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的教学研究(优质8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教育专家的教学研究(优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教育专家的教学研究【第一篇】
一、研究内容和目标,以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二、提交成果的形式、数量、使用范围以及效益分析等。
三、经费概算及分年度使用计划。
四、课题起止时间及年度计划内容。
五、课题负责人必须按时向教务处提交进展情况报告。
六、课题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必须到教务处办理有关结题手续,及时提交结题申请书、课题研究报告、课题成果鉴定书及合同规定的研究成果。
七、由于各种原因课题不能继续进行时,课题负责人应向教务处提出报告,说明原因,终止该课题,并办理有关手续。
九、本合同一式三份,委托部门、承担部门、课题负责人各执一份。
甲方:_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
教育专家的教学研究【第二篇】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信任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需求。
什么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首先的一条是爱,一个不懂的爱孩子的人不配当老师,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把孩子当成孩子,任何一个孩子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学会包容、原谅孩子,孩子在不断跌撞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意味,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就是要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放弃,更不要挖苦。
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
教育专家的教学研究【第三篇】
论文摘要:物流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是各企业在最初的节约原材料的“第一利润源”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利润源”之后,建立的新型产业。作为物流教学中重要一环的实践教学,日益受到各教育机构的重视,但是目前的现状却存在诸多障碍和缺陷。对这些现实问题进行剖析,探索高职院校物流运输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之道。
目前,各地都出现了“物流热”,之所以物流能被人们越来越重视,因为物流能给企业、给社会带来财富,所谓的第三利润源。但如果企业片面了解物流,不能建立高效的物流体系、物流一体化,物流不但不能够给企业带来财富,还会使物流成本偏高。比如一味的追求包装成本,出现使运输、仓储成本增加,降低物流服务质量的效益背反原理。所以应建立物流体系,将物流各功能综合考虑,在保证物流服务质量上,力求物流总成本最低。
现阶段,五种运输方式同时活跃在物流领域中,大部分高校局限于研究道路运输,很少涉及其他四种运输方式的内容,缺少对交通运输系统的介绍。显然,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欠缺,不能满足高校对物流运输管理学的课程要求,因此,应积极配合学科发展和专业要求,不断修订教学大纲。
增加国际物流运输相关知识,很多高校对物流管理专业都会开始国际物流课程,但是作为选修课或考察课去开设。学生的重视程度不高。随着物流系统的发展,高等学校的物流毕业生缺乏国际物流知识。所以应将国际物流相关课程作为考试课程学习,不断加深学生对国际物流知识,尤其是海洋运输、集装箱运输的学习。
近年来,双语教学已经逐渐进入了高等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育部教育司司长张尧学在《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一文中指出,今后逐渐转向不设公共英语课,学生入学后直接接受双语教学。现代物流业越来越多的向国际化、全球化发展,势必对从事物流活动人员掌握英语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应培养技能+外语+学历的专业人才。
物流运输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抽象和难以理解的特点,只局限学习理论知识,影响学生的感性认知和理性理解,必须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首先,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其次,让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可以给学生一份运输路线图和设计要求,并对车辆配载、人员设置、货物特殊要求、运输方式等进行描述和提出问题,要求最经济。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自我设计完成运输要求。并对运输量、运输周转量、资金利用率、劳动力考核等指标进行计算。课程设计不应设置的太过复杂,应保证学生能在学习理论基础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对解决问题能力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充分理解。
为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业对人才的要求,改变交通运输专业实践环节薄弱,外出实习困难、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局面,应开设物流运输实验课。
课程设计是理想化的现实运输问题,对单一运输方式如道路运输组织是可以完成的。而随着物流运输改革的深化,该课程的教学也应不断提高。其他四种运输方式也应融合在实践内容之中去。除了完成教学课程设计外,还应开设物流实验课,进行上机实验。利用计算机软件,开展线路优化、车辆配载、自动化装卸分拣过程、集装箱整箱与拼箱的装箱、掏箱。
物流实训室建设是以物流实务操作人员为导向。物流实训室主要是模拟物流基本作业流程。建设实训室应该首先根据物流作业流程的功能模块:订单处理、车辆管理、跟踪管理、配送、库区和储位管理、质检和组装、进出库管理、库内作业管理等功能模块进行系统设计;其次,应该在每个流程上配备足够数量的硬件如扫描枪、rf和手持终端等设备进行操练;最后,把硬件与软件结合起来进行可视化操作。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从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2个方面构建。
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大力推广开放式、交互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提高教学效果,将理论知识实践化,结合校内实验室的模拟训练,保证达到物流培养目标,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学校必须主动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企业、仓储配送企业、流通加工企业、生产制造企业等合作,建立健全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首先,应该根据专业培养方向联系企业,如物流基地、仓储配送中心、制造业;其次,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阶段,确定合作方式。第三,建立一个常设的合作机构或形式。
从以下方面坚持抓好就业导向。(1)教师充分了解现代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状况。(2)入学教育,重点是要做好专业认知教育以及创业教育与指导。(3)专业课程安排,重点是突出重点课程,顺应时代变革,将目前最新物流发展现状、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引入教学之中,培养企业所需的物流人才。(4)鼓励和帮助学生到物流企业去实习或见习。(5)建立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的模式。(6)进一步开展就业指导,使学生认知企业对不同层次不同学历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童岱。交通运输学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师,20xx,(11).
[2]李肖夫,关于高职院校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物流科技,20xx,(02).
教育专家的教学研究【第四篇】
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在加强教育发展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发展的意识。近些年来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高校也都认识到了学生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要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等综合发展。生命安全教育发展所包含的内容较多,因此要重视对其研究。本文结合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针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现状,探讨了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课程教学发展策略。
生命在于运动,多年来,人们通过不同形式的运动来发展,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增强心理素质,教学活动是人们进步发展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更要重视体育教育,提升学生对生命重要性的认知,从而提升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从实际发展来看,科学的运动,能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升。当前人才发展观要求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这就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最为保障,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的价值。现代社会发展中,体育教学不仅在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培养学生的耐力、毅力、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的能力,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体育教学更能引导学生重视生命,在整个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发展中,也要重视对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研究。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从生命安全教育视角分析,当前体育教学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2.1安全意识的缺乏。
从当前的体育教学实际来看,一些教育者自身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危险因素的存在,还有一些教师在面临突发的安全问题和状况,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如在体育教学热身活动中,不能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实操,导致一些学生因剧烈运动出现身体伤害的问题,有的热身运动不到位,在后面的训练中会因激烈的运动受伤,而一些教师缺乏安全问题的处理经验,最终不能及时处理问题。
2.2忽视了对学生的。挫折教育。
在理论知识学习中,因一些情感或生活问题,学生会有一些挫折感的出现,有的会感到沮丧和失落,最终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愿主动与人交流,甚至是自暴自弃等,这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同样,在体育教学中,一些消极的情绪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引导将消极情绪转换为积极的影响,但是实际教学中,很少有教师会去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最终会影响到一些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学生近期的整个学习状态等,这主要是因为体育教学中教师忽视了挫折教育,没有正确加以引导。
2.3体育教学的方法和形式比较单一。
受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实际体育教学中,多是以球类、田径等运动为主,主要是教师进行理论和方法的讲解,学生再进行实际操作,为了学生的安全等问题,很多都局限在短跑、长跑等运动项目上,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强烈,运动的形式和教学方法都相对比较单一,影响到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越来越重要,结合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解决。
3.1完善生命安全的内容。
生命安全教育所涉及到的内容较多,除了理论知识,还包括思维和训练等方面,因此,在当前生命安全教育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出发,在实际的教学和生活中,培养学生树立安全的意识,首先要认识到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以现代体育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其次,要积极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增加生命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最后,还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生命安全教育活动也要围绕学生开展,最终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
3.2体育教学中融入。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息,培养生命价值观,并传输体育技巧和技能等,这是重要的目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自身要认识到生命安全的重要性,这在潜移默化中也能影响到学生,引导学生重视生命安全,逐渐将生命安全融入到教学中。首先,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时,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并在学生容易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提示;其次,有条件的可以积极开展户外运动,体育教学是一项户外运动,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户外活动的体验,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能提升自身的生存技能,也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最后,要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培养学生兴趣,认识到学生之间差异化的存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综上所述,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新的发展时期,要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认识到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融入安全教育的理念,推动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从而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身体素养。
[2]刘德.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建构[d].北京体育大学,20xx.。
教育专家的教学研究【第五篇】
为了使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使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创新,需要不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深入进行教育观念的革新,进一步提高音乐教育舞蹈教师队伍的素质,开辟多元化的教学空间,创设更多的教学实践机会,使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更具特色。
高校音乐教育舞蹈专业教学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1981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舞蹈专业的第一个教学大纲,90年代初,中等教育舞蹈专业蓬勃发展,而舞蹈教学为了满足第二课堂的艺术实践活动,各高校在原舞蹈教学大纲基础上,对高校音乐教育舞蹈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时间都进行了改革和调整。时过境迁,34年过去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高校所培养的人才适应当今社会,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已经远远落后时代的发展需求。
1.课程设置的不足。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音乐专业舞蹈教学大纲在教学时间上只有66学时,除去新生上课前军训的时间,舞蹈实践教学只有58学时,而相对于一个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仅有58学时作为身体运动综合性训练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舞蹈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学科,有它独特的教学方法,其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舞蹈人才的重中之重,而教学时间的保证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首要条件。否则同学们技术能力很难得到提高,也就无法谈知识技能向专业能力的转化。舞蹈教学是在音乐和节奏中进行的,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空间的意识、力度的感悟以及内在情感的控制,表演技巧的掌握和创新意识的训练等各方面都需要时间来磨合。目前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时间无法保证充足的动作训练,还没能充分考虑舞蹈教学所具有的综合性教育的特点。
2.教学手段单一。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舞蹈老师在实践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偏重于以自我为主导的机械式动作训练和技能知识的灌输,教学过程简单,过多的强调言传身教和模仿再现,使舞蹈的。教与学缺少互动,缺少对人的主体意识的培养,这不仅使舞蹈教育难以培养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社会性的个体,也使其陷入无法拓展的境地。比如一些舞蹈教学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单一动作模仿和技能技巧掌握,很少把重点放在挖掘学生思维潜能上,而高师的学生舞蹈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进校前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把大量的时间和工作精力都放在动作和技巧的训练上,收效不大,还影响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如果教师发挥高校学生的长处,让他们在创编理论和创编技巧上施展自己的空间,鼓励创新,鼓励走出课堂与社会接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和专业能力。
3.教材的选用不规范。
教师在选用教材上随意性太大,全凭自己的喜好,这对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教材的选用不是越专业越好,难度越大越好,如采用北京舞蹈学院的教材去训练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显然不合适,培养演员和培养教师是有区别的,一个专业舞蹈演员的训练周期是9至10年,而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是进校后才接触舞蹈,除去大三或大四上学期选修和下学期实习,真正的实践教学课很少。用专业性很强的教材去训练高师音乐班的学生,不光达不到教学目的,影响教学进度,可能还抹杀了同学们学习舞蹈的兴趣,对未来舞蹈教师的培养很不利。
1.树立新型的人才教育观。
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任何一种类别的舞蹈教学都有其共同之处。首先,“教学教学,有教有学”,也就是说,舞蹈教学总有教的一方和学的一方。因此,舞蹈教学体会实际上包括教的体会和学的体会。其次,教学作为一种活动,有其目的与方法,其方法既有一般教育原则,也有自身的独特品格。高校音乐教育舞蹈专业课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是音乐专业整个教学的一部分,当然也遵循一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原则,如启发式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教学相长、学用结合原则等。但未来舞蹈教师能力的培养,不只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而应是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发展者。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舞蹈教师队伍,不光要注重舞蹈基础知识能力的训练,还要重视全面素质提高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开辟多元化的教学空间,创设更多的教学实践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面对自己的同学讲课,体验教师角色,达到学为所用的目的。老师要改变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把学生毕业前的试讲提前纳入到舞蹈教学当中,让学生提前体会做老师的感觉,使他们顺利实现知识技能向专业技能的过渡。
2.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材教法。
发展是硬道理,创新是生命力。在高师舞蹈专业的各类舞蹈课程教学中,面对舞蹈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在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与交叉、接触与碰撞中,形成了多元格局文化,出现了一大批运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改革实验。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教学内容及教材教法,应在现代教学理论结合舞蹈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的舞蹈课程教学中不断改进,改革舞蹈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舞蹈的实践能力,不断移植、继承和创新,完善音乐教育舞蹈专业课程体系。教材的选用应在统一中体现多元多样化,既富有现代时代性,又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既吸收别人的优点,有融入自己行之有效的极具特色的东西到教材中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3.突出专业特色,加强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和舞蹈记载着人类灿烂辉煌的文明历史,两者共同担负着探索人生和指导人生使命与责任,音乐的旋律悦耳动听,舞蹈的构思和造型美轮美奂,音乐和舞蹈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教育工程,是学生通过舞蹈艺术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熏陶,是学生内在韵律和肢体动律的糅合,能构建人的审美心理,展示多彩的思想感情,达到陶冶心灵、整合人格的目的,在身心自美的过程中给人以美,是一种集内涵外延于一体的理想的美育形式。一个舞者要真正步入舞蹈的艺术境界,挖掘和探究其文化内涵,进而对舞蹈作品进行入木三分的表演,舞者的音乐感觉是非常重要的。舞者需要理解音乐的感情内涵,表现音乐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境界。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要认识音乐理论课的重要性,要知道音乐意识、音乐修养是职业所需,特别是节奏感,因为节奏功能的运用是舞蹈艺术对音乐艺术的直接反映。艺海无涯,舞者乐感的建立如同砍柴需要磨刀一样,如果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那么,知乐应该不误习舞工。
[1]黄明珠.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改革方案[j].舞蹈,20xx,(2).。
教育专家的教学研究【第六篇】
摘要:
随着基础教育语文学科不断的革新和调整,语文教育要对课程内容、结构、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具体就是要把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以此形成语文教育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关键词:
随着基础教育语文学科不断的革新和调整,语文教育要对课程内容、结构、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具体就是要把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以此形成语文教育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笔者就此浅谈如自己的粗浅的看法,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要更新观念。
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
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今后的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
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今后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教导孩子拥抱生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二、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要以教学方式方法为改革的重点。
我们研究国家对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动向,紧扣语文教学实际和发展趋向,进行基础教育大文学观、大语言观、大教学法观的教育,既注重了知识技能的贯通,又能很好地可持续地协调知识技能点的轻重取舍。在语文课的发展指向上,探索专业课教学方式最新变革。比如文学教育与写作课模块,通过教师引导――教,师生对话讨论――说,前后研读作品写小论文或摹写和续写――写,朗诵改编表演经典作品片断――练,打破教师一言堂,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于一炉。而其中的写作教学内容也本着“理论够用、重在技能”的原则进行内容的改革和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重点引导学生能够判定指导写作,加强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注重课堂实训和课外实践。
三、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是课程科学建构的重要因素。
教师是预先设计的静态制度课程向实施过程中动态体验课程转化的设计主体,是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的主体。逐步提升教师课程和教材建设的意识及能力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新的课程建构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教学技能才能实现阶段性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这种更新和提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创新和教材创编形成的教师校本教育,即课程改革与校本教材编著、修订与校本教师提高的一种不问断的良性互动机制。课程改革目的又和本专业人才市场变化形成互动,最终锤炼学生坚实的适应就业市场的良好的职业技能,从而也不断锤炼了教师。二是让教师不问断地到一些中小学调研,剖析职业岗位知识技能,挂职锻炼,进行课题研究,做“双师型”的教师;同时到重点院校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最前沿的学术训练和研究,做高素质的教师。因为只有教师真正改变了,提高了,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
四、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是落实课程改革的手段。
根据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岗位群、人才层次和专业类型,在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探索创新。我们务必要改变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一问教室的教法,在更为广阔的具体的实践中,用更灵活的方式方法,来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我们注重模块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究。例如,把普通话训练、教师口语训练和现代汉语教学形成为一个语言教学模块,使课程内容相互生成互动,融汇一体,让学生对整个教学模块的知识基础有一个较为系统、通透的理解。模块内的教师切磋合作教学,而模块与模块之间也打通联系,专业教师相互听课、评课、研讨,共同组织学生综合素质训练比赛活动。课堂教学更多地用多媒体课件、专题研讨、对话辩论、学生教学演讲等方法,挖掘理论课中的职业技能因子,给学生一种示范作用。打破教师各自授课的框架,多学科教师形成一堂课的立体教学和训练架构,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观和教学智慧能力。各科教师在一起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同时,由于知识信息容量大且轻松活跃,知识教学和技能培养双管齐下,也加强了学生的思维智能训练,刺激学生在主题探索的基础上,同时吸收更多同一模块跨课程的知识信息并形成知识链、课程教学链。
五、课程改革要相应改变教学评价方式。
课程考试不应成为学生成绩认定和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应有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即根据课程不同设计不同的过程评价方式,杜绝死记硬背的一次性终极评价。学在平时,练在平时,考在平时,形成一种即时“练功”、即时收获的教学评价导向,学生真正在课程中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形成自我价值和情感认同,同时得到老师同学即时认同,积累一种正面学习的效应。这对语文教育专业大多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的农村生源学生来说,是一种素质、心理、技能、理论等多向度的训练,特别是对他们的心态的培养异常重要。
教育专家的教学研究【第七篇】
摘要: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常常把课堂讲解、课后练习当作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而对于预习的重要性却视而不见,对学生进行预习的方法指导更是少之又少、凤毛麟角。这样就把课堂教学的重任全交给了教师,学生从来不会带着问题进课堂。久而久之,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慢慢减退,学习效果降低。本文就小学数学预习方法做一简单的论述,希望给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习方法;作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出自《礼记•中庸》的名言。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也一再强调计划的重要性。学习更是如此,学习中的计划表现最突出的方面就是预习。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是它不是什么精英教育、成名教育,而是必须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具备作为合格公民应有的数学素质,是要促进全体公民数学素养的提高。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终极目标,则要在学习方法上下大功夫。我们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数学学习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法国都德说:掌握一种语言是学习一个国家文化的一把钥匙。那么,我要说,掌握一种学习方法,是学好这门功课的有力武器。小学数学预习方法有很多,要根据小学数学教材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的特点和小学生不同年级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来选择。下面是我在十多年的教育教学中积累的几种预习方法,和大家做一探讨。
一、家长陪同预习法(低年级)。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的识字量较少,对于很多数学题目的书面意思,学生无法读通,不懂题目的要求,这就需要家长当好翻译,做好帮手,起到字典或工具书的作用,帮学生把书面语言变成学生能够听懂的生活语言,让数学语言口语化。但由于许多家长没有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不懂孩子的成长心理,所以不能很好地做好这个角色,常常在几岁的孩子面前盛气凌人、越俎代庖,这样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反而会起到反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发挥好家长指导作用,多对家长做工作,要求家长做好以下几点:
(一)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生活化的科学,它源于生活,所以家长对于刚刚几岁的孩子,要着重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用尽可能通俗的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完成预习,为明天的课堂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用耐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的脑海里是空荡荡的,所以对每一件小事他都非常感兴趣,当然会在你陪伴他预习时问到许多你认为无聊和可笑的问题,这时,你可能会斥责。但这正反映了每一孩子的求知欲,只是随着我们对孩子教育的时间越长,反而把学生的求知欲扼杀了,所以才会出现学生到小学中、高年级会出现厌学情绪这一现象。所以才要提醒大人(家长和教师)要有耐心,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满足孩子的求知欲,这样才会让小学数学预习起到良好的辅助学习的效果。
二、生活体验预习法(中年级)。
数学学习生活化,就是让学生能在生活实践、日常生活行为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把室内与室外、课堂与活动、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生活化、科学化、社会化的活动,而不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概念的学习,让学习数学成为每一个学生都能自己进行的事。
(一)动手操作预习法。
儿童好动性强,所以在数学学习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这一特点,并让这一特点的作用实现最大化。数学预习中要尽量让学生动动手、动动嘴、动动脑,让他们去做一做、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移一移、画一画,在这些多样的动手操作中锻炼他们的思维,激活他们原有的经验,同时他们也对所学内容有了体会和感悟,为第二天的新课有一个触摸式的了解。有了这种经历,他们对数学学习才会有更多过程性的体验。
(二)合作探究预习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都是单一、机械式的接受方式,而新课改、新课标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合作探究式预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培养合作精神。例如,我在上《圆锥的体积》教学之前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任务:我把自己制作好的微课课件给了学生,然后让他们以小组进行预习。预习的步骤是:看教师给的课件,先猜想(小组之间要互相监督不能作弊),然后通过微课课件的演示进行观察,最后再来验证。不论预习的效果如何,在猜想阶段和验证阶段,小组内通过合作,学生的数学思想得到了碰撞,数学思路在合作与探究中慢慢明晰起来。
三、抽象思维预习法(高年级)。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进行抽象思维了,所以在数学预习阶段要给他们抽象思维锻炼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典型应用题的预习法。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数学应用题主要是用文字呈现已知与未知、定量与变量的关系,所以让学生在反复读题的过程中,要建立起文字与思维的关系,希望抽象思维在“书读百遍”中形成。小学数学中有许许多多的应用题,例如:鸡兔同笼问题、追击问题、盈亏问题、商品利润问题等。在教学这类题型之前,教师要把预习做为任务型作业,让他们先来触摸,激活他们思考的细胞。
(二)空间与图形题预习法。
学生的抽象思维不仅要靠课堂上教师的启发,课后练习中学生自我的提升,同时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一与几何相关的教学内容时,也要抓好预习这一环节。“空间与图形”部分能够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靠预习时的观察、思考、感悟来培养。学生通过预习不仅能达到知识理解的目的,还能达到思维开发这一目标。总之,小数数学是生活化的学科,其源于生活,被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中的问题,这正是数学的价值所在,学习数学的方法也是无穷无尽的,但是抓好预习这一环节,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谭建明单位:甘肃省高台县宣化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万庆录.小学数学预习的作用[j].中小学数学教育.延边教育出版社,(32).
[2]许海霞.浅议数学学习的策略[j].小学数学.光明日报出版社,(47).
教育专家的教学研究【第八篇】
摘要: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常常把课堂讲解、课后练习当作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而对于预习的重要性却视而不见,对学生进行预习的方法指导更是少之又少、凤毛麟角。这样就把课堂教学的重任全交给了教师,学生从来不会带着问题进课堂。久而久之,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慢慢减退,学习效果降低。本文就小学数学预习方法做一简单的论述,希望给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习方法;作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出自《礼记•中庸》的名言。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也一再强调计划的重要性。学习更是如此,学习中的计划表现最突出的方面就是预习。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是它不是什么精英教育、成名教育,而是必须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具备作为合格公民应有的数学素质,是要促进全体公民数学素养的提高。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终极目标,则要在学习方法上下大功夫。我们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数学学习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法国都德说:掌握一种语言是学习一个国家文化的一把钥匙。那么,我要说,掌握一种学习方法,是学好这门功课的有力武器。小学数学预习方法有很多,要根据小学数学教材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的特点和小学生不同年级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来选择。下面是我在十多年的教育教学中积累的几种预习方法,和大家做一探讨。
一、家长陪同预习法(低年级)。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的识字量较少,对于很多数学题目的书面意思,学生无法读通,不懂题目的要求,这就需要家长当好翻译,做好帮手,起到字典或工具书的作用,帮学生把书面语言变成学生能够听懂的生活语言,让数学语言口语化。但由于许多家长没有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不懂孩子的成长心理,所以不能很好地做好这个角色,常常在几岁的孩子面前盛气凌人、越俎代庖,这样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反而会起到反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发挥好家长指导作用,多对家长做工作,要求家长做好以下几点:
(一)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生活化的科学,它源于生活,所以家长对于刚刚几岁的孩子,要着重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用尽可能通俗的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完成预习,为明天的课堂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用耐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的脑海里是空荡荡的,所以对每一件小事他都非常感兴趣,当然会在你陪伴他预习时问到许多你认为无聊和可笑的问题,这时,你可能会斥责。但这正反映了每一孩子的求知欲,只是随着我们对孩子教育的时间越长,反而把学生的求知欲扼杀了,所以才会出现学生到小学中、高年级会出现厌学情绪这一现象。所以才要提醒大人(家长和教师)要有耐心,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满足孩子的求知欲,这样才会让小学数学预习起到良好的辅助学习的效果。
二、生活体验预习法(中年级)。
数学学习生活化,就是让学生能在生活实践、日常生活行为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把室内与室外、课堂与活动、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生活化、科学化、社会化的活动,而不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概念的学习,让学习数学成为每一个学生都能自己进行的事。
(一)动手操作预习法。
儿童好动性强,所以在数学学习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这一特点,并让这一特点的作用实现最大化。数学预习中要尽量让学生动动手、动动嘴、动动脑,让他们去做一做、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移一移、画一画,在这些多样的动手操作中锻炼他们的思维,激活他们原有的经验,同时他们也对所学内容有了体会和感悟,为第二天的新课有一个触摸式的了解。有了这种经历,他们对数学学习才会有更多过程性的体验。
(二)合作探究预习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都是单一、机械式的接受方式,而新课改、新课标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合作探究式预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培养合作精神。例如,我在上《圆锥的体积》教学之前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任务:我把自己制作好的微课课件给了学生,然后让他们以小组进行预习。预习的步骤是:看教师给的课件,先猜想(小组之间要互相监督不能作弊),然后通过微课课件的演示进行观察,最后再来验证。不论预习的效果如何,在猜想阶段和验证阶段,小组内通过合作,学生的数学思想得到了碰撞,数学思路在合作与探究中慢慢明晰起来。
三、抽象思维预习法(高年级)。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进行抽象思维了,所以在数学预习阶段要给他们抽象思维锻炼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典型应用题的预习法。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数学应用题主要是用文字呈现已知与未知、定量与变量的关系,所以让学生在反复读题的过程中,要建立起文字与思维的关系,希望抽象思维在“书读百遍”中形成。小学数学中有许许多多的应用题,例如:鸡兔同笼问题、追击问题、盈亏问题、商品利润问题等。在教学这类题型之前,教师要把预习做为任务型作业,让他们先来触摸,激活他们思考的细胞。
(二)空间与图形题预习法。
学生的抽象思维不仅要靠课堂上教师的启发,课后练习中学生自我的提升,同时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一与几何相关的教学内容时,也要抓好预习这一环节。“空间与图形”部分能够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靠预习时的观察、思考、感悟来培养。学生通过预习不仅能达到知识理解的目的,还能达到思维开发这一目标。总之,小数数学是生活化的学科,其源于生活,被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中的问题,这正是数学的价值所在,学习数学的方法也是无穷无尽的,但是抓好预习这一环节,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谭建明单位:甘肃省高台县宣化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万庆录.小学数学预习的作用[j].中小学数学教育.延边教育出版社,2001(32).
[2]许海霞.浅议数学学习的策略[j].小学数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47).
下一篇:我爱母校精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