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概论精编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信息管理概论精编2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信息管理概论范文1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博弈 不完全信息 会计监督

1.信息失真――会计博弈产生之根源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可以引用一个经典的会计博弈模型来概括:会计人员的行为选择“囚徒困境”模型。假设甲乙两个企业的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时有两种选择:如实做帐(合法)、弄虚作假(违法)。此博弈模型如下表所示:

可见,如果乙如实做账,甲弄虚作假可比如实做账多获取3个利益单位(5-2=3);如果乙弄虚作假,则甲弄虚作假比如实做账多获取个利益单位(=)。无论乙作不作假,甲弄虚作假都比如实做账获利大,因此从个人理性出发,必然选择违法行为而作假账。乙也同样如此。结果大多数企业“不造(假)白不造”,弄虚作假泛滥成灾,成为一种社会普遍选择。因此,从经济学角度看,舞弊行为的发生是舞弊者的理性选择。

“信息失真”的内涵

信息失真亦可称信息不对称,是财务会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信息经济学认为,在商业交易中有一些人比他人具有信息优势,当发生这种情况时,一般认为该经济机制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它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逆向选择”,例如,投资者可能不了解将要上市的公司的质量;股东们可能不了解所雇佣的经营管理人员的真实能力等。在这些情况下,导致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是一些人掌握了另外一些人所没有的信息。第二种是“道德风险”,例如,经营管理者可能会以牺牲债权人利益的行为为股东们谋福利或者牺牲股东的利益为自己谋福利。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就是商业交易中的一些人不能观察到另外一些人采取的可能会影响各方利益的行为。

会计博弈的产生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非常广泛,包括投资者、政府、债权人、企业经营者、供应商等。博弈论的假定是每个参与人都是为了使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由于市场中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是不平衡的,在效用最大化的驱使下,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便会利用有利的信息使自己获利,而处于劣势的一方则会采取各种手段去获取更多的信息以便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在信息的搜寻和利用过程中,每个参与者所采用的行动方案不仅要考虑自然状态随机性所带来的所有不确定性,还要慎重考虑其他参与人的决策。这样,会计博弈应运而生。

2.关于会计信息失真博弈的基本假设

博弈论分析的基本假设

博弈论的基本假设有两个:一是强调个人理性,假设当事人在进行决策时,能够充分考虑到他所面临的局势,即他必须而且能够充分考虑到对弈者之间行为的相互作用及其可能影响,能够做出合乎理性的选择;二是假设对弈者最大化自己的目标函数,能够选择使其效益最大化的策略。

从社会生活的实际看,博弈论的这种假设是非常现实和合理的。因为在各种情形中,各个行为主体或当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或目标函数,都面临着选择问题,客观上要求他们选择自身的最佳策略。由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利益冲突与一致往往具有普遍性,因此几乎所有的参与人之间的互动决策问题都可以纳入博弈论的分析框架。博弈论把现实世界中不同参与人之间各种复杂的行为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为不同参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与一致,进而通过构建经济行为模型,来研究不同参与人的策略选择问题,使分析更加准确。博弈论分析强调不同参与人之间行为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即某一方的收益或效用函数不仅取决于自己的选择,而且还依赖于对手的选择;同时博弈论把信息的不完全性作为基本前提之一。这就使得博弈论所研究的问题和所提示的结论与现实非常接近,具有真实性。博弈论研究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下,什么是可能的均衡结果,没有政治和道德的含义,它只是一个分析工具,博弈分析的结果告诉人们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均衡结果将被引向何方。

会计监督博弈的基本假设

第一,假设会计监督博弈的当事人有两个,包括监管部门和企业。双方都了解博弈的结构和自己的收益或支付。

第二,监管部门有责任对企业进行会计监督(如进行审计或其它措施)。监督部门的纯策略为检查(监督)或不检查(不监督)。

第三,企业有作假帐的动机或内在要求,企业的纯策略是选择作假账或不作假账。为使 博弈模型更符合实际。进一步假设:

(1)企业作假账所得收益为a(a0),如偷漏税款等。企业不作假账时所得收益为0。

(2)企业如果作假账,被查出后将被处罚f(f>0)。

(3)监管部门的监督成本为c(c0),是指监管部门计划并实施了监督所发生的一切费用,而且一旦发现间题还要继续追查等。监管部门如果不监督则不花费成本。

(4)如果企业作假账,而监管部门不对其进行监督,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人举报或案发牵连,使企业作假被曝光(但这时尚未核实和对企业实施处罚),这时监管部门将被追究责任,被处罚d(d0);二是无人举报,企业作假不被发现,则监管部门无得也无失。

(5)企业作假账时,监管部门虽然进行了监督,但由于技术水平、职业道德、执业环境等原因,没有发现问题,则企业得到作假收益,监管部门发生监督成本。

3.博弈模型与分析

博弈模型

根据上述假设,监督博弈的博弈矩阵表示如下:

表2中圆括号中的数字含义:第一个数字为企业的收益,第二个数字为监管部门的收益。该博弈显然不存在占优策略均衡,也不存在纯策略的纳什均衡。

假设该博弈是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我们可以求解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为此,我们做出接近于实际的假设:即企业作假账与否、监管部门进行监督与否、监管部门监督时能否发现问题、是否有人举报等都是不确定的。

具体假设是:假设企业作假账的概率为p,不作假账的概率为1-p;监管部门进行监督的概率为q,监管部门不进行监督的概率为1-q;监管部门监督时发现问题的概率为r,没能发现问题的概率为1-r;监管部门不监督时有人举报的概率为w,没有人举报的概率为1-w。

这时,监管部门的预期收益为:

?仔1= q・{r・[p・(f-c)+(1-p)・(-c)]+(1-r)・[p・(-c)+(1-p)・(-c)]}

+(1-q)・{w・[p・(-d)+(1-p)・0]+(1-w)・[p・0+(1-p)・0]}

企业的预期收益为:

?仔2= p・{q・[r・(-f)+(1-r)・a]+(1-q)・[w・a+(1-w)・a]}

+(1-p)・{q・[r・0+ (1-r)・0]+(1-q)・[w・0+(1-w)・0]}

监管部门和企业预期收益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是:

=0和 =0

于是,可得该监督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为:

p* = c/(rf+wd) 和 q* = a/[r(f+a)]

即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下,为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企业以p*的概率选择作假,而监管部门以q*的概率选择监督。

基本分析和结论

从上述分析和该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中,我们得到如下基本结论。

(l) 对于企业而言,加大对企业作假账的惩罚f,则企业作假账的概率p将降低;如果减小对企业作假的惩罚f,则企业作假的概率会加大。惩罚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威胁。

企业作假账时,增大监管部门检查时发现企业作假的概率r时,即提高检查监督质量和水平时,企业作假账的概率p会降低。相反,如果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发现间题的概率r下降,如监管水平不高、执业环境差、职业道德水平差等,作假账的概率p就会上升。

即使监管部门不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如果企业作假账时被举报的概率w增大,则企业作假账的概率p将会降低。这意味着企业内部人员和社会公众对企业作假账也是一种有效的监督。

若加重对监管部门的惩罚d,使其有压力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督,则企业作假的概率p会下降。也就是对监管部门进行再监管会降低企业作假的概率。

监管部门的监督成本c(或不监督时的节约成本)增大时,会使企业作假的概率p上升,因为此时监管部门监督检查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

(2)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加大对企业作假的惩罚力度f,将使监管部门监督的概率q降低,从而不对企业进行监督的概率1-q增大,因为此时监管部门可能会偷懒或搭便车。企业作假时所得到的收益a越大,监管部门进行监督的概率q越大,因为此时企业作假的动机和机会都很大,作假水平也可能更高,因此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也更重大。

监管部门增大监督检查时发现企业作假的概率r(即r增大),即提高检查监督质量和水平时,监管部门不检查的概率1-q就会增大,这是由于监督水平提高和威摄作用,企业作假账的概率p会降低,使监管部门不必经常去监督。

4.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使会计博弈达到“纳什均衡”状态

加强和完善会计监督的制度建设,这对企业的会计监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博弈论角度看,制度安排就是博弈的规则,有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当事人就有相应的对策行为,就产生相应的均衡结果。制度安排既能对当事人起到激励作用,又能对当事人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同时,制度安排又是博弈的结果,不合理的或不完善的制度安排会在不断进行的“动态博弈中”不断演进、完善,最后达到一种新的均衡。也就是说,制度设计者和制度执行者之间进行的是一个动态博弈,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应该不断完善。在一定意义上,“制度”比博弈本身更重要。

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加强我国企业的会计监管,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完善关于企业会计监管的法律、法规,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严肃性,在《会计法》中明确并理顺有关会计监督的条款。

(2)改变我国目前对企业多头监管的模式,对企业的会计监管主要由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来执行和完成。同时,加强对诸如会计师事务所等监督部门的检查、监督、惩罚。通过制度安排,来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水平、职业道德素质,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自律。

(3)成立一个独立于注册会计师协会之外、专门负责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和处罚的机构。

(4)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实际,加强和完善市场制度建设,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 徐虹。会计信息质量的产权博弈分析――基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均衡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2008(7).

[4] 黎筠。企业会计作假账的博弈机理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9(10).

[5] 温章林。上市公司会计欺诈问题的博弈论分析[J].当代经济,2010(3).

[6] 周健。我国对上市公司会计欺诈行为的监管研究――引入第三方博弈的囚犯困境模型及应用[J].当代经济管理,2007(10).

[7] 冯文芳。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研究――基于博弈论模型的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信息管理概论范文2

[关键词]信息时代 社会组织 文件管理模式 核心要素

中图分类号:F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321-02

信息时代,文件作为社会组织活动原始记录,被公认为组织核心资产和信息资源。社会组织发展愈来呈现出对文件管理的重度依赖性特征,对其更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由此,社会组织理应积极构建切合自身需求的文件管理模式并做持续优化,以促其结构和功能上的动态优化和静态最优,尽可能实现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文件管理。

1 文件管理模式构建与优化的基本战略框架

这里所谓文件管理模式,是指社会组织内文件管理的整体表现形式,也是文件管理的理论架构、制度架构、功能架构、技术架构等组成的完整结构。已有研究成果表明,欧美发达国家虽重视文件管理,较深入探讨了有关细节,尤为关注电子文件管理,却仍然较少直接且系统地讨论类似课题。国内研究现状与国外些许类似,但除冯惠玲、安小米等以外,更鲜有涉及。

本文认为,当前及可预见的未来,社会组织相对最佳的文件管理模式可表述为充分采用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借鉴应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根据社会组织类型文件管理需求特点,应用高水平标准,具体从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内容3个方面着手构建高水平的文件管理系统,并与组织内其他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协同,以确保组织利益最优化实现。

2 文件管理模式构建与优化的核心要素

核心要素界定

如上所述,文件管理模式是一个完整结构体系,涉及到所有要素。然而,却始终围绕着管理内容这一核心要素,即具体的文件管理实际工作。分析社会组织类型在于确知特定文件管理功能需求;管理标准是用于参考构建高质量的文件管理模式;管理理念是文件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基础;管理手段是文件管理的实施工具。这些都是为核心要素直接服务的,也是社会组织文件管理模式构建和优化的终极目标。

核心要素的三种视角表述

文件管理实际工作这一核心要素可以分别以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3种理论视角进行阐释和操作。简言之,从系统科学角度,包括文件管理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从管理科学角度,包括文件生成、登记、保存、利用、处置等所有环节;从信息科学角度,包括文件信息的产生、编码、传递、利用等完整运动过程。

三种视角阐述的因由

第一,包括各类社会工作在内的所有事物皆可运用多种视角予以审视。因为任何事物和工作同时具有多重属性,人们可根据自身特定需要和现实条件以一种或几种视角进行探讨研究,以便深度认识和多维应用,文件管理亦是如此。

第二,目前,人们日渐采取跨学科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方法可以简单归结为3类,即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相互交叉和借鉴应用。由此也产生了3种获益,一是能对同一事物在某种视角下的更深入认识和应用;二是能从多种视角带来对同一事物的多维、全面、深入的认识和多种应用;三是在特定情况下可能衍生新的事物或学科。对于本文提出采取3种视角探讨文件管理模式构建与优化来说,主要追求前2种获益。

现代科学研究日益重视跨学科研究,各学科理论研究的界限渐趋模糊,一是基于任何事物同时附含多种属性这个基本因由;二是为了以上的获益目的。鉴于此,学科交叉对于各项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越显极为必要。

着重采取系统视角研讨核心要素

本文虽认为需采取3种视角对文件管理工作这一核心要素开展研究,然而主要采用系统科学视角进行具体讨论,也即将其看成为文件管理系统的构建优化和实际运作。以下从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角度就核心要素展开探讨,却同时适用于传统纸质文件管理,仅在技术层面需做一定程度的区别而已,因为纸质文件管理同样可看作是系统运作。

采取系统科学视角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系统科学提供的是一种全景式视角,将某种事物或工作看作一个完整系统予以审视。这在整体性研究文件管理工作方面比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视角更显直接、有效;二是信息时代,文件管理工作主要将表现为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运作。虽然纸质文件管理将依然存在,但电子文件管理无疑将占据主导地位;三是从更高层系统的视角来看,文件管理系统同时又是社会组织整套系统的有机部分,着重运用系统科学来构建和优化文件系统,对于促进文件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的协同运作,共同服务于组织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3 系统视角下核心要素具体阐述

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系统设计需完成以下子任务:A. 调研组织文件管理的功能需求,进而形成系统设计的总则指南;B.确定系统功能、结构和内容以及予以技术实现的整体架构;C.采用合适的系统开发平台工具和编程语言,配以其他可靠的相关信息技术,将系统设计予以完整实现。

上述每一方面的失误都将直接导致系统设计的失败。设计工作可谓是对整个系统的立法,是对整个系统包括结构和功能等在内的所有层面进行全面规划和参数设置。故此,系统设计工作对于文件管理模式构建与优化最为重要。

系统设计可遵循以下途径逐次展开:

第一,做好前期调研分析,重在准确获得以下信息:

A.完整准确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B.主要业务范围和发展愿景;C.具体的业务流程;D.组织内信息流程体系;E.现行各类系统的现状和主要功能(包括现行文件管理系统及其后续的评估报告资料等);F.总体的财政状况;G.组织在同行业领域内的相对绩效表现。

需对这些资料展开深层次多维分析,将主要形成各种分析报告,得出设计工作所需的关键性信息要点,主要是形成组织在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业务发展对于文件管理的功能需求体系,以及相应的元数据体系等。功能需求体系是指文件管理整个流程的有效实现对于系统所提出的功能要求及其完整体系。

与其他管理工作相比,元数据体系对于文件管理功能的可靠实现尤其关键。因为,作为文件的背景信息、内容信息和结构信息标识的各类元数据,是有效实现文件管理全流程功能的关键因素。

第二,在调研基础上,着手系统设计工作。

系统设计将综合运用系统工作和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先进理念,依据前期调研分析结果,设计出完整的文件管理机制和管理流程的总体架构,其中包括元数据体系、功能体系、协同运作功能、升级和改进空间等构成的技术实现方式完整架构。管理机制是指文件管理的总体原则体系,主要包括如管理层次及相应职责的配置、管理规则体系。因此,管理机制更多地体现为各种原则和规范的体系。

设计工作也可视作为系统搭建一个理想模型,该模型应强调在理念上足够先进、在功能上足够强大、在整体架构上足够优化,且具备较好的协同功能以及足够的升级空间,等等。

第三,对系统模型予以程序和技术实现。

建立模型后,仅需根据既定的技术实现方案完成系统设计。技术实现方案主要包括系统程序开发工作规划、相关的网络通信技术方案、其他软硬件设施配置,等等。其中,最关键的是系统程序开发。

系统设计需在理念上积极借鉴系统科学理论。文件系统符合系统的一般特性和运行规律。宏观层面上,文件系统主要表现为常规线性系统的高度结构化运行。因此,系统设计中有必要从各方面予以优化,以便在未来实施过程中发挥预期的理想效果。

文件系统同时也是一个有人参与的信息系统,且文件信息蕴含着知识属性等,都使得系统在微观方面必然存在一定的软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文件利用工作中,人的因素和信息的知识因素发挥着主导作用,由此导致系统呈现非完全可控的复杂现象。此外,由于文件系统一般会与组织内其他系统实施协同,必然导致极为复杂的协同作用,尤其是当与专家系统等典型非线性系统协同运行时,必然对自身系统产生整体反馈,其影响是非完全可控的。故此,文件系统同样存在一定的非线性和复杂性,可能对文件管理甚至整个组织管理产生难以估计的优劣影响。然而,作为开放系统, 文件系统在非线性运作中一般会自动适应于环境、自动趋优。这就是为何强调子系统之间应该协同以产生协同效应,其获益往往超出预期。

文件管理系统的实施与优化

文件系统实施是系统设计开发的直接目标和具体实现。从实施步骤来说,又可分为调试运行、正式全面启用2大阶段。调试运行对于真实验证系统工作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严格的调试运行将对系统设计工作提供完整报告,真实反映出系统设计工作质量,并具有以下价值:一是调试运行将直接得知已设计的系统能够较好地胜任既定目标;二是若试运行过程中发现系统设计所应用的理念和技术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和未来拓展需要,同时在功能架构这一主要方面存在重大硬伤等等重大问题,将直接导致设计失败,需做大幅度修改,甚至需要推倒主要架构重新设计,这都将导致系统开发工作超过预定期限。在成本过高的情况下,更将直接导致组织可能无法负担二次开发的高昂支出,将不得不终止开发工作。

系统调试运行并基本解决了所有关键性问题和主要的细节问题之后,可选择可行方式正式启用。可行方式主要包括如:A.一次性全面启用;B.分段启用方式;C.将新旧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待新系统实现了稳定运行之后适时撤除旧系统。每种方式各具优缺点,后两种尤其是最后一种方式的突出优点是稳妥,缺点在于组织必须为此承担双系统并行运作的较高成本。

从系统工作视角,实施工作就是通过充分应用系统预置的所有功能,促使系统得到最高效的运作,尽可能获得最佳效果。换言之,也即充分挖掘文件系统的综合潜力,并且促其与组织其他系统的协同,促使系统出现非线性作用下的更趋优化的整体效应。

系统实施过程中还需做好培训。系统开发小组应编制详尽的系统操作手册及相关培训资料。一般是在系统正式启用的前后提供集中培训,也可视具体需要适时提供各类后续咨询或零散培训。总之,培训目的在于促使组织内相关职员全面深入了解文件系统,使职员能够开展标准化、流程化的系统操作,最大程度地发挥系统作用,促进组织业务发展。

另外,还应鼓励(或在系统设计构建中制定相关激励制度)职员在系统日常操作过程中,根据组织业务发展潜在的文件需求,以及系统实际运行状况等,形成相关报告乃至建议等,将为系统的改进升级乃至换代提供直接依据。

文件管理系统的维护与优化

系统维护也即后续评估和升级对于文件系统同样重要。一是对于系统的正常运行来说,后期维护是极重要的。刚开发完成的系统虽在当时基本满足组织发展对系统的功能需求,但随着组织业务的发展,功能需求必然发生变化。同时,系统在长期运作中,也很可能会显现出各种深层问题。当综合评估认为这些需求变化和问题并不对文件系统的功能架构和技术水平等构成致命威胁时,则完全可在现有系统框架下予以持续性升级,这样不仅能较好地解决问题,成本也较低,对于组织绩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二是若现行系统的功能架构和技术水平等关键方面已经无法适应组织发展需求时,最好开发全新系统。

详尽评估是对系统实施过程的直接展示,将为新系统开发工作提供翔实资料,甚至可作为设计工作前期调研分析的直接参考资料。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高质量评估工具,制定可行方案,采用成熟的评估方法具体开展系统实施的评估工作。评估需从“文件管理功能需求的有效实现”以及“系统的安全高效运作”2个方面综合审视文件系统的实际表现,同时评估文件管理对于组织发展实际发挥的作用。总之,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评估获得原始数据,综合考察系统运作的整体情况,做出相关研判。

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做好文件系统评估工作,为系统最终处置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当评估认为只需对系统做持续升级时,只需在不触动主体功能架构的情况下,对系统各方面进行改进。当评估认为需要开发新系统时,则需积极准备。然而,在新系统尚未投入使用之前,仍需做好现行系统的维护工作,以满足日常业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斌。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档案管理[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

[3] 杜栋。协同管理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 吴今培,李学伟。系统科学发展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 [美]路易斯・戈麦斯―梅西亚 等著,詹正茂 主译。管理学:原理、案例与实践(第3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6] 杨霞。中美文件管理之比较[J].山西档案,1997(02).

[7] 安小米,焦红艳。 文件管理国际标准ISO 15489:技术指南[J].城建档案,2002(03).

[8] David O in international records management[J].Information Management Journal,2001(35)-04.

[9] Ganesh Building Blocks of a Global Records Management Program [J].Information Management Journal,2009(43)-03.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上面的2篇信息管理概论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信息管理概论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48 545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