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天龙山石窟导游词实用(最新4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3年天龙山石窟导游词实用(最新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天龙山石窟导游词篇1
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太原市境内,批建于1992年,总面积公顷,园内植物生长茂密,共有各种植物66科169属213种,各种动物55科197种,森林覆盖率达70%。天龙圣寿寺建于北齐元年,分布着大小石窟25窟,现存大小石佛500余尊,浮雕、画像1144幅,包含了南北朝、东魏、北齐以及隋唐五代近5个世纪的作品。
天龙山,原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晋祠景区14公里。有专用公路相连。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早在东魏时高欢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都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从此,天龙山声名大振。
天龙山景区包括晋祠镇的武坡、南坪、窑头三个自然村和柳子沟源头的南山、北山(即天龙山),占地约185公顷。山中多砂页岩,呈现出奇特的地质地貌;山上多山泉,有丰富的泉源;山内多林木,森林覆盖率达7o%;山间多鸟兽,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有二十多种。景区风光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清幽凉爽;树不大而茂密,万木峥嵘。古有“天龙八景”,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今,它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游天龙山习惯从公路上山巅,沿石级下山,先游途中景点及石窟,再到天龙寺游其他五点。如从柳子沟步行西进,沿途有喂马槽、三合村、下马村、寨峁哨所、跑马场、支锅石、溜马坪、安谷梁和插旗石等,且问峦秀美,五色壮观,有人说这是春秋时代奴隶起义领袖柳下拓的遗迹,实为附会,被传为笑谈。游人从南山到北山游览,则另是一番情趣。游程中应以天龙寺为结点,以石窟为重点。
天龙寺,清代改称圣寿寺,始建于北齐皇建五年(560),其中力上、佛像、胁侍诸像,雕技甚为精美。可惜在解放前被阎军火毁,几成废墟。现在的天龙寺,是解放后复原重建或迁建的。除寺门两侧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怫外,其余都是新塑的。大殿是1984年从晋祠北大寺村迁移来的明初重建的北齐崇福寺大殿。殿内供释迦牟尼的三身你,即中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称卢舍那佛;右为应身怫,是释迦牟尼佛。寺的东侧有钟楼,后部有禅堂院、九莲洞,是僧尼的修禅处与宅院。寺的西侧有北汉建的千佛楼,楼已毁,存珍贵的《千佛楼碑记》石刻。寺周散存十余通记事碑石,记载着寺的兴废。寺前有蟠龙松,势若游龙,形似华盖,老树新枝,层层穿结,若静似动,情趣盎然,树高仅三米,面积却有200多平方米。树下置石桌石凳,与寺周的商业摊点和新建的天龙山庄,构成一组休闲、食宿的生活场所。“虬柏蟠空”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寺周围密布景点:东面有关帝庙、七松坪、凤凰松、观音塔;西面有北汉刘氏陵园、双塔坟、普同塔、唐代善导大师墓塔;南面有柳子沟源头沟滩地水景、刻石、千佛洞;北面登石级经“龙池灵泽”的白龙庙到“高欢暑宫”的避暑亭,在亭内可远眺“崇山环翠”、“鼎峰独峙”和“柳跖旗石”三大景观。沿着“石洞栈道”可观赏著名的天龙山石窟群。
天龙山有东、西两峰,东峰叫“仙岩山”,西峰称“大佛山”,双峰对峙,风采独具。在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开凿25个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13个窟,除第11窟面东外,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据说排名为第六位,可惜后来被盗,至今仍有150余件作品流落海外。
天龙山石窟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三个唐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五个窟(其中三个窟无佛像),这样,天龙山石窟应该是33个窟,其中有佛像的是30个窟,而不仅仅是25个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
综观天龙山风景名胜区,它是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称誉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以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天龙山风景区,海拔1700米,山恋起伏层叠,古柏苍松泛翠,为省级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欢的避暑行宫。寺内有大雄屋殿、禅院、九莲洞、钟楼、药文殿等建筑。最有名的是天龙山佛教石窟造像和道教石窟—龙山石窟。
在龙山风景区气候条件和晋祠(在晋祠景区西北10公里处)相近,日温差较大,有时干燥多风,但环境优雅,天气凉爽。该景区是太原市近年开发的,具有极佳的观赏和游览价值。市区通往景区的道路,宽阔平坦,十分便利。其它多种服务(餐饮为主)方便、实惠,能迎合游人的要求。
天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四周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山前溪涧清流潺潺。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自东魏至唐,历魏、齐、隋、唐四个朝代。以唐代最多,达十五窟。石雕体态生动,姿式优美,刀法洗炼衣纹流畅,具有丰富的质感。第九窟中的弥勒大佛比例和谐,容貌端庄凝重;下层观音璎珞富丽,纱罗透体。明人张冕《天龙寺》诗有“门对虬松欹偃石,殿围龙柏倒撑丘”句,即指此景。
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龙山山巅。满山林密叶茂,秋来红叶遍山,景色宜人。石窟开凿于元初,道人宋德芳于太宗六年(1234年)主持营造龙山石窟及昊天观。现庙宇残坏,石窟尚存,共八龛,因供奉和雕像不同,分别为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大法师龛、七真龛及两座辩道龛。各龛雕像数额不等,共四十余尊,大都保存完好,雕工朴实,衣着庄重,与佛教石窟艺术风格截然不同。石窟顶板上还雕有龙 凤及花图案,两侧入前壁上留有元代题记,为研究道教石窟艺术和道教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天龙山既是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其人文景观,除天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1620_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晋藩靖安王题有天龙八,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风景名胜地。
天龙山东、西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共有25个佛教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13个窟,其中除第11窟面东外,其余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排名第六位。
天龙山石窟中时代最早的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开凿的东峰第2、3号窟;到北齐又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隋炀帝在584年(开皇四年)开凿了东峰第8号窟;其余为唐代开凿的19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近520_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脉相连的传统关系。
宋元以降,石窟造像日益衰落,窟前楼阁日渐破损,虽然各朝略有修葺,但已不再有往日的辉煌。20世纪初,外
国学
者涉足天龙山石窟,并相继发表天龙山石窟图片和文章,遂使它名播海外。20世纪20_年代始,灾难降临石窟,外国文物窃贼与当地劣僧勾结,大量精美雕刻品被盗凿劫往国外,散布在日本和欧美各国。据国外有人统计,被盗石像达150件,它是国内石窟破坏最严重的一处。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关部门对部分石窟开始修复。天龙山石窟依山开凿,此处岩石易雕凿,也易风化,属灰白色砂岩。造像的雕刻技艺可分为圆雕和浮雕两大类,圆雕以贴壁圆雕为主,塑造大型佛像和菩萨像;浮雕多用于建筑构件、羽人、龛楣花纹等。造像大至数米,小仅盈寸。从佛像到花凭?约记?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它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中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明珠。
天龙山石窟除东峰、西峰25窟外,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3个唐代石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5窟(其中3窟无佛像),总计33窟,其中有佛像的30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天龙山群山耸峙,沟谷幽深,森林茂密。无论是桃花盛开、柳叶抽绿的春季,还是薄雾翻卷、百花争妍的盛夏;无论是天高云淡、红叶漫山的金秋,还是银妆素裹、玉宇无尘的严冬,一年四季都有让人观不尽的美景,赏不完的佳境,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有顾盼生辉的感觉。
天龙山既是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
其人文景观,除天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1620_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晋藩靖安王题有天龙八,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风景名胜地。
-->
天龙山石窟导游词篇2
山西省会太原市,是一座“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太原人的先辈从很早的古代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社会形态的变更、历朝历代的兴亡,太原建置名称多有变化,治所几经迁徙,辖区屡有伸缩,沿革颇为繁杂。
太原是山西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信息中心,是以治金、机械、化工、煤炭为支柱,以输出能源、原材料、矿山机械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城市。
太原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太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城,始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时代,据今已有2520xx年的历史,古称晋阳、并州,简称并,曾为唐王朝的“北都”,后唐、后晋、北汉的国都或陪都,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和重要的商业、手工业城市。
太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考古证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即有先民生活在境内汾河流域。春秋末期,晋国北扩,太原地区归入晋国版图。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晋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修筑了太原第一座古城——晋阳,成为赵国初期的都城,从此奠定了太原作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此后,从战国至北宋之前,先后有十二个朝代或历史时期十六次以晋阳城为诸侯国都、国都、陪都。尤其在唐朝,晋阳城达到鼎盛,与长安、洛阳并称“三京”,为黄河以北地区最大的城市。
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北宋统治者将晋阳城付之一炬,存世近十五个世纪的古城毁于一旦。公元979年至982年,潘美在汾河东岸唐明镇基础上修建了新太原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晋王朱帝扩建太原城。明朝把太原定为“九边”重镇之一。清代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商业、手工业城市。
太原自然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尤为丰富,享有“煤铁之乡”美称。在诸多矿产中以煤、铁、石膏储藏量为最,并以质地优良享有盛誉。太原旅游资源丰富。悠久文明的历史给太原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较为著名的有晋祠、天龙山石窟、永祚寺、纯阳宫、崇善寺、窦大夫祠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名山、石窟、寺院、庙宇、湖泊、森林、温泉、溶洞、峡谷、河流、古建筑、古遗址、名人故居、历史文化纪念地、博物馆等旅游资源的丰富以及高品质的文物的集中,在国内也是非常少有。其中晋祠圣母殿内宋塑侍女像栩栩如生,姿态各异,在海内外享有盛名。
天龙山的北朝石窟及隋唐造像、崇善寺明代藏经、纯阳宫关羽立马铜像,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均占有辉煌的一页。此外,唐太宗李世民撰写的“贞观宝翰”《晋祠铭并序》碑文,是现存最早的唯一完好的唐太宗行书碑。
天龙山石窟导游词篇3
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太原市境内,批建于1992年,总面积公顷,园内植物生长茂密,共有各种植物66科169属213种,各种动物55科197种,森林覆盖率达70%。天龙圣寿寺建于北齐元年,分布着大小石窟25窟,现存大小石佛500余尊,浮雕、画像1144幅,包含了南北朝、东魏、北齐以及隋唐五代近5个世纪的作品。
天龙山,原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晋祠景区14公里。有专用公路相连。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早在东魏时高欢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都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从此,天龙山声名大振。
天龙山景区包括晋祠镇的武坡、南坪、窑头三个自然村和柳子沟源头的南山、北山(即天龙山),占地约185公顷。山中多砂页岩,呈现出奇特的地质地貌;山上多山泉,有丰富的泉源;山内多林木,森林覆盖率达7o%;山间多鸟兽,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有二十多种。景区风光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清幽凉爽;树不大而茂密,万木峥嵘。古有“天龙八景”,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今,它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游天龙山习惯从公路上山巅,沿石级下山,先游途中景点及石窟,再到天龙寺游其他五点。如从柳子沟步行西进,沿途有喂马槽、三合村、下马村、寨峁哨所、跑马场、支锅石、溜马坪、安谷梁和插旗石等,且问峦秀美,五色壮观,有人说这是春秋时代奴隶起义领袖柳下拓的遗迹,实为附会,被传为笑谈。游人从南山到北山游览,则另是一番情趣。游程中应以天龙寺为结点,以石窟为重点。
天龙寺,清代改称圣寿寺,始建于北齐皇建五年(560),其中力上、佛像、胁侍诸像,雕技甚为精美。可惜在解放前被阎军火毁,几成废墟。现在的天龙寺,是解放后复原重建或迁建的。除寺门两侧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怫外,其余都是新塑的。大殿是1984年从晋祠北大寺村迁移来的明初重建的北齐崇福寺大殿。殿内供释迦牟尼的三身你,即中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称卢舍那佛;右为应身怫,是释迦牟尼佛。寺的东侧有钟楼,后部有禅堂院、九莲洞,是僧尼的修禅处与宅院。寺的西侧有北汉建的千佛楼,楼已毁,存珍贵的《千佛楼碑记》石刻。寺周散存十余通记事碑石,记载着寺的兴废。寺前有蟠龙松,势若游龙,形似华盖,老树新枝,层层穿结,若静似动,情趣盎然,树高仅三米,面积却有200多平方米。树下置石桌石凳,与寺周的商业摊点和新建的天龙山庄,构成一组休闲、食宿的生活场所。“虬柏蟠空”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寺周围密布景点:东面有关帝庙、七松坪、凤凰松、观音塔;西面有北汉刘氏陵园、双塔坟、普同塔、唐代善导大师墓塔;南面有柳子沟源头沟滩地水景、刻石、千佛洞;北面登石级经“龙池灵泽”的白龙庙到“高欢暑宫”的避暑亭,在亭内可远眺“崇山环翠”、“鼎峰独峙”和“柳跖旗石”三大景观。沿着“石洞栈道”可观赏著名的天龙山石窟群。
天龙山有东、西两峰,东峰叫“仙岩山”,西峰称“大佛山”,双峰对峙,风采独具。在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开凿25个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13个窟,除第11窟面东外,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据说排名为第六位,可惜后来被盗,至今仍有150余件作品流落海外。
石窟的最早开凿者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即东峰的第2、3号窟;其子高洋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北齐至隋之间开凿了东峰第11号窟;隋炀帝为晋王时开凿东峰第8号窟;余为唐代开凿18个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400多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线相连的传统关系。如北齐的第1、10、16号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结构的前廊,廊雕二柱,柱头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补间则施人字形叉手,是现存北齐的唯一建筑实例,有重大的科研价值。隋代的第8窟是一个中央有方形塔柱的制底窟,窟壁和塔柱四面各开龛设像,结构复杂却处理得十分贴切,双钩衣纹简洁平稳,有独到之处。西峰的第9窟是晚唐罕见的精品。峰顶有高755厘米的弥勒坐像,姿态端庄的华丽形象中略具朴素、温暖的感觉,衣纹处理虚实结合、聚散合理,使在严的佛像增加了活泼的气氛。下部又以高500厘米的十一面观音为主尊,文殊、普贤菩萨为胁侍的三大士像,用男体女态的方式处理,极妙地表现出肉体、纱衣、饰物三者之间穿插迂回的雕塑功力。后壁又用倚坐弥勒、坐佛和许多化佛坐在莲座上的淡浮雕构成一组反映弥勒净土世界的背衬。崖壁间又附若干龛窟,宽猛相济,繁简结合,寓意十分深刻。为保护这组石窟,重建仿明楼阁三层,下承汉白玉台阶步步登高,间内置木梯直到弥勒佛顶部。沿用旧名,曰“漫山阁”。“高阁停云”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山石窟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三个唐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五个窟(其中三个窟无佛像),这样,天龙山石窟应该是33个窟,其中有佛像的是30个窟,而不仅仅是25个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
综观天龙山风景名胜区,它是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称誉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以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天龙山石窟导游词篇4
天龙山原名方山,海拔1370米,位于晋祠西11公里处,560年(北齐皇建元年)兴建天龙寺,山以寺得名。天龙山胜迹,首推石窟艺术,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分布在东西两峰,大小石窟共25窟,现存大小石佛500余尊,画像、浮雕、藻井1144尊(幅),石质完整,光源充足,展现着东魏、北齐、隋、唐、五代近三个世纪的艺术杰作,反映了不同时期石窟艺术的不同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下面是网友收集分享的“2023年天龙山石窟导游词实用(最新4篇)”,欢迎借鉴参考。
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太原市境内,批建于1992年,总面积公顷,园内植物生长茂密,共有各种植物66科169属213种,各种动物55科197种,森林覆盖率达70%。天龙圣寿寺建于北齐元年,分布着大小石窟25窟,现存大小石佛500余尊,浮雕、画像1144幅,包含了南北朝、东魏、北齐以及隋唐五代近5个世纪的作品。
天龙山,原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晋祠景区14公里。有专用公路相连。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早在东魏时高欢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都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从此,天龙山声名大振。
天龙山景区包括晋祠镇的武坡、南坪、窑头三个自然村和柳子沟源头的南山、北山(即天龙山),占地约185公顷。山中多砂页岩,呈现出奇特的地质地貌;山上多山泉,有丰富的泉源;山内多林木,森林覆盖率达7o%;山间多鸟兽,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有二十多种。景区风光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清幽凉爽;树不大而茂密,万木峥嵘。古有“天龙八景”,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今,它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游天龙山习惯从公路上山巅,沿石级下山,先游途中景点及石窟,再到天龙寺游其他五点。如从柳子沟步行西进,沿途有喂马槽、三合村、下马村、寨峁哨所、跑马场、支锅石、溜马坪、安谷梁和插旗石等,且问峦秀美,五色壮观,有人说这是春秋时代奴隶起义领袖柳下拓的遗迹,实为附会,被传为笑谈。游人从南山到北山游览,则另是一番情趣。游程中应以天龙寺为结点,以石窟为重点。
天龙寺,清代改称圣寿寺,始建于北齐皇建五年(560),其中力上、佛像、胁侍诸像,雕技甚为精美。可惜在解放前被阎军火毁,几成废墟。现在的天龙寺,是解放后复原重建或迁建的。除寺门两侧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怫外,其余都是新塑的。大殿是1984年从晋祠北大寺村迁移来的明初重建的北齐崇福寺大殿。殿内供释迦牟尼的三身你,即中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称卢舍那佛;右为应身怫,是释迦牟尼佛。寺的东侧有钟楼,后部有禅堂院、九莲洞,是僧尼的修禅处与宅院。寺的西侧有北汉建的千佛楼,楼已毁,存珍贵的《千佛楼碑记》石刻。寺周散存十余通记事碑石,记载着寺的兴废。寺前有蟠龙松,势若游龙,形似华盖,老树新枝,层层穿结,若静似动,情趣盎然,树高仅三米,面积却有200多平方米。树下置石桌石凳,与寺周的商业摊点和新建的天龙山庄,构成一组休闲、食宿的生活场所。“虬柏蟠空”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寺周围密布景点:东面有关帝庙、七松坪、凤凰松、观音塔;西面有北汉刘氏陵园、双塔坟、普同塔、唐代善导大师墓塔;南面有柳子沟源头沟滩地水景、刻石、千佛洞;北面登石级经“龙池灵泽”的白龙庙到“高欢暑宫”的避暑亭,在亭内可远眺“崇山环翠”、“鼎峰独峙”和“柳跖旗石”三大景观。沿着“石洞栈道”可观赏著名的天龙山石窟群。
天龙山有东、西两峰,东峰叫“仙岩山”,西峰称“大佛山”,双峰对峙,风采独具。在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开凿25个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13个窟,除第11窟面东外,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据说排名为第六位,可惜后来被盗,至今仍有150余件作品流落海外。
石窟的最早开凿者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即东峰的第2、3号窟;其子高洋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北齐至隋之间开凿了东峰第11号窟;隋炀帝为晋王时开凿东峰第8号窟;余为唐代开凿18个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400多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线相连的传统关系。如北齐的第1、10、16号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结构的前廊,廊雕二柱,柱头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补间则施人字形叉手,是现存北齐的唯一建筑实例,有重大的科研价值。隋代的第8窟是一个中央有方形塔柱的制底窟,窟壁和塔柱四面各开龛设像,结构复杂却处理得十分贴切,双钩衣纹简洁平稳,有独到之处。西峰的第9窟是晚唐罕见的精品。峰顶有高755厘米的弥勒坐像,姿态端庄的华丽形象中略具朴素、温暖的感觉,衣纹处理虚实结合、聚散合理,使在严的佛像增加了活泼的气氛。下部又以高500厘米的十一面观音为主尊,文殊、普贤菩萨为胁侍的三大士像,用男体女态的方式处理,极妙地表现出肉体、纱衣、饰物三者之间穿插迂回的雕塑功力。后壁又用倚坐弥勒、坐佛和许多化佛坐在莲座上的淡浮雕构成一组反映弥勒净土世界的背衬。崖壁间又附若干龛窟,宽猛相济,繁简结合,寓意十分深刻。为保护这组石窟,重建仿明楼阁三层,下承汉白玉台阶步步登高,间内置木梯直到弥勒佛顶部。沿用旧名,曰“漫山阁”。“高阁停云”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山石窟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三个唐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五个窟(其中三个窟无佛像),这样,天龙山石窟应该是33个窟,其中有佛像的是30个窟,而不仅仅是25个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
综观天龙山风景名胜区,它是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称誉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以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天龙山风景区,海拔1700米,山恋起伏层叠,古柏苍松泛翠,为省级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欢的避暑行宫。寺内有大雄屋殿、禅院、九莲洞、钟楼、药文殿等建筑。最有名的是天龙山佛教石窟造像和道教石窟—龙山石窟。
在龙山风景区气候条件和晋祠(在晋祠景区西北10公里处)相近,日温差较大,有时干燥多风,但环境优雅,天气凉爽。该景区是太原市近年开发的,具有极佳的观赏和游览价值。市区通往景区的道路,宽阔平坦,十分便利。其它多种服务(餐饮为主)方便、实惠, 能迎合游人的要求。
天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四周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山前溪涧清流潺潺。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自东魏 至唐,历魏、齐、隋、唐四个朝代。以唐代最多,达十五窟。石雕体态生动,姿式优美,刀法洗炼衣纹流畅,具有丰富的质感。第九窟中的弥勒大佛比例和谐,容貌端庄凝重;下层观音璎珞富丽,纱罗透体。明人张冕《天龙寺》诗有“门对虬松欹偃石,殿围龙柏倒撑丘”句,即指此景。
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龙山山巅。满山林密叶茂,秋来红叶遍山,景色宜人。石窟开凿于元初,道人宋德芳于太宗六年(1234 年)主持营造龙山石窟及昊天观。现庙宇残坏,石窟尚存,共八龛,因供奉和雕像不同,分别为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大法师龛、七真龛及两座辩道龛。各龛雕像数额不等,共四十余尊,大都保存完好,雕 工朴实,衣着庄重,与佛教石窟艺术风格截然不同。石窟顶板上还雕有龙 凤及花图案,两侧入前壁上留有元代题记,为研究道教石窟艺术和道教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天龙山群山耸峙,沟谷幽深,森林茂密。无论是桃花盛开、柳叶抽绿的春季,还是薄雾翻卷、百花争妍的盛夏;无论是天高云淡、红叶漫山的金秋,还是银妆素裹、玉宇无尘的严冬,一年四季都有让人观不尽的美景,赏不完的佳境,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有顾盼生辉的感觉。
天龙山既是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
其人文景观,除天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1620xx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晋藩靖安王题有天龙八,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风景名胜地。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40千米处,山峦层叠起伏,古柏苍松泛翠。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欢的避暑行宫。寺内有大雄宝殿、禅院、九莲洞、钟楼、药文殿等建筑。最有名的是天龙山佛教石窟造像,创建于东魏,后经北齐、隋唐的陆续开凿扩大,形成25个洞窟,分布东西山崖。除此外,景区内亦有著名的道教石窟——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始凿于东魏年间,隋、唐朝继续在天龙山开凿大批石窟。石窟位于东西两峰悬崖半腰,东峰8窟,西峰13窟,有山径相通,西峰石窟保存相对好些。西峰第9窟,近年修复了木构“漫山阁”,阁内唐代石窟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弥勒大佛,坐像高约8米,局部虽有毁损,但仍是天龙山石窟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尊石雕像。下层为观音立像,高达11米,是夭龙山石窟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尊雕像。
位于石窟下方的圣寿寺,原名天龙寺,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明代晕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此外,千佛洞、白龙祠、关帝庙、观音塔及柳子沟也都是天龙山的重要景观,古往今来流传有许多神话和传说。
天龙山既是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其人文景观,除天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1620xx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晋藩靖安王题有天龙八,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风景名胜地。
天龙山东、西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共有25个佛教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 13个窟,其中除第11窟面东外,其余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排名第六位。
天龙山石窟中时代最早的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开凿的东峰第2、3号窟;到北齐又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隋炀帝在584年(开皇四年)开凿了东峰第8号窟;其余为唐代开凿的19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近520xx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脉相连的传统关系。
宋元以降,石窟造像日益衰落,窟前楼阁日渐破损,虽然各朝略有修葺,但已不再有往日的辉煌。20世纪初,外
国学
者涉足天龙山石窟,并相继发表天龙山石窟图片和文章,遂使它名播海外。20世纪20xx年代始,灾难降临石窟,外国文物窃贼与当地劣僧勾结,大量精美雕刻品被盗凿劫往国外,散布在日本和欧美各国。据国外有人统计,被盗石像达150件,它是国内石窟破坏最严重的一处。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关部门对部分石窟开始修复。天龙山石窟依山开凿,此处岩石易雕凿,也易风化,属灰白色砂岩。造像的雕刻技艺可分为圆雕和浮雕两大类,圆雕以贴壁圆雕为主,塑造大型佛像和菩萨像;浮雕多用于建筑构件、羽人、龛楣花纹等。造像大至数米,小仅盈寸。从佛像到花凭?约记?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它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中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明珠。
天龙山石窟除东峰、西峰25窟外,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3个唐代石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5窟(其中3窟无佛像),总计33窟,其中有佛像的30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
-->
天龙山石窟导游词篇5
天龙山原名方山,位于晋祠西11公里处,海拔1370米,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风景名胜地,山以寺得名。下面是本站为分享的“2023年天龙山石窟导游词实用(最新4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天龙山群山耸峙,沟谷幽深,森林茂密。无论是桃花盛开、柳叶抽绿的春季,还是薄雾翻卷、百花争妍的盛夏;无论是天高云淡、红叶漫山的金秋,还是银妆素裹、玉宇无尘的严冬,一年四季都有让人观不尽的美景,赏不完的佳境,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有顾盼生辉的感觉。
天龙山既是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其人文景观,除天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1620xx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晋藩靖安王题有天龙八,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风景名胜地。
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太原市境内,批建于1992年,总面积公顷,园内植物生长茂密,共有各种植物66科169属213种,各种动物55科197种,森林覆盖率达70%。天龙圣寿寺建于北齐元年,分布着大小石窟25窟,现存大小石佛500余尊,浮雕、画像1144幅,包含了南北朝、东魏、北齐以及隋唐五代近5个世纪的作品。
天龙山,原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晋祠景区14公里。有专用公路相连。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早在东魏时高欢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都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从此,天龙山声名大振。
天龙山景区包括晋祠镇的武坡、南坪、窑头三个自然村和柳子沟源头的南山、北山(即天龙山),占地约185公顷。山中多砂页岩,呈现出奇特的地质地貌;山上多山泉,有丰富的泉源;山内多林木,森林覆盖率达7o%;山间多鸟兽,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有二十多种。景区风光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清幽凉爽;树不大而茂密,万木峥嵘。古有“天龙八景”,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今,它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游天龙山习惯从公路上山巅,沿石级下山,先游途中景点及石窟,再到天龙寺游其他五点。如从柳子沟步行西进,沿途有喂马槽、三合村、下马村、寨峁哨所、跑马场、支锅石、溜马坪、安谷梁和插旗石等,且问峦秀美,五色壮观,有人说这是春秋时代奴隶起义领袖柳下拓的遗迹,实为附会,被传为笑谈。游人从南山到北山游览,则另是一番情趣。游程中应以天龙寺为结点,以石窟为重点。
天龙寺,清代改称圣寿寺,始建于北齐皇建五年(560),其中力上、佛像、胁侍诸像,雕技甚为精美。可惜在解放前被阎军火毁,几成废墟。现在的天龙寺,是解放后复原重建或迁建的。除寺门两侧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怫外,其余都是新塑的。大殿是1984年从晋祠北大寺村迁移来的明初重建的北齐崇福寺大殿。殿内供释迦牟尼的三身你,即中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称卢舍那佛;右为应身怫,是释迦牟尼佛。寺的东侧有钟楼,后部有禅堂院、九莲洞,是僧尼的修禅处与宅院。寺的西侧有北汉建的千佛楼,楼已毁,存珍贵的《千佛楼碑记》石刻。寺周散存十余通记事碑石,记载着寺的兴废。寺前有蟠龙松,势若游龙,形似华盖,老树新枝,层层穿结,若静似动,情趣盎然,树高仅三米,面积却有200多平方米。树下置石桌石凳,与寺周的商业摊点和新建的天龙山庄,构成一组休闲、食宿的生活场所。“虬柏蟠空”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寺周围密布景点:东面有关帝庙、七松坪、凤凰松、观音塔;西面有北汉刘氏陵园、双塔坟、普同塔、唐代善导大师墓塔;南面有柳子沟源头沟滩地水景、刻石、千佛洞;北面登石级经“龙池灵泽”的白龙庙到“高欢暑宫”的避暑亭,在亭内可远眺“崇山环翠”、“鼎峰独峙”和“柳跖旗石”三大景观。沿着“石洞栈道”可观赏著名的天龙山石窟群。
天龙山有东、西两峰,东峰叫“仙岩山”,西峰称“大佛山”,双峰对峙,风采独具。在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开凿25个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13个窟,除第11窟面东外,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据说排名为第六位,可惜后来被盗,至今仍有150余件作品流落海外。
石窟的最早开凿者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即东峰的第2、3号窟;其子高洋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北齐至隋之间开凿了东峰第11号窟;隋炀帝为晋王时开凿东峰第8号窟;余为唐代开凿18个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400多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线相连的传统关系。如北齐的第1、10、16号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结构的前廊,廊雕二柱,柱头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补间则施人字形叉手,是现存北齐的唯一建筑实例,有重大的科研价值。隋代的第8窟是一个中央有方形塔柱的制底窟,窟壁和塔柱四面各开龛设像,结构复杂却处理得十分贴切,双钩衣纹简洁平稳,有独到之处。西峰的第9窟是晚唐罕见的精品。峰顶有高755厘米的弥勒坐像,姿态端庄的华丽形象中略具朴素、温暖的感觉,衣纹处理虚实结合、聚散合理,使在严的佛像增加了活泼的气氛。下部又以高500厘米的十一面观音为主尊,文殊、普贤菩萨为胁侍的三大士像,用男体女态的方式处理,极妙地表现出肉体、纱衣、饰物三者之间穿插迂回的雕塑功力。后壁又用倚坐弥勒、坐佛和许多化佛坐在莲座上的淡浮雕构成一组反映弥勒净土世界的背衬。崖壁间又附若干龛窟,宽猛相济,繁简结合,寓意十分深刻。为保护这组石窟,重建仿明楼阁三层,下承汉白玉台阶步步登高,间内置木梯直到弥勒佛顶部。沿用旧名,曰“漫山阁”。“高阁停云”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山石窟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三个唐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五个窟(其中三个窟无佛像),这样,天龙山石窟应该是33个窟,其中有佛像的是30个窟,而不仅仅是25个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
综观天龙山风景名胜区,它是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称誉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以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天龙山亦名方山,海拔高1700米。这里风光秀丽,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洋之父高欢的避暑宫。四周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山前溪涧清流潺潺。天龙山石窟创建于东魏(公元534—550年),高欢在天龙山开凿石窟,高欢之子高洋建立北齐的晋阳为别都,继续在天龙山开凿石窟。隋代杨广为晋王,继续开凿石窟,唐代李渊父子起家于晋阳,建造石窟达到高峰。
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的悬崖腰部,有东魏,北齐、隋、唐开凿的24个洞窟,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3窟。现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达十五窟。东魏石雕比例适度,形象写实、逼真,生活气息浓郁;唐代雕像则愈见严谨、洗炼、精湛。唐代石雕体态生动,姿势优美,刀法洗炼衣纹流畅,具有丰富的质感。第九窟“漫山阁”中的弥勒大佛坐像高约8米,比例和谐,容貌端庄凝重;下层观音立像,高约11米,形体丰满,璎珞富丽,纱罗透体,而普贤雕像,面带微笑,治然自得,是石雕中的精品。明人张冕《天龙寺》诗有“门对虬松欹偃石,殿围龙柏倒撑丘”句,即指此景。天龙山上,还有遍山松柏,尤以盘龙古松龙游神盘,纵横缠绕,为天龙山上又一奇观。
天龙山石窟以其造型的娴熟、比例的适当、线条的柔和、雕刻的精细为我们研究佛教、美术、雕刻、建筑各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
天龙山石窟导游词篇6
导游词
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网友收集分享的“2023年天龙山石窟导游词实用(最新4篇)”,欢迎借鉴参考。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太原市境内,批建于1992年,总面积公顷,园内植物生长茂密,共有各种植物66科169属213种,各种动物55科197种,森林覆盖率达70%。天龙圣寿寺建于北齐元年,分布着大小石窟25窟,现存大小石佛500余尊,浮雕、画像1144幅,包含了南北朝、东魏、北齐以及隋唐五代近5个世纪的作品。
天龙山,原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晋祠景区14公里。有专用公路相连。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早在东魏时高欢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都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从此,天龙山声名大振。
天龙山景区包括晋祠镇的武坡、南坪、窑头三个自然村和柳子沟源头的南山、北山(即天龙山),占地约185公顷。山中多砂页岩,呈现出奇特的地质地貌;山上多山泉,有丰富的泉源;山内多林木,森林覆盖率达7o%;山间多鸟兽,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有二十多种。景区风光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清幽凉爽;树不大而茂密,万木峥嵘。古有“天龙八景”,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今,它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游天龙山习惯从公路上山巅,沿石级下山,先游途中景点及石窟,再到天龙寺游其他五点。如从柳子沟步行西进,沿途有喂马槽、三合村、下马村、寨峁哨所、跑马场、支锅石、溜马坪、安谷梁和插旗石等,且问峦秀美,五色壮观,有人说这是春秋时代奴隶起义领袖柳下拓的遗迹,实为附会,被传为笑谈。游人从南山到北山游览,则另是一番情趣。游程中应以天龙寺为结点,以石窟为重点。
天龙寺,清代改称圣寿寺,始建于北齐皇建五年(560),其中力上、佛像、胁侍诸像,雕技甚为精美。可惜在解放前被阎军火毁,几成废墟。现在的天龙寺,是解放后复原重建或迁建的。除寺门两侧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怫外,其余都是新塑的。大殿是1984年从晋祠北大寺村迁移来的明初重建的北齐崇福寺大殿。殿内供释迦牟尼的三身你,即中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称卢舍那佛;右为应身怫,是释迦牟尼佛。寺的东侧有钟楼,后部有禅堂院、九莲洞,是僧尼的修禅处与宅院。寺的西侧有北汉建的千佛楼,楼已毁,存珍贵的《千佛楼碑记》石刻。寺周散存十余通记事碑石,记载着寺的兴废。寺前有蟠龙松,势若游龙,形似华盖,老树新枝,层层穿结,若静似动,情趣盎然,树高仅三米,面积却有200多平方米。树下置石桌石凳,与寺周的商业摊点和新建的天龙山庄,构成一组休闲、食宿的生活场所。“虬柏蟠空”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寺周围密布景点:东面有关帝庙、七松坪、凤凰松、观音塔;西面有北汉刘氏陵园、双塔坟、普同塔、唐代善导大师墓塔;南面有柳子沟源头沟滩地水景、刻石、千佛洞;北面登石级经“龙池灵泽”的白龙庙到“高欢暑宫”的避暑亭,在亭内可远眺“崇山环翠”、“鼎峰独峙”和“柳跖旗石”三大景观。沿着“石洞栈道”可观赏著名的天龙山石窟群。
天龙山有东、西两峰,东峰叫“仙岩山”,西峰称“大佛山”,双峰对峙,风采独具。在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开凿25个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13个窟,除第11窟面东外,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据说排名为第六位,可惜后来被盗,至今仍有150余件作品流落海外。
石窟的最早开凿者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即东峰的第2、3号窟;其子高洋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北齐至隋之间开凿了东峰第11号窟;隋炀帝为晋王时开凿东峰第8号窟;余为唐代开凿18个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400多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线相连的传统关系。如北齐的第1、10、16号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结构的前廊,廊雕二柱,柱头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补间则施人字形叉手,是现存北齐的唯一建筑实例,有重大的科研价值。隋代的第8窟是一个中央有方形塔柱的制底窟,窟壁和塔柱四面各开龛设像,结构复杂却处理得十分贴切,双钩衣纹简洁平稳,有独到之处。西峰的第9窟是晚唐罕见的精品。峰顶有高755厘米的弥勒坐像,姿态端庄的华丽形象中略具朴素、温暖的感觉,衣纹处理虚实结合、聚散合理,使在严的佛像增加了活泼的气氛。下部又以高500厘米的十一面观音为主尊,文殊、普贤菩萨为胁侍的三大士像,用男体女态的方式处理,极妙地表现出肉体、纱衣、饰物三者之间穿插迂回的雕塑功力。后壁又用倚坐弥勒、坐佛和许多化佛坐在莲座上的淡浮雕构成一组反映弥勒净土世界的背衬。崖壁间又附若干龛窟,宽猛相济,繁简结合,寓意十分深刻。为保护这组石窟,重建仿明楼阁三层,下承汉白玉台阶步步登高,间内置木梯直到弥勒佛顶部。沿用旧名,曰“漫山阁”。“高阁停云”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山石窟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三个唐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五个窟(其中三个窟无佛像),这样,天龙山石窟应该是33个窟,其中有佛像的是30个窟,而不仅仅是25个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
综观天龙山风景名胜区,它是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称誉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以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天龙山风景区,海拔1700米,山恋起伏层叠,古柏苍松泛翠,为省级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欢的避暑行宫。寺内有大雄屋殿、禅院、九莲洞、钟楼、药文殿等建筑。最有名的是天龙山佛教石窟造像和道教石窟—龙山石窟。
在龙山风景区气候条件和晋祠(在晋祠景区西北10公里处)相近,日温差较大,有时干燥多风,但环境优雅,天气凉爽。该景区是太原市近年开发的,具有极佳的观赏和游览价值。市区通往景区的道路,宽阔平坦,十分便利。其它多种服务(餐饮为主)方便、实惠, 能迎合游人的要求。
天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四周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山前溪涧清流潺潺。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自东魏 至唐,历魏、齐、隋、唐四个朝代。以唐代最多,达十五窟。石雕体态生动,姿式优美,刀法洗炼衣纹流畅,具有丰富的质感。第九窟中的弥勒大佛比例和谐,容貌端庄凝重;下层观音璎珞富丽,纱罗透体。明人张冕《天龙寺》诗有“门对虬松欹偃石,殿围龙柏倒撑丘”句,即指此景。
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龙山山巅。满山林密叶茂,秋来红叶遍山,景色宜人。石窟开凿于元初,道人宋德芳于太宗六年(1234 年)主持营造龙山石窟及昊天观。现庙宇残坏,石窟尚存,共八龛,因供奉和雕像不同,分别为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大法师龛、七真龛及两座辩道龛。各龛雕像数额不等,共四十余尊,大都保存完好,雕 工朴实,衣着庄重,与佛教石窟艺术风格截然不同。石窟顶板上还雕有龙 凤及花图案,两侧入前壁上留有元代题记,为研究道教石窟艺术和道教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太原市境内,批建于1992年,总面积公顷,园内植物生长茂密,共有各种植物66科169属213种,各种动物55科197种,森林覆盖率达70%。天龙圣寿寺建于北齐元年,分布着大小石窟25窟,现存大小石佛500余尊,浮雕、画像1144幅,包含了南北朝、东魏、北齐以及隋唐五代近5个世纪的作品。
天龙山,原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晋祠景区14公里。有专用公路相连。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早在东魏时高欢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都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从此,天龙山声名大振。
天龙山景区包括晋祠镇的武坡、南坪、窑头三个自然村和柳子沟源头的南山、北山(即天龙山),占地约185公顷。山中多砂页岩,呈现出奇特的地质地貌;山上多山泉,有丰富的泉源;山内多林木,森林覆盖率达7o%;山间多鸟兽,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有二十多种。景区风光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清幽凉爽;树不大而茂密,万木峥嵘。古有“天龙八景”,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今,它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天龙山既是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其人文景观,除天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1620xx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晋藩靖安王题有天龙八,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风景名胜地。
天龙山东、西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共有25个佛教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 13个窟,其中除第11窟面东外,其余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排名第六位。
天龙山石窟中时代最早的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开凿的东峰第2、3号窟;到北齐又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隋炀帝在584年(开皇四年)开凿了东峰第8号窟;其余为唐代开凿的19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近520xx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脉相连的传统关系。
宋元以降,石窟造像日益衰落,窟前楼阁日渐破损,虽然各朝略有修葺,但已不再有往日的辉煌。20世纪初,外
国学
者涉足天龙山石窟,并相继发表天龙山石窟图片和文章,遂使它名播海外。20世纪20xx年代始,灾难降临石窟,外国文物窃贼与当地劣僧勾结,大量精美雕刻品被盗凿劫往国外,散布在日本和欧美各国。据国外有人统计,被盗石像达150件,它是国内石窟破坏最严重的一处。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关部门对部分石窟开始修复。天龙山石窟依山开凿,此处岩石易雕凿,也易风化,属灰白色砂岩。造像的雕刻技艺可分为圆雕和浮雕两大类,圆雕以贴壁圆雕为主,塑造大型佛像和菩萨像;浮雕多用于建筑构件、羽人、龛楣花纹等。造像大至数米,小仅盈寸。从佛像到花凭?约记?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它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中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明珠。
天龙山石窟除东峰、西峰25窟外,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3个唐代石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5窟(其中3窟无佛像),总计33窟,其中有佛像的30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天龙山群山耸峙,沟谷幽深,森林茂密。无论是桃花盛开、柳叶抽绿的春季,还是薄雾翻卷、百花争妍的盛夏;无论是天高云淡、红叶漫山的金秋,还是银妆素裹、玉宇无尘的严冬,一年四季都有让人观不尽的美景,赏不完的佳境,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有顾盼生辉的感觉。
天龙山既是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
其人文景观,除天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1620xx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晋藩靖安王题有天龙八,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风景名胜地。
-->
天龙山石窟导游词篇7
天龙山原名方山,海拔1370米,位于晋祠西11公里处,560年(北齐皇建元年)兴建天龙寺,山以寺得名。天龙山胜迹,首推石窟艺术,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面是网友收集分享的“2023年天龙山石窟导游词实用(最新4篇)”,欢迎借鉴参考。
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太原市境内,批建于1992年,总面积公顷,园内植物生长茂密,共有各种植物66科169属213种,各种动物55科197种,森林覆盖率达70%。天龙圣寿寺建于北齐元年,分布着大小石窟25窟,现存大小石佛500余尊,浮雕、画像1144幅,包含了南北朝、东魏、北齐以及隋唐五代近5个世纪的作品。
天龙山,原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晋祠景区14公里。有专用公路相连。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早在东魏时高欢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都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从此,天龙山声名大振。
天龙山景区包括晋祠镇的武坡、南坪、窑头三个自然村和柳子沟源头的南山、北山(即天龙山),占地约185公顷。山中多砂页岩,呈现出奇特的地质地貌;山上多山泉,有丰富的泉源;山内多林木,森林覆盖率达7o%;山间多鸟兽,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有二十多种。景区风光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清幽凉爽;树不大而茂密,万木峥嵘。古有“天龙八景”,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今,它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游天龙山习惯从公路上山巅,沿石级下山,先游途中景点及石窟,再到天龙寺游其他五点。如从柳子沟步行西进,沿途有喂马槽、三合村、下马村、寨峁哨所、跑马场、支锅石、溜马坪、安谷梁和插旗石等,且问峦秀美,五色壮观,有人说这是春秋时代奴隶起义领袖柳下拓的遗迹,实为附会,被传为笑谈。游人从南山到北山游览,则另是一番情趣。游程中应以天龙寺为结点,以石窟为重点。
天龙寺,清代改称圣寿寺,始建于北齐皇建五年(560),其中力上、佛像、胁侍诸像,雕技甚为精美。可惜在解放前被阎军火毁,几成废墟。现在的天龙寺,是解放后复原重建或迁建的。除寺门两侧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怫外,其余都是新塑的。大殿是1984年从晋祠北大寺村迁移来的明初重建的北齐崇福寺大殿。殿内供释迦牟尼的三身你,即中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称卢舍那佛;右为应身怫,是释迦牟尼佛。寺的东侧有钟楼,后部有禅堂院、九莲洞,是僧尼的修禅处与宅院。寺的西侧有北汉建的千佛楼,楼已毁,存珍贵的《千佛楼碑记》石刻。寺周散存十余通记事碑石,记载着寺的兴废。寺前有蟠龙松,势若游龙,形似华盖,老树新枝,层层穿结,若静似动,情趣盎然,树高仅三米,面积却有200多平方米。树下置石桌石凳,与寺周的商业摊点和新建的天龙山庄,构成一组休闲、食宿的生活场所。“虬柏蟠空”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寺周围密布景点:东面有关帝庙、七松坪、凤凰松、观音塔;西面有北汉刘氏陵园、双塔坟、普同塔、唐代善导大师墓塔;南面有柳子沟源头沟滩地水景、刻石、千佛洞;北面登石级经“龙池灵泽”的白龙庙到“高欢暑宫”的避暑亭,在亭内可远眺“崇山环翠”、“鼎峰独峙”和“柳跖旗石”三大景观。沿着“石洞栈道”可观赏著名的天龙山石窟群。
天龙山有东、西两峰,东峰叫“仙岩山”,西峰称“大佛山”,双峰对峙,风采独具。在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开凿25个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13个窟,除第11窟面东外,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据说排名为第六位,可惜后来被盗,至今仍有150余件作品流落海外。
石窟的最早开凿者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即东峰的第2、3号窟;其子高洋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北齐至隋之间开凿了东峰第11号窟;隋炀帝为晋王时开凿东峰第8号窟;余为唐代开凿18个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400多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线相连的传统关系。如北齐的第1、10、16号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结构的前廊,廊雕二柱,柱头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补间则施人字形叉手,是现存北齐的唯一建筑实例,有重大的科研价值。隋代的第8窟是一个中央有方形塔柱的制底窟,窟壁和塔柱四面各开龛设像,结构复杂却处理得十分贴切,双钩衣纹简洁平稳,有独到之处。西峰的第9窟是晚唐罕见的精品。峰顶有高755厘米的弥勒坐像,姿态端庄的华丽形象中略具朴素、温暖的感觉,衣纹处理虚实结合、聚散合理,使在严的佛像增加了活泼的气氛。下部又以高500厘米的十一面观音为主尊,文殊、普贤菩萨为胁侍的三大士像,用男体女态的方式处理,极妙地表现出肉体、纱衣、饰物三者之间穿插迂回的雕塑功力。后壁又用倚坐弥勒、坐佛和许多化佛坐在莲座上的淡浮雕构成一组反映弥勒净土世界的背衬。崖壁间又附若干龛窟,宽猛相济,繁简结合,寓意十分深刻。为保护这组石窟,重建仿明楼阁三层,下承汉白玉台阶步步登高,间内置木梯直到弥勒佛顶部。沿用旧名,曰“漫山阁”。“高阁停云”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山石窟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三个唐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五个窟(其中三个窟无佛像),这样,天龙山石窟应该是33个窟,其中有佛像的是30个窟,而不仅仅是25个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
综观天龙山风景名胜区,它是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称誉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以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天龙山风景区,海拔1700米,山恋起伏层叠,古柏苍松泛翠,为省级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欢的避暑行宫。寺内有大雄屋殿、禅院、九莲洞、钟楼、药文殿等建筑。最有名的是天龙山佛教石窟造像和道教石窟—龙山石窟。
在龙山风景区气候条件和晋祠(在晋祠景区西北10公里处)相近,日温差较大,有时干燥多风,但环境优雅,天气凉爽。该景区是太原市近年开发的,具有极佳的观赏和游览价值。市区通往景区的道路,宽阔平坦,十分便利。其它多种服务(餐饮为主)方便、实惠, 能迎合游人的要求。
天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四周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山前溪涧清流潺潺。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自东魏 至唐,历魏、齐、隋、唐四个朝代。以唐代最多,达十五窟。石雕体态生动,姿式优美,刀法洗炼衣纹流畅,具有丰富的质感。第九窟中的弥勒大佛比例和谐,容貌端庄凝重;下层观音璎珞富丽,纱罗透体。明人张冕《天龙寺》诗有“门对虬松欹偃石,殿围龙柏倒撑丘”句,即指此景。
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龙山山巅。满山林密叶茂,秋来红叶遍山,景色宜人。石窟开凿于元初,道人宋德芳于太宗六年(1234 年)主持营造龙山石窟及昊天观。现庙宇残坏,石窟尚存,共八龛,因供奉和雕像不同,分别为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大法师龛、七真龛及两座辩道龛。各龛雕像数额不等,共四十余尊,大都保存完好,雕 工朴实,衣着庄重,与佛教石窟艺术风格截然不同。石窟顶板上还雕有龙 凤及花图案,两侧入前壁上留有元代题记,为研究道教石窟艺术和道教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天龙山既是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其人文景观,除天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1620xx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晋藩靖安王题有天龙八,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风景名胜地。
天龙山东、西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共有25个佛教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 13个窟,其中除第11窟面东外,其余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排名第六位。
天龙山石窟中时代最早的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开凿的东峰第2、3号窟;到北齐又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隋炀帝在584年(开皇四年)开凿了东峰第8号窟;其余为唐代开凿的19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近520xx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脉相连的传统关系。
宋元以降,石窟造像日益衰落,窟前楼阁日渐破损,虽然各朝略有修葺,但已不再有往日的辉煌。20世纪初,外
国学
者涉足天龙山石窟,并相继发表天龙山石窟图片和文章,遂使它名播海外。20世纪20xx年代始,灾难降临石窟,外国文物窃贼与当地劣僧勾结,大量精美雕刻品被盗凿劫往国外,散布在日本和欧美各国。据国外有人统计,被盗石像达150件,它是国内石窟破坏最严重的一处。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关部门对部分石窟开始修复。天龙山石窟依山开凿,此处岩石易雕凿,也易风化,属灰白色砂岩。造像的雕刻技艺可分为圆雕和浮雕两大类,圆雕以贴壁圆雕为主,塑造大型佛像和菩萨像;浮雕多用于建筑构件、羽人、龛楣花纹等。造像大至数米,小仅盈寸。从佛像到花凭?约记?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它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中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明珠。
天龙山石窟除东峰、西峰25窟外,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3个唐代石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5窟(其中3窟无佛像),总计33窟,其中有佛像的30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
-->
天龙山石窟导游词篇8
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太原市境内,批建于1992年,总面积公顷,园内植物生长茂密,共有各种植物66科169属213种,各种动物55科197种,森林覆盖率达70%。下面是本站为分享的“2023年天龙山石窟导游词实用(最新4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天龙山风景区,海拔1700米,山恋起伏层叠,古柏苍松泛翠,为省级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欢的避暑行宫。寺内有大雄屋殿、禅院、九莲洞、钟楼、药文殿等建筑。最有名的是天龙山佛教石窟造像和道教石窟—龙山石窟。
在龙山风景区气候条件和晋祠(在晋祠景区西北10公里处)相近,日温差较大,有时干燥多风,但环境优雅,天气凉爽。该景区是太原市近年开发的,具有极佳的观赏和游览价值。市区通往景区的道路,宽阔平坦,十分便利。其它多种服务(餐饮为主)方便、实惠, 能迎合游人的要求。
天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四周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山前溪涧清流潺潺。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自东魏 至唐,历魏、齐、隋、唐四个朝代。以唐代最多,达十五窟。石雕体态生动,姿式优美,刀法洗炼衣纹流畅,具有丰富的质感。第九窟中的弥勒大佛比例和谐,容貌端庄凝重;下层观音璎珞富丽,纱罗透体。明人张冕《天龙寺》诗有“门对虬松欹偃石,殿围龙柏倒撑丘”句,即指此景。
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龙山山巅。满山林密叶茂,秋来红叶遍山,景色宜人。石窟开凿于元初,道人宋德芳于太宗六年(1234 年)主持营造龙山石窟及昊天观。现庙宇残坏,石窟尚存,共八龛,因供奉和雕像不同,分别为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大法师龛、七真龛及两座辩道龛。各龛雕像数额不等,共四十余尊,大都保存完好,雕 工朴实,衣着庄重,与佛教石窟艺术风格截然不同。石窟顶板上还雕有龙 凤及花图案,两侧入前壁上留有元代题记,为研究道教石窟艺术和道教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40千米处,山峦层叠起伏,古柏苍松泛翠。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欢的避暑行宫。寺内有大雄宝殿、禅院、九莲洞、钟楼、药文殿等建筑。最有名的是天龙山佛教石窟造像,创建于东魏,后经北齐、隋唐的陆续开凿扩大,形成25个洞窟,分布东西山崖。除此外,景区内亦有著名的道教石窟——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始凿于东魏年间,隋、唐朝继续在天龙山开凿大批石窟。石窟位于东西两峰悬崖半腰,东峰8窟,西峰13窟,有山径相通,西峰石窟保存相对好些。西峰第9窟,近年修复了木构“漫山阁”,阁内唐代石窟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弥勒大佛,坐像高约8米,局部虽有毁损,但仍是天龙山石窟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尊石雕像。下层为观音立像,高达11米,是夭龙山石窟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尊雕像。
位于石窟下方的圣寿寺,原名天龙寺,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明代晕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此外,千佛洞、白龙祠、关帝庙、观音塔及柳子沟也都是天龙山的重要景观,古往今来流传有许多神话和传说。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天龙山群山耸峙,沟谷幽深,森林茂密。无论是桃花盛开、柳叶抽绿的春季,还是薄雾翻卷、百花争妍的盛夏;无论是天高云淡、红叶漫山的金秋,还是银妆素裹、玉宇无尘的严冬,一年四季都有让人观不尽的美景,赏不完的佳境,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有顾盼生辉的感觉。
天龙山既是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
其人文景观,除天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1620xx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晋藩靖安王题有天龙八,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风景名胜地。
-->
天龙山石窟导游词篇9
天龙山原名方山,海拔1370米,位于晋祠西11公里处,560年(北齐皇建元年)兴建天龙寺,山以寺得名。天龙山胜迹,首推石窟艺术,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分布在东西两峰,大小石窟共25窟,现存大小石佛500余尊,画像、浮雕、藻井1144尊(幅),石质完整,光源充足,展现着东魏、北齐、隋、唐、五代近三个世纪的艺术杰作,反映了不同时期石窟艺术的不同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下面是网友收集分享的“2023年天龙山石窟导游词实用(最新4篇)”,欢迎借鉴参考。
天龙山风景区,海拔1700米,山恋起伏层叠,古柏苍松泛翠,为省级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欢的避暑行宫。寺内有大雄屋殿、禅院、九莲洞、钟楼、药文殿等建筑。最有名的是天龙山佛教石窟造像和道教石窟—龙山石窟。
在龙山风景区气候条件和晋祠(在晋祠景区西北10公里处)相近,日温差较大,有时干燥多风,但环境优雅,天气凉爽。该景区是太原市近年开发的,具有极佳的观赏和游览价值。市区通往景区的道路,宽阔平坦,十分便利。其它多种服务(餐饮为主)方便、实惠,能迎合游人的要求。
天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四周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山前溪涧清流潺潺。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自东魏至唐,历魏、齐、隋、唐四个朝代。以唐代最多,达十五窟。石雕体态生动,姿式优美,刀法洗炼衣纹流畅,具有丰富的质感。第九窟中的弥勒大佛比例和谐,容貌端庄凝重;下层观音璎珞富丽,纱罗透体。明人张冕《天龙寺》诗有“门对虬松欹偃石,殿围龙柏倒撑丘”句,即指此景。
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龙山山巅。满山林密叶茂,秋来红叶遍山,景色宜人。石窟开凿于元初,道人宋德芳于太宗六年(1234年)主持营造龙山石窟及昊天观。现庙宇残坏,石窟尚存,共八龛,因供奉和雕像不同,分别为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大法师龛、七真龛及两座辩道龛。各龛雕像数额不等,共四十余尊,大都保存完好,雕工朴实,衣着庄重,与佛教石窟艺术风格截然不同。石窟顶板上还雕有龙凤及花图案,两侧入前壁上留有元代题记,为研究道教石窟艺术和道教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40千米处,山峦层叠起伏,古柏苍松泛翠。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欢的避暑行宫。寺内有大雄宝殿、禅院、九莲洞、钟楼、药文殿等建筑。最有名的是天龙山佛教石窟造像,创建于东魏,后经北齐、隋唐的陆续开凿扩大,形成25个洞窟,分布东西山崖。除此外,景区内亦有著名的道教石窟——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始凿于东魏年间,隋、唐朝继续在天龙山开凿大批石窟。石窟位于东西两峰悬崖半腰,东峰8窟,西峰13窟,有山径相通,西峰石窟保存相对好些。西峰第9窟,近年修复了木构“漫山阁”,阁内唐代石窟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弥勒大佛,坐像高约8米,局部虽有毁损,但仍是天龙山石窟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尊石雕像。下层为观音立像,高达11米,是夭龙山石窟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尊雕像。
位于石窟下方的圣寿寺,原名天龙寺,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明代晕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此外,千佛洞、白龙祠、关帝庙、观音塔及柳子沟也都是天龙山的重要景观,古往今来流传有许多神话和传说。
到山西旅游,太原市唯一好的景点就是晋祠。
说晋祠前先谈我们上当的事。我们是奔晋祠而去的。谁知自己没有把周边信息调查清楚,被忽悠了。刚一下公交车,就被一群面包车夫围住,说晋祠风景区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龙山,一个是晋祠博物馆,要两边看才没有白来。经不起忽悠,我们就上了面包车,谁知那天龙山根本不是晋祠的内容。就是一座山而已。耽误了我们在晋祠参观的时间至少两小时。
这是天龙山拍的照片。天龙山除了这座依山而建的庙宇,其它的都算不上景点。所谓的天龙山石刻,就那么一丁点,又小又破,而且还在根本无法近处观赏,无法拍摄的高岩上。哦,还有一处冯玉祥将军的题字。
天龙山很清静,旅客少得可怜,只适合年青人谈恋爱找僻静玩的地方。园方与面包车夫达成协议,拉客上山提成比例很高。
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太原市境内,批建于1992年,总面积公顷,园内植物生长茂密,共有各种植物66科169属213种,各种动物55科197种,森林覆盖率达70%。天龙圣寿寺建于北齐元年,分布着大小石窟25窟,现存大小石佛500余尊,浮雕、画像1144幅,包含了南北朝、东魏、北齐以及隋唐五代近5个世纪的作品。
天龙山,原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晋祠景区14公里。有专用公路相连。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早在东魏时高欢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都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从此,天龙山声名大振。
天龙山景区包括晋祠镇的武坡、南坪、窑头三个自然村和柳子沟源头的南山、北山(即天龙山),占地约185公顷。山中多砂页岩,呈现出奇特的地质地貌;山上多山泉,有丰富的泉源;山内多林木,森林覆盖率达7o%;山间多鸟兽,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有二十多种。景区风光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清幽凉爽;树不大而茂密,万木峥嵘。古有“天龙八景”,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今,它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游天龙山习惯从公路上山巅,沿石级下山,先游途中景点及石窟,再到天龙寺游其他五点。如从柳子沟步行西进,沿途有喂马槽、三合村、下马村、寨峁哨所、跑马场、支锅石、溜马坪、安谷梁和插旗石等,且问峦秀美,五色壮观,有人说这是春秋时代奴隶起义领袖柳下拓的遗迹,实为附会,被传为笑谈。游人从南山到北山游览,则另是一番情趣。游程中应以天龙寺为结点,以石窟为重点。
天龙寺,清代改称圣寿寺,始建于北齐皇建五年(560),其中力上、佛像、胁侍诸像,雕技甚为精美。可惜在解放前被阎军火毁,几成废墟。现在的天龙寺,是解放后复原重建或迁建的。除寺门两侧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怫外,其余都是新塑的。大殿是1984年从晋祠北大寺村迁移来的明初重建的北齐崇福寺大殿。殿内供释迦牟尼的三身你,即中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称卢舍那佛;右为应身怫,是释迦牟尼佛。寺的东侧有钟楼,后部有禅堂院、九莲洞,是僧尼的修禅处与宅院。寺的西侧有北汉建的千佛楼,楼已毁,存珍贵的《千佛楼碑记》石刻。寺周散存十余通记事碑石,记载着寺的兴废。寺前有蟠龙松,势若游龙,形似华盖,老树新枝,层层穿结,若静似动,情趣盎然,树高仅三米,面积却有200多平方米。树下置石桌石凳,与寺周的商业摊点和新建的天龙山庄,构成一组休闲、食宿的生活场所。“虬柏蟠空”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寺周围密布景点:东面有关帝庙、七松坪、凤凰松、观音塔;西面有北汉刘氏陵园、双塔坟、普同塔、唐代善导大师墓塔;南面有柳子沟源头沟滩地水景、刻石、千佛洞;北面登石级经“龙池灵泽”的白龙庙到“高欢暑宫”的避暑亭,在亭内可远眺“崇山环翠”、“鼎峰独峙”和“柳跖旗石”三大景观。沿着“石洞栈道”可观赏著名的天龙山石窟群。
天龙山有东、西两峰,东峰叫“仙岩山”,西峰称“大佛山”,双峰对峙,风采独具。在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开凿25个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13个窟,除第11窟面东外,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据说排名为第六位,可惜后来被盗,至今仍有150余件作品流落海外。
石窟的最早开凿者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即东峰的第2、3号窟;其子高洋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北齐至隋之间开凿了东峰第11号窟;隋炀帝为晋王时开凿东峰第8号窟;余为唐代开凿18个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400多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线相连的传统关系。如北齐的第1、10、16号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结构的前廊,廊雕二柱,柱头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补间则施人字形叉手,是现存北齐的唯一建筑实例,有重大的科研价值。隋代的第8窟是一个中央有方形塔柱的制底窟,窟壁和塔柱四面各开龛设像,结构复杂却处理得十分贴切,双钩衣纹简洁平稳,有独到之处。西峰的第9窟是晚唐罕见的精品。峰顶有高755厘米的弥勒坐像,姿态端庄的华丽形象中略具朴素、温暖的感觉,衣纹处理虚实结合、聚散合理,使在严的佛像增加了活泼的气氛。下部又以高500厘米的十一面观音为主尊,文殊、普贤菩萨为胁侍的三大士像,用男体女态的方式处理,极妙地表现出肉体、纱衣、饰物三者之间穿插迂回的雕塑功力。后壁又用倚坐弥勒、坐佛和许多化佛坐在莲座上的淡浮雕构成一组反映弥勒净土世界的背衬。崖壁间又附若干龛窟,宽猛相济,繁简结合,寓意十分深刻。为保护这组石窟,重建仿明楼阁三层,下承汉白玉台阶步步登高,间内置木梯直到弥勒佛顶部。沿用旧名,曰“漫山阁”。“高阁停云”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山石窟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三个唐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五个窟(其中三个窟无佛像),这样,天龙山石窟应该是33个窟,其中有佛像的是30个窟,而不仅仅是25个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
综观天龙山风景名胜区,它是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称誉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以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天龙山群山耸峙,沟谷幽深,森林茂密。无论是桃花盛开、柳叶抽绿的春季,还是薄雾翻卷、百花争妍的盛夏;无论是天高云淡、红叶漫山的金秋,还是银妆素裹、玉宇无尘的严冬,一年四季都有让人观不尽的美景,赏不完的佳境,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有顾盼生辉的感觉。
天龙山既是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
其人文景观,除天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1620xx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晋藩靖安王题有天龙八,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风景名胜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