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建设方案(最新3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应注重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合作交流与激励措施,以提升整体科研水平与创新能力,如何实现?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科研团队建设方案”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篇1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增强我校的学术创新能力,提高我校的学术创新水平,鼓励和支持我校教研人员团结协作,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多出高层次、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努力创新的科研人才和团队从事开拓性和原创性研究,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创新团队建设目标

瞄准具有发展前景和可预期产生重要学术成果的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特别是对全市乃至全省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或影响的研究领域与方向,力争通过科学研究创新团队的建设,培育一支在相关研究领域能取得重大学术成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队伍。

二、创新团队的申请条件

1、创新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创新性学术思想和组织协调能力,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年龄不超过55岁。

2、创新团队成员应具有比较集中的研究方向或共同感兴趣的研究问题,一般可以现有的课题研究小组为依托来组建,也可自行组建。

3、创新团队成员应具有努力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相关研究领域已取得较突出的研究成果,或在相关研究领域显示出明显的创新能力和研究优势。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一般以3—5人为宜,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提倡学科交叉。同等条件下,对负责人及多数核心成员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创新团队予以优先支持。

4、创新团队应是在合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集体,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共同关心的科学问题和良好的科研合作基础。对简单拼凑的“团队”不予支持。

5、创新团队所在系、部有良好的支撑环境,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三、创新团队申报与审批

1、学校原则上每两年组织一次创新团队的申报工作。

2、根据学科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的需要,由学校确定重大研究领域或重点研究方向,或由学术创新团队申报人自选研究方向。

3、由申报组建创新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向教务科研处提交书面申请,具体内容包括:创新团队人员构成与学术研究能力;创新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建设目标;创新团队的`研究思路和工作计划。

4、教务科研处对申报的创新团队名单进行资格初审,对符合申报基本条件的,将其申报材料送校内外专家进行评审。必要时,可组织创新团队的申报人进行评审答辩。经评审或答辩后,由专家组提出候选创新团队名单。

5、学校审议并最终确定拟资助组建的创新团队名单。

四、创新团队运作与经费资助

1、创新团队是教研人员自愿组织的学术研究团队,不享有任何独立行政机构编制和人员编制。创新团队依托某一系、部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可以由同一教研部门的人员组成,也可以由不同教研部门的人员组成。

2、对获准组建的属于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学术创新团队,学校给予不少于2万元的研究经费资助;对获准组建的属于理工科研究领域的创新团队,学校给予不少于4万元的研究经费资助。

3、创新团队资助经费分三期直接下发。第一期下发40%,第二期下发30%,第三期下发30%。对中期考核为不合格的创新团队,停发第二期资助经费。对后期考核为合格的创新团队,下发第三期资助经费,如有第二期资助经费停发情况,则予以补发。对期终考核为不合格的创新团队,停发第三期资助经费。

4、对于确实在所属领域具有重大学术突破、开展原创性科学研究的创新团队,依据创新团队的原创性研究学术价值的高低,学校将对其加大资助力度。对属于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创新团队最高资助经费可达5万元;对属于理工科研究领域的创新团队最高资助经费可达10万元。

五、创新团队业绩考核与奖励

1、创新团队按申报方向和研究计划自主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队伍建设活动,学校对其工作业绩进行考核。

2、创新团队的建设周期为3年。

3、学校在创新团队组建1年半后,将对其进行中期考核。完成一般核心论文1篇或其它专业刊物或学报发表论文2篇、获准立项课题1项、参加省内外学术交流2人次,则中期考核评价为合格。

4、创新团队在3年内至少要完成以下科研任务,后期考核评价才为合格。

初步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有较强研究能力,学术研究特色明显,达到或接近省内外该研究领域前沿水平,在省内外有一定学术影响的研究队伍。论文要求。下列条件之一:国际一类权威论文、国际二类权威论文或国内一类权威论文1篇;国内一般核心论文3篇或国内二类权威论文2篇;国内一般核心论文2篇或国内二类权威论文1篇,其它专业刊物或学报发表论文4篇。

科研项目要求。获准立项省级科研项目1项或市级课题2项或校级课题2项。如获准立项国家级项目,则论文要求可免去。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至少4人次以上。

5、创新团队科研成果按以下规定确认:

只有围绕创新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以团队成员集体署名合作完成的科研成果,方可认定为创新团队取得的成果。同时,创新团队成员的科研成果必须是在团队成立之后完成,并且在考核周期内公开发表的,才计入创新团队考核周期内的成果。

学术刊物级别和课题类型与级别的认定以《新余高等专科学校科研成果级别认定办法》为准。若同1篇论文被多次检索,只计一次。

6、创新团队在后期考核合格后,可继续申报新一轮的创新团队资助。中期考核不合格的创新团队,根据实际情况申请团队继续运行到后期一起考核或申请取消。中期考核不合格而后期考核也不合格的团队,将取消团队称号。中期考核合格而后期考核不合格的团队,可申请半年后再考核1次,再考核合格者,可补发后期建设经费的一半,如再考核不合格,将取消团队称号。

六、其他

1、本办法由教务科研处负责解释。

2、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篇2

“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科研强校”是我们一直都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为进一步深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我校教科研水平,打造一支优秀的教科研团队,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促学校发展,今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力提升我校教科研水平为目标,树立“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以教学促质量”的教育科研理念,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科研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常规教学研究为基础,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科研导向,组建学校教科研团队,发挥科研团队的辐射、指导作用,以点带面,努力提升团队教科研水准,力争使学校教师“全员、全过程”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从而提高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真正让教科研成为提升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二、目标任务

通过系统培训、自主学习、互动实践、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实现下列目标:

1、培养一批研究型教师,使其成为学校教科研的积极参与者、活动者,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2、打造一支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的科研团队,使其成为我校能够依靠的教育科研基本力量。

3、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全程参与,使学校教科研工作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层次得到均衡,持久的发展。

4。确定相对稳定的学校主攻研究方向,制定相关的工作职责及管理制度,使科研团队成员在制度的.管理下,在权益的保障下,循序渐进履行职责,凝聚团队合作力量,打造具有“创新意识、时代特色、学校本色”的学校科研文化。

三、具体操作流程:

1、组建科研团队

学校科研团队成员在个人申请,教科室审核,学校领导小组商议,经校务公开栏公示后,即为资格的获得。

附:基本条件:

具有教育科研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学校教学骨干;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具有参加课题研究的经历,或论文获市一等奖以上。

附:申报表

2、确定研究方向

参考学校历年来的课题研究内容,结合近期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实际情况,暂将研究方向确定为以下三大类:

有关学校新办学思路方向的研究。

原有的有特色课题继续深化研究。

体现教师个人特色的课题研究。

3、明确相关职责

团队职责:

教科研团队要认真制定活动计划,做到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学年末要认真总结。

教科研团队每月至少活动一次,活动内容要遵循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原则,重点研究如何通过课题研究指导教改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安排理论学习、专题研讨、成果交流等活动。

教科研团队每月编印一期教科研信息报,期末合订成册。

团队成员职责:

教科研团队成员要加强自身学习,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每月撰写读书体会1—2篇。

教科研团队成员要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实践,每学年应撰写一至两篇教学论文或案例,开设一堂研究课或讲座。

教科研团队成员每人指导一个课题研究小组,每两个月总结一次自己所带团队团队研究收获,向教科室推荐本团队优秀教科研成果。

教科研团队成员建立自己的教育博客,将自己的科研成长历程进行展示。

团队成员权益:

优先享有市内外学习培训、教学研讨考察、专业交流、展示、评优的资格。

拥有享受所带课题组集体研究成果的权利。

在教科研团队建设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个人要进行表彰,奖励,宣传。享有一定的科研津贴。

4、分步进行培训

根据团队成员的现有水平和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实际需要,分阶段采用多种形式对团队成员进行多个层面的科研培训,使科研团队成员的科研水平和科研管理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5、参与研究管理

随同教科室参与学校区级以上的课题的管理工作,追踪调查、指导这些课题进行动态研究。

以市级以上课题结题工作为平台,协助该课题组成员进行资料整理、实验后测、归纳分析、撰写报告等研究工作。

以每学年校级新一轮教师个人课题研究为契机,组织1—2个团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题研究管理活动,指导教师进行选题、方案撰写、过程研究、积累经验、成果展示等。

6、开展成果汇报

建立教育博客,展示团队成员科研成长历程。

编辑科研信息报,展示团队成员的教育研究观点。

开设研究课、讲座等,展示所带课题组研究成果。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学校组建教科研团队领导小组,教科研团队在校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教科室负责教科研团队相关成员的协调管理,保障科研团队成员及时参加研究活动,为成员提供开展研究活动的条件与环境。

2、经费保障: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予以支持,并加大对教科研经费的投入和管理,根据需要还应及时补充、提高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为更好开展教科研活动提供经费保障。

3、制度保障:制定并逐步完善有关教科研团队的制度,确定成员相关的职责和权益,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团队成员的科研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以点带面,全员参与,集众人智慧,切实推动学校的教科研水平再上一个台阶。篇2:小学科研骨干团队建设方案

一、科研团队指导思想

为积极贯彻“以科研为先导”,扎实推进科研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更快地成长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特成立学校教科研团队。从而充分调动老师的科研热情,发挥团队力量,全面提高学校教科研工作质量,使科研活动机制呈现常态化,真正让教科研成为提高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助推器,我们的口号是“抓好20人,带动200人,影响5000人”。

二、科研团队建设目的

1、改变现有大部分教师单枪匹马独自钻研的科研现状,通过科研团队的带动,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更多的教师成为区骨干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

2、进一步明确学校科研的目标与方向,形成学校科研活动的常态发展,以此形成科研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3、挖掘潜力,整合力量,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增强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

三、科研团队成员招募方式

团队成员应具有努力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志于教科研学习研究,包括已有课题研究的,或喜欢写作的,或喜欢读书的教师,均可积极参加。

1、学校成立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教科研团队建设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2、学校根据教师发展特长,选择课题组、项目组和普通一线教师加入教科研团队,要求区科研骨干教师参加。设置兼职教科员一名。

3、学校青年教师可根据兴趣爱好和特长,自行报名。学校鼓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参与进来。

四、活动原则

1、一起学习:建立学习型团队,可以在一起交流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或研究方式等。

2、参加活动:可组织参加校内外一些培训活动,提高团队成

员的科研能力。

3、交流鼓励:互相沟通,多培养和鼓励成员进行研究,让成员发挥潜力,获得成长。

五、活动要求

1、认真制定本团队的活动计划,力争做到定时间地点,定人员内容。

2、教科研团队可每月活动一次,形式灵活。可以安排理论学习、专题研讨、成果交流等活动,活动内容遵循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原则,重点研究如何通过课题研究指导教改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团队成员可参与学校日常科研活动的策划和开展等。

4、团队成员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实践,结合学校原有要求撰写一至两篇教学论文或案例。

5、科研团队可每年总结一次本团队研究情况或成果。

六、考核奖励

1、表现优秀的团队成员,可优先考虑评先评优,为培养成为区骨干教师搭建平台。

2、团队成员所撰写的论文或案例,质量高的,学校可优先推荐发表和参与相关比赛。

3、团队成员可优先参与各级各类培训活动、课题活动和教科研活动。

4、团队成员可参与学校教师部分科研工作的考评和推选。

5、兼职教科员可享受学校相应待遇。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篇3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科研水平,紧密围绕国家和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实现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决定实施科研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建设。根据学科建设方向以及人才队伍基本状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人才,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学术领军人物和科研骨干,保持学科研究方向和学术队伍可持续发展;挖掘潜力,整合资源,提高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和科技增长点;打造科技平台,稳步推进博士点立项(支撑)学科和一级硕士点学科建设;倡导优良的学术风气,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促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周期

团队建设周期暂定为三年。

三、组建条件

1、团队负责人应具备正高级职称(45岁以下的负责人须具有博士学位),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已形成较明确的研究方向。

2、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不少于3人)。团队成员的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各成员应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3、团队原则上以博士立项建设(支撑)学科、一级硕士点学科、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所、基地等)为依托。

4、团队分为理工类团队、人文社科(含管理)类团队和艺术类团队,具体的组建条件如下。理工类团队:

①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10万元(含)以上;

②近五年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3篇以上或授权发明专利3项以上(1项授权发明专利相当于1篇检索收录论文)或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或出版学术专著1部;

③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得超过45周岁。其中,团队负责人年龄一般不超过58周岁(男)或53周岁(女),二级教授不受此年龄限制,40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人文社科(含管理)类团队:

①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3万元(含)以上;

②近五年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篇以上或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以上或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

③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同理工类团队。

艺术类团队:

① 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5万元(含)以上;

②近五年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篇以上或艺术作品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4幅以上或在省级以上展览及大赛上获得二等奖1项;

③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同理工类团队。

四、申报和审批程序

1、学校原则上每三年组织一次团队的申报工作(新引进的人才可随时申报团队)。在申报时间内,由拟组建团队负责人向所在学院递交《团队组建申请书》,学院审核并择优推荐上报。同一成员,不得同时申请参加两个或以上的团队。

2、科技处进行资格初审,符合申报基本条件的,由校学术委员会(根据需要邀请校外专家)评审,并经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进行公示。公示如无异议,公布获批团队名单,并签订团队建设任务书。

五、建设任务

1、通过团队建设,在多个学科逐渐形成具有明确研究方向并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若干团队,产生一批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学校科研特色与方向的重要科研成果(论文、专利、获奖等),承担一批国家、省、部级各类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创新人才。

2、具体指标如下所示。

理工类团队:

①三年建设期内,人年均实际到位科研经费为10万元(含)以上,其中,团队承担的项目中,必须包括纵向项目2项以上或国家级项目1项(含)以上或项目负责人纵横向累计进款100万元以上或团队横向项目累计经费500万以上;

②三年建设期内,获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成果奖1项(含)以上或人均发表论文被SCI、EI检索收录在2篇(含)以上(1项授权发明专利相当于1篇收录论文);

人文社科(含管理)类团队:

①三年建设期内,人年均实际到位经费为5万元(含)以上,其中,团队承担的项目中,必须包括纵向项目2项(含)以上或国家级项目1项(含)以上或项目负责人纵横向累计进款30万元以上或团队横向项目累计经费100万以上;

②三年建设期内,获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成果奖1项(含)以上或人均发表论文被SSCI、EI检索收录在1篇(含)以上或在《管理世界》、《经济研究》上人均发表论文 1篇(含)以上或在CSSCI/CSCD来源期刊核心版(或扩展版)所列物上人均发表论文2篇(含)以上。

艺术类团队:

①三年建设期内,人年均实际到位经费为10万元(含)以上,其中,团队承担的项目中,必须包括纵向项目2项(含)以上或国家级项目1项(含)以上或项目负责人纵横向累计进款100万元以上或团队横向项目累计经费500万以上;

②三年建设期内,国家级展览及大赛上获奖1项(含)以上或人均发表论文被SSCI、EI检索收录在1篇(含)以上或在CSSCI/CSCD来源期刊核心版(或扩展版)所列刊物人均发表论文2篇(含)以上。

六、管理与经费资助

1、团队负责人由学校聘任,并签订聘任合同。团队成员由团队负责人自行聘任。团队成员在聘期内不得申请或加入新团队。团队负责人如不能完成和履行合同职责,可向学校提出申请解除其聘任合同,并在聘期内不得申请或加入新团队。

2.团队在年度工作完成后,须向科技处提交《团队建设年度进展报告》,并接受学校组织的年度评估和检查。对完成情况不佳的团队,要提出警告,并限期整改。

3、考核合格的团队奖励人年均1、2万。

七、其他

1.只有围绕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以团队成员集体署名(不少于3人)合作完成的科研成果,方可认定为团队取得的成果。

2、省级以上展览及比赛获奖以学校认定为准。项目(课题)、论文、专利、专著、获奖等成果应以大连工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3、具有讲师及以下职称的年轻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可不计入考核指标,同时也不

参与奖励分配,具体人员由团队负责人提出名单;入选团队的成员在申报各级各类项目时给予优先考虑。

4、近五年指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第一个建设期内指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

5、本方案由科学技术处负责解释。

38 39794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