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推进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工作要点

云海 分享 时间:

推进都市圈一体化建设需加强交通联通、资源共享、政策协同,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推进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工作要点”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2023年推进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工作要点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进一步发挥X市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根据X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X都市圈建设202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X圈办〔2023〕1号)要求,结合省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部署,制定我市推进都市圈一体化建设2023年工作要点。

一、推进规划统筹一体化

1.加快规划报批实施。《X都市圈发展规划》报经省政府同意后,配合省发改委按程序上报国家发改委,争取早日获批实施。

2.深化重大课题研究。结合圈内城市产业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性、互补性,开展圈内城市互补合作专项课题研究。围绕都市圈重点发展方向,完成合六同城化发展顶层设计前期研究。

3.推进合作专题落实。围绕工业、交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11个合作专题,各牵头责任单位组织至少1次圈内城市对口部门联席会,开展2-3次合作交流活动。完善信息报送制度,牵头责任单位每月向都市圈办公室报送1次合作专题推进情况。

二、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

4.优化轨道交通布局。加快X等项目建设,推动X前期规划研究。

5.织密高速通道网络。加快X等工程建设,开工建设X等前期工作。

6.完善航空枢纽功能。加快X新桥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建设,推进飞行区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正式运营X通用机场,加快X等通用机场前期工作。推进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加密开通至日韩、欧美、东盟等重点方向的国际货运航线,优化拓展航空货运网络,加大与航空货运龙头企业合作,完善全球重要航点网络布局。

7.提高水运通江能力。协助推进X改造工程建设,加快X项目建设,推进X前期工作,与X市开展"飞地"港口合作。推进X联运中心建设,提升江河海联运中转功能。推进X通江一级航道前期工作,开展X通江一级航道入X公河线路比选方案专题研究。完成X口引水工程和X长江供水工程建设。

三、推进产业协同一体化

8.推动重点产业协同发展。围绕都市圈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深入开展"强链、补链、延链"行动,引导圈内各市产业功能互补、联动发展。发挥都市圈产业(链)联盟作用,举办都市圈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对接交流活动,邀请都市圈其他城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加。发挥X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作用,常态化开展都市圈场景对接活动,为都市圈城市提供场景应用资源。加强都市圈投资促进机构合作,依托现有的招商网络和平台,共享招商信息,围绕重点产业链开展联合招商活动,联合打造都市圈投资推广品牌。

9.推动现代农业合作共建。提升都市圈供X蔬菜基地合作共建水平,增强和改善都市圈"菜篮子"产品综合保障、均衡供给和季节调剂能力。邀请圈内企业、合作社参加中国X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及X农产品产销对接会,宣传展示合作共建县特色产业。推动现代农业合作共建,探索X市和周边城市建立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等抱团发展模式,提升我市农业生产、加工能力。

10.推动现代服务业协同联动。实施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聚焦十大重点行业,发挥X引领作用,推动都市圈服务业协同联动。发挥市大物流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统筹作用,以国家物流枢纽和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为引领,密切与都市圈城市综合立体物流通道网络联系。争创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和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推进X数字经济和线上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发展数据要素市场。鼓励我市品牌连锁商贸流通企业在圈内城市连锁发展。

四、推进科创协同一体化

11.促进创新资源辐射带动。充分发挥X创新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深度挖掘激活圈内创新资源,聚焦发力、共同打造世界科技创新策源地。强化X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引领作用,支持大科学装置等创新资源对接圈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提升都市圈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前沿科技研发在都市圈内"沿途下蛋"。加强原创性引领型科技攻关,采用"揭榜挂帅"方式,支持圈内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在应用基础研究、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取得一批突破。

12.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强化圈内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带动,支持X等在X高校、科研院所与圈内城市开展合作,共建一批科创平台。实施市科技重大专项、市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项目,引导促进企业主导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发展,发挥圈内科技型骨干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推进共性技术研发。

13.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深化市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工作实效,扩展对接高校、科研院所范围,挖掘一批都市圈城市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依托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集聚全球优秀人才和创新资源,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都市圈应用转化。重构X创新馆功能,打造技术开发、转化交易、项目孵化、展示推广"四位一体"的项目源平台,加快X科技大市场X都市圈内各分市场建设。组织圈内企业参加中国(X)科交会、X科技大市场月度交易会等成果交易转化活动,推动国内外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交易应用。

五、推进生态治理一体化

14.强化区域水污染治理协作。发挥好X总湖(河)长制作用,深入推进X流域水体联防联控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强化X蓝藻应急防控调度。会同X等都市圈城市推进X河等跨界河流水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工作,开展跨界水体加密监测和现场巡查。健全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落实X区水环境生态补偿。协调推动X3个子项目建设工作。

15.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治。落实都市圈大气联防联控机制,健全区域大气污染预警预报体系,推动大气污染跨界治理。开展和O3协同治理,巩固区域空气质量稳定向好态势。

16.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计划分步骤推动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体现控制在先。推动企业对标行业能效标杆水平实施节能改造升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进煤炭消费有序减量替代。

六、推进开放合作一体化

17.深化区域合作平台建设。加快推动X同城化发展,制定年度重点项目及合作事项计划。全力推动X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X合作区)建设,在利益共享、跨行政区域规划管理、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等方面开展改革试点。提升X等合作园区共建水平,探索开展X市际园区合作。聚焦辐射带动X县等毗邻县域共同发展,重点围绕园区合作共建、产业协同协作、基础设施互联、公共服务共享等领域协调联动。

18.统筹推进开放平台建设。加强X自贸试验区X片区与X片区及都市圈各类产业园区协同联动,力争形成更多制度创新成果,推进X联动创新区申建工作。推行"X中欧班列+"共享发展模式,持续为圈内城市和企业开行定向班列和定制班列服务。加快建设X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构建广渠道、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

七、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19.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开展都市圈教育教学观摩活动,定期举办基础教育学术年会。做好X教育教学合作交流工作。

20.深化医疗资源联动。深化与圈内城市公共卫生合作,健全完善疫情防控、急救、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血液安全等领域合作机制、细化合作举措。推进X市第一人民医院对口帮扶X市第四人民医院。加强医保目录、医保报销政策和医疗服务价格政策衔接,优化都市圈异地就医医保直接结算经办服务,取消参保户籍限制。

21.开展文化旅游互动。共同编制都市圈精品旅游线路,联合圈内城市赴外地重点客源城市开展文旅推介会,推动都市圈客源互送、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传播X都市圈文化品牌。推动圈内城市持续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相互刊发文旅资源产品资讯,为圈内城市在X举办文旅推介会做好协助服务。高起点规划建设X运河百里画廊,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风景画廊、生态绿廊、经济走廊。

22.加强人力资源合作。加强都市圈干部、人才资源交流。与都市圈城市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协作机制,开展"招工引匠"劳务对接活动,搭建人力资源交流合作、就业互助平台。完善都市圈城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信息共享发布联动机制,推进异地发布重点企业用工需求信息。

23.推进"一码(卡)通"应用。加快构建都市圈"一码(卡)通"服务体系,推进都市圈城市在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领域开展"一码(卡)通"应用场景对接,探索"同城待遇"。依托"一码(卡)通"服务网,建设医疗服务一卡通,逐步实现圈内居民跨市享受就医服务等"一站式"便捷服务。

八、推进市场体系一体化

24.建立区域信用联动机制。聚焦食品药品等领域,强化区域信息共享,拓展信用评价和应用场景。在"信易贷"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共建共享,共同探索跨区域、跨领域信用联合奖惩。支持驻X金融机构在"信易贷"平台上线各类金融产品,为圈内企业提供线上融资服务。

25.推进市场监管区域联动。持续推进食品及食用农产品安全追溯信息互联共享试点工作,参与长三角区域食品安全追溯信息"一张网"建设。

26.推动要素资源有序流动。申建X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圈内城市土地、能耗、人力等要素保障互补机制。持续推进都市圈公共资源交易区域协同与一体化发展,在市场主体信息、专家资源及平台场地等方面共享共用,常态化开展圈内城市多地远程异地评标工作。

48 37940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