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善后处置方案【精彩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交通事故善后处置方案【精彩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对偶的诗句【第一篇】

1、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

2、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5、我们伫立橘子洲头,漫步湘江*;回清水塘,登岳麓山;徘徊板仓小径,依恋韶山故园。

6、夜饮客吞杯底月,春游人醉水中天。

7、三尺讲台迎冬夏,一寸粉笔画春秋。

8、化险为夷,师徒取得真佛经;怒发冲冠,鲁达倒拔垂杨柳。

9、竹径萧条平生壮志三更梦,云山缥缈万里秋风一雁哀。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1、忠魂不泯一腔热血化春雨,大义凛然千秋壮志泣鬼神。

12、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13、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14、一片苦心育桃李,十载流年孕英才。

1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6、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1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8、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19、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20、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心田似海,纳百川亦可容人。

21、我常想: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

22、东风恶,欢情薄。

23、春水船如天上行,秋色人似画中游。

24、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25、亲贤臣,远小人。

26、满招损,谦受益。

27、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

2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9、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0、鸿门宴桃园盟。

31、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32、**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野心家****,生不如死。

33、昔我往依,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4、品美文若饮甘露,读雅诗如沐春风。

35、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36、人去堂空朝雨暮云难见影,琴调弦绝高山流水少知音。

37、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38、菱花镜孤哉惨听秋风吹落叶,锦机声寂矣愁看夜月照空帏。

39、诚实守信立根本,尊老爱幼树新风。

40、过五关,斩六将。

对偶的诗句【第二篇】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4、茫茫九派流*,沉沉一线穿南北。——《菩萨蛮·黄鹤楼》

5、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七律·登庐山》

6、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7、海日生残月,春风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8、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9、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

10、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1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12、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二首》

1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14、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水调歌头·游泳》

15、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

16、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无名氏《画》

1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1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19、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崔颢《黄鹤楼》

20、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七律·到韶山》

2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22、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西江月·井冈山》

2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24、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肃鬼唱歌。——《七律·***二首》

25、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对酒》

交通事故善后处置方案【第三篇】

一、目的`

为了保护职工的人身安全,确保在交通事故发生时,能够有条不紊地按照预先制定的方案,迅速及时抢救伤员,最大限度降低伤亡伤害程度,为此制定交通事故应急响应预案。

二、依据:有关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三、适用范围:项目部及其所属各作业队。

四、职责

1、副组长职责:

准确掌握事故动态,正确制定抢险方案,执行有效处理措施。及时向有关**汇报。保护事故现场。

2、应急行动组职责:

迅速赶往出事现场,救助伤员,**事故蔓延,保护事故现场。配合交警或****作好事故**和善后工作。

3、救护组职责

制定各种紧急伤亡情况的应对方案和措施并做好救护准备。负责现场受伤人员的紧急护理、治疗和护送。

五、应急准备

事故应急**小组定期**有关全体人员学习交通知识及交通安全、防护等等并储备急救药箱、担架等应急物资,以被应急之用。

六、交通事故应急响应预案

1、自救

发生交通事故后,其他人员应积极地协助驾驶员对伤员就地进行救护。

2、报警和报告

当交通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应尽快报告到应急响应小组现场总指挥部,并拨打110报警。

3、救护

事故发生后,应急响应小组现场总指挥应立即询问事故情况,了解人员伤害情况,并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告知地点、附近醒目建筑物,并派接车员接应。

在急救车未到来前,应使伤员平躺地上,并对其进行急救。发现伤员呼吸障碍,应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发现出血,应迅速采取止血措施,可在伤口近心端结扎,但应每半小时松开一次,避免坏死。动脉出血应用指压大腿根部股动脉止血。

4、疏导交通

在事故区域安排专人负责疏导交通,防止交通堵塞,影响正常的交通通行。

5、现场保护

现场应急过程中,应保护好现场,因救护伤员而移动现场时,要做必要的标记,以满足事后对事故**的需要。

七、事故**

事故**小组在事故紧急处置告一段落后,要及时按事故性质组成事故**小组,作出内容包括:事故的简况、人员财产损失、处置或抢救经过、应吸取的教训、拟对责任人的处理和整改措施等情况的事故**报告。

对偶诗句【第四篇】

宇文所安(1946~ ),原名斯蒂芬·欧文(Stephen Owen)。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1959年移居巴尔的摩。在巴尔的摩公立图书馆里沉湎于诗歌阅读,并初次接触中国诗:虽然只是英文翻译,但他迅速决定与其发生恋爱,至今犹然。1972年获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随即执教耶鲁大学。二十年后应聘哈佛,任教东亚系、比较文学系,现为詹姆斯·布莱恩特·柯南德特级教授。有著作数种,论文多篇。其人也,性乐烟酒,心好诗歌。简脱不持仪形,喜俳谐。自言其父尝忧其业中国诗无以谋生,而后竟得自立,实属侥幸耳。

在宫廷诗中,对偶句是诗体的兴趣中心。“对属能”是迅速作诗的首要必备条件,一旦掌握了这一技巧,朝臣们就能很快地写出中间部分,把精力用来写出精巧的结尾。运用这一技巧只需技术性地修正对偶,创造能力是难于用在对偶中的,并且是超越法则的。

许多重要的文学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在韵律上运用对句法,但从未像中国文学这样严肃地将其复杂化、规范化和合理化。在早期的文章中,对偶被用来加强类比争论的模糊逻辑。对偶适合中国人对平衡和对称的喜爱,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确实以自然界的两两对称论证了对偶的合理:

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刘勰自己写的是漂亮的骈文体。他不仅以自然的两两对称比拟对偶,而且还运用了另一个更微妙的论点阐述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与“高”和“下”的观念一样,一切事物只能在与另一事物的联系中得到解释,它们在同一时刻既是不同的,又是相应的。对偶句的两句诗分别强调对方同和异的方面,通过这种相互关系表现了景象。

这种复杂的对偶理论对于诗人们来说,远不如实际的对偶练习重要。刘勰自己设置了一个四重的对偶分类:(1)语词,(2)历史或神话典故,(3)直接,(4)相反。前面谈到,上官仪被认为提出了六重和八重的分类系统。但这些练习规则都是总结出来的,而对偶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实践产生了各种习惯,如“天”与“地”相配,描写山景的诗句与描写水景的诗句相对。因此,如果诗人仅仅要求技巧上“准确”,许多现成的对偶都是可用的,一个五言描写句实际上是为另一句配对而写。

在五言诗发展的初期,对偶通常不过是形式上的手法,如《咏怀》之一第二联: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由于两句诗中的相应词语对得不工,后来的批评家可能不承认这种句法的对应是“真正”的对偶,但它对对偶的推动是明显的。明月和清风是阮籍从“秋天模式”中抽出的现成要素,但二者不能相互说明,所以也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而下一联的孤鸿也是“秋天模式”的一部分,这一联的对偶较复杂,两句诗中相应词语的联系更接近于后来所谓“真正”的对偶。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清高的孤鸿与普通的鸟相对。既然是夜晚,这些鸟本来应该栖息了,但仿佛是过路鸿雁的叫声惊动了它们,使它们意识到秋天及移栖时间的到来。这一切都与诗人自己的不安情绪相应。在一定范围内,对偶句一联之间的较复杂联系,基于同类相配的技巧要求。“薄帷”与“清风”的相对并不属于同一范围,不能提供像“孤鸿”与“翔鸟”的相对那样清晰的相互解释。

对偶变得越复杂,就越需要读者来完成省略的部分,解释隐蔽的联系。对偶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读诗方法,即从景物的相互对应中找出相同和差异。在前引上官仪的诗中,我们读到:雨霁虹桥晚,花落凤台春。“虹桥”一语本身无法做出明确的解释,上官仪所描写的可能是一道似桥的虹,也可能是一座似虹的桥。这一疑问逗留在读者的脑海中,直到他读了“凤台”一语,才恍然大悟:“凤台”要求对联的第一句所写的是真正的桥。从“是虹还是桥”到“是桥”的转换,是一个伴随着对句的主要进展而直观呈现的过程。从这一具有双重联系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推知,每句诗都是含蓄的条件结构:由于雨过天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虹桥耸立在暮色中;由于花从树上纷纷飘落,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凤台呈现出春天气象。两句诗中的其他要素放在一起,有时仅表现“春天傍晚”,有时要复杂些,如同我们将雨和落花联系起来,两者既可以表示运动的起因,也可以表示平行的运动。

宋之问有一首《陆浑山庄》,是他最好的诗之一。中间二联可作为创造能力在对偶中的作用的范例:

源水看花入,

幽林采药行。

野人相问姓,

山鸟自呼名。

宋之问此处的音调格式是可接受的变格。这两联可以译为:由于看花,我进入水的源头;为了采药,我行走在幽静的树林。山野的人们打招呼,交换姓氏;但山鸟却呼叫它们自己的名字。对偶对中国诗歌的语言有两个最重要的贡献:其一是使句法实验成为可能,其二是使词类转换便利,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使役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都可以根据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而自由转换词类,这是中国文学语言的奇特现象。首先,上引第一联诗运用了句法的曲折。第一句最自然的解释方式是:“我看着花,进入泉水中。”但第二句必须读为:“我走在幽林中采药。”因此,读者只好重新解释第一句:“我进入(即进入树林的深处)泉水的源头看花。”一联诗中通常有一句意义明确,它的句式可以用在较成问题的配对句上。有时如同上述的情况,涉及重新解释一句诗;有时如同上官仪的对句,需要限定模棱两可的意义。在简单的形式中,直陈的诗句出现在难解的诗句前面,这样就允许读者在自然的阅读过程中进行调整。在较复杂的例子中,如同这一首,决定的诗句跟随在难解的诗句后面,这就迫使读者回过头来,对两者的关系产生疑问,校正第一次阅读。在后来的对句大师如杜甫的手中,两句诗可能都是困难的,或一句诗将不可能的解释强加于另一句。

必须强调的是,在大部分重新解释或限定多义性的例子中,其过程都不是有意的。上述阅读第一句诗必须做的调整并不是激烈的,熟悉对偶句的读者可以自动进行调整。这种模糊意义对读者意识的影响,仅是使他感到诗句的不确定性。但我们在后面将会看到,这种模糊意义是实有意义的,因为诗人还看到花落人泉水中。这种对偶方式经常导致中国诗歌语言的一种奇特试验:将事物呈现,但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却是可变换的、未加限定的。

重新建立了第一句诗的意义后,我们让诗人进入了(树林),到达水源。这一行为可能是有目的的(以便去看花),也可能是漫不经心的。“入源”含有沿溪而行的意思,其中还有一个隐蔽的原因,即他知道在源头会找到花树——他追随落花的痕迹上溯,从水上漂浮的花朵推测出前面有花树。这里反过来模仿了陶潜的“桃花源”故事,其中的渔夫正是沿着桃花的痕迹溯流而上,发现了一个乌托邦式的村庄。当然,诗人“入”到水源时,他发现花朵落“入”泉水中——这正是读者被迫放弃了的第一种解释。

这一联诗涉及隐居,与象征性的“归”家及个人的“归”回本性联系在一起。这首诗未引录的首联特别提到“归”,它与泉水之“源”有着隐含的联系。隐蔽的地方将人们与人类社会的世界隔离开来,通过它人们洗净了社会生活的错误动机。“源”是“归”的目标。这一回归过程如何实现在对句的结构中?

两个人类行为的动词“看”和“采”安排在相对的位置上。这种并置加强了两个动词的不同方面:“看”是被动的行为,由某人从自然界的外部实行这一行为,他观察景象,但并未置身其中:“采”较主动,是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这种转变是“回归”过程的一部分,本联诗并置的第二对动词“入”与“行”之间的转变也是如此。“入”隐含了一个处于自然之外的前位置,人们从那里进入自然界,变成与世隔绝,“入”是目标明确的活动,与之相反,“行”并没有直接的空间目标,而是自由自在的移动。在这首诗后面的对句中,随处可看到含有目标的动词与未指明自然行为的意旨的动词并置在一起,其主题与第二联是一致的。

第一句的“花”与第二句的“药”也发生类似的转变,花传统上象征短暂的美,药草则用来调制长生不老药。与贤人失志主题一样,这里的隐居和求仙也联系在一起。这种短暂和永恒的并置关系,由于桃花源的主题而增加了深度。在唐代作家的手中,桃花源中的居民被处理成仙人。这样,两句诗中的并置所包含的转变就意味着从自然界的外部进入隐居,归回本“源”,希望在那里生活得更加健康快乐。

在这种自然状态中,诗人遇见了隐士及其他林中人物——“野人”。这些偶然的相逢是新鲜的,因为他们总是陌生人,他必须“问他们的姓”。与官场社会的公开世界不同,他不需要知道他们的地位或官职。但下句诗的转变甚至更为新鲜自然。首先,宋之问的巧妙构思基于这样一个实际情况:许多鸟的俗名是模仿它们的叫声得出的拟声词,如英语中的“whippoorwill”(夜莺)和“bobwhite”(鹑)。这样,这些鸟呼叫自己的“名”,既是一般的“名”,又是个体的“名字”。“名字”与前一句的“姓”是巧妙的对偶,而一般的“名”只表示鸟的啼声。这一联表现了从相对自然的行为到真正自发的行为的转变:隐士需要被问名,而鸟儿却自发地告知自己的名;隐士仅说出姓,而鸟儿却自发地、亲密地把“名字”告诉诗人。

在这一点上,多疑的读者肯定要问,这种解释究竟含有多少诗人的“本意”?首联第一句的模糊意义及次联的巧妙构思肯定是有意的,至于我们所讨论的首联的各种微妙并置,则可能出于无意,但对句正是通过这些并置,表现了从自然界外部进入隐居的转变。这一类对句超过了大部分宫廷诗人的力量,其中所建立的复杂并置指向最出色的盛唐诗。诗歌语言正变得日益充满思想的和情感的联系,而对偶并置能使人注意到那些内涵丰富的词语的各种联系。因此,不论这些复杂意义是否出于作者本意,都不可避免地成为阅读过程的最后结果。

了解了三部式及对偶句,我们就可以考察完整的宫廷诗。下面引用一首七言律诗,这一诗体的产生发展虽然没有五言律诗久,却与之同时在8世纪的开头十年定格。这是沈佺期的《兴庆池侍宴应制》,作于710年4月6日。

碧水澄潭映远空,

紫云香驾御微风。

汉家城阙疑天上,

秦地山川似镜中。

向浦回舟萍已绿,

分林蔽殿槿初红。

古来徒羡横汾赏,

今日宸游圣藻雄。

宫廷宴会诗的恰当开头方式之一是皇帝的威严光临,经常运用形容帝王威仪的现成词语,如以“动地”描写帝王的到来。沈佺期这首诗的开头富有戏剧性,平静的水池倒映着虚空,但随着帝王紫光及香车的到来,这里突然充满了色彩和动态。沈俭期运用了最流行的惯例,把帝王及朝臣描写成天上的神仙。当诗人俯视池中的倒影时,他“错”把他们的出现当成天上神仙的形象。皇帝驾“云”出现在虚空的倒影中,他的车“御风”,这一词语出自《庄子》,用来描写羽化成仙的列子。

接下来,宫殿群倒影的出现使得凝视水池的诗人产生了一时的错觉:由于宫殿群的倒影添加在天空的倒影上,他错认为它们是天上的宫殿,但又“纠正”了自己的比喻,指出它们是“汉家城阙”。诗人的视界逐渐充实和扩大,从空澄的水池到皇帝一群的来临,再到宫殿群,这一切都是从水中倒影看出来的。接着诗人又从他的“镜子”中看到了京城地区的全景。我们在《感遇》中已看到,旧的虚构需要加以合理化,在这里是宫廷和天的同一;解决办法是一种在唐诗中流行的比喻形式——“迷惑的比喻”,诗人含蓄地或明确地承认比喻的虚构性,他不说“甲是乙”,却说“在我看来”、“我误认甲是乙”。

开头四句写得直率自然,具有戏剧性的秩序和宏壮的音调,接近于盛唐风格。第三联描绘的是狭小的特定景象,这在早期宫廷诗及盛唐诗中都可见到。诗人此时抬起头来,先看到水池周围的景象,然后看到远处的树林。第六句描写耸立于树林中的宫殿,但有一部分被盛开的木槿树遮住了。请注意沈佺期与陈子昂一样也用了“分”这一动词,描写打破视觉延续的某事物的出现。在宫廷诗中,时节经常根据植物的花序确定,如这首诗,一种植物“已”呈现某种状态(此处为”绿“),而另一种则是“初”——开始开花。另一种流行的时序平衡法,是在对句中以“已”和“未”相对。

最后一联指汉武帝的《秋风歌》,写于他在汾阴祭祀后土的一次快乐出游中,前引李峤的歌行描写了这一事件。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携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沈诗最后一联对中宗诗的高雅评价,回到了帝王主题上。但是,诗人不仅是一般地将中宗与汉武帝相比,而是认为中宗诗的“雄”超出了汉武帝。一千多年来,许多帝王试图获得汉武帝横济汾河的同等乐趣,但只有唐中宗成功。第三联精致小巧的泛舟画面超过了汉武帝的强烈感情。从中宗现存诗篇的质量来看,沈佺期的恭维是言过其实的。

唐诗的基本题材在南朝几乎都已完备。只有几种流行于盛唐的诗歌题材在8世纪前罕见,如在路上与某人相逢,彻夜的聚会,私下访问各种亭台楼阁和山间别墅等等。但是,在所有题材中,个人诗和日常应景诗的比例在8世纪初显著地增加了。此时相对地有较大诗集传世的诗人是李峤(209首)、宋之问(196首)、沈佺期(159首)及杜审言(43首);如果除开这些诗集,武后及中宗朝现存的诗篇大部分是描写帝王出游、宴会、送别仪式的应制诗。李峤有一个大的咏物诗集,是特殊的例子。宋之问、沈佺期及杜审言的非宫廷诗不少写于贬逐南方时。因此,虽然大部分日常应景题材都有着持久然而断续的传统,宫廷场合仍然是诗歌创作的主要中心。

38 9169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