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和尚一起上【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四个和尚一起上【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四个和尚一起上【第一篇】

四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能很短,一届奥运会的跨度,一切恍如昨日。

《今日消费》总编辑肖振华说,《今日消费》这四年,特别像一位姑娘的大学求学路。欣慰的是,她拿到了大学毕业证。

雅一点的话说,是邻家有女初长成。

四年,她得到了什么

创刊四年,学习四年,探索四年,《今日消费》付出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

打造了一个品牌。《今日消费》创刊伊始,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媒体结构中,有党报,有都市报,有期刊,有网站,唯独作为报纸结构重要一支的周报缺乏,面向都市特定读者群的生活服务类周报更是没有。

《今日消费》的创刊,特别是她的发展,不仅弥补了市场的不足,而且后来居上,大步走在了全国二线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的前列,成为全国时尚媒体一个不可小觑的品牌。

全国最大的购物网站淘宝网,在全国各地寻求特定的媒体合作伙伴,《今日消费》成为他们河南地区的首选。

毫无疑问,《今日消费》已经成为河南报刊的一张名片。

赢得了良好的效益。作为市场化报刊,必然要讲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今日消费》在全国周报中的影响,她的社会影响力、社会效益不言而喻。仅就经济效益而言,《今日消费》的发展也可圈可点。创刊四年,广告收入平均年递增50%。2006年,创刊不足三年,即实现了盈利。2007年,广告收入和利润大幅度增长,成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用较少的投入、较短的时间,打开了一个利润通道,印证了《今日消费》创刊之初“小投入大策划打造小众精品,走差异化发展之路”这样一种发展模式的正确。

开拓了一片市场。品牌也好,效益也罢,应当说,这都是结果,往前追溯,其根本是《今日消费》赢得了读者,赢得了市场,包括发行市场,包括广告市场。

《今日消费》创刊之初,郑州市场已经活跃着几份公开发行的周报,尽管办报的重点各有侧重,但几乎都是走市场化道路,都是要到发行市场去打拼。

在郑州,人们鲜有买报阅读的习惯,尤其是白领阶层。所以有业内人士说郑州的报刊零售市场极不成熟。

《今日消费》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僵局,某种程度上改变了郑州人的阅读习惯。

四年,有那么多人期期不落地购买;每到星期五,报纸若晚上市一两个小时,编辑部就会接到无数的咨询电话,这些读者,对《今日消费》已经有了深深的依赖。这种依赖,足以改变很多人的习惯。

广告市场也是这样。慧聪数据对郑州广告市场的检测表明,郑州广告市场的规模在逐年增大,周报占有的市场份额在增加,增幅超过了广告规模的增幅。

《今日消费》的优势广告,恰恰是原来不被人看好的边缘广告,像美容、像整形。正是《今日消费》孜孜不倦的开拓,“美丽经济”广告也提上了各都市报的“议事日程”。

这,就是《今日消费》对广告市场的贡献。

四年,她做了什么

四年,《今日消费》为她生存的城市,为这座城市里生活的人们,究竟做了些什么呢?

强化了一个概念:时尚。应当说,郑州是座时尚度不高的城市,到现在,横向比较的话,郑州仍算不上是一座时尚城市。

若纵向比较,今天的郑州和四年前相比,时尚度还是有了大大的提升。

从表象看,人们的衣着、生活习惯,正在向时尚靠近,比如聚会喝红酒、餐饮讲营养。抱抱团、快闪、8分钟约会、相亲大会,前沿城市有的,郑州也有;前沿城市前一天有的,郑州第二天就会有,即使跟风,也比过去跟得紧了。

深层次看,政府提出了夜经济,不少大的商业机构在打时尚牌。理性看,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促销,而是一种观念的转变。

这样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城市文化进步的结果,但也不可否认,作为时尚媒体的《今日消费》,为这座城市时尚度的提升,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没有人否认,《今日消费》总是和这座城市最新潮的生活方式在一起。

2004年8月,她组织和报道了发生在这座城市的“暴走族”和“闪客”。

2006年12月,她最先报道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抱抱团”。

这仅仅是她所做的200多个话题的一部分。

正是她反复的灌输,才使“时尚”一词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地流行起来。

《今日消费》所做的,还不仅仅是把国内的时尚引进,把我们身边的时尚传播,而是亲自去做。

从2006年开始,她每年都花费巨资,打造一场经典的春夏流行会,邀请谢娜、岳梅、肖青等国内知名艺人担纲,把未来现实化,把舞台生活化,让时尚之风一遍又一遍地吹拂这座城市。

推动了一项产业:美丽经济。在郑州,《今日消费》最早引入“美丽经济”概念,推动了郑州美丽经济的发展,郑州的美丽经济也反过来回哺成就了《今日消费》。

《今日消费》不余遗力地推广,使不少美丽经济产业从小到大。

比如生活美容。《今日消费》对这个行业的关注,不仅促使了这个行业的发展,而且促成了这个行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2005年以前,郑州走出去的本土美容机构几乎为零,而目前,已有多家美容机构走向了他省他市。

《今日消费》对美丽经济产业的推动,不仅仅停留在平面。

2006年,她整合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媒体资源,倡议并组织发起了美丽经济产业联盟,现在已拥有会员近千家。

在省会郑州,“美丽经济”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美丽经济也成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

打造了一支队伍:时尚记者。一家在全国很有影响的都市类周报有一句很有名的广告语:“看见我们的时候在纸上,看不见我们的时候在路上!”

《今日消费》的老总说自己的记者是“看见的时候在纸上,看不见的时候在追逐时尚的路上!”

《今日消费》的记者逛商场,不是去购物,而是去寻找时尚商品,捕捉时尚信息,培养时尚眼光。

《今日消费》的编采人员平均年龄只有26岁,他们大都是初出校门,有着硕士、学士的头衔,有着智慧的头脑,秀气的外表,却没有丰厚的积蓄,没有高额的收入,没有靓丽的香车、宽敞的住房。

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涉足高端领域,感悟和传播时尚。时尚不是一件漂亮的外套,时尚不是一时的奢华,时尚是一种观念,时尚是一种行为,时尚是一种眼光。《今日消费》的记者,恰恰具备了这样的观念和眼光。

《今日消费》老总说,培养和造就这样一支队伍,比这份报纸更可贵。

四年,她在追寻什么

作为《今日消费》的主管主办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领导对这份周报的书面评价是:突出“时尚、高端、新锐、实用”特色,走在了二线城市同类周报的前列。

《今日消费》以“女性、消费”为内容定位,以都市白领女性为读者对象,以“时尚、实用”为报纸特色,错位办报,差异经营,小众精品,小切口打开了大市场。

《今日消费》总编辑肖振华说,《今日消费》目前所走的女性路线、时尚路线、精品路线,事实上是从错误和挫折当中得来的,换句话说,也交了不菲的学费。

创刊之初,房产、汽车、卖场,健康、旅游、教育,文化、娱乐、收藏,生活中有的,生活中所涉及的,她都想网罗到48个版面中来。

所幸的是,《今日消费》的大众化路线只走了四个月,感觉不妙,赶紧转向,从2004年8月份起,改走女性消费、时尚实用的小众精品路线。

应当说,这是《今日消费》四年发展当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恰恰是这次转折,为《今日消费》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转变容易,但在如何突出高端、时尚上,却成了她永无止境的探寻。探寻的焦点,是对锁定的小众读者群,进行更加缜密的细分,直白地说,是报纸内容,到底供给哪一部分读者看。

报纸的内容,更多的应当是关照哪一部分人群?

《今日消费》的选择是,关照白领女性的中低层。理由是,郑州已经拥有这样一个群体,而这样一个群体,处于最高端与最大众之间,关照了她们,也就带动了两头。

为此,《今日消费》确立了眼光比生活高一点、领先时尚半步的编采理念。

学习时尚,学习做时尚,是《今日消费》编采人员乃至所有工作人员,至今尚未结业的必修课。

《今日消费》有一句宣传语,叫“以一份报纸,改变一座城市的品位”。

这与她的时尚路线相吻合。

她期望,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能够更时尚一点,更高雅一点。

《今日消费》走时尚路线,更注重品质,注重从生活观念、生活方式、消费行为上去引导。传播先进消费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引领前卫消费行为。

未来,她还将做什么

就像一个人在不同时段有着不同的愿望一样,已经日渐成熟的《今日消费》,也有着自己许许多多的期盼和愿望。

期盼一:报纸更高端更时尚。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在发展,这座城市里的白领人群在增多。如何能更好地满足这部分人群的阅读欲望,应当说是《今日消费》长久的期待。

为此,她酝酿着对报纸进行改版,强化高端内容,增加阅读板块,使报纸更厚重、更好看、更实用。

为此,她酝酿着对报纸的包装进行改进,在现有新闻纸全彩印刷的基础上,增加轻涂纸;对报纸的版式进行重新设计,使包装和形式更具冲击力,更有震撼力,更能体现新锐媒体的风采。

期盼二:活动更新颖更前卫。北京的《精品购物指南》、上海的《申江服务导报》,每年都要组织大量有时尚人士参加的时尚活动,像高尔夫球赛、像白领约会等。《今日消费》也期望能以自己媒体的影响力,为郑州的白领人士量身定做一系列的活动。

《今日消费》白领俱乐部目前已有上万名会员,涵盖了这座城市的精英特别是女性精英,具备了策划新颖活动的平台和条件。

期盼三:城市更新锐更激情。郑州,是《今日消费》生存的平台和土壤。因为有了这座城市,才有了《今日消费》。因为有了《今日消费》,这座城市变得愈加新锐和时尚。

城市在先,《今日消费》在后。以一份报纸,改变一座城市的品位,是《今日消费》的愿景。

她知道,仅仅以一份周报,推动一座城市生活观念和消费方式发生质的变化,还远远达不到。她所能做的,仅仅是催化、加热、推动。

所以,她期望这座城市更新锐一些,更富有激情一些。

四个和尚一起上【第二篇】

一、苏轼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政治力量大对峙的时代,是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北宋的统治者推行“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出现了大批文人志士,无论在文章、诗词还是绘画、书法上,北宋在中国文化史上都是十分辉煌的一段时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人,在众多文化领域卓有建树,论散文,苏轼被誉为“唐宋家”;论诗词,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是宋代杰出的诗人,又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共同引领豪放派词风;论书法,苏轼同黄庭坚、米芾、蔡襄被后世赞誉为“北宋四大家”,并居于榜首。苏轼年少时书法师承王羲之、王献之作品,后借鉴唐代褚遂良、徐浩墨本,落笔纯净清新,风格从容幽雅,再现晋唐风规。中年时,转师唐代颜真卿、五代杨凝式,笔力更加苍劲,逸气横霄。在尽摹先人书法后,苏轼另辟蹊径,成为“尚意”书风的引导者和实践者,引领了宋代书法的审美和发展,成为宋人“尚意”书风的旗手,黄庭坚曾评价苏轼:“本朝善书者,自当推第一”。

二、苏轼书法中的“尚意”精神

(一)“意”之所指

宋代书法的“尚意”是对唐代“尚法”创作理念的革新,对于前朝书法的“尚法”精神,苏轼的态度是并不否定,而是求变创新,不死守法度,而苏轼所倡导的创新也是将古法烂熟于心后的自创一格,“意”不拘于形。

由此可见,苏轼所倡导书法精神的“尚意”,其中的“意”是指文人的主观意识,实质是书法家的意趣和审美追求,将所闻、所见、所感融于作品之中。苏轼认为,一幅书法作品,最重要的不是汉字的规格,而是汉字形态所表现出的书法家的精神面貌和状态。正如苏轼在《论书》中所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

(二)苏轼书法作品中“尚意”精神的体现

苏轼坚信笔法无需固定的模式,只应以书写便利为原则。就苏轼笔法的研究来看,苏轼用笔“不合古法”,与前朝古人用笔的固定模式不同,而是讲究以人为本,从书法写作的需求出发。苏轼执笔随意,单钩斜执,而没有采取当时整个社会通行的双钩执笔,一切以长时间、持续的写作需求为要,使得写作时轻松、省力,适合大量写作,文人也不会感到疲惫,更不会影响文章、诗词的创作,中断创作过程,能充分体现在笔法上苏轼对于“尚意”精神的追求。苏轼不是循规蹈矩,死守陈规的,而是体现其个人写作习惯和创作意旨的。

苏轼被后世誉为“宋四家”之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他所倡导的“尚意”书风,苏轼以“尚意”旗帜引领了宋代的书法作品的整体走向。苏轼对于书法作品的评价往往以其精神和表现的内容来定,苏轼认为,书法作品的“形似”只需要下功夫临摹前人的优秀作品,但要做到“神似”必须具备理解书法作品的学识、能力和修养。

我们从宋人对于书法作品的功能要求来看,宋代的文人是极力主张书法作品对于个人抒怀写性、自得其乐的功能作用。我们从苏轼所说的话语中能感受到他对于作品对情感的抒发和情绪的表达的重视程度。

三、以苏轼书法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苏轼最为后人称道的作品之一便是享有“天下第三行书”美誉的《黄州寒食诗帖》,现馆藏于博物院。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苏轼在黄州的生活非常清苦,这无疑是苏轼仕途中的低谷时期,创作了《黄州寒食诗》。

诗帖中第一首诗第一行落笔时笔画收束,结构紧凑,尖利瘦劲,字形较小,也是苏轼在黄州艰苦的生活的真实写照;从“已过三寒食年”的“年”字起,笔画开始舒展,可以感受到苍劲有力的笔法,苏轼也开始慢慢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和苦闷;“萧瑟卧闻”处起,整个笔迹较前面,字形扩大,笔墨浓重,表明苏轼当时情绪的压抑已不是短期之事;而第一首的最后两行,字体回小,笔势收敛,明显在控制自己的情绪。

四、结论

在北宋朝廷政策软弱,政治昏暗的时期,苏轼仕途屡屡受挫,几经贬谪,生活中几任妻子相继离世,经历过清苦平淡的生活和大起大落,不平凡的生活经历虽带给苏轼艰辛,也给他带来了文章、诗词创作以及书、画创作的独特感受。

四个和尚一起上【第三篇】

关键词:县(市)级播音员 主持人 素质 流失现象

笔者曾经工作过的地级媒体所辖3县4区和10个林业局(县级),每一个县级台都是双班(广播电视)播音员和主持人,都自办有独立的广播电视节目,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数量有近百人。学生假期里对江苏几家县(市)级广播电视台也进行了调查,都发现了一个见怪不怪的现象,就是留不住好的播音员、主持人,其原因并非庙小留不住高僧,还伴有其他方面的因素。

县(市)级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状况分析

人员构成:县(市)级广播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科班出身少,半路出家多。从我国广播电视界的现状来看,播音员、主持人大致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大专院校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二是编辑、记者兼职做播音员、主持人;三是教师或演员等行业从业人员改行做播音员、主持人;四是从社会上招聘进来的播音员、主持人。在县(市)级广播电视台,进台第一学历是中国传媒大学(北广)、浙江传媒学院(浙广)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学生几乎没有,就连一般院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也很少会选择县(市)级台,人即使来了,大多数也是将此工作作为一个过渡和“跳板”或改行从事其他工种。

目前,县(市)级广播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大多数是从社会上招聘而来的,在挑选、录用播音员、主持人的时候,往往侧重年龄、形象、声音三项素质,对其他方面的考虑不多,选拔的对象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新闻采编专业、新闻后期制作、新闻纪律等了解不多,再加上文化素质高低不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直接就奠定了播音员、主持人综合素质较低的层次线。

工作分工:县(市)级广播电视台播音岗位专家少,杂家多。由于经济和体制上的原因,县(市)级台一般是广播与电视节目同一套专业人马运作。播音员、主持人每天要跨机构、跨部门去完成播音主持工作,“广播、电视、新闻专题、文艺节目、广告”都要去播音和主持,播音员、主持人专职从事一个栏目、一项工作的少,几个栏目一肩挑、一人干几个活的人多。

自身发展现状:县(市)级广播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充电机会少,岗位锻炼多。在县(市)级广播电台中,内部培训的机会较少、外出培训的机会又受到经济和工作因素的制约,播音员、主持人很少有接受再培训、再教育的机会,他们的全部学习和培训机会就是“岗位锻练、自学自悟”。因此,“电力”不足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专业队伍管理:县(市)级台播音员、主持人的管理一般采用部门负责制,以“块”管理为主。人在哪个部门,考核就由哪个部门管理,考核管理以粗放为主,很少有一套专门针对播音员、主持人业务特点管理的制度进行约束考核,管理制度方面存在很大盲区和漏洞,基本没有播音组,因此也就没有了内部的专业学习和提高。

职业特点:一专多能型。县(市)级广播电视台的制作中心同上级台是不能相比的,他们在机构设置上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可是工作起来就有些乱章法,播音员、主持人往往身兼数职,集采访、编辑、制作、播音、主持甚至灯光、电工于一身;还由于播音员、主持人人手少,常常是广播、电视节目都要上,甚至一天还要为几个节目串场。

县(市)级台播音员、主持人流失现象分析

非编采人员多,专业人才少。人力资源成为制约县(市)级广播电视台生存和发展的瓶颈,播音岗位尤其如此。在我们调查的多家县(市)级台都有这样的现象,非编采人员多,他们的名额挤占一线人员(采、编、播)的人数,播音员、主持人很多是没有签约人员,这样的体制,导致许多真正热爱播音主持专业的人不得不另辟蹊径,去寻找其他岗位。

忽视专业待遇,人才出现断层。县(市)级广播电视台不十分重视播音的一线人员的各种待遇,这样导致一些播音主持的业务骨干丧失信心,逐步成为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不思进取导致的是工作缺少积极性,没有创作愿望,产生不了创作激情,稿件播音平淡,节目主持“万金油”。而很多有编制的人占据着位置却没有作为,由于这些人占有编制,又不好再进专业人,这样就又出现了青黄不接新老断层的现象。

按人头分配广告创收指标,又是对专业人员的严峻挑战。广告是台里的重头创收任务,如今评价领导者的能力,都以台里广告的效益作为考核的指标,为了人人肩上有创收指标,播音员、主持人也不例外,被派上招揽广告的指标任务,这一挑战致使很多专业非常好的播音主持业务尖子,由于无力去完成创收指标而离岗或者下岗。一位市级台的元老级播音员,业务能力很强,可是在不到50岁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热爱的话筒,原因很简单,只因为平时与外界接触少,广告任务完不成。

解决县(市)级台播音员、主持人流失现象的方法

以人为本,留住人才。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就是以人为本,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目前很多的县(市)级台播音员、主持人专业管理模式较为封闭,还是沿用传统的用人机制。传媒行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一支以传播新闻为使命,具有较高素质和奉献精神的播音主持队伍,才能担负起一个台的传播、宣传任务。要做到这一点,观念要更新,体制要创新,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提倡从报酬上向一线的播音员、主持人倾斜,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千方百计吸纳人才、留住人才。

创明星主播,留住人才。这要从播音主持人才队伍中细心挖掘、悉心培养,为优秀的专业人才脱颖而出创造必要条件,培养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明星播音员和名主持人,打造地方特色,可以为有专业潜质的播音员、主持人量身定做节目,给他们创造一切能锻炼的机会,扶持他们发展,让地方的播音员、主持人迅速成长,稳定、健康发展。

办精品节目,留住人才。县(市)级广播电视台由于人、财、物受限,要想办好各类栏目,是很困难的。栏目办多了,势必造成资金投放不足,人手、设备短缺,到最后看似栏目不少,轰轰烈烈,眼花缭乱,但让人留下印象的高质量的品牌栏目却如凤毛麟角,有的栏目甚至只能在应付中消失。要办精品节目,就不要盲目开办多个频道,应该立足自己台的实际,按照受众的意愿创品牌节目和栏目,办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节目,改变过去新闻、专题、文体、服务一起上的“小而全”做法,集中力量精办一两个节目,以品牌节目去激活整个频道,以精品频道获取观众对播音员、主持人的可信度,用好的节目留住名播音员、名主持人。

加强播音员、主持人队伍建设与管理

强化播音员、主持人的教育培养。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一些广播电视台曾经对目前播音员、主持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知识水平低”、“政治理论水平低”分别排在第一和第二位。为此各台特别是县(市)级台应采取措施,调整专业人才培训结构,加大教育投入,培养自己的新人和业务骨干,同时,加强岗位业务培训,提高播音员主持人的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把好出口关。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做法,分批组织播音员、主持人到开办播音主持专业的大专院校深造充电,或是到上级台学习考察。②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不同风格的培养教育,做到“专家”“杂家”兼备。例如:对于擅长新闻类节目的播音员、主持人,有意识地让他从事专题类、娱乐类等方面的播音主持的锻炼,最终将广播电视、新闻专题、体育娱乐等播音主持环节打通,力争让播音员、主持人达到“专”与“精”的有效统一。③挖掘潜力,重点培养。一定要对那些播音主持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重点培养,让他们在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要让越来越多的播音员、主持人更多更广地参与节目的选题、策划、采访、编辑、制作等过程,真正达到采、编、播一体化全过程。

强化专业科学管理机制。从大多数台的现状来看,从“块块”管理收归“条条”管理是播音员、主持人队伍管理的必然趋势,也是做好这支队伍管理的一剂“良方”。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要完全做到这一点可能性较小,最好的办法可能是“条”“块”结合,以“条”为主。县级台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播音主持管理部门,由有管理经验的播音员或主持人担任部门领导,对播音员、主持人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独立行使管理权。可以因人制定目标、落实任务,对一些重要稿件,部门领导要善于调兵遣将,根据播音员、主持人的特长来安排工作任务。因此,只有根据播音员、主持人的专长来下达、布置和落实播音主持计划,才能落实到位,使好的稿件最终变成好的节目。为了加强播音员、主持人的管理,目前有些广播电视台设置了专门的播音部,对播音员、主持人统一考核和管理,制定了一整套“播音员主持人管理规章制度”,实行业绩量化考核和薪酬激励制度,采取能者上、庸者下的优胜劣汰制度。这是对传统管理的创新,运作实践表明,这一模式对播音员、主持人的管理是行之有效的。

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众所周知,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能否有一支作风硬、业务强、素质高、较稳定的播音员、主持人队伍,不仅是摆在县(市)级广播电视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衡量一个台是否有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从播音员、主持人队伍现状来看,现在台里负责播音主持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年轻人,这些人虽然年纪较轻、形象较好,但却普遍存在学历低、阅历浅的问题,经验的缺乏和才干的限制,使他们难有上乘之作。因此,如何抓好以老带新的队伍建设,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课题,大力扶植三四十岁有一定经验、业务功底好、素质比较全面、成熟稳定型的业务骨干,悉心培养青年尖子,完善青蓝工程建设,是县(市)级台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只有在年龄、学历、资历等多方面形成播音员、主持人的多层次、多元化,才能使节目丰富多彩,有精品、有特色。

用名播音员、主持人带出名栏目。对那些敬业爱岗、有突出贡献的播音员、主持人,采取特殊岗位津贴制或其他奖励形式,同时,为这样的播音员、主持人打造、开办与其个性特征相吻合的节目或栏目,打造品牌,树立精英意识,留住人才,增强媒体传播效果。

县(市)级台播音员、主持人的流失现象虽然存在,但是只要各个台真正重视播音主持队伍的稳定问题,正确对待和解决目前播音主持岗位存在的不完善之处,就能够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也能够赢得受众的欢迎。一个台的工作成果的呈现是播音员、主持人最后完成的,一支稳定的播音主持队伍决定一个台的整体形象。

参考文献:

1.张颂:《中国播音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2.碧冷、陈枫:《主持人是怎样炼成的》,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吴郁:《节目主持艺术探》,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4.任远:《名主持成功之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天定、王俊杰、卢焱:《广播电视法规与职业道德》,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6.中国主持网,省略

7.邢虹文:《电视与社会――电视社会学引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

四个和尚一起上【第四篇】

永久的疤

提起疤,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在我上四年级的时候,班主任尚老师刚教我,过了一段时间,马上期中考试了。下了第二节课,我和好朋友静静、丹丹从楼下往楼上走,到了教室门口,谁知道,李佳蔚的脚绊了我一下,头可到了门槛上,摔了个四脚朝天,泪流满面。很快,静、丹告诉了尚老师,正在那时候,我的头上肿起了两个大包,并且看到了尚老师和李老师焦急的神情。

完后,尚老师马上去和雷老师请假,又叫上了李佳蔚的家长。并且去医院看。到了医院,我的泪止住了。医生说没事,贴个创可贴过三天换一次。尚老师终于松了一口气,但是还有一口气,那就是怎么对我的爸爸妈妈说,尚老师问我:你家长好说话吗?我回答:好说话。她又问:你妈好说话还是你爸,电话号码。我又回答:打我爸爸的吧,并且报下了电话134……

不久就回到了教室。上课中,大家关切的眼神从四面八方飘来,终于,下课了,同学们赶快围到我的身旁,用一句句关切的话语来问我。那时候,我哭了,流下的是同学们的友谊之泪。

就这样,微子的头上留下了永久的疤,但是我不恨他,我还是和他做很好的哥们儿,微子头上的疤,永远也不会消失,永远也不会忘掉!

48 545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