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端午节的习俗精美汇聚【精彩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2024年端午节的习俗精美汇聚【精彩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2023年端午节的习俗精美【第一篇】

端午节,本名“端五节”,又称为“端阳节”、“重五”、“重午”等,是的传统节日。每到端午节的时候,人们都要吃粽子。

古籍中记载,唐朝的粽子除了用粳米之外,还有粟子、大枣等配料。唐朝京城长安的百姓在端午节时常吃一种特殊的“百索粽子”。人们通常把粽子缠上许多色彩绚丽的丝线、编织着花纹的草索,所以称之为“百索粽子”。而且这天,唐朝长安的皇宫中还往往要赶制出许多粉团粽子,让人们用小角弓去射,谁射中就送给谁吃。

赛龙舟。相传因屈原当年投江后,曾有许多的船只前往打捞,渐渐就形成了在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唐朝也不例外,当时,在南方过端午节就有赛龙舟的风俗。

唐朝的人们在端午节这天常要身佩五色丝线编成的彩带,这种五色丝线编织成的彩带称为“长命缕”、“五色缕”、“续命缕”。每到这天,唐朝京城长安的女子们喜欢在身上佩戴五色丝线编成的彩带。当时民间流传着佩上这种带子可以延年益寿的说法。唐朝大臣权德舆曾因在端午节得到过皇帝赏赐的五色彩带,他就欣喜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真实地描绘了端午节佩戴五色彩带的习俗。除了在身上佩戴五色丝线编织成的彩带,唐朝的人们还喜欢在端午节用数种颜色的丝线编成丝条,缝成圆圆的镯子的模样,给孩子们戴在手腕和脚腕上,据说这样可以祈求吉祥如意,平平安安。

唐朝的端午节在民间还流传着互赠礼物的习俗。人们总是要互相赠送彩丝编织物或其它物品。唐太宗李世民在端午节时赠给大臣长孙无忌和杨师道绢扇时说道:“庶动清风,以扬美德。”唐朝的端午节期间,亲戚朋友以及同僚、同学之间,互送礼物,已经蔚然成风。

更有趣的是,唐朝的端午节还有送肚兜的习俗。肚兜又称“裹肚”、“护肚”,因此这种风俗又称为“送裹肚”。肚兜是用红布剪成椭圆形的,上面有绣花图案,肚兜的大小刚好护住孩子的腹部,肚兜上有带子,可以系在孩子的脖子上,左右用带子捆在腰间。因为端午节后,天气逐渐炎热起来了,孩子晚上睡觉戴上肚兜可以避免受凉感冒。人们还特意在肚兜上绣蟾蜍或五毒的图案,用以避邪,驱除毒害。

此外,唐朝的端午节还有给皇帝制作进贡铜镜的习俗,这是唐朝的制镜工匠的一个独特习俗。每年端午节的正午时分,唐朝的制镜工匠就在扬州的长江中心的船上铸造铜镜,专门进贡给皇帝,称为“天子镜”。对此,唐朝诗人白居易在《百炼镜》一诗中写道:“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琼粉金膏磨莹已,化为一片秋潭水。镜成将献蓬莱宫,扬州长史手自封。人间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飞天龙。”

挂镜——东汉张衡的《论衡》提到在端午这天午时以铜镜磨砺生光,作阳燧向日取火。唐代五月五日午时于扬州扬子江心铸铜镜,以进贡皇帝,称为“天子镜”,这也是辟邪之意(见《唐国史补》)。现在有些地方仍流行于端午节在门前挂镜驱邪。

桃印——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源于上古神荼、郁垒祛鬼门神之传说。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续汉书?礼仪志》:“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世的悬钟馗像、昧符、吉祥葫芦等均类此。

葫芦——《燕京岁时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这是清代之俗。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更为好看,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意为“倒灾葫芦”。

炒五毒——江苏中部以韭菜、茭草(或金针菜)、木耳、银鱼、虾米等(象征蟾蜍、蝎子、壁虎、蛇、蜈蚣等五毒)同炒,过去是端午的必备菜肴,但现在已少见。山东南部江苏北部以辣椒、葱、姜、蒜、香菜五种有刺激的东西混合一起炒也叫炒五毒,一般餐馆都可以点到此菜。河北等地则吃“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端午节各炉食铺有“五毒饼”出售。

打午时水——台湾在端午节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大甲镇砧山上的剑井,传说是当年郑成功插剑祷泉的地点,又相传鎑砧山盛产各种灵药仙草,于是每年端午节,剑井旁边争汲午时水的人总是挤得密不通风。但河北有些地方则忌端午节打井水,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往往于节前预汲。

斗草——《物原》云:“始于汉武”。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群婴斗草图》,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我们儿时多用车前草的花轴,),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

躲端午——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娘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已有,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鸭蛋络子——江苏一带端午节孩子兴挂“鸭蛋络子”,一般是将与棕子一起煮熟的咸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似亦“百索”遗风之一种。

吃十二红——过去,在南京一带流传“端阳十二红”的说法,用红色(或近于红色的黄、橙色)的花卉、水果、菜肴如雄黄酒、黄鱼、咸鸭蛋、火腿、油爆虾、烧鸭、苋菜、玫瑰砂(糖)、月季花、石榴花、樱桃、枇杷等作为在这一节日里人们欣赏、品味的物品,以烘托端阳的节日气氛。

2023年端午节的习俗精美【第二篇】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中国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中国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中国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2023年端午节的习俗精美【第三篇】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啦。家乡的粽子与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家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家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与楚怀王的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啦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与棉袄两者之间选择。就是说,过啦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啦。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在中医学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因为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是为啦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起义军不杀。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刚扎上的时候,色彩很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啦,掉啦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啦。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锄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装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来晒干的。那时一种长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个黑色的枣核,用手掰开,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这时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来抢去嬉闹调情。家乡的习惯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说一去就把瓜给轰啦,光开花不结瓜。

2023年端午节的习俗精美【第四篇】

我们家乡有许多的风俗习惯,节日自然也很多。有春节灯节、青明端午、中秋重陽……从小到大,我们都是伴随着这些年年依旧的节日和亲人一起度过一年又一年的。这些节日包含一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凝聚着浓浓的血脉亲情。然而我最喜欢的节日是端午节,对它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同时也热情地急切地欢迎着它的到来。

每一次过端午节都是非常开心快乐的,我们用一颗热爱的心去感受端午节给我们带来的无限愉快与乐趣,我们的收获可大了。

端午节最受欢迎的食物便是粽子了,那天是要吃粽子的。每逢端午节,基本家家户户都有几大串。勤劳的妈妈灵活地用双手做出了一个个美丽惹人的粽子,我们看在眼里,如此简单的做法准不会呢?说不定我比你们做得更好呢,可别小看我,于是我决定在母亲面前“大显身手”,让妈妈看看我有多么的聪明。可不知怎的,我做的粽子始终没有母亲做的那样好,有时还有些小漏洞会漏米呢。母亲在一边看着笑个不停,然后熟练地教我做。做完了后,母亲用绳子把一个个粽子捆住,再成一串,大约有七、八个,之后放进锅里煮熟。

开饭了,粽子被送上了桌。把包装叶剥去,黄澄澄的肉食展现在我眼前,迫不及待地沾了点白沙糖就投进了嘴里,味道美极了,我津津有味地吃了几个,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你知道粽子有几个角吗?”大哥突然问。“五个”我脱口而出。“年年吃粽子,它有多少个都不知道。来,仔细瞧瞧。”母亲递给我一个粽子笑着说。 “你可知道端午节的由来了”母亲望着我问。“它是传统下来的,哪有什么由来。”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时大哥有点得意地说:“是为了纪念旧战国时代楚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直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等都值得我们学习。”我瞅了大哥一眼,嘟起小嘴说:“我也要向屈原学习,爱真理、爱正义、努力学习,好好保卫我们的祖国。”爸爸妈妈大笑起来,笑得是那样的开心,粽子吃得更有味、更香了。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的风俗习惯外,有时还要划龙舟比赛。主要是在一些大河上进行的,在我们的家乡就是清水江了,清水江也有点著名哦,有时间你也来看看。江岸两边埃埃挤挤地站满了人,肩并着肩,脚跟并着脚跟。看,比赛船只正处在同一战线上,每位队员正沉着地等待着发号令。“啪”号声已响,各位船员紧张而又熟练地操纵着船浆,不停地有规律地在水中划动着。此时此刻,各队的“啦啦队”也正在兴奋地舞动着,呐喊着,为自己所支持的船队助威。进入了高|潮阶段,真是精彩极了,热闹极了,鼓声、呐喊声混成一片,震耳欲聋,翻过几座山坡都能听见。船员那雄健的姿势,必胜的信念,令我赞叹不已。其实,胜败与否,在他们心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发挥出了真正的最高的技术水平,精神可喜。

端午节,十次有六次还吃杨梅呢。那墨红的果实,甜甜的果汁,真是美味可口,又酸又甜。令人越吃越想吃,不过,吃多了,牙齿有些酸痛。因此小孩子还唱道:“杨梅,杨梅真好吃,吃完过后真难过,请找个地方坐一坐。”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又何止这些呢。可我的笨笔写不出多少,就让它在我心中珍藏着吧,让我从内心去体验那些风俗习惯,去感受它独特的“美”。

端午,端午,你是我追求的见证,我一定坚持正义,更会向往你的“美”。

2023年端午节的习俗精美【第五篇】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一样的。

原来,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由于对社会的不公,所以自沉于汨罗江,人们争先恐后地划船打捞屈原,可是并没有捞到。人们很惋惜屈原。

有一个人当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屈原。屈原对他说:“如果你们真的纪念我,就用竹简把糯米和肉裹起来,然后投入江里,不让鱼虾吃掉我的遗体,这就算是祭拜我吧。”那个人听了,立刻醒过来,号召人们划船,将所谓的粽子扔入江里。所以这祭拜方式就经过演化,就变成了今天的赛龙舟、吃粽子的传统习俗。

说完,是不是又觉得自己又多长了一个见识?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有生气勃勃的春节,秋意浓浓的中秋节……但是我最喜欢端午节,端午节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

战国时期,请过为了统一中国,向楚国发兵攻打,但是却攻打不下来。就假装发求和信,楚怀王就打算签下求和信。这是,爱国诗人屈原,他是大臣阻止楚怀王,而受到楚王和众臣的指责,被降职回老家。就在五月初五的时候,楚怀王被秦国杀害,楚国就灭亡了,屈原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心如刀绞。最后抱着一块石头,跳进了楚江里,自杀了。这是,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后来,屈原的爱国精神把老百姓感动了,在屈原投江的那一天,他们都到楚江边,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吃了屈原,就把米饭投进江中,不让屈原被持刀,还在那一天坐小舟去打闹屈原的尸体,后来就出现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和挂艾草的端午节习俗。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不仅是端午节,还有许多节日值得我们去探索,屈原这种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又叫端阳节,有很多奇特习俗,接下来,就让我来为你们介绍介绍一些习俗吧。“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一首有关端午节的民谣。全国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如今的粽子多种多样,璀璨纷呈。

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至于内含的东西,则根据各地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等等。到了端午节,我们可就能一饱口福了。端午节的许多习俗与“五”这个数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比如说端午节那一天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

端午节小孩要佩戴香囊,传说有辟邪之意,实际是用来当佩饰用的,以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扣成索,做出各种不同形状,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南京过端午,每家都会准备一盆清水,在里面加两枚鹅眼钱和一些雄黄,家里的大大小小每个人都要用这种水洗脸,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眼疾!

看了我的介绍,你们知道一些有关端午节的习俗了吗?

2023年端午节的习俗精美【第六篇】

鄂州百姓为了表达对屈原的敬仰与怀念之情,还在各地修建了一些建筑物,供人们祭祀纪念。

史载,明正德年间,副使恽巍在西山绝顶(现西山松风阁北面)建望楚亭一座,取屈原诗“乘鄂渚而反顾兮”之意。后毁重建,以示对屈原的怀念。

清光绪《武昌县志》载:鄂州城区小东门外建有“三闾大夫庙”,在县东北。祀屈原,俗传屈原之女寻父至此,故立庙祀之。“今三闾大夫庙,在县治小东门外江滨,额题‘忠洁王庙’(后来毁掉)。”

因受时代和地理环境变迁的影响,鄂州地区端午节有些习俗消失了,如喝雄黄酒,当代人知道有毒副作用后,不再饮用了,有的习俗则保留了下来,沿袭了几千年。在华容一带,出嫁之女,此日要回家探望父母;各地有吃粽子、咸蛋的习俗;临江还有用独蒜及艾叶煮蛋吃的风俗;食品店用木模制作并售卖芝麻糕和绿豆糕等食品。

龙舟竞渡要在农历五月初三至初五举行。龙舟按地区分白、黄、红、青四色,约百余只,各船桨手(又称“桡子”)均着龙舟本色服装及头巾。竞渡时,南湖(现已成为明堂体育场)四周铳炮齐鸣,各桨手高呼口号:“桡子!啊!嗬嗬嗬……”水面上,百舟竞发;湖岸上,观者如潮,气氛热烈。获奖物品多置于彭家山、九曲亭及魁星阁(今明塘路新世界商厦东北)等处。各船选手弃船抢岸后还要长跑一段,后来居上者必须从侧面抄上前面一名选手,到达终点,才算夺标。

端午节后,人们将艾叶剪短泡入温水盆内,用水给小孩洗澡,据说可以祛痱止痒。

清光绪《武昌县志》载,鄂州端午节习俗还有“俗谓初五为小端阳,十五日为大端阳”。农历五月十五至十八为大端午节,有放神船的盛举,俗称“茅船会”。神船俗称茅船,下面用旧木船底做神船底,上扎2层楼阁,飞檐翘角;前扎龙头,后扎凤毛,中间扎有金花圣母等数十尊神像,神像着绣花缎子衣服,戴的耳环系纯金制成(船放入大江时,衣服、耳环都取下来,次年再用),神像栩栩如生。

1949年后,端午习俗保留了吃粽子和用雄黄酒涂抹小伢身体以避虫害的习俗。五月初五这天,家家户户均插菖蒲、艾叶于门首及窗户上;中午,点燃雄黄熏于室内阴暗角落,如床、柜、箱子的底部暗处,用旧脸盆烧中草药末燃烟,以熏虫之用;从中药铺购回配好的中药香料粉,用针缝于布绸做成的香袋中,挂在身上。

泽林镇泽林村纪念屈原的日期定在五月十五至五月十八之间,据说是泽林人民得到屈原沉江消息时已是五月十五了,故一直延续下来,每年端午风俗要祭游龙舟、唱会戏。1993年,泽林重启这种民间活动,除了游旱龙舟、唱会戏之外,还举办吟诗作赋、书画展等活动。

在梁子湖区沼山镇,还有穿花龙舟表演习俗,20xx年开始,曾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龙舟大赛活动,获得金奖和银奖。

近年来,龙舟竞渡活动也逐渐恢复。

2023年端午节的习俗精美【第七篇】

那是诗魂最后给世人悲壮的吟唱。

在汩罗江边轻身一跃。

却将离骚留给后人长考。

路漫漫乞上下而求索。

舞一曲壮歌长剑。

让楚国百舸争流。

用艾草香熏过的角黍。

伴随着九歌里旋转的韶舞。

汩罗江啊,你是否仍然在沉思。

奔流不息的绿水。

和岸边的萎萎芳草。

穿过时空隧道寄来了汩水上美丽的思情。

包裹着岸边屹立的那颗头颅中的粒粒心事。

那是诗人瑰丽珍奇的琼佩。

雄黄已经发散开浑厚的酒香。

菖蒲把屈原的美德颂扬一曲。

豪壮的悲天悯人的音律。

在中华大地上数千年荡气回肠。

纵是千帆追逐也难以弥补的细节。

就让震耳发聩的鼓声催动龙舟。

让屈子的情感穿越时空。

像是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

将我们可爱的中华民族照亮。

诗歌二:端午思。

年年思,年年思。

那伟大的英雄,

你的正义的灵魂啊!

早早的住进了中华民族的心中。

年年思,年年思。

那伟大的诗人,

你的篇章啊!

是我们万代歌颂的精神。

年年思,年年思。

我伟大的民族骄傲啊!

今日是你的节日呀!

就让我为你敲起那民族的鼓声吧!

年年思,年年思。

诗歌三:端午梦呓。

这是我的祖国。

云雾弥漫,夜长昼短。

我以婴儿的姿态。

眷念您的胸怀。

高墙疏离我与大王。

馋陷断送六国江山。

故园萧杀,我匍匐于您脚下。

梦中我满腔热血,一身正气。

忠言直谏换取折翅民间。

楚宫日夜宴舞,华庭糜醉。

郢都城外。

饿殍离丧,哀嚎连连。

汉北遥望,楚地风流。

“离骚”剑指苍穹。

战火灼伤我的尊严,梦想尽葬。

所有的漂泊与幻想。

饱蘸苦难。

所有的抱负与抑郁。

羽化诗行。

我在“楚辞”中悲歌放逐。

只将破碎的山河。

于血脉中珍藏。

梦醒回头,襟湿鬓乱。

想张仪巧舌断盟。

白起挥军破郢。

楚声纷纷鸟兽散。

长歌当哭啊。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安能以皓皓之白。

蒙俗世之尘埃?

不息的湘流啊。

鱼腹棺椁忠骨!

无论时光飞逝千年。

江山变迁,历史如何改写。

有一种思念,永远不会灭绝。

因为每个人心中,都住着祖国。

那是我们的母亲!

诗歌四:端午节我没有看到夕阳的挽留。

泥泞的河滩上。

穿上屈原遗留的鞋子。

白鸽急速飞来。

雕琢着我的长发。

夕阳是你的眼神在河中的倒影。

我跳了下去。

没有回头。

永不回头。

那一刹的温柔。

我还是没有看到夕阳的挽留。

诗歌五:端午别样。

赏端午十里画廊:

蓝天丽日,祥云柔波。

绿树青草,行人缀花。

宁静天、地、人和的轴。

袅绕一缕过往的云烟……。

分秒的别样呐。

她搭一件蕾丝白衫。

流连溟溟时光河岸。

寻找夫子遗失的鞋子。

皱褶里别样呐。

她采一把古代艾草。

拨开那些芳香的字眼。

插在一部诗集的峰巅。

生生的别样呐。

她家乡别有一湾海港。

万人划“神十”的龙舟。

巧答昨日《天问》回响。

将养的别样呐。

她心的果核依然坚挺。

她肉身的紫色浆果啊。

时而浑圆,时而烂掉。

谁见枝头飞旋的魔方?

2023年端午节的习俗精美【第八篇】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其实端午节除了放假最让人开心之外还有的看点就是赛龙舟了。这是一个既有的吃又有的玩的节日了,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遇到别人问你的时候就可以告诉他了,这个端午你不会过的无聊了。

48 30086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