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端午节习俗汇聚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实用端午节习俗汇聚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新端午节习俗【第一篇】

粽子,赛龙舟,网友整理了(*),与大家分享。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小学作文)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已经被很多人所遗忘。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端午节即将到来,端午节的来历是很多学生关心的话题。饭菜网为您介绍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民族的节日。

过端午节,中国各地有很多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

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祟之用。

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据说中国古代百姓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最新端午节习俗【第二篇】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传统的习俗是赛龙舟还有吃粽子,其实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各地都不大相同,下面一起去看看各地的端午节习俗吧!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

最新端午节习俗【第三篇】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一样的。

原来,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由于对社会的不公,所以自沉于汨罗江,人们争先恐后地划船打捞屈原,可是并没有捞到。人们很惋惜屈原。

有一个人当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屈原。屈原对他说:“如果你们真的纪念我,就用竹简把糯米和肉裹起来,然后投入江里,不让鱼虾吃掉我的遗体,这就算是祭拜我吧。”那个人听了,立刻醒过来,号召人们划船,将所谓的粽子扔入江里。所以这祭拜方式就经过演化,就变成了今天的赛龙舟、吃粽子的传统习俗。

说完,是不是又觉得自己又多长了一个见识?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有生气勃勃的春节,秋意浓浓的中秋节……但是我最喜欢端午节,端午节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

战国时期,请过为了统一中国,向楚国发兵攻打,但是却攻打不下来。就假装发求和信,楚怀王就打算签下求和信。这是,爱国诗人屈原,他是大臣阻止楚怀王,而受到楚王和众臣的指责,被降职回老家。就在五月初五的时候,楚怀王被秦国杀害,楚国就灭亡了,屈原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心如刀绞。最后抱着一块石头,跳进了楚江里,自杀了。这是,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后来,屈原的爱国精神把老百姓感动了,在屈原投江的那一天,他们都到楚江边,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吃了屈原,就把米饭投进江中,不让屈原被持刀,还在那一天坐小舟去打闹屈原的尸体,后来就出现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和挂艾草的端午节习俗。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不仅是端午节,还有许多节日值得我们去探索,屈原这种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又叫端阳节,有很多奇特习俗,接下来,就让我来为你们介绍介绍一些习俗吧。“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一首有关端午节的民谣。全国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如今的粽子多种多样,璀璨纷呈。

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至于内含的东西,则根据各地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等等。到了端午节,我们可就能一饱口福了。端午节的许多习俗与“五”这个数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比如说端午节那一天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

端午节小孩要佩戴香囊,传说有辟邪之意,实际是用来当佩饰用的,以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扣成索,做出各种不同形状,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南京过端午,每家都会准备一盆清水,在里面加两枚鹅眼钱和一些雄黄,家里的大大小小每个人都要用这种水洗脸,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眼疾!

看了我的介绍,你们知道一些有关端午节的习俗了吗?

最新端午节习俗【第四篇】

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端午节也是如此。端午节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语境下,是非常隆重的节日。

端午节文化历经几千年,质是不变的,这个质就是源于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端午节文化的魅力,使端午节成为非常有凝聚力的节日。每当端午节来临,人们就会包粽子,赛龙舟,插艾香,赠香包。早已由一种礼仪渐变为一种打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烙印、一种融入每个中国人血脉的习惯、一种浸入每个中国人骨髓的文化因子。

因此,我们五年级举行了“端午节习俗研究”综合实践活动。

(一)活动主题:端午节习俗研究

(二)活动目标:

1、了解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每一个华夏儿女非常重视的日子。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与端午节有关的知识。

2、到超市、饰品屋、节日礼品屋等进行参观、调查、访问,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过年的热闹与快乐,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彼此间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社会参与意识。

4,通过屈原的故事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活动人员:五年一班

(四)活动时间:(五)活动分组:

收集文字资料:

摄影:

购买包粽子,叠葫芦的材料:

学习包粽子:

指导老师:(

六)活动准备:

1、活动前,学生通过上网或查找书籍的方式获得端午节的有关资料。

2、教师准备好探究记录表,学生根据表格展开活动。

3、学生准备各种资料(包括小故事、图片,糯米,剪刀,粽子叶等)。

(七)活动注意事项:

1、活动在老师带领下有序进行,注意安全;

2、调查采访时态度诚恳,注意文明礼貌,并做相应的记录。

阶段一:分组确定研究项目(准备阶段)

(一)由中国传统节日引出课题“端午节习俗研究“。

(二)提出可以研究的相关问题:

1、关于“端午节习俗”你了解多少?

2、对于“端午节习俗”你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端午节的来历、饮食文化、文学艺术、民间活动等等)

3、把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为下一步作准备。

(三)学生分组确定研究问题

1、根据问题的类别,学生自由选择,成立研究小组(互相协调)。

2、分组讨论要采用何种研究方法(上网查资料、调查、访问等)。

3、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

4、确定研究专题:

(1)回溯历史渊源——端午节的来历

(2)端午节的饮食文化——吃粽子

(3)端午节的传统风俗习惯——吃粽子,赛龙舟,戴五彩绳,插艾香,赠香包。(4)屈原的诗歌。

(四)分组制定研究计划

1、提供一份研究计划,供学生学习参考。

2、各组制订详细的调查计划和方法,设计调查表格和访问记录表。组员分工,商讨在调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教师及时指导。

阶段二:各小组展开研究计划(实施阶段)

(一)每个小组分头行动,通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径最终获得所研究问题的结果。(小组成员分工协作)

第一组:端午节的来历调查小组。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计划开展活动,有的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有的走向图书馆,搜集关于端午节的资料,最后进行加工整理,编写小报,供大家欣赏。

第二组:端午节的食俗调查小组。

该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到食品批发市场、各大超市,了解端午节期间人们的购物情

况。其中,最重要的是粽子 ,喝雄黄酒。并学习了折葫芦,在现场折,并展示给大家。

第三组:漫话端午粽调查小组。

小组学生通过上网或者查找书籍了解粽子的种类他们了解了包粽子的材料。粽子的品种,从实物到图片、文字,最后到自己亲自动手包粽子,从中感受到活动的无限乐趣。

第四小组:端午节民间习俗。

各小组通过上网,调查,访问的方法了解端午节民间的习俗。了解其中的故事和背景。学生编制五彩线,现场给老师同学送祝福。

(二)各小组整理归纳研究成果。

阶段三:信息交流会,展示动手实践、创作的成果。(展示阶段)

1、交流研究成果。

2、归纳总结各组的研究成果,并展示。

(1)研究“回溯历史渊源”小组搜集了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相关的典故等,并以资料的形式进行展示。制作手抄报。

(2)研究“端午节的饮食文化”小组,主要研究“粽子”的来历、程序及象征意义;,并现场折葫芦。

(3)研究“漫话端午粽”小组,主要研究的是粽子的种类和名称。现场包粽子。

(4)研究“端午民间习俗”小组主要研究的是赛龙舟,插艾香,赠香包。等习俗的来历和方式,学生扎五彩绳。(在展示阶段里,学生为了更好地汇报本组收获,小组成员团结协作,运用了多门学科的知识,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个性特长,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合作性。

3、总结延伸:

(1)活动后,将有关“端午节习俗”的资料归类汇编成册,或制成专题网页,上传到学校网站上展示。

(2)了解中国其他传统的节日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突破了教材和学校的局限,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了解到了许多端午节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访问、查找、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将自己的活动成果以新颖的方式向更多的人展示,社交能力及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此次活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爱好及兴趣,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从主题的选定到小组成员,从制定计划到调查研究,教师只是对各组成员进行必要的指导,没有包办代替的现象。

2、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合作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题的研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同时又是协同互助,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的做法,葫芦的折法;也可以向手工艺人拜师学艺,制作各种有特色的民间物品。

最新端午节习俗【第五篇】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啦。家乡的粽子与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家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家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与楚怀王的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啦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与棉袄两者之间选择。就是说,过啦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啦。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在中医学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因为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是为啦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起义军不杀。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刚扎上的时候,色彩很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啦,掉啦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啦。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锄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装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来晒干的。那时一种长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个黑色的枣核,用手掰开,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这时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来抢去嬉闹调情。家乡的习惯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说一去就把瓜给轰啦,光开花不结瓜。

最新端午节习俗【第六篇】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端午节的时候,有哪些传统的习俗呢?以下是本站网友为大家分享的“实用端午节习俗汇聚8篇”,欢迎大家阅读。

古人以端午为恶日,这一天五毒皆出,所以要给儿童特别的防护措施: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同时,还要用五彩丝线结成索,叫做“长命缕”,挂在儿童颈项、手臂或挂在床帐、摇篮处。成年人则可佩戴香包等饰物。

古人认为端午仲夏,俗称“五毒”的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大量繁殖,易咬伤人,所以端午节的不少习俗都是和“避五毒”相关。

“避五毒”最古老的习俗是采药,同时,人们在端午这天还要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此外,还要饮蒲酒、雄黄、朱砂酒,并在室内喷洒药酒。

菖蒲叶片呈剑形,又称“蒲剑”,古人认为它可以“斩千邪”;艾草是药草,古人认为它可以保持身体健康,招百福。民间传统,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插或悬在门上。

端午有诸多禁忌,从宋代开始就有接出嫁女儿回娘家过端午的习俗,俗称“躲五”。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

最新端午节习俗【第七篇】

说起扬州,自认而然想到炒饭,不过本期要说的是扬州的端午节。过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二千多年来的.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相同的习俗。

提到端午的吃,让人想到的肯定是粽子。扬州的粽子自古就很有名,扬州的粽子和嘉兴的粽子有所区别。“嘉兴的粽子很绵软,比较松软可口,而扬州的粽子很紧实,很有嚼劲,这和扬州人包粽子的手艺有关。扬州人包的粽子有鲜肉、香肠、红豆、蚕豆等,形状有斧头粽子、小脚粽子、三角粽子等。

除了粽子扬州还多一项独特的端午食品――绿豆糕。端午回娘家,带的礼品里必定要有绿豆糕的。

扬州人端午宴的菜谱里必须要有十二红,也代表一年十二个月里,月月红火:烧仔鸡、红烧肉、剁老鹅、烧黄鱼、炒长鱼、炒虾子、炒苋菜、炒蚕豆瓣、拌黄瓜、拌凉粉、咸鸭蛋……显得丰富多彩,以前人家再穷苦,也要在端午这天,烧一条黄鱼,这样才能预示今后的生活红红火火。

喝雄黄酒也是端午不可缺少的,把雄黄、朱砂、蒜头、生姜泡成雄黄酒,在端午的阳光下爆晒。正午时分用蒲艾把子蘸雄黄酒洒在室内户外的各个角落消毒。“赏午”时家人同饮雄黄酒。因为只有在端午的午时才用雄黄,故扬州人有一句俗话:“过了午时不卖雄黄”,以示时过境迁。如果大家看过白蛇转的就知道,白娘子就是因为喝了雄黄酒而显出原形的。

孩子要挂“百索子”端午清晨,大人会给小孩挂上百索子,认为这样可以辟邪。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除了“百索子”,还有“鸭蛋篓”,也是用五色丝线,编织成盛放鸭蛋的篓子,挂在胸前。甚至还有将蚕豆煮熟,串成珠链,也是悬挂用的。为了辟邪,孩子们还要穿上老虎兜,套上老虎鞋。

最新端午节习俗【第八篇】

唐代正式规定端午节为重要节日后,逐渐开始重视起来。各地相同。

端午节这天一早,人们就将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驱虫避邪,保以安康。

早饭前,要先饮一杯雄黄酒,然后再吃用粘米、红枣等包成的粽子。饮黄酒据说可以杀虫害,避百邪。包粽子则是为了凭吊爱国诗人屈原。 这一天,小孩子要戴“五毒兜”,上有绣织的五毒图(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寓意以毒攻毒,确保健康。

济南一些名士在这一天泛舟明湖,聚会畅饮,作诗唱合。

以上这些风习,有些一直延续至今天,如端午节插艾枝,包粽子等,今天在山东依旧很盛行。

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所定的节日。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家家户户都会包一种“中山芦兜棕:。圆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鲜的竹叶来缚棕,里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两种口味。甜粽子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呢,就是咸肉啊,烧鸡,蛋黄,干贝,冬菇,绿豆,叉烧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会闻到淡淡的竹叶香,清香四溢,弥漫整个厨房。

解开扎藤,剥开粽子叶,甜粽子里藏着红红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蒸棕香。两粽子用盘子放在一起,活塞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下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是帮极了!最最令爱吃甜食的我深爱的还是枣红般的甜粽子。端午时节,家里包了一大把粽子,总要送亲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为谢意送给我们。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总有从姨妈,外婆家带来的吃不完的粽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颦鼓动时雷凌凌,兽头凌处雪微微。冲破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这是唐朝卢肇写的《竞渡诗》。十分突出了龙舟赛的宏观场面。然而,在我的家乡广州也有在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俗称“扒龙船”。在端午节这一天村里都会组织一次小型的“扒龙船”比赛。家家户户身强力壮的男人都要参加,女的靠一边,只有观看的份儿。五六条窄窄的,瘦长的舟子,前头是一个大大的龙头。十多个人坐在一起,奋力地划桨前进,力争第一个到达终点。尽管下着针儿般的雨点儿,船上的人淋得遍体湿透,分不清是汗还是雨,但是这点是不要紧的。再这关键时刻,赢了比赛才重要。划完龙船的男人会在中午的.时候聚集在村里的大祠堂内吃一顿丰盛的“龙船饭,然而我们村里的女人也是没份参加的,所以,到底有什么菜式我也不清楚,因为,我是女孩子。

村里的“扒龙船”太小儿科啦!对我来说一点也不过瘾。要看还是电视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龙舟赛。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条“传统龙”参加角逐。长长的龙船上坐满了肌肉鼓鼓的大汉。中间是鼓手,前头的人呐喊助威,声势震天,霸气。威风,震撼。细雨霏霏,江水涌涌。在此,男儿尽显勇敢,坚强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龙船”的风俗是不常见的,因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节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轰轰烈烈,激情热闹。这就是我家故乡端午节的独特之处所在。

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头别有一番滋味。

六年级:279421390

48 3079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