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最新4篇】
【导言】此例“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最新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粮食节约行动方案【第一篇】
关键词:粮食应急供应链;响应能力;时间模型;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112-03
近年来,中国频频发生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这引起社会各界从多个角度对如何应对危机进行了深入探讨。而粮食应急物流和供应链作为应对危机的必要活动与环节之一,也成为学者们探讨的对象。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粮食应急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可以为提高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提供物质支撑。我们必须从国家安全战略高度,认真审视并努力建立粮食应急供应链,为应对突发危机、保障国家安全肩负更多的责任。
粮食应急供应链是指针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以粮食应急预案为准备,以粮食物流网络为基础,以保证粮食物资的安全、充足供应为最终目标,以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操作原则,由应急物资、设施设备、信息管理、组织机构、专业人员、理论技术、政策法规等有关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特种供应链。
粮食应急供应链响应能力是指在动态环境和运作过程中,持续响应环境变化,迅速做出反应,满足粮食应急供应链上急剧变化的需求能力。其实质是建立一种基于网络的动态化、敏捷化、适应性的快速反应联系,以实现及时响应需求和提供充足保障。
粮食应急供应链响应能力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需求识别性。即通过采购保障服务措施,缩短所提供的服务与应急区域期望服务之间的差距,实现需求识别能力的提升。要通过一个共同环境和共同目标进行自我协调,以求在效应区域实现突发事件需求的满足。二是持续保障性。针对保障行动持续期间对全部粮食需求以实施保障,应通过分析应急保障能力来制定应急任务和效果的备选方案,应急配送和运输应尽可能不受地理条件制约或寻找新路径,并查明和缓解可能的风险。三是快速协调性。针对应急区域粮食物资需求的显著不确定性,要有协调的能力和机制,即要依靠高度的适应能力和迅捷的反应速度,按应急保障能力模块而非按传统编制单位来组织保障力量从而使之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四是综合集成性。粮食应急供应链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组织体系,优化业务运作流程,实现运作控制层集成、决策支持层集成和技术支撑层集成。及早了解资源消耗情况,实行任务跟踪,为应急力量的重新布局提供保障。
河南省粮食现代物流状况与应急供应链管理较为滞后,总体上还不能满足社会应对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的要求,特别是在响应能力方面反应还比较迟缓。粮食应急供应链响应能力是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累而形成的,这种响应能力可划分为外在表现层、中间支撑层和内部核心层等三个层次。
1.外在表现层。一是及时配送能力。在准确的时间、地点向应急区域提供最需要的粮食补给,其实现依赖于对粮食物资的精确掌握、对需求的精确预测和对粮食物资的精确输送。实质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应急物流网络中全部资源可视化,精确预测保障需求,灵活调遣保障资源,使保障适时、适地、适量。二是持续保障能力。围绕充足保障目标,充分利用粮食资源,综合运用多种保障力量和保障手段,对应急区域实施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连续和持久保障。应急指挥中心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按照信息进行决策,以便及时地保证可供物资的多样性和交货费用、成本和库存最小化。
2.中间支撑层。一是综合集成能力。改变粮食应急供应链运作过程以职能分工而不是以流程分工为主的组织结构,将多个子系统集合成一个系统体系,最终建设成无缝链接、高度集成的一体化保障能力。综合集成能力的提升,需要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反复循环地对供应链流程进行审视,从而去除冗余环节。二是组织管理能力。涵盖粮食应急供应链运作的各个环节,行政部门是统管全社会粮食的行政机关,应会同物价部门负责对市场粮情进行监测、预测,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实施粮食应急行动所需资金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工商部门加强粮食市场监管,物价部门负责核定粮食成本。
3.内部核心层。一是需求识别能力。需求识别是粮食应急供应链顺畅、高效运作的驱动源,在不断变化的组织和运作环境中,需要采取各种方法深入了解需求的基础信息,以充分掌握粮食需求。通过保障机制提供各种协助,并成为粮食应急物流体系中的核心,增强直接通过供应链运作所提品及服务信息的能力。二是质量保证能力。在粮食应急供应链在满足粮食物资需求过程中,确保采购对象质量和保障活动质量。保障活动质量涉及到应急供应链业务运作多方面的内容,如系统质量、人本质量和创新质量等。提高质量保证能力,需要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质量控制模型,实现运作质量的全过程管理控制。三是成本控制能力。在保证补给品质量和时效性前提下有效地选择低成本运作模式,是粮食应急供应链响应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应急供应链体系的非正式组织内部合理设计和建立内部治理机制,调整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和契约条件的复杂性,能够显著降低粮食应急供应链的交易成本。
粮食应急供应链在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处置的准备、急救、安置和重建等多个阶段均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南省需要加大对现有粮食应急供应链要素和资源整合、重组的力度,尽快形成运转高效、畅通的现代粮食应急供应链体系。
粮食应急供应链的响应时间是从应急区域提出粮食物资需求和应急指挥中心接到应急需求订单开始,应急指挥中心根据粮食需求和储运情况,向储备和生产地点的供应商提交订单,直至将粮食应急物资送到应急区域的整个时间间隔。在河南省粮食应急供应链中,应急指挥中心是核心节点,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起着全面调度和协调作用,如图1所示。
可以将粮食应急供应链进一步分解:一是订单处理环节,它把应急区域与应急指挥中心连接起来,订单开始经过各级需求处理部门汇聚与传递到储运部门,然后进行分解直至生成粮食物资供应计划;二是采购或供应环节,通过应急物流网络把储运部门与供应商连接起来,同时储运部门通过区域内外合理布局的储备库,形成便于粮食物资运送的存储组合;三是物资配送环节,将储运部门与应急区域连接起来,从储运部门的仓库开始,通过区域内外物流网络的配送直至满足应急区域粮食物资需求的全过程。
与此相对应的粮食应急供应链响应时间分为三个部分,即订单处理周期、采购/供应周期、物资配送周期。粮食应急供应链时间响应系统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政府主导。系统的运行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府职权,军民一体,共同参与。因此,在机构性质上是一个政府工作机构依靠政策法规行使职能和开展工作。应急供应链系统可以作为粮食流通部门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下面的一个分支机构;二是以网络为中心。系统是由众多粮食应急物资供应商、物流企业和应急供应链节点协议组成的,通过一张覆盖于各协议供应商、企业的网络系统组成一个应急供应链体系;三是灵活应对。系统的主要工作是做好粮食应急物资需求的预测,完善供应商档案,进行网络维护。在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应急体系根据应急预案和有关政策,紧急调用各协议供应商、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设施设备、专业人员,进行应急物资筹措,并投入应急救援工作。
对于瞬息万变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而言,粮食应急需求是无法做到精确预测的,因此不能一味地强调优化线性的应急供应链效率。在河南省粮食应急供应链体系建立中,必须增加依靠快速的模式识别和反应速度所实施的具有灵敏性、适应性的物流保障,建立一个以物流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中心、具有高度适应能力的“感知与反应”型粮食应急供应链体系。
“感知与反应”型粮食应急供应链是为满足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对粮食应急物资储存和供应的需求,应用供应链管理和网络通讯等技术,将部分实体应急物资的储备点、应急物资的生产企业和仓库、物流中心与应急指挥机构联为一体,构成具有统一目标、统一流程的物资储备与控制组织,以实现对不同状态、时空的粮食应急物资有效调度和统一管理。
“感知与反应”型粮食应急供应链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节约粮食的策划案【第二篇】
一、浙江粮食供需情势分析
(一)浙江粮食产需状况
1、粮食生产状况。浙江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十分紧缺,可开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2003年全省实有耕地2388万亩,人均仅0.52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2003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2143万亩,比2000年下降37.9%,比历史最高的1973年下降了43.8%。2003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为793万吨,比1997年的1494万吨下降了46.9%,全省粮食自给率已首次低于50%。据统计,2000年―2003年全省平均每年减少粮食播种面积435.8万亩,减少粮食产量141.5万吨。
2、粮食需求状况。随着人口增加和城市化水平提高,浙江粮食需求量逐步上升。全省“八五”时期粮食需求量年均约1675万吨,产需缺口175万吨左右;“九五”时期粮食需求量年均约1725万吨,产需缺口275万吨左右。2003年全省粮食消费量约1813万吨,产需缺口1020万吨。
根据省统计局2000年住户调查分析,如果今后浙江人口每年增加25万人,相应口粮需求将增长4.23万吨。同时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将带来粮食间接消费较大增长,加上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粮食商品性消费部分将不断增加,增大了粮食供给压力。
(二)对浙江粮食生产和供给形势判断
1、粮食供需大体衔接。浙江作为我国粮食净调入最多的省份之一,随着粮食购销市场改革后,先后新建、扩建、改造了一批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年交易量以30%以上的速度高增长,涌现出一批辐射能力强、交易规模超过50万吨的龙头市场;地方储备粮规模逐步扩大,仓储设施得到改善,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储备体系;进一步加强粮食产销协作关系,开始实现粮食资源跨区域配置,目前浙江在外省建立的粮食基地面积已超过100万亩以上,并与黑龙江省合作,在杭、宁、温等地建立了集粮食储运、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基地;积极发展″订单粮食″,省内粮食生产逐步向口粮和专用粮集中,市场滞销的粮食品种基本被淘汰,粮食种植布局区域化显现,开始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实现浙江粮食资源的有效配置。
2、粮食供给趋于偏紧。从浙江粮食生产发展趋势看,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结构继续调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保证,有效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浙江省粮食产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根据1998―2003年对浙江省粮食需求量推算,预计到2010年浙江粮食需求量达1907万吨左右。
由于浙江粮食的对外依存度较高,省内粮食市场中80%以上的商品粮依赖外省。粮食自给率预计将从2003年的43.7%降到2010年的41.7%。一旦国内外市场出现波动,浙江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3、粮食需求结构发生变化。2003年浙江省的口粮、工业用粮、饲料用粮和种籽用粮结构已由1998年的61:9:28:2变为51.8:10.5:37:0.7。根据粮食需求变动趋势分析,农村口粮消费仍有较大下降空间,城镇人口比例虽将较大幅度上升,但居民口粮将继续缓慢下降。预计今后浙江常年的口粮消费量将保持在950-1000万吨左右。由于耕作技术的改进及种植面积的减少,种籽用粮也将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饲料用粮则随着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而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工业和行业用粮也将有一定幅度的增加。
4、正确看待粮价上涨。2003年入秋以来,浙江省粮价开始上涨。是多年来粮价低迷基础上的恢复性上涨,是市场对粮食供求预期的理性反应。考虑到浙江是一个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百姓对粮价的承受力较强。加之,浙江又是粮食主销区,如粮价相对高些,可能更有利于吸引主产区的粮食进入省内市场。同时,粮价适度上涨对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促进作用。但必须看到,粮食是生活必需品,粮价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粮价的涨跌应该调控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果粮价上涨过快过多,就可能带动整个物价的上涨,引发通胀,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
(三)浙江粮食供需平衡可选择路径分析
1、稳定省内粮食生产保安全。浙江省实行粮食购销市场改革后,粮食安全问题开始由自然风险为主向市场风险为主转化。在全国粮食丰年的情况下,粮食安全不成问题,反之,一旦粮食供应紧张,主产区能否保证主销区的粮源就是未知数。
同时,就全国来说,目前还没有形成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粮食在全国范围、部分地区之间流通不畅,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粮食市场的正常交易和粮食市场的发育完善。特别是在仓储能力、交通运输和粮食物流能力、主产区地方粮食干预政策等方面都还存在影响粮食分销能力的不安全因素。因此,确保浙江省一定的粮食生产能力,是降低市场风险,维护粮食安全的基本保证,也是浙江省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2、拓展省外粮源稳定供给。2003年浙江粮食产需缺口约1020万吨,以东北及内蒙四省、区调入为主,占总调入的35%,其次是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占总调入的32.5%,其他的调入省份还有山东、河南、河北、山西、湖南、湖北等省,并从国外部分进口。根据预测浙江省产需缺口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还有上升趋势。所以,从长远、全局来看,加强与粮食主产区的合作,积极探索与粮食主产省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是平衡浙江粮食供求的战略选择。
3、开展粮食对外贸易作补充。据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表明,世界粮食市场供给还有一定的潜力,特别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根廷等传统出口国还有较大的增产能力,一旦世界市场出现有利可图的价格信号,闲置的潜在生产能力会立即投入生产,满足增长的市场需求。而一些非粮食出口国也会增加粮食生产,并扩大出口。就是说,从国际市场适当进口部分粮食是可能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增强相匹配的支付能力。当前调整省内粮食结构,乃至整个农业和农村的产业结构,都是为了提高支付能力的重要举措。因此,充分发挥浙江港口和经济较发达等优势,积极开拓粮食对外贸易,打通国际贸易通道,争取粮食进口配额,是浙江省实现比较利益、降低粮食安全成本的有效途径。
二、浙江省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的基本构想
(一)总体思路
构建和完善浙江粮食安全体系的总体要求是:以坚持长期稳定农村基本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为前提,实行从追求区域内的产需平衡向市场化的供需平衡转变,从单一依靠国家计划和国家粮食部门的供应保障作用,向依靠发挥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双重作用转变,确保省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城乡居民都能有饭吃、吃好饭。
在正常情况下,粮食供求平衡主要靠市场来调节;当局部地区因突发事件出现粮食供应紧缺时,要及时启动当地粮食安全应急预案,通过动用成品粮应急库存、最低周转粮库存,动员粮食应急加工点和应急供应点来保证供应;当出现较大范围内粮食供应总量不足时,除了继续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外,通过动用储备粮,恢复粮食生产进行调节。
(二)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1、确保必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自身必要的粮食生产能力,并在必要时逐步恢复生产,是各级政府必须抓好的头等大事。按照浙江现有的生产条件和生产水平,现有标准农田1000万亩左右,加上其他基本农田,粮食生产能力约1000万吨左右。通过农田改造,标准农田可以争取达到1500万亩,届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以扩大到1500万吨左右。1000万亩标准农田的粮食生产能力,可基本解决全省口粮问题;1500万亩标准农田的粮食生产能力,则可解决全省需求总量的80%左右。为此,今后一段时间内,应保持足够的耕地数量,并加强标准农田建设,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加强粮食省际购销协作。要协调有关部门、粮食经营主体,与外省建立粮食购销合作关系,采取建基地、订立长期和远期合同、设立经销窗口等形式,建立稳定的粮食购销协作关系,以便外地的粮源投放市场;推进国有粮食企业到产区与产区粮食企业合作,同当地农户建立“订单粮食”生产基地,实行免费提供仓库、厂房、适当贴息等多种办法,引导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经营企业和经销大户到浙江从事粮食加工和经营。
3、繁荣和稳定粮食市场。着力培育浙江粮食批发市场,提高批发市场发展水平和档次。在进一步扶持和壮大骨干粮食批发市场同时,积极争取在浙江发展油菜籽和稻米的远期合约和期货市场,完善批发市场的调节功能作用;对个私粮食经销网点既要搞活又要进行规范管理,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加大技改力度,以保障应急供应。建立粮食批发商和连锁超市的粮食购进、销售和库存的统计报告制度,引导企业合法经营,服从政府的宏观调控。采取措施,落实成品粮库存数量、应急加工点和零售供应网点,适当增加成品粮加工能力和小包装大米库存数量,确保流通环节畅通。
4、积极发展粮食对外贸易。依托舟山、嘉兴、宁波等地港口优势,建设粮油进出口中转市场,发展外向型粮油加工贸易;打通国际贸易通道,争取粮食进出口配额,鼓励省内粮食经营企业与国外建立长期购销贸易关系,及时掌握国际市场粮食行情变化,适时组织进口粮源,调节省内粮食供求和价格。
5、切实抓好粮食储备。按照“相对集中、调度便利、储存安全”的原则,合理调整储备粮布局,各级地方储备粮要逐步集中到中心粮库;抓紧落实新增地方储备粮油规模,确保按省定计划足额到位,不得挂空,也不得以储钱代替储粮;逐步调整储备粮品种结构,增加适销对路的品种,主要保证口粮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储备粮管理和运作机制,管好、用好粮食风险基金和粮食安全调控资金,保证储备资金和利息费用补贴及时足额到位。
6、建立健全粮食监测与应急机制。抓紧建立全省粮食市场信息网络,搞好各市县粮食生产、市场信息网点的建设,及时掌握全省粮食生产与市场动态;加强粮食市场监测,做好国内外粮食生产与市场动态分析,及时提出对策;建立粮食安全评估系统,制定市场粮价“警戒线”, 保持合理的粮价。
建立粮食安全应急指挥机构,负责领导和协调粮食安全应急工作。建立粮食应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审议粮食安全应急工作的重大政策和措施;协调各地、各部门之间涉及粮食安全应急工作的重大事项;通报粮食不安全情况和粮食安全应急工作情况。
当发生粮价较大波动或出现粮食供应不足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实施紧急情况下的粮食供应方案,对可调控粮源进行摸底统计,拟定必要时期口粮定量限价供应方案;稳定市场,打击囤积居奇的违法行为,采取适当的价格干预措施;必要时制定恢复粮食生产的方案和措施。
三、浙江省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
(一)落实安全责任,稳定粮食生产
1、建立严格的粮食安全责任制。各级政府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必须从维护粮食和经济安全大局出发,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对本地区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充实地方储备、保证市场供应、稳定粮食价格负全责。要正确处理调整农业结构与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把保证粮食生产、提高种粮农民收入作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因粮食安全工作措施不落实发生粮食风波或粮食风波发生后处理不当而造成社会稳定问题的,要严肃追究其责任。
2、抓好耕地保护和标准农田建设。认真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措施,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续建500万亩标准农田。实行更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制定严格的标准农田监管制度,切实保护好标准农田,对前些年已建成的1000万亩标准农田的数量和质量,加强严格的督促检查;加强土地整理,合理开发土地,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现有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土地复垦基金等要相对集中使用,抓紧落实确定一定比例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支持农业土地开发的政策;妥善处理城市化、工业化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加强土地用地管制,提高土地的集约率,严肃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坚决纠正违规擅自设立开发区(园区)和扩大开发区(园区)面积的现象,防止土地抛荒,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和粮地复种指数,以便进一步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对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的投入,大力发展“订单粮食”,地方储备粮轮换粮源首先要立足于通过省内订单收购解决,通过“订单基地”的方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实行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格制度,根据生产季节最低收购价,以解除农民增加粮食生产的后顾之忧。对已出台的免征种植粮油农户的农业税、对种粮大户进行补贴、对“订单粮食”实行价外补贴等各项支农扶粮政策要保持长期稳定。地方财政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水稻良种补贴,严格控制种子价格,确保补贴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
(二)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推动粮食流通发展
1、尽快编制全省粮食物流规划。发展粮食物流要坚持以“四散”为目标,即粮食的“散装、散卸、散运、散储”。目前,在全省的粮食流通诸环节中,“四散”技术不配套,基础比较薄弱,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我国粮食流通要基本实现“四散”目标的要求,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浙江省粮食物流发展规划,报省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2、积极培育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从浙江省粮食工作的实际和资源、资源条件出发,打破行业、所有制和行政区域界限,统一规划,分类指导,通过对现有的仓储、加工、批发和信息等资源的整合和重组,加快推进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发展。近期,重点抓好舟山进口粮中转基地和杭州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嘉兴港粮食物流前期工作。
3、抓紧粮食物流信息网络建设。加快粮食的流通信息化进程,集粮油信息网、电子商务网、政务管理网和粮油数据库“三网一库”为一体,做到上联省政府及各个管理部门,下联全省粮食收储企业和市县粮食局,横联全国各主要粮食批发市场和商品交易所,顺利实现与省内各地粮油信息平台对接,真正实现粮食物流信息网络。
(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粮食基础设施建设
1、抓好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加快省级储备库和市县中心粮库建设,争取3―5年内实现“省级储备放省库、市县储备放市县中心库”的目标。对已建成的中心库,逐步建立计算机台帐管理系统,并尽快实现全省联网。
2、加快粮食加工业的改造。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粮食加工业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一是按照产业政策的要求,结合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建设,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规模结构。二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发展精深加工,开发新产品,创优质名牌。对获得部级驰名商标、省部级著名商标或名牌的给予一定奖励。三是以产业化经营为依托,加快发展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提高粮食加工转化水平,走产、加、销一体化道路。四是有关政府部门要为企业拓展市场在信息服务、营销网络、展示活动等方面提供便利。
3、加强粮食市场设施建设。按照主体多元化的要求,抓好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市场的软硬件设施,强化市场服务功能,推动市场上规模、上档次。一方面鼓励多种经济主体参与市场建设,加快资源整合,以批发市场为载体,建设集粮食仓储、批发、加工、信息为一体的粮食市场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抓好重点粮食批发市场信息网络及市场检测设施建设,积极引进仓储式销售、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促进批发市场向配送中心发展。
(四)继续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保障粮食市场供应
1、切实做好粮食市场供应工作。目前非国有粮食企业已成为浙江粮食批发和零售的主渠道。对这些企业,一方面要加强服务,发挥他们搞活流通,保证市场供应的积极作用,帮助协调解决粮食经营和调运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市场供应和稳定。另一方面要引导和管理,明确粮食经营企业的责任和义务,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规定其在正常经营情况下最低库存或最高库存的数量,使其承担起保证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的责任;建立粮食批发商、成品粮加工厂和连锁超市的粮食购进、销售和库存的统计报告制度。
2、抓好储备粮工作。积极组织粮源,确保地方储备规模的落实,做到规模、粮库、费用“三到位”。严格储备粮轮换制度,提前落实粮源,边进边出,确保储备粮的数量和质量;增强储备粮调控的有效性,各品种比例由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争取经过调整,晚稻比例提高到30%;完善粮食风险基金制度,确保全省每年筹集6.62亿元粮食风险基金,其中省级3.62亿元(含宁波),市、县(市、区)3亿元。随时做好地方储备粮投放市场的准备,做到销售不断档,价格防暴涨。抓紧研究制订《浙江省储备粮管理条例》,使地方储备粮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3、加强粮食市场和价格管理。建立粮食市场准入制度,对从事粮食收购、加工、批发的企业设定必要的准入条件。加强对粮食批发市场的培育和监管,减免粮食批发市场的经营户有关税费负担,鼓励各类企业和个人从事粮食经营,对依法经营的企业和个人,年经营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囤积居奇、哄抬粮价、假冒伪劣等违法经营行为,建立粮食市场质量检测、监管体系,防止陈化粮流入口粮市场,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制定粮食市场和价格管理的行政规章,具体内容包括粮食市场的日常管理和应急状态时管理的有关规定。做好大中专学校等单位和城镇低收入群体的粮油供应工作,确保粮食质量。
(五)落实粮食安全预案,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1、建立粮食安全应急组织。成立粮食安全指挥机构。为了确保在紧急状态下全省范围的粮食供应安全,统一组织和协调省内粮食生产、收购、运输、加工、供应等各项工作,成立由省政府牵头,发展改革、粮食、农业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粮食应急指挥部,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组织,明确分工,互相协作。各市、县政府都要建立相应的机构,确保上下协调,信息畅通。
2、采取分层应对的粮食供给安全策略。在粮食紧张时,采取分层次应对的粮食供给安全策略,确保城镇居民和农村缺粮人口的口粮供应,确保种子用粮供应,适当保障其他用粮需要。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主要以市场调节为主。并设定粮价“警戒线”,对短期内粮价上涨一倍以上的,政府进行干预。建立省级粮食安全调控资金,5年内全省达到3―4亿元的规模,其中省级1亿元,资金来源从粮食专项资金中调剂筹集,主要用于应急粮食采购、销售等费用支出。
3、落实应急粮源。应急粮源主要是地方储备粮、成品粮储备和最低周转库存。各级政府必须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规定落实好粮食储备。各地特别是大中城市、缺粮地区和边远海岛等需落实一定数量的成品粮储备。通过多种渠道落实和增加应急粮源,如与主产区合作搞粮食移地储存, 到主产区建立粮食生产、收购基地。鼓励粮食加工、批发企业多增加商品粮周转库存。对在政府调控粮食市场中做出贡献的企业,要给予奖励或补贴。
4、落实粮食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市县要根据当地城填居民和乡村人口应急供应的需要,落实紧急情况下的粮食加工和供应网点。应急供应点的确定要有一定的覆盖面,县以下要以城关镇为重点,每个乡镇至少要有一至二个供应点。
粮食节约行动方案【第三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此地不宜久留”为你整理了这篇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粮食主管部门的精准指导下,我县粮食工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入学习党的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宣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粮食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经济各项政策,以保粮稳供为中心,积极争取优质粮食工程等各类预算内项目资金4581万元,高标准实施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强化粮食安全存储管理,落实各项调控措施;高度重视信访,力促和谐稳定大局。全县粮食工作呈现出可持续、可平衡、绿色化的强势发展局面。现将2020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认真落实疫情防控要求,扎实推进“六稳”工作,认真落实“六保”任务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卡死责任担当,加强疫情防控值班,严格执行日报告制度,积极排查单位职工及亲属行程状况,严格落实14天隔离观察要求,严防死守,不留余地。同时义无反顾地进驻包保地段,领导班子带班,安排专人24小时疫情防控值班。特别是春节期间,中心值班人员在两个包保小区和家里来回奔波,利用两班倒的方式化解值班人员紧缺困境,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将关于“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指示落到了实处。
在疫情期间,为保民生、保粮食能源安全,积极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一是积极组织粮食加工企业及应急供应企业复工复产,协调有关部门并参与办理省内外粮食运输通行证350余个,保障了疫情期间县内外粮食的有效供给。 二是协调企业申报疫情专项贷款。 4家粮食应急加工企业向银行申报疫情专项贷款1580万元,极大地缓解了企业资金周转的压力,助推企业及时复工复产。
(二)认真开展政策性粮食收购
1、做好收购前的准备工作 2020年,为保护农民利益,保证最低价收购政策正常开展,在午秋二季收购前,积极组织参与政策性粮食收购的企业做好收购前的准备工作,如组织62个库点申报政策性粮食委托收购资格,维修改造仓房32栋,维修保养粮机设备78台(套),购粮机设备4台(套)。
2、严格执行收购政策2020年1月份,县粮物中心组织人员对收购库点进行监管巡查,确保执行收购政策不走样。为保证农民手中2019年度的余粮实现卖的出,各收购企业加班加点收购,自筹资金搭建雨棚保证雨天不停磅,特别是在春节及疫情期间仍坚持收购,最大限度地收购了农民手中的余粮。
3、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今年午秋二季粮食收获前,为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问题,我们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为我县粮食顺利销售做出了贡献。
(三)积极开展粮食监管巡查,确保安全储粮无事故
粮食储存安全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粮物中心深入落实安全生产、安全储粮各项制度,健全长效机制,加强仓储管理监督检查,强化隐患排查,严格问题整改,根据省市粮油安全监督检查文件精神,制定我县粮油安全监督检查工作方案,由中心领导带队深入基层进行粮油安全监督检查,全年检查了15家公司62个分站共150余次。县级检查组以“四不两直”的方式直达各分站,重点检查安全储粮和安全生产情况。对安全生产心存侥幸的企业进行教育引导,对安全工作不到位的企业严肃问责,切实提高筑牢粮食安全生产的思想防线。
认真做好地方储备粮日常管理工作,确保地方储备粮安全,建立健全地方储备粮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认真贯彻执行地方储备粮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强化各项安全管理措施,按照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目标和要求,认真做好地方储备粮的日常管理。在日常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始终把预防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抓牢抓实,突出“防”重于“治”,确保全年地方储备粮安全无事故。
(四)切实抓好粮食出库工作
为维护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保证拍卖销售的粮食顺利出库,下发了加强出库监管的文件,对各有关库点实施监管巡查,保证有出库任务的单位严格执行出库政策,杜绝“吃拿卡要”,防止出现“转圈粮”或不合格流入口粮市场。
(五)认真开展粮食省长责任制和粮食大清查“回头看”工作
对近年来粮食省长责任制考评发现的问题和粮食大清查“回头看”发现的问题进行再次“回头看”,制定了实施方案,对未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问题逐项落实,认真整改。
(六)加快粮食应急体系建设,提升粮食应急调控能力
为有效监测和控制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粮食市场异常波动,确保粮食市场的应急供应和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县粮物中心重点加快了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一是重新修订了《霍邱县突发粮食事件应急预案(修订)》,从编制目的背景和依据、应急组织机构和职责、监测和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后期处置等方面,对全县突发粮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做出了明确规定。二是夯实粮食应急建设物资基础,2020年总投资20余万元(其中争取县财政粮食应急体系建设资金5万元,企业配套15万元)加强应急设施建设,改善储粮环境,确保应急时能够调的快、用的上。
(七)推进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建设
我县正在实施的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包括“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示范县创建和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两部分。在“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示范县创建方面,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认真抓好两个示范企业的项目建设,加强“产购储加销” 五优联动,强化从田头到餐桌的“中国好粮油”品牌建设,使我县粮食优质品率明显提高,示范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增强,农民收入得到了提高,“两项工程”网点建设得到了加强;为推进我县产后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向上级部门申报了7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有6个已完成,剩余一家也将在近日内竣工。
(八)加大仓储设施建设力度,缓解粮食收储矛盾
霍邱为产粮大县,然而粮食收储矛盾十分突出。为此,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积极谋划,主动而为,积极向省、市主管部门申报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加大仓储设施建设力度。 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安徽皖粮购销有限责任公司长集储备库4万吨仓储设施建设项目工程,于5月初顺利开工,首期万吨工程项目已接近完工;万吨省财政补助粮食仓储设施建设“补短板”项目正在按序时进度推进,目前正在挂网招标。两个项目建成后,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县仓容不足的压力,缓解群众“卖粮难”问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农业提质增效,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九)强化食品安全教育,做好2020年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
霍邱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为强化食品安全教育,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按照“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粮食质量安全宣传日、粮食实验室开放日”三个活动内容要求,制定宣传活动方案,广泛进行食品安全宣传。9月25日,参加了县食安委组织的在商之都门前以“文明节约用餐,推行公筷公勺”为主题的食品安全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在现场摆放宣传展台、展版,发放消费指导、粮油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材料等,直接向广大消费者宣传普及粮油食品安全知识。发放宣传资料70份,制作宣传标语条幅 2条。利用中心办公楼进门LED 屏幕设置滚动播放食品安全宣传标语。9月26日,按照县活动方案的部署,在皖粮公司长集储备库举办“粮食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参观人员在县粮储中心和检测中心相关人员引导下,参观了仪器室、化验室等,了解了检测中心的历史、检测能力及粮油检验检测情况。通过实验室参观、技术人员现场演示、样品对比展示等互动交流方式,让参观人员零距离感受粮油质量安全检测全过程,亲身体验粮油安全检测的科学严谨,感受质检工作人员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宣传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形式多样,切实增强了消费者粮油安全意识和粮油鉴别能力,增强了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感,形成人人关心、全员关注、主动参与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培养群众摈弃餐饮浪费行为,崇尚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
(十)认真开展“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主题宣传活动
在开展“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主题宣传活动期间,我中心更新门前电子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制作宣传展板4块,印发“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宣传册200余份,悬挂2020年“世界粮食日”“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主题横幅2条。活动当日,中心组织有关股室人员及粮食加工企业代表,在办公楼门前布置展台,展示我县精品粮食品牌,向过往行人散发宣传资料,现场宣传《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科普知识,讲解节粮小窍门等业务知识,积极引导粮食经营业户依法经营,让消费者科学合理消费粮食。
(十一)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形成和谐稳定大局
和谐稳定一直是粮食系统时刻不能放松的问题。自粮食企业改制以来,全县粮食系统有3000多名下岗职工,困难职工多,涉军人员多,不稳定因素多,信访维稳压力大,为抓好信访维稳工作,中心成立了信访维稳领导小组,强化责任,分片包干,认真落实《信访条例》,聚焦化解信访突出问题,不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多次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对重点人员进行稳控,发现矛头及时化解,把问题控制在最基层,积极做好信访接待,坚决杜绝集体访、越级访。 对信访的老案积案加大化解力度,对县里交办的各项信访案件及重点信访人群实行包保紧盯制度,从思想上做工作,争取做到息事罢访。2020年“十一”“中秋”前,为化解孟集镇粮食部门退役下岗人员谢玉怀多次为其子(05、06)退伍军人安置问题,中心主任李映亲自带领信访维稳人员三番五次到家做深入细致思想工作,送去温暖,有效化解心中积怨,息事罢访。2020年度我单位在信访平台共受理、网上回复信访案件7人次;接待信访诉求人 27人次;办理参战、参试等涉军人员社保缴费46人次,共计75万余元,有效化解了不安定因素。全国两会、“十一”中秋国庆及五中全会召开期间我单位认真摸排,严格把控,年度内未发生一起越级非访事件。
(十二)凝心聚力脱贫攻坚,助推我县顺利“摘帽”
2020年是我县实现“脱贫摘帽”的决胜之年,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集全员之力聚焦脱贫攻坚,认真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一过线、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等各项工作,向对口扶贫村派驻专人和抽调4名工作队员到非贫村参与帮扶工作,认真对照《扶贫手册》开展结对帮扶,全年进村入户送资金5万余元、送物资2万余元。对各级督查、检查发现和通报的问题,第一时间采取措施,不整改到位不放过,确保“七个不落、一个不少”。
(十三)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意识形态宣传教育
中心领导班子严格按照县委、县纪委的部署要求,继续深化 “三个以案”警示教育,认真学习党的四中、五中全会及视察安徽和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照反面典型,狠抓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确保领导班子廉洁奉公、干部职工凝神聚气、行业风清气正。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聚焦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教育,以实际举措推动各类问题见底清零。开展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认真剖析检视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亮丑。对检视出的问题建立台账,立行立改,整改到位。中心上下,领导重视,责任到位,学习扎实,效果良好。达到了“四风”转变、团结干事、廉洁自律、思想解放、工作实效上五个初见成效。
(十四)粮食产业化目标任务可按时完成
今年,市局下达给我县粮油工业总产值指导性目标任务为54亿元,预计年底可完成任务。
二、目前存在的有关问题
1、人力不足、人才不济问题。中心编制11人,目前实际只有4人,其中2名副主任还被抽出1人专职从事县招商引资工作。中心股室负责人主要是事业编制人员(粮油批发市场),其余工作人员均为从所属企业单位借调人员。中心所属企业员工多为60-70年代人员,很多已接近退休年龄,工作缺乏激情和动力,人力不足致使有些工作难以完美完成,制约了粮食事业的人才发展。
2、国有粮食企业仓储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建设资金非常匮乏,种粮农民利益难以保障。我县为产粮大县,现有国有粮食企业15家,储粮库点63个,总仓容仅有万吨(辖区内万吨)。虽然在2015年和2017年实施了 “粮安工程”危仓老库维修改造,目前能满足现代储粮要求的高大平房仓仅有万吨(辖区内万吨)。根据我县粮食增产规划,到2022年粮食总产将突破200万吨,我县国有粮食企业约需新增仓容50万吨,才能与之相匹配,才能有效化解仓容严重不足问题,才能真正保障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多年来,我县国有粮食企业都处于艰难的奋进中,拖欠职工医保、社保及人员工资等历史遗留问题过多,企业自筹建仓资金十分困难,我们正积极努力争取建设项目,以期改善我县仓储基础设施。
三、下步工作打算
2021年,我中心将以党的五中会议精神为指导,顺应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粮食部门面对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科学谋划,务实进取,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和上级的决策部署和工作安排,确保县域粮食安全,促进粮食行业发展。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扶持,努力改善我县粮食仓储设施,推深做实国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资产重组、整合优化等方式,大力兴建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智慧粮库,以切实扭转产粮大县粮多库少的矛盾,加快我县4万吨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和万吨“补短板”项目建设进程,确保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并投入使用。
2、严格储备粮管理制度,做好粮食收购工作。严格执行储备粮管理各项法规制度,强化各项安全储粮措施,积极开展科学保粮、绿色储粮、努力做到“守粮有责、守粮负责、恪尽职守、勇于担当”,确保储粮安全,质量良好。贯彻落实国家粮食购销政策,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市场收购,积极与销区政府部门开展合作,最大限度地外销农民手中余粮,以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要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政策,同时,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做到真情为农服务,真正把国家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到实处。
3、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着力提升粮食宏观调控能力
支持绿色生态、适销对路的粮油品种生产,打造精品粮食品牌。加快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粮油质量检测中心和仓储设施建设,继续实施霍邱县“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加强库存粮食质量监管,着力保证库存政策性粮食质量完好、储存安全、数量真实、管理规范。强化粮油市场价格监测,切实抓好“放心粮油”和“主食厨房”两项工程建设,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4、进一步强化措施,切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要求,认真做好帮扶村--城西湖乡望湖村脱贫攻坚工作,进一步明析脱贫工作思路和推进措施,确保圆满完成贫困户帮扶脱贫工作任务。
5、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和机关效能建设。以学习党的五中全会和视察安徽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指导,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稳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坚持执行民主集中制,凡涉及重大资金开支、重大项目审批等重要事项必须经中心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加强党务、政务公开,压缩“三公”经费开支,减少迎来送往,进一步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加强党建统领,加强学习,履职尽责,着力改变工作作风。
6、积极化解矛盾,确保全系统和谐稳定
我们将继续高度重视信访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继续做好重大事项风险评估和重要节日等敏感时期信访值班工作,对老上访户坚持做到领导带班、专人值班,重点守控,一旦发现上访苗头,迅速反应,采取必要措施,确保稳控在当地;对县里交办的重点信访案件做好化解工作。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强化信访问题的处置力度,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真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内部、消灭在萌芽状态。
7、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一是继续开展“中国好粮油”行动,增加优质粮油市场供应,支持企业开发优质粮油产品,打造霍邱优质粮食品牌;二是完善专业化、社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三是建立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适应粮食市场需求,确保粮油产品的安全性。
节约粮食的策划案【第四篇】
这次全国粮食调控与统计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粮食局长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去年以来粮食调控与统计工作,会审汇编20*年度全国粮油统计年报,研究分析今年粮食供求形势和价格走势,安排部署全年粮食调控与统计工作,并通报全国粮食流通统计工作考核结果。国家粮食局党组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聂振邦同志对会议作了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去年的粮食宏观调控工作,并对今年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家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两个问题。
一、粮食调控工作取得的新成绩
20*年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的关键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在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粮食宏观调控工作成效显著,保证了粮食市场供应和粮价基本稳定,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及时研究分析粮油供求形势,提出宏观调控措施建议
20*年,国际粮食市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粮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国内粮食供求和市场形势也出现一些新变化、新特点。我们加强研究分析,密切关注粮油市场动态,及时提出相应的调控措施和建议。一是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对我国粮食安全中长期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关于大力发展植物油产业提高国内市场控制力保障安全的措施意见》,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加强对完善玉米深加工有关政策措施的研究,完成了《我国玉米深加工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协助国家发改委研究制定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二是及时开展粮食供需形势和有关政策措施的分析研究,先后向中办、国办和国家发改委报送了《当前我国粮食购销存基本情况及做好粮食流通工作的建议》、《当前我国粮食供需状况及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建议》等多份材料,及时反映全国粮食收购、销售、库存、价格等变化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三是适时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和座谈,及时反映粮食调控工作的最新动态。召开了市场专家座谈会,形成了《关于当前粮食价格及走势分析的报告》,并报送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
(二)加强粮食收购工作指导,认真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
一是适时组织召开小麦、早籼稻、中晚稻、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的收购工作座谈会。安排部署收购工作,分析预测粮食供求形势和价格走势。二是认真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开展中央储备玉米、国家临时储存玉米和粳稻收购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印发了20*年小麦、早籼稻、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并根据主产区市场价格情况及时启动小麦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适当提高了吉林、黑龙江两省粳稻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对辽宁省粳稻实行国家临时储存收购。会同有关部门下达两批中央储备和国家临时储存玉米收购计划。上述措施,有效地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对保持粮食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加强对粮食收购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组成多个调研组,由局领导带队赴有关主产区检查指导粮食收购工作。总体看,20*年粮食收购政策措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地方政府、农民和粮食企业都比较满意。
(三)积极做好粮食销售和移库工作,保证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一是做好临时存储粮食的销售工作。加大最低收购价稻谷和小麦销售力度,适时调整销售底价。二是为满足南方主销区和养殖大省对饲料玉米的需求,从20*年11月起,安排中储粮总公司结合中央储备玉米轮换向市场投放部分储备玉米。此后安排部分中央储备玉米每周公开竞价销售。三是在京津沪和东南沿海等主销区及时安排抛售中央储备食用植物油,以及对部分大型食用油加工企业定向销售中央储备食用植物油。四是继续做好中央储备和国家临时存储粮食的跨省移库工作,充实销区粮食库存,改善库存地区结构,缓解了主产区收储压力。
(四)加强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管理工作,增强宏观调控物质基础
一是及时下达中央储备粮年度轮换计划,加强对轮换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二是积极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20*〕59号)有关要求,研究提出了下一步中央储备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的增储方案。三是妥善解决国债投资建设粮库的产权归属问题,将各方协商一致同意划转的国债投资建设粮库名单提交财政部,组织进行专项审计。四是督促各地积极充实储备粮油,合理测算地方储备粮规模。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充实地方储备粮油,尤其是成品粮油(含小包装),以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和应急能力。在反复测算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国地方储备粮规模初步建议数,并已分别征求了各地意见,拟与有关部门进一步沟通协商后抓紧下达。
(五)加强粮食统计工作,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一是切实加强食用植物油统计,认真完成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修订完善《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建立食用油统计信息直报制度,适时召开社会粮食供需调查数据分析评估会,及时完成数据汇总和调查报告撰写工作。二是积极做好市场监测工作,全面推进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强化国家粮食局粮食市场价格监测系统的功能,每周编印《粮油市场监测信息》,实现了全国200多个重点食用油企业统计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安全管理。三是对相关食用油企业信息直报人员进行了统计基础知识培训,组织编写《粮食流通统计培训教材》。此外,完成了“社会供需平衡调查工作开展情况”等六个专项统计调查课题。
(六)积极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完善应急工作机制
一是指导各地做好抗灾救灾工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先后5次下发电报通知,并派出多个工作组赴灾区指导和督促抗灾救灾工作。二是各级粮食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做好应急抢险抗灾工作。各地普遍成立了抗灾保供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粮食部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粮源组织调度,完善粮食应急预案,确保灾区粮油市场货源充足、价格平稳、供应正常,没有出现粮油断档脱销和排队抢购等现象。抗灾期间,贵州、安徽、广西、湖南、江西、四川、广东等地的部分市县及时启动了粮食应急预案,保证粮油供应不断档不脱销。三是继续做好粮食应急相关工作。多次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及时报送健全粮食应急体系的有关材料。大多数省份已成立了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建立了粮食应急加工指定企业和应急供应指定企业等应急保障体系。20*年,北京、江苏、陕西、青海等地先后开展了应急演习演练活动。
(七)大力促进粮食产销合作发展,做好政策性粮食供应
一是继续鼓励和支持地方举办产销合作贸易洽谈会,做好粮食产销衔接工作。20*年全国共举办各类粮食产销衔接交易会17次,签订粮食购销合同380亿斤。二是认真落实关内销区到东北采购粳稻运费补贴政策。我局会同有关部门分别在哈尔滨和长春召开了产销衔接见面会,产销双方企业共签订稻谷和大米购销合同227亿斤。此外,继续指导各地做好退耕还林、水库移民、救灾等政策性用粮的供应工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就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进行调研,完善后续政策,完成了退耕还林面粉营养强化试点工作。
同志们,20*年粮食宏观调控与统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是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和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结果,是各级粮食部门高度重视、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大家开拓进取、真抓实干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国家粮食局,向全国各级粮食部门从事粮食调控和统计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慰问,对给予我们大力支持的各有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把握重点,切实提高粮食调控工作水平
20*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做好粮食宏观调控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中央农村工作和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要求,按照全国粮食局长会议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切实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促进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保障粮油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此,需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准确把握粮食供求形势,努力增强粮食宏观调控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近年来,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变化较快,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粮食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粮食生产、消费、库存、价格和进出口变化情况的跟踪监测和分析预测,准确把握粮食供求形势发展变化趋势,及时提出粮食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要根据中央关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和“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总体原则,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按照聂局长在全国粮食局长会议上的讲话要求,合理确定调控目标,健全完善调控方式,准确把握调控时机,灵活运用调控手段,努力掌握好粮食宏观调控这门艺术,切实提高粮食宏观调控水平,为保证供应和稳定市场服务,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服务,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重点加强对本地区主要粮食品种和敏感品种的分析研究,切实做好本地区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工作。
(二)进一步做好粮食购销工作,确保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一是积极抓好粮食收购工作,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国家调节粮食供求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农民种粮的“定心丸”。我们将在认真总结近几年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情况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完善20*年最低收购价预案的初步意见,争取尽早下发。为做好粮食收购工作,今年还将召开主要粮食品种收购形势座谈会。各地要及早动手,提前做好粮食收购的各项准备工作,将中央的政策及时传达到基层,并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思想,确保执行政策不走样,落实政策不缩水。新粮上市后,要指导和督促国有粮食企业带头执行国家粮食政策,积极做好粮食收购工作,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其他市场主体积极入市收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各地要加强对粮食收购工作的指导,帮助企业分析粮食形势和市场行情,引导他们面向市场,服务农民,搞活经营,积极主动地做好粮食收购工作。
二是继续做好最低收购价粮食和中央储备粮跨省移库工作,充实销区和库存薄弱地区库存。今后,我们将根据粮食形势和宏观调控需要,适时安排跨省移库工作,调整优化布局,确保市场供应。各地要加大工作力度,抓住春运后运力相对宽松的有利时机积极抢运,力争尽快完成已下达的移库任务。
四是认真做好奥运会期间市场供应工作。第29届奥运会的主会场在北京,另外在青岛、秦皇岛、上海、天津、沈阳等地设有6个分会场。各地特别是比赛城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准备,周密组织,落实责任,做好预案,扎扎实实做好奥运会期间市场供应工作,为奥运会的胜利召开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增强宏观调控物质基础
一是加强储备粮轮换工作的指导。要及时下达中央储备粮年度轮换计划,把握好轮换节奏,充分发挥储备粮的吞吐调节作用,为国家宏观调控和稳定市场粮价服务。二是进一步完善中央储备粮的轮换机制。稳步推进中央储备粮轮换通过规范的粮食批发市场公开进行,逐步实现储备粮轮换的公开化、透明化。三是指导各地完善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充实储备库存,明确调控责任。我们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抓紧协商有关部门研究下达地方储备粮油分省规模的指导性计划。地方储备粮油的布局和品种结构,要在与中央储备粮油进行衔接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调整。
(四)认真做好粮食统计和供需平衡调查工作,更好地为宏观调控服务
一是做好《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的修订工作。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的有关要求,以及我国粮食流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强统计工作调研,及时修订完善《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二是认真组织社会粮油供需平衡调查工作。完成20*年度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数据的汇总和调查报告的撰写工作,及时研究确定20*年粮食供需平衡调查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要将全国农村家庭存粮情况作为调查工作的重点,全面掌握粮食资源的实际数量、品种和结构。为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全社会食用油供需情况及其发展趋势,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有关要求,尽快设计制定20*年度全社会油料及食用植物油供需调查方案,并着手组织开展调查。重点对各地辖区内农户、城镇居民户、食用植物油加工经营企业、油料转化企业和餐饮企业进行食用油产、消、存、进出口和流通中损失损耗等项内容进行调查。三是继续加强粮食市场监测和分析。要继续健全全国性和区域性粮食市场监测网络,适当增加部分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作为直报点,加强对食用植物油和油料市场信息的监测跟踪。各地也要加强对粮食市场监测工作的指导,努力提高粮食市场监测的质量和水平。要密切关注粮油市场动态变化情况,根据形势和需要,及时调整监测频率和密度,增强市场监测的敏感性和及时性,提高监测分析水平。四是认真做好重点食用油企业旬(月)统计工作。食用植物油市场放开较早,要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掌握各类食用油企业油脂油料的基本情况工作难度较大。为保证我局重点食用植物油企业统计信息报告制度的有效执行,认真做好国内食用植物油供需形势分析工作,各地一定要加强对辖区重点食用植物油企业的指导和帮助,督促企业执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认真做好食用油统计工作。此外,要及时完成《粮食流通统计培训教材》编写工作,并加强业务培训。
(五)结合灾后重建工作,继续加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在今年南方抗击雨雪灾害的过程中,粮油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储备粮源主要集中在地市一级大库里,边远及交通不便地区缺乏应急粮源。因此,各地要按照《国家粮食应急预案》的有关要求,结合灾后重建工作和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工作机制,细化粮食应急预案,调整充实粮油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对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山区、库区和缺粮地区要增设必要的网点。这次灾害造成的长时间停水停电,给粮食部门抗灾保供工作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影响,为此要加强粮食企业应急保障体系的建设。要加强对承担应急工作定点企业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运行情况,对不符合应急工作要求或不能正常运营的企业,要及时做出调整,确保应急网络系统始终处于正常运转状态。要继续抓好粮食应急预案的学习培训,并结合日常工作进行演练,尽快形成一支熟悉日常业务管理、能够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训练有素的专业化队伍,保障各项应急措施的贯彻落实。
(六)继续推动粮食产销合作,认真做好政策性粮食供应
一是积极做好关内销区到东北地区采购粳稻(大米)的调运工作。各地要加强组织协调工作,督促企业积极到东北产区购粮,落实好已签订好的购销合同,促进粮食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有序流通。要继续加强与铁路、交通部门的衔接协调力度,力争做到同方向整列运输,提高运输效率。要继续做好东北粳稻入关进度统计工作,及时报送有关情况,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可靠信息。二是建立健全产销合作的长效机制。积极推广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到主产区建立生产基地、北京市到主产区建立粮食储备等长期有效的产销合作模式,鼓励产区与销区建立多形式、深层次、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努力扩大合作规模和范围。对于履行产销合作协议的粮食,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在铁路、交通运输、资金结算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三是继续做好政策性粮食的供应保障工作。要继续认真抓好军粮、退耕还林用粮、救灾粮、贫困缺粮地区的口粮和水库移民口粮等政策性粮食供应工作,加强货源组织调度,保证供应需要,努力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各地粮食部门要加强与民政等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做好衔接工作,积极配合民政部门做好救灾救济粮的供应工作,切实抓好灾区粮油供应方案的落实,确保缺粮人口能吃得上、吃得饱,不断粮、不挨饿。要重点关注受灾较重地区特别是山区、边远地区和低收入困难群众的粮油供应情况,及早安排落实粮源,确保灾区群众粮油供应,帮助农民度过春荒。粮食库存薄弱地区靠自行组织粮源有困难的,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粮食部门报告,以便及时协调解决。受灾省(区、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将灾区缺粮情况及保证粮油供应的具体工作方案,及时报送国家粮食局。
上一篇:防溺水主题班会(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