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及专项测试题全套资料【汇编6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与专项测试题涵盖古诗背景、主题、意象等内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与掌握古诗。是否能提升学习兴趣?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及专项测试题全套资料”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及专项测试题全套资料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 篇1

1

【唐】虞世南

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书法家。字伯施,余姚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曾赐爵水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世因称“虞秘监”或“虞水兴”。唐大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

注释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清露:清纯的露水。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发出。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疏桐:高大的梧桐。

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藉(jiè):凭借、依赖。

译文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2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作者简介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注释

乞巧节: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旧时风俗,妇女们于这一天牛郎织女相会之夜穿针,向织女学巧,谓乞巧。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几万条:比喻多。

译文

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古诗赏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3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年)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

注释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悲:悲伤。

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们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译文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古诗赏析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是一个通假字;“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憾之情。

“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4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临安:现在浙江杭州市,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建都于临安。

邸(dǐ):旅店。

西湖:杭州的著名风景区。

几时休:什么时候休止。

熏(xūn):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直:简直。

汴州: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译文

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

淫靡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

5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汉族,浙江临安(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注释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shì):依靠。

喑(yīn):哑。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究: 终究,毕竟。

天公:造物主,这里指天帝。

重:重新。

抖擞: 振作精神。

降:降生。

九州:中国。

风雷:风、雷一般的样子

译文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6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注释

暝(míng):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女子。

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留:居。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古诗赏析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写到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忧无虑呃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7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简介

张继,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古诗赏析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8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本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为清初权臣明珠的儿子。其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以小令见长。

注释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译文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古诗赏析

上片“山一程,水一程。”描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读者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词人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晚人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备就寝;然而夜深了,“千帐”内却灯光熠熠,这是因思乡而失眠,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

下片开头“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紧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首先山长水阔,路途本就漫长而艰辛,再加上塞上恶劣的天气,就算在阳春三月也是风雪交加,凄寒苦楚,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境遇,让词人对这表面华丽招摇的生涯生出了悠长的慨叹之意和深沉的倦旅疲惫之心。“一更”二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这使词人发出凄婉的怨言:“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还是这塞上“风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气。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片“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从“夜深千帐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景入心的表现,满怀心事悄悄跃然纸上。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泊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五年级语文上册日积月累、古诗词默写卷 篇2

一、默写古诗《蝉》。

(唐)虞世南

, 。 , 。

二、把下列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填写完整。

不饱食以终日, 。——葛洪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 。——陶渊明

,白了少年头, 。——岳飞

多少事,从来急; , 。 , 。——毛泽东

三、默写古诗《乞巧》。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

,穿尽红丝几万条。

四、默写古诗。

示儿

( )

, 。

, 。

题临安邸

( )

, 。

, 。

己亥杂诗

( )

, 。

, 。

登鹳雀楼

( )

, 。

, 。

五、把下列关于勤俭节约的格言警句填写完整。

居安思危, 。——(唐)魏征

,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

一粥一饭, ;半丝半缕, 。——(清)朱用纯

六、默写古诗。

山居秋暝

( )朝:

空山新雨后, 。明月松间照, 。

,莲动下渔舟。 ,王孙自可留。

枫桥夜泊

( )朝:

月落乌啼霜满天, 。姑苏城外寒山寺, 。

长相思

( )朝:

山一程,水一程, , 。

风一更,雪一更, , 。

渔歌子

( )朝:

西塞山前白鹭飞, 。 , ,斜风细雨不须归。

七、默写古诗。

观书有感

( )朝: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测试题(一) 篇3

一、读拼音,写词语。

jì zǔ yān xūn hánɡ zhōu jū shù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及专项测试题全套资料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及专项测试题全套资料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及专项测试题全套资料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及专项测试题全套资料

nǎi wēng jǐ hài bù jū yì gé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及专项测试题全套资料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及专项测试题全套资料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及专项测试题全套资料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及专项测试题全套资料

jì sǎo hánɡ zhōu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及专项测试题全套资料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及专项测试题全套资料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翕张:一合一张。

B.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硎:磨刀石。

C.死去元知万事空。 元:第一。

D.万马齐喑究可哀。 喑:沉默。

2.诗名“题临安邸”中“题”的意思是(  )

A.题目; B.题名,命名; C.书写,题写。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死去元知万事空(元:同“原”,本来。)

B.万马齐喑究可哀(喑:沉默。)

C.随意春芳歇(歇:睡。)

D.默而识之(识:记住。)

4.与“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表达不同的诗句是(    )。

A.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C.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D.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祭( jì) 姓龚(gōng) B.熏得(xūn ) 醉酒(zuì)

C.汴州(biàn) 齐喑(yīn) D.抖擞(shǔ) 邸居(dǐ)

6.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已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已亥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B.《示儿》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也是遗嘱。

C.“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万马齐喑”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D.“天公”就是老天爷,“重抖擞”就是重新振作起来。

7.下列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B.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C.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D.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8.下列关于《示儿》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的内容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临终时写的绝笔诗

B.这首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

C.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绪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D.这首诗语言精雕细琢,有助于流露出真情,使诗更美、更感人。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或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暖风熏得游人醉(沉醉),直(一直)把杭州作汴州。

B.九州生气(朝气蓬勃的局面)恃风雷,万马齐喑(黑暗)究可哀。

C.王师北定(平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你,你们)翁。

D.题(书写,题写)临安(南宋都城,现在的浙江省杭州市)邸。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乃致(nǎi) 熏黑(xūn) 死去原知万事空

B.依恃(shì) 已亥(yǐ héi) 但悲不见九洲同

C.喑(àn)哑 祭祀(jì sì) 九州生气侍风雷

D.府邸(dǐ) 汴州(biàn) 万马齐喑究可哀

1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入括号里。

(1).山居秋暝(  )

A.昏暗。 B.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2).随意春芳歇。(  )

A.尽。 B.休息。

(3).枫桥夜泊(  )

A.停船靠岸。 B.恬静。

(4).聒碎乡心梦不成。(  )

A.城外围着城的墙。 B.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12.对《山居秋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表达了诗人隐居的闲适和对山水田园的喜爱之情。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写人,传达出诗人喜爱这里的自然生活中人物的美。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之所以有名,只是因为用了“照”“流”两个动词。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诗人留恋此处景美、人美、留恋隐居生活的心声。

1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错误的一组是( )。

A.秋暝(míng) 浣女(huàn)

B.榆关(yú) 聒碎(kuò)

C.姑苏(gū) 竹喧(xuān)

D.帐灯(zhàng) 随意(suí)

14.《枫桥夜泊》一诗中作者听到的有( )

A.月落 寒山寺 B.乌啼 夜半钟声

三、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得打“√”,错得打“×”。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了秋天雨后山间的美景。( )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字写出了诗人的心情。( )

3.《长相思》的作者是清代纳兰性德,“长相思”是词牌名。( )

4.“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语序倒装,正确的语序应为“浣女归竹喧闹,渔舟下莲动。”( )

四、填空题(根据语境填诗句或名言。)

1.很多诗人借牛郎织女的动人故事创作诗歌,表达情思。如林杰的《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 。家家乞巧望秋月, 。”

2.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还不忘叮嘱儿子:“ , 。”

3.《己亥杂诗》中,希望打破陈旧教条,选拔有用的人才的诗句是:“ , 。”

五、把下列诗词名句补充完整。

1.山外青山楼外楼, ?

2.月落乌啼霜满天, 。

3.竹喧归浣女, 。

4.随意春芳歇, 。

5.青箬笠,绿蓑衣, 。

6. ,非是藉秋风。

7.九州生气恃风雷, 究可哀。

8.我劝天公重抖擞, 降人才。

9.欲把西湖比西子, 总相宜。

10.等闲识得东风面, 总是春。

六、根据诗意写出诗句。

1.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2.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3.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4.竹林里传来喧闹声是洗衣的女子回来了,荷叶摇动,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的宁静。

7、诗词曲鉴赏。

读古诗,完成练习。

(一)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几时休: 。 熏: 。 醉: 。

2.对画线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描写了杭州的美景和繁华,体现了诗人对杭州的喜爱及赞美之情。

B.景物描写,体现出杭州的美丽。

C.这两句诗是对统治者糜烂生活的直接描绘,表达作者对他们醉生梦死生活的讽刺。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二)

已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1.解释字词。

生气: 恃:

2.下列对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B.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3.用自己的话说说“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这两句诗的意思: 。

4.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描述最正确、全面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祈求上天的口吻,呼唤风雷般的变革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B.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期盼上天不拘一格地降下人才的迫切心情

C.作者表达了只有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更有生气的观点

D.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朝野臣民噤声的现状的无限悲哀。

(三)

《示儿》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是 时期 (填人名)的绝笔,诗中作者以 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 , , 的无比渴望。

3.解释以下词语的意思。

九州 。 元: 。无: 。

但: 。 乃: 。

4.诗中,诗人临终前的遗憾是“ , 。”,诗人的遗愿是“ , 。”(用原句回答)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爱国之情,我还能写出积累的爱国诗句。

① ②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祭祖 烟熏 杭州 拘束 乃翁 己亥 不拘一格 祭扫 杭州

二、选择题。

1.C

2.C

3.C

4.C

5.D

6.D

7.D

8.D

9.D

10.D

11(1).B(2).A(3).A(4).B

12.C

13.B

14.B

三、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得打“√”,错得打“×”。

× √ √ √

四、填空题(根据语境填诗句或名言。)

1.牵牛织女渡河桥 穿尽红丝几万条

2.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3.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五、把下列诗词名句补充完整。

西湖歌舞几时休

江枫渔火对愁眠

莲动下渔舟

王孙自可留

斜风细雨不须归

居高声自远

万马齐喑

不拘一格

淡妆浓抹

万紫千红

六、根据诗意写出诗句。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七、诗词曲鉴赏。

(一)

1.几时才能停下。    吹。   陶醉。

2.C

3.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女、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醉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又似当时的人们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风气,使那些逃难者竟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并陶醉其中,竟把杭州当成了曾繁荣的宋朝首都汴州。

(二)

1.活力,生命力。这里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依靠

2.B

3.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4.A

(三)

1.死去元知万事空 家祭无忘告乃翁

2.南宋 陆游 遗嘱 收复失地 洗雪国耻 统一祖国

3.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这里代指的是中国;本来;不要 ;只是;你的

4.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5.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文章目录 篇4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

五年级语文上册日积月累、古诗词默写卷

五年级上册古诗专项测试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测试题(一)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测试卷(二)含答案

五年级上册古诗专项测试 篇5

一、我会选。

1.下列诗句名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但悲不见九州同 九州生气恃风雷 B.王师北定中原日 南望王师又一年

C.直把杭州作汴州 飞流直下三千尺 D.西湖歌舞几时休 物是人非事事休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鹰隼(一种凶猛的鸟)试翼,风尘吸张(一张一合)

B.天戴其苍,地履(鞋子)其黄

C.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华美瑰丽,富丽堂皇)

D.干将(古代宝剑名)发硎(磨刀石),有作其芒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的“故”意思相同的是( )

A.两个年轻人一见如故,谈得非常投机。

B.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他在课堂上常常明知故问,以求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C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D.学习不能学了新的就忘了旧的,要时常复习,温故知新,才会真的进步。

4.下列句中的“下流”与“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中“下流”的意思相同的是( )

A.这次比赛中,最下流的作品都比往年的作品质量要好。

B.此地位居长江下流,水势不可阻挡。

C.这种行径只能说明他们的卑鄙和下流。

D.他居然连这种下流的话都说得出来,真是个无耻之徒。

5.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爱国”这一主题的是( )。

A.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B.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C.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D.昨夜江边春水生,艨瞳巨舰一毛轻。

6.下列关于《示儿》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语音精雕玉琢,有助于流露出真情,使诗更美、更感人

B.这首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

C.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绪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D.从诗的内容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的绝笔诗

7.下列关于《山居秋暝》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的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B.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之情

C.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前一句写静景,后一句写动景,动静结合,写出了山间的静谧感

D.这首诗通过写山水田园的清新宜人,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8.乐乐读书方法不对,记不住内容,他的哥哥可以用下面( )来提醒他;小兰读书总是不用心,往往半途而废,你可以用下面( )来劝说她。

A.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C.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D.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二、积累与运用。

1.补充诗句,并在括号内写出所填词语的意思。

(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 ?( )

(2)九州生气恃风雷, 究可哀。 ( )

2.根据古诗文填空。

(1)《示儿》和《题临安邸》都是爱国诗,《示儿》是写给 的,表达的爱国情;《题临安邸》

是写给 的,表达的是亡国恨。

(2)《枫桥夜泊》的作者是 代的 ,《山居秋暝》的作者是 代的 ,

两首诗写的都是 季的景色。《枫桥夜泊》中写景的诗句是“ ,

”;《山居秋暝》中写景的诗句是“ , ”。《枫

桥夜泊》通过一个“ ”字,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三、根据所学知识连线。

1.读一读,连一连。

垂緌饮清露 天光云影共徘徊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青箬笠,绿蓑衣 流响出疏桐

半亩方塘一鉴开 斜风细雨不须归

2.把相关古诗词、作者及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连线。

《示儿》 王维 喜归自然的隐居者

《山居秋暝》 陆游 孤独忧愁的游子

《枫桥夜泊》 张志和 国家至上的爱国者

《渔歌子》 张继 自由快乐的渔翁

四、火眼金睛,辨别真伪。

1.结合诗词句判断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1)随意春芳歇(休息),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自可留。 ( )

(2)姑苏(苏州的别称)城外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夜半钟声到客船。( )

(3)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山海关)那畔(那边,指关外)行。 ( )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题临安邸》中的“汴州”指今浙江省杭州市。 ( )

(2)《枫桥夜泊》一诗借一个“愁”字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

(3) 《长相思》表达了作者对边塞军旅生活的厌烦情绪。 ( )

(4)王维的《山居秋暝》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浣女归来竹林的

谈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 )

五、句子游乐场。

1.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熏”的意思是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

(2)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

B.“醉”字把“游人们”醉生梦死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C.“熏”字暗示了歌舞场面的庞大和热闹,表达了当朝的国力强盛之态

D.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统治者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慨之情

2.把诗句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1) ,非是藉秋风。(《蝉》)

“籍”的意思是 。这两句说明了 的道理。

(2)九州生气恃风雷, 。(《己亥杂诗》)

“生气”的意思是 。这两句表达了 。

(3) ,西湖歌舞几时休?

“休”的意思是 。这两句表达了 。

3.用自己的画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六、根据语境填写诗文名句。

1.《蝉》中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的诗句是:“ ,

”。

2.林杰的《乞巧》一诗中描写乞巧节盛况的诗句是:“ , ”。

3.说到爱国诗,我们会想起林升的《题临安邸》中讽刺当政者纵情声色的诗句:“ ,

”;还有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呼唤社会变革的诗句“ ,

”。

4.葛洪用“ , ”来告诫年轻人要爱惜光阴,努力学习。

5.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与积累,才能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正如朱熹所说的:“ ?

”。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学习要 和 。

七、古诗名句运用。

1.风雪交加的一个夜晚,身处异乡的我辗转反侧,不由得想起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中的句子:“风一更,

雪一更, , 。”

2.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此情此景,我不禁吟诵道:“ , 。”

3.玲玲上课时很不认真,她总是觉得自己还小,以后再学也来得及。老师见了,用岳飞的名句“ , , ”来劝导他。

八、阅读空间。

1.补全词句,完成练习。

(一)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故园无此声。

(1)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程: 聒:

(2)《长相思》的作者是 代的 。词的上阙描写的是 的情景,下阙描写了将士们 的情景。

(3)“故园无此声”中“故园”指 ,“此声”指词中的 ,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山海关外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

B.众多的帐幕里深夜还亮着灯,出行在外的人们久久不能入睡,苦不堪言

C.一阵风过后接着一阵雪,使家乡无风无雪的词人心烦意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D.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出行关外的艰辛和凄苦,抒发了词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二) 蝉

垂緌饮清露, 。

居高声自远, 。

(1)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的 。古诗从 、 、 、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中,诗人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 , 。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不需要借助秋风

B.这首诗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C.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D.这首诗主要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乞 巧

, 。

,穿尽红丝几万条。

(1)本诗作者是 代 。诗的重点在于 (写景 抒情)

(2)本诗的前两句写的是 的故事,后两句写的是现实生活中在

这一天,人们 的风俗。

(3)下列对于诗句“穿尽红丝几万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几万条”是实指,人们对月穿针,乞求心灵手巧,一共穿了数万条红线

B.“几万条”是虚指,说明家家户户都有很多红线,人们衣食无忧、生活富足

C.“几万条”是虚指,极言红线数量之多,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

青箬笠,绿蓑衣, 。

(1)这首词描写的时间是 (季节)。

(2)这首词前三句写景,作者写景时十分注重色彩的描写,如鹭的颜色是 ,箬笠

和蓑衣的颜色分别是 和 ,给人秀丽,清新之感。

(3)词的最后一句写人,生动地表现了渔夫 的生活情趣。

(五)观书有感(其一) 观书有感(其二)

, 昨夜江边春水生,

。 艨艟巨舰一毛轻。

问渠那得清如许? ,

为有源头活水来。 。

(1)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 。

(2)“源头活水”在诗中比喻 。

(3)对《观书有感》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观书有感(其一)》是借景喻理的名诗,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

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

B.《观书有感(其二)》是说创作艺术基本功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C.这两首诗都是表达作者“观书”的感受,借景揭示深刻的哲理

2.《己亥杂诗》是组诗。请将下面两首《已亥杂诗》进行对比,分析其情感上的异同。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及专项测试题全套资料(一)己亥杂诗 (二)己亥杂诗(其五)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两首诗讲的都是关于( )的问题。

A.朝廷 B.人才 C.天公

(2)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表达的是 的思想情感,(二)表达的是 的可贵精神。

3.阅读《古人谈读书》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

不可。

(1)选文的作者是 代的 。

(2)解释下列字词。

盖: 恒: 自足:

(3)作者认为读书有三者缺一不可,一者是 ,缺之则 ;二者是 ,缺之则 ;三者是 ,缺之则 。

(4)你还知道哪些古人读书方法,他们是怎么说的?写下来吧!

【参考答案】

一、 C

二、1.(1)几时休 什么时候停止

(2)万马齐喑 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2.(1) 诗人儿子 当朝统治者

(2)唐 张继 唐 王维 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愁 孤寂忧愁

三、1.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 《示儿》——陆游——国家至上的爱国者

《山居秋暝》——王维——喜归自然的隐居者

《枫桥夜泊》——张继——孤独忧愁的游子

《渔歌子》——张志和——自由快乐的渔翁

四、1.(2)√(3)√

2.(1)×(2)√(3)×

五、1.(1)吹 暖洋洋的香风吹得游人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作了古都汴州

(2)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这两句诗通过写当朝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当朝统

治者的批判。C项中,“表达了当朝的国力强盛之态”不正确。

2.(1)居高声自远 凭借,依靠 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籍,自能声名远扬。

(2)万马齐喑究可哀 朝气蓬勃的局面 作者希望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思想感情。

(3)山外青山楼外楼 停止 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对统治者纵情声色的愤怒之情。

3.(1)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已经不专心一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2)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六、1.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2.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3.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4.不饱食以终日 不弃功于寸阴

5.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6.勤勉好学 勤于请教

七、1.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2.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3.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

八、1.(一)身向榆关那畔行 聒碎乡心梦不成

(1)路程 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2)清 纳兰性德 行军艰难 思念故乡,难以入眠

(3)故乡 风雪声 思念故乡,思念亲人

(4)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的内容的理解。这首词中“山一程,水一程”表现了将士们离故乡之远,

行军之艰难;“聒碎乡心梦不成”说明行军之人被风雪声惊醒后,不禁思念起故乡,再也睡不着了。

整首词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二) 流响出疏桐 非是藉秋风

(1)唐 虞世南 外形 习性 声音

(2)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3)D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本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蝉鸣表达了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借助外力就能声名远扬。D项中说这首诗用借物抒情的手法不正确,其他三项都是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均正确。

(三)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1)唐 林杰 抒情

(2)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七夕 对月穿线乞巧

(3)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的意思是“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几万

条”是虚指,说明穿过的线有很多,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因此,本题选C。

(四)桃花流水鳜鱼肥 斜风细雨不须归

(1)春季

(2)白色 青色 绿色

(3)悠闲自在

(五)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1)宋 朱熹

(2)知识不断更新和发展

(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理解。《观书有感(其一)》是借景喻理的名诗,以源头活水形象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观书有感(其二)》用一个现象来说明创作艺术基本功到家,就能孰能生巧,驾驭自如,所以A、B两项都是正确的。因为《观书有感(其二)》是借助一个现象来说明一个深刻哲理的,所以C项是错误的。

2.(1)B

(2)示例:诗人希望政府打破一切陈规旧制,让各种各样的人才充分发挥作用,使国家振兴

诗人勇于奉献自己的崇高献身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阅读,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爱惜,珍视之情,但课文中的诗是借希望上天不

拘一格降人才来表达对人才的渴望,而右面选取的诗中则表达了作者愿为培养人才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

3.(1)清 曾国藩

(2)语气词。 恒心。 自己满足。

(3)有志 甘为下流 有识 会以一得自足 有恒 有不成之事

(4)示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考试小提示

试卷一张一张,下发的是希望;考试一场一场,考的是能力;笔尖一动一动,动的是梦想;问候一声一声,道的是真情;考试日,愿你们认真、细心做题,取得好成绩。迎来艳阳天!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测试卷(二)含答案 篇6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家祭无忘告乃.翁(lǎi nǎi)直把杭州作汴.州(bàn biàn)

万马齐喑.究可哀(yīn yīnɡ)我劝天公重抖擞.(sǒu shǒu)榆.树(yúyù)浣.女(wán huàn) 泊.船(pōbó)

一更.(gēng gèng) 聒.碎(guōguā) 秋暝.(mín míng)

二、补充诗句,完成练习。

1.明月松间照, 。

诗句描写的是 (季节)的景色。诗句中所描写的景物有 ,其中属于动态描写的诗句是: 。2.山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 。风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长相思”是 ,词的上阕描写的是 的情景,下阕描写了诗人 。

(2)“故园无此声”中“故园”指的是 ,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

(3)这首词中体现旅途的遥远、艰辛的词句是: 。

三、根据意思或情境写诗句。

1.作者陆游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什么都没了,应该也没什么可牵挂的了,只是因为一直看不到自己的国家统一而感到悲伤不已。

, 。

2.杭州的景色太美了,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游人”们整日价在西子湖畔歌舞升平,寻欢作乐,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啊?

, 。

3.我希望朝廷能够重新振作精神,不要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去选用治国的人才。

, 。

四、读拼音,写词语。

nǎi wēng xūn zuì shì fēng léi dǒu sǒu

()()()()jǐ hài tíng bóxiāng chóu shuìmián

()()()()yú ɡuān húpàn sìmiào

()()()

五、古诗词鉴赏。

(一)

《题临安邸》

,?

,。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是 代诗人 在一家旅店的墙壁上题写的一首七绝。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几时休: 。熏:。醉:。

暖风:原指。在诗中是指。

游人: 。在诗中是指。

4.诗的前两句抓住了临安城的特点: 的青山, 的楼台和无休止的 ,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各填一个四字词语)

5.《题临安邸》中诗人对统治者提出质问的诗句是“ ”。诗人用“ ”三个字,责问统治者: 。表达了诗人 的讽刺之情。

6.对划线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诗描写了杭州的美景和繁华,体现了诗人对杭州的喜爱及赞美之情。

B.景物描写,体现出杭州的美丽。

C.这两句诗是对统治者糜烂生活的直接描绘,表达作者对他们醉生梦死生舌的讽刺。

7.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临安城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的景象,描写的目的是( )

A.体现现在临安城的荒凉。

B.强烈谴责那些醉生梦死的当朝统治者。

(二)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故园无此声。1.把这首词补充完整。

2.词中“ ”写出了路途的艰辛遥远,“ ”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含蓄地表达了将士在外对 的思念之情。

3.用“ ”画出词的上阕中动态描写的句子,再用“”画出其中静态描写的句子。

4.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佳作,请写出下阕的意思。

(三)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我能将古诗补充完整,我还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2.诗中的第一、二句写的是诗人 ,第三、四句写的是诗人

①看到的景色②听到的声音

3.诗人的愁绪是通过 、 、 等夜半时分景象的描写表现出来,抒发了诗人 之情。

4.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其中属于静态描写的是

5.对“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理解不正确的是()

A.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B.“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远和清寥,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尽在不言中。

C.诗人来到姑苏城外,兴奋得睡不着觉,只听到钟声传来才睡去。

参考答案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nǎi

biàn

yīn

sǒu

huàn

gēng

guō

míng

二、补充诗句,完成练习。

1.清泉石上流秋天明月、松林、清泉、石清泉石上流

2.水一程千帐灯雪一更

(1)词牌名山水重重,行军艰难思念故乡,难以入眠(2)故乡思念故乡、想念亲人

(3)“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三、根据意思或情境写诗句。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2.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四、读拼音,写词语。

乃翁熏醉恃风雷抖擞己亥停泊乡愁睡眠榆关湖畔寺庙

五、古诗词鉴赏。

(一)

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宋林升

3.什么时候停止;沉浸在里面;陶醉其中

自然界的春风;社会上淫靡之风

游览的人;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生,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4.重重叠叠鳞次栉比轻歌曼舞

5.西湖歌舞几时休几时休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 忧国忧民和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沉迷于歌舞生活6.C

7.B

(二)

1.身向榆关那畔行;聒碎乡心梦不成

2.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故乡

3.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4.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

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而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三)

1.江枫渔火对愁眠唐张继

2.①②

3.霜江枫渔火对家乡的思念

4.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钟声霜、江枫、渔火

5.C

以上就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该篇文章主要是针对五年级的学生群体,希望该篇文章能帮对你们有所帮助!

48 41068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