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精彩15篇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听课内容生动有趣,老师讲解清晰,知识点掌握较好,互动环节增强了学习兴趣,整体效果良好。下面由阿拉网友分享的“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精彩15篇”范文,供您写作参考,希望您喜欢。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 篇1:
《精卫填海》
执教老师:黄老师
课前猜测神话故事
1.图片猜测:女娲补天 夸父逐日 后羿射日
2.音频猜故事:盘古开天地(听孙敬修爷爷讲神话)
3.文言文猜测:愚公移山
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1.师:神话是祖先根据神奇的想象创造出来的,一代又一代,经久不衰,今天来学习1篇以文言形式流传至今的神话——读题《精卫填海》。
2.展示课前的学生提问和问题分类(内容和启示),要解决这些题,还要先读一读课文。
3.生读课文,根据预习评价标准。
你觉得他读通顺、准确了嘛?生评价
4.出示课文,标红词语,生读词语。
少女、对比“曰”和“日”、溺而不返、堙于东海
指名三生分别读全文,生齐读课文。
5.读着读着,这些问题你们解决了嘛?生解答。
生解答关于字词的意思,师补充西山的名字。
出示内容问题,生读问题。
聚焦画面,再读想象
1.想象是很好的方法,现在让我们边听故事边想象,透过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读句子,提问: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女娃形象?
2.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生:很厉害的女娃,因为炎帝很厉害。师追问厉害在哪里?
生:活泼可爱。追问,在你的想象中,她长得什么样子?
师:看来你抓住了“少女”的形象。女娃她样貌清秀,但是性格倔强,陆地上骑马射箭,到了水里能够乘风破浪。
3.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1)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女娃去东海游玩,因为浪太大,溺水没有回来,因此化为了精卫鸟。
师追问:你从哪里展开了想象?——生:溺
师:炎帝的的女儿怎么会被水淹死呢?
生:在海边玩,不小心被一个浪淹死了。
师:她的水性极好呀,一般的浪能淹没她嘛?这是什么样的浪?
生:一个能够淹没高楼大厦的浪花,比盘古还要高,
(2)女娃虽然是炎帝的小女儿,但还是个孩子呀,怎么能敌得过滔天的巨浪。还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生:船进水了,不会游泳。
师:渐渐下落后可能会遇到什么呢?这是一则神话故事。
生:遇到一条鲨鱼。师追问,这是普通的鲨鱼嘛?生补充。
师:海底有神力、厉害的东西还多着呢!还会遇到什么呢?生:遇到龙王、章鱼。
(3)除了这个“溺”水,还有哪里引发了你的想象?
生:“故为精卫”,只有神话,溺水之后才会化为精卫。精卫长得……
师:人化为鸟,你还想象了样子。人怎样化为鸟的?
生:肉体不会幻化为鸟,但是灵魂会化为鸟;到了海里,东海龙王可能同情她,让她重生的机会,让她变成精卫鸟。
生:我觉得“游”字,这是玩的意思,在东海游玩。
师:女娃还可以怎么玩?
生:玩沙子;下水找龙王斗法……
(4)女娃游于东海,不论是滔天巨浪,还是险恶的,她苦苦挣扎,求生。就在女娃溺水的地方,一只精卫鸟破浪而出——(播放精卫出海的视频)
你们看,精卫鸟白色的嘴,头上长满了花纹。嘴里还发出鸣叫“精卫——” 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太神奇了,居然还是化为鸟。
师:读出这种感受?
生朗读,师朗读指导。
生:女娃很惨,很小就被大海夺走了她的生命。
师:看来你在同情女娃的遭遇,那么请你读出你的感受。
生读课文。
生:精卫鸟也很厉害。追问:厉害在哪里?
师:此刻溺而不返,精卫就是她不羁的化身。读一读
生读课文,齐读。
4.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你又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她经常去西山,也就是发鸠山衔木石,填塞东海。
(2)精卫就是这样衔木石,堙东海。她在什么情况下这样做
生:黎明、傍晚时候;炎热的天气、恶劣的暴风雨……
师:哪一个字带给你们想象的?生:常。
(3)师引读“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不论是骄阳似火的夏天,还是寒风刺骨的冬日,精卫都是这样——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都陷入了沉睡,进入了梦乡,只有她——
几十年过去了,几百年,几千年都过去了。在西山和东海之间,那小小的身影依然在——
5.师提问:如果此刻你是那小小的精卫鸟,我问你,精卫,你为什么要不停的衔木石堙东海呢?
师:是啊,强大的信念给了你强大的力量,小小的精卫鸟想要凭借着一己之力将东海填平,这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看看。(播放文字和音频)
师:这个生生世世、永无休止的故事古人只用了35个字就把他写清楚了。我们再一起读读课文吧。
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相信你一定知道了精卫为什么填海?他又是怎样填海的吧,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吗——解决了!
理清顺序,复述故事
1.理清起因和经过,生读评价标准。提问:我们可以在哪些地方展开想象呢?
生:女娃溺死变成鸟儿的时候;精卫是怎么把西山木石投入东海的;女娃堙于东海是怎么玩的;精卫填海的时候语言、心理活动;对女娃样子和精卫样子展开想象
2.生自由复述。
3.班级展示。
师:根据评价标准可以打几星?她在哪些地方加入了想象?还可以在哪些地方加入想象?
生:精卫为什么一直要填海?她不管什么时候都在填海。在海浪扑过来的时候展开了想象;一般人是坐船去,她骑着小蓝鲸;遇到大风大浪,她想象到了蛟龙、大乌贼之类的'神奇的生物;
师追问:还可以加上什么?
生:她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去填的,用什么方法把它解决掉;还可以再具体描写精卫长什么样子……
同桌交流讲故事。
师:故事说着说着,相信这些问题也能够解决了吧?
想象结局,体会精神
1.师:我们很多同学都关注到了这个故事很特别,有起因、有经过,但作者却没有给他加上结局,精卫最后把海填平了吗?作者为什么不给它加上结局?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生:我觉得精卫最后把海填平了,神话故事有神奇的想象。
师:你想象的结局是能填平,那么作者、古人在创编这个故事的时候为什么不写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引发读者的思考,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还可能是上天被她的行为给感动了,她又变成了女娃,炎帝的小女儿,又变成了人。
师:这是你想象到的结局,这就是作者不加入结局的好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象。
生:我觉得他还是可以填平的,因为这样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永不屈服的一个非常坚定的信念。
2.师:同学们,也许到今天精卫也还没有填平东海,但是100年、1000年、1万年下去,它也会依然一一
生:填东海的。
3.师:这篇文言文多么奇妙呀,作者没有写结局,不仅给读者留出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精卫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4.师引读课文:其实我们能够发现,精卫最后能不能填平东海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告诉了当时的人们、后来的人们,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勇于抗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才是真正的勇气和力量。来,让我们再读一读这1篇课文吧!读——
师:精卫填海的精神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创造了一段又一段不屈的历史。再读一一
师:经典的故事值得永流传。让我们怀揣着对精卫鸟和对中华文化的崇高敬意再读一遍。如果你能背诵了,可以闭上眼睛背一背——
师:同学们,知道这个故事选自哪里吗——《山海经》。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 篇2:
《猫》
授课教师:王老师
一、
1.展示猫图片,学生发出惊叹。
2.生分享自己家的猫
生1、2 介绍猫的样子和贪玩。
师追问你从外面回来,你们家的猫什么表现?
3.介绍老舍
出示图片,生谈了解(满族、原名、作品)
了解重要称号“人民艺术家”,可见他的作品非常之好。
4.师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二、
1.自由读文,读通句子
生读文,师巡视提醒坐姿。总结优秀做法。
2.认读词语,理解字义
(1)出示词语,生领读:
无忧无虑 丰富多腔 屏息凝视
生气勃勃 天真可爱 枝折花落
(2)学习多音字:
生读“屏息凝视”,学习多音字“屏”,生活识字。
生读“枝折花落”,师出示图片,理解词意,并提问这是谁干的?
师出示新闻图片和标题,学生手臂骨折 小朋友经常——折纸
(3)齐读“无忧无虑”
两个和“心”有关的字——忧虑。你们有没有忧虑、特别担心的时候。
生回答:猫丢了,关心朋友、数学测试、小兔子被送走。
师范写“忧虑”,并讲解要点“点”“虎”。
3.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第一行三个词,都写的是文中的谁呢?——猫
请你再看第一行,是文中的哪只猫呢?——生:大猫
还有一只是——小猫。哪一段写得是生机勃勃的、天真可爱的小猫——第六段
谁最会读书,把这一段读成一句话。
生:满月的小猫们……淘气。
出示齐读。
(2)刚才把一段读成了一句,现在找一个词体现猫的特点。(板书淘气)
(3)好几段写大猫,快速读课文,找出一句话,把这几段意思全部概括出来。
生1: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出示本句,生2再读,齐读。
(4)如果让你引用一个词,你会选哪个词?——古怪。(板书古怪)
三、
1.认识大猫。
你看,现在这只大猫很古怪,它怎么古怪了?
生自由读文。
(1)你从哪里看出它的古怪了?
生1:贪玩、尽职。生2 :老实。 板书三个词语
还古怪在哪里了?
生1:高兴时…… 什么表现: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生板书:温柔可亲、一声不出
生3:勇猛,但是有时候什么都怕。 生板书:勇猛、什么都怕。
(2)规范书写
师范写“贪”、“职”
2.找出关键词
(1)读了这组词语,你会发现这只猫的性格特别“古怪”。但老舍先生用了一个词,让这些矛盾的词一下就转过弯了。哪个词?
生说错后,有生纠正:可是。
(2)“可是”语用
师:这位同学发言很积极,可是(让你忧虑了,对不对)可是坐姿不够端正。
师:这位同学虽然刚才没有发言,可是他一旦发言,就会语出惊人。
指名两位同学读第2段。
(3)“聊天式”语言
师:这段话的表达,除了这个秘密,还有一个词,让你感觉读起来就像和作者聊天一样
生:说它……
师:你们发现没有“说它……吧,的确……,可是……”感觉像聊天一样。(板书)
生用句子板书上的词语。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边的词语看似很矛盾,谁能用刚才的词语说一说这只猫。
四位学生回答,师指导。
你们发现没有,就是这样的语言,读起来就像是聊天一样,就像两个人在说话。
所以读这样的句子,你就会感觉到这只猫很——古怪。生齐读第一句。
3.但是古怪又怕什么呢?老舍喜欢吗?——出示第五段
我相信你们也会喜欢,齐读
猫这样可爱,那我在想我们家要不要养一只呢?
4.介绍语言特点,“聊天”读文
这就是老舍先生,他不光是人民艺术家,而且他的作品也很有特点。
出示对老舍作品语言的简介。
用聊天的感觉读一读第二段。同桌两人聊一聊。
同桌互读。
生1读。师提示看着聊天对象,有一些动作。
生2再读,看着同桌,带着动作。师肯定学生,并提建议,聊天还可以更随意,更有创造性。
生3对老师聊,生更自然,师表扬生投入。
生4与同桌聊天,自然生动。指导同桌互动。
5.理解“屏息凝视”
请学生做屏息凝视的动作,师干扰。生盯着“老鼠洞”,师指导理解屏息凝视。
6.出示2段前三句,你看作者有没有把他当作家人来写,生读句子。
“过问”应该是家人过问,你有没有“过问”什么家里的事?
“决定”,你有没有做过决定呢?
你们已经感觉到了,作者是把这是猫当作家人来写,所以读起来,那么亲切。一起读文——
四、
1.拓展《猫》,对比写法
同学们喜欢猫的人很多,喜欢猫的'作家也很多,这是夏丏尊的《猫》,他又是怎样写得呢?快速读这段话。
他的写法和老舍先生的写法不一样,老舍先生用充满矛盾的写法写,而他是借用了别人的态度来写的,你发现了吗?
请生分别读不同人物对猫。
2.设想人物呼唤猫
生学猫叫、喜欢的东西引诱、放一些喜欢的食物。
3.你看,这就是这只性格古怪的猫,它有时候老实、有时候贪玩、有时候又尽职……课文中还写到他的温柔可亲,写到了他的什么都怕……作者会怎样写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 篇3:
《琥珀》
授课教师:王老师
导入,认识琥珀
师:王老师为分享的“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精彩15篇”,你们猜猜看,它是什么?(出示图片)
生1:琥珀。师追问:你看,多有眼光,别着急坐下,为什么一眼就看出是琥珀了?
生1:因为以前看过一个关于琥珀的资料,说琥珀是一个松脂形成化石,就是这样子。
师:颜色像是不是?表扬生1,多会思考的同学,一眼就看出来,因为颜色很像。王老师告诉你,这个在网上有售,你觉得它会不会是琥珀?(出示价格)
生齐答:不会。
师:它不是琥珀,它只是一个挂饰。再来看这个,会不会是琥珀(出示图片)。
生2:这个是。师:这个才真正的有眼光。不仅要看颜色,你看什么了,还有——里面有个虫子。
师:所以是琥珀对不?太有眼光了,这个东西网上也有售。
师:继续看真正的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好看不好看,这才是真正的琥珀。谁发现琥珀有什么特点?
生3:从颜色讨论琥珀。
生4:人工琥珀里面什么都没有,或者只有一个虫子。自然的琥珀,比如有一只虫子被困在里面了,旁边还可能有些落叶。
师:里边情况挺复杂的,对不对?
生5补充:我觉得是透明的,别的都是有点看不清楚。
师 :它是透亮,而且特别有光泽,一看就是个宝贝对不对?
生6:人造琥珀就一个昆虫,而且大大的,占全部,而且还是正面一直朝上。
师:这个是真的琥珀,琥珀不仅有里面有东西的,也有纯色的。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叫《琥珀》。很宝贵的东西,因为它是自然形成的。
那现在请你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么神秘的琥珀,大家一定有问题,你最想问什么问题,可以选上一两个问题写上面。
生自由读文。
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师:你们读得非常认真,有没有把自己问题写出来?如果没有,现在给你一点时间,赶快把自己写下来。
师:好,现在所有同学眼睛看前方,刚才你们读得特别认真,咱们看一看课文中的这些词语。
出示词语,生读课文。
生1领读:晌午、火辣辣。
师:特别好,读第一行的词语,你想到了课文中的哪种事物?
生1:太阳。
师:特别好。读到这种词语,我们就想到了课文中写的太阳。(板书:太阳)
师读太阳:生读词语。
生2领读:渗出、松脂。
师 :读得特别好,有没有想到课文中的什么事物?——生:松树。(板书:松树)
生3:拂拭 挣扎
师:你想到了什么?——苍蝇(板书:苍蝇) 原本不怎么可爱的苍蝇,但是在这篇文章中却非常可爱。
生4领读:划动、美餐
师:你想到了什么?——蜘蛛(板书:蜘蛛)
生齐读:怒吼、澎湃。想到了——大海。
师:同学们这些词语大家读得不错,而且我刚才也看见咱们班同学非常会提问。就这琥珀,有人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谁来说自己的问题?
生1:松脂应该是液体,为什么变成了固体?
师:有同学跟你的问题有点像,高度概括了你的问题。
生2: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师: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其实还有同学可能还想知道什么是琥珀?要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就在课本中找答案,在什么位置介绍了琥珀?
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生自由读18段,你能不能了解关于“琥珀”的信息。
生1:我知道了琥珀是透明的。
师:真好,有效信息,透明的,还有什么信息?
生2:一般包裹着一个东西。
师表扬两位同学,信息有效。
生3:琥珀的形成需要很久的时间。
师:真好,又一个重要信息,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能形成。
生4:也可以推断出很久以前……
师:他会告诉我们之前发生的一些事情。那同学们你们发现解决这个问题,刚才我们用的方法是叫什么方法?
生1:联系课文。
师:联系上下文是非常重要的。(板书:联系上下文)那你们想想看,除了这个方法,你要解决问题,你还得有什么方法?
生2:查阅资料。
师:这个方法真不错。王老师也查到了一些资料。请你快速地读这段资料,你对琥珀又有了什么了解?
生1:我知道了琥珀也叫松脂化石。
生2:我知道了琥珀的种类,是根据它的颜色划分的。
生3……
师:你的发现跟课文中了解的信息一样的,对不对?刚才也有人讲到里面会有东西,你看真的是这样。
生4:琥珀是埋在地下千万年,在压力和热力的作用下形成石化。
师:刚才好像有一个同学也了解到了信息,告诉大家。
生5:琥珀需要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能形成。
师:跟他说的一样的,看来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都是非常重要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生6:我还知道了世界上最古老琥珀年龄有 9900 万元。
师:你能想象这个数字吗?——后面还要再加四个零。
生7:松脂是黄色的,所以琥珀是黄色的;那为什么还有蓝色的松脂吗?
师:不一定都是松脂,别的树出来的汁液也可以,包括包别的东西,比如刚好兰花被包裹,还有其他的植物类都有可能来。
生8:我还知道琥珀是松柏科……等植物的树脂化石。
师:刚才说了,其实不只是松脂,还有其他科的。发现没有,解决问题,哪两个方法很重要?第一个是——联系上下文。第二个是——查阅资料。
应用方法,讲述过程
师:这个方法太重要——查资料(板书:查资料)。用这两个方法我们现在了解了很多有效的信息。刚才有同学提出了问题,你来说
生1:琥珀是怎么形成的?
师 :问题又来了,琥珀是怎么形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用刚才的方法。第一个,联系上下文,你们觉得我们应该读课文哪几个段。
师:读2-10段,是吧。好,现在开始来自己读课文,往后再读几个自然段都可以。
师:课文中的这个琥珀的形成,离不开黑板上的事情:太阳、苍蝇、……
师:现在谁可以根据这几个词来说一下琥珀的形成过程。
生1讲述。
师:这位同学讲得比较清楚,但是我觉得讲得还不够专业。要注意用词。
生2上台讲述:很久很久……有一天,太阳照射在松树上,松树分泌出了一种叫松脂的液体,正好有一只蜘蛛要去捉苍蝇。突然一滴松脂掉了下来,把他们两个层层包裹在里面。然后过了几千年,大海淹没了森林,把那个松脂埋在了泥沙下,又过了好千年几万年。一个渔民的儿子把它捡到了。
师:他讲的很专业,你看他不光用了“包”这个词,他的开头是——很久很久以前——讲故事都这么讲。同桌两人互相讲一讲琥珀形成的过程。
生同桌互相讲课。
师:今天王老师要特别表扬最后一个男生,他真的很会讲故事,你们刚才琥珀的形成过程,有没有用那个开头。这个开头叫什么——很久很久以前——他在讲的时候不光开头讲的好,还有很多动作很形象。各位有没有发现遇到同学提出的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还有一个方法,叫——查资料。
比较阅读,推测想象
(出示阅读链接)
师:快速浏览资料,这个资料也讲了琥珀的形成,请你把关键信息画下来,一会跟大家分享。
师:我发现他也可以举手了。读了这段资料,你了解到了琥珀形成的哪些知识
生1:琥珀的形成有三个阶段——师:注意,他很会抓要点,哪三个阶段——生回答
生2:松脂可以流动。然后把一些物体包裹在里头。
师:非常好。你看为什么里面有东西。
生3:树是裂开了——非常好,树是裂开了、受伤了,所以流树脂。
师:查资料让我们有了新的了解。那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三个关键词给大家讲一讲:琥珀是这样形成的……一开始怎么样,然后怎么样,最后……
生1:很久很久……指导讲好:松树流出了松脂……
师:终于讲了一个专业的词叫什么——进化。他讲的是课文中那个琥珀,其实这里还讲到天然琥珀,谁能讲天然琥珀的形成过程。
生2:树有一个伤疤或者一些裂缝,强烈的光照着这棵树,这棵树就会流出树脂……他们他蕴藏在大那个沙土底下,然后经过高压和高温的持续作用,就变成了琥珀。
师:很清楚。那同学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段话在讲琥珀形成,课文也在讲琥珀形成,你觉得那段话更好。
生1:课文。
师:课文中的话确实好,你读到哪句话?觉得这段话写得真,分享一段给大家。
生2读课文。
生3读第四段,把苍蝇都写这么美。
师:苍蝇都写得很美,作者写这段话感觉很有画面感,是不是感觉他都见过是吧?真有这种感觉。但是课文中说,这个故事发生了大约有几万年了,这个作者 1804 年出生,现在是哪一年?200 多年前的人能知道几万年前的事嘛?——不知道——那他是瞎编——不对。
师:谁不同意,举手?你能不能在课文中找一个很重要的词告诉我,这不是瞎编的事。你们读一读这段话,看你有没有发现?
生回答:推测。
师:从哪句话,可以推测出当时老松树渗出了松脂?
生回答。
师:这个松脂球,而且还说了在松脂里挣扎,所以有可能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境。你又从哪推测出有蜘蛛、苍蝇。
生2:因为琥珀包裹着苍蝇。
师:所以就可以推测出这里面有蜘蛛,非常好。
生读词——推测。
师:推测可不是瞎编,它是有依据的,对不对?推测要去思考,要根据你所看到的',往前去想。课文中说,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圈,说明他们当时在挣扎。那你们能推测一下当时被松脂包裹的这个苍蝇、蜘蛛会怎么挣扎?他们挣扎的方法还不太一样,因为他们是完全不同的。在课文的空白处,你可以选蜘蛛来写,也可以选苍蝇来写,推测一下他当时挣扎的样子。你想他的四周有黑圈,他应该怎么挣扎?
生完成批注。(出示提示)
师:希望你的描写就像作者的文字一样,读起来特别有画面感。
生1:我写的是蜘蛛。——师:好,把前面那段话连起来——生: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起包在里头。蜘蛛艰难地蹬着自己的八只脚,想把脚伸出包裹在身上的松脂。它不但没有出去,反而使周围的松枝更加粘稠,最终放弃了。
师:写得真好。
生2:蜘蛛用八只腿搅来搅去,又用腿不时打一下苍蝇,最后累得动不了。
师:都被包起来还打,真厉害,你来。
生3:蜘蛛艰难地舞动着他的八小腿,伸着头想把自己的头还要爬出去。可是他再怎么挣扎也不去。
生4的回答体现了苍蝇的想法。
师:注意,你们只写了动作,人家这个苍蝇还在想。还有一个同学,他写到这个苍蝇为了活命,他还尖叫。
师帮学生念:我帮你吧。一大滴松脂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起包在了里头。“太阳为什么不把琥珀给弄下去?我应该早离开这个地方,不应该把它当做食物。”这个可以的,语言很优美。
生5:一大滴松枝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起包在里头。蜘蛛用自己拉长长的腿,在松树金黄而粘稠的泪珠中乱蹬。
师:他用的修辞是不是特别好。同学们,眼睛看前方,一节课的时间飞快地就过去了。今天我们了解到了琥珀的形成,希望回去之后你就来做一个讲解员,给大家讲一讲琥珀的形成过程,同时王老师推荐你们读这本书——这是本文作者写的《乌拉乌拉故事集》。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 篇4:
《清平乐 村居》
授课老师:薛老师
课前聊天,村居导入
老师问学生,带了哪些东西来上课?生回答:课文、辛弃疾的资料、铅笔盒、记录纸等。老师建议要准备一个语文笔记本。有生补充,带了一颗爱学习的心。师肯定,强调,最重要的头脑要带着上课。
师出示《村居》,问学过这首诗吗,个别学生举手。一起来读高鼎的《村居》。
介绍题目,认识词牌
师生齐读,教师对诗进行简介。出示《清平乐·村居》,今天学的也是村居,请学生看一下这个题目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这首是词,刚才的是诗。师追问:那么看到的上面有什么不同吗?生回答,《清平乐》写得是词牌名。师纠正发音,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介绍词牌名和题目读法,今天学的这一首词的题目是《村居》,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空一个字。所以读的时候要注意,“清平乐”停顿一秒钟,“村居”。齐读。
师补充:有的书上中间不空,用一个点表示,也表示前面的是词牌名,后面的是这首词的题目。
初次读词,了解格式
师范读后,请学生念两三遍,念熟为止。
生1朗读,师评价,正确流利。建议读时不要用手指,要用眼睛看。生1重读,其他同学轻声读。生2读文,师评,并请能够流畅朗读的学生举手。
师表扬后,提问:这首词和诗在形式上有哪些不同?
生1答,诗每行的字都一样,而词却不同。师追问:有什么不同词?生1补充,词每行的字数都不一样。
师总结介绍“词”:词和诗的不同,每句话的字数多少不一样。所以词又称为“长短句”。并不是每个句子的字可多可少,它有规定的。因为词有确定的、固定的调子,每个调子都有固定的句子,每个句子有固定的字数,每个字都有固定的声韵。
师(出示课文)要求读上面一部分最后一个字的音。生齐读:小、草、好、媪;再读下面部分最后一个字音,师生齐读:笼、蓬。总结“字有定音”。
出示并要求读:
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师请学生再说不同。生2说词的行比较多。师纠正,诗词都可以有八行,追问:词的八行和诗的八行有什么不同?生3补充,诗的八行中间没有分开的,举例《春夜喜雨》,而《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间有分开了。
师请生看课文,有上下两个部分。在词当中把上面这一部分,叫上阙,读“上阙”。把下面一部分叫——“下阙”。有的书上把上面部分叫为“上片”,下面一部分叫“下片”。词和诗有这些不同,还有其他的不同,以后会再了解。
再次读词,理解词句
生再次读文,提出不理解的字。
生1发言,提出了“媪”字, 师请学生画出媪字。请学生补充理解词义的方法,生1提出查字典、按照句子的意思猜测。师请生1运用第二种方法:生读句子,先猜测“翁”的意思为年老的爷爷。师补充,男性,你将来长大了就是“翁”,师指一女生,问:她老了就是——媪。生理解“媪”的意思:年老的女性。
师问女生,你老了之后,现代人叫什么?女生回答:奶奶。师纠正有亲属关系,生2回答:老婆婆。师追问:男的呢?生回答:老公公。
师总结:所以,老公公和老婆婆是什么关系。生回答夫妻关系。
生齐读词语“翁媪”。
生问不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师(板书本句)请学生连读两遍。
师逐一问意思:醉里。生回答醉了,可以组词,辨别陶醉和喝醉。师解释喝醉酒的程度:小醉、大醉、烂醉,那本句应该是哪个醉?搁置。
继续理解“吴音”,生认为是吴国人的乡音。师引导学生理解杭州语言,可称为“吴音”。翁媪说的话是吴音,吴地的方言。词中的翁媪是江西上饶一带(板书:吴地方言、江西上饶)。指着板书问学生:这两个人还在——说话。那如果大醉,还能说吗?生说大醉是胡言乱语。
“醉”理解为微微醉,说的有点醉话,好不好听?师请学生说杭州话(我是杭州人),很多孩子不会说方言,个别发言,全班笑。师说,吴侬软语,都很好听,软绵绵的。对比作者,那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是哪里人呢?他是山东人,俺是山东人。说话很硬,到了吴地一听,江南一带的话怎么这么好听!
理解“相”字,两个人为相互。“媚好”的理解,先看“媚”的组成,生1认为是形容美好的,生2认为是女人的眉毛。师引导赞美女性的眉毛,拓展为“喜欢”,因为美好,所以喜欢。“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呢?词中的翁媪——生回答互相喜欢。
词中的那个老公公和那个老婆婆怎么样——很相爱、很恩爱。所以他们两个人在一起说话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生1:亲密,生2:恩恩爱爱,生3:情意绵绵。有生回答娘娘腔,师对比纠正。
所以他们说的叫什么话?生回答吴音。师再问:情意绵绵的人说出来的话是什么话?——生回答:情话是情话。生笑。师:老夫妻也能说情话的。
了解意思继续读文。
师:这一对老公公老婆婆稍微喝了点酒,有一点醉意的时候他们在干什么?生猜测:他们之间说相互喜欢对方的话、谈情说爱、很可能在谈年轻时的经历、可能在卿卿我我。他们有可能在相亲相爱。
师生总结:他们在小醉当中说情话,或者唠着家常。他们聊天显得那样的亲密,所以完整地说——是他们趁着醉意或者在醉意朦胧之中,这一对老夫妻在亲密地——谈话或者情话——或者在亲密——说悄悄话。
再读句子: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喝小酒、说情话,一般以为他们是一对小夫妻,但是仔细一看是老夫妻。白发苍苍的老夫妻还在那里说绵绵的情话,你觉得这老夫妻的这种生活那才叫——生回答:好、浪漫、悠闲、舒适,幸福。
师:老的时候还能够相媚好,那才叫浪漫,那才叫富有诗意。把这两行一起再读一读。师再问生还有什么问题?
生提出“最喜小儿亡赖”中的亡赖。师反问生理解的“亡赖”意思,生认为是无所事事,师纠正为不讲道理的人。生分别补充理解为调皮、不懂事、很活泼、对一些事物是很好奇、活泼淘气可爱。师否定不讲道理。这里的“亡赖”需理解下阙。
师:辛弃疾的下阙是“偷来的”,这是化用的,出示“大妇织绮罗,中妇……”读完时候,对原诗进行简单解释,指导找出大妇、中妇和小妇所做的事情。
生齐读下阙,找出大儿、中儿和小儿所做的事情。大儿除草,有事可干;中儿织鸡笼,有事可干;小儿剥莲蓬,无所事事,“亡赖”,所以这里的“亡赖”和原诗《相逢行》的哪一句对应呢?
这里的亡赖就是——无所事事、无事可做、百无聊赖,简称“亡赖”。
生齐读下阙。
师总结学法:可以查字典、问老师和同学讨论。强调和推荐查《古代汉语字典》。
学生自由读,个别读。生1读文,师提醒不要读快,生1重读。生2读,师评价流畅。
找出图景,看出画面
师:诗词文写的内容就是八个字,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板书)这首词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回答:作者看到了就是两对夫妻,喝了一点酒在谈情说爱。师总结翁媪酒后交谈。生补充大儿……(补充)
师追问“看到什么”,生回答:溪边青草、茅檐低小。师出示(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联系江南房屋理解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取自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出示: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草长得怎么样?——茂密、青。
所以词人写到了自己所看到的景、看到的人。请一名学生完整说“所见”。师生一起说,师指板书读:看到(茅檐低小……)环顾四周(醉里吴音相媚好),看到(大儿……)
感受基调,由喜到悲
师提问:他看到的听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情景。你觉得这样一幅情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一下这是怎样的一个村居?
生分别回答:这是一个和谐的村居、悠闲、融洽、安宁、快乐、修身养性、幸福的村居,师肯定并表扬。师补充:这是一个朴素的、淡雅的、宁静的、和平的、温馨的、悠闲的村居。作者眼中所见的就是这样一个村居,所以它用的词调叫《清平乐》。“清平乐”就是祈求天下四海太平的一个曲调。请生再次体会练读。
请生再读一幅其乐融融的、朴素宁静的村居图。
约有4-5生个别读文,相机评价、表扬,建议猜想曲调——缓慢轻柔。
师讲关于“曲调”的知识,这个曲调已经失传了,只留下了词,所见、所闻都能够通过语言文字看得出来、读得懂。但是词当中还藏着词人的所思、所感。它是通过这首词当中的特别的字表达出来的。看一看《清平乐·村居》当中最能体现他感情的字在哪里?请生拿出笔,在这首诗当中圈几个字。
生圈字并不统一,很难把握特别的字眼。师幽默化解。
一生圈“醉”和大部分同学圈“喜”。
师板书(醉、喜)。拆字解释“喜”,听到音乐就快乐,词中的“喜”,翁媪高兴的原因是——相爱。大儿高兴吗?原因是——劳动勤劳。中儿高兴吗?——能干活了。小儿高兴——因为可以他什么事都不用干,再吃一点莲蓬就行了。亡赖小儿最高兴。其中:翁媪—— 再次带领学生读文理解“高兴”。
词中的人都是——高兴、快乐、欢喜的,带着这种心情再来读文。
词中所有人都是“喜”的,那写这一首词的词人呢?生认为也是高兴的、喜的。因为写的人物是喜的,词人高兴,才会看喜悦之人。词人写词,有事可干,所以高兴。师肯定生的理由。
师:词人到底喜不喜,是真“喜”还是假“喜”呢?出示资料,生自由读资料。
师请读懂得同学举手,生1谈辛弃疾不开心,“环境”不好。生2补充战争背景,但没有实现。生3补充“辛弃疾提出抗金,但没有被采纳。”师追问:你刚才说是写词的,现在你发现什么了?生3:我发现他是一个爱国人,希望能够国家统一。师追问:那辛弃疾天生就是一个词人吗?——不是——而是一个爱国的——词人。
师补充:他原先是一个爱国的战士,他是一个将军,是非常著名的将领。师生讨论:他本应该在什么地方待着?学生理解辛弃疾应该在战场上,但此时就和亡赖小儿一样,无所事事。小儿无事可干,很高兴,但是辛弃疾——是忧、是悲、是愁。
总结:他看到的人都是喜的,而心中却是悲愁(板书:悲愁)。这时候,再来看“醉”字,除了翁媪两个人喝点小酒、有点微醉以外,还有可能是谁醉了?——辛弃疾。
师问:他因何而醉?生1:因他看到了这么多人的快乐,他陶醉。师纠正不是“陶醉”。生2:他不能为保国出一份力,所以他想借酒消愁。生3:因为他不能上战场,去消灭金兵,所以他回来喝解闷酒。
师总结:是的,所以翁媪是因喜而醉,词人是因为愁而醉。看到了人家的喜,词人是悲和愁,这藏在“喜”当中。词人没有直接告诉你,需要我们去细细地品味出来的。
(出示诗人照片)这就是辛弃疾,你看边上画着连绵的群山意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壮志未酬。
师生背诵词。
辛弃疾的很多词中有一个“醉”字。因何而“醉”——因悲、因愁而醉。辛弃疾的词写得非常美,因何而美?因悲而美。词因悲而美。《清平乐》这首乐曲他原来的基调不一定像同学所理解的那么美、那么欢快、那么抒情,它是比较忧伤的。所以他填的词叫《清平乐》。
生齐背词。
师总结:有的诗、有的词需要我们用一辈子去读、去理解的。比如这首《清平乐》,等我们长大以后再去读辛弃疾的诗,对这首词的理解会更深刻。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 篇5:
《“诺曼底号”遇难记》
授课教师:鱼老师
一
1.读课题,指导停顿。理解“遇难”的意思,时间、地点、事件概括文章内容。
2.简介作者。
维克多 雨果,名言: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3.课前了解
(1)体会人物品质。生:舍己救人、临危不惧、遇事不慌乱、无私奉献……
(2)为什么我们今天还在读它?
生:因为他的这种精神值得传承;可以让我们变得更无私奉献、助人为乐……
(3)读词语
出示人物、地名,个别读、齐读,生自由读
二
1.理解环境描写
同学们打开书本,看看文章的前半部分都有哪些海上环境的描写。可以进行勾画,思考这些环境描写能不能删除。
(1)第一处大海上的环境描写是什么?
大海上夜色正浓……个别读,生齐读
(2)在故事继续往前推进当中,第二处大海上的环境,你勾画的是哪里?
雾越来越浓了……个别读
(3)第三处环境:周围一片漆黑……指名读,齐读。
2.遇险之前的环境描写能不能删除?
生:如果没有这些环境描写,它就写不出海上的漆黑;就不知道这是怎么撞上的。如果没有那些大雾,就可以轻松避开,就没有后面这些事;他为什么要小又小心翼翼呢;这些环境描写的词语在为撞船做呼应。
师:这三个句子能不能颠倒顺序?为什么不能?
生:时间顺序。
师:雾越来越大,这就为后面的遇难——埋下伏笔。环境描写是不能删除的、重要的写作点。环境是为了在推动情节,为情节做一些铺垫,如果没有这样的环境,我们就不会感觉到危险越来越近。
3.两船相撞,海难发生。两船一个指的是玛丽号,一个指的是诺曼底号。为什么受到重创的却是诺曼底号呢?继续读课文的前半部分,找一找你的理由和观点。
生1:因为玛丽号撞到了诺曼底号的侧……
师:原来相撞的位置不一样……相对而言,受力面积来看,诺曼底号必然受到重创。谁在书中能发现第二处,第三处,第四处?
生2:玛丽号负载重。师对比两船的速度、载重。
生3:我发现玛丽号装着……生4猜测:玛丽号可以防水,但是诺曼底游轮灌入水了。
梳理:一个是从船头撞向了船身,一个是载重量大、行驶速度快,撞向了载重量轻、行驶速度慢的船。这就是同学们的阅读感受。
4.对比船长、人群表现
继续往下读,分别勾画出哈尔威船长的表现和人群的表现。
(1)师:勾画的第一处人群的表现是在第几自然段?
生1读第十一自然段,引导关注顿号,读出短促之感。
生2读课文,纠正“刹那”读音.
生3读。师:节奏好。
生齐读。
(2)哈尔威船长的表现在哪里?
生1读课文,师提问:联系当时的环境,想一想为什么是大声吼呵?
生2:因为人声很大,他如果很小声的话,人们就听不见了。
师:受惊的人群惊慌失措。联系到哈尔维船长的身份,这段文字怎么理解。
生3:他是船长,他为人们的安全着急。师:这是他的义务和责任,他是船长,他就必然要保证每一个人都安全。
生4:船上特别混乱,他就必须用这种声音跟他们说话,否则这种气势压不下去。
(3)哈尔威船长救人的顺序是什么?
(4)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
生1:保护女性。为什么最后是船员?
生2:因为船员水性好,拥有丰富的经验。
(5)还有人群的表现吗?
生读课文。
师:面对惊慌失措的人群,哈尔威船长所担负的使命和职责到底在哪里?师读黑色部分,生来读红色的部分,强调“呛”的读音和意思。
5.上文写必须把 60 人救出去,实际上一共有 61 人。这一个人就是哈尔威船长,说明此时此刻,哈尔威船长——
生1:自己把自己忘了、舍己救人。师:他真的'是把自己忘了吗?
生2: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乘客和船员们
师:在 1870 年,当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一艘轮船的船长势必是要和船共存亡的。也就是说哈尔威船长在处理这个灾难面前,他其实已经有准备了,一旦船在人就在。一旦船沉,人就必然要跟着船一起沉入大海,因为这艘船就是他的生命。
6.品读对话
(1)师:课文中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大家看看有什么特点吗?
生:这段对话简短而有力。
(2)师:每句话之前缺少了什么的——人物,一般情况下就叫提示语,如果加上就变成:哈尔威船长问——洛克机械师回答道——
生:这样写体现出了情况的紧急。
师:特定环境下的人物对话,可以不加提示语。如果同学们在写作在特定环境下,我们也可以不加提示语。
(3)练习读文
三人小组练习读文。
生朗读,师评价节奏,读得有简短之感,但是有力之感还不够。
生配乐读。师生配合读,课件标红色区分人物话语。
(4)师引读人们的表现,当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船头,指挥救援,这些混乱的场景都被课文中一个词语替代了,这个词你找到了吗?——井然有序。
瞧一瞧,这是慌乱的人群,而让现在的这种环境变成井然有序的,那是——哈尔威船长。
课文中写到:哪里有可悲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三
1.故事发生到这里,可以戛然而止了。可是为什么又插入了一段见习水手克莱姆芒的描写?那段文字你找到了吗?
生读课文。
(1)此时此刻船都要沉了,为什么在船长依然要惦记着见习水手呢?
生1:因为他年纪还很小,体现出船长舍己救人,为别人着想。
师:大家还记得船长之前发号施令的救援顺序吗?
生回答。此时此刻这段描写和船长的这番命令呼应。从人情上来去思考,哈尔威船长依然想到的是别人。
2.在船长的指挥下,一切变得井然有序,所有的人都得救了。可是——师配乐读“二十分钟后……”读得节奏有着明显不同,为什么会采用这样的节奏?
生:因为船长去世了之后,应该用是悲伤的语气读;船长舍己救人,他很伟大,而且他沉入了海底,这是很悲壮的。
(2)师:这篇文章的原文有一句话题记,齐读:真正的强者是具有自制力的人。
(3)师:所以雨果对哈尔威船长的评价是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这件真实的事情,被雨果用文字再次带到了我们的眼前。所以课前老师问到:为什么 152 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在读他呢?除了传承精神,此时此刻有没有别的想法?
生更多讨论记住人物、事件,传承精神:让我们知道哈尔威船长是一个很伟大的人。遇到这种情况,就像哈尔维船长解决这个问题。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不能慌乱。
2.师:这个问题我暂时放到这里。刚才老师和大家分享这个故事的时候,故事的环境非常的重要,而且还有一些重要的人物。在我们一遍一遍朗读的这些文段当中,我们看到的是故事的什么——情节。板书:环境、人物、情节
(5)环境、人物、情节就是一个重要的文体的一个特征,这叫做小说。
跳出故事的人精神品质再思考,读书时发现了它很有节奏感,有快有慢。精彩的写作,特别要关注节奏。
3.讨论题目
师:这篇课文有“‘诺曼底号’遇难记”“船长”有两个译名,你更喜欢哪一个?
生:我会选“诺曼底号遇难记”,更好写出“诺曼底号”、 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
生:我想选“船长”,他遇事沉着冷静。
生起名:“船长的职责”“这样的船长”、“一个伟大的人”。
师总结:“诺曼底号遇难记”重在写事,“船长”重在写人,只是表述的角度不一样。我们写作也可以先写故事内容,最后再确定标题。
4.思考:我们对生命会有怎样的体会?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 篇6:
一、课题导入
教师行为:
1.教师面带微笑,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调说:“同学们,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心灵的歌唱。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开启一段美妙的诗歌之旅。”
2.展示一系列经典诗歌的片段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活动:
1.学生被教师的热情所感染,对即将开始的综合性学习充满期待。
2.认真观看展示的诗歌片段或图片,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过程评价:
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生动的展示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导学释题
教师行为:
1.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我们将通过收集诗歌、欣赏诗歌、创作诗歌等活动,了解诗歌的特点,感受诗歌的魅力,提升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2.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收集活动,指导他们如何筛选、分类和整理诗歌。
3.讲解诗歌欣赏的方法,包括理解诗意、品味语言、感受情感等。
4.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指导他们如何构思、表达和修改诗歌。
学生活动:
1.认真听讲,明确学习目标,积极参与分组活动。
2.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诗歌收集,学会筛选、分类和整理诗歌。
3.学习诗歌欣赏的方法,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和品味诗歌。
4.发挥想象力,尝试创作诗歌,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和完善。
过程评价:
教师在导学释题环节,通过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参与度高,学习效果好。
三、板书设计
教师行为:
提纲式板书设计如下:
复制代码
学生活动:
学生跟随教师的`板书,梳理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活动内容,明确方法指导,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过程评价:
提纲式板书设计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综合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通过板书,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方法指导,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课堂小结
教师行为:
1.总结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收获,强调诗歌的魅力和学习诗歌的重要性。
2.表扬在诗歌收集、欣赏和创作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鼓励他们继续保持这种学习状态。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整理自己的诗歌作品集,并准备一次诗歌朗诵会。
学生活动:
1.认真听取教师的课堂小结,回顾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收获。
2.思考并准备课后作业,计划如何整理诗歌作品集和准备诗歌朗诵会。
过程评价:
教师在课堂小结环节对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和鼓励。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教师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并激发了学生的实践意愿。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 篇7:
听课时间:10月22日
听课班级:四年级
教师:王xx
听课内容:中国结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新课
1、同学们,今年过年的时候,老师收到了一个很特别礼物,请你来猜一猜。 出示谜面: 出示中国结,贴到黑板上,并板书课题。你对中国结有那些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品有关中国结的文章。 中国结是一种饰物,以它为题,如果你是作者朱杰人,有可能写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说说作者在课文安排了哪些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从课文中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寻找答案。并让学生做好批注。
1、第二、六自然段:从哪里可以看出中国结特别受宠?
2、第三自然段: 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中国结市民间艺术的杰作?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词语的意思。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结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寄予其中。引读:他们或象征幸福——
过渡、拓展:中国结不仅外形变化无常,而且寓意极其丰富。现在在很多的家庭中都挂着中国结,这有什么寓意?你还看见哪挂着中国结?他有什么不同的寓意?
3、第四、五自然段: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 学生自读、再指名读 指名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小组讨论: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 让学生自由表达,各抒己见 指导学生画出文中的相关语句 小结:这个“头”就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因此,中国节又被称为“同心结” 板书:同心结 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就同学上课伊始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可结合学生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 篇8:
《海上日出》
授课教师:范老师
字词听写,导入课题
1.组词听写“镶”“染”
讲解“镶”、“染”字意,理解词语意思。
2.无论是镶或者染都会改变事物原来的面貌,出示图片,黑云被镶边或染色,生区分图片,并且说一说这两种方法的不同。
3.要弄清楚生字的组成和意思,再次读生字、读课题。
4.讨论:你看过日出吗?在哪里看到的?
5.解题:作者在海上看到了日出的景象。
明确顺序,欣赏日出
1.文中的第二三段写的就是作者看到的日出景象,请两位同学读两段,其他同学想象日出时候的画面,提出要求:认真听,用心想。
2.师评价准确通顺,引导:太阳有没有升起来,颜色呢?
3.生读第三段,师提问太阳出来了吗?出来了,写的是日出时候的景象。
4.第二段、第三段分别写的是日出前、日出时的景象,这篇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板书(时间顺序)
5.展示图片(图片上有序号),你想到这样的画面吗?漂亮吗?
6.图画排序
(1)这四幅画为我们呈现了日出的过程,但这顺序是错乱的,生排序。
(2)师:这四幅画每一个都对应着2、3段的每一句话,看看这四幅画,对应的是那句话,在文中标出序号。
(3)齐读第二段,读句子,说出对应图片序号:说出正确的顺序,出示正确排序的图片。
(4)看着图片,为四幅图起名字,名字要贴切,表现出四幅图的特点。
一道红霞、小半边脸,三四张图为“圆东西”。生齐读名字。
有没有发现这三个名字都在写太阳的什么?师板书“形态”,这四张图都在写太阳的样子、形状。
7.你觉得除了太阳的样子不一样,还有什么也是不一样的?
生1:颜色,师指出颜色变化。
生2:发出来光的亮度,师:最开始的时候有没有亮光,后来……
除了写形态,还写了颜色和亮光都是不同的。你们读明白了吗?
8.类比人物
日出是一种自然现象,你我都见过。但是作者仅仅将太阳当作自然风景来写吗?它像人一样有小半边脸,像人一样会跳出来……这都是人吧?但不是普通的人,你觉得作者将它当作了哪一类人来写?
生读第三段,想一想当成哪些类人来写。
生1:跑步冠军。这个跑步冠军跑得快还是慢、努力还是懈怠?哪里看出来的?
这是一个临近终点将要冲刺的跑步冠军。
生2:宇航员,从“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宇航员在太空工作生活非常艰难,太阳在这个时候感觉也很艰难。
生3:医生。每一次救人的时候,就背负着压力。
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找出人物与太阳的相似点。
师:老师觉得太阳像一个小孩,和我们捉迷藏,开始的时候,探出小半边脸,然后接着跳出来……也有可能是跑步冠军,十分努力地完成最后一步。
9.再读后两段
(1)日出讲到这里就结束了,因为太阳已经升起来了,光芒已经照射着大地了。作者讲到这里,还写了三段话,后面4-5段还在讲日出,指名读4-5段。
(2)生读4段,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日出?
第一次写的日出,天边没有云,我们可以看出是晴天的.日出(板书:晴天时)
第四段太阳走进云堆时,(板书:走进云堆里)这样会更难了吧,但是太阳依旧为世界带来亮光,想想和第三段有什么不同?
(3)生读第五段,这段话和第三段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日出?
天边有黑云的时候(板书:有黑云时),这黑云很厚、很黑,这时候太阳光透出来更困难了。但是它还是给黑云镶上金边,慢慢的,它甚至将整片黑云都染红。
拓展资料,体会情感
1.这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讲了太阳形态、颜色和亮光的不同,写了晴天时、走进云堆时、有黑云时太阳,无论哪种情况,都是给世界带来了光明。
2.现在回看课文,有没有人感觉太阳爬出来要很努力很努力?有没有觉得像一个宇航员、像跑步冠军、像小孩一样调皮……有些人有这种感觉,有些人没有。作者看的为什么和我们看的不一样呢?
3.读散文时,我们要看到散文描写的画面,还要查一查作者的生平,查一查时代背景。
生“专门去船上看日出”,师出示资料,生读。
在这篇课文中,这些阻碍日出的云霞、黑云,你觉得就像资料中的什么?——黑暗、贫穷。太阳像什么?——努力的人,会为中国带来光明、幸福和美好
海上日出是大自然的伟大奇观,但是在中国历史最黑暗的时间里,为民族和国家奋斗的人,能够为人民带来光明,这就是伟大的奇观。
4.你身上有光吗?
智慧的光、你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希望之光。
在范老师的这次授课中,更多把这篇课文当成经典散文来教。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 篇9:
听课来源湖南省小学语文优质课观摩活动
听课时间12月8日上午8:10
听课内容四年级下册《宝葫芦的秘密》节选
授课老师常德市桃源县实验学校 李老师
听课记录
一、创设学习情境
出示海报(配音):童话小达人的选拔活动(第一季)
讲清楚童话的奇妙之处。争“童话小达人”徽章。
二、出示单元学习任务地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二)
活动一:梳理与探究
出示 默读全文,边读边想:王葆为什么想要得到一个宝葫芦?试着用“因为( ),所以王葆想得到一个宝葫芦。”的句式说一说。
全班交流:
1、指名答:
生1:因为奶奶给王葆讲了关于宝葫芦的'故事——跟奶奶有关(师涂抹出现奶奶头像)
生2:因为有了宝葫芦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跟宝葫芦有关(出示定葫芦图案)
生3:因为王葆想要宝葫芦帮他写作业——跟王葆自己有关(出示王葆头像)
2、谁能连起来再说一说。
活动二:阅读与鉴赏
1、出示奶奶讲的故事文段,师生合作朗读。
2、圈画故事中的人物名字,发现名字特点。(姓加数字组成)
3、也说几个这样的名字(赵八……)
4、用横线画出描写张三故事的语句。出示齐读。
5、张三是怎么得到宝葫芦的?(劈面——感受奇妙:想象神仙长什么样?如果是你撞见这个仙气飘飘的神仙,你会怎么想呢?张三劈面撞神仙,你们还可以怎么遇见神仙?)
6、小结:人物:张三 宝葫芦的来历:撞神仙 法力:立刻就有
板书:来历 奇
法力 强
7、小组合作交流:读15—17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故事奇妙的词语,照样子,填表格。
8、全班交流(师拍照投影一名学生的作业)
9、学生创编故事:王五、赵六得到宝葫芦之后……
10、出示齐读:一得到这个宝葫芦,可就幸福极了,要什么有什么!
板书:结果 好
活动三:交流与表达
1、出示要求:创编宝葫芦故事大会
2、出示评价标准(来历奇;法力强;结果好)
3、四人小组合作创编故事
4、派代表上台讲故事,生评价。授予徽章。
活动四、走进原著,推荐阅读整本书
1、出示原著文段(结局),指名读。
2、王葆为何把宝葫芦踹到河里?(明道理)。是呀,童话给我们带来了奇妙的体验,也给我们带来了思考。
3、推荐——整本书阅读。
出示原著中的插图,引导学生猜故事情节。
板书设计:
26 宝葫芦的秘密
来历 奇
法力 强
结果 好
感受与收获:
1、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尤其是徽章的使用,让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有了期待。
2、活动之间相互关联,阅读与鉴赏既做到了品读文本,又为表达与交流搭建了支架,让学生创编故事有法可循,有路径可依。
3、注重评价,促升学生表达的质量。
4、推荐阅读板块我认为是比较扎实有效的,用原著文段的结局以及书本中的插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思考:
课堂上学生的表达还是不够充分,想象没有完全打开,语言表达的精彩不够。细想,老师虽然给出了表达支架和评价标准,但对于如何讲好故事的奇妙之处这一点,还没有很好地深入,学生知其然,却无法领会所以然。是否可以提供一些能丰富故事内容的词语或场景给学生做参考,让故事讲得更生动。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 篇10:
《“诺曼底号”遇难记》
授课教师:北京市密云区果园小学 袁老师
情景导入
提前板书题目。师:今天是1871年的3月17日,是“诺曼底号”遇难一周年的日子,今天我们这些幸存者聚在一起,怀念一位伟大的灵魂,共同纪念一位英雄,他就是——哈尔威船长。(板书:哈尔威船长)
整体读文
师:让我们把海难发生时那一幕又一幕触动我们心灵的画面讲给参加纪念活动的人们听,让更多的人了解哈尔威船长的英雄事迹。请打开语文书104页,浏览课文,海难发生时,回忆那一幕又一幕触动心弦的画面。
生默读课文。
师:从大家的神情中,我看到了你们已经回忆起那一幕又一幕感人的画面,画面深深地烙刻在你的心上了?年轻的诺曼底号在英伦海峡的浓雾中夜航,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突然,满载货物的“玛丽号”直直相逼而来,“诺曼底号”完全避不开了,“玛丽号”把“诺曼底号”剖开了一个大窟窿。此时船上还有 28 名船员、1名女服务员和 31 名乘客。就在这危急关头,一幕又一幕烙刻在我们心底的画面发生了。都有哪些画面?
生1:玛丽号撞了诺曼底号之后,哈尔威船长遇险指挥。(师板书:遇险指挥)
生2:指挥有序救援。(师板书:有序救援)
生3:我印象最深的是船沉入大海,哈尔威就这样光明牺牲了。(师板书:沉入大海)
师:这是多么沉痛的一份记忆。随着这一幕又一幕触动心灵的画面浮现眼前,又把我们带回了海难发生的现场。作为亲历者,你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请你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出示,生朗读)
(遇险指挥 有序救援 沉入大海)
讲第一幕
师:就是这样一幕又一幕的画面直击我们的心灵,作为海难的亲历者,“遇险指挥”这一幕,你会怎样讲给参加纪念活动的人们听,让他们像你一样心灵受到触动呢?
生练习,试讲遇险指挥这一幕画面。
生1讲述,师提要求:我们都是参加纪念活动的人们,边听讲述,边想他讲了哪些让你有心中一动的感觉,你还想听他讲哪些内容?
生2评价:我觉得你讲得很好。把人们的神情和他们当时紧张的状况讲得特别好。
师:我们是在纪念哈尔威船长。那为什么要讲人们?
生3:人们的慌乱可以反衬出哈尔威的镇静。
师:是这样吗?那除了哈尔威船长的表现,除了讲人们的表现,他还讲什么?
生4:讲出了他“玛丽号”撞向“诺曼底号”时的危险情况。
师追问:为什么要讲这里呀?
生4补充:这样的话可以反映出这个人们的慌乱和船长的有序指挥。
师:对呀,两船相撞,海水哗哗往里灌,更让我们感受到海面发生时情况的危急。还有没有想和他说的?
生5:你讲得很好,我希望你下回说这个哈尔滨船长,他大声吼的时候应该说得有力一些,在慌乱的人群中,如果不有力一点或者是声音特别小的话,人群就听不到了。
师:那他哪儿讲得好?能不能具体说一说
生5:他讲出了人群的慌乱。还有海浪发生的时候,海水哗哗往里灌,他讲出来的特别清晰。
师:只是希望他大声吼叫,直接震慑全场,对不对?
生6意见同前,提出建议,下次可以说的有感情点,这样就能更突出人们的慌乱和哈尔威船长。
师:把你作为亲历者,当时的经历、当时的感受给我们讲出来,是不是?他还讲了哪些内容?
生7:最后一个实际上有 61人,但是他把自己忘了,你讲出来的并不是他忘了自己,而是他就是之前就做好了准备,跟船一起牺牲。这里你加入了自己的感情,你跟讲得很好。
师:誓与“诺曼底号”共存亡,是不是?
师:很多同学都想来讲述这一幕。那我们小组内分工合作来讲一讲,怎么分工才能讲得更清楚、更能够打动人心。
小组讨论。
生1先讲分工,再具体讲,比之前的讲述更具体。
生2评价声音、感情,小组成员放大声音重新讲船长的话,有进步。
生3表扬海难发生时候,非常具体,加入了自己的想象。
师:那他们讲述的时候,我们大家是否听明白了预险指挥这一幕?
师总结:在讲述“遇险指挥”这一幕的时候,他们能围绕着“遇险指挥”把相关的内容都关联起来,讲全面,加上自己的理解感受,不仅内容丰富,还让我们参加纪念活动的人犹如身临其境,更让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深入我们的内心。
讲第二幕
师:那我们会讲了“遇险指挥”这一幕,“有序救援”这一幕能不能像“遇险指挥”这样来讲一讲呢?(出示:有序救援)这一幕篇幅长、内容多,请你先来想一想,我要讲述“有序救援”这一幕要选择哪些内容呢?
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讲述“有序救援”这一幕的时候,我们要选择哪些内容?然后小组内分工练习讲一讲。
生分组练习。
师:大家练习得特别的投入,这个画面一定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哪个小组先来派代表汇报一下你们小组选择了哪些内容,如何分工的。
生1汇报所选内容,师引导总结人们惊慌失措、救克莱芒。
生2:我们组还加了——概括为“井然有序”(板书:井然有序)
生3回答也归纳为“井然有序”。
师:那我们大家各组都选择了这些内容。哪个小组把你们组的分工讲述给大家。
小组汇报:生介绍一下分工,并讲述。
生1评价:整体还是讲得挺好,分工很明确,而且也投了很多的感情,个别语言不够严谨准确。
生2评价:有错别字。
生3评价:我觉得你们组长整体都很好,讲得很有感情。然后我想给一个小建议,最后救克莱芒的时候,可以再加上一些自己的感受。
师总结:我们大家听完标准也越来越高,首先肯定了他们讲的很全面,是不是而且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但是我们希望听到的是你们还有更高的追求,能够给我们讲到更能让我们的心里面触动很大。是不是?
师:他们在讲述的时候,围绕“有序救援”再一次把相关的内容关联在一起,让我们亲眼目睹了那有序救援的过程,同时也让哈尔滨船长的形象,随着他们的讲述在我们的心中越发的光辉伟大。
读第三幕
师:20 分钟过去了,当最后一名船员安全撤离后,诺曼底号沉没了,哈尔威船长也随船一起沉了。(出示相关自然段)
两名学生分别读课文。
师:当这一幕浮现在我们眼前,不禁让我们想起玛丽号撞向诺曼底号的一刹那,人们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船里猛灌,势不可当。在这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呵——生读课文——把 60 人救出去,实际船上一共——等咱们灾难来临的时候,哈尔威船长独独——忘了自己。(配乐读)
生分角色读课文。
师引读后文。
师:当我们把“沉入大海”与“遇险指挥”“有序救援”这一幕又一幕的画面关联到一起的时候,此时你心目中的哈尔威船长又是——(生回答,师板书)
生1:我心中的哈尔滨船长是个舍己为人的人,因为他把 60 名乘客都救了出去,但唯独自己没有出去。
生2通过对比人们的慌乱,认为哈尔威是一个镇定自若的人。
生3认为他是一个忠于职守的人。
师:哈尔威船长真的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一起来40、41段。
体会形象
师:面对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想着这一幕又一幕触动心灵的画面。你对生命又有了怎样的体会呢?
生1:感觉自己有点伤都受不了,但是哈尔威船长视死如归,他用自己的生命救了 60 个人的生命。师评:这是你对生命的体会。
生2:我觉得生命是宝贵的,因为哈尔滨船长一个人的生命就换来了 60 个人的生命。虽然这哈尔威船长的生命是非常宝贵的。师引导,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但是哈尔滨船长用牺牲自己生命的行为去换得了 60 个人的生命,所以他的生命他的牺牲是那样的有价值。
生3:他的这一次的牺牲比较伟大。因为他之前的时候一看到玛丽号撞见它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准备,一是救援大家安全地离开这种险情,二是做好了与船牺牲的准备。所以我觉得他是伟大的。师总结,他的牺牲是值得的,能够让我们铭记的。
方法总结
师:我们认识了这样的哈尔威船长,又对生命有了如此深刻的体会。这些是通过什么方法学到的呢?
生:我们用了一个关联的方法,把这篇文章分成了几个部分,了解每一个部分之后再连起来,然后就很深入地了解了哈尔威船长。
师总结:每一部分内容能够找到与其他相关联的,又能够建立每一部分之间的关联,这就是关联的思维。我们要学着运用关联思维去阅读、去认识我们身边的人事物,你的视角会更加的全面,从而带给你不一样的认识和体会。因此要学着用关联的思维去生活、去思考。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 篇11:
《天窗》
授课老师: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黄老师
趣味猜图,导入新课
1.猜图画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带大家进行一段奇妙想象力之旅——猜猜猜、想想想,敢不敢挑战?仔细看,第一张图,你看到了什么?你猜它是什么?猜猜。
生1:我猜他是上面那种灯。
师:产生的一种联想。还有吗?
生2:我认为是望远镜。
师:想象力很丰富。同学们,老师要公布正确答案了。是一个麦克风,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师:第二张图,看看有没有人能猜对,你猜猜是什么?
生分别猜:风筝、降落伞、灯笼
师:等会有点接近了,谜底公布:这是一个吊灯。第三张,细心的男生你会发现吗?
生:车
师:你的观察真细致,想象也很奇特,这就是一辆车。第四幅图,这跟我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接近,你猜猜。
生:煎鸡蛋、在煮药。
师:其实这就是在煮方便面。最后一张图了,你们能不能继续猜?
生:胡萝卜。
师:你太会发现了,一看它就是个胡萝卜,你觉得它长得像什么——鸡爪。还像什么——手。
真会联想。孩子们,你们看,其实生活中就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大胆想象,你就会发现生活趣味无穷、太好玩了。
2.导入课题
师:好,同学们,准备好上课了吗?今天老师要跟同学们一起走进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所写的散文,题目是——《天窗》。
师:读得短而轻,再来一次。
整体感知,认识“天窗”
1.找“天窗”
师: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天窗呢?
生1:乡下的房子,木板房。
师:请坐,你说的特别完整。
生2:车子的那个天窗
师:生活中的有心人。是,天窗与旧社会江南民居的构造有关。那在茅盾的家乡——乌镇,他小时候见过的天窗又在哪呢?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说说“天窗”在哪,为什么要开“天窗”?我们看看谁的发现速度最快。(出示要求)
生1:是在屋顶上。
师:是在哪发现的?(是在哪一段?)
生1:是在第二小节,因为碰着大风大雨的时候。第三小节,于是……叫做天窗。
师:请坐,他一下子关注到了课文的前三小节。谁来读一读。
生2读1-3段。
师:声音响亮,而且特别流利。孩子们,你们看这就是那一排排的木板窗,而这就是那一方在屋顶上的天窗。(出示图片)结合这段文字,你知道为什么要开天窗了吗?
生3:碰着特殊的……屋子里就黑得像地洞里似的。
师:请坐,碰到特殊的天气,天窗就能给黑洞洞的屋子带来一丝丝的光明,起到很好的采光作用,这就是大人们设计天窗的初衷。那对于孩子们来说,天窗又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对于孩子们来说,天窗是 。(出示要求)开始!
生自读课文。
2.理解“慰藉”词语
师:我们班孩子读得非常的认真,而且很投入。那对于孩子们来说,天窗是什么?
生1:天窗就是他们唯一的慰藉。
师:你是在哪读到的?能把这句话读完整吗?
生1: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师:请坐。孩子们这句话其实在文章不止出现一次,还在哪出现啦?
生2:第六段。
师:你们一下子找到了这篇文章当中反复出现的两句话。那这两句话中还出现了一个本课重要的生字词,就是“慰藉”。你知道“慰藉”是什么意思吗?
生3:安慰。
3.指导书写
师:请坐,就是安抚我们的内心。所以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慰”是心自底。孩子们,这个“藉”最初的是指草编的垫子,人坐在垫子上就会产生依赖的感觉,所以引申为安慰的意思,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书空这两个字。
师范写,生书空。
师:同学们尤其要注意这个“藉”草字头下方左边的“耒”最后一笔是——点。
生描写一个。师强调提笔即是练字时、写字的姿势。
4.认识“这时候”
师:好,理解了这个词语,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两句话。这时候——
生齐读。
师:孩子们有没有细心地观察到这两句话中还反复出现了——“这时候”。“这时候”在文中分别具体指什么时间呢?快速浏览一下。
生1:第一个这时候是大人们不准许你出来,打雷下雨天。
师:如果文章当中夏天阵雨来了,用两个字来概括这个场景——就是“雨天”,也可以说叫“阵雨”。(板书:雨天)
师:那第二个“这时候”指——晚上休息的时候,就是“晚上”。(板书:晚上)
精读细品,雨天想象
1.想象下雨,感受快乐
师:你看,抓住了这两句关键句,我们一下子就理清了课文的两个场景。那小小的天窗究竟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慰藉呢?让我们先走进雨天的场景,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的 4 到 5 小节,说说天窗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慰藉?开始。
生读文。
师: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1:可以在天窗看到外面的风景。
师:在雨天的时候出不去的时候,对吗?请坐。孩子们平时下雨天的时候,你们最喜欢干什么?
生2:跳水坑。
师:特别是踩下去的时候。
生2:就会溅开来。
师:那时候动一动脚会让我们更有感觉,是吗?请坐。还有吗?
生3回答。
师:特别的有情趣。
生4:描绘出雨落下时的样子。
师:画出来是不是?用画笔去勾勒?
生5:我会看闪电。
师:这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生6回答。
师:特别的有画面感。如果再配上音乐,这个下雨天会更有情调。那文中的孩子们在雨天喜欢干什么呢?一起读。
生齐读第4段。
师:孩子们,此刻的你们也在雨里跑着跳着,感觉怎么样?
生分别回答:感觉很快乐,很高兴、很凉爽、欢快、兴奋。
2.想象闪电,体会害怕
师:是呀,那孩子们,你们仰着脸看过闪电吗?你们看到的闪电什么样子?
生1:就是像是从我眼前滑过。
师:速度非常快。
生2:如风一般从我眼前滑过,又消失了。
师:是,片刻就无影无踪了。
生3:像龙一般飞快地划过。
师:你还关注到了它霎时间的美。是呀,在雨里跑着跳着,孩子们——(领读)仰着脸看闪电,孩子们也——(顶喜欢)。然而大人们——你听,大人们喊到——随着木板窗的关闭,这时候孩子们就被关到了地洞式的屋里了。你们看,此刻没有光,只能看到 。(课件出示问题)
生1:一片黑暗。
师:伸手不见五指,只能看到 。
生2:闪电。
生3:看到闪闪的星星。
师:此刻听不到任何的一点声音,只能听到
生4:水滴在地上的声音
师:只能听到
生5:风乌拉乌拉(生拟声带动作)
师:你的形容特别有立体感,你只能听到——
生回答。
师:请坐,此刻的你只感觉到
生回答:寂寞、害怕
师:是呀,如果当时的你之前的你在雨里跑跳时——顶喜欢、顶激动的状态,那此刻的你就是顶——直接说,大声说,没关系——(绝望、害怕)
师:可就在这个时候,透过那一方小小的天窗,你会看见——
生读第五段第一句。
3.想象画面,加深理解
师:请坐。孩子们,他刚刚读的过程当中,有一个拟声词很有意思,请谁再来读一读。
两位生读。
师:那如果你用苏州方言来读一读,那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听到过这种“卜落卜落”的声音?除了雨滴还有吗?
生回答,一群弹珠洒落的时候、球掉落的时候。
师:同学们你看,一个拟声词就勾连了我们的生活体验,让我们产生了想象。那把这个词放到送到句子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1:仿佛雨都长脚了。
生2:就是很快乐地跳跳跳就是很激动下雨。就是很激动就跳。
师:你已经用动作告诉了我了。
生3:在跑步。
师:太有画面感了。
生4:还在跳踢踏舞。
师:这种类就丰富了。那孩子们,这时候的时候闪电会怎么样呢?
生5:在旁边大跳助威。
师:请坐。你有没有关注到文章中是这样描述闪电的——一瞥。你这时候又仿佛看到闪电在干什么?
生1::闪电很快地从天空滑过。是。
师:快速地滑过就是“瞥”,还有吗?
生2:偷偷地这样看一下。
师:是,偷偷地看就是瞥。你还仿佛看到闪电在干什么?
生3::闪电很快地跑过我的眼前——(师)像个调皮的孩子——从云里面跳过一下,然后又上飞上去了。
生4:有点像在水里一样的,银龙般的龙飞到上面。
师:你关注到了他的形态。
生5:像是在游泳游。
师:快速地看才是瞥。
师:像孩子一样东张西望。是呀,你们看,被你们这么一描述,雨点、闪电好像都富有了生命,一下子都活了起来。像作者这样把它们都当作人来写,我们就能感受到它独有的一种趣味。让我们把这种画面映刻在脑海当中,用你的朗读,读出这种感觉。
生齐读。
师:是,天窗虽小,却让我们透过这一方天窗看到了有趣的风景。所以我们说——(生)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4.自读自学,感悟想象
师:那孩子们小小的天窗还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慰藉呢?请同学们学着刚刚的方法,再次默读课文的第五小节,看看哪些词句带给了你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简单的做一下批注,开始。
生读文。
生1:我觉得把那个雨水和雷生动形象的拟人化了。
师:这是我们前面看到的'风景,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2:这句话通过猛力和扫荡,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雨和雷,怎样扫荡了这世界和风
师:让你感觉怎么样?
生2:身临其境。
师:请坐。这位同学关注了这样的词,孩子们你平时在哪见过扫荡的场景?
师: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4回答。
师:请坐,还有谁有补充吗?
生5:玩水枪的时候.
师:玩水枪能就扫荡吗?请坐。这扫荡的场面,就跟刚刚那位男生一样,像用机枪扫射的情景
生6:像蝗虫一样。
师:蝗虫所到之处怎么样?
生6:就是一点都没有生命了。
师:寸草不生。
生7::沙尘暴席卷过来的时候。
生8:海啸
师:海啸发起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场景。那我们也来想象一下,这雨就在那卜落卜落跳,你会想到雨点们在天窗外怎样猛力地扫荡。
生1:像伞兵一样飞快的跳了下来,下来的时候像训练有素的士兵排排飞快地跑、跳着
师:这样的感觉让我感觉很猛烈,还有吗?
生2:跳水一样。
师:能把它描述得更加完整一些吗?
生2:像跳水似的跳水运动员直接落入水中。
师:这样的感觉好像还不够猛烈。
生3:雨点猛地一下落了下来,像天被猛了一个大洞,倾盆大雨直泄而下。
师:这种威力实在是非常的强烈。那除了天上的,你还会想到此时路边会怎么样?
生交流。
师:路上的行人会怎么样呢?
生1:都要被撑跑了。
生2:路边的树被风吹得像魔爪一样,四处挥舞。
师:这种(描述)让我感觉很真切。
生3:树枝都被风吹断了。
师:是,路上的行人,此时会怎么样?——伞都被吹飞了。
5.拓展想象,说出画面
师:是,你们看我们不仅可以想天上的,可以想路旁的,还可以想路上的行人,这样我们的画面就会显得更加的真切而且生动。那这风、这雷、这电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同学们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出示要求)开始。
生练习:这风/这雷/这电,在 ,我想到 。
师:好,我们交流一下。
生1:这电在天空中嗖的一下,我想到它像一条银龙般的划破了天空,刹那间又消失在天际。
师:这种画面描述的简直太生动了,感觉很真切。
生2:这风在雨中呼呼叫,我想到一个魔鬼放开喉咙狂怒的叫。
师:这种感觉太猛烈了。
生3:这电在天空中轰隆轰隆地叫,我想到雷公在发脾气。
师:是呀,一个拟声词让我们耳旁也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生4:这电像一把剑一样,刺向对手。
师:是,这种感觉威力十足。
生5:这风,像一个醉汉在街上,时而狂怒,时而咆哮着。
师:你看两个“时而”,让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样的画面,这样的表达简直太棒了。同学们,作者也用一句话表达了跟我们一样真切的感受,一起来读——
师:孩子们,这有——锐利。你觉得在这,锐利是什么意思呢?
生1:丰富的意思。
生2:指这个小作者想象力很丰富,能想象到很多奇特的东西,是平常人意想不到的。
师:激发了很多奇特的想象。
生3:他们在天窗外面看到的风景很多,而且孩子们本来想象力就丰富,想象的东西肯定会非常的多,非常的丰富。
师:是,想象到了无穷无尽的世界。所以课文的最后,作者这样说道,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知道怎样(引读)——
生读第8段。
师:是呀,孩子们就透过这一方小小的天窗,想象到了外面无穷无尽的世界,感受到了想象的自由与美好。这样的想象就是无中生有,虚中开始。(贴板书)于是这时候,我们说——
小小的天窗……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部分。女生读所见的,男生读所想的,红色的部分我们一起读,预备起。
生按要求读课文。
师:同学们越读越投入了,看老师把这段话变了一下格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1:现代诗。
师:这首小诗在言语结构上有没有什么特点呢?
师:因为它的句式在不断地反复出现,这样就会让我们读起来更加有韵味了。你能像小诗一样来读一读吗?
生2读。
师:如果语速再慢一点,会更有感觉。请坐。孩子们,除了句式上在不断地反复,有一个人称,也在不断地出现——你——这么多的“你”读起来怎么样?
生3回答。
师:跟你对话,拉近了与你的距离。
生4回答。
师:请坐。跟他的观点一样,仿佛让你产生了这种真切的感受,好像你也就像——那个小男孩一样,也透过那一方玻璃产生了无边的想象。所以这时候(引读)——
生齐读课文。
拓展练习,布置任务
1.拓展练习
师:孩子们,大风大雨的时候是这样的。北风呼叫的冬天,这时候我们又被关在了屋子里,小小的天窗也是你唯一的慰藉。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讨论。
师:好,这位男生你先来说,其他同学仔细听,好好看看他有没有把想象做到无中生有、虚中见实呢,开始。
生1:这雪,像雪白的棉被一样布盖天窗。
师:请做,你抓住了一个小小的比喻。还有同学吗?愿意完整的来说一说。
生2:雪花像一群白色的小精灵,都戴着半透明的六角帽,像是巧手的织女精心剪成送给大地的贺年卡。
师:非常棒,其他同学来点评一下,你觉得他说的怎么好在哪里?你说。
生3:因为他把雪花比作了一群小精灵。
师:让你觉得画面特别的真实。是不是请坐。还有同学要来挑战一下这位同学吗?
生4:无数片雪花同时落在了天窗上,一层又一层。从那晶莹剔透的雪花里,你能看见窗天窗外的世界是多么的不一样,夜晚的星星似乎被那些小精灵般的雪花给蒙住了,让人看上去是跟平常多么的不一样。
师:请坐,你觉得他的发言好在哪?
生5:他运用了比喻,而且把那场景描写得十分细致,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带给了你更真切的感受是吗?是的。于是我们就这样读着、想着、说着。所以我们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引读)。
生读课文第8段。
2.总结收获
师:那孩子们说到这节课,从小小的天窗当中,你收获到了什么呢?
生1:只要想象力丰富,就能想出不一般的景物。
师:只要我们激发想象,我们在哪里都能找到生活的趣味。还有吗?
生2:在小孩子眼里的话,虽然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天窗,但是因为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会使他想展开无穷无尽的想象。
师:正是这份渴望与想象力的无穷,所以带给了我们独一无二的慰藉,还有吗?
生3:通过小小的天窗,我们可以让想象力锐利起来。虽然大人只觉得这是用来获取温暖与光明的,但小孩子认为这是想象力开启的大门。
师:真了不起,此处应该有掌声。是呀,小小的天窗唤起了、保护了我们独一无二的童心,这是难能可贵的。下一节课,我们将走进夜晚的场晚上的场景,继续去品读茅盾的文字,从中感受想象的有无虚实。
3.布置任务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去观察一下美丽奇妙的万筒,你也可以学着用本课的写作手法去描写你看见的画面,你想象到的场景,一定会带给你更多有意思的事情。
听课感受
本课内容充实、条理清晰。将大家的作品能够与儿童生活联系起来,第一借助想象导入,充满趣味。第二,初读阶段,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和脉络——雨天、夜晚两个时候的天窗景象。第三,与生活经验相联系,能够让学生理解慰藉、扫荡、锐利等词语意思,真切感受“天窗”和文字的趣味。第四,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拓展练习,不断激发学生想象力,体会想象的虚实有无,达成本课目标。第五,教师评价语言丰富、精准。如果朗读更多、以及叫答人数能够做好安排,课堂估计会更有空间。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 篇12:
《芙蓉楼送辛渐》
授课教师: 如皋实验小学 刘老师
一 、送别诗导入
1.出示词语,生读词语。
2.吟诵根据词语想起的诗句。
分别看每一组词语,你想起了哪首诗呢?
《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
3.用心又用情,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都是送别诗。
4.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一起读课题——《芙蓉楼送辛渐》
二、认识诗人,理解诗题
1.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王昌龄在芙蓉楼送他的朋友辛渐。
2.初步了解诗人
说到王昌龄,你对他了解多少?
生1:我知道他擅长写七绝诗,他是七绝圣手。
生2:他是一位边塞诗人。
呈现简介:王昌龄字少伯,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七绝圣手是什么意思呀?——七绝写的最好。
说到辛渐,猜猜看他跟王昌龄什么关系?——他跟王昌林应该是朋友关系。
这次送别诗一共写了两首,今天咱们学习其中的一首。
三、初读古诗,理解大意
1.出示要求,生读要求:初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生个别读,生评价,流畅但是较快。
师:可能慢一些,节奏就出来了,你来试试好不好?
女生一起来读
男生女生一起读。
2.读着读着,我们就背过了。有没有谁来试一试?
生个别背,齐背诵。
3.读路线
在这首诗里藏着好几处地名,对照注释,找一找,你能找出来吗?
生找出芙蓉楼、还有楚山、还有吴。
师追问:芙蓉楼的地点,提示学生提取关键词,具体在镇江。
生补充地名洛阳,师在黑板上贴出“洛阳”,追问:洛阳和这次送别有什么关系?
生回答:辛渐就是要去洛阳的。师引导认识路线。
“吴”“楚”当时就是江浙一带,这里的山很有特点,看一看他们一座又一座连绵起伏。
4.读时间
再读,能不能读出时间呢? 生回答平明,就是天刚亮。
师追问哪个季节的,从哪看出来的?秋冬的哪一天早晨。
5.根据路线,说诗大意
师提醒,这次他们出发是从南京出发的,王昌龄一直送辛渐送到了镇江。我们从出发点开始说起——在教师的“时间”引导下,说出了大意。
评价路线不够清楚,生2尝试。
四、再读古诗,感受离情
让我们走进这场送别,离别在即,自然心绪难宁。接下来我们就走近送别,去感受离别之情。
1.出示要求,生读要求:
感受离情:
一、读一二句,想想诗人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二、小组交流。
生1:寒雨、江、楚山。师追问:雨还有什么特点?——冷。江面是雨,尽头是雨,这场雨怎么样?——雨很大,请生画雨。朗读指导:
(1)读出这样的雨。
(2)寒夜、寒江、寒雨更添寒意。谁来读一读这一句。
(3)这寒意不仅弥漫在了这漫江的烟雨当中,还浸透进了两位离别诗人的心头。你想读吗?
(4)现在你觉得这是写的江还是写的雨呢?
2.山明明是连绵起伏的,为什么是“孤”呢?
(1)诗人的心里很孤单,所以他看着山也非常的孤单,他看到的一切景物都是孤独的。谁来读好这一句?
(2)辛渐去洛阳与亲友相聚,留在吴地的王昌龄只能像楚山一样伫立江畔。他空望着逝去的流水,只看到水涨江满,只看到寒雨、楚山。你来读一读。
(3)齐读
3.这雨和山在王昌龄的笔下就多了一份离别之景,这样的景融入了浓浓的情,七绝圣手名副其实。他从南京一直将辛渐送到镇江,一定有什么非说不可的心里话,想说什么呢?说给谁听呢?读三四句。生回答诗意。
五、结合背景,理解品格
师带领学生回顾送别诗,写到——王维表达了担心;李白表达对朋友的深情、高适表达了对朋友的劝慰,再看看王昌龄的,你有什么疑问?
生回答,李白、高适的最后一句都是寄托了自己对朋友的一些感情。但是王昌龄写的`这个表达了自己现在的心境。
师追问:跟谁表达心境呢?为什么呢?
出示要求,读读要求:
一、结合背景资料思考诗人为什么对洛阳亲友表明心迹呢?
二、小组交流。
生读资料,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5.交流资料:
他人生经历了什么?——贬官,指导猜测,学习古文。追问:你觉得王昌龄是个怎样的人啊?生回答:正直、初心不变,他被贬了之后,我觉得他的好友应该很担心他会不会改变心迹。
(1)你看他在遐荒,仍然——一片冰心。他再立霞荒还是——一片冰心在玉壶;他屡见贬斥,依然——一片冰心在玉壶。
(2)现在我们再来聊聊他为什么要向洛阳的亲友表明心迹呢?
表明自己不会因官场的苛刻遭遇而改变自己的气节。
所以他说——
6.出示关于“玉壶”的诗句,理解品格。
7.你觉得冰心玉壶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是洁身自爱的人、是不忘初心的人、是赤胆忠心的人。
8.当辛渐回到洛阳,他的朋友们一定会问什么呢?
对他的关心、担心他会不会忘了初心。
千言万语、万语千言,王昌龄汇成了一句话:——洛阳……
六、想象交流,体会友情
1.王昌龄借送别来表明自己的心迹,这种写法高不高妙?他不愧是七绝圣手。送别了辛渐,王昌林决定发个朋友圈,他微信名叫什么?——王少伯。他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洛阳……
如果你是朋友圈中的一位,你会留个什么言呢?静静的想一想,不用很长,有时候最浓的情也许藏在最短的话语里。
生回答关心,师追问启发:你期不期待他回来呢?。
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早晨,这些理解、支持、关心给了王昌龄春天一样的温暖。
2.播放王昌龄最后阶段背景资料,回顾王昌龄的诗句。
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颗明星就这样的陨落了,但是他人格的光辉,冰心玉壶的光芒却依然在闪耀。千年之后,我们吟诵:戍边战士的壮志豪情依然在我们耳畔回荡……采莲姑娘的青春浪漫让我们念念不忘……
3.配乐朗诵
王昌龄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诗人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最为重要,那就是他一片冰心。
无论何时,心的纯净才是最重要。
4.拓展体会情感
出示古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注释。
李白是什么样的人?——豪爽、很放飞自我、狂傲不羁。
那什么样的人才能进入他的朋友圈呢?——我觉得是有才华的人、豪子文才、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人才能进入他的朋友圈。
再读这首诗,你从诗句里面感受到了他和王昌龄之间的情谊了吗?再去读一读。
李白在扬州,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相送,但是他的心却陪着王昌龄一路走下去,我们一起来读文。
在盛唐的诗坛上,王昌龄朋友很多、友情很重、成就很高,他以高洁的人格,绝妙的诗篇赢得了无数这样真正的友谊。
七、学习生字
1.出示:芙、蓉、洛、壶,生提醒书写要点。
2.生书写。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不一样的王昌林,他既写豪情也写友情。那么就让我们记住这寒雨中的深情,记住这玉壶里的冰心,也做一个像王昌龄一样重情重义,不忘初心,纯净正直的人。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 篇13:
《母鸡》
授课教师:王老师
作者导入,创设语境
1.出示阅读链接老舍简介,引导称呼“老舍先生”。生读介绍,谈印象最深刻的内容。
2.老舍先生是大作家。但是碰到了一件烦心事,原来他的夫人在自家的院子里养了一只——生读三遍“母鸡”
3.播放声音,情景中体会“讨厌”
(1)举例:老舍先生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你听——这还不够,你继续听——老舍先生在客厅里和朋友讨论剧本,母鸡的声音冷不丁地传来,你说讨厌不——更糟糕的是,老舍先生的思路,——
(2)换了是你,你会怎样?生回答:炖鸡汤、送人、堵嘴……
4.展示控诉信
老舍先生是个文化人,动笔写了一封控诉信。
寻找事实,写控诉信
1.结果夫人不为所动,因为没有具体事实。于是老舍先生观察记录母鸡的生活,快速打开课文,找一找,课文哪里控诉了母鸡。
(1)大声喧哗:生读第一段,齐读。
理解“嘎嘎”,指名读讨厌的“事实”,全体读“讨厌”。
生写“讨厌”。
(2)无病呻吟:这个时候的母鸡不是大声乱叫,而是什么——
理解“颤颤巍巍”——
指名读“事实”,领读“小疙瘩”。再读事实,齐读——讨厌
生写讨厌。
(3)欺软怕硬:“它永远……一撮毛来”
生读事实,强调“欺侮”的写法。
指名读事实,齐读讨厌,再写讨厌。
(4)自我炫耀:“到下蛋的时候……”
个别读,齐读。
理解“聋人”和“全世界”的夸张写法。
指名读事实,齐读讨厌,生再写讨厌。
2.经过老舍先生的认真观察、仔细记录,母鸡令人讨厌的事实清楚吗?
师读改编的课文,生读——讨厌
寻找事实,写表扬信
1.老舍先生再次把母鸡告到夫人那里,老舍先生写的事实清楚不?态度鲜明不?感情强烈不?母鸡该不该滚蛋?发生了一件大事,是什么?生回答母鸡下蛋了、母鸡孵出了小鸡。
出示鸡雏(图片、词语),生读词语。
2.整体感知品质
夫人拿着控诉状,看到这样,过一段时间再赶走,否则的话,你需要写一封表扬信。生读文中表扬信的内容,师巡视指导。
提难一点的问题,这封表扬信中,你觉得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是哪几个词语?
生: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师板书。
3.对比“讨厌”读品质
老舍先生的.表扬信中,最重要的四个词是——
并不再大声喧哗,而是——并不再欺软怕硬,而是——并不再无病呻吟,而是……
4.生抄写品质
5.再次对比
经过一段时间,老舍先生竟然看到这样的母鸡,它——
之前的母鸡是怎样的?生——
6.像控诉母鸡那样,需要有事实。找出来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事实。
(2)生读第五段,齐读本段。
理解“警戒、警告”区别和做法。你从那里看出来,它在为自己的孩子做警戒——生读:歪着头听、准备作战、咕咕地叫。
师读情景,生读警戒。
你从中读到了什么?生:从它的警戒体会到了负责。
这里有慈爱吗?生再次理解。联系上文,理解了母鸡的勇敢。
谁还看出了母鸡的辛苦呢?生回答“总是”。
就这样的事实,让我们看到了母鸡的——看到了母鸡的——……
就是这样的事实,写出了母鸡的——
(2)师引导对比读文:
但是我们知道,过去的母鸡它只会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哪有什么勇敢、慈爱、辛苦可言,它只会——
母鸡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因为它孵出了一群小鸡、成为母亲了。为了自己的孩子,为了自己的鸡雏,它变得——
(3)生读第六段。
为了自己的孩子、为了鸡雏,它变得——
母亲以往最是——欺软怕硬。它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变得——
(4)生读第7段。
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鸡雏,有一个动作,是什么?生:“半蹲”
它为什么不站着,多自在呀!它为什么不坐着,多舒服呀!你们半蹲过呀?多久
母鸡半蹲着,它累不累,它苦不苦,它为什么这样做——
它为了自己的小鸡,更加——
(5)生读第八段。
夜深人静了时候,它叫是为了——
为了自己的孩子,它变得——以前的母鸡是——
现在的母鸡完全变了,它不再大声喧哗,而是——不再自我炫耀,而是——
这样的写法,叫什么?生回答对比,请学生做笔记。
7.经过对比,老舍心中的母鸡完全变了,当你遇到这样的母鸡时候,你会有什么想法。生回答:喜欢、敬佩、佩服
所以老舍先生怀着这样的感情,为母鸡写了一封表扬信。
8.请四位“老舍”,其他学生读红字部分,师读开头。
理解“母亲”
1.联系“母亲”
当他把这封信交给夫人的时候,他激动地说,当我观察记录母鸡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人。猜猜看,他会想到了什么?生回答:英雄。引导一个人,生回答:他的母亲。
2.师读老舍的《我的母亲》的三个片段,生读品质
这就是老舍先生的母亲,他——
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所以在信的末尾他写道——生读第九段。
面对这样的母鸡,你还敢再讨厌它么?——师板书不敢讨厌。
3.这样的对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老舍先生要说的是母亲,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生抄句子。
4.听叫声,读原因
对于这样的母亲,你还觉得它讨厌吗?
三次听母鸡的叫,再读“她是母亲……”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 篇14:
执教: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 王老师
听课时间:20xx年7月1日
课堂实录
一、导入:
1.同学们好,我们上课前先来玩一个小小的游戏,这个游戏叫做看图猜画。
2.出示图片1:看一看这是什么花?有谁知道?
生1:菊花
3.出示图片2:一起说这是?
全班:荷花
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出示图片3:再来猜
生1:梅花
生2:桃花:
生3:樱花
师:那我们看一看它到底是谁呀?(桃花)刚才你们背的诗句里就有它的名字,
5.出示图片4:再猜
生1:梅花
6.出示图片5:这也是梅花吗?
生1:也是。
7.出示图片6:再来看。
生1::它还是梅花
8.出示图片7:再来看,一起说——
生:梅花
师:大雪纷飞的时候,开放的花也是梅花。同学们喜欢梅花吗?(生:喜欢)那就让我们带着对梅花的喜欢,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知诗人
1.关于梅花的诗句
(1)师:同学们,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种梅赏梅、品梅,看王安石这样咏梅——
生齐读:墙角树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师:而卢钺则为争春的梅与雪作了评判,一起读——
生齐读: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师:一代伟人毛泽东是这样热情地来咏颂梅花的——
生齐读: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2.引出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也是写梅花赞梅花的,诗题就是《墨梅》。知道墨梅的意思吗?
生1:墨梅,就是这个梅花上面有墨的斑点,是墨的斑点,有不同意切吗?来
生2::淡墨勾勒出来的梅花
3.知诗人
师:准确地说这是用水墨画的梅花。这是题画诗,它的作者是王冕,知道王冕吗?谁简单介绍一下他。
生1:王冕出生于1310年
生2::王冕一生是非常喜欢梅花的,他不仅写过很多咏梅诗,还画过很多关于梅花的画
师:他的一生跟梅花结下了很深厚的渊源。
生3:王冕:字元章,号主持三农。
师:是的,看来我们班的同学对王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确实,王冕诗画双绝,堪称一代大师。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墨梅》就是他的代表作。
三、读诗歌
1.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这首古诗了对吗?谁能大方自信地来读这首诗?
生:《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师:这个男生他读的每个字都很正确,发音也很响亮。尤其读好了这首诗中的这个新词,我们一起读——乾坤,再读一遍——乾坤,知道他的意思吗?
(1)生齐答:天地间
(2)师:那么哪一个字表示天,哪一个字又表示地呢?
生:“乾”字表示天,“坤”字表示地。因为“坤”字是土字旁的。
(3)师:非常好,通过偏旁我们可以推测字的意思,读其音更要知其意,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在一起,响亮地读一遍——
生齐读:乾坤。
师:现在请同学们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词语。
生书空。
生齐读:乾坤
2.师:一位同学节奏分明的来读这首诗。
生:《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师:掌声送给他。这位同学读诗的时候,不急不躁,娓娓而读,诗就要这样读。王老师想与你配合着读可以吗?
师生合作读: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3.师:这样读诗真有味道,同桌之间也这样配合着读一读,开始。
同桌合作读。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现在我们男女生配合着读,女生先读,男生先读诗题,和作者一起读,明白吗?
男女生合作读: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4.师:我们已经能把这首诗读得有板有眼,但要读得入情入静,还要用心去感受、去体会。
四、明诗意,悟诗情
1.师:同学们,王冕究竟画了一幅怎样的墨梅图呢?自己看一看这两句诗,想一想,也可以同桌互相轻轻地交流一下。
生1:他画了一幅用淡墨画出来的墨梅。
师:是淡淡的墨色来画的,谁来补充?
生2:他画了一幅开满朵朵梅花的墨梅图。
师:花开朵朵,墨痕淡淡。还有谁愿意说?
生3:我认为是在一个洗砚池旁,长了一棵梅花树,上面的花朵呢是淡淡的、有着点点斑斑的墨痕。
5.师:很好,刚才这几位同学不约而同都关注到了这个词,一起读——淡墨痕。很好,来,你来读——淡墨痕,你读——淡墨痕,我们一起读——淡墨痕。
师:同学们看到过淡漠痕的样子吗?有没有同学看到过?
生1:它的颜色就是非常淡雅的,稍微颜色会比浓墨要浅一点点,就感觉非常有艺术感。
师:好的,这是她的感觉。
生2:就感觉上面有很多水,然后有种朦朦胧胧的美感。
2.师:这个墨确实是我们非常重要的艺术中的一个品种。那么以墨带色是中国画的绘画技法,一般分为浇墨、浓墨、重墨、淡墨和清墨。
3.师:现在你们想不想看一看王冕的这幅墨梅图。好,那我们一起来观赏。这是王冕的卧梅土,是他的经典之作,梅树的枝干是深色的,用的是较浓的墨。而一朵一朵的梅花用的是淡淡的墨点染勾勒,显得典雅朴素。
4.师:能不能把这幅墨梅图带给你的感受用朗读来表现?
生1: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师:是的,花开得很多很密,颜色却是淡淡的:。
生2: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5.师:每一朵每一瓣都是淡淡的墨色,点染得很是清雅素净。同学们,王冕画得可真好,那是因为他下了很大的功夫,你们知道吗?诗句中有没有告诉你?
生1:他说我家洗砚池头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他家的洗砚池里面的水,因为常常洗砚,水全变黑了。
生2:洗砚池其实也是引用了近代书大书法家王羲之,他也是有个洗砚池,他就是临池学书,池水净黑。
师:真了不起,真会读书。同学们,这个洗砚池可不一般,结合注释,我们可以知道它还有一个传说,看来王冕也同大书法家王羲之那样苦练本领啊,这才有了朵朵花开淡墨痕的绝世画作。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6.师:同学们,梅花明明是娇艳多姿的,是光彩夺目的,王冕却要用墨色画梅,是他不会着色吗?很好,肯定不是。请默读这则资料。
师:现在一定有一个问题萦绕在你的心头,想问什么?
生:什么叫制作出红石粉配草汁来用调制上色颜料绘画的一些方式?我想问的是王冕他既然擅长着色,那为什么他的墨梅用了墨淡淡的墨色,而不是用了彩色呢?
师:我也有这样的疑问。王冕明明是一代的绘画圣手,明明有着一手的妙笔丹青,此番只画墨色的梅花,这是为什么呢?谁来读这两句?
生读: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师:知道原因了吗?
生:因为他不想要人去夸它这个颜色,而是在那默默地把香味挥洒在天地之间。7.师:王冕不想要别人来夸奖梅花那娇艳的颜色,他要夸的是梅花的清气。同学们,梅花的清气是什么?
生:香味,清香
8.师:其他很多花也有清香,王冕为什么只夸梅花的清香呢?
生:因为别的花都是在春天夏天秋天那些比较温和季节里开花的。只有梅花,它是在冬天寒冷的气温里开花,还能有清香。
师:原来它的清香是经历了冰霜苦寒才释放的`。还有谁没说?
生:还有梅花不像那些桂花那样香味那么浓,它就是淡淡地默、默地把自己的香味都释放在天地。
师:这个“默默”用得真好。这就是梅花的品性啊。还有没有同学要补充?
生3:作者是喜爱他的那种不畏寒冷、坚持勇敢的品质。
9.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读懂梅花的清气了。同学们,这梅花的亲戚就是梅花的品格、梅花的精神呀。你们看,梅花是不畏严寒的,一起读——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你们看,梅花是勇敢顽强的,一起读——已是悬崖百丈冰,唯有花枝俏。你们再看,梅花是坚贞不屈的,一起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即使粉身碎骨,也要坚守自我。王冕要留住的就是这样的梅花的清气,谁来读好王冕的心声。
生1: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师:不要、只留,态度分明。
生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师:一个“满乾坤”寄托了诗人对梅花多少的赞美之情。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0.师:王冕赞美梅花的清气,也践行他人生的清气。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用比较快的速度来读一读这些资料,然后小组合作,讨论一下王冕的清气是什么,用一到两个词语概括写在词卡上。
生读资料。
师:好,王老师看到已经有些同学已经读完了,那可以小组开始讨论了。
小组讨论。
师:好,已经有一个小组讨论完了。好,那现在我们选代表来汇报一下。
小组分享1:我们组总结出来的两个词是无所畏惧和内心坚定
师:这就是王冕的清气。
小组分享2:我们入组选出了两个词,就是永不屈服和大义凛然。
师:永远不会退缩,永远笑对困难。
小组分享3::我们组总结出来的是两个词,永不屈服和无所畏惧
师:王冕就是这样勇敢无畏。
小组分享4:我们总结出来两个词,一个是无所畏惧,另外一个是正气凛然。
师:对,一生的正气,一生的傲气。
小组分享5:我们组选出的一个词就是正气。因为我们组经过讨论发现王冕他是一个内心非常正直的,他不想去做官,拿那么多钱财,他只想像梅花一样默默地保留好自己的这种正气。
师:他不是不想去做官。如果世道清明,他也愿意为国家、为百姓出力,但是他不愿意和腐朽的统治阶级同流合污。
小组分享6:我们组认为王冕的清气就是淡泊名利。
11.师:淡泊名利,粗茶淡饭,卖画度日,也要过好自己那份向往的生活。同学们,王冕的清气就是他的淡泊名利,他的无所畏惧,他的永不屈服。王冕的清气不就是梅花的清气吗?它甘于贫困,淡泊名利,女生读——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的清气不就是梅花的清气吗?他心怀家国,心系百姓,男生读——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的清气不正是梅花的清气吗?他一身傲气,一身正气,一身的骨气,我们一起读——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就是这样,他绘梅之清气,写梅之清气,也践行梅之清气。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吴敬梓用这四个字来评价他,你读——嵚崎磊落,你来读——嵚崎磊落,我们一起读——嵚崎磊落,这是在夸赞王冕他品格非凡,胸怀坦荡。
12.同学们,一首诗,一个人,一首品格高洁的诗,让我们认识一个品格高洁的人,现在你能入情入境地的来读好这首诗吗?
生读:《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要留清气满乾坤。
师:深沉的、含蓄的、却是掷地有声的。再请一位。
生读:《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要留清气满乾坤。
师:无需他人的夸赞,只要内心的坚守。你读懂了诗情,同学们会背这首诗吗?
齐背:《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要留清气满乾坤。
13.师:一首墨梅流芳百世。人们读它吟它也作曲歌唱它,听。
14.这些画作都是王冕经典画作
15.我们也将这千古名诗中的千古名句端端正正地书写在指尖上。王老师也怀着对诗人深深的敬意,很努力地写下了这幅字,相信你们能写得更好。
16.学生写
17.师:好,刚才王老师看到我们 404 班的同学书写的时候非常的认真,非常的投入,一笔一画在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敬意。那么王老师也拍了一些同学的书写作品,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这些同学一笔一画,端端正正地把这两句诗写下来,王老师待会要给他们加盖一枚清气乾坤章,当然还有很多同学都可以加盖。
师:同学们让梅花的清气、人生的清气充盈于我们的心间,弥漫在天地之间吧。
板书设计
听课反思
1.教学步骤清晰。
王老师的这节课由看图猜画的游戏出示各种花的图片,由写梅花的诗句引入课题,再通过知诗人——读诗歌——明诗意——悟诗情的教学步骤进行诗歌教学,让学生读懂诗歌,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2.注重朗读,朗读形式多样。
通过个人读、师生合作读、小组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学生读准诗歌,读出节奏,初步感知诗歌。在讲解诗句的过程中也非常注重朗读,读出情感,最后熟读成诵。
3.抓住重点字词解读诗歌意思。
在理解诗歌意思的环节,王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诗句中难理解或重点的字词如“乾坤”“淡墨痕”,“清气”,让学生读懂诗句的意思,读懂诗人表达的情感。
4.通过拓展阅读资料,帮助学生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
相关的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读懂诗歌蕴含的情感,王老师让学生借助王冕的相关资料讨论“王冕的清气是什么?”这一话题,在讨论中明白诗人表达的情感。
5.教学评价用语到位。
无论是学生读诗歌也好,讨论完分享也好,学生每每回答完毕,王老师都会做及时的评价和总结。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 篇15:
《巨人的花园》
授课教师:姚老师
师安排猜童话故事的主人公,生齐回答、举手回答,通过水晶鞋猜到灰姑娘,一看到火柴这个词,就想起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再安排听情节猜故事。
出示课文插图。生观察图片,师提问,映入你眼帘的是什么?
生分别回答:三个小孩子、一座漂亮的花园、有花丛、一双巨大的脚。师追问,有这样一双巨大的脚可能是什么人呢?——可能是巨人。猜测这样的脚巨人会是长什么样呢?
生回答巨人威武、巨大;巨人很凶狠的。师追问原因,生回答看到大脚在追赶着三个小孩,在逃跑。
(插图生动,导入合理成功)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关注题材,板书童话故事。师请学生关注作者,师补充:王尔德留下来的童话故事并不多,只有9童话故事。出示简介,并介绍本文地位:这1篇被英国的典雅杂志誉为“完美之作”。
出示要求:生自由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师出示生词,请学生当领读,指导做动作理解“脸颊”。出示“牌”、“啸”,学生谈写字要点,师总结“肃”的笔画笔顺。屏幕呈现动态书写,生书空再练写。出示全部生字,提醒要点。
(用时较多,提示较为扎实)
呈现已读词语,发现规律。三行分别描写了巨人、花园和孩子。这是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物。这个故事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生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生读课文,思考。生1发言不够简洁到位,师表扬生用上了以前、之后等表示时间的词。
师:还有一个小帮手,可以看看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出示课件),可以试着简单几句把主要内容说出。
生2说出起因、经过和结果。师评价,最后的道理都说出来了,长长的1篇课文被同学们读成了短短的三句话。那么巨人的花园一共发生了几次变化呢?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这些变化呢?
生回答第二段,思考:花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哪些词语当中可以感受到。
生1回答美丽、可爱,师追问词语,生读课文。生2回答十分可爱而且美丽的花园,读出句子。后面的学生分别说词语、读句子。师引导读句子。
指名生读句子,师评价:你的声音和鸟儿一样动听。师配乐读句子,生闭眼听。读完,你的眼前仿佛还出现了哪些可爱的事物呢?
生1:有蝴蝶在花丛中跳着舞。
师:真是一番生机盎然的场景啊。
生2:树上还有一些小松鼠,挥舞着坚果对孩子一笑。
师:多可爱的画面呀!
生3:花朵也可能随便摇摆起舞。
师总结,这是一个怎样的花园呢?书上的词叫什么?——可爱
师引读,所以孩子们每天放学后都要到这来玩耍,让我们一起读这段话,读出花园的可爱、孩子们的欢乐。
(引导学生发散想象,点评精彩)
师提问,巨人回来前的花园是可爱,那巨人归来后的花园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出示课文,师引读,指名读。
师提问,外面是生机盎然春天的景象,可是巨人的花园里却仍旧是冬天的景象。这是为什么呢?师采访形式与学生合作读文:小鸟,小鸟,请问你为什么不愿意在花园里唱歌了?——因为这里没有孩子们的踪迹。——桃树你怎么也忘记开花了呢?——因为这里也没有孩子们的踪迹,也没有孩子们的欢乐声。——小花,我刚才看见你伸出头来,怎么又钻回到地里去了?采访心情,读整段。
个别读文。
体会心情,引读齐读。
(读文形式多样、新颖)
师提问,小花小鸟都很难过,谁高兴啊?他们说了什么?
三名学生读文。师追问,还有谁说了什么呢?
生回答,师提问,童话故事就是这么的奇妙,给每一个事物都可以赋予它的个性和魅力。那么此时此刻巨人的花园还是可爱的吗?那是怎样的呢?
生分别回答:萧条、冰冷的、凄凉的(师板书)
生男女合作读课文。
师:同样是巨人的花园,之前是可爱的,现在是凄凉的。王尔德用他的笔触给我们构造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作——对比。
师提问,巨人的花园为什么由可爱变成了凄凉?最主要的原因是——巨人的花园没有了孩子的.踪迹。是的,孩子进来花园里就是春天,孩子离开花园里就仍旧是冬天的景象。所以说快乐越是与人分享,快乐的意义和价值就会越来越多。
师提问,那么巨人到花园,巨人到底做了什么让他的花园里没有了孩子们的踪迹呢?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三到六段,用横线画出巨人说的什么,用波浪线画出巨人做了什么?”时间关系,留到课后。
巨人的花园究竟最后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巨人又有哪些转变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恰好,前两天看到干国祥老师的书《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上,也有这一课实录,当时这篇课文虽不属于部编版四年级内容,但仍旧新颖,有兴趣可以查看,基本的流程如下:
开始由阅读柏格理的故事谈论人生理想。正式上课时,出示填空检查生字词,检查预习单用鱼骨图梳理课文,体会巨人的特点。之后进入专家式学习,对比不同的景物,阅读讨论中理解孩子们的欢唱是景物,再选择孩子们最初能够在花园玩的原因,了解巨人、王尔德7年的经历,出示柏格理的学生时代的理想,出示当代名人,这些人都是巨人,讨论法律角度巨人的花园别人能进来吗?对比花园的景色之后,联系到名人的心房——春天和冬天。讨论自私的原因和想法,之后理解分享、关爱、博爱。出示人物介绍:耶稣、特蕾莎修女、柏格理述评。
请学生展示续写的故事,出示原文结尾,讨论喜欢的原因,了解柏格理的事迹。最后,再次理解巨人的特征,完善鱼骨图,出示柏格理的结尾,和孔子、佛陀、观音、妈祖等教人去爱的代表。
一节是常规的课,一节是富有个性的课。
上一篇:最新高一自我评价实用(精选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