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廊文化建设方案设计【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走廊文化建设方案设计【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走廊文化建设方案设计【第一篇】

关键词:航空摄影测量;数据采集;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1公路航测的作业过程

准备工作

(1)航摄范围的确定

对公路航测来说,首先是根据计划书的要求,收集路线所经过地区的有关地理、水文、地质、气象及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等资料,结合1∶50000或1∶100000的小比例尺地形图进行认真的方案比选,确定路线方案,从而确定路线方案走廊。路线方案确定之后,根据路线方案走廊,在地形图上确定出测图范围和摄影范围。公路路线的航摄范围以路线方案线(含各比较方案线)控制,两侧各超出方案线的距离应大于500 m,当给出路线方案走廊范围时,两侧各超出走廊带的距离应大于300 m,以保证成图质量并防止造成漏测现象,并为方案比选需扩充成图范围而留有余地。

(2)航带设计

公路航测的航带设计,一般以路线走向为导向,连续布设若干个首尾相接的航摄分区覆盖整个路线方案走廊,且各航摄分区的设置尽可能选单航带摄影。当路线弯曲过大或遇到需加大摄影宽度的地段(如大桥、特大桥、大型互通式立交、多方案密集分布等)时,才布设多航带摄影。沿路线走廊的纵向覆盖,要求航带两端各超出分区范围一条基线以上,保证分区接头部位的搭接宽度,避免产生漏洞。路线走廊的横向覆盖,应尽量满足设计要求,航迹线偏移应小于像幅的10%。这是对飞行时航迹线偏移提出的比较严格的要求,以保证路线走廊带范围完全包含在像片的有效范围之内。各个测段及航带一旦确定,根据摄影比例尺及航向、旁向重叠度的要求,可确定摄影基线(同一条航线相邻摄站间的距离)和航线间隔(相邻航线之间的距离),如下式。

B=m・l(1-h%)

D=m・l(1-p%)

式中B―――航摄基线;

D―――航线间隔;

l―――像幅边长;

h%―――航向重叠度;

p%―――旁向重叠度。

对于多航带设计的测段,其航带数R及每条航带的像片数n可有下式求得。

R=Ly/D+1

n=Lx/B+3

式中Lx―――测段长;Ly―――测段宽;1和3为常数,考虑像片重叠的加数。

摄影工作

摄影时飞机要按使用单位提出的航带数、摄影宽度、航高、像幅以及对像片的要求(重叠度、倾角、偏角、航线弯曲等)进行摄影。外业工作外业(外控)测量的内容包括:点位选刺、像片调绘、导线测量和水准测量[4]。点位选刺也就是所谓刺点,它是根据设计好的点位范围,按照规范中对点位的要求,将实地的明显位置,准确地刺到像片上,并在像片背后绘上示意图和加注简单说明。像片调绘分为一般调绘和专业调绘。一般调绘是在野外用像片和实地对照,按规定符号将地物和地貌用铅笔细致、准确地绘在像片上。专业调绘是在野外搜集及记录有关公路设计所需的水文、地质、材料等资料。

内业工作

常规的航测内业工作包括电算加密、立体测图、底图清绘整饰、晒印等。根据地形的差异和用图要求的不同,测图方法也不尽相同。常规的测图方法有:多倍仪测图、立体量测仪测图、精密立体测图仪、解析测图仪测图,还有用纠正的影像平面图。全数字化测图(也称数字摄影测量)作为一种更为先进的摄影测量方法,目前也已经在实际测图生产中的到应用。由于目前数字摄影测量自动化的相关技术还不能完全代替人眼的立体观察,在隐蔽地区、陡峭地形、影像质量极差或云层遮盖地区,特别是对地物的识别和植被的处理仍需人工协助,所以在实际测图生产中,全数字化测图系统主要快速解决地形部分的数据采集问题,而在地物、植被和各种隐蔽区域则由人工借助液晶立体眼镜及手轮和脚盘,通过对计算机屏幕上建立的三维模型进行测量,采用模拟测图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完成测图工作。

2航测数据采集与公路测设一体化

传统公路测设方法存在的问题

按公路设计过程划分,公路测设分为勘测(外业)和设计(内业)两大部分。长期以来,公路测设主要采用模拟图解的方法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然后从图中读取或用数字化仪采集地形数据进行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则根据初步设计中已定好的平面线形,通过野外实测路线纵、横断面高程进行设计。传统的测设方法,外业、内业这两部分被分割成有一定关系的两个相互独立的设计过程,这主要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这种传统的数据采集方式,中间环节多、精度损失大、出错率高、效率低、费时费力,往往是影响设计周期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公路建设质量的好坏、投资多少、效益高低主要取决于设计方案的优劣。最佳路线方案是必须通过大量的方案比选才能得到的,由于每变动一次路线方案,按常规的作法就必须重新做一次数据采集工作,因此很难做到同等设计深度的、真正的多方案比选,因此也很难以得到最佳设计方案。传统的公路测设方法已严重地制约了公路CAD的发展和完善,影响了公路设计水平和效益的提高。目前,由于CAD普及率以及计算机出图率较高,公路测设中的内业设计部分已有很大改善。但严格地说,这种外业、内业相互脱节的设计方式,相当于在设计方案已经确定,外业测量已经完成的情况下,用计算机完成其内业计算与出图的工作,未从根本上解决公路测设所存在的问题。

基于航测数模技术的公路测设一体化系统

公路勘察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是构成公路测设一体化的重要基础。要解决公路勘察方面的问题,从技术方面而言,主要是要解决数据的有效、准确地获取,这取决于测量高新技术及新设备的应用。对数据处理而言,主要取决于数据地面模型的应用,取决于数据地面模型系统的成熟和完善。数字地面模型作为联接野外勘测(数据采集)和内业设计(CAD系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在公路测设一体化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采用航测手段采集的地形原始数据是进行路线设计的基本数据。该数据质量的好坏,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设计成果的质量,也是影响航测数模技术用于公路路线施工图设计的关键所在。在地形数目有效获取的基础上建立沿公路走向的带状数字地面模型,从而可快速、准确地为公路设计提供所需的一切地形资料。

航测数模技术在公路测设中的应用,是将航测、数模与路线CAD紧密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覆盖数据采集与处理、路线初步设计、路线施工图设计到输出设计文件的路线设计全过程的一体化系统。其主要目的就是充分利用航测成图时可附带记录的地形图测图数据建立数字地面模型,进行☆☆公路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以尽可能减少野外测量工作,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在沿公路走向的带状数字地面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只要路线的平面线形一确定,便可由数模快速内插出该路线的纵、横断面的地面线数据,配合路线CAD系统快速完成该路线的设计。在初步设计阶段,路线多方案比选是一项重要任务,按常规的方法设计,当路线方案变动时,必须重新做从地形图上读取纵横断面地面线的工作,工作量大,设计周期长,设计费用增高,因而很难实现真正的多方案比选。在这方面,公路测设一体化设计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每变动路线平面线形,系统便可快速完成设计,而且完成的每个设计,均是同精度、同深度的。它可使设计人员在不须重新作数据采集的情况下,比较所有可能的平面线形,并通过直接由数字地面模型与路线设计成果自动产生的带地面景观的三维道路工程模型,能准确、客观地反映道路修建后的真实情况,设计人员可通过从线形设计指标、工程量大小、线形景观、道路与地形环境的配合与协调等多角度全面、客观评价路线设计成果,从而找出最佳设计方案。这对工程费用的降低,设计周期的缩短,设计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传统的公路实地选线设计方法手段落后,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已无法适应当前和今后我国公路建设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利用新技术予以改造和武装。利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勘测公路是公路勘测现代化的方法之一,它对加快测设速度、提高测设质量、革新测设手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勘测方法。

参考文献

走廊文化建设方案设计【第二篇】

关键词建设时机;电网优化

1.背景

根据海南“十二五”电网规划,乐东县电网在“十二五”期间只有一座220千伏变电站—望楼站(2×15万千伏安),乐东地区的220千伏及110千伏电网均以望楼22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构建,详见图1所示。

如上图所示,随着西南电厂220千伏线路送出工程、龙沐湾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西环电气化铁路尖峰牵引站接入系统220千伏线路工程的相继建设,将会有多回220千伏、110千伏线路往返于乐东县南部沿海地区。该地区线路走廊紧张、实施难度较大,而且在乐东第二座220千伏变电站(以下简称“乐东220千伏变电站”)建成后,很多线路将难以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一定的投资浪费。因此有必要对望楼站及西南电厂周边电网进行优化,并对线路建设形式进行分析。

2.相关项目概况

乐东220千伏变电站

根据电网规划负荷预测结果,乐东电网2015年最大网供负荷约13万千瓦,从满足供电的角度考虑,乐东电网“十二五”期间不需要再新增220千伏变电容量。根据负荷发展情况,规划“十三五”期间在佛罗镇北部建设乐东220千伏变电站,预计最早在2017年~2018年建成投产。

西南电厂

西南电厂位于乐东佛罗镇西南部的莺歌海,规划装机规模4×35万千瓦,一期工程装机容量2×35万千瓦,首台机组预计于2015年初并网发电。根据批复的接入系统方案,西南电厂采用220千伏一级电压接入系统,规划出线4回,本期工程出线3回,其中1回至乐东望楼站,2回至三亚崖城站,备用1回。

西环电气化铁路

为了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基础设施建设,海南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西环电气化铁路的建设,要求2015年7月通电运行。西环电气化铁路将配套新建7座牵引变电站,其中乐东县境内有一座—尖峰牵引站,位于佛罗镇北部。参照东环电气化铁路的供电方式,西环铁路牵引站预计将采用220千伏电压等级双回线路供电。

龙沐湾110千伏输变电工程

龙沐湾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在开展可行性研究工作,主要是为乐东西部沿海的龙沐湾旅游开发区供电,规划从望楼220千伏变电站出双回110千伏线路π接佛罗~板桥线路,以便于龙沐湾110千伏变电站接入,预计2015年建成投产。目前,龙沐湾旅游开发区由佛罗110千伏变电站的4回10千伏线路供电。

3.电网优化方案

乐东220千伏变电站优化方案

建设时序调整

从满足供电的角度考虑,乐东220千伏变电站需要在2017年左右建成投产。但是由于尖峰牵引站、龙沐湾110千伏变电站以及乐东220千伏变电站均位于佛罗镇北部地区,各变电站规划位置相对较近,如果按照原电网规划,“十二五”期间不建设乐东220千伏变电站,则尖峰牵引站、龙沐湾110千伏变电站周边无电源点可供接入,均只能长距离(约35千米)接入望楼220千伏变电站,线路投资较大。当乐东220千伏变电站建成后,其周边110千伏电网接入乐东220千伏变电站,望楼~龙沐湾方向的双回110千伏线路将失去作用,长期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因此从优化该地区网架结构的角度出发,结合项目的建设工期,建议将乐东220千伏变电站的投产时间提前至2015年,比原规划提前2~3年。

乐东220千伏站220千伏接入系统方案

由于西南电厂投产后,龙北~望楼断面的潮流较轻,线路将长期处于轻载状态(最大潮流不足15万千瓦),线路容量较为充裕,因此建议乐东220千伏变电站就近π接龙北~望楼双回220千伏线路接入系统,既充分利用龙北~望楼220千伏线路容量,又可以提高乐东220千伏变电站的供电可靠性。乐东220千伏变电站220千伏母线N-1虽然会导致两回220千伏线路跳闸,但是由于龙北至乐东至望楼220千伏线路潮流很轻,两回线路跳闸不会引起海南电网220千伏潮流大范围转移,不会对主网造成影响。

周边电网优化方案

乐东220千伏变电站规划布点位置距离龙沐湾开发区较近(约5千米左右),具有以10千伏电压等级向龙沐湾开发区供电的条件,且乐东220千伏变电站在系统中的重要性不是很高,计算表明,即使10千伏线路故障导致220千伏单条母线越级跳闸,也不会影响系统的稳定。因此,在提前建设乐东220千伏变电站的前提下,可考虑取消龙沐湾110千伏变电站,将乐东220千伏变电站站址尽量靠近龙沐湾开发区,由乐东220千伏变电站的10千伏出线向龙沐湾开发区供电。

尖峰牵引站以双回220千伏线路就近接入乐东220千伏变电站。

鉴于西南电厂建设工期较为紧张,即使提前建设乐东220千伏变电站,在工期上也无法满足西南电厂接入需要,因此暂不考虑调整西南电厂的接入系统方案。乐东电网优化方案见图2所示。

结合《西南电厂接入系统设计》、《乐东县“十二五”配电网规划细化》规划成果,对上述优化方案进行展望,见图3所示。

优化方案与原规划方案经济比较

对优化后方案和原规划方案进行经济比较,投资均折算至2015年,比较结果见表1。

由比较结果可以看出,虽然优化方案提前建设了乐东220千伏变电站,但是取消了龙沐湾110千伏变电站,2015年度投资比原规划方案高1510万元,但是乐东220千伏变电站迟早是要建设的,将各年度投资折算后,优化方案可以节省7960万元,经济性较优。

西南电厂送出线路架设方式探讨

由图3可以看出,至2020年,在望楼与崖城两个220千伏变电站之间将形成两个110千伏单回链式接线,需要在现有的110千伏线路基础上再新增一个110千伏线路走廊,考虑到该地区线路走廊非常紧张,走廊资源极为珍贵,因此建议西南电厂~崖城两回220千伏线路的其中一回的望楼-崖城段采用同塔双回架设方式,本期挂单边导线。

至2020年,在乐东与望楼两个220千伏变电站之间形成了110千伏单回链式接线,虽然现有110千伏电网可以满足110千伏规划站点的接入需要,但是考虑到不可预知因素的影响,为了充分利用线路走廊资源,为远期发展留有空间,建议西南电厂~崖城两回220千伏线路的其中一回的佛罗-望楼段也采用同塔双回架设方式,本期挂单边导线。

综上所述,为充分利用走廊资源,西南电厂~望楼220千伏线路采用同塔双回架设,由于电厂二期工程建设时间暂无法确定,因此本期挂单边导线,预留单边为电厂二期工程接入系统用;西南电厂~崖城的两回220千伏线路中,一回采用单回路架设,另一回的佛罗-崖城段采用同塔双回架设,本期挂单边导线。

4.结论与建议

走廊文化建设方案设计【第三篇】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Google地球的应用)

高速公路建设主要有改建和新建,目前我省以新建项目为主,这就需要大范围的走廊带选择,需要了解项目控制点附近的地形、地貌、路网分布、土地利用及沿线自然与环境因素等。卫星遥感技术以其丰富的地表信息和直观图像就在路线走廊带以及路线方案优化、比选方面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选择。下面就以Google地球在勘察设计中的应用作一些分析:

Google地球是美国Google公司向公众提供的一种三位数字地形图,利用它可以直接生成路线走廊带选择时需要的大范围、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且根据工作阶段的不同,可以转化成相应比例尺的数字地形图。Google地球解译出了区域路网、地表附属物、自然地理地貌等各种最新的自然、经济现象,在路线走廊带优化、比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

(1)卫星不受空域和地面障碍物的限制,能迅速获取全球任何地区最新的立体影像;(2)可直接生成1:10000数字地形图,仅用少量野外控制点且不必严格控制点位分布即可生成1:5000~1:2000数字地形图,这对困难地区获取地面数据具有极大的价值;而且由于视点高,其摄影死角比航摄更少,可获取更隐蔽地区的资料;(3)它提供范围大、面积广,因此更有利于路线走廊带的优化选择,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在前期工作中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

数字摄影测量

数字摄影测量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及二级公路勘察设计过程中的一种新技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动测图和数字测图。数字摄影测量与传统摄影测量的区别在于它是利用相关技术自动处理数字化影像,是完全数字形式的。这种全数字化、全自动化的测绘方式为公路勘察设计的数字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1)采用航摄像片减少了大量的外业测图工作,外业测量工作简化为像控点布设、控制点布设及新增地物的调绘,这样就可以为公路勘测设计提供大比例尺地的形图,供纸上定线和方案比选使用。(2)通过立体观察,充分利用航片丰富的影像信息进行规划、选线、经济调查、工程地质遥感分析等。(3)借助于数字摄影测量,直接产生设计所需的地表三维坐标数据,建立工程数字地面模型,为公路测设自动化系统提供原始地形数据。

测量

GPS-RTK三维测量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测量方法,广泛用于各种测量中,克服了常规测量种的许多不足(如常规测量通常是平面测量和高程测量分别实施,这样就存在着视线不畅、水准高程测量困难、工作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等),对常规测量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套很好的解决方案,加快了工程勘察设计进度、解决了勘察工期短的问题,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得工程建设能够如期、顺利、保质保量完成。

(1)大量节约了人员的投入,从而减少物力的投入,提高经济效益。(2)测量不受视线的限制,提高了测量速度,保证了勘察设计工期,从而保证了工程建设工期,提高了项目的社会效益。(3)克服了传统测量方法因转站过多而引起累积误差的缺点,有效控制了测量精度,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

三维数字地面模型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深入发展,数字地面模型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活动中,是计算机辅助技术的核心之一。目前公路勘察设计软件行业中,都把数字地面模型作为自身的亮点和特点来抢占市场份额,也得到了同行业工作者的认可和重视,这也是数字地面模型在公路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目前主要有纬地道路设计软件、海地道路设计软件、Bid-Land道路设计软件以及AutoCAD2008以上版本中镶嵌的Civil3D等均可建立三维数字地面模型。

数字地面模型可以用来进行公路平面、纵面、横断面进行设计,计算其相应工程数量,从而进行路线方案的取舍。由于不需要大量的外业工作,投入少,故可大范围、多角度的进行比选研究。

2应用实例

贵州省普定至惠水高速公路普定至安顺段暨安顺西绕城高速公路工程位于黔中腹地安顺市境内,是《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678”网及4个环线中安顺环线的主要组成部分,项目全长公里,主要特点有:

(1)地处黔中腹地的安顺市,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岩溶比较发育。(2)所经过地形平坦,多数地段均属于基本农田保护区。(3)是安顺市的环线,规划区范围大,且安顺市是我省的主要军工企业集居地,沿线工业、厂矿、水库分布较多。(4)区域内路网发达,沿线区域内铁路有轿子山煤矿专用铁路、贵昆铁路及规划的贵昆高速铁路;公路有清镇至镇宁高速公路、G320、S102、S209、县道以及沿线的通乡、通村公路。

本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在本项目勘察设计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通过对项目的认真研究和分析,在本项目的勘察设计中需要坚持的重点和克服的难点主要有:

(1)需要大范围的研究路线方案,尽量避开基本农田、规划区、水库及岩溶路段。(2)路网发达,路线走廊带及路线方案比选范围宽,困难大,路线方案控制点多,需要绕避的结构工程多。(3)如采用传统的勘察方法,工作量大,需要调绘的结构物多,周期长,效益低。

基于以上分析,在本项目勘察设计中,充分应用现代测量技术和现有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介绍如下:

地球的应用

在本项目中,Google地球的应用贯穿了整个过程,从走廊带研究到方案选择,再到设计汇报等均多次用到了Google地球。在走廊带选择及方案比选阶段,由于Google地球提供了比较详尽、清晰的地表建筑物,使得所有可能的走廊带均变得真实可见,克服了在地形图上选择时遇到的路线走廊带在地形、地貌上可行,而结合沿线地表附属物时就不可行的问题。减少了不必要的内业工作和现场踏勘工作,节约了项目勘察设计成本,缩短了勘察设计周期。在项目后期阶段,主要是将设计成果还原到三位图片上进行项目汇报,这样设计成果直观、清晰、易懂,汇报得到了主管部门和专家的好评,为单位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数字摄影测量和三维数字地面模型

v在本项目的勘察设计中各个阶段均用到数字摄影测量和三维数字地面模型,是本项目主要数据来源的基础。生成全线1:5000正射影像地形图,用于初步设计方案研究;生成1:2000三维数字地形图用于纸上定线和建立数字地面模型,这一技术应用比较成熟,在此不再赘述。

测量技术

在本项目外业测量期间,全测量过程均运用了GPS-RTK测量技术,使得测量人员和测量成本节约了约1/3,改善了测量工人的工作环境,节约了开支。解决了采用传统测量方法工人劳动强度大、测量视距、沟谷的影响。缩短了测量工期10余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语

通过对现有数字技术的分析并结合贵州省普定至安顺高速公路暨安顺西绕城高速公路项目中数字化勘察设计新技术的应用介绍,探讨了数字技术在高速公路勘察设计中的必要性和经济性,为高速公路项目勘察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参考文献

走廊文化建设方案设计【第四篇】

台州地理位置优越,东临大海,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而且台州具有电力、医药和化工等特色经济产业,为开展化学科技教育提供了强大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然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本土资源和特色缺乏了解。我们在“化学科技廊创设”这个主题下,为学生规划了三个阶段性课题研究,分别为“台州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台州电力工业的开发和结构”“台州医药和化工工业的利弊”。每个课题都以本土化学资源为依托,涉及的化学知识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回归,也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树立热爱家乡、发展乡土经济的情感,也充分体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应用于社会”的课程理念。整个科技实践活动历时近一学年,在环境创设、课程整合及提高学生化学科技素养等方面均获得良好的效果。

一、课程整合——让“廊”成为学生的“实践天地”

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将化学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进行有机整合是化学科技廊学习环境创设的有效途径。这不仅给我们化学课堂教学提供了“生活化”“科技化”的教学资源,给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许多可行而有实际意义的主题,也使化学课堂知识得以延伸和实践,为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搭建了平台。我们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首先,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地方性化学科技知识,对教材中的相应知识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的生活实用性,激发学生对参与课题研究和环境创建的热情。如学习《海水获得化学物质》时,及时渗透“海草中如何提炼碘单质”“海水淡化技术”等知识。

其次,以研究性学习为平台,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研究具有我市地方特色的实际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片“搞研究”的自主天地。在实践中,学生们可以根据三大课题的研究方向,寻找各自的关注点,设计相关的活动方案。如在《台州医药和化工工业的利弊》课题的研究阶段,学生分别设计了“椒江外沙化工区空气质量检测”“椒江外沙化工厂污水处理和排放调查”“椒江外沙化工区居民的健康调查”“椒江化工和医药产业结构和效益研究”等多个研究方案。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要实事求是地开展研究,全面、准确地反映调查结果,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决策。学生们通过一年多的实地察看、走访专家、查阅文献、问卷调查、各类实验……实事求是而负责任地完成了各项课题的研究,并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课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同时,这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操作技能,增强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服务社会和参与决策的意识。

再次,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开展“化学科普进社区”活动,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搬进社区,向广大居民展示和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引导广大居民也参与到关注身边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如在枫南小区、中山广场、星星广场等社区,开展了题为“台州海洋资源”“台州电力结构”和“化工与环境”等社区科技宣传活动,每次都能吸引很多热心的市民参与,在椒江也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最后,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自己撰稿和设计,将研究成果制作成精美的科技展板,选择合适的长廊墙面进行布置和装饰,让研究成果成为长廊的一道“科技风景线”,让更多的同学了解研究的历程和成果。

我们将环境创设作为学生的“研究天地”,并由过去的分离走向融合,我们为学生提供了蕴含着科技教育目标的研究和创造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探索、操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与他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学生从研究之中创建环境,获得更加丰富的社会与生活经验,养成坚毅、积极、合作互助等优良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师生合作——让学生成为“廊”的主人

在化学科技廊创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实践活动过程是一个通过师生合作、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习科技知识的过程。教师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活动主题的选择、小组的建立和活动方案的设计等主动权都交还给学生自己。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需求自主设计活动方案,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技能水平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各项调查研究的开展,活动总结反思的进行,创设区域和创建主题的选择和设计,也都按照学生自己的意愿进行,教师仅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帮助和支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创设区域有强烈的拥有感和归属感,从心底里认为这些长廊是属于他们的,对这些自创的长廊爱护有加,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参与积极性和高度的同伴合作精神。学生在此过程中,各种学习和活动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自主性、自信心得到发展,提高了责任感。现在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厅廊,到处都洋溢着学生的气息,学生的活动记录、活动成果和活动心得成了主要的饰物,尽管有些粗糙而稚嫩,但这都是学生参与学习和研究的写照,都凝聚着学生的智慧和创造。这样使原来只是观察者的学生,变成了参与者、创设者,真是我们中学科技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同时,科技长廊的创设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机会显著增加,在途中、厂中、场中、馆室中自由自在地相互探讨、相互交流,教师更具亲和力,学生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与学生在共同活动和体验中俨然是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朋友。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为了共同的目标,学生们一起研讨、一同采访、一块搜集资料,甚至还要在陌生的环境里一起生活,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合作机会,他们逐步懂得如何与人合作、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倾听他人意见,生生关系也更趋融洽。

三、教育价值——让“廊”成为学生的“第三位老师”

在实践中,我们在学习时空上冲破了“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课堂学习环境的狭小范围,向开放式学习环境进行拓展和延伸。从学习内容上突破一节课的固有习惯,增加了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兴趣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科技视野。我们将学生研究成果的展板在学校合适的长廊进行安装,让它们成为学校长廊的装饰品,突出学校生活科技教育的办学特色,也为广大同学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科技知识的活动区域。首先,“化学科技廊创设”使原本很少有学生伫足的楼道,赚足了人气,课余时间在此贮足浏览和相互交流讨论的学生很多,这里俨然成了他们的另一个学习场所。其次,我们还将科技长廊作为对高一新生进行始业教育的参观点,每年都要专门组织新生学习参观。这一者让学生了解我校的“倡导科技”的教育特色,二者让学生了解科技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他们参与科技研究的兴趣和信心。

我们把化学科技廊视为学生的“第三位老师”,这就意味着环境已不再是没有生命、完全物化的东西,而成为了一种富有人格魅力的教育力量。环境就如同教师一般具有了教学的功能,它对学生的认知具有激发性,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并通过利用各种环境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从中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对环境创设进行“设计”,以充分发挥环境的促进功能,使得“偶然的环境”变成“教育的环境”。

四、动态环境——让“廊”在“对话”中变化

38 10997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