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教学研讨材料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语文组教学研讨材料4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语文组教学研讨材料篇1

二年级语文组教学目标研讨

5、《雨后》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其中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在字音上掌握好“唇、糟、粗、梢、赤、射”等平翘舌音与前鼻音的生字;在字形上会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学会“身、矢”两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实际生活体验,联想相关画面,理解课文内容,读懂诗句,并会背诵课文。

3、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回味玩耍时的无穷乐趣,感受童年时光的幸福快乐。

6、谁的本领大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觉得”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太阳和风的不同语气。

3、读懂寓言故事,懂得各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别人。

4、在读懂课文过程中,关注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人物的说话内容及说话的语气。

7、蜗牛的奖杯

1、学会本课18个生字,其中绿线内8个只识不写,认识新偏旁“支字旁”,学会多音字“强”,理解又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会抓住课文中关键词句读懂课文,能区别“唯恐”和“生怕”在词义的不同。借助插图发挥想象,前后文对比阅读,领会文意,从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比蜗牛前后表现,懂得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

8、狐假虎威

1、学会本课2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生字只识不写。掌握“假、威、狐”等字的正确字形,学会多音字“假、朝”,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利用具体语境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大摇大摆既狐假虎威等词语,并能够表演出来,积累下来。

3、读懂故事,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向别人讲这个故事。

9、母亲的恩情

10、沉香救母

(一)11、沉香救母

(二)12、木兰从军

本文地址:http:///zuowen/

语文组教学研讨材料篇2

低年级语文组研讨活动总结范文

经历了充满意义的活动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经验,这时候做好活动总结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活动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网友帮大家分享的“语文组教学研讨材料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为了能有效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模式更有特色,更有效。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本学期开学,我校决定开展课型系列研讨活动。

我们低年级语文组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先征求本组教师的意见,然后经过多次讨论,制定了本期我组进行系列课型研讨活动的方案。方案制定后,再由教师讨论,进一步修改,就这样制定了可行性非常强的活动方案。

我们教研组决定以校本教研为形式,重点研究语文学科讲读课教学的内容、形式等,首先我们在组里讨论了讲读课有哪些特点?应该怎样上?通过讨论,我们一致认为在讲读上要;紧扣课文中心,精读精彩句段,采用多种手段,诱思深悟质疑,”努力把;读练思”落到实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四点:一是吃透教材,做到心中有底;二是着眼全体,时刻为;学”着想,三是千方百计,思考为;练”服务,四是质疑问难,保证时间充分。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自求获得”的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紧接着我们又在本组进行了第一轮的公开课,这次公开课由我们组年轻教师冉艳楠老师来执教,她讲的是苏教版第三册的《小鹰学飞》。在讲课前我组先进行了集体备课,以说课的形式来进行。结合本课我组进行了研讨,研讨像这样的讲读课应该怎样来上?首先由于这是低年级的课,我们认为应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或创设情境来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其次,给低年级上课要用接近儿童的语言,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最后我们还认为课上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多样化的。通过研讨,冉老师上了第一次公开课,在这次课上冉老师听取大家的意见,在讲课文时有条理地引入,也逐步地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的实际来来理解课文,但整堂课下来,感觉课堂气氛还不够,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著名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在不能用自己的力度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这句话深深地启迪了我们这一组,因此本组通过评课,大家都认为,还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改进:要尽量放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自问觅疑学思。

通过这一次的研讨,冉老师又上了第二次公开课,这一次《小鹰学飞》这一课上的很精彩,课上老师创设的情境,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小鹰学飞的境界中,加上创新的教学方法更体现了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次评课,我们教研组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认为在语文讲读课中要抓;五巧”,即巧导入、巧设问、巧用电教、巧结合、巧用板书。

但是通过这几次的研讨活动,我们组还提出了一些问题:讲读是不是要教师用很多的问题串起来,这样才能把课上好?怎样才会让我们的课堂变成有效的课堂?课上学生自主学习应该怎样引导等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待我们去研究。

紧接着,我们教研组开展了第二轮公开课,这轮公开课由我来执教,讲的是苏教版第三册的《梅兰芳学艺》。先后讲了两次,在讲这课时:

首先,我用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团花图案作背景,再辅以梅兰芳的头像做成课件出示,一开课,就营造出浓浓的民族味道,为学生了解京剧作了铺垫。通过让学生欣赏梅兰芳唱戏的片段,使学生对梅兰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由此导入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学生熟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读进行说话练习,使学生读懂第一段,明白梅兰芳小时候不是唱戏的料子,并且知道什么是;料子”?接着,由这样一个不具备唱戏条件的人最后有了什么成就?这个问题引出课文第三段,在这一段中抓住;世界闻名”、;京剧大师”这些词来理解梅兰芳所取得的成就,并用讲故事来使学生明白大师是指品德高尚,又有才华的人。抓住;勤学苦练”来使学生知道他的这些成就和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再接着由;勤学苦练”这个词引出第二段,在这段中抓住;紧盯、注视”这些词来理解课文,理解词语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先让学生说,再亲身体验,这样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深刻。通过表演让学生明白眼睛会说话,这样学生在表演的同时结合实际就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最后一个环节是进行拓展,让学生通过练习里学习的四字词语来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人一己百、奋起直追等词的回忆和读,使学生结合梅兰芳学艺的事情,既弄明白了这些词的意思,又使学生更加懂得梅兰芳的成就和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这一次通过上课、听课、评课和交流,我们的目的是想研讨交流一下低年级语文的讲读课应该怎样来上?下面几点是我们组积累所得的体会:

一、教学过程中要搞清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意义。

随着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角色正在转变为课堂中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但是放任主体,并不是将学生放任自流,一方面,该讲的知识教师仍要做重点讲解;另一方面,也不要一味地迁就。例如,当在课堂中出现意见分歧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更为合理的答案,在必要时也要做出果断的结论。

二、注重学生的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是非常有必要的,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应该放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位。因为只有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后,才能作进一步的分析及感悟。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课文时可采取以下三个;角色转换”,以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1)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增添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的不断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3)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往

低年级语文组课型系列研讨活动总结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思想以及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让他们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学生创新的潜质也可以发挥了。

三、要激发学生的情。

在激发时要讲策略,转换角色让学生设身处地,联想、想象也同样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阅读中的表情是从句子中、词语中理解出来的,并不是强加进去的。例如,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一株紫丁香》中学生轻轻地走进小院,载下紫丁香,用此来表达对老师的爱戴。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文本背景、抓住重点字词,体会学生尊师的心情,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生的感情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四、处理好语感和质疑的问题。

1、一点搞在教学过程中安排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阅读课应该有个自读;浅悟;质疑;深悟的过程。其中知疑问难阶段是阅读教学最深入阶段,其任务就是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结合上对课文做深入的探究。

2、在阅读教学中,感悟和质疑在程序上谁先谁后,在实践上谁重谁轻,要因文而异,辩证处理。一般说,文学性较强的科文、古诗词、儿童诗歌,教学可以感悟在先,质疑在后,并在感悟上多花时间,构成;感悟型”教学模式;常识性课文、说理性较强的文艺性课文、语言故事等,教学时可以质疑在先,感悟在后,在质疑解疑上可以多花些时间,构成;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第三,要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并因势利导的帮助学生讲解疑。

五、合理反馈,适当拓展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老师应少讲多引导学生读,让学生多说、多想。教师必要的讲并非是讲课文,而是启发、指点、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等各种活动,以帮助学生合理课文脉络,深入理解语篇内容。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实际情况设计拓展性训练,如课本剧表演、看图复述和故事续编等。拓宽了学用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语文组教学研讨材料篇3

内容摘要: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富有情感色彩的成分,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精心设计导语、设置问题情境、借助多媒体课件、合理链接生活、力求形式新颖等都是激发兴趣、提高效率的行之有效的策略。关键词:语文课堂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实现有效教学

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促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幽探胜。可见,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成才的起点,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

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语)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速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善学”。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富有情感色彩的成分,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精心设计导语、设置问题情境、借助多媒体课件、合理链接生活、力求形式新颖等都是激发兴趣、提高效率的行之有效的策略。几年来我们语文组的几名教师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实践,现就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向各位领导、老师做以汇报:

如何让兴趣成为语文课堂上一味有效的催化剂呢?根据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我们语文组的几位教师今天在这里做以交流:

一、精心设计,趣味导入。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的导语,“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可由名言警句、古诗词导入,如教《孔乙己》时,从大散文家余秋雨的名言入手。余秋雨说:“名人成就地名,地名成就名人。”浙江省文化名城绍兴是我国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故乡。今天绍兴城里的咸亨酒店前,一个黑色的石像天天站在那里“笑迎八方来客,招徕四方钱财”。大家知道这人是谁吗?他就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人物孔乙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20世纪20年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听听他的伤心故事吧!上《隆中对》时,先出示一首小诗:“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由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引入课文所记叙的那令人赞叹不已的“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的会面。可由故事导入,如学习《生命生命》时,我轻微播放音乐《命运》,并动情地讲述了少女默然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故事,又介绍了课文作者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毫不放弃生命的事迹。“未成曲调先有情”,两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可由歌曲导入,如导入《愚公移山》时,巧妙地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片段,学生耳闻“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梁压弯……”的优美旋律,目睹“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的老人形象时,会真切地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可由影视导入,如可先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观看动画片《刮目相看》,后教学《孙劝劝学》一文。总之,导语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形式,可因“材”设计。

二、设置问题,投石击浪。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1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段落等,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如我在教〈曹刿论战〉时,紧紧抓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文眼”,启发学生探究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的具体表现。上《智取生辰纲》一课时,播放电视连续集《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片段“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后问学生:梁山好汉中,最能与歌词相符的人物是谁?你最熟悉的有谁?能说出来吗?从而引出课题,再扣住“智取”两字,围绕歌词设计以下中心问题:为什么出手?什么时候出手?怎样出手?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众说纷纭),我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我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请学生陈述各自的理由,说说你认为有趣的人与事,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待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我相机诱导,请学生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细细想来是没味的?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文本”。

三、借助媒体,熏陶感染。“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布鲁纳语)。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它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斑羚飞渡》时,为了深刻理解第9段一老一少“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具有动画效果的壮观画面。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放映动画片《蚂蚁遇火自救》和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沉船的画面(船长命令男人把生的机会给了女人和老弱病残者,乐队在沉船在即,死亡来临之时,仍旧从容演奏),通过特定的情境渲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斑羚群的自我牺牲精神。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在阅读文本、扩展延伸的基础上,我以郁钧剑演唱《家和万事兴》的电视画面结束全文。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借助校内一老师的教法,让学生观看两组对比鲜明的图片,欣赏流行歌曲《月牙泉》,以切身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上《观舞记》时,我制作的课件着力展现了印度的服饰文化、舞蹈艺术以及中印人民的友好交往,再加上课文结构分析、写作特点探究、美句品读,所用幻灯片没有超过十张;简洁的版面融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教学周密的《观潮》、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制作课件,让学生亲闻潮来之声,观潮来之势,看打鼓场面,便于学生真切感受钱江潮之雄伟和安塞腰鼓所表现出的磅礴的生命力量。总之,这种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改变了过去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更易把学生带到那种特定的氛围中去,使之受到熏陶感染,提高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多媒体只能是学习语言的辅助手段,绝对不能喧宾夺主,反客为主,一定要根据教材与学生的需要合理选择与使用。

四、链接生活,引进“活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一经与生活相联系,必然生动活泼,事半功倍。面向生活,贴近生活,走进学生心灵,使语文的根深深扎在生活的土壤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中国石拱桥》时,结合课文写法,我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了位于狮岭车辐浜的天主堂与附近的石桥,并访问当地群众与天主堂负责人,回校后,学生们兴趣十分浓厚,写作热情高涨。上《金色花》后,我要求学生制作精美卡片,写上温馨祝颂语回家送给妈妈,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一片深情。学完《傅雷家书》后,我要求学生联系实际,用心体会并说说自己所感受到的父亲深沉的爱。学习《香菱学诗》后,我请学生谈谈香菱学诗对我们语文学习的启发,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了“要多读”、“要有选择地读”、“要刻苦地学”、“要大胆创作、敢于想象”、“要有名师指点”等借鉴意义。学习《孔乙己》后,我让学生假设推断:假如毒打孔乙己的丁举人生活在我们这个法制社会,能逍遥法外吗?假如孔乙己生活在我们这个和谐温馨的社会里,能凭自己的特长找到一份好工作吗?然后请学生模拟影视中开庭审理案件的方式,对“孔乙己被害”一案进行公开审理,让学生以职业介绍所工作人员的身份为孔乙己推荐一份合适的工作。学习《音乐之声》时,我启发学生将玛丽亚与《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的性格进行勾联比较,兴趣发言异常踊跃。学习《背影》时,我启发学生:你有没有和作者相同的体验?请谈谈你当时的反应与心理活动,鼓励学生坦诚叙说自己与父母曾经有过的不理解与矛盾,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总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进了生活这一活水,语文课堂必将呈现蓬勃生机。

五、提供时空,力求新颖。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像一个权威那样不断地向他们灌输着知识,如同往漏斗里灌水一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有了许多新途径。这单一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了,还怎么谈得上学习有兴趣呢?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另外,对事物的新奇感是学生兴趣形成的前提。好奇是初中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新。在课堂上,老师一次不落俗套的引入,一句不同凡响的话语,一回出人意料的设计,一件精巧制作的教具,都会成为学生注意的焦点,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不断地“求新”、“求异”,争取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刺激。使课堂“活”起来。例如,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在学生整体感知,明确了致使仙湖消逝的罪魁祸首是人类后,我借鉴同行做法,提出两个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探讨:(1)、如果你是公安人员,你抓住哪些证据判人类是罪魁祸首?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1——13节,概括罗布泊消逝的原因。(2)、如果你是罗布泊的律师,你怎么给人类定罪?引导学生从文中搜集证据,具体感受今日罗布泊的荒凉景象,再配以感情朗读,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学习《杨修之死》时,我启发学生:“千秋功过事,留与后人说”,请大家结合文本,围绕“杨修之死”的原因,各抒己见,进行一场辩论比赛,最后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文章的感悟,自选角度在杨修的墓碑上写一句简洁的话。学习《孔乙己》时,我一改过去逐段讲解的方法,请学生小组合作,填写《孔乙己履历表》(内容包括姓名、籍贯、年龄、出生年月、学历、身体状况、特长、工作单位、家庭成员、主要社会关系、工作生活简历、主要成绩、主要优点、主要缺点、总体评价等),以一“表“带动全文,使学生理解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死因、社会环境特点等,上课形式新颖,学生兴趣盎然。学习《威尼斯商人》时,通过“评选梦想剧场最佳扮演者”的形式让学生感情朗读或模拟表演,从而解读剧中人物各自性格。主持:总之,兴趣虽然属于非智力因素,却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有言:“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得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久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达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理想境界。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充分利用每一个45分钟。在这45分钟里,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又是这45分钟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这里在谈点体会:

一、创设愉悦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发现,由于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心理,教室里时常显得异常安静,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学生不思维、不回答、不发表见解。面对这种状况,从上学期一开始,我就注意在课堂上改革传统教育的弊端,克服教师唯我独尊,学生惟命是从,老师以“讲”代“思”,学生以“记”应“考”,教师声色俱厉,学生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做法。上课时,我以学生为友,引导学生多思,让学生多问,激发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如在教《为学》、《伤仲永》一文时,文中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我们从仲永身上应该吸取什么教训?让学生各抒己见,特别是让一些天资聪明而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回答,只要学生不脱离主题,怎么回答都可以,都予以肯定。再如学习《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时,根据学生爱看《白娘子传奇》的电视剧谈起,让他们谈谈自己对法海、对白娘子的认识,再讲其象征意义,学生就容易理解。要培养学生兴趣,创设气氛,只教书本知识也是不行的,必须旁征博引,把知识向课外延伸,学生兴趣就浓厚,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活跃了学生思维,思维是一切能力的核心,是个性品质的表现,只要思维,就有进步。

二、引导学生质疑

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我经常告诉学生,不要一味地相信书本,也不要一味地相信老师,对老师的看法、观点,要敢于提出疑问,敢于和老师争论。我认为,这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

三、打破程式,变更课文顺序

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善于按部就班,从开始讲到最后,从字、词、句、篇到总结中心,学生大脑对这一程序已经疲倦,也没有新鲜感。因此,对于一些特色课文、较长课文,我常常是直奔中心,重点研析。如在学习《成功》一文时,开篇直接问学生作者认为成功的条件是什么?这样直奔主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重点说了什么?这些问题,学生一看课文开头没有,便积极地在课文中寻找,直奔中心的方法,使学生兴趣盎然,也容易理解课文中心和内涵。

对于课堂上能理解的知识,在课后如何加入巩固?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我主要抓两点:一是读,二是检测。读,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

一是课堂上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范读,培养学生读的信心,再分组读、男女生对读、分角色朗读、比赛读。

二是早读读,每天早读,都是科代表先领读,然后针对读的内容,我再对学生进行指导读,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的熟记,读的内容明确了,再放手让学生自读。

三是课外读,现在附带的课外阅读材料,内容新鲜,时代特色很鲜明,可是课内没有时间读,为了落实课外阅读,我采用写读后感的方式督促学生,每两周让学生针对课外阅读材料上的文章写1篇读后感。

检测,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忽视了这个环节,教学成绩就没有办法保证,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常把检查看得比上课还重要。

首先是查作业,对于每天布置的作业,自己坚持逐个检查学生,看老师非常认真,学生自己想蒙混过关是不行的。这样,久而久之,就没有偷懒的习惯。

二是查背诵。对于名篇名诗名句,我先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然后分成小组,进行背诵。

三是查知识的巩固。这一点,主要通过检测,除了学校规定的月检测外,我平时的检测主要有两种形式。课前考和小单元过关检测。

每节课前对前面学过的内容都要通过提问和笔答的方式进行考试,学习也就经常性地巩固了知识。

主持:总之,要提高教学质量,功夫一定要下在平时,只有坚持备好课,上好每节课,看好每本作业,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行,教学如同学习文化一样,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就不能不注意语文教学的兴趣性。现在许多学生认为语文容易对付,不象数、理、化、外语那样难学,好歹也能混个及格;有的则认为要想大幅提高语文的成绩太难了,花功夫往往也白搭,就凑和吧。产生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是这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缺乏兴趣。兴趣能让人对学习和事业产生强烈的动机并对目标执着的追求。对人类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学者达尔文在自传中这样写道:“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以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古代大教育家孙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由此不难看出,兴趣是培养人才活土。任何事情,只有深感兴趣,愿意去做,乐于去做,才能够做好。如学生对语文感兴趣,也就不会有上面的思想了。

一、使教学保持新鲜感。

语文教学,决不能陷入程式化,老唱一个调。如果无论什么内容,何种体裁的文章,千篇1律,都是先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再学习生字,解释词语,然后是分析课文,最后是总结主题和写作特点,年复一年,一上语文课就是这一套,就会象坐在火车上进行漫长的旅行,老听火车轮子的哐、哐当声一样单调、烦躁。照这样讲课,就是课文内容再丰富多彩,也会把学生讲得昏昏欲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不同的文章体裁,设计不同的教法。如较难领会的论文、杂文着重分析讲解,让学生领会其中的深奥的思想,精碎的见解,诗歌、散文可着重朗读,背诵,使学生从中得到令人陶醉的美的享受;故事性强的记叙文、小说等可让学生阅读分析,老师加以点拨,让学生自己体会分辨社会上某种现象的好与坏,一人物的善与恶。当然,无论教法如何不同,要培养学生运用祖国文字和语言的能力这一语文的教学目的,是必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有时还可根据需要,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的一些材料,配合课堂教学。如进《看云识天气》之前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天气的谚语;讲《谈骨气》前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表现中国人有骨气的故事。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这样就会大大增进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二、为学生创造取得成功的条件

现在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往往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孩子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实现,总有一种负家长的负罪感或对家长的惧怕感。教师也对学生成材的期望值过高,教的内容过深,学生难以理解,留的作业过多,学生拼命做也难以完成。结果学生感到得只是苦不堪言,哪还有乐趣可言。这样,就会自然而然的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因此,必须客观分析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提出经过学生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学生靠自身努力而获得的成功,最能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要不断给学生创造取得成功的条件和机会。如对学生学习好的要着重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创造性见解给予大力表扬,使其对自己的潜力充满信心,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先抓基础知识的学习,对其点滴的进步给予肯定,然后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其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其感到学并不难不可及,慢慢地了会对语文学习兴趣盎然。否则,件随他们的总是失败。尤其对身心的发展都还处于半成熟时期的中学生,他们对失败的承受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失望,只能使其对语言学习产生厌恶感、绝望感。只有不断的成功,不断的进步,才能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培养起浓厚兴趣。所以,为学生创造取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条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

总之,我们认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必须把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放在首位。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喜欢学,乐于学,语文成绩才会提高。

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当前教育界提出的“愉快教学”模式,正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为“愉快教学”的基础。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导入布疑则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在学习新课时,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

1、巧设悬念,课前设疑

在导语中巧设“悬念”,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教《日月谭》一文时,我根据课文意境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他们去一个地方。”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接着说:“带你去哪里呢?”说完板书课题《日月谭》。“哦!”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疑虑,日月谭?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上一语:“同学们,宝鸟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里地杰人灵,风景如画。日月谭就在台湾省境内,要想领略日月谭的秀丽风光,就让我们随作者去日月谭旅游观光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2、借助电教,直观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电教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从进入课堂开始,就仿佛倘徉在语言形象的园林之中,或信步漫游,或曲径探幽,得陶醉之情趣,尽求索之愉悦,走上一条到处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如教古诗《鹅》,我先让学生边听配乐小故事,边观赏色彩鲜明的投影片(白鹅戏水图),激发学生兴奋愉快的学习情绪,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享受作者所描写的自然界的美。其次,再采用“以图引学新字新词”法,指导学生理解“项”、“歌”、“红掌”、“清波”等词义,尤其利用板画(图):寥寥几笔,不仅形象地展现了诗的主人公“鹅”的生动形象,而且连带图解了诗句,使学生在图画的刺激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实验演示,动中激趣

课前一个小实验或演示,能撩拨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回声》,一上课我就带同学来到学校礼堂,先让学生对着空旷的礼堂大叫,只听一阵阵回声传来,同学们感到既兴奋又神奇,心理上就生产一种急于了解原因的迫切状态,这是授课的良好时机。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激发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确定教学方法的原则应是注重启发引导,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为前提,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类课文的写作是以地点变换或空间方位为线索的。由于低年级学生空间概念及其判断能力还比较弱,离开具体参照物,仅凭想象,头脑中很难正确理解复杂的空间关系。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产生了厌学心理。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积极思维,首先要创设思维情境,教师应紧扣教材重点,运用多种学生喜爱的直观手段,结合富于表情的朗读激发学生学习这类课文的兴趣。例如《北京》一课中的方位描写较复杂。同学们对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柏油马路、立交桥、草坪、花坛、名胜古迹、公园的方位,在朗读课文中仅能获得一个模糊的印象,在教学中,我运用幻灯片展示了一幅画面,画面布局清楚,层次井然,空间立体感强,便于学生理解了这些复杂的空间关系,同时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朗读有关段落,这样音形结合地再现美丽的首都北京,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逻辑性。

2、设疑问难,激发兴趣

在问题设计上要抓住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兴趣点。例如,教《两只小狮子》这篇看图学文时,为了使学生理解两只小狮子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我这样设疑:狮子在荒郊野岭是靠什么生存?懒小狮子不练功的理由是什么?狮子妈妈说的话有道理吗?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引导学生看图、朗读、讨论、对照、比较、结合实际,使同学认识到“只有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

3、巧设习题,强化兴趣

长期以来,语文课一直以讲读为主,学生在一节课要么洗耳恭听,要么口诵心惟,较少动手练习,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教学目标,自己设计填空、选择、判断等多种习题,通过幻灯,当堂让学生动手完成。如教《看月食》一文时,我考虑到这是1篇反映自然现象的讲读文章,学生不易理解。我在课堂中设计了填空习题:“大玉盘咬去了一块像(小船)→()→(眉毛)→()→(锣)”,让学生认识到月亮的形状变了,“太阳转到了()的中间,()了太阳光。太阳光照不到()上,就叫月食。”使学生明白了月食形成的原因。我还根据学生好奇、好参与的心理,填空题一做完,马上又出了一道现场演示题:用自己准备好的台灯、乒乓球,再加上学生自己的手来演示月食时三个天体所处的位置。同学们兴趣十足跃跃欲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教师热爱、尊重学生,学生信赖、喜欢老师,彼此关系亲密而和谐。这样,老师的教,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应用和蔼期待的目光注视着他们,回答错了,不能讽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诱导这位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达到巧用“激趣”学好语文的目的。下面请张利老师通过《智取生辰纲》一课把我们的研究成果做以汇报,请各位领导老师给予指正!具体分工:组长:张利(负责筹备和具体分工)

组员:张云锋

沈艳华

华春阳

崔树臣(负责实

施、总结)

语文组教学研讨材料篇4

学期末,语文组教学“六认真”检查内容为:一学期以来所有的教育教学材料,现小结如下:

一、教学案 优点:

一~四年级语文教师教案保存完好,按要求进行二次备课,写教后感,五、六年级语文教师能根据各年级集体备课的计划,按时参加现场及qq研讨。教学案收集完整,有明确的单元目标、课时目标,重难点突出,格式规范。按要求做好二次备课,并写好教学反思。学案的书写,批改规范,及时。学生的书写大部分认真,学困生的书写还需加强指导。

不足:教师的月反思的深度、宽度还不够,没有体现个性,教学案中班级个案的体现不明显。部分教师的教案保存不完整。

优秀:笪红星、樊俊强、胡青松、纪荣、魏伟、贾基娴、郑洪

二、听课

全体教师均按要求听课,本组平均约22节。教师课堂教学记录过程较详实,教学环节明朗,能做到两评结合,对教学中的闪光点能及时的发现,并学习。

建议:1.记录的过程,应有明确的条理,层次感可以更加强。

2.同年级组的教师之间的听课也应有所体现。3.适当加强小学科的听课内容。

4.评价的深度还需要加强,听课笔记的记录要清晰、准确。

优秀:笪国强、郑洪、胡青松、刘俊、纪荣、樊俊强、笪红星、魏伟、朱建荣、周白香

三、作业

一~四年级检查了作业,五、六年级检查了教学案。教师均能做到及时批改,及时订正,二次批改及时,基本无漏批、错批现象。学生的书写有了明显的进步。作业的项目齐全,能按照教师发展中心的要求进行作业布置与批阅。

不足之处:部分学困生的书写还需加强指导,少数作业有漏批、错批现象。另外,个别教师作业簿本保存不完整,甚至有极个别学生不屑作业的情况。

综合等第

优秀:魏伟、郑洪、朱建荣、胡青松、笪红星、纪荣、笪国强、刘俊、樊俊强

白兔中心小学语文组

二0一七年一月十一日

48 19463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