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德文化活动方案(案例)(汇总4篇)
【导言】此例“孝德文化活动方案(案例)(汇总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德孝文化节工作方案【第一篇】
——蛟镇小学德育特色教育成果之花
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创建特色学校,是新形势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为贯彻《中国教育发展纲要》关于“各中小学要把创办学校特色提高到战略高度”的精神,稳步推进“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特色学校建设的工作目标,我校始终坚持抓养成、打基础、创特色,以德育为龙头、以科研为重点、以校本课程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家长信赖的学校,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已成为我校办学的奋斗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开展了各项特色教育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
特色之一:孝敬教育之花——孝心无价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生永恒的话题,它如长江之水,源源不绝,流传了一代又一代。由**市关工委和教体局共同组织的孝敬教育活动,旨在让广大青少年用心感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操持家庭的劳苦,逐步形成孝敬长辈的良好品质。我校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切实开展孝敬教育,半年来,掀起孝敬教育的高潮,结合我校实际,主要开展了几个方面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走富润,访百官,领导率先垂范求真经
在全市孝敬教育动员大会召开后的第三天,我们学校就组织行政人员、少先队辅导员一行在校长的亲自带领下来到富润中心小学参观学习。听取了富润小学领导关于孝敬教育的经验介绍,观看了孝敬教育纪录片,参观了孝敬教育陈列室和队室,欣赏了他们学校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布置。学习之后,我们对富润小学23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开展孝敬教育活动从心底发出赞叹之情,对他们学校丰厚的资料积累,特别是看到了那些发黄的报纸、照片时,我们不仅对富润小学几代辅导员的工作热忱所深深感动。
二、开大会,发倡议,师生孝敬之情树心间
学校给班主任分发了孝敬教育教材,翻印了2个学期1700册《孝敬教育实践作业本》,要求每班每星期利用班队活动时间上不少于20分钟的孝敬教育课,并及时批改作业,教育学生开展孝敬日行孝敬事和实践“五个一”活动。分两期组织全校教师学习了孝敬教育的有关文件和领导重要讲话;召开了全体师生参加的孝敬教育动员大会,少先队大队部对全体队员发出了孝敬活动倡议;各班收集了一些适合自己班级学生年龄特点的一些孝敬名言警句,对学生进行解释教育;学唱“感恩的心”、“妈妈的吻”、“我的中国心”等爱国敬亲的歌曲;跟家长签订了孝敬教育协议书。
学校还花了四千多元钱对校园的一些可利用空间进行了文化渲染。其中孝敬教育方面的内容4块,达40平方米。校园里的德育宣传阵地增加了很多,德育教育氛围日渐浓厚。
三、搭平台,创活动,各班争先恐后竞优胜
组织以孝敬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评比。这次黑板报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各班学生、老师各尽其能,精选内容,精心美化,质量比以前要高出很多。可见大家对活动都非常之重视。
制定了“十佳孝星”评比方案。根据方案计划,十二月初,我们组织了“我是小孝星”评比活动。通过活动挖掘身边的孝敬故事、孝敬之星,以每周一星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让孝敬榜样的作用最**的发挥。四(1)班的**佳韵同学是一个孝敬之家,她奶奶瘫痪在床40多年,爷爷也已经去世10多年了。爸爸、大伯几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奶奶,从无怨言,被当地老百姓传为佳话,08年她爸爸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受家庭影响,**佳韵同学在家也经常为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端茶送水啊,扫地叠被啊,还为奶奶擦脸洗脚,被邻居夸为“小孝星”。同时也当仁不让地成为我们学校的第一个“每周一星”;五(2)班的周科莹同学的爷爷得了老年痴呆症,帮爷爷洗脚已经成为周科莹同学每天晚上的“必修课”,她也成为同学们心中的楷模。每周一星的展示活动被**市关工委领导作为亮点摄像,作为**市孝敬教育成果的一部分推介。
组织敬老活动,去甘霖镇**敬老院慰问那里的老人们。少先队员步行4公里,来到敬老院,帮老人打扫卫生,送上牛奶和糕点,向老人问寒嘘暖,为老人按摩敲背,最后献上了精彩的文艺节目,给老人送去了欢乐。这次活动不但赢得了老人们的**称赞,**敬老院还特意给学校送来了“育德有方、敬老可贵”的锦旗以示谢意,当地老百姓也对我们的少先队员竖起了大拇指,连声说这批学生真好,将来一定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活动结束后,大队部还专门制作了一期“敬老活动剪影”,张贴在橱窗里,起到榜样的作用。
在学期结束时,进行班级孝星评比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开展竞争,使孝敬教育更有生机,更有活力。家访中,我们很多班主任老师得到这样的信息:很多学生通过孝敬教育,比以前懂事了,勤快了,热爱劳动了,对老人、父母的问寒嘘暖更多了。特别是女同学,真正让父母有了一种贴身小棉袄的感觉。
放寒假了,我们布置了两份孝敬教育寒假作业:践行寒假五个一活动,制作一份孝敬教育主题小报。
新学期返校,我们就进行了寒假孝敬教育活动的小结和孝敬教育主题小报的评比,对活动中表现出的先进进行了表彰,所有的“孝敬小报”都张贴在橱窗里展示。
三八妇女节,少先队大队部对全校少先队员发出倡议,号召他们向母亲、向女教师献孝心活动。各班精心设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意义深远。二(1)班开展了“感动、感谢、感恩‘三八’”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全体学生了解了三八节的来历,懂得了妈妈的辛苦,母爱的伟大,我们应该爱妈妈、孝敬妈妈。六(2)班开展了一“察”二“听”三“想”四“做”五“写”活动,即观察妈妈从早到晚做了哪些家务;聆听妈妈、长辈讲她们小时候的故事和艰辛;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去孝敬她们;给妈妈一个紧紧的拥抱,为妈妈洗一次脚,捶捶背;给妈妈做一张贺卡,写上几句感恩的话,或者写一封感恩书信,抒发自己对母亲的爱。六1班的梁莹同学用自己的压岁钱为妈妈买了漂亮的新衣服。俞唯诚同学到田野里采来了野花,制成花束,送给妈妈;孙袁海同学在妈妈下班之前把一脸盆衣服洗好、晾好,把妈妈激动了好半晌。孝敬之果不胜枚举。
孝敬特色教育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已经在我们学校生根发芽了,我们坚信,我们一定会收获喷蕊的鲜花、丰硕的果实,孝德一直一定会深深烙在每个蛟镇小学的少先队员小小心田里的。
特色之二:心理健康教育之花——融合与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人口流动速度和流动范围逐渐加大,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也日渐突出。如何更好的解决插班生的适应性问题,了解他们、关心他们,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校整体教育的优化是我们面临的大课题。
一、学校生源分析
近年来,随着天乐集团天乐音响业的开发,再加上校园周边其他个私企业较多,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大批民工子女插班,就读我校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人口流动速度和流动范围日渐加大,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也日渐突出。我们六个年级共有学生800多人,其中外来民工子女就有200多人。占全校总人数的近三分之一。这些插班生大多来自**、**、**、**、**等经济发展较缓慢的地区,也有少量是本市的外学区生,年龄大约在7-12岁之间,根据学习基础和家长需求(不一定是根据年龄)分插在各年段各班级中。他们在文化背景、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着很大差异。插班生因学校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改变,在面对新的环境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适应障碍,从而促使了一些心理问题的发生。
随机抽取40位插班生调查发现,60%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感到自己因为是“外地人”而被本地人看不起。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烦恼也是多元化。比如“父母工作太辛苦、怕父母出意外”、“听不懂或不会说本地话”、“被本地人用异样眼光看待”、“受到了本地人歧视和欺负”等。由于自卑心理作祟,孩子们普遍缺乏融入新环境的心理准备。1/4的孩子表示“不想和本地孩子交朋友”。
这些外来插班生成了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有老师戏称“被遗忘的一族”。
二、融合与发展的具体做法
(一)、团体辅导
开学初,心理辅导室给每一位插班生做好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到严格保密。 心理辅导室积极、科学地利用心理健康档案材料,充分发挥它在辅助甄别心理问题、跟踪了解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健康个案研究和统计研究等方面的作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一般在学生离校后封存。工作主要分以下两个大的步骤来做:
1.让我们更快认识
教导处要求班主任带领插班生在入学的第一周熟悉学校环境,在班级里开展“欢迎新同学”的主题班会等;总务处做好插班生相应的后勤保障,服装的统一安排等。在这个基础上,心理辅导室人员设计插班生入学时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及心理素质等项目的问卷,对每一位插班生进行问卷调查。
2.我们是一家人
对插班生进行四期“适应新环境”团体辅导。开学第一周提升插班生的归属感,协助插班生感悟了人际沟通的效能,以便更好的融合到新集体中。开学第二周协助插班生体验自己的情绪,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情绪,提升他们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开学第三周让插班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提升他们与人合作的信心和能力,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开学第四周让插班生体会在团队执行任务过程中,每位队员应扮演的角色及团队创意的产生。
(二)、个别辅导
根据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谈心”式谈话更适合对插班生的辅导,我们组织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一起做好谈心工作。
1.培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从心理辅导角度关心插班生
目前在我们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当中,大部分都是由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兼任的,心理辅导室指导教师在谈话过程中既要主动地聆听学生的语言表述,也要仔细地观察学生非语言信息的表达,能从其行为、语气中“听”出他话语中隐含的深层意义;提醒教师在个别辅导中能接纳学生、关心学生,自然表露真实的爱心。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表示关心和接纳,使学生排解紧张、惧怕心理,消除自我防卫,使其坦陈心语,直面问题;培训教师抓住时机,及时提出引导性的问题的能力。
2.心理辅导老师做好“插班生适应不良个案研究”
从研究背景、辅导方案、 辅导过程三个方面着手,针对插班生特点做好个案研究。
(三)、关注插班生因“心育”而更精彩
通过观察和沟通,我们发现插班生有着比普通学生更加普遍的负面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自卑、孤独、脾气暴躁、态度冷漠等这些方面,而这些心理的形成,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刚进入新环境的不适应引起的,所以插班生的适应性问题成为我们首要关注的。
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更多的了解自己所任教班级中的插班生,不仅在学习上要多加帮助和关心他们,能够根据插班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成长方案进行辅导,帮助他们顺利的度过适应期。
三、阶段性成果
(一)、理论成果
1.实施插班生“导师制”功不可没。
2.运用“同质团体辅导”锦上添花。
(二)、实践成果
(1)学校确立“心”育理念的肥沃土壤。
(2)教师感悟“心”育过程的专业成长。
(3)学生感受“心”育环境的自我成长。
(三)、成果创新
两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如果说班主任工作是关注插班生融合与发展的基础,那么“导师制”的实施就是关注插班生融合与发展的台阶,到最后的关注插班生融合与发展因从“心”开始而更精彩。特别是在运用了“同质团体辅导”以来,那对插班生的全面成长真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研究成效
1.融合效果显著
插班生能够接受学校文化,能够与本地学生正常交往,能够忘记自己原来的身份,以一个正常的孩子的心态和老师、同学交流,能把自己当做学校的主人。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指导,学生从有原来的自卑、胆怯的心理中走了出来。
2.习惯逐步好转
适应学校作息时间的同学由原来的38%上升为100%;能自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同学由前测的46%上升为100%;能独立完成作业的人数由前测的62%上升为后测的100%;写字时能做到“三个一”的由前测的%上升为后测的%;用普通话交谈、朗读的由前测的%上升为后测的98%;能做到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的由前测的75%上升为后测的%;能做到说话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的人数由前测的%上升为后测的%。从这些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在明显增强。
3.学习信心增强
学习的决定因素是与学习信心、学习习惯等在内的非智力因素。插班生学习信心的增强,是学习进步的主要前提条件。
4.学习进步明显
既促进了插班生的全面发展,又带动了全校学生的发展,插班生给本地学生带来了压力,激发了大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5.特长学生涌现
课题实践期间,插班生的获奖情况也令人欣喜。一人次获**市信息学比赛一等奖;一人次获**市《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征文活动一等奖;一人次在**市雕塑泥制作比赛中获二等奖;多人次分别在《**晚报》与《今日**》发表了小文章。有的插班生还当选了校大队委员、校红领巾广播电台的播音员等。
6、教科研获奖
2010年,由校长陆正良负责,教科室周月平执笔的《小学插班生融合与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获得**市一等奖和**省三等奖。
德孝文化节工作方案【第二篇】
一、发挥主阵地优势――育心
课堂是学生最集中、最系统、最直接接受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有效进行孝心教育。在教学中要把握好以下四点:选准结合点、抓住切入点、找出薄弱点、强化着力点。选准结合点:即要将语文、社会等学科教育资源有机整合;抓住切入点:即充分挖掘学科间蕴含的教育内涵;找出薄弱点:即要结合班级学生现状,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主题;强化着力点:即通过有效途径实现教育目标。例如,在音乐课《小乌鸦爱妈妈》教学中,要克服传统教唱模式,可以通过欣赏舞蹈《烛光里的妈妈》、歌曲《我的好妈妈》等,将音乐、舞蹈、品德等学科进行巧妙糅合,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作品中感知母爱的伟大,从而激发感恩情怀;美术课《可爱的小鹿》教学中,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通过《剡子扮鹿取奶孝双亲》等,从动物到人,让学生在喜欢的小动物身上以及鲜活的人物故事中萌生敬意,在课堂主阵地上让学生知孝。
二、提升主渠道效能――学孝
心灵的成长自然需要心灵的引领。引领需要氛围,所以课堂之外,老师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时间开展有特色的活动。如,在我所教的班级,我坚持开展“晨间说孝”活动。活动做到“三有”,即有部署,每天放学前由我或是班长确定主题;有计划,每学期同学们自愿报名,然后轮流作为每天活动的主讲人;有评比,根据主讲人讲的内容、表现形式、讲的效果进行阶段小结,然后同学们公开评选出周冠军、月冠军和学期冠军。
活动中同学们评说古代24孝人物故事,讲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绑着”母亲上班的孝子事迹,发表校内外见闻、诵读孝心诗歌、说我的孝心故事……谈古说今,由远及近,颂扬的是孝道,传递正能量。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口语表达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责任感,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立足活动载体――导行
育心是为了导行,孝心教育要依托活动载体,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从知到行的内化。
(一)在宣传阵地中营造氛围
校园电视台、广播站在活动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学生在收听、观看和参与中会产生心灵的震撼。
学校可以通过“国旗下的讲话”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将古代孝文化精髓与现代人的人生观、道德观结合,将“知”、“情”、“意”、“行”结合,在国旗下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还可以利用“德育展室”、“校刊校报”、“橱窗”等,让学生了解孝文化、感知孝道、学做孝子。
(二)在节日中培养品质
节日是最好的教育契机。在每年的“三八”、“六一”、“重阳节”等节日中,确定孝心教育主题,组织学生以歌舞、快板、情景剧、书法、美术、手工、剪纸等形式的艺术活动,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获得情感熏陶,使孝文化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完美结合。
(三)在亲身实践中健全人格
实践促成长,体验出真知。一切教育皆缘自生活,教师应创设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活的机会,通过让学生当超市售货员、学做小交警等活动,让学生感知父母工作的辛苦;通过到孤儿院、敬老院慰问演出和义务劳动等活动,感知自己生活的幸福,体验给他人带来快乐的甜蜜。没有体验,就没有切身的感受,没有感受,就不会明白一个道理,不明白道理,也就无法养成一种品质,所以实践体验是健全人格、提升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
德孝文化节工作方案【第三篇】
一、指导思想
孝感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中央两个《意见》精神为主线,以高品位、高质量、高文化科技含量的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引导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自身能力,以实际行动迎接时代挑战;引导学生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自觉完善知识结构,强化人文素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二、活动主题和宗旨
主题:展示青春风采,弘扬校园文化,拓展学生素质,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
宗旨:搭建一个平台、提供一次机会、展示一技之长、提高多种能力、培育一代新人。以本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为龙头,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繁荣地方文化。
三、活动内容及组织形式
本届艺术节以思想教育、道德修养、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活动由艺术节组委会统一组织领导,具体时间定于二00五年五月至六月份举行。本届艺术节由七个活动板块组成:“母亲节”书信感恩活动(团市委承办、市邮政局协办),网页制作大赛(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承办),器乐大赛(市群众艺术馆承办),校园歌手大赛(市群众艺术馆承办),书法、美术、摄影大赛(市群众艺术馆承办),“加强自身修养,争做世纪新人”主题演讲比赛(孝感学院承办),文艺汇演暨颁奖典礼(市群众艺术馆承办)。
四、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认真落实。本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是今年我市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全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各地各单位要予以高度重视,认真落实文件要求,成立相应的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本地本单位的初赛选拔工作,使更多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受到教育和熏陶。各承办单位要对所承办的活动予以场地、人员、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可以采用冠名、协办等方式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保证所承办活动的顺利进行。
2、突出主题、多出精品。“展示青春风采,弘扬校园文化,拓展学生素质,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为本届艺术节的主题。各地各单位在组织艺术节活动过程中必须紧扣时代脉搏,抓住有利时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两个《意见》精神,扎实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在活动的组织中要精益求精,多出精品。
3、组织有序、注重实效。各地各单位在组织、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要做到有条不紊。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活动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施其所长,发展个性。
五、组织机构
为确保本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圆满成功,特成立孝感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组织委员会,委员会组成人员如下:
组委会名誉主任:
xxx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组委会主任:
xxx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xxx团市委书记
组委会副主任:
xxx市教育局副局长
xxx市文化体育局副局长
xxx团市委副书记
xxx团市委副书记
组委会成员:
……
具体承办本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的单位应成立单项活动组委会,加强对活动的领导。要在活动过程中及时将报名情况、进展情况、评比规则、比赛成绩等情况报组委会办公室。
各地各单位接到通知后,要按照通知及方案要求,及时部署,精心组织,认真贯彻落实,确保本届艺术节取得圆满成功。
中共市委宣传部共青团xx市委
xx市教育局xx市文化体育局
二00五年三月
附1:
xx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
“母亲节”书信感恩活动实施方案
承办:团市委协办:市邮政局
一、活动主题
献给母亲的祝福——给母亲的一封感恩祝福信
二、活动对象
全市大中专、中小学所有在校学生
三、活动内容
1、给母亲的一封信
由活动组委会组织全市基层团委、少工委广泛倡导和动员,各学校集中组织学生在母亲节来临之际给自己的母亲写一封信(母亲节书信写作专用信封由市邮政局赠送)。
2、征文比赛
(1)所有写给母亲的信可以母亲自愿推荐的形式(可附母亲感言)参与征文比赛。参赛作品投稿截止日期为2005年5月20日(以当地邮戳为准),请自留底稿,作品概不退还,同时作品内容应当可以公开,以便进行作品的评审和展览。
(2)投稿方式:由母亲自愿推荐并将信件邮寄到共青团孝感市委母亲节书信活动专用信箱,邮政编码:432000。在信的结尾处写清楚所在学校、班级、姓名及联系方式。邮寄作品时须在信封左下角注明“母亲节书信比赛征文”字样,寄信人地址必须写明县(市、区)家庭详细通信地址。
四、活动进程安排
1、筹备发动阶段(3月10日—3月31日):活动组委会制定活动方案,要求各县(市、区)、院校成立相应的活动组委会,会议通知并发文各县市区、市直各院校。面向社会展开全方位的宣传活动。必须使用统一的主题和统一的形象。
2、活动教育阶段(4月1日—4月25日):
(1)号召全市大中专、中小学校开展“孝”文化宣传教育活动。
(2)4月10日前各级组委会向市活动组委会上报参赛人数,以便确定印制专用信封的数量。
(3)市邮政局按需印制“母亲节”书信写作专用信封,发放各学校。
3、实施寄递阶段(4月26日—5月20日):各学校集体组织学生给母亲写一封信,把对母亲的感恩、思念、孝敬通过书信或一句祝福话形式用专用信封邮寄给自己的母亲,邮政局优先给予投递。
4、评选表彰阶段(5月21日—6月30日):活动组委会开展征文的评比工作。并将获奖优秀作品在有关媒体上选登。
五、奖项设置
组委会对参赛作品分小学、中学、大中专三个组别进行评选,评选出100名优秀作品,其中:每个组分别设一、二、三等奖各1名、3名、10名,共设优秀奖58名。同时设活动单位组织奖若干名。
组委会对获奖作品享有包括不限于书籍、报刊、杂志、影视、网络等相关媒体出版、发表的著作使用权,对被采用作品不再支付稿酬。
联系人:xxx
xx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组委会
二00五年三月
附2:
xx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
网页制作大赛实施方案
承办: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一、作品要求
1、题材内容以xx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项目为作品制作内容。
2、网页内容可以是单项活动介绍,也可以是综合活动介绍;
3、作品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界面美观,操作方便。
4、基层开发平台建议选用Powerpoint、Photoshop、Frontpage、Flash、Dreamweaver、fireworks、3ds-MAX等,要求做成可执行文件,能脱离原环境直接运行;
5、作品可以是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多人合作完成。如果获奖作品是多人合作完成的,按照合作者姓名顺序表彰前两名。
二、参赛对象
全市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在读学生
三、作品报送时间、方式及地点
作品请于2005年5月10日前报送。作品在2M以内的,请压缩打包用E-mail发送到xxx邮箱;作品在2M以上的,请刻录成光盘报送。光盘作品报送至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团委。
报送作品时要附上软件内容结构图、基层开发平台、辅助开发工具、指导思想、主要表现的知识点、作品内容描述等文字说明。
四、评比及奖项
1、组委会将邀请孝感市有关专家组成评委会,对竞赛作品以投票方法评出奖次;
2、奖项设置:一等奖2件,二等奖5件、三等奖8件,优秀奖若干。
联系人:xxx联系电话:
孝感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组委会
二00五年三月
附3:
xx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
器乐大赛实施方案
承办:市群众艺术馆
一、参赛要求
1、参赛曲目不限;
2、参赛形式包括独奏、重奏和合奏;
3、自带比赛乐器(钢琴除外),每人参赛时间限制在10分钟以内;
二、参赛对象
全市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在读学生
三、参赛时间及地点
1、节目报名时间:2005年4月18日—4月29日
报名方式:以县市区或院校为单位集体报名
报名地址:孝感市群众艺术馆
联系人:刘老师、韩老师联系电话:2823960—4
2、比赛时间、地点
复赛:另行通知
决赛:另行通知
四、比赛程序
每个县市区或院校选送2—3名选手(组合)参加复赛。大赛组委会将根据报名情况按弦乐、管乐、键盘类三个专业分青年组(大中专生、高中生)和少年组(初中生、小学生)两个组别组织复赛,各筛选出10名选手(组合)参加决赛。
五、评选办法及奖项设置
复赛、决赛评委邀请专业人士担任,比赛活动分青年组和少年组分别评出:最佳演奏奖5名,优秀演奏奖5名。
xx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组委会
二00五年三月
附4:
xx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
校园歌手大赛实施方案
承办:市群众艺术馆
一、参赛要求
1、参赛曲目要弘扬时代主旋律,内容健康向上、富有校园生活气息,能反映出当代学生的精神风貌,尤其鼓励原创校园歌曲;
2、参赛曲目以独唱、组合等方式进行(民族、美声、通俗等唱法不限);
3、服装、伴奏带由选手自备;
4、每人(组)限唱一首,每首歌曲演唱时间限制在5分钟以内。
二、参赛对象
全市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在读学生
三、时间及地点
1、节目报名时间:2005年4月18日—22日
报名方式:以县市区或院校为单位集体报名
报名地址:市群众艺术馆
联系人:刘老师、韩老师联系电话:2823960—4
2、比赛时间、地点
复赛时间:2005年4月23日地点:另行通知
决赛时间:2005年5月10日地点:人民广场
四、比赛程序
大赛分青年组(大中专生、高中生)和少年组(初中生、小学生)两个组别进行评选。各地各院校可根据初赛情况推荐3—5名选手(组合)参加复赛,复赛后各组再筛选出12名选手(组合)参加决赛。
五、奖项设置
复赛、决赛评委邀请专业人士担任,歌手大赛分青年组和少年组分别评出:最佳校园歌手5名,优秀校园歌手7名。
xx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组委会
二00五年三月
附5:
xx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
书法、美术、摄影大赛实施方案
承办:市群众艺术馆
一、作品要求
1、比赛设书法、美术、摄影三个项目。参赛作品体裁、形式、风格不限,要能反映新世纪青年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以及祖国繁荣昌盛气象,要有一定的思想主题,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并能有所创新。
2、书法:书法分为软笔和硬笔书法,书体和规格不限,作品需装裱。
3、美术:作品包括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水粉、素描,规格尺寸不限,作品需装裱、装框。
4、摄影:作品规格为10--12寸,同时上交底片,并写清相机型号、光圈、速度、所用胶卷名称、感光度、照片主题,创作意图要用简单的文字说明,字数在100字以内;所有作品不装框,只用白纸板做衬底裱糊。
5、请作者务必在参赛作品上注明创作日期及作者姓名,并在作品反面右下角注明所属学校、班级及联系方式。参赛作品严禁请人。
二、参赛时间
1、作品上报时间:2005年4月25日—5月10日
上报方式:以县市区或院校为单位集体报名
作品上报地点:孝感市群众艺术馆
联系人:李老师联系电话:2823960—7
2、获奖作品展:2003年5月16日—6月10日
三、评选方法及奖项设置
大赛将邀请xx市书画知名人士组成专业评审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严格评选,最终将评选出书法类、美术类、摄影类获奖作品若干。
孝感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组委会
二00五年三月
版权所有
附6:
xx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
主题演讲比赛方案
承办:孝感学院
一、活动宗旨
通过本次比赛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激发广大青少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注重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为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大伟业做好全面准备。
二、活动主题
加强自身修养,争做世纪新人
三、活动要求
1、参赛选手要围绕比赛主题准备演讲稿,演讲题目自拟。演讲稿要求紧扣《意见》精神,内容健康向上,充分展示广大青少年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
2、每位参加选手演讲时间不超过8分钟,并且脱稿。
3、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报名,每校限报2人。
四、时间与地点
报名时间:2005年4月15—29日
报名地点:孝感学院团委办公室
联系人:郑俊刘洋联系电话:2345317
比赛时间:另行通知
比赛地点:另行通知
五、奖励办法
本次大赛分青年组(大中专生、高中生)和少年组(初中生、小学生)两个组别分别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若干名。
xx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组委会
二00五年三月
附7:
xx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
文艺汇演暨颁奖典礼实施方案
承办:市群众艺术馆
一、节目要求:
1、节目方式、体裁不限(歌唱及器乐表演除外);
2、节目内容要弘扬时代主旋律,健康向上,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艺术性、创造性,集中展现当代学生在素质教育下的新成果。
二参加演出单位:
全市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
三、时间及地点:
1、节目报送时间:2005年4月18—22日
报送地点:市群众艺术馆
联系人:刘老师、韩老师
联系电话:2823960—4
2、演出时间:2005年5月底
3、演出地点:人民广场
德孝文化节工作方案【第四篇】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对老年人进行养老支持仍然是农村孝文化的重要功能。以孝文化为基础的家庭养老模式,不仅为老人提供了温情、和睦家庭养老环境,而且能够“在文化模式和行为模式高度契合的状态下实现农村老人精神上的终极价值”。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孝文化受到冲击,孝的内涵发生变化,传统孝文化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削弱,需要整个社会对孝文化的家庭养老功能进行思考。
一、孝文化的家庭养老功能
孝文化的核心内涵在于孝敬、奉养自己的父母。孝文化一直把生活上的“养亲”、“敬亲”和“送亲”看作孝的基本要求,看作是子女应尽的基本义务,孝文化对家庭养老模式发挥着强劲而有效的功能。据此,研究者认为家庭养老的有效性更依赖于子女孝道[1],孝道文化成为影响家庭养老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有利于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相对简单――衣食无忧,安居乐业,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享受天伦之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精神慰藉问题将成为制约老年人养老的最大问题。但目前农村子女对老人的赡养主要集中在物质生活的满足上,对老人精神慰藉的重视比较匮乏。因此,不断开展“孝亲”、“敬老”活动,尤其是通过子女与老年人的沟通、交流,让老年人感受到儿孙绕膝的快乐,有利于满足老人在情感和精神上的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体表现在: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子女要重视和关心父母的精神需要,加强代际间的情感交流。在实地访谈中,一位老人表示:只要儿女能够时常问候,日常生活帮一把手,生病时多管管,闲时听他们唠叨唠叨,自己就心满意足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要创造条件让老年人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融入社会生活。例如,农村社区通过举办一些适合老年人参加的文化娱乐活动,关注和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让更多老人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安享一个健康、幸福的晚年。
(二)有利于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保障
孝道文化是一个物质之孝与精神之孝高度统一的综合体,提倡对父母精神上的“敬”,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物质上的“养”[2]。目前,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发展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农村老年人口虽有所受益,但保障程度仍偏低,特别是遇到大病时,更需要子女提供经济和照料上的帮助。随着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和高龄化,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料的老年人口数也在快速增加。例如,2013年,宁夏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万,占总人口的%,80岁以上人口老年人口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其中农村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比例为%,远高于城市%的比例①。农村社会养老事业发展滞后,子女还将继续在照料老人生活上担当重要的角色。
(三)有利于促进家庭、社会代际和谐
孝文化中的代际关系,主要指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衍生出的经济关系、劳动合作关系等。孝文化是代际关系的内核,“它表达的是一种出自父母和子女之间生育和抚养的至近亲情”[3]。在代际关系的互动中,子女孝顺父母,父母关心子女,有助于共同促进和睦家庭关系的形成,进而实现社会代际和谐。
二、孝文化的家庭养老功能的实现条件
传统养老主要依靠子辈的孝行,不仅使老人的养老生活有了可靠的保证,而且维护了家国、社会的稳定,更创造出了独有的孝道文化传统[4]。据此,姚远指出家庭养老运行的最根本的依据是孝文化[5]。
(一)孝道观念根深蒂固
孝道意识大大加强了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不仅从外部作用于家庭养老,还把孝文化与家庭养老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6]。在孝道文化的影响下,“由家庭成员赡养父母己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一致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尽管随着时代变迁,孝文化的内涵、外延都有所演变,但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仍还有许多孝的思想观念沉淀在中国人民的心里,国民依然对父母持有敬意、信任和感激之情[7],这些都是家庭养老功能得以发挥的条件。
(二)宗族制度保障
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宗族制度和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为孝道文化的存续及其养老提供了空间上、时间上、经济上等诸方面的保证。宗族制度是由父系氏族公社的血缘关系演变而成的一种家族制度[8],孝道文化与家族社会有非常一致的自洽性和高度的契合性,是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在宗族组织的管理与监督之下,同族之中如有对父母不孝行为发生,宗族惩罚机制就会发生作用,由家族长老进行批评教育甚至革出祠堂。对于孝养父母的仁孝子孙,宗族则进行鼓励、旌表,以鼓励族人效仿。宗族制度对家庭养老传统的强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社会道德控制
孝作为道德的核心内容,更需要依靠社会舆论监督来维护。一般而言,乡村共同体内部的舆论对群体成员能够起到强有力的约束作用。同时,道德规范本身是社会控制的重要形式,传统社会甚至将孝道作为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对于不孝行为,社会甚至运用法律手段严加惩罚,对不孝行为有明确的惩处措施。由此可见,传统社会对不孝行为具有强有力的监督控制作用。
(四)政治、法律制度保障
自汉代以来,孝道文化就被纳入社会道德体系中②,成为封建家长制的思想基础。为维护家庭伦理关系,政府还规定了诸多鼓励“孝”的风俗习尚与法律政策③,《大唐律》曾将“不孝”之罪纳入“十恶”之罪,根据唐律规定:“诸子孙违犯教令及供养有阙者,徒二年。”[9]在政府对孝文化的大力提倡、教化和监督下,“尊老”、“敬老”、“孝老”和“养老”成为了整个社会成员都遵守的价值观以及调节代际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由此,家庭养老已扩展成为社会性的家庭养老。
三、农村孝文化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了孝文化的传承
1. 劳动力外流拉大子女与父母的距离。近些年来,农村大量劳动力都外出打工,而且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不良观念,如“盲目追求个人利益”已对农民产生了较坏的影响。同时,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农民买房子住在小城镇。对老年人的养老,“能做的就是给老人点钱”,而为老年人的生活护理,精神上的安慰,都因为“时空距离”的原因无法满足。
2. 老年人在家庭中不再拥有以往的“权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采用依据人口分配耕地的方式,子女结婚后,通常独立出户,有其独立耕地,收入不再上交给父母,由小夫妻掌控[10]。
(二)家庭小型化削弱了孝文化养老功能的发挥
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在全社会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由1987年的‰降至2012年‰的平均水平④。农村的人口出生率也有显著的变化,“一孩化”的家庭越来越多。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1万户,户均人口为人,比2000年“五普”时户均人口减少人⑤。显然,家庭户数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人口的增长幅度,家庭规模呈现出明显的小型化、核心化趋势[11]。同时,独生子女也呈普遍化趋势。这不仅加重了后代赡养老人的负担,也造成了代际关系重心“逆倾斜”现象,削弱了农村家庭养老功能。
(三)孝文化教育缺失直接影响孝观念的形成
我们知道家庭养老主要依赖于子女孝顺程度。但改革开放以来,对市场经济原则的理解片面,忽视了对农村青少年的伦理思想教育,致使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极为淡薄,不少农村青少年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孝道”,更无从谈起如何履行“孝道”[12]。
1. 学校孝文化教育缺位。孝道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孝道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我国中小学开设了专门的思想品德课,但学校教育缺乏行动引导,使学校孝文化教育存在重“知恩”轻“行动”的现象。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目标直接与考试成绩、升学相挂钩,导致了德育地位被严重的削弱。
2. 家庭孝文化教育缺乏,甚至是错位。在国民教育体系外,家庭的孝道教育更是重要,父母是子女“慈孝”教育最好的老师⑥。但许多年轻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往往侧重于物质生活和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养成教育。同时,农村外出务工人口不断增加,许多留守儿童常年见不到父母,缺少父母的关爱,两代人关系冷淡,导致孝道教育的缺失。可以说,家庭孝文化教育的错位、父母言传身教的缺失,已从根本上制约了孝文化的健康发展。
3. 社会对孝文化存在错误认识。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社会在看重各项具体的硬性指标时,忽视了人们的道德情况。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存在滑坡现象,孝敬父母这个传统美德也被抛之于脑后。对此,陈治国认为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传统的孝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几乎都失去了往昔的合法性与效能,导致了年轻一代对传统孝意识的模糊、淡漠乃至厌恶[13]。
(四)农村孝文化的调控环境建设滞后
1. 道德评价环境缺失。自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模式都发生了改变,村民间的关系松散,这使得村民之间相互监督不复存在,而且基层村组织对村民奖惩的道德评价活动也日渐减少。同时,社会上也缺乏对不孝行为的谴责和制裁机制,导致了农村中不孝现象越来越多。2010年,宁夏红寺堡区曾出现了一幕“老母冷屋吃生面,儿子热炉啖鸡肉”有悖孝道伦理的闹剧。最后以区委书记“主持正义、挥泪教子”,村组织、政府部门迅速行动而圆满结局。但农村如此处境的老人又何止一个,如果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道德评价、约束机制,单纯依赖政府官员的正义教育的做法并不可靠。孝道文化建设亟需政府、农村社会组织切实有效地参与,进一步完善农村“孝德评价”环境。
2. 社会保障制度环境不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和孝文化的传承、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健全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可以让老人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如果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为老人提供稳定的养老生活来源,子女也就不会因为要提供老人的养老费用而把老人当作负担,有利于子女对老人进行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以报答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遗憾的是,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明显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老人与子女之间容易产生赡养费用争议问题,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都成问题,更不能奢望享受家庭和睦、精神快乐的天伦之乐。对此,我们认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是制约孝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法律制度环境缺失严重。尽管我国在“孝”方面的立法正趋于完善⑦,但仍缺乏约束力和执行力。如2012年“常回家看看”写入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草案中,但近年来仍频频爆出“强制探母无果”的事件⑧。同时,相当多的农民并不知道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更不要说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了。甚至很多老人认为“告子女不孝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不愿站出来争取自己的权益;子女也只认为孝顺与否只是一种家庭道德伦理,并不知道不孝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四、推进农村孝文化家庭养老功能建设的思路
任何一种制度的健康发展都需要特定的运行条件,即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意识形态形成良好的互动。孝文化促进家庭养老的作用机制也不例外,它需要经济、社会、政治、法律等多种条件予以保证。
(一)引入制度因素,构建孝文化的制度基础
农村家庭养老并非只是一个道德问题,它还是一种法律、制度层面的问题。孝文化更是一种软性的东西,如果没有强制性的要素给予规范、约束,它的存在必然会受到挑战。因此,强制性的制度因素是孝文化重建的关键,需要通过对孝文化的制度伦理因素进行发掘,以重塑“孝”文化。
1. 把孝文化纳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纵观历史,中国传统孝文化作为养老的文化繁荣不衰,尽管存在其他影响因素,但与统治者进行道德舆论引导,甚至是政治干预是分不开的。开发传统孝文化遗产和推进新孝道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代际和谐、家庭养老问题,也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孝文化,积极倡导孝道,把敬老、养老纳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
2.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在农村养老问题上,除了在家庭中做到“养亲、敬亲”,形成养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气外,我们还应建设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为孝道文化重建提供制度保障。
3. 完善家庭养老支持的政策组合,促进家庭成员尽孝。现代家庭养老,不仅强调了对于长辈的家庭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以及其他责任。同时,也非常重视政府和社会为老人提供多重福利保障。目前,家庭养老政策支持已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政策工具[14],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⑨。国家和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家庭养老进行政策上的扶持,建立和完善家庭养老政策组合,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使老年人能够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以此为契机,也可以推动农村家庭养老的社会化。
此外,还要进一步推动社会化助老养老事业的发展。对那些孝敬老人的家庭要给予奖励、补贴⑩,不仅有利于保障老年人的正常生活,也有效地减轻子女的经济压力,使其更好的“孝老”、“敬老”和“养老”。对那些不赡养、虐待老人的家庭成员给予惩治,如吴忠市农村基层组织充分发挥传统道德舆论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的综合作用,通过公示不孝顺子女的姓名、取消低保评选资格等多种办法有效地促进了家庭养老和孝文化的建设。
(二)开发孝文化资源,强化孝文化发展的动力
1.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营造尊老、养老的氛围。基层政府除了倡导和宣传工作之外,还可以考虑建立一些老龄组织,如老年人协会等,以此提高老年人权利、地位。加强村级组织在社会价值观念、道德建设、监管等方面的职能建设。
2. 依托农村社区开发孝文化资源。孝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在于切实解决家庭养老问题,通过孝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巨大的代际和谐的动力。(1)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注重家庭孝道文化的提炼,如在社区开展“新二十四孝”的宣传教育、把养老诉讼争端的审判放在社区,开展议案说法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有利于解决农村养老中所涉及到的伦理、责任和义务问题。(2)以农村社区为平台,充分调动社区里各种资源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农村社区大有可为。如何调动社区里的资源共同参与农村社区老年服务体系的建设不仅是学界需要研究的课题,更是政府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
3. 依据少数民族孝文化特点发展家庭养老。回族孝文化在日常礼俗、佳节婚庆以及民俗节日里都有其独特的体现,如“开斋节”(济贫节),回民要自愿向清真寺出“也贴”(布施),向老弱病残、生活贫困、孤寡无依靠的人施舍。正是由于富含回族特色的孝文化在回族同胞里得以传承,农村回族老人的养老生活才得到了有效保障11。
(三)德、舆、法三管齐下,构建孝文化的传承机制
1. 大力加强孝文化教育。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孝道教育。应将弘扬和培育孝道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学生、家长和教师三个教育主体有效结合起来,以“立德明义行孝”为孝道德目的,发展和完善青少年的孝道德意识和行为。近年来,宁夏灵武市中小学重点开展了特色品德教育工程,弘扬、宣传“尊老”、“孝亲”的孝道文化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极大地拓展了传统孝道教育的途径,赋予传统孝道教育新的内涵。同时,要把孝文化宣传教育引入农村社区。如笔者在中宁农村发现,在每年夏秋之际,都会举办庙会,在庙会上通常会演出大量传统戏曲,用戏曲故事对人们进行人伦孝道教育。
2. 要加强孝文化的舆论宣传。传统孝道文化对农村家庭养老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面对传统孝文化缺失、孝养功能弱化的现状,可以根据“弃糟存精”的原则对传统孝文化进行批判性的传承。同时,把“孝德”评价机制纳入到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注重发挥道德舆论的约束作用。如近年来,宁夏海原县红羊乡在民风建设中注重挖掘、发展“孝文化”,突出“抓党风,促孝风,带民风”的主线,已逐步养成“家家和睦,户户敬老”的风气。
3. 要加强孝文化的法制建设。尊老、养老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面对孝文化约束力下降,老人被弃养、遭受虐待现象,需要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援助制度,对农村老年人进行宣讲、并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工作,来维护和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注释:
①数据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2013年统计公报。
②儒家将孝道文化由家庭伦理规范扩展为社会伦理规范,把维护宗法血亲关系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联系起来,使孝道文化成为同时维护家族与政治的伦理纽带。
③(1)进行经济奖励(赐物和免征租税),如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规定:“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以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2)赐予爵位、官衔,很多朝代政府都以“孝”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3)以“孝”为主要标准制定法律政策,如《唐律》将“不孝”列为“十恶”之一,不得依议请之例。
④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⑤数据来自《中国2010人口普查资料(六普详细数据)》。
⑥年幼的子女在家庭里,观察、模仿父母对祖父母的一言一行,这种“耳濡目染”的教育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各族人民民间故事都流传着“幼子教子孝老”的故事,如回族的《小木碗》故事不仅鞭挞了不孝行为,同时更让年轻父母明白“只有自己给子女做出孝顺的榜样,才会得到他们的尊重和学习,晚年幸福才有保障”。正是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使传统孝文化得以代代相传,更是有效解决了老人的养老问题。
⑦现行法律对孝的规定主要有:宪法第49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虐待老人。民法通则第104条:婚姻、家庭、老人、母亲和儿童受法律保护。婚姻法第20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4、10、11、12、13、14、15条均规定了子女应当赡养老人。
⑧笔者认为,有法难依和目前法律体系条块分割有关,如果将强制探视权结合到家庭社会、经济政策上,就可能有效解决上述难题。比如,小城镇落户时,要考察入户的孝德评价等,就会引起子女对父母孝养、探视的重视。当然,如在现实操作,还需要深入研究。
⑨新加坡、韩国等国家通过各种积极措施敦促、褒扬家庭敬老养老,并尽一切可能优先为家庭养老提供诸如优惠购房等各方面的便利,得益于此,这些国家很少发生较大的社会动荡。
上一篇:县级事业单位改革方案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