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服务与教育研究: 错过作文的解决方案【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学生服务与教育研究: 错过作文的解决方案【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学生服务与教育研究: 错过作文的解决方案【第一篇】

随着高校改革开放深入,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大大扩展,交流领域也不断拓宽。在校期间大学生除了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外,还需要走出学校参加各种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尤其是安全知识,势必会导致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则案例:朱某是北京某大学的一名大学生,朱某在北京学习期间,结识了某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龙某,后又结识了某大使馆新任文化参赞萨某。期间,朱某又认识了某自治区党校退休老师杜某。后来,某大使馆文化参赞萨某提出要朱某及杜某等为使馆收集新疆伊斯兰教派活动的有关情况,当时朱某及杜某未表示拒绝,与萨某签订了协议书,并接受由萨某撮合的摄像机 1部、活动经费1万元以及二人的月薪3000元,随后返回乌鲁木齐。接着,朱某及杜某先后前往乌鲁木齐、喀什、莎车等地拍摄、录制了伊斯兰教派有关活动情况的资料,返回乌鲁木齐后,朱某、杜某被抓获,追缴了全部拍摄录制资料。经某自治区国家保密工作局、宗教事务局鉴定,朱某所分享的“学生服务与教育研究: 错过作文的解决方案【8篇】”,引发了我对当今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方面问题的一些思考。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而许多不强,认识过于狭隘,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当前我国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为境外敌对势力和间谍情报机构为达到分化、西化中国的目的,一方面利用各种渠道,以公开或秘密的方式,传播西方的政治和经济模式、价值观念以及腐朽的生活方式,培养和平演变的“内应力量”。另一方面采取金钱收买、物质利诱、色情勾引、出国担保等手段,或打着学术交流、参观访问、洽谈业务等幌子,刺探、套取、收买我国家和单位秘密。

其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也存在着种种模糊的认识。许多大学生缺乏国-家-安-全意识,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存在局限性。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内容。因此,全方位理解国-家-安-全有助于端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对大学生加强 国-家-安-全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讲到国-家-安-全,大学生会自然联想到美国的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以及国-家-安-全机关、军队、警察身上,这种把国-家-安-全等同于情报间谍活动的片面认识,使大学生不能自觉地把维护国-家-安-全与自身的责任联系起来,或多或少地、有意无意地认为“国-家-安-全与己无关”。此种观念和想法是极其错误的,维护国-家-安-全不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三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与日俱增,和平环境使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放松了警惕,淡化了安全意识,认为“对外开放无密可保”,“和平期间无间谍”等等。由于思想麻痹,造成国家的一些机密被泄露,更有甚者,个别经不起金钱、美色等种种诱惑,不惜丧失国格人格,出卖情报,给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教训极为 惨痛深刻!

二、大学生安全意识淡薄的原因

那么我国面临如此复杂的国际形势,其原因究竟何在?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为何又会如此之淡薄?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由于历史原因和国家自身利益等方面原因,我国在许多问题上与西方一些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第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地位得到了加强,实现了中国崛起。面对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一些国家别有用心地提出了“中国威胁论”,他们的一些举措给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第三,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网络等电子讯息技术广泛地用与经济交往当中,然而我国却是立法滞后,执法不严这么一个法律现状,给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份子提供了可趁之机。

第四,当代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国-家-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同时深受西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在思想上存在着深刻的危机。

第五,从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来看,目前的爱国主义观念淡化,学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也十分僵化,内容空洞,空喊口号,效果欠佳。

《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研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学生服务与教育研究: 错过作文的解决方案【第二篇】

在小学教育阶段,新课改明确指出课堂教学的责任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引导学生会赏识。在人群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人物,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声音,他们不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说话、永远处于无声的世界,这些人被称为弱势群体,他们虽然在生活上有着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有权利享受教育。我国也逐渐地开始注重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教学。美术作为艺术学科范畴,一方面能够熏陶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强化弱势群体的心理素质,引导他们学会赏识,并通过赏识不断的全面发展自我。新课改指出:教育的使命和教师的人物是让学生从小有良好的心态,学会自信,学会欣赏自己。尤其社会上的一些弱势群体,他们不同常人,在生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他们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我国也越来越注重对这些人群的教育。美术作为艺术学科范畴,适当的开展美术教学,能够让这些人感受到美的事物,学会欣赏美,进而懂得赏识,以赏识激励自我发展。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聋哑学生的赏识教育。

一、开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表达自我。

聋哑学生不同于正常的.小学生,他们由于自身的缺陷性,往往缺乏自信,不善于交流。美术作为美的事物,很容易震撼人的内心,同时,事物的多元角度展示,使得美术成为开启人与人交流的一个途径或者说是一把钥匙。在小学美术中,每个单元都有欣赏课,即:让学生欣赏一些名家作品,开启学生欣赏美的心灵。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运用美术欣赏课,开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对于美术作品敢于表达自我,引导学生去欣赏美,理解美的内涵,从而为赏识教育奠定基础。如:在学习人物美术教学内容时,笔者让学生欣赏世界名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作品。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看到的,畅所欲言的表达,力争“我口说我想”。每个人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事物特点不同,从而自我表达的也不相同,诸如:有的学生感觉这个人物作品的核心内容在于图画人物微笑的永恒;有的学生则感觉这幅画在于人物的神秘性;还有的学生认为蒙娜丽莎是作者对某种理想世界的一种期望等等,在审美理解上各有各的看法,这样表达出来,相互之间能够进行交流,进而拓宽自我的思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属于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能够刺激学生增强学习美术的信心,强化学生的欣赏能力等等。

二、给予个性化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指出:个体差异是正常的,因此应使学习过程适合每个儿童的需要,而不是将儿童套入预先规定的有关学习速度和学习特点的假说之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聋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相对来说较大,这样一来就决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结合学生个体的特点来打造教学计划,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来构思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法等等,尽可能地保证全体学生的个体逐步发展。我们知道,赏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懂得欣赏、学会欣赏,而欣赏自我、强化学生的自信心无疑是支持这一些实现的核心内容。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给予个性化的平台,采取放养式的教学手段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美术的成就感,从而提升自我的自信心。如:在学习《蜻蜓飞飞飞》教学内容时,笔者放飞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抛开思想和行为的束缚,大胆的想象如何制作蜻蜓,不拘于形式,给予每位学生发展的平台,就学生个体开启他们的思维,进学生个体的一切技能去实践美术作品。如:有的学生用折纸、树叶、剪纸、线、布条、橡皮泥等等制作各个样式的蜻蜓。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深入学习美术,增强自信,笔者还举办了相对应的画展,展示学生的每幅美术作品,创设展示学生技能的平台,让学生相互欣赏、相互促进,在赏识中增强自信,在自信中推进赏识。

三、打造多元化的平台,深化学生的赏识能力。

小学美术内容多种多样,诸如:简笔画、国画、素描、山水画等等。学生在学习美术上的取向也有所不同。对于聋哑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色彩有着特殊的敏感性,笔者在教学中依托装饰色彩内容鼓励学生多方面的尝试美术实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生为主,打造多元化的平台,从多角度,权威方位的引导学生深入赏识,强化学生的赏识能力,深化美术赏识教育的质量。如:在涂鸦教学内容时,笔者改变传统的让学生单一的模仿图画颜色去涂、去绘画,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装饰颜色。引导学生多看、多比、多想、多实践。即:在涂鸦的过程中,多看看自己的作品,诸如:正面看看,远处看看,再和其他的小学生的作品对比看看,寻找自我的美术涂鸦灵感,更好的装饰美术作品内容;多想想怎样才能够创新,怎样才能够更彰显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多尝试集中色彩、线条的搭配等等。以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出现,强化学生多元化的尝试美术学习,并从中感悟艺术美、发现艺术美、创造艺术美,从根源强化自我的赏识并实践赏识。总的来说,聋哑学生是特殊的,是有缺陷的,他们大都缺乏自信,缺乏交流。而美术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技能,更有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我们作为教师应灵活的运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在美术教学中渗透赏识教育,让学生学会赏识,并以此激励自我持续发展。

学生服务与教育研究: 错过作文的解决方案【第三篇】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造就能够创新、能够创造、能够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做过的事情。”今日的教育,一定要在小学生身上播下创造的种子,从根儿培养起。学校实施劳动教育,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的基本途经。当前的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都有所忽视。当今的家庭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百般宠爱,一家人以小太阳为中心的周全服侍,使得孩子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较差,再加上应试教育遗留的影响,家长们普遍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劳动教育,许多孩子依赖性强,不会劳动。这对我们学校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带来了客观上的困难。所以我们提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这个实验课题。

我校是一所农民工定点学校,生源中有自外地务工人员的子女。然而父母比较重视知识的教育,但顾及孩子的其它方面培养的较少,再加在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对孩子的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教育。尤其是劳动这方面,很少有家长让孩子做家务的。现在的小学生劳动观念渐渐淡薄,在劳动过程中斤斤计较的现象日益突出。面对这种现象作为老师应怎么办呢?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面对新世纪的这样一代儿童,如何继续发扬这种美德呢?因此,如何依托我们的学校本身资源优势和办学特色,利用学校教育,创建一个课题研究过程的平台,培养孩子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成了我们特别想研究和尝试的课题。同时对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劳动创造世界、创造人类、创造社会的一切财富,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化劳动教育是实践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之一。强化劳动教育,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可以进一步优化教育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塑造健全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这个课题目的研究,要使小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做家务,能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大扫除等活动。让小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明白在将来的学习或者生活中劳动是必不可少的,是成长中的一个必要环节。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帮助小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要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在学校,在家里能够帮家长做家务,让家长体会到孩子的成长!

1、研究内容:

以家庭教育为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树立起热爱劳动,积极劳动的良好品质,培养家政劳动、手工劳动的技能技巧;形成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评价标准;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观察,全面了解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掌握发展水平;认真学习劳素质教育要求及有关理论文章,收集整理在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方法,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有关资料,进行经验总结。

2、研究目标:

(2)探讨现代家庭中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方式方法和具体措施;

(3)调查、研究现代家庭中对待孩子劳动的某些不良(错误)倾向,并分析其原因,研究解决的措施。

1、参与研究的对象是全校学生(部分实验班为主)。

2、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是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课题组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实际制定本课题研究方案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将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学生不良习惯矫正的研究、家庭教育对劳动意识及其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的研究。

(3)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学生劳动培养的看法以及学生劳动水平的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有关劳动的行为习惯的表现。

(4).经验总结法我们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准备阶段—抽样调查,了解学生的发展实际,通过动员会,号召学生热爱劳动。

实施阶段—以各种研究方法为途径,结合学生的实践,与学校德育特色形成体系。

总结阶段—总结实验研究的成果,以简练的文字、图片、报道呈现。

1、积极准备。

从20xx年9月起在全校学生当中要求每个学生人手一本《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劳动手册》并订阅《家教周报》进行指导使学生和父母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组织课题组学习培训。

重视对老师的培训,课题组老师通过查阅文献,利用互联网广泛收集信息,通过国内知名网站了解把握时代特点,寻求更具时代特色的青少年优良的行为习惯。丁汝玉校长《劳动教育与幼小衔接》、许永梅老师《浅谈加强培养小学生家务劳动意识和习惯》、陈阳老师《培养小学生劳动习惯是德育的重要工作》、樊玲老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刘敏老师《现代家庭环境教育》等主题报告,使全校教师增长了劳动教育的知识,树立了课题研究的信心。今年暑假,刘敏老师、陈阳老师、孙燕老师参加了蜀山区教体局与合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联合举办的家庭教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收获颇丰。

3、营造氛围。

(1)创设校园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化、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劳动教育。我校校门的宣传栏、教学大楼走廊墙壁上悬挂着有关劳动的名人名言。校内广播、黑板报、校园网充分地宣传,使全体师生了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形成“人人知劳动”的良好氛围,为“人人爱劳动”打下舆论基础。校园文化艺术节和运动会等集中性校园文化系列活动时也做到了与劳动教育活动有机结合。为师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教育氛围,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环境教育熏陶作用。通过亲子水果拼盘比赛,穿衣服竞赛,种植能手比赛,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2)创设班级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

除学校创设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外,班级内也充满了浓浓的爱劳动的环境氛围。班级黑板报、班训、专栏、条幅等都可见到热爱劳动的内容。班上还开展一系列以“劳动”为主题的中队会,开展“劳动之星”的评选,举办“劳动主题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教育使“热爱劳动、劳动光荣”思想意识扎根学生心里。

4、学科渗透。

劳动教育同其它学科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创造性地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互相渗透、融合和跨越,可以达到有机地为劳动教育服务的效果。

(1)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前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通过语文教学能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如口语交际《我们的小制作》完全可以结合学生做的小制作从外形、材料、用途、制作过程等方面进行介绍。这样的课型不仅融合了语文的相关知识,又使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相得益彰。如《三个小伙伴》这篇课文,学生不仅从中了解到团结力量大的道理,也明白了怎样植树,激发了热爱劳动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小学数学教材也蕴涵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如,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会用圆规及借助圆形物体(如墨水瓶、茶杯盖、硬币等)画圆的方法,还可用标杆和绳子画出较大的圆。动手操作能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助于他们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而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又渗透着劳动教育。如,应用题中有关植树问题的,有关工人们加工一批零件的,有关收割机收割小麦的,学生通过数量计算,会明白“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创造了一切”的道理。这是我校举行的家庭七巧板比拼比赛。

(3)美术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美术教学的目的、内容、任务也处处渗透劳动教育。如在教学陶泥一课时,就可采用美术中橡皮泥的捏、揉、搓、压等技法。美术教学和劳动教育两者有机的渗透和融合,能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4)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信息技术是一种现代教育手段,它具体、直观、生动、形象,非常适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让劳动教育和信息技术教学有机结合,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三年级下册第一课《茶垫》时,先让学生欣赏多媒体课件播放的品种多样、设计精美的茶垫,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设计并制作美观又实用的茶垫。学生通过自我探究、手脑并用,制作出形态各异、缤纷多姿的茶垫,有心形的,有花形的,有三角形的……书中做茶垫用的皱纸也被有的学生换成了毛线、塑料绳、橡皮丝。正是因为信息技术和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才会产生这么优秀的作品。

科学教学中也渗透劳动教育,如科学课中《种植我们的植物》,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是学生在科技动手做活动中。

另外,我们在规范管理的同时,加强艺术教育,丰富学生的课外文体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每学期利用周四下午开展了全校性的文体活动,开设了二十个兴趣组,人人都能参与到参与“鼓号”“舞蹈”、“儿童画”、“国画”、“书法(钢笔、毛笔)”、“棋类”、“足球”、“抖空竹”、“乒乓球”、“手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挖掘学生动手的潜力。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出:劳动教育不仅要靠学校教育,还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资源和优势,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贴近生活、生产实际,从中获取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

(1)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渗透和融合。

家庭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不仅是潜在的教育资源,而且也是负有一定教育使命的教育主体。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把劳动能力的培养视为孩子教育重要的必修课程。有些家庭在教育上存在着误区,认为孩子劳动是浪费学习的时间,恰恰相反,劳动使孩子身心健康,精神愉快,聪明能干,尤其利于养成依靠自己,自信自强的性格品质,能锻炼其动手能力。我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庭访问、校讯通等形式改变“学生是专门读书的”陈腐思想,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家庭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实践能力,搞好家校配合,共同把孩子培养成为21世纪的一代新人。这是孩子在家劳动的图片。

(2)劳技教育教学与社区教育的渗透和融合。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培养他们不只是学校和家长的事,也是社会的责任。社区本身就是一部大教材,它时刻在起着教育作用。社区教育已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为劳动教育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如我校这两年举行的重阳节敬老教育活动,不仅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劳动教育的有效时机。它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在德、智、体诸发展,具有十分很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进行公益劳动习惯的培养,是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重阳节这一天,我校的学生们扛着扫把,拿着毛巾,提着簸箕,踏进社区老年人活动室,清扫地面、擦洗桌椅书柜、门窗等等,忙得不可开交。虽然累得汗流浃背,但在爷爷奶奶的夸奖声中,他们快乐得像一群小鸟。不久,社区的感谢信就张贴在了学校的门口,学生们的干劲也更大了。

中国历史悠久,有灿烂的文化,如古建筑等。教师不仅把古建筑的文化带进课堂,让他们在欣赏古建筑之雄伟、壮观的同时,引导他们去收集古建筑的资料。结合我校的兴趣小组活动,我们组织了部分学生外出参观西递宏村、三河古镇、省博物馆、市科技馆,源泉博物馆,欣赏中国的古建筑。他们慢慢地体会劳动创造了建筑,创造了美,没有劳动就没有我们美好的生活,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并积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访问,告诉孩子们,这些都离不开人们的劳动,这些活动都是劳动教育与社会相适应的重要载体。

经过三年的不断摸索和努力,我们的实验对象无论在主动劳动意识上,还是在劳动技能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研究对象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较大的变化,一是因为我们一直以学校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进行课题研究。二是我们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并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别采用不用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大大增强了训练的有效性。三是实验前期对家长的工作做的比较到位,家长们充分理解了本课题实施的意义,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很大的支持和配合。他们能在家里坚持对孩子进行训练,并把孩子的训练情况及时的反馈给教师,为教师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从而保障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课题研究,使师生的综合素质、环保意识增强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得以实现。我校的各项工作突飞猛进,先后荣获“合肥市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学校”、蜀山区“文明单位”、蜀山区“平安校园”、蜀山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电教一类达标学校”、“合肥市文明单位”、“合肥市绿色学校”、“合肥市平安校园”、“合肥市花园式学校”、“合肥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合肥市大课间活动示范校”、“合肥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合肥市卫生先进单位”、“合肥市教育先锋号”、“合肥市少先队规范化队室”、“规范汉字书写实验学校”、“合肥市第十一届文明单位”、“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蜀山区“科技动手做””优胜团队”、“蜀山区教育系统女教职工工作先进集体”、“蜀山区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合肥市家教名校”、“合肥市示范家长学校”。

本课题的研究虽然已经尾声,但仍然有一些需要思索的地方。劳动品质和劳动能力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劳动品质和劳动能力是否具备,将直接关系到他们在社会中是否能够自理、自立,对社会有所贡献,教育者和家长就必须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他要自己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其次就是一定要持之以恒。三年的实验时间不算短,但也不算很长,我们不能因为课题的结束而结束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那样做不仅中断了对学生的教育,也将使前面的实验成果前功尽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使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得到真正提高,还需要我们继续坚持不懈的努力。

学生服务与教育研究: 错过作文的解决方案【第四篇】

这个年底,媒体的行业人写年终总结时大部分会很沮丧,基本上被定为媒体大倾颓的一年。前一年还风生水起的媒体新秀,转眼就开始裁员或者被新媒体侵吞。而拿着计划书出去找钱的人,已经心知肚明地将“读者”改为“用户”,一切“媒体”全都自动改换为“社区”或者“平台”。

但在生物链的另一端,所谓的新媒体也未见多乐观,他们同样面临着一份难以下笔的年终总结。在拿到投资后,除了花钱的速度不同外,少有做出令人信服的新媒体产品;新的盈利模式没有一点出来的迹象;没有完整的闭环;一句话,除了烧钱,别无他法。显然,这不是一个投资人乐见的局面,更不是一个健康的模式。

前些时候,从自媒体的微信公号开始,因为版权问题,道歉几乎成为一种时髦。道歉成为一种推广,成为一种姿态,成为一种向别人问责的手段,成为表明道德优越性的方式??但自媒体的公号,绝大部分内容都是“法外容情”,所以在某种畸形的时刻,道歉也可以成为一种生产力。

版权问题把这个事说小了。从表面来看,无论是新旧媒体,大家其实还是在乎生产内容。区别是,有些内容拿去印成了铅字,有些内容发送到了手机或者pad上,然后这两边再抄来抄去,再扯皮。所以有媒体人开始自我安慰:没事,无论新媒体旧媒体,只要是媒体,就还需要内容,我们的价值就还在。

首先,媒体所代表的资讯传递和观点表达的一统天下,早已不再是稀缺资源。编辑主导,在某种程度上也走下了神坛,“新闻专业主义”的威权已经因资讯的传播方式而被动摇。另外,ugc(用户产生内容)、微信“朋友圈广告位”的出现??这都是过去从未有过的内容生产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沾上新媒体能卖出大价钱的原因所在。

不过,如果只是这样,很难想象这是一次技术引发的媒体行业革命,或者是一次革媒体命的技术变化。而整个媒体行业,也不至于震动和幻灭。竹简、纸、印刷机、手机阅读端??这些对阅读的.改变程度是不一样的。时至今日,之前可能是对阅读方式的改变,而现在,更多的是阅读本身(甚至不只是阅读内容)的改变。传统意义的阅读,现在渐渐演变成新的含义:打发时间。地铁里的白领们拿着手机“阅读”,和他们切换界面玩一个手机游戏,之间他的状态是不需要任何过渡的。对这样的事情,你无法视而不见并自圆其说地认为:只要阅读还在,我们的价值就在。

一个喜欢怀特的作家说:媒体以前是资讯和观点的提供者,而现在它的角色则更像文学,是需要你一个人耐心读进去。而之前我们在地铁上、咖啡馆里读报的时间和心情,现在则被手机占据和替代,用手机刷朋友圈,上facebook和微博客户端,在那里你不是一个人,你置身于一个热闹的、喧嚣的、虚拟的社区内——而这些,之前是当大家一起聊新闻、交换观点和想法时才有的体验。但现在,你再拾起一本杂志、翻开一叠报纸这样所谓的传统媒体时,更多的潜台词则是:我要暂时放下手机,让我一个人清静会儿!

过去,这样的功能则是由书本化的阅读所带给我们的。至于在互联网时代,书籍的命运如何,出版业又将去向何方?那则是另外一则悲伤的故事。

悲伤是无法控制的。但这一年过去,我听过的比较豁达的一句话却是:就算传统媒体全部死掉,也应该有人留至最后,无论是作为陪葬人或守墓人。这和新闻一样,有点悲壮,但我们应该有勇气这么想,否则,又何来勇气面对正在发生的变化?更何况,事情可能并不会那么糟糕。

学生服务与教育研究: 错过作文的解决方案【第五篇】

摘要:诚信是为人之本,成德之基。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涤荡,诚信在消退,利益取代了道德,诚信让位于欺诈,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也侵蚀了洁净的校园,给小学生的成长及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从不同视角指出小学生诚信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强调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以期能够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感、责任感等素质。

前言。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一个“狼来了”的故事,一个说谎的孩子,最后失去了救援之手,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了代价。它告诫人们:“人无诚信不立”、“国无诚信不稳”,只有诚信,才是走向成功的通行证。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以孩子教育为出发点,以诚信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失为一条可行之径。

诚信即诚实守信,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诚”主要讲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信”主要讲取信于人,信任他人。有学者认为:“‘诚’的重心在我,强调的重心在人,是主观动机,是内心态度和内在品质;‘信’则强调言行的客观后果,涉及自己外在言行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诚信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教育规律,利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诚信品格所进行的教育,包括三层内涵:首先,指培养诚信之人的教育,即使受教育者成为富有理念和诚信品质的教育。

其二,指教育本身是诚信的,即教育自身对受教育者、社会和国家是诚信的。

其三,指教学自身的诚信,即在自觉和自在中教学诚信的教育。

诚信既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又是一种无形的财富,连接着生活的无形纽带。诚信教育对于一个人,尤其是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为了瞬息万变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必须要进行的。

素质教育的口号在小学校园里愈喊愈烈,作为素质教育之根本的诚信教育也不甘示弱,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性的话题。自然,小学生诚信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随着其教育的发展而日见凸现!据诚信内涵和意义的阐述来审视小学校园的诚信现象,会发现其中存在诸多诚信阻滞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有些问题甚至表现得相当突显。

一个“诚信”课题组对小学生“诚信”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题目如下:在下列十项品行中,你认为未来社会最应提倡的是什么?正直、礼貌、诚实、守信、孝敬、宽容、责任、独立性、合作、守时,在小学生的选择中作为现代社会重要价值观的守时、守信被列为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三位,其结果反映出的诚信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小学生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经过查阅多方面资料总结发现,其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为经常性的迟到、旷课、向师长撒谎、抄袭同学作业等,而且像雇人代做作业等“伪学”现象屡见不鲜。校园中存在的诚信问题使得部分小学生整日无所事事,不思进取,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己,与诚信对小学生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最终堕落为所谓的“问题”学生。

通过具体分析,小学生诚信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是主观和客观共同影响的结果。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小学生诚信观念的薄弱。它是导致小学生诚信出现问题的主观因素。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贮备少,认识能力还处于发展时期,是非判断力低,意志品德不坚,遇到实际问题时,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随着核心家庭的剧增,孩子在家中常处于中心地位,容易造成很强的虚荣心。当孩子虚荣心遭到挑战时,也会出现不诚实的现象。

第二,父母的品行“有失楷模”。中国有句老话:“不知其人观其子”,这说明以父母品行为标榜营造和谐诚信的家风,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一项调查中,只有%的孩子认为家长是诚信的!高年龄父亲,低学历母亲,单亲家庭或核心家庭,不和谐家庭等,家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会为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三,教师的道德“有失风范”。铸造诚信之魂关键在教师,教师是一面镜子,他的一言一行都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今教师存在大量不诚信现象,比如,老师要求小学生要守时守纪,不许迟到、旷课,而老师就有上课迟到、下课拖堂的现象;老师要求小学生不许打手机,但有的教师却在上课时公然接打手机。这些不能以身立榜的行为,给小学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俄国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小学生造就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言行对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学校的教育“有失调节”。从学校内部的教育来说,学校本应是教育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学校仍然是重智育、轻德育,表面上搞素质教育,实际上还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甚至以智代德,对小学生如何做人缺少关注,道德教育名存实亡。

缺乏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加上现行的教材内容陈旧老套,缺乏时代性、人本性、前瞻性,无法使学生全面、自由、创造性地发展,使得“教”“育”分离,“知”“行”脱节,存在严重的“失调”现象。

第五,社会环境的“潜移默化”。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使得部分经营者在利益驱动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制假售假等现象,经济中的虚假欺骗程度不同地渗透到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从而扰乱了社会正常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造成了整个社会的信用危机。学校不是“世外桃源”,社会的诚信危机必然会影响校园和学生自身。

党强调公民道德建设要从娃娃抓起,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更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为了让孩子们将来能够与社会、与他人和谐友好相处并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懂得要做一个诚信的人,在小学中开展诚信教育,采取相应的对策是至关重要、刻不容缓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刚懂事甚至刚出生时,就要深入浅出地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孩子实事求是,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诚实守信。

第一,家长要具有诚信的品德,做一个诚信的人。不对孩子说谎话,做到言而有信,欺骗会给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父母要在言行上为孩子树立榜样,以良好的品格来感染孩子、熏陶孩子。

第二,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诚信教育。“以诚待人,以信办事”,就是说为人要诚实,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尽力做到。如今很多家长认为“老实人吃亏”而教唆孩子耍圆滑,终究造成孩子的诚信存在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对孩子进行有目的的诚信教育,对孩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

第三,家长要用心营造良好的诚信家风。古人云:“家风淳,子孙贤”,诚信家风是孩子成长的沃土。诚信品质的养成,要靠长期的熏陶。在家庭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良好的言谈举止,诚实守信的品质,特别容易潜移默化,相互影响,从而共同进步。由此可见诚信的家风是形成孩子良好的诚信品质不可缺少的因素。

学校是教学的场所,更是育人的场所。诚信的学风、师风、校风对培养诚信之人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教师在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第一,良好学风的建立。把日常小事作为诚信教育的重要途径,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从细微处见风格,从小事中显精神。在学习生活中,向同学借东西要及时归还;做好人好事的情况,应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让学生给学生提供和树立榜样,在相互学习中,培养小学生整体的诚信品质。

第二,规范师风的约束。老师是诚信的领航者和实践者,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模范地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与党的教育方针,与学校的教学工作保持一致,切实给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应言行统一,表里如一,不失信于小学生,否则,教育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第三,诚信校风的建设。诚信校风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它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的作用,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在诚信校风建设中要净化、美化校园环境,在学生学习中经常性地开展以诚信为核心的德育工作;以诚信建设为主题的辩论会、演讲会;组织寓教于乐的课堂活动等,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高质量的诚信校风以其较强的渗透力、影响力,帮助小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小学生的诚信教育仅依靠教育的力量难以实现其本质的转变,还需要系统的社会配套工程进行强化。在现代社会中,任何教育都要接受社会的检验,以得到升华和发展。小学生的诚信教育更离不开社会,需要社会的加强与优化。

第一,各级国家要以身作则倡诚信。要人民群众诚实守信,国家首先要率先垂范,对老百姓“言而有信”,取信于民,国家做好了,老百姓自然跟从,人人都以诚信为荣。从目前局势看国家应采取加强德育规范建设,大力倡导树立社会主义八大荣辱观,使社会主义市场逐步完善,让国家部门成为实施诚信教育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

第二,借助媒体宣传和推崇诚信美德,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社会媒体应根据自身特点,创造正确的社会舆论,以健康向上的舆论引导人,并通过推典型、树榜样,形成以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的舆论氛围,使诚信人受到表扬,使背离诚信的人受到舆论的批评,让诚信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三,建立适当的立法机制。社会上一些人、企业或单位不讲诚信,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失信成本过低。失信者得不到严惩,守信者就得不到保护,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了训导作用,从而“好人也会变成坏人”。可以通过立法来实现强制追究,使非诚信行为不仅受到道德的谴责,更有法律的制裁,从而保护守信者,严惩失信者,净化社会风气,让小学生在充满诚信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诚信代代传承。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西方文化的冲击,小学生存在的诚信问题已不容忽视。要合理把握诚信教育观念,加强小学生的诚信意识,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一个诚信的氛围中健康成长,为构建繁荣昌盛的和谐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学生服务与教育研究: 错过作文的解决方案【第六篇】

摘要:本文从谈幼儿园教育的现状出发,指出赏识教育的重要性。以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三方面赏识教育方法:巧用表扬语,善用体态语,妙用有形物,并详细阐述了夸孩子、幼儿体态语应忌、笑脸宝盒、宝贝加油卡等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幼儿;赏识。

面对幼儿集体,老师常犯这样的错误:当幼儿遵守规则,做得好、做对事情时,老师没有注意太多,甚至视之为理所当然;当幼儿不遵守规则,做错事情时,老师才会去注意他。有时,甚至给予指责和呵斥。久而久之,让幼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严重影响了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因此,倡导幼儿教师赏识幼儿,肯定幼儿,给幼儿更多成功体验,非常重要。

一、巧用表扬语――用描述夸奖孩子的努力。

口头表扬作为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奖励是老师培养幼儿自尊心、自信心的最常用的手段。但那些空洞和泛泛的表扬说辞,会使表扬毫无意义。那么老师应该怎么夸呢?下面,我们看看有益称赞和无益称赞的区别。无益的称赞:你比其他人做得好。有益的称赞:我喜欢你的卡片,很漂亮,也很风趣。孩子的感觉:我的品味不错,我可以信赖自己的选择。描述性的语句以及孩子由此得出的积极结论是孩子精神健康的.基石。孩子从我们的话中对自己作出结论,事后还会默默地对自己重申,这会使他们对自己及周围的世界抱有积极看法。

二、善用体态语――无条件地积极接纳孩子。

帮助幼儿建立自信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无条件地积极接纳孩子”,而这却是很多教师容易忽视的方法。“无条件地积极接纳孩子”是罗杰斯所提出的观点,是指教师对每个儿童的接纳和赞同,并不取决于他是否满足了教师的期望,而只因为他是充满无限可能的、活泼可爱的儿童。“无条件地积极接纳孩子”有时可能是一种不加评判的能力,是承认儿童有权与教师和别的儿童不一样,是一种对培养幼儿成长的信念和信心,其中所包含的潜在情感是无法替代的。要做到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用好体态语是非常重要的。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表情,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传达着某种信息。老师摸摸幼儿的头,或是拍拍他的肩,幼儿就会很高兴,甚至一天都可能很兴奋。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自己体态语的运用,优化体态语言,为孩子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接受的氛围。

三、妙用有形物――用心寻找孩子的闪光点。

表扬孩子的方法很多,但我们发现,除了言语的表扬外,用一些独具匠心的有形方式来肯定幼儿,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1.笑脸宝盒,捕捉生活中的感动瞬间。走进幼儿园的教室,我们常能找到各种各样的“评比栏”,但我们不提倡用这种表扬孩子的方法。因为这样做,容易引起横向比较,引导家长和孩子相互比较,这样做忽视了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有时还会在比较中打击了部分幼儿的自信心,用“笑脸宝宝”的形式,可以避免这点。材料准备:笑脸宝宝若干、彩笔、笑脸宝盒笑脸宝宝――经典卡通笑脸笑脸宝盒――卡通版的抽奖箱使用方法:每次在发现幼儿有良好表现时,即在笑脸宝宝背面写上幼儿的名字,投入笑脸宝盒中。每周总结一次,从笑脸宝盒中抽取部分笑脸宝宝,给抽中的幼儿一些小礼物。抽取完毕后,将盒内的笑脸宝宝取出,将姓名擦除,下一周重新开始。在实施中,我们发现可爱的笑脸宝宝代表了肯定与鼓励,深受幼儿的喜爱。孩子们觉得能在笑脸宝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是一件让人得意的事。而老师每送出一个笑脸宝宝,就找到了幼儿的一个闪光点,给了幼儿一次肯定。投票式的储存笑脸的方式和抽奖式的小结,给幼儿带来了神秘和惊喜。

2.宝贝加油卡,大声地说出你真棒。个体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相互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在幼儿园,往往是那些能力较强的幼儿,常能获得成功的积极体验,而那些能力平平或发展稍落后的幼儿,成功的体验较少,容易被成人或同伴忽视,自信心容易受到挫伤。因此,我们精心设计了“宝贝加油卡”,在每周小结讲评时颁发给特别有进步的幼儿。材料准备:宝贝加油卡若干,塑封(便于幼儿珍藏)。使用方法:每位老师回顾幼儿的表现,对一周内进步最大的幼儿(通常2-3名,不宜过多),填写加油卡。与以往一般的奖状不同的是,卡上不仅有获奖者的姓名,还详细地写明了获奖的理由,让这份荣誉更具体、更明确。颁发过程――参照电影节颁奖仪式,教师公布获奖名单,阐述获奖理由,颁发加油卡,逐个进行。我们还要将赏识教育的理念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延伸开去,如:让幼儿轮流当游戏角色、做值日生、领操、带律动、当小组长,注重公平,让尽可能多的幼儿获得成功感。总之,赏识幼儿的方法很多,需要老师们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发挥创新精神,探索多样化途径,并持之以恒,才能培养出的阳光健康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8.

学生服务与教育研究: 错过作文的解决方案【第七篇】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为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奠定了基础。对于学校而言,"纲要"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对学生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少年儿童在成长中养成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道德责任心。其中,道德责任心的培养尤为重要。

2004年2月,为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民族振兴及国内外形势等多方面对当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要求。鲜明地阐述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现实的需要。

我校创办于二零零八年,位于城东,是城区一所农民工子女学校,多数父亲或母亲外出务工,客观上造成的“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有的学生惰性,不爱学习;有的学习上花了工夫,但事半功倍;有的聪明好学而品行令人担忧;有的受家长读书无用论影响较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无视校纪班规,蛮横放肆;还有少数学生个人卫生存在问题,缺乏良好卫生习惯,致使校园环境卫生及保持较差等。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极不利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我校实际出发,让我们深感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行为养成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和恒久性。同样一个习惯可能在学校就保持的好,在家中又变了样。还可能一段时间保持的好,过些日子又出现了不良行为习惯的反复。希望通过对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行动研究,能有效地充分调动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建设良好的校园风气,改善班级面貌,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基于以上原因,我校成立课题组,确定了“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行为养成”的课题研究与实践。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

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少年儿童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就进行过1560例少年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也曾主持过关于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教授进行过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2001年10月26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大型论坛。来自全国17个省共316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深入地探讨了少年儿童德育与习惯养成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

(二)国外。

从已有研究看,学者们往往将习惯与人格的研究置于儿童道德研究之中。就国内外情况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道德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的研究。如瑞士学者皮亚杰(jeanpiaget)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和柯尔伯格(l·kohlbe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再如精神分析学派关于儿童焦虑和移情作用的研究,以及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则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问题。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行为养成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可喜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都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

这些已有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具体道德行为养成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总的来说,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注重了“知、情、意”这几方面的研究。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规定: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也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进入二十一世纪,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对人才的要求日渐提高,更加需要高素质高品格的复合型人才,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单靠死啃书本,无法更好适应现代生存环境。但是,由于受不良社会现象、不健康影视、不当家庭教育影响,加上当今独生子女式的家庭结构,相当部分家庭教育“重智轻德”,孩子明显存在缺乏爱心,唯我独尊,脆弱娇气,不爱劳动,不善于思考和创造等一些不良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家长自身修养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家长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意识淡薄;第三是家长自身不良行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学生的日常行为缺乏教养。

以上原因导致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效果受到影响。从学生的发展特点来看,“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黄金时期,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非常重要。因此,通过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调查和观察,分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和矫正策略,有效地矫正和转变本校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而为提高实效的新型德育工作方法提供借鉴与参考。

从我校实际情况来看,武夷山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自2008年成立以来就把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确立为学校的发展个性,并进行了研究、实践、探索和创新。学校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养成教育操作规范制度和评价体系。如:《进校附小养成教育实施细则》、《进校附小一日常规及评价标准》、《进校附小养成教育考核办法》、《进校附小班级管理办法》等。我校的养成教育已经卓有成效,为将养成教育发展成为学校的`品牌,进而成为学校的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我校决定把“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行为养成”作为研究课题,期望通过我们的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农民工子女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本课题研究能很好地破解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时空跨度大、易反复、监督乏力、评价不及时不全面,测量监控难度大的若干难题,能保证养成教育的长效性。

研究的目标:

(一)总目标:将学生培养成为讲文明、懂礼仪、有教养的人,让学生成为精神饱满、情绪愉快、人际关系协调、言谈举止文明得体、受欢迎的人。

(二)明细目标:

1、探索生活化、情境化的礼仪教育新模式,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构建以礼仪养成教育活动为主,以各学科教学渗透为辅的校园养成方法;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礼仪教育模式。

2、探索培养小学生良好文明礼仪习惯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形成一套礼仪养成教育的方案。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帮助教师确立现代教育思想,转变育人观念,改进育人方法,提高教育素质和教育水平。

4、力争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礼仪养成教育的模式,撰写出有一定水平的德育论文,提高教育理论实践水平。

5、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学校文化底蕴、人文氛围。

1、良好的身心健康行为习惯——有一项以上的体育特长、做好两操、与同学友好交往……。

(四)研究的具体内容:

1、调查并分析小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成因。

2、对成功的家庭教育和不满意的家庭教育进行个案分析。

3、探究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影响。

(1)校园礼仪:学生在校能主动向老师和进入校园的客人主动问好;能在同伴之间使用文明语言;能文明如厕;能自己爱护校园环境。

(2)家庭礼仪:学生在家能尊敬长辈,能做到长者先,幼者后;能做到文明待客。

(3)社会礼仪:在公共场所能自觉遵守纪律,比如乘车能主动为老年人和小孩让座;参观或观看演出能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等。

1、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小学生礼仪常规》,规范队员的行为,从点滴做起。

为使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行为养成日见成效,将《规范》、《守则》、《礼仪》编成小册人手一册,要求每位队员熟记在心,学生根据情况制定相应的检查细则并对照细则每天进行检查,检查情况给予量化。学生在明确了细则之后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许多小学生随地吐痰、乱扔纸屑。节假日走向街头巷尾向雷锋学习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养成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境界,就要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楼道里慢走右行,见到班里门窗桌椅坏了主动修理,上学衣帽整齐,放学站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事,却是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一种积累。

2、用教师的言语行动陶冶学生。

教师的行为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同时,对教师的文明礼仪也提出明确的要求,其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言行去感染、熏陶学生。对教师的衣着、发型、化妆、言谈举止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不但要用外在美感染学生,更要用自身行为修养表现出为人师表的另一面,开展“微笑教育”活动,与学生、同事、家长交谈,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

3、用制度强化。

从某种角度上说:“小学生的非智因素还不稳定,具有反复性。所以对于小学生在家庭中的养成习惯需要进一步改进,例如见面问好、主动行礼。您好、再见、谢谢等礼貌用语的使用要采取常抓不懈,反复抓,抓反复,激发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愿望。只有当文明礼仪内化为小学生自身需要时才能真正地形成稳定的习惯。

孔子曾经对他的弟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中还记载了他“席不正不坐”等一系列礼仪言行,经过两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如今又形成了当代礼仪。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一个外在形式的文明礼仪,可以昭示出一个团体或者个人的文化素养与思想内涵,为了改变农村现有的传统礼仪教育,也为了培养今后的合格人才,我们准备聘请礼仪老师对学生进行礼仪训练,开设礼仪讲座,对小学生进行强化的系统的礼仪文明教育,将外在的美的礼仪言行升华到队员自身内在需求,使现代农村小学生的形象显现出来。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

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则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小学生在进行养成教育时一定要充利用好这一阵地,要求教师在开展养成教育时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养成教育因素,把养成教育贯穿于每科教学之中。在此基础上,让各个教研组,备课组制定出各学科教学的养成教育目标和主要内容,并写出计划安排,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贯彻落实。利用一朝一夕,通过每一件事,每一节课的长期熏陶使养成教育达到目的。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小学生的情操,达到养成教育目的。

小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求知欲旺盛。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小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利用好清明节、五一节、国庆节、元旦、教师节、母亲节、妇女节、老人节等重大节日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自己的养成行为,检验养成效果,寻找在良好行为习惯中人们所给予的赞赏和肯定,感受自己在社会、家庭中的作用,从而达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陶冶小学生情操的目的。

6、关注“环境”建设,适应养成教育。

环境育人,环境造就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能对小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校环境作为隐性的课堂,对队员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要把加强校园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措施抓紧抓好。

(1)关注学校环境建设:学校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好坏,将学校每一面墙壁开辟出来,设立手抄报区、绘画区、创造区等,真正做到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学生一进校门就生活在布局合理、实用安全、整洁优美、规范有序、洁净卫生的环境中,无形中给他们树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爱清洁、讲卫生、爱护公物的良好行为习惯自然养成。

(2)关注家庭环境建设:家庭教育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往往教育出“质量”很高的学生,不同的家庭,教育出不同的孩子,其性格习惯等也各不相同。所以说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何让小学生养成保护环境卫生,维护集体环境的良好习惯呢?这就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学校应担当起指导家庭养成教育的责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思想,让家长首先从自身做起,不仅要重视学业,更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使养成教育形成氛围,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熏陶。

7、及时总结,善于表扬,激励奋进。

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表现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及时的进行总结,做到每周一总结,每月一总评,学期末进行总表彰。注意随时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利用广播站,校报等形式让全体同学了解,对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表扬、肯定、鼓励,对于增强其自信心,激励其进取心,将产生直接作用,而这些心理因素对取得新成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起到推动作用。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问卷调查法、观察统计法、团队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专题研讨法。

1、讲道理:学校讲,班主任讲,让生明白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明白养成好习惯是自己成人成才的需要。

2、反复训练:习惯的培养是不能单靠说教的,要靠严格的训练:训练过程中重要的四个字:严格、反复,要翻来覆去,没完没了地进行训练。好的习惯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够形成的,如读写姿势正确一项,就必须每次写字都要提醒学生坐正立直,坚持很长一段时期,反复训练,慢慢地孩子就养成了好习惯。不能企图只提醒两三次学生们就能做好。

3、自我约束:利用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记录簿,记录在养成某个好习惯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自己的想法及克服困难的心情和养成好习惯的措施。

4、教育活动:是载体,是动力。学校和班级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在不同时间段多渠道、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

5、成立“红领巾文明礼仪监督岗”,在学校、社区、家庭中争做小宣传员,宣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监督同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抓好“三个常规”(一日常规、纪律常规、卫生常规)一天一检查,“四个规范”(语言、行为、仪表、环境)一起抓,“三股力量”(班主任、思品老师、各任科教师)共同目标,“三条渠道”(学校、家庭、社会)相沟通。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在研究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尊重、关心、爱护、帮助学生,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一致性原则。

学生文明礼仪的教育与良好行为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其个人经历、社会交往及个人心理特点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学校教育的研究,也要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使教师、学生、家长对研究实践的目标、意义有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中要保持行动的一致性,特别是赢得家长的支持,家校配合共同教育,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

3、实践性原则。

学习、卫生习惯形成的基础,是通过特定的外部条件与本能反应或有意识活动的多次联系而成。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一方面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需要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选择内容和教育方式,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卫生与环保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4、循序渐进原则。

培养卫生习惯要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符合他们发育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应提出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

(一)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的活动。通过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指导学生养成敢于承担责任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的责任意识不断得到增强,表现在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遵守秩序的习惯、关心他人的习惯、团结协作的习惯等方面,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逐渐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行为养成最终是实现学生的自助疏导和发展的观点已被学生认可和接受。一切经过学生主动接受和参与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教育最终是要靠学生主体来实现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只有学生自身增长了调节自我的力量,才能科学有效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识,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情感、意志、性格等品质的培养和优化。

(三)逐步完善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机制。

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将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融合,充分发挥教育整体育人的功能,使其获得良好的效果。

2、育人观念得到转变,班级管理中以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行为养成为重点,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关注学生的健康和发展;有关本课题研究的教育论文。

3、提高家长、教师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重要性的认识。

4、个案分析材料。

5、学生的现场展示会。

6、“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行为养成”校本教材、图片和音响资料。

1、经验保障。进校附小自2008年开始实施养成教育,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养成教育经验,具有进一步研究的能力。

2、组织健全。为保障此项目研究深入有效的开展,我校将成立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长效性研究小组和研究团队,课题组成员均有本科以上学历,在教育教学方面表现优秀并获奖,具备较强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1)实行责任人负责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实行定期检查,期末总结。

(3)定期召开教学经验交流和研讨,及时总结经验,交流方法,互相学习。

1、研究对象:

从20xx年6月起,武夷山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针对低、中、高年级学生组织实施“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行为养成”研究实践,实践周期为一年。

2、课题组成员分工:

本组有3名成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长,大家根据每个成员的能力,合理地分配研究工作。

组长:吴娟(小学高级教师)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

成员:陈钧玲(小学高级教师)制定学期研究计划、撰写学期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1、《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小学生礼仪常规》。

2、《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关鸿羽著,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3、《儿童的道德判断》。皮亚杰著。

4、《教育学文集·教育与人的发展》瞿葆奎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5、《一切为儿童——陈鹤琴儿童教育文选》。南京幼儿师范学校编,南京出版社。

6、《陈鹤琴教育论著选》。吕静周谷平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7、《儿童心理学史》。朱智贤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生服务与教育研究: 错过作文的解决方案【第八篇】

对学生的关爱是赏识教育理念得意推广和贯彻的根本,老师只有用心地发现学生的优点,懂得欣赏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自觉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来说,某些学生比较调皮好动,如果老师是以一种关爱的眼光看待的话,便会觉得学生生性活泼,并且采取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明白是非,而不是通过批评指责的方式让学生改正错误。也就是说老师对于学生的行为和结果都是以一种肯定的、关爱的角度来看待,这样会带来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氛围。例如对于班级某些学生的学业退步,老师可以用一种长辈或者是朋友的立场去主动关爱学生,了解学生学习跟不上的原因,从学习和生活上关注学生,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和关爱,并且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高了语文的课堂参与度和教学效果。

尊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的关系,如果彼此之间缺少了尊重,那么会容易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摩擦和麻烦。在教育上同样如此,为了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和运用赏识教育,老师应当充分地尊重学生,这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点。要知道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都是很强烈的,而且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成熟。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更多自己的想法,老师不能采取强制性的`管束方式来管理学生,这只会增加学生的厌恶感甚至让学生产生抵制的情绪。因此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于学生的某些想法老师也要慎重地思考和对待,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教学课堂上能够获得独立自主,更好地发散自己的思维,表达自己的想法,为语文课堂带来更多的活力。

不少老师仍然存在着“优等学生,差别对待”的教育观念,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老师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引导和教育学生;但是对于那些成绩比较落后、甚至总是在课堂上调皮捣乱的学生,老师便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长期下来,优生更加优秀,差生更加落后,最终导致了学生的两极分化,这对于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是非常不利的,赏识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老师务必要确保对每位学生的公平对待,做到不偏心,不偏袒任何一位学生,在教学中坚持“只对事不对人”的教育观念。具体来说,老师树立了公正的赏识教育理念,那么就会平等公正地看待每一位学生,给予学生相同的表现机会。对于表现优良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表现不良的学生要及时地指出和点拨。这样一来学生便能感受到公平公正感,并且在学习中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举个例子,老师让学生们翻译1篇古文,差生能够很快地、正确地翻译出来,但是优生认为这是一种很简单的任务,并没有认真的执行,最终花费了很多时间翻译出来的文章错漏百出。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并不能轻视差生的学习成果,也不能为了庇护优生,为其找任何借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公平公正,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平等的环境,从而有利于语文教学策略和方案的有效开展。

一般来说,学生在收到鼓励和肯定后,会有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从而能够更好地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并且勇往直前。事实上,很多老师并没有重视对学生的鼓舞,对于那些表现有进步的学生,老师认为是应当的;而对于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老师便直接指出他的不对,甚至是严厉地批评,防止学生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这种教学模式看起来高效,但是实际上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学生开始不愿意听老师的教育,总是要和老师对着干,久而久之,语文正常的教学秩序就会被打破,这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老师不仅要在教学中不断挖掘学生的优点,对其加以表扬和赞赏,而且还要懂得正确鼓舞学生。并不是说无论什么情况都要鼓舞学生,这可能会容易使学生迷失方向,甚至使某些学生趾高气扬,骄傲不满,反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8 24729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