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项目化教学设计案例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项目化教学设计案例3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项目化教学设计案例篇1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知道麋鹿是我国的一种珍惜动物,教育学生保护动物,保护自然环境。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它的传奇经历。

3.会认“榜、棕、孕、匿、厄、沛、衍”等7个生字,会写“涂、榜、敏、捷、繁、殖、孕、匿、输、基”等10个生字,掌握“滩涂、敏捷、繁殖、销声匿迹、输出、基金会”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它的传奇经历。

[教学难点]

从麋鹿多舛的命运,领悟到野生动物的命运往往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麋鹿的传说故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谁能说说我国有那些珍贵的野生动物?

出示图片——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麋鹿。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指名读生字新词,正音。

认读:榜、棕、孕、匿、厄、沛、衍

读词:滩涂、敏捷、繁殖、销声匿迹、输出、基金会

4.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5.读一读:

麋鹿俗称“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

麋鹿胎生,孕期长,生长慢,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湿地环境中。

麋鹿曾因在战乱中惨遭杀戮,在故土销声匿迹。后来,在颠沛流离并几乎要灭绝于欧洲时,英国的贝福特公爵收养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于自己的私人别墅──乌邦寺,由于饲养得法,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头麋鹿结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经过长途跋涉,回归故土,回归自然。至今,麋鹿总数估计已逾千头。

[意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开拓学生的视野]

三、

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段(1):写大丰自然保护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

第二段(2—4):具体描述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第三段(5—7):记叙了麋鹿的传奇经历。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这是1篇说明文,读这样的说明文,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知道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但是,我们仅仅知道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读出隐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情感。

[意在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建议大家再用心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读着,我是否高兴了?悲伤了?痛苦了?忧虑了?愤恨了?同情了?生气了?感动了?惊讶了?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涂、榜、敏、捷、繁、殖、孕、匿、输、基”,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

总结

应该怎么写。

“涂”:与“除”、“徐”比较。

“捷”:右边笔顺是横,横折,长横,横,竖,短横,撇,捺。

“繁”:“敏”+绞丝底(敏的第四笔是横折,没有勾)

“殖”:与“值”、“植”比较。

“孕”:“乃”盖住下面的“子”。

“匿”:若+三框,三框的横最后写。

“输”:与“偷”、“喻”比较

[意在夯实学生的双基,提高语文能力]

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麋鹿,姿态奇特,命运坎坷。让我们走近它,了解它。

二、学文:

(一)请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跟同桌交流一下麋鹿的生活环境。

为什么说大丰自然保护区“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土地广阔、气候温暖、林茂草丰

想象黄海滩涂的静谧、美丽,体会大丰自然保护区的确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练习读。指名读。

(二)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介绍了麋鹿的哪些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意在给学生一个静静的场,自读自悟。]

外形奇特——“四不像”

“更”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说“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角型、尾巴、蹄子、毛色)这几个部分各有什么特点?

角——站着的时侯,各个枝尖都指向后方。它的角也很长,站着的时候,角的各个枝尖都指向后方,这是它独有的特点哦,因为其它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

尾巴——鹿科动物最长的。

蹄子——宽大、在沼泽中行动敏捷。

毛色——夏季棕红色、冬季棕灰色。

作为大丰自然保护区的讲解员,你如何向来宾介绍麋鹿?

(三)为什么说“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呢?再读课文。

1“麋鹿为什么会销声匿迹”令人奇怪,还有同学担心今后这些麋鹿会不会有“销声匿迹”的可能。

2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第一、麋鹿在我国出现最早,但后来竟销声匿迹了。

第二,1865年后。特别是1900年,麋鹿惨遭侵略者的偷盗、杀戮。

第三,1986年,麋鹿重回故乡,并在祖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3研究麋鹿的过去

⑴人为因素:

麋鹿减少甚至到即将消失,关键于人,因为人们没有爱惜它,任意去狩猎,去残杀。

补充:麋鹿不仅是先人狩猎的对象,也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物。

特大的洪水带来的灾难。

得出研究结论:人类给麋鹿带来了灾难。

⑵人为环境因素:

古时候,人们为了多种庄稼,把许多沼泽或近海低洼荒地被开垦成为农田,使麋鹿没有了容身之所,所以许多麋鹿被迫远离家乡。

适宜的生活环境:气候、温度、以及沼泽地带的湿地环境。

得出研究结论:适宜的生活环境是麋鹿生长的必要条件。

⑶社会因素:

可恶的是国外侵略——

外国人的发现和撰文介绍是麋鹿从国内移居国外的导火线。也是麋鹿再次遇难的重要原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惨遭厄运。

“导致麋鹿坎坷命运”的原因不但有人为因素、环境因素、更有社会因素。

得出研究结论: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是麋鹿乃至其他动物以及我们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

从麋鹿多舛的命运,你领悟到了什么?——一是要保护野生动物。二是野生动物的命运也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长大了要建设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繁荣。

[意在通过学习课文,渗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总结:展示大丰麋鹿保护区画面,由于人们的重视和保护,几乎绝迹的麋鹿有了自己的家。

四、作业:

1.把你知道的珍惜动物介绍给大家。

2.收集国家级保护动物的资料并开展交流活动。

板书:

鹿

外形奇特

命运坎坷

本文地址:http:///zuowen/

项目化教学设计案例篇2

经典案例 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分享

让课堂融洽,使师生和谐

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焦作市第十二中学 王伟

我想我是幸运的。首先,在焦作市优质课比赛中我抽到了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是篇虽深刻却容易动人的文章,在众人的点拨下我取得了第二名这个让我惊喜的成绩;继而,省教研室慷慨扩充名额,我忝入2009年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的选手之列,在我市众多名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执教的《荷塘月色》获得一等奖;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我的名次不靠前,为此我流过眼泪,也曾深深自责,但正如党红英老师所说,我最大的幸运在于,自己历练了,收获了,成长了。

今年的比赛和往年不同,老师们都将眼光聚焦在了“新课改”三个字上,想弄明白何谓“新”,如何“新”。通过反复地备课、讲课、听课,我觉得一个完美的课堂未见得非要完全脱胎换骨,标新立异,但需要具备以下“五个一”。

一个前提——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这个基本功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教育理论,一方面是教学技能。备课时最大的渴望是迸发灵感,独辟蹊径,但脑袋里空空如也,最终救命稻草总是隐藏于手边的教育教学杂志上,没有高屋建瓴的理论作指导,我只是井底之蛙。说到教学技能,我很佩服这次比赛的两位老师,侯胜兰老师《琵琶行》的配乐背诵声音圆润,感情到位,让学生和听课老师如痴如醉,张建学老师小品般幽默流畅的语言,让学生对《动物游戏之谜》这样的科技文也热情高涨,高雅的氛围自然熏陶出品位出众的学生。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教学目标,这其中必然出现动态生成性问题,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便难以有效地掌控课堂,而这些都绝非一时之功,需要不断积累,感悟和实践。

一种魄力——大胆取舍

抽到《荷塘月色》,着实令我沮丧,一来课文太经典,而课改求新,二来文章处处重点处处难点,一课时远远不够,而比赛时间是40分钟,一旦超时便与一等奖无缘。教案大改四次,无一不是因为追求面面俱到,导致了面面不到,处处隔靴搔痒。最终我陈旧的思想才发生了一点艰难的转变,狠下心来,依旧将其按两课时进行,此为第一课时,只讲第四、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一心一意品读语言,将听、说、读、写充分融入课堂,感受意境美。这节课下来,学生对通感、炼字印象深刻,我的思路很明晰,学生不仅轻松,而且学有所得。也正因此,在最后专家点评时王娅老师对这点给予了肯定。教材只是载体,真正想学生所需,授学生以“渔”才是目的。

一招要领——多读

日常教学中,我会因声音不美而羞于读,会因急于完成教学目标而懒于读。而这次比赛几乎每堂课都有朗朗书声,每一次听台上师生读书都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交谈。此次比赛一等奖第一名贾会彬老师教《小狗包弟》时,有一个很精彩的环节,即学生和老师交替读第一段品味语言,尤其是教师的范背,感情把握到位,惨烈而温情的气氛在他的诵读声中被成功营造。徐群老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声音浑厚,范读原文和一次范背《最后一次演讲》震撼人心,而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用温柔甜美的声音创设的月下荷塘优雅宁谧的意境让全场众多老师陶醉。读书声与讨论声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一批主角——学生

课堂,要的是老师一个人的精彩还是学生的热情?答案不言而喻。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荷塘月色》一课在内容上我无法突破时,我想到的是教学策略的调整。用一个问题统领一段内容,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总能碰撞出闪亮的火花。参赛课中这点最值得称道的是第三名开封赵红颜老师执教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力,其精彩几乎盖过老师,师生表现相得益彰,非常动人。日常教学若能恰当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创设最佳状态,激励发散式思维,往往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气氛更和谐。

一点注意——点评方式多样化

从古至今,我最佩服的老师是孔子,因为孔子最懂因材施教,最擅长精准评价。所以,我特意留心了此次比赛过程中教师的点评语言。大凡遇到千篇1律说“不错”“很好”“请坐”,或者不置可否的点评,学生的反应会很冷淡,以至于课堂气氛陷入尴尬。而有些点评就让人感觉很温暖。比如欣赏性点评“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少年情怀总是诗”“你的积累很丰富”,可以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比如补充式点评,不仅可以显示老师的博学多才,有亲和力,也可以让学生乐于交流表达,让师生的互动成就课堂的精彩。

两个误区

通过参赛,我个人认为少数参赛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知也存在两个误区。

第一,多媒体运用的误区。过多的图片、音乐对课堂的充斥,会大大冲淡了语言的文学味道。

第二,合作探究的误区。少数教师只是为了迎合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领会其实质。比如,学生讨论时,教师缺场或蜻蜓点水地参与,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化,呈现随意性。《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解释说:“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教师的主导下,群体协作,研讨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中有效的合作学习应具备以下特征:“异质性小组即小组成员应该具有差异性,明确的目标,小组成员的学习要相互依赖,教师充当监控者和学习资源的角色,强调个体责任,自我评价,变化合作学习时间”。

个人一直认为,优质课不应该是“作秀课”,它应该是一件美的艺术品,何为美?美学上的解释就两个字——和谐。师为主导,生为主体,自然流畅,和谐融洽,我想这该是课堂的本真状态吧。

以上只是个人一孔之见,期待和诸位老师商榷。

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焦作市第十二中学王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教师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

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明确目标

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你认为哪几段写的最美?(4-6)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三、品读语言

(一)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读这两段,请大家用心感受这幅荷香月色图(配乐朗读)

(二)斯人独处,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暂得于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荷叶,荷花,荷香,流水)

1、朱自清先生用了218个字描绘荷塘,但有人为了精炼,把这段文字精简到69个字,变成这个样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哪个好?下面我就把咱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从一个方面对比分析,讨论一下,朱自清先生文笔高明在哪里,推举一个代表发言。(分组分任务)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弥望、袅娜、羞涩。

明确:(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是田田的叶子。”(指导舒缓朗读)

(2)“袅娜”(开的正艳)、“羞涩”(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采用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叶间零星点缀的白花,“明珠”(温润透亮),“星星”(忽明忽暗、晶莹闪烁微风拂过,动态美),而窈窕妍媚的美人刚出浴时免不了有一种“犹抱琵琶”的羞涩与一种洗铅华的清纯,用此来比喻那些“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花蕾,充满静谧、优雅的韵味。(读出荷花的迷人)

(3)通感“微风过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似的。”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外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指感觉的沟通、感觉的转移,也叫“移觉”。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所以前提是两种事物有相似点,和比喻不同的在于它能打通两种感觉。歌声来自远处的高楼,它会时断时续、隐隐约约,而“荷香”则伴着阵阵微风,时有时无、如丝如缕,放在一起,香中有声,声中有香,怎么不让我们陶醉呢?(能否读一读,我想听一听你是如何陶醉其中的)

(4)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缓缓流淌,“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5)小结:这一段作者集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是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比喻,才多侧面展现了月下荷塘的宁谧、素雅之美。花叶婀娜,荷香如歌,流水脉脉,此时的作者还依然颇不宁静么?就让我们带着微笑,饱含感情地齐读这一段吧。

2、月下荷塘的美真像一幅工笔画,但画家说,光线是绘画的生命。所以,朱自清先生能暂得宁静,首先应该感谢的是荷塘上的月色。下面我就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能否用几个形容词概括这个夜晚月光的特点呢?谁愿意把你对月光的感受分享给大家?

(朦胧淡雅)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怎么描绘它呢?(叶子和花,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树影,斑驳交织的光影)你欣赏的是哪一处描写呢,找出来谈谈你的理由,注意这几个词语:泻、浮、洗、画。

明确:一个“泻”字,我们眼前,月光如水,静静流淌。流在荷塘,流在心上。流在荷塘,平添秀色;流入我心,清净无尘。

一个“浮”字,写出荷塘之上,薄雾轻扬而上,又漂浮不定。无色胜似有色,无形更显绰约。朦胧之中,花更柔美,叶更飘渺。

一个洗字,却用牛乳,洁白无瑕,细腻如丝。比之水洗,更多些许柔和温润。

一个画字,大自然为画师,以月光代清水,以树影当浓墨,把荷塘当画纸,轻点晕染,明暗有致。如此画面,这般美景,功劳非“画”字莫属啊。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呢?

三、课堂练习化无形为有形

朱自清先生很厉害。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香飘水溶溶。月色无处不在。宋徽宗也曾给画师们出过一道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香气如何表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就是化无形为有形。这些词语是“寒冷,孤独,愁绪,爱”。时间三分钟。

四、名家评论 课堂总结

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

五、布置作业

1、分别用博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各写两个句子。

2、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

项目化教学设计案例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分析和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增强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教学重难点

“象与情合”“情由境生”。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唐磊的歌《丁香花》导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师:……唐磊歌中反复提到一个名叫丁香花的女子,实际上,歌曲最初的创作灵感应该来源于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并欣赏戴望舒先生《雨巷》中的“丁香情结”(板书课题)。二、教学步骤(一)作家介绍

师:为什么一首小诗竟引得后人纷纷模仿……大家肯定好奇,想了解作者,戴望舒是何许人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教师归纳)(幻灯片)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二)创作背景(幻灯片)

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影子,譬如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石壕吏》、譬如鲁迅《药》,《雨巷》成诗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呢?再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三)朗读指导《雨巷》(课件播放朗诵)

下面就让我们踩着美妙的音乐,一起走进戴望舒先生笔下的雨巷吧……

生划分节奏,找韵脚,学生仿读,师范读,感受作品音乐美。(提问:音乐美是如何造成的?)

生:反复、复沓、叠词、押韵,7段,每段6行,不同文字只有几处,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

师:既冲破新格律的束缚,又在音乐美上有所体现,难怪叶圣陶说,此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四)课文分析 1.意象理解(幻灯片)

何为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客观存在的,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就成了意象。意象的显著特点即意在物先。就是说,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移情”;移情的结果就是意象的产生。)如:粉笔(写教师)/白开水(写生活的平淡无味)

师:我们再回到课文,画面里的内容? 生:描绘了一个姑娘。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学生的想象各种各样,但都会提到表现“姑娘”迷茫打扮和衣着以及环境的特点:下雨、潮湿等)

师: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情绪(迷茫、彷徨、愁怨等)在我们的诗人那里是用一种怎样的意象来概括的?

生:丁香

问:为什么作者用丁香来形容这位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梅花、菊花等意象? 生:丁香是愁怨的象征。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古诗中用丁香来描写愁的句子:(幻灯片)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景《浣溪沙》

讲解:古诗中诗人也用丁香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丁香这一意象都指向了同一个字(学生回答:愁)。

师:可见,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与情合”,能不能多举几例? 生:回答如下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再展开了…… 2.主旨理解

师:“诗言志,歌咏声”,本诗到底传递了怎样一种“声音”?

(生交流讨论,等待提问和老师的总结。)a.政治诗(姑娘=我)

执着追求者“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的追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情绪:苦闷、彷徨 基调:困惑、幻灭

b.看成爱情诗未尝不可(姑娘=姑娘)

情绪:失恋 基调:哀怨

c.看成哲理诗也有道理(姑娘=理想)

情绪:可望而不可即 基调:无奈

(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3.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巧用象征,诗意朦胧、含蓄(音乐美刚说)除了丁香外,还采用哪些意象达到朦胧、含蓄? a.油纸伞

b.雨巷

(c.丁香)

意境:伤感、惆怅、无奈(五)想象·探究

1.提问:为什么要用“雨巷”为题,而不是“丁香花”或“丁香姑娘”为题?

(生交流讨论,等待提问)

例: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改成大白天环境如何?);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改成西子湖畔如何?)

生明确:环境与情感抒发关系密切。“雨巷”是一种基础,提供了一种环境。

提问:(分析环境特征)“雨巷”是由两个字组成:雨和巷,这两个意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回答:雨:迷茫、潮湿、冷;巷:阴暗、狭窄、悠长等

2.“雨巷”是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有利于作者的抒情:“情由境生”。

板书: 象 与 情 合 情 由 境 生(六)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初读课文,了解了它是一首有象征意义的抒情诗;进一步品味精读,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把握了诗歌的主旨和特色。

(七)布置作业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艾青)

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选取生活中的一景或一物,写一首表达某种情感或感悟的现代诗。最后:男女生分组背诵《雨巷》,再次感受。三、退出:

(课件播放歌曲)在江涛的歌声《雨巷》中下课。教学后记

本节课通过对现代诗歌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对现代诗歌有初步的认识,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初步尝试诗歌写作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将这三个目的贯穿于课文学习的全过程,有意识地加进相关的学习内容。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这节课做了一些尝试: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文学的学习不是截然分开的,古诗与现代诗有许多相通的东西,其中的继承和超越需要仔细了解和分析……

48 18215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