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论文【推荐5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古代汉语论文【推荐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古代汉语论文【第一篇】
摘要:“可”和“可以”都是现代汉语的重要词汇,分别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法意义。其语法意义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助动词“可以”源于“可(助动)+以(介)”的句法结构。在“可以”的形成过程中,其句法位置、前后成分的语义关系、人类认知心理的重新分析等因素都是“可以”虚化的重要机制。“可以”早在上古时期既已凝固成词,因此探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具有一定难度。如果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此问题展开讨论,无论对于古代汉语研究,还是对于近现代汉语研究,都是有意义的事情。
关键词:汉语语法史;可以;虚化;
“可”和“可以”都是现代汉语的重要词汇,分别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法意义。但是上古汉语的“可以”本来并不是独立的助动词,而是“可(助动)+以(介)”结构。在历时的发展演变中,“以”的介词性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完全成为助动词“可”的后附成分。在“可以”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其所在的句法位置、前后成分的语义关系、人类认知心理的重新分析以及与此相关的句法关系的调整等,都是“可以”逐渐虚化的动因和机制。但是从历时文献来看,“可以”早在先秦时期既已完成了虚化,成为独立的助动词。探讨助动词“可以”形成和进一步虚化的脉络,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如果我们遵循词汇和语法演变的规律,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虚词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进行历时的分析,无论对于古代汉语研究,还是对于近现代汉语研究,都是比较有意义的事情。
(一)上古汉语的“可”和“以”
1。上古汉语的“可”是亦声字,作动词,表示同意,许可。
2。在上古汉语里,”以“作动词,意思是使用,运用。
《尚书·立政》:”继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唐孔颖达疏:”王当继续从今已往立其善政,其勿用憸利之人。“马王堆汉墓帛书《道原》:”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刑(形)。“《礼记·儒行》:”礼之以,和为贵。“此例《论语·学而》”以“作”用“。
(二)双音词”可以“的形成。
1。先秦时期”可“和”以“就可以连用了。
《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孔颖达疏:”它山远国之石,取而得之,可以为错物之用。“《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左传·庄公十年》:”(此)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应该指出,这类”np+可以+vp“句式的np并非施事主语;句中的”可“是助动词,犹今言可以;”以“是介词,但后面有时不带宾语,其作用并非引进宾语,而是提示”可以“前的主语是其后vp所表示动词的工具、方式等。这类例子”以“的逻辑宾语在”可“字之前;介词”以“后面能加”之“来复指这个逻辑宾语。《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其他山上的石头,可以用它来琢磨美玉。因为”以“的逻辑宾语就在前面的短语里,因此可以承前省略;代词”之“虽然没有用到,但能补出。说明这类句子中的”可“和”以“虽然并用,但依然是两个词。
2。值得注意的是,先秦时期”可以“的结构和用法并不完全相同。
《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种句子可有两种分析形式:句子的表层结构形式是”vp1+可以+vp2“,其中vp1和”可以+vp2“是两个分句,这两个分句具有条件关系。仔细玩味该句,可以看出,其中的”vp1“和”可以+vp2“两个分句都有自己的逻辑主语,而且二者的逻辑主语往往相同。例如上文《论语·宪问》:”见利思义……亦可以为成人矣。“句子大意是:如果一个人见到利益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危难时愿献出生命,相隔很久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那么他就可以算是一个完美的人了。因此这种”vp1+可以+vp2“的结构,其深层语义结构是:”np+vp1,np+可以+vp2“,但在这个复句中,两个分句的np都被省略了,因为这两个假设关系的分句,其施事主语相同。若前面分句的条件成立,则后面分句所指的行为或结果也”能够“成立。其次,”可以“所处的位置恰好在”vp2“之前。根据人类认知心理,这类句中的”可以“很容易被重新分析为表示”能够“意义的助动词。不难看出,句中”以“的介词性很弱,在”以“字后面补出”之“字,就显得很勉强。此时后面的分句就可分析为”(np)可以+vp2“,介词”以“已经依附于”可“,应该说”可以“已经演变为表示可能意义的助动词了。
在先秦汉语的否定句中,”可“”以“连文,也可以这样分析。例如《左传·隐公五年》:”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其大意是:(兵家)如果不事先做好准备和防范,就不能够用兵作战。前面分句的条件如果不存在,后面分句所表示的行为或结果也应该是否定的。换言之,只有前面分句表示的条件具备了,后面分句的行为或结果才能实现。这类句子”可以“所处的句法位置及其前后成分的语义关系,为”可以“的功能调整和重新分析创造了条件。下面一例更典型。《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曲沃,君之宗也;蒲与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无主。宗邑无主,则民不威;疆埸无主,则启戎心。“这让我们感到,vp1的结构越复杂,”可以“凝固的程度似乎越高。三国魏嵇康《答向子期难养生论》:”民不可无主而存,主不能无尊而立。“《左传》所谓”(宗邑和疆埸)不可以无主“与嵇康所谓”民不可无主而存,主不能无尊而立“,前例中的”可以“与后例中”可“”能“的语法意义殆无二致。据此可知,”可以“早在春秋时期已基本是一个表示可能或能够意义的助动词了。
如果说《诗经》中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由于句中的np属于非施事主语,”以“对”可“的依附程度还很低,那么,在”np(施事)+vp1+可以+vp2“这类句式里,”可以“处于施事主语后,其在结构和语义上对”可“的附着性就相应增强了。在”以“后添补”之“就更加勉强。这导致”以“的介词性进一步减弱。将这类句子的”可以“视为助动词,其理据性也更强。
3。上古汉语的”可以“也能出现在”np(施事)+可以+vp“句式里,”可以“所在的句子一般是单句。
《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左传·成公十六年》:”范文子曰:'若逞吾愿,诸侯皆叛,晋可以逞。'“这类句子的”可以“前无vp,”以“完全虚化为”可“的后附成分,此时”可以“已经完全凝固为一个词了,因此先秦时期的”可以“已是一个典型的助动词了。
总之,”可“”以“及其前后句法成分的语义关系、二者所处的句法位置、其间功能的调整、人类认知心理对语言结构的重新分析等,都是”可以“逐渐凝固为一个双音节助动词的重要动因和机制。
(三)上古汉语”可“和”可以“的语法意义。
1。”可以“凝固为助动词后,其用法与”可“基本类似,二者都是既表可能,亦表许可。
2。”可“与”可以“表许可时,都表示情理上的许可,这是两者的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主语的意义类型方面。助动词”可“的主语为受事主语,”可以“的主语则很少为受事主语。”可以“凝固之前,其主语表示工具、材料、方式、凭借等意义;它凝固之后,主语的意义类型为施事或者当事,上文所举文例皆是其证。
二、两汉至唐宋”可“和”可以“语法意义的演变。
3。唐宋时期,助动词”可“承袭了六朝时期的意义。表许可的”可“在对话中也表示委婉的祈求、规劝或建议。《敦煌变文·伍子胥变文》:”越将兵来伐,王可思之。“但是,助动词”可以“有个别表示许可或可能的用例。唐魏徵等《隋书·礼仪》:”降服大功,可以嫁女。“《敦煌变文·降魔变文》:”众口可以铄金,灾祥自然消散。“在一些用例中,表许可义多用”可“,而非”可以“。南唐静、筠二禅师编《祖堂集·洞山和尚》:”但以神会,不可以事求。“此例”不可以事求“当分析为”不可以事求(之)“。
三、余论。
1。上古汉语的助动词”可以“源于”可(助动)+介词(以)“。从句法结构变化角度看,在非施事主语后的”可以“”以“的介词性明显,后可补充”之“,提示标记”可以“前的主语是vp所表动作的工具、方式、凭借和原因等。当”可以“前为vp时,此格式可进行重新分析,这是”以“进一步虚化的机制,此时”以“已非单纯的介词,对”可“有一定的依附性。vp结构越复杂,”可以“的凝固程度越高。当”可以“前出现施事主语且施事后无vp时,”以“的介词性完全消失,说明”可以“已经凝固成词。从上述分析可知,”可以vp“到底分析为”可(以vp)“还是”(可以)vp“,有时很难判定,此时可看作”可“与”以“凝固的过渡阶段,说明”可以“还不是一个纯正的双音词。认识这一点,对于汉语史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现代汉语的助动词”可“和”可以“继承了古代汉语的一些重要语法意义,例如,它们都能表示许可或可能,但其用法却与古有别:”可“和”可以“在现代都能表示值得,有时用于”可+动+的(+n)“结构:
我没有什么可介绍的了,就说到这儿吧。
这个展览会可看的东西真多啊!
劳动节期间的车展倒可以看看。
现代汉语助动词”可以“除了表示可能或许可意义外,还能表示某物具有某种用途,而且都能单独回答问题:
棉花可以织布,棉籽还可以榨油。
问:你明天能再来一趟吗?答:可以。
问:我可以进来吗?答:可以。
这里仅列举了”可“和”可以“的部分功能。除此之外,现代汉语的”可“和”可以“都能作副词或连词,表示不同的意义。其副词意义有的与其动词、助动词意义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它们的来源及其演变很值得研究,兹不赘述。现代汉语里有很多语法现象,要探讨它们的来源,往往可以追溯到近代、甚至中古或上古汉语。
3。众所周知,汉语的虚词很多是由实词的虚化形成的。在历时发展过程中,虚词往往会向意义更虚的词类演变,这是词的意义和功能的扩展,也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新的意义和功能产生后,旧的用法往往不会很快消失。值得注意的是,在词汇意义和功能扩展的过程中,新旧意义和功能之间往往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其间会存在一个”中间地带“,即过渡带。这种现象一般可以从语义、句法和语用角度来分析,也能运用模糊理论和认知语言理论来解释。从汉语史来看,有的动词虚化为助动词,有的动词虚化为副词或介词等。这个虚化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历史时期,一般不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可以“的虚化,却是在上古时期既已完成。由于历史文献的限制,我们虽然无法将这个虚化完成的时间说得很具体。但是我们却可以根据词汇和语法演变的规律,结合人类认知规律,根据有限的资料,探讨和认识这个变化的大体脉络、演变历程及其完成虚化的大体时代。我们认为,这样的探讨对汉语史研究也是有意义的。
刁晏斌先生在探讨海峡两岸语法差异研究问题时谈到:”语法是一个系统,很多语法现象本身往往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语法的差异也有系统性,两岸诸多具体的语法差异往往可以从其上位或上上位的层次进行总结和归纳。“我们认为,系统论思想及其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汉语语法史研究。不仅海峡两岸的语法现象可以比较,不同方言区语法也可以进行比较研究;不仅相关词类可以进行比较,相同词类之中的次类之间也能够进行比较。此外,词与词之间语法意义的历时比较和共时比较也可以结合起来进行。例如,同是助动词,”可“和”可以“之间同中有异,”能“、”可能“和”得“之间,”也许“与”或许“之间,也是如此。将它们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式考察和研究,必单一层面的描写更具有意义。同时,将语法研究和语音、词汇研究结合起来进行也比孤立地研究语法更有意义。因为系统性是语言的固有属性,这种属性体现在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个层面,这也是我们从事比较语法研究的一点点感受。
注释。
(1)(1)沈玉成。左传译文[m]。北京:中华书局,:321—322。
(1)(1)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m]。北京:中华书局,:400—428。
(2)(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321。
(3)(3)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65。
(1)(1)(日)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册第193号经第86页。括号中的”t04,no193,p86“,其中t代表引文在大正新修大藏经(简称”大正藏“)中的册数,no代表引文所在经典的经号,p代表引文所在的页码。
(1)(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333—338。
(1)(1)康振栋。中古汉语里否定词前”初"的意义和用法归属[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352。
(2)(2)刁晏斌。海峡两岸趋向动词的用法差异及相关问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9(2):106。
古代汉语论文【第二篇】
提到具体措施,首先是要拿出时间,慢慢地学。应当循序渐进,不能急躁,不能企图一下子就学好。这就是所谓欲速则不达。学外国语,有所谓“俄语一月通”,一个月内学通俄语,那种学法是不会学得牢固的。学习古汉语也一样,不能企图一两个月学好。我们说,学古汉语,学一二年不算多。北大学生,每周学四小时,学二年,还只能学到一般的东西,谈不到学得深透。学习不能速成。我知道大家想学得快学得好,希望能讲些规律,以为掌握了规律就算学好。规律是需要讲的,但不能把规律看得很简单。学习语文是个反复的过程,快了不行。比如给古书断句,很不简单,常常有点错的情况。点错的或点不断句的,那他一定不懂书的意思,就算是点对了,也还不能说他就一定懂。同学们常点不断句,他们提出问题,问怎样点才能点得对。这就涉及到掌握规律的问题。不会断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词汇方面的原因,有语法方面的原因,还有不了解古时风俗习惯的原因,等等。可见规律是很复杂的。如果只是讲规律,不从感性知识方面入手,那是不行的。两者应结合起来。刚才有人提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想总的回答一句,就是学得多了,才能逐渐积累起来,积累多了,问题就解决了。要不然,一个一个问题解决,零星琐碎,而且还达不到自己的愿望。那么,究竟怎么办呢?我看要多读些好文章。可以读读《古文观止》,这书市面上有卖的,其中一共有两百多篇文章,不要求都读,可以少读些,读三五10篇就可以。要读,就要读些思想性较好的或自己爱读的文章,最好能够背诵,至少要读熟此外还可念些诗,读读《唐读三百首》。三百首太多,不妨打个折扣,也挑选些思想性好、爱读的诗读读,读一二百篇也就可以了。要读得熟,熟能生巧。所以学古汉语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念三五10篇古文,一二百首唐诗。宁可少些,但要学得精些。
古代汉语论文【第三篇】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语文课堂的关键内容,更是语文学科的精粹所在,而汉语言文学中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又是两大重要分支。在语文学科的基础教育阶段,古代汉语不仅是教学重点,更是学生反馈频率较高的教学难点之一。因此,创新并优化语文课堂古代汉语文学教学方式势在必行,我认为教学可以从基础知识、对比总结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三方面入手,具体可参考文中三种策略。
一、重视词句诵读,夯实基础知识。
古汉语的字词句段含蓄而精炼,与现代汉语差别迥异,因此会给学生们带来生疏感,许多学生也反映古汉语拗口、晦涩,据此教师可以通过诵读教学和强化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来夯实古汉语基础知识。
比如古诗文教学中我会常常将课堂的很大比重分配给反复诵读的过程,因为古诗文的语句和谐、押韵,而韵律美又是它的突出特点,反复诵读既可以初步理解诗句含义,又能帮助学生感知韵律美。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崔颢的《黄鹤楼》等等,我会先组织学生们自行进行初步诵读,将词句读熟并揣摩整首诗的内容;然后给大家播放朗读录音,在范读的作用下,让学生们感知诵读技巧和韵律的美感;之后由学生们再次自主进行诵读,互相品评诵读的情况,在鉴赏和品味中,感悟古诗文的韵律之美,增进诵读的能力。再比如,针对一些古汉语中的基础知识,我会鼓励学生们结成自学小组,以讨论的形式,将每一课的生字、生词的含义、用法进行分解和整理,如《陈太丘与友期》中“太丘舍去”的“去”字在今天的含义是“到某地去”,而古义则为“离开”;《烛之武退秦师》中“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东道主”也是古今异义的词语。这些重点词句的分析让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基础知识的夯实让他们对古汉语中表达情感、描述故事的理解都有所助力。重视诵读、牢固基础知识,为古汉语文学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对比分析总结,促进融会贯通。
古汉语文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许多同类知识的对比可以让学生加深理解,比如虚词的用法、不同年代古诗词的风格等等,同时对比分析也是学习古汉语文学的不错方法,据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无论是学习古汉语还是现代汉语,文学常识都是一项重点内容,以古诗词为例,每首古诗词都有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描绘的意境,而这些情感往往又与写作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遭遇紧密相连。熟读晚唐诗的人都会发现,晚唐诗的整体风格偏向于浓郁的感伤,比如李商隐的诗歌常常忧时悯乱、感叹身世,而杜牧的.诗则常常利用象征来抒发苦闷。在引领学生们接触晚唐诗时,我展示了杜牧的《赤壁》和《泊秦淮》、《寄扬州韩绰判官》以及李商隐的一组《无题》和《锦瑟》等,组织学生对比这些晚唐诗并进行讨论,在对比分析中学生们注意到了晚唐社会凋零、政局混乱的背景,因此也理解了晚唐诗华丽忧郁而又感伤浓郁的特点,还对如“小李杜”等晚唐代表诗人的作诗风格、性格特点进行了归纳。由此,对比之下使得古汉语文学知识条理清晰,分析和总结让学生们对知识追本溯源、融会贯通,这样的形式效果可见一斑。
三、构建知识体系,倡导课外阅读。
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当今教育领域的重点课题,也是消除应试教育和“被动学习”影响的有力手段。据此教师应倡导古汉语文学方面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们涉猎更加广泛,促使其对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入。
比如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不难发现,实词和虚词的学习是学生们最为头痛的问题,以虚词为例,它们本身没有实质性的含义,但是却有丰富的用法,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义也不同,为了帮助学生建构文言文的知识体系,我常常向学生们推荐《史记》这本课外读物,一来其中的文章都是古汉语文章的精华,二来学生在课堂或者考试中接触到的许多文章也出自其中,很有阅读价值。我会让学生们制定阅读计划,如每天读1篇《史记》的文章,先通读,然后试着逐字逐句翻译,最后对照译文进行整合。在课外阅读中,学生们与虚词的接触更加频繁,结合课内的学习,学生们对于“而”“之”“以”“为”等虚词的多种用法都有所涉猎,于是我鼓励学生们将各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总结到“积累本”上并时常翻阅,同时可以在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见到一次虚词就总结到本子上,如《荆轲刺秦王》中“与”字共出现四次,有“人不敢与忤视”“欲与俱”等,每一次出现时都作为介词使用,意为“和,同,跟”,学生们就可以将这些例子记录下来。课外阅读和积累,让学生们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优化学习方法,一举多得。
总而言之,古代汉语文学的教学要讲究方式方法,首先,要注意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夯实,从字、词、句入手,强调诵读的作用;其次,要鼓励学生对比相关、相近的古汉语知识,促使他们融会贯通地学习;最后,应重视引入知识体系的概念,倡导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促使学生举一反三地学习,完善学习方法。以上是我关于语文课堂优化古汉语文学教学内容方式的初步总结,希望能够带给大家新的思路和体会。今后我会继续致力于语文教学的研究,争取将课堂组织得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徐景宏。浅谈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32)。
[2]杜兰。论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及教学改革[j]。才智,(05)。
古代汉语论文【第四篇】
摘要: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一、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二、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布局谋篇,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三、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充分想象作品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熏陶。
本来,美能生乐,美能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文质兼美、美感洋溢的语文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师不注意发掘文章的美感因素,单纯地向学生讲解枯燥乏味的字词句段篇,忽略了美对学生的吸引。苏联教育家列节夫曾说:“语文应该让孩子们在美的空间遨游。”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它的审美教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运用正确有效的做法,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自身富有的美育效能,加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即为当今语文教学急需探究的课题。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本文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文章中宣泄奔腾着感情的激流,描绘塑造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动感和艺术魅力的美感意蕴。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过自身的感知、联想、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爱作者之所爱的同化境界。这样学生才能把情感移进人物的内心去,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正如古人所言:“披之以情,以情悟文。”胡适的《我的母亲》写得清新质朴,十分动人,教学时我们应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的剖析,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例如,分析母亲对我的严格管教这些细节,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分析母亲对“我”、对其他亲人、对自己名誉的.不同态度和做法,感受母亲的思想性格和为人特点,使学生真正窥视到母亲那颗金子般的心灵。这样让学生在饱含感情的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了最崇高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二、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布局谋篇,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
1篇文章由许多材料组成,由字词句段连成篇章。那它是如何构成整体,达到和谐统一、搭配相宜、生动流畅之美感呢?领会掌握这一点,不仅对阅读有帮助,而且对写作构思、文章的安排有借鉴作用。正如建造一座大厦,如何总体构架,如何安排层次,如何布置装饰,形成建筑形式新颖、独特的美感?如果我们把握了文章组织材料的脉络、方法,那么会有“涉足斯文也,则有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的感觉。要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作品时,借助文章分析的各种方法把本来繁杂的材料化为富有建筑美感的形式作分析领会。如,把握鲁迅《藤野先生》一文的材料安排:“相识――相处――离别――思念”,抒发对藤野先生的热爱、感激之情,通篇还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全文布局严谨,结构完整,给人以统一和谐的美感。
三、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充分想象作品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熏陶。
我们知道,作为教材的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不是露天的珍珠,伸手可以摸得着;也不是碧天的银星,抬头可以看得见。它往往隐藏在艺术形象所给人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和生动逼真的意境中,因此应开辟学生审美想象的通道,即通过作者用来描写艺术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使学生在审美欣赏、想象中得到熏陶。如,教学冰心的《谈生命》,我们可以通过文章的优美语言来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可引导学生先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像,用语言去描述“春水、小树”的视觉形象,体会“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总之,利用美感进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不仅会使文章形象鲜明,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情操,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法指导》.河池地区教研室主编。
[2]《语文课堂艺术》.河池地区教研室主编。
[3]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
[4]张云岗《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史的美感教育》。
[5]刘伯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6]诸荣会《从优美到崇高》。
古代汉语论文【第五篇】
《新三国》的热播,让《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成为好多小青年们热议的话题,有的说《新三国》中的阿拉文库通俗易懂,有的却认为老版《三国演义》中的古文更耐人寻味。不难发现,小青年们对古代汉语的了解已经越来越少,这种现象有待改观,毕竟古代汉语是我国灿烂历史和文明的一个载体,也是我们研究历史、传承文化的一个途径。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对此给予重视。
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具体说来,就是五四以前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主要是研究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言,也就是文言文。从殷周到清末,在这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涌现了大量的语言文学,从屈原的《离骚》到明清的四大名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担负了记录、传承、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我们要学习并继承这些遗产,就必须研究文言文本站,学习古代汉语。
学习古汉语不同于学习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一味地指望“诀窍”和“捷径”更不现实。我们应该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点滴积累,掌握古代汉语常用词语。
就好像我们学习外语一样,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词汇量越丰富,阅读能力就越强。学习古代汉语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平日里注意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词语。读古文有时会碰到一些不曾见过的、陌生的字、词,这个大家并不害怕,因为我们可以查。
字典。
问题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了;但有时碰到一些看似熟悉的字词却不一定能看懂因为它的意义变了。在词语学习中我们要重点学习这一部分词语因为如果我们按照它的现代意义理解文章就读不通了。比如“走”现代汉语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跑”的意思。“更衣”现代汉语是“换衣服”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上厕所”的意思。
二、多读多背,培养一定古代汉语语感。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古时候幼童入学,老师并不教其理论,而是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诵读《。
三字经。
》、“四书”、“五经”等,这是有道理的,将这些文章烂熟于心,意义自然也就明白了。多读多诵,熟读熟背,然后就能达到“熟读。
唐诗。
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学习古文,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如果有十几篇、几10篇古文文选都能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就很容易掌握了。阅读过程中处处留心,注意文章的整体性,多读多背,培养古代汉语的语感。要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才能提高理性认识。
三、总结规律,了解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又到了期末了。同时也预示着这一学期古典文学的学习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古典文学的余音还回旋在我的脑海里。它并将激发我有继续学习的兴趣。
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去学习,让我们去体会,让我们去了解等等。最主要的还是要了解中国博大精的文化。这样的文化里:有现实的真实再现;有思想上的名家名著;有情感上的真知真谛;有军事上的智谋才能……这些都被后人记录下来,而文学在此就承担了相当的责任和重量。
我不仅仅了解了作品,我还了解了许多名人名家。
接着是屈原。他是位爱国主义诗人,堆起了我国诗歌的第二座高峰。他的精神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敬仰,他的“楚辞”也濡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他的精神思想,文学成就都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他个人而讲,却是抗争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他虽然逝世了几千年了他的精神却永垂不朽。因此,我们将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来纪念他。
司马迁,一个天才的史学家,又称“史圣人”。读完他的《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后,我知道了他伟大的志向,坎坷的经历,执着的精神;了解了他创作《史记》以继《春秋》的壮举和用心。他受刑之后仍忍辱著书,评判历史,褒善贬恶。他这种“言必信,行必果,诺必城”的美好品德值得我们去学习。记忆最深的要数这几句了:“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总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是我们学习古典文学所必须具备的。
这1篇篇杰出的作品,这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人物,无一不是来自文人之笔,正是由于人们的心灵可以在文学的海洋里畅游,人们的思绪可以跨越时空的阻碍,人们的思想可以在此平台日趋完善和理性。
写了这么多比较混乱和无头绪,但我理解的实在少之又少,我希望老师在授课时能多讲讲有关作家的经历和文学作品看鉴赏,使我们对其有更多的了解。
现在我对文学还没有更多的了解,但我希望通过文学可以让我充实,令我茁壮成长。让我懂得如何去体悟人生和领悟生活。
共
2
页,当前第。
2
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