建设,重点做好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和宏观经济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快创新资源、人才资源、文化资源、社会信用、城市管理等综合数据库建设;通过集中存储和管理,积极建立财税、卫生、房产、交通、教育、水利、档案等几大行业数据库。加强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整合,形成各类决策分析数据。

2.积极推进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和共享体系建设。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建设贯穿市镇村三级、连接各委办局和公共服务企业的市级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通过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信息资源服务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实现相关部门的资源共享与交互,并加强与省、市的资源交换和共享。整合现有信息化机构和人员,组建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构,具体负责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相关协调工作。

3.加快培育信息资源市场。积极引导企业、公众和其他组织开展公益性信息服务,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积极探讨和引入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以及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供给,运用市场手段来管理和配置公共信息资源。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

1.建立完善组织领导工作体制。整合慈溪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和电子政务领导小组职能,成立慈溪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协调工作。下设办公室,按照具体建设项目分别成立推进协调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各镇(街道)和各部门要把建设智慧城市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完善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探索推行在领导班子中配备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提高智慧城市的领导和建设能力。

2.加强统筹规划能力。坚持“规划引领”原则,制订出台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工作方案,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和路线,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广泛征集智慧产业和智慧应用系统重大建设项目,确定建设重点,明确责任,制订实施方案,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

(二)加强人才管理和培训宣传

1.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充分发挥慈溪行知职高信息技术实训基地的作用,建立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培训等多种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改善创业环境和城市综合配套环境,增强我市对信息技术(IT)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引进信息化高级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交流和服务机制,积极推进人才柔性流动制度,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推进人才规范化管理。

2.加强知识培训和宣传普及工作。制订系统培训计划,落实培训措施,定期组织对各级领导、机关干部和企业家的培训,重点加强对信息化理论、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能力;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积极宣传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总体目标和工作部署,广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技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增强全社会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认同度和参与度。

(三)加强资金投入和市场融资

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财政投入,统筹安排各类建设资金,重点对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智慧产品研发、智慧应用系统试点示范、智慧产业基地创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给予扶持。

2.建立和完善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投入的激励、约束和评估机制,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发展多元投资主体,鼓励国内外风险资本进入智慧城市建设市场,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四)加强政策支撑和评估考核

智慧城市建设设计方案4

五年前,IBM敏锐地发觉“智慧”的发展趋势,并将智慧城市的概念带入中国。这一概念不仅符合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趋势,也符合中国政府重视民生的政策,因而在中国得到迅速推广。

“智慧”的“自转”与“公转”向人们阐述了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人人都会成为“智慧”的推动者。现实也很乐观,国内ICT领域的多数企业,甚至传统家电企业都在为智慧城市添砖加瓦,推动部分新概念的落地: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家庭,不一而足。

放眼全球,智慧城市的广泛建设带来很多先进经验,而众多的国际企业成为传递经验的践行者。IBM作为智慧城市的引领者自不必提,而来自日本的NEC也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作为一家有百年历史的ICT企业,NEC是日本较早倡导智慧城市的企业之一。据NEC信息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中井汪杰介绍,NEC于1977年首次提出“C&C”(Computing&Communication)的伟大构想,预见了计算机与通信融合的大趋势,这也是NEC所倡导的 “以物联网与云计算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雏形。在日本,NEC参与了数量众多的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管理模式和系统构筑经验。作为文化相近的东方友邻,日本的智慧城市战略及实施经验对中国来说极具参考价值。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日本,智慧城市和物联网的概念存在多年,日本制定了“e-Japan/u-Japan/i-Japan”等系列国家信息化战略来推进国家ICT建设,最终建成无缝的基础网络,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电子政务”、“医疗保健”和“教育人才”三大发展战略,激活产业和地域的活性并培育新兴产业,从而体现以人为本,创造使国民安心和有活力的社会。

1. 个人信息管理

“i-Japan”战略有一个核心内容——“国民个人电子文件箱”,其目的是让国民管理自己的信息资料,通过互联网安全可靠地完成工资支付等各种手续,达成信息共通并对其进行综合管理,使国民享受一站式的电子政务服务。NEC的云计算共通核心服务系统、信息共享平台等已在日本的长崎市、横滨市、富士市等几十个城市和区域导入。

2. 数字医疗

目前东京的电子病历系统在各类医院已经得到普及。电子病历系统整合了各种临床信息系统和知识库,能提供病人的基本信息、住院信息和护理信息,为护士提供自动提醒,为医生的诊疗活动提供帮助。此外,医院还通过无线网络和移动设备实现了医生移动查房和护士床旁操作。

目前日本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了诊疗过程的数字化、无纸化和无胶片化。其中,NEC不仅参与日本各大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的构筑,还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推动医疗机构之间以及医院和社区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区域医疗服务网的发展。

3.节能减排

日本在2007~2008年间迅速展开了对智能城市构成要素的可再生能源与电动汽车等一系列相关要素的试点实验,并于2010年正式开始建设包含各要素在内的综合智能社区。在官民联手建设智能社区联盟的同时,日本也在横滨市、北九州市、丰田市、京阪奈科学城这4个地方开始了试点实验。

NEC在2012年提出了强化收集及分析“大数据”的业务方针,并成立了专门针对能源的分析组。在何时何地,何种装置生产或消耗多少电力,这些信息正可谓大数据。NEC致力于将自己的数据分析技术充分应用于电力领域。

以上是日本智慧城市建设中关于政务、医疗和能源三个领域的概括。从关系民生的细小之处中不难看出,“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建设正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NEC正在将这些经验带到中国。

智慧“武器” 民生为本

NEC于三年前启动智慧城市战略,其核心思想是围绕民生的五大问题:安心安全、节能环保、交通物流、医疗养老以及教育,建立一种能够应对城市变化的机制,创造一个安心舒适的居民生活环境。据中井汪杰介绍,NEC致力于在城市的各项功能中,通过云计算和物联网,将人流、物流、信息流整合利用,实现城市的高效运营。

NEC(中国)从2012年起将智慧城市作为公司新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立足中国国情,基于物联网应用,将日本先进的智慧解决方案引入中国并服务于中国日新月异的城市现代化建设。NEC积累了大量基于物联网的行业智慧解决方案,包括智能安防/生物识别、节能环保、智能交通/物流、智能医疗/养老、防灾应急等等,它们组成了NEC攻城拔寨的智慧“武器”。目前NEC在中国重点推进安防/应急、节能环保、养老、物流等方案。

智慧安防——人脸识别/指纹识别

NEC的图像识别技术、状态不变性分析等先进技术能够实现对图片、视频和指纹的智能分析,广泛应用于智慧安防领域。目前,NEC人脸识别及指纹识别技术已经应用在澳门海关和香港海关的通关认证中。在中国大陆,NEC与本地伙伴合作将其导入到国家司法考试的身份认证中。

2011年,NEC为安徽省建设完成的千万级指掌纹自动识别系统,是目前为止中国最大规模的指掌纹系统,平均30秒即可完成一枚现场指纹查询比对工作。新系统启动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查破案件数量大幅增长,是2001年以来安徽历年平均破案数量的10倍以上。目前,安徽全省共建设了NEC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终端系统2300多套。今后,该系统还可进行扩容,最大可存储5000万人捺印指纹数据,从而大大提高系统对跨省作案案件的查破能力。

此外, NEC还将人脸识别技术与独特的视像处理技术相结合,应用于流通行业,以发现内部人员和顾客的偷窃行为或者提前识别VIP客户,革新购买体验,增加营业额。

智慧养老

——老年公寓智慧管理系统

中国正走向老龄化社会,但养老的理念和实践都非常落后。NEC在日本有着多年提供医疗和养老院智慧解决方案的成功经验。从2011年开始,NEC与北京汇晨养老机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出包括移动化服务管理、实时数据挖掘、基于云的数据分享、智能人员定位等特点的智能老年公寓管理解决方案。

智慧能源

——楼宇能源管理系统(BEMS)

建筑物八成以上的耗电来自空调或照明,NEC楼宇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在建筑中安装大量的温湿度及影像传感器,对空调和照明进行能耗控制,实现对大型建筑的分布式能源管理。

此外,在清洁能源方面,NEC拥有世界领先的锂电池技术,目前已成功运用于新能源汽车中,日产的Leaf电动车采用NEC的锂电池曾创下单次充电续航185公里的记录。NEC高性能电池还可应用于家庭储能系统,从而解决由于太阳能、风能的不稳定性而产生的能源浪费问题,实现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

智慧物流——智能冷链管理系统

NEC的智慧物流解决方案包括:停车场智能管理系统、冷链管理系统、电动车Telematics系统、物流仓储管理系统、移动车牌识别系统等。目前,NEC已将日本先进的智能冷链管理系统引入中,并成功地用于医药流通领域。

民生一直是NEC智慧城市战略关注的重点,中井汪杰表示,在防灾应急、医疗养老和节能环保方面,NEC不只是建立一个物理的系统,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一整套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得来。以防灾应急为例,日本这个地震频繁的国家在震后应急通信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中井汪杰举了个例子,在东京都厅联络灾情有专门的屋子,政府设立专门的接线员与各个区进行电话联络。政府对这些接线员有个特殊要求:必须住在步行五分钟可回到联络室的范围内。这是由于一旦发生严重的地震,现代化的交通中断,移动通信瘫痪,只有步行和固定电话是可靠的——这是只有NEC才能提供的经验。

把脉症结 实现智慧

中国的智慧城市事业已从前期“概念导入”进行到“规划和试点”阶段,截至目前,政府已经完成193个智慧城市试点规划。在中井汪杰看来,未来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有两个重要趋势:一是“从方案规划到深化应用”,二是“从单纯信息化建设转向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来带动本地的产业升级”。同时他也看到,目前仍然存在信息孤岛的问题,这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障碍。他说:“各部门已经进行了多个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但系统间缺乏关联,且可能逻辑顺序混乱,信息化投入达不到最优化的统筹运作的效果。”而这个障碍最终还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去破除。

智慧城市建设设计方案5

智慧城市通过建立低成本、高效灵活的城市运营体系,解决政务、交通、能源、食品、商业、通信、水资源等诸多问题。事实上,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在为“智慧”贡献着力量,智慧城市的建设大军里不仅有IBM、微软、甲骨文、英特尔、NEC、华为、东软、神州数码等IT巨头,还包括电信运营商以及众多的中小企业。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在全球广泛开展,中国更是热情高涨,但也有人发现了虚火。国务院参事、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牛文元在社科院主办的“智慧城市建设”高层论坛上指出,截至2011年底,中国有154个城市规划投入万亿资金建设智慧城市,但没有一个能真正体现其内涵。牛院士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应从顶层设计开始,形成标准的基础框架,打造数字生态链条,并完善以物联网为主的网络,最后实现市政管理和家庭智能建设。这是一个大而全的设计,但任何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智慧城市建设依然要从解决城市运营的具体问题开始,哪怕只是部分民生、管理或者环境问题。

感知以人为本的智慧

智慧城市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值得肯定,目前IBM已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数以千计的智慧城市项目,覆盖城市运营、交通、水管理、和谐城市、应急等领域。以人为本是“智慧”的本源,IBM全球智慧城市新兴市场部副总裁郭深哲(Tim Greisinger)先生指出,IBM建设智慧城市会从那些可以为市民带来最大影响和益处的领域切入。而这些领域可以小到市民的衣食住行,大到城市的产业革命。

智慧养老是一个典型的例子。IBM为意大利博尔扎诺市的老年人构建了一套远程健康监测系统,当这些老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联系他们的朋友或者家人。NEC也有类似的项目,例如在中国北京建设的智能养老公寓。NEC认为智慧城市的目标之一是实现安心舒适的居民生活,未来要实现居家养老,这是更贴近人的智慧理念。另一个重要领域是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民生大计,也是城市日常运营的重点。食品溯源是智慧城市的一项重要功能,在IBM、东软、NEC等企业的方案中都有体现。

在IBM全球副总裁兼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博士眼中,智慧城市具有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外延,而智慧可以在很多细微处体现:在IBM提供智慧解决方案的杭州黄龙饭店,客人从房间出来后一台电梯就会停在该楼层待命;镇江公交指挥系统能够减少实时反馈车辆信息,减少乘客等待的时间;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IBM与电信运营商沃达丰以及政府合作,收集关于人们在市内交通流向的相关信息,在尊重当地市民隐私的前提下,了解人们的通勤情况以便科学地规划公交路线。

智慧的水资源管理

城市代表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智慧城市能够更好地对资源进行管理。IBM在荷兰的“数字三角洲”项目,帮助当地政府解决了全国范围内的水资源管理问题。荷兰全国都位于海平面之下,因而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在降雨出现洪水时及时排水入海,二是淡水资源短缺。荷兰需要平衡淡水的排水与蓄水问题,而实际上荷兰政府和私营部门共有有70多个水务方面的项目,只是这70多个项目以及项目中收集到的信息是割裂的。IBM帮助荷兰政府整合了上述的水务项目,以统一的界面检视所有信息,并通过深度分析洞察,更好地优化当地的水资源管理。

智慧的城市管理

IBM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项目则可以称得上是智慧城市的整合系统。众所周知,里约热内卢将举行下一届世界杯和奥运会。因此该市关注的重点是提升城市的整体服务能力,不仅要服务这些知名的活动和赛事,同时也要更好地为当地市民提供服务。IBM帮助该市整合了30多个政府部门,包括火警、交通、医疗卫生、天气预报、废物处理以及电网等公共设施,把它们整合到统一的运营管理中心之下,以可视的形式展示各种信息,更重要的是IBM在其背后整合了业务流程。例如自然灾害的预警,当地一面靠山一面临海,因此出现大规模的降雨会导致洪水和泥石流,IBM帮助该市提供更为高级精准的天气预报,具体到何时何地将会降雨,降雨后城市的哪条街道会受到影响,而街道变湿之前交通部门就可以信息,及时交通疏导,避免交通拥堵。

现代城市的邻里关系为人诟病,很多同住一栋楼里的邻居变成了陌生人。从这一点出发,传统家电厂商海尔拿出了云社区解决方案,通过打开居民之间交流的平台,提供智慧社区与智慧城市的接口,为社区居民接入智慧城市的各种信息服务,最终打造智慧城市便民服务系统 。

绵阳市从大数据中挖掘智慧城市的动力。长虹集团推出数字家庭、智慧教育、智慧社区为代表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通过IBM大数据分析技术,以绵阳为建设起点,以智慧家庭为突破口,并利用长虹传统行业影响力积极向周边扩展智慧公交站、一卡通等相关业务,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智慧新城”是IBM在中国提出的新概念。新城在中国发展相当快,特别是在大城市周边。新城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一个智慧的城市,一个宜居的城市。IBM将一个城市的规划,以及教育、医疗、生活、娱乐、工作等城市运行要素进行模式化,变成数学的问题,使它的失能最低。除此之外,IBM还前瞻性地考虑到新城建设在金融、管理和服务方面的问题,通过平台建设更好地协调和运营“智慧新城”。

山东日照海洋城是日照市贯彻落实总书记立足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而打造的海洋特色园区。这一新城从建设之初就充分进行了顶层设计,搭建起智慧城市基础架构台、云计算、运营管理等技术支撑平台。结合日照的新兴沿海城市特色,新城确定智慧水资源管理和智慧交通解决方案。日照活点公司作为地方物联网企业技术专家,打造从海洋水资源利用、城市自来水作业到排污处理等系列循环的优化方案;并结合日照活点原有的大量公安交通数据,实现真正的实时流量监控、智能化分析与触发式管理。

智慧城市的困顿与解惑

总体看来,智慧城市说远不远,说近不近。那么智慧城市建设被困在哪里?在日前举行的IBM中国智慧城市研究院启动仪式上,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先生认为,最大的困难不是技术而是制度管理和观念的落后,还有一方面是智慧城市商业模式的创新。对于中国智慧城市的现状,NEC信息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中井汪杰指出,目前的障碍在于多个信息化系统之间缺乏关联,甚至可能逻辑顺序混乱,根本达不到智慧城市应有的效果。

38 30580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