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计划范例实用3篇
【导言】此例“贫困县计划范例实用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贫困县计划1
一、高度重视,精心谋划,扶贫开发工作盛况空前
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经常过问、调研、指导扶贫开发工作,使扶贫开发工作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一是加强了组织领导。为适应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需要,对照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建制,我县对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县长朱新堂同志亲任组长,组织领导得到明显加强。二是加大了资金投入。县本级财政至少预算300万元用于本级扶贫开发,本级财政资金投入大幅增加。三是健全了工作机制。按照中央、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有关精神,制定出台了我县的实施意见,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描绘了蓝图。同时,我县还建立健全了扶贫开发工作考核机制,县领导、县直单位挂点帮扶工作机制,地方财政投入机制等,使各项工作力度明显加大。
二、突出民生,心系群众,民生工程扎实推进
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突出民生,心系贫困群众,以贫困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整村推进、移民扶贫搬迁、雨露计划三大民生工程进展顺利,为全年任务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是贫困村整村推进扎实开展。今年,省分配下达我县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财政扶贫资金300万元,计划安排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119个。截止9月底,已开工项目有119个,项目开工率100%;完工项目110个,完工率%;下拨资金180万元,资金到位率60%,贫困村的整体面貌将得到极大改善。二是移民搬迁扶贫稳步推进。今年,我县移民搬迁任务为4378人,其中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任务为3901人。截至9月底,全县核定和落实对象4378人,对象落实率为100%,其中集中安置10个安置577户2748人,分散安置1630人。目前,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全面进入房屋建设阶段,有的已经搬迁入住。截至9月底,移民完成建房3878人,占计划的%(其中已入住797人,完工未住3081人);动工在建500人,占计划的%。预计到12月底前,可全面完成新房主体工程建设,春节前实现移民喜迁新居。三是“雨露计划”、科技扶贫工作有序开展。今年,我县“雨露计划”培训任务是294人。我县主要从“三重三抓”入手,即“重宣传,抓招生;重质量,抓培训;重管理,抓特色”,抓好培训工作。截止9月底,我县“雨露计划”培训完成300人,占任务的%,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三、规范管理,强化监督,扶贫项目资金高效安全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3篇贫困县计划范文就到这里了,希望在贫困县计划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贫困县计划2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历届四川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贫困地区经济、解决群众温饱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取得了巨大的阶段性成就,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特殊的贡献。研究这一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对于推动四川和全国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扶贫开发工作有极高的社会关联度和参与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工作方式和重点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四川重点采取了农村贫困救济的方式,如口粮救济、寒衣救济、住房救济等。1979-1985年,开展了农村改革;1986-1993年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1994-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扶贫攻坚计划”。1978年实行扶贫开发以来,扶贫工作始终坚持书记挂帅、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促进了农村扶贫的顺利展开。从1984年起到2000年,省委、省政府每年召开一次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检查部署扶贫工作,并从1998年起,把解决当年贫困人口温饱列入省委、省政府为全省人民办的10件好事、实事之一。
上世纪80年代:主要目标解决贫困山区农民温饱问题
从1980年起,省委、省政府就把发展贫困山区经济、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放在重要地位。1981-1983年先后3次召开贫困山区工作会议,对山区经济发展不断进行政策调整,放宽搞活,使山区群众的贫穷状况不断缓解。
为保证“七五”时期扶贫目标的实现,省委、省政府加强扶贫工作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专门抓,主要领导每年都深入贫困乡、村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省和有关地、县都建立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和专职的扶贫开发机构,负责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和任务的落实。
从1984年起,省委、省政府不断制定特殊政策,扶持贫困地区,如:免交农业税,调减粮食定购,对贫困地区新办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并由财政贴息安排专项扶贫贷款,省财政每年拨款200万元用于贫困地区扶贫培训,省交通厅每年补助山区公路建设资金2000万元,省卫生、教育部门每年拨款支持贫困地区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发展职业教育,省属大专院校对贫困地区定向降分招生;同时,对贫困县实行提前3年预拨财政定额补贴;帮助贫困县兴办富县项目;实行农副产品收购定基数,超基数返利以及自由销售等。上述政策的落实,使贫困县每年得实惠1亿元以上。全省改救济式扶贫为经济开发扶贫,国家和省投入贫困地区的各项扶贫资金一律按项目投放,重点发展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资金随项目走、项目随建卡贫困户走,把资金、项目、解决温饱紧紧联系在一起,实行资金到户、项目到户、工作到户、责任到户、效益到户。
到1990年底,全省盆周山区48个贫困县中有43个县按期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七五”时期解决农村绝大多数群众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
“八五”时期:发展支柱产业,
带动农民增收
“七五”时期虽解决了四川贫困地区大多数群众的温饱,但仅是一个良好开端,与全国比较尚存在四个问题:一是四川解决温饱标准低;二是全省“七五”时期尚有150万人口未解决温饱;三是解决了温饱的贫困户不稳定;四是贫困程度深。
“八五”期间,四川省委、省政府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把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向少数民族地区和最贫困的乡、村转移,向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最贫困、最落后、最偏僻的地区延伸。在各贫困县健全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县、区、乡、村干部和党员每人包扶1~3户贫困户,限期达标。继续对贫困地区实行特殊扶持政策,“七五”时期规定的扶贫政策继续执行。
省财政采取提前预拨定额补助,帮助贫困县兴办富县企业或对县属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培育财源,实现财政自给。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税减免1/3 ,牧业税减免1/2。各级计划部门确保贫困县计划物资正常分配,并尽可能给予照顾。优先安排贫困地区资源开发项目,使之尽快形成支柱产业,做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未解决群众温饱的贫困县把90%的扶贫资金投入到贫困户解决温饱的种养业,已解决群众温饱的贫困县60%以上的扶贫资金用于稳定解决温饱项目。加强智力开发,培养当地人才,注重在校学生职业技术教育和回乡青年实用技术培训。改善生产条件抓好农田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贫困地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返贫。实行异地扶贫,办好省级扶贫开发区,推进与发达地区的合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设好贫困村党支部,选好脱贫致富带头人。广泛开展社会扶贫,继续动员全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
据1993年的统计,贫困农户收入增加后,有万户迁出了岩洞和窝棚,有1/3贫困户盖了新房。
“八七扶贫攻坚”:基本解决全省
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1991年-1993年,四川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明显减缓,扶贫开发工作处于徘徊不前状态,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向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延伸,本身难度随之加大。已经解决温饱的人口由于标准过低,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未得到根本改变,一遇自然灾害便重返贫困;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原有行政性扶贫优惠政策逐步弱化乃至失去效力,贫困地区更加处于劣势地位。国家扶贫投入虽有增加,但增长幅度不大,加上贫困地区在区域开发过程中又将有限的扶贫投入多用于办工业项目,贫困人口难以得到有效扶持。
榻一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 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此,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本地区的情况和任务,制定具体的攻坚计划,保障《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目标的实现。省委、省政府根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要求,认真分析研究,制定了《四川省七一一八扶贫攻坚计划》,决定从1994年至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全省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七年时间,基本解决全省农村118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工作深入到村,部门帮扶到村,计划分解到村,资金安排到村,责任落实到村;扶持对象到户,帮扶措施到户,扶持项目到户,扶贫资金到户,领导联系到户。除用好中央分配到四川的扶贫资金外,省委、省政府决定:从1994年起原用于省定贫困县的贴息贷款从2600万元增加到6000万元,贷款使用期限由1年延长到5年。从1997年起在原有省财政投入的扶贫资金规模不变的基础上,每年增加3000万元,市(地、州)、县两级扶贫投入达到中央投入的10%以上。同时规定,扶贫资金的50%用到特困乡、特困村; 85%的资金用到贫困村,到村的85%的资金用于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和林果业。
贫困县计划3
26年来,对于贫困县,人们的情感颇为纠结。一个几年前去过滇西边境的记者说,那里真是你想不到的贫穷,有的家庭甚至连盐都吃不上。当湖南新邵县贴出“热烈祝贺新邵县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LED宣传牌时,人们不禁好奇了:贫困县究竟什么样?
贫困县真的贫困吗?每县每年真能拿到个亿的扶贫款吗?这些钱是怎么用的?
记者走访河北、河南、山西三省6个国家贫困县和特困区贫困县发现,贫困县自己的矛盾是存在的:一方面希望快速发展,摆脱贫困县的“帽子”;另一方面,又死死抓住“帽子”不放,希望继续享用国家对贫困县的扶持资金和政策。
而更大的现实是,贫困县确实因为这顶“帽子”获益匪浅,但同时,单纯依靠扶贫款项“输血”是远远不够的,而“造血”又是困难重重。
面对舆论的质疑,还没富起来的贫困县哭笑不得,而已经富起来的贫困县却也不敢笑出来。
挺进“贫困县国家队”
592,这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的数量,这个数字维持了十多年。过去十多年,两次大调整,贫困县名单半数已经变更。“在有限的名额中,必然存在县与县的竞争,其中自然不乏人情世故。”
河北省保定市,位于北京西南,与北京的距离仅为140公里,是“环首都经济圈”的重要城市,被称为“首都的南大门”。保定自古为京畿要地,元朝设郡,明朝建府,清朝为直隶总督署所在地。近年来,保定的经济发展水平被河北省视为仅次于唐山、石家庄的重地。
2001年,保定市有4个县被纳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下称“国家贫困县”),分别是涞源、阜平、唐县、顺平;有3个县被纳入了“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下称“省级贫困县”),分别是涞水、易县、曲阳。到了2011年国家划定“集中连片特困区”(下称“特困区”)时,不仅以上这些贫困县都进入了特困区贫困县名单,而且还增加了一个新成员――望都县。
相比扶贫队伍的老成员,望都县有点不同。
说望都贫穷,似乎与其地理位置不相适宜。望都距离保定市区只有40多公里,地处城郊。一般而言,城郊的农民往往能从城市地产开发和产业扩张中获益,城郊县市的城市化进程也相对较快。
然而,记者走访发现,城郊诞生了不少贫困县,它们不仅没有“背靠大树好乘凉”,反而成了“夹心层”。
在保定市下辖的20多个县市中,望都是一个小县,占地只有370平方公里,不足“邻居”唐县的1/4。望都县拥有26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为万人,占总人口的86%。望都县扶贫办主任李富强坦言,这里没有多的农田,也没有足够的工业,所以,农民的收入上不去。
望都县没有本土成长起来的大型龙头企业。5年前,蒙牛依托望都县的奶牛养殖业建立液态奶生产基地,投资亿元。它不仅解决了当地2000多人的就业,而且带动了上游的奶牛养殖产业。在蒙牛的带动下,望都县有10多个规模化的牛奶加工厂,全县的奶牛达万头。整个产业的年产值达30亿元左右。
这家外来企业成了望都主要财政来源。蒙牛集团每年给望都贡献36%的GDP,30%的税收。2010年,蒙牛决定投资亿元在此建立PET薄膜生产基地。基地落户以后,蒙牛两大基地的财政贡献将达到全县的一半以上。
望都本地人总是用“一红一白”来形容县里的两大支柱产业。“一白”即为奶业,“一红”是指当地的辣椒产业。据李富强介绍,2011年,全县规模化的辣椒加工企业有10多家,有1600个种植户,辣椒产业的产值达6个亿左右。
然而,“一红一白”只能解决少部分人的增收。万农民中的大多数依然贫困。
城郊的贫困县还有很多。山西省大同县曾经是“小康县”,如今,它也已经加入到“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行列中。大同市是众所周知的资源型城市,而距离这个盛产煤炭开发商的城市20多公里的城郊,却是一块并不富裕的地方。
大同市的煤炭资源分布不均。位于东部的大同县并不像西部县市那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没有工业,仅仅依靠少量农田的农民,人均收入很低。
大同县农民收入构成和望都县类似。“这里收入较高的家庭靠外出打工,或在镇上做小买卖,其余的农民都是靠天吃饭,贫困乡村人均一亩地,每年人均农田收入只有几百元钱。”望都县委宣传部部长、农工委书记吴从志说。
没有退出机制的“贫困县国家队”
国家划定特困区的标准,除农民人均纯收入之外,还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
保定市扶贫办的统计数据显示,8个贫困县,望都县的三项指标都处于中上游。吴从志说,去年划定集中连片特困区时,保定市增加了一个名额,指标给了望都。望都县符合国家贫困县标准。
为什么2001年望都县没有进入“国家队”?
“当时望都县已经达到了国家贫困县的标准,但由于名额有限,再加上县里对国家扶贫政策不甚了解,没有去积极争取。另外,国家考虑到对革命老区的优惠政策,最终把名额给经济指标相当的其他县了。”保定市长期从事扶贫工作的一位负责人说。
为了保证资金集中供给,防止扶贫资金的分散使用,国家对于贫困县总量是有限额的,2001~2010年,这个名额是592个。
和这592个国家贫困县相比,全国经济水平相当的县很多,谁能入选就是问题。
“国家统计数据都是一个宏观的数据,相差多少,这其中难免会有人为的因素。”一位地方官员透露,在有限的名额中,必然存在县与县的竞争,其中自然不乏人情世故。
然而,公众对于贫困县入选的猜测难免激化。在湖南新邵县祝贺纳入贫困县的宣传牌被曝光后,网络流传出一个段子:“甲县和乙县争取一个国家贫困县的名额,最后甲县失败了,记者采访甲县县长问为什么会失败,县长含泪回答:因为我们县实在太穷了!”
事实上,“国家贫困县名单是中央综合各项经济指标统筹制定的”, 国务院扶贫开发辅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说。当然,在制定名单时,国家和地方会考虑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和边境地区的倾斜。
在多年的扶贫工作中,也不乏“赖在”贫困县队伍中不走的县。在走访中,山西省一个国家贫困县的官员说了耐人寻味的话:“我们不能因为怕脱帽而不发展了。”“我们虽然有超过12%的发展速度,但是别的县更快。”
这反映了贫困县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希望快速发展,摆脱贫困县的“帽子”;另一方面,又死死抓住“帽子”不放,希望继续享用国家对贫困县的扶持资金和政策。
“在扶贫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下,部分贫困县得到了比其他县更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国家缺乏一套科学、规范、有效的评估机制。”李实指出,没有这套机制,就不能将已经超出国家贫困标准的县退出扶贫范围。
集中连片特困区:扶贫的新思路
由于贫困县数量的限制,还有很多“贫困”的地方为没能进入国家队名单而犯愁。
望都县的隔壁县――唐县是一个老贫困县。唐县的扶贫工作从1994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就开始了。如今,唐县扶贫办主任乔占怀最大的愿望还是“让县里所有满足条件的贫困人口都能纳入扶贫对象”。
唐县80%以上是山地,全年干旱少雨,土地贫瘠。根据“2300元人均收入”的国家贫困标准,截至2010年年底,唐县共有贫困人口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4%,贫困村占全县总村数的60%。
根据保定市“十二五”期间的扶贫规划,初步为唐县划定了58个贫困村的指标。唐县扶贫办副主任杨殿春介绍,经过核定,唐县符合贫困标准的村有210个,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贫困村都能享受到国家的扶贫支持。
不过,从全国范围来看,20多年来,虽然无法让所有的达到贫困标准的县都享受扶贫政策,但扶贫的范围和力度都在增加。
1986年,国家划出273个国家贫困县;1994年,国家启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这个数字调整为592个;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下称“《纲要》”)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管理办法》将贫困县的划定集中在中西部,逐步取消了沿海发达地区的33个国家贫困县,贫困县总量不变,并将使用了16年的“部级贫困县”改名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2011年,特困区的设立实则是另一次大的调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划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中,贫困县达到679个,而原有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中的592个贫困县并不是悉数纳入其中。数据显示,有161个原国家贫困县被划在特困区之外,新纳入特困区的贫困县达到248个。
在河北,原来石家庄、邯郸、邢台、秦皇岛、沧州、衡水等六市的19个国家贫困县,如今都已排除在特困区之外。在河南,新乡市、安阳市、濮阳市被排除在外,在特困区之内的9个市中,宜阳县、桐柏县等8个县不再是国家贫困县。
对于这一类贫困县和贫困村,《纲要》规定,原定支持政策不变。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制定办法,采取措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贫困县数量逐步减少。
一位从事地方扶贫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他们的理解,国家希望逐步减少片区外的重点县,而保留目前的支持只是一个过渡性的办法,将来肯定会逐步减少并取消对他们的扶持。
每县每年亿,可能吗?
“贫困县”的名头已经成为地方争夺的香饽饽,这不仅让人猜测,这顶帽子背后可以带来多少资金和政策的优惠?
1月30日,一则LED宣传标语成为了微博热门转载的内容,再次让“贫困县”蒙上了一层虚实幻影的纱幕。
宣传牌的内容是:“热烈祝贺新邵县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新时期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落款:“中共新邵县委、新邵人民政府”。“新邵县”也许从来没有想到会因此出名,也没有想到此举会再次掀起对“贫困县”的争议。
据媒体报道,新邵县属于武陵山特困区内的贫困县,按规定,每年国家至少下拨亿元资金用于扶贫开发。
每个县个亿,对这些贫困县来说,是什么意义?河北望都县,2010年财政收入亿元;山西大同县,2011年财政收入亿元;山西浑源县,2011年财政收入亿元。然而,它们真能拿到这么多钱吗?据河北省保定市扶贫办副主任李福刚介绍,2011年,全市的扶贫专项资金为9700多万元,而上一年只有7000多万。2011年,保定市有8个特困区的贫困县,按平均分配,每个县的专项扶贫资金只有1200万元。根据国家规定,一些贫困县将这些资金分为三部分使用。第一,60%的资金用于产业扶贫,扶持农户发展种植业、畜牧业等特色产业项目;第二,30%的资金用于与增收项目相配套的基础设施项目;第三,10%的资金用于扶贫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的生产技术和干部的工作能力。
2011年,山西省大同市共投入8706万扶贫资金,浑源县作为被纳入特困区的贫困县,国家资金支持力度较大,但扶贫资金也只有3600万。
那么,这亿是怎么算出来的?
千亿国家专项扶贫资金
国家专项扶贫资金包括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地方配套专项资金。
据了解,国家专项扶贫资金是国家贫困县的主要扶贫资金来源,但省、市一级的地方配套较少。从过去十年的投入来看,地方各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占总投入的29%。
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在2月29日召开的河北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表示,为支持连片特困地区的发展,2012年,河北省财政将安排3亿元专项扶贫资金,以后将逐年增加。在国家划定的燕山―太行山特困区,河北省有22个特困区贫困县,即使这些资金全部用在这里,每个县拿到的省级专项扶贫资金也只有1363万元。
2011年11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显示,2001~2010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向国家贫困县和省级贫困县的专项扶贫资金共有亿元,占总投入的%,县均投入亿元人民币。
各部门的资金倾斜
2010年,中央财政综合扶贫投入为1618亿元。这些综合扶贫投入不仅包括专项扶贫资金,还包括水利、交通、电力、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等各个部门对于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按照国家规定,各部门对贫困地区要政策适当倾斜。
2010年,中央1618亿综合扶贫资金是这样分配的:除去222亿元的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有118亿元用于作为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等贫困地区发展的转移支付资金,有619亿元用于支持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的农业生产,有566亿元用于支持农村贫困地区改善民生的投入。
有了“部级贫困县”的名头,各县在水利、交通等各个部门争取投入变得名正言顺,而这个资金扶持力度是专项扶贫资金的近十倍。即便如此推算,各行业部门的资金投入可以对贫困县倾斜,但资金多少需要看各县的项目申报情况。
转移支付
2002年,唐县被正式纳入国家贫困县名单,从此享受国家扶贫政策的优惠。
据唐县扶贫办副主任杨殿春介绍,目前,唐县享受的扶贫政策有三部分。第一,来自国家的专项扶贫资金,唐县2011年的专项扶贫资金达1900多万,是2010年的两倍多。第二,唐县贫困村的龙头企业和农户可享受贷款贴息,但贴息的资金同样来自于专项扶贫资金。第三,转移支付。据一位官员介绍,2010年,唐县的财政收入为亿元,单纯依靠县财政,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工资、公务费用支出可能都拿不出来,这都需要国家财政实行转移支付。
贫困县获取的国家转移支付力度很大,包括公务人员的工资、重要产业项目的税收减免、优惠补贴等等。一位长期从事扶贫工作的负责人透露,一般一个贫困县可能会获得国家1亿~2亿的转移支付。
政策优惠
国家给予贫困地区的金融政策、产业招商引资政策都有一定优惠。
河北省望都县委宣传部部长、农工委书记吴从志,曾经在国家贫困县阜平县任副县长,分管发展改革。吴从志说,在所有的优惠政策中,贴息贷款是一项对地方产业发展最为有利的政策,利用好了就会显示出发展的巨大优势。
然而,在保定市的部分贫困县,预设好的贴息贷款补贴资金却花不掉。保定市扶贫办副主任李福刚坦言:“这完全看各个贫困县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有的县贴息资金不够,有的县却花不掉,越累越多。”2011年,保定市的企业贷款贴息为400多万元,农户贷款的贴息为260万元,分配到各个县,少则30多万元,多则六七十万元。李福刚认为,贴息资金用不出去,这也反映了贫困县产业化程度不高,自我造血的功能不足。
李福刚坦言,有一些村已经不再是国家贫困村了,互助金的问题也就出现了。一方面,即使不再是扶贫对象,互助金依然是这个村发展产业的需要,但是谁来监管?另一方面,一旦注册,没有特殊原因,互助金也无从注销。
上一篇:现代通讯范例实用4篇
下一篇:野蔷薇苔范例【优秀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