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它卫星系统简介精编2篇
【导言】此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它卫星系统简介精编2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应用1
关键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北斗时 GNSS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并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11年12月27日,该系统开始试运行服务,到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形成全球覆盖能力。届时,该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为各类用户全天候、全天时地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并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的Galileo共同构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称GNSS)。
1. 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历史回顾
1983年,我国开始筹划卫星导航定位系统,1986年初,正式以双星快速定位通信系统为名开始实施整个计划,并由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负责研发。当时我国专家在研究报告中提出多种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构想,但经过深入评析,多数专家认为,利用2颗或3颗位于地球同步轨道的通信卫星进行导航定位的方案是比较适合的。因为当时我国航天科技实力已具备制造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能力,卫星地面跟踪网也已建立,有相当规模的卫星地面控制处理中心,所以可以利用既有的卫星资源与地面设施;另一方面,当时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水平有限,若要发展类似美国GPS的多卫星(由24颗卫星组成空间星座)导航定位系统,则需要大量投资,当时我国尚无此财力。
1986年底我国研发单位就提出了总体技术方案和试验方案,预计只要3年时间,利用在轨的2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就可以完成整体演练、导航定位原理验证和系统实用性检验,最终探寻出实现双星导航定位的技术途径。就在我国筹备双星定位系统期间,一些专家发现1982年美国已有3名科学家开始发展一个利用3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进行定位的系统,名为GEOSTAR,还获得了多项专利。但是后来因为性能、精度和稳定性更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发展迅速,使得GEOSTAR系统的研发资金被撤走,并于1991年宣告失败。由于GEOSTAR系统在最后也将三星定位改为双星定位,因此使用双星定位的概念是我国最早提出并实现的。
1989年9月5日凌晨5点,我国科研人员在库尔勒、南宁等地用4个用户机进行第一次定位演练,结果证明,利用双星定位可实现定位、定时和简短通信三大功能,而且比当时GPS的民用码精度高好几倍。1994年1月,双星快速定位通信系统正式命名为“北斗一号双星定位系统”(现更名为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并列为我国“九五计划”要项,这表明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双星快速定位通信系统演练试验的成功,为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的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接下来的6年多里,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又完成地面控制中心等应用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建构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的完整架构。2000年相继发射2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初步建成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2003年发射第3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进一步增强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的性能。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水平不断提升,按照“先区域、后全球”的总体思路,我国在第一代的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基础上,于2004年正式启动新一代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从2007年开始发射第1颗中园地球轨道卫星,到2012年10月25日已完成6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其中2颗在轨备用)和5颗中园地球轨道(MEO)卫星的发射,除去1颗GEO卫星在轨维护和1颗MEO卫星在轨试验外,其余14颗卫星均为正常工作卫星,预计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即具备在我国及周边地区的区域服务能力。要完全具有全球服务能力需等到2020年32颗卫星全部发射组网之后才能实现。
2.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由空间星座、地面控制和用户终端三大部分组成。空间星座包括3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其中1颗为在轨备用卫星),分别定点于东经80°、°和140°赤道上空。地面控制部分由地面控制中心和若干标校站组成,地面控制中心主要承担卫星轨道确定、电离层校正、用户位置计算以及用户短报文信息交换等任务,而标校站则主要对导航卫星进行连续监测,并将所获得的距离观测量和校正参数发送给地面控制中心。用户终端部分由手持型、车载型和指挥型等不同类型的终端组成,具有发射定位申请及接收位置坐标和短报文信息等功能。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的工作原理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不同,其工作过程是地面控制中心不间断地向2颗工作卫星发送询问信号,卫星接收到询问信号并经卫星转发器向服务区用户播发,用户响应其中1颗工作卫星的询问信号,同时向2颗工作卫星发送应答信号,当卫星收到用户响应信号后,经卫星转发器发送回地面控制中心,地面控制中心在收到用户响应信号后,解调出用户申请的服务内容并作出相应处理,如果是定位申请,需要利用数字地图(用以确定高程)计算出用户的三维坐标,再将相关的位置信息或短报文内容发送到工作卫星,工作卫星在收到地面控制中心发来的坐标资料或通信内容后,经卫星转发器发送给用户。从用户终端应答测距信号到接收到定位结果,整个定位时间需要大约1秒钟。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已有3颗卫星超过设计寿命,其中2颗已完全退役,1颗仍在轨运行,现在在轨运行的卫星数为2颗,主要为我国及周边地区提供定位、单双向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定位精度优于20m,授时精度为单向100ns、双向20ns,短报文通信每次120个汉字。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具有以下其他卫星导航系统所不具备的优势:① 导航与通信的集成可实现多用户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增强了导航和搜索救援的能力;② 可提供单双向授时服务;③ 采用码分多址技术,抗干扰能力大大优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然而,由于该系统的用户终端需要与卫星之间频繁通信,容易暴露用户的位置,所以不利于在军事上使用。其次,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采用的是主动式双向测距二维导航,从用户终端应答测距信号到接收到定位结果,整个定位时间大约需要1秒,这样的时间延迟势必导致高速移动平台的定位误差相应增大,所以在高速移动的平台上也不适合使用。另外,由于该系统是主动双向测距的询问――应答系统,用户终端除了要接收由地面控制中心发给卫星的询问信号,还要向卫星发送应答信号,所以整个系统在同一时间服务用户的数量会受到用户允许的信道阻塞率、询问信号速率和用户的响应频率等条件的限制,也就是说,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的用户设备容量是有限的,每秒钟只能容纳150个用户,因此北斗试验系统也不适合大规模的应用。
3.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 (空间星座)、地面段 (地面控制)和用户段 (用户终端)三大部分组成。空间段包括5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和30颗非地球静止轨道(Non-GEO)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分别位于东经°、80°、°、140°和160°赤道上空。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由24颗中圆轨道(MEO)卫星和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组成,其中,中圆轨道高度21,500 km,轨道倾角55°,24颗卫星均匀分布在3个轨道面上,倾斜地球同步轨道高度36,000 km,轨道倾角55°,3颗卫星分别分布在3个倾斜同步轨道面上, 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星下点轨迹重合,交叉点经度为东经118°,相位差120°(北斗工作卫星星座如图1所示)。地面段由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组成。主控站是导航卫星系统在地面信息处理和运行控制的中心,其主要任务是收集各个监测站采集的卫星信号、观测数据及环境数据,进行时间同步与卫星时钟偏差预报、卫星精密轨道确定与星历参数生成、广域差分改正值计算、电离层模型参数计算以及系统完好性计算等处理,并实现导航卫星系统的任务规划与调度、全系统运行管理与控制等。主控站的主要功能包括建立系统的时间和空间基准,生成导航电文,监测卫星钟等有效载荷,实现对其调整和控制;分析卫星星座性能,支持卫星的轨道维持。卫星导航系统一般有一个主控站即可满足要求,但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也可有备份的主控站。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控站位于北京。监测站是对空间段卫星实施监测和采集数据的卫星信号接收站。根据任务的不同,可分为时间同步与轨道确定监测站和完好性监测站。监测站的主要任务是跟踪监测导航卫星信号,接收导航卫星电文,测量监测站相对导航卫星的伪距、载波相位和多普勒等观测数据以及监测站周围的气象数据,经预处理后发送给主控站,作为卫星定轨、时间同步、广域差分和完好性监测的依据。为实现高精度和强实时性,要求监测站尽可能全球均匀分布,以实现对导航卫星的全弧段跟踪。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监测站均位于国内,到2020年将扩展到全球。注入站是指向在轨运行的导航卫星注入导航电文和控制指令的地面无线电发射站,是卫星导航系统地面运行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入站接收主控站送来的导航电文和卫星控制指令,在主控站的控制下,经射频链路上行发送给进入注入站视野的导航卫星。导航电文通常包括预报的卫星轨道参数(即卫星星历表)、卫星时钟偏差参数以及轨道和钟差的改正参数等。卫星控制指令通常包括有效载荷控制指令和卫星平台控制指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3个注入站,分别位于北京、喀什和三亚,其中北京站与主控站并址。用户段包括各类北斗系统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主要为用户提供实时导航、定位、测速和授时信息,同时又兼具有位置报告和短报文通信功能。今后,用户终端产品必然由单一定位模式向双模式、三模式和四模式集成的方向发展,因为多模式相对单一定位模式而言,可利用的卫星数更多(四星系统共有120多颗卫星,可同步观测到20―30颗卫星),其定位的精度更好,可靠性更高。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以下优势:① 北斗导航卫星轨道采用混合轨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保证有更多的可见卫星,而且还有更长的可跟踪时间,所以,导航定位就可以得到更高的精度;② 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相比,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增加了短报文通信功能,一次可传送多达120个汉字的信息,可实现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在搜索救援、灾害应急管理及部队指挥调度等方面,应用潜力巨大;③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备与GPS、GLONASS和GALILEO的兼容和互操作能力,北斗多模用户机可以接收北斗、GPS、GLONASS和GALILEO的信号,并能实现多系统下的定位,精度和可靠性更高。
4. 应用前景
作为我国第一代的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虽然以试验研究为目的,但在南方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及上海世博会等许多场合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仍在建设中的新一代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各级政府主导、相关部门积极参与下,必将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应用领域将会扩展到社会生产和百姓生活的许多方面。
(1)为农业、林业、旅游、气象、石油、海洋、国土资源、交通运输、灾害监测预报、抗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提供高效的导航定位服务。
(2)为金融、通信和电力调度等提供高精度的授时服务。
(3)为邮政、旅游和探险等提供短报文通信服务。
(4)为人员、车辆和船舶等遇险报警及救援提供短报文通信和位置报告服务。
(5)为物流网提供定位、跟踪和监控服务。
(6)为航运船舶进出港口和民航飞机进场导引等米级精度要求的用户提供更高精度的广域差分和完好。
(7)利用两台以上精密测量型接收机同时观测北斗卫星发射的B1、B2和B3信号进行相对定位和RTK测量,为基础测绘、工程勘察、城市建设、国土规划及精密工程等提供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精度的控制点,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地籍图,建立大地控制网和地壳形变监测网等。
目前,在交通、民航、通信、海洋、气象、公安、金融、电力、农业、林业、民政减灾、国土资源、旅游和探险等行业率先启动和开展了北斗系统应用示范项目,其中有一些项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相关行业和部门得到了具体应用,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GNSS的新成员,已被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委员会(ICG)确定为GNSS的四大核心供应商之一。随着北斗系统区域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2020年全球服务的全面实现,其应用必将展现更加广阔而美好的前景。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它卫星系统简介2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北斗、GPS、伽利略、格洛纳斯四种卫星导航系统的各自特点及主要应用。
关键词:GNSS GPS 北斗 伽利略 格洛纳斯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027-0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欧盟伽利略(GALILEO)系统并称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英文简称GNSS[2]。
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致力于向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包括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两种方式。开放服务是向全球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10 m,测速精度 m/s,授时精度10 ns。授权服务是为有高精度、高可靠卫星导航需求的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通信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信息。2011年12月27日起,开始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连续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中国以后生产定位服务设备的产商,都将会提供对GPS和北斗系统的支持,会提高定位的精确度。根据系统建设总体规划,2012年左右,系统将首先具备覆盖亚太地区的定位、导航和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服务能力;2020年左右,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特色
北斗导航终端与GPS、“伽利略”和“格洛纳斯”相比,优势在于短信服务和导航结合,增加了通讯功能;北斗系统用户终端具有双向报文通信功能,可以达到一次传送多达120个汉字的信息。向全世界提供的服务都是免费的,在提供无源定位导航和授时等服务时,用户数量没有限制,且与GPS兼容;北斗的用户终端实际是具有收发功能,而GPS只具有接收功能,它通过接收才知道位置,而北斗是具有收发功能,它的定位需要发射然后再得到位置,同时它的位置可能传给你也可以传给关心你的人,实际上北斗是具有一个定位和通信双重功能的设备。特别适合集团用户大范围监控与管理,以及无依托地区数据采集用户数据传输应用。
3 其它三种导航系统简介
GPS
GPS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该系统包括太空中的24颗GPS卫星;地面上的1个主控站、3个数据注入站和5个监测站及作为用户端的GPS接收机[3]。
全球定位系统具有性能好、精度高、应用广的特点,是迄今最好的导航定位系统。随着全球定位系统的不断改进,硬、软件的不断完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地开拓,目前已遍及国民经济各种部门,并开始逐步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伽利略
伽利略定位系统(Galileo Positioning System),是欧盟一个正在建造中的卫星定位系统。伽利略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基于民用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投入运行后,全球的用户将使用多制式的接收机,获得更多的导航定位卫星的信号。
伽利略系统可以发送实时的高精度定位信息,这是现有的卫星导航系统所没有的,同时伽利略系统能够保证在许多特殊情况下提供服务,如果失败也能在几秒钟内通知客户。伽利略系统考虑将与GPS、GLONASS的导航信号一起组成复合型卫星导航系统,因此用户接收机将是多用途、兼容性接收机。
格洛纳斯
格洛纳斯GLONAS是“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的缩写。最早开发于苏联时期,后由俄罗斯继续该计划。格洛纳斯的正式组网比GPS还早,不过苏联的解体让格洛纳斯受到很大影响,正常运行卫星数量大减,甚至无法为为俄罗斯本土提供全面导航服务,更不要说和GPS竞争。到了21世纪初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好转,格洛纳斯也开始恢复元气,推出了格洛纳斯-M和更现代化的格洛纳斯-K卫星更新星座。该系统在轨卫星群已有28颗卫星,达到了设计水平[1]。随着地面设施的发展,格洛纳斯系统预计将在2015年完全建成。届时,其定位和导航误差范围将从目前的5~6 m缩小为1 m左右,就精度而言该系统将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4 未来发展
GPS独占鳌头
捷足先登是成功的第一步,GPS在这方面遥遥领先。GPS具有性能好、精度高、应用广的特点,是迄今最好的导航定位系统。GPS能覆盖全球,用户数量不受限制。其所发射的信号编码有精码与粗码。精码保密,主要提供给本国和盟国的军事用户使用;粗码提供给本国民用和全世界使用。GPS系统能够连续、适时、隐蔽地定位,用户不发射任何电磁信号,只要接受卫星导航信号即可定位,所以可全天候昼夜作业,隐蔽性好。目前看,还没有哪个系统能挑战GPS的霸主地位。
GLONASS不甘落后
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好转,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了GLONASS充分的支持。同时,俄罗斯还要与各国开展广泛的军事政治合作和军事技术合作,与欧盟、印度等国签署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的使用协定,把俄罗斯的卫星信号传播到世界各地,争取与美国的GPS信号“平分秋色”。这是当前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伽利略一波三折
伽利略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建立原计划于2007年底之前完成,2008年投入使用,后因资金等问题推迟。2010年1月7日,欧盟委员会称,欧盟的伽利略定位系统将从2014年起投入运营。但是从目前来看,伽利略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发展仍然非常缓慢。
北斗二号横空出世,不仅使欧洲伽利略系统准备与美国GPS一争高下的愿望大打折扣,也冲淡了伽利略未来的市场前景。按照国际电信联盟通用的程序,中国已经向该组织通报了准备使用的卫星发射频率,这一频率正好是欧洲“伽利略”系统准备用于“公共管理服务”的频率。按照“谁先使用谁先得”的国际法原则,中国和欧盟成了此频率的竞争者。然而,中国在2009年发射三颗“北斗”二代卫星,正式启用该频率,而欧盟连预定的三颗实验卫星都没有射齐,从而失去对频率的所有权。
北斗迎头赶上
我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相对美、俄起步晚,研究力量相对薄弱,需要下大力气缩短这方面差距,支撑北斗系统可持续发展。目前北斗卫星设计已经达到国外导航卫星水平,在未来发展中要不断自主创新,争取在国际导航卫星研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兼容互操作是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主要供应商达成的共识,我们也要致力于推进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兼容互操作进程。
面向未来,卫星导航系统需要持续的发展建设,以满足用户更高的使用要求,需要国家持续的经费投入、人才培养、产业推广,以确保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未来发展与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柴霖。GLONASS的最新进展及可用性分析[J].电讯技术,2007(4).
[2] 刘基余。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新发展[J].遥测遥控,2010(2).
[3] 徐绍铨。GPS测量原理及应用[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7).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以上2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它卫星系统简介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下一篇:电影《禁闭岛》影评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