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论文(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当前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论文(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当前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论文:《试谈海上纷争与中美博弈——中国周边安全形势》1

摘要: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自2010年以来呈现出明显恶化之势,至今仍处于调整之中。美国重返亚太,构筑以遏制中国崛起为目标的“雁形安全模式”,中美对于东亚安全主导权的争夺将会成为未来5~10年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结构性因素。其中,海洋是中美的主要交锋点,中国将长期面临来自海上的压力。

在大趋势不变的前提下,中国周边安全的年度形势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刚刚过去的2012恰逢大选年,地区不稳定因素增加,地区性争端反弹。

事实上,黄岩岛对峙与钓鱼岛争端的不断升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菲律宾、日本等国对于中国领导人更迭前外交政策的误判所导致,即认为,中国为了保持政权平稳过渡,在外交上会延续韬光养晦的政策。但事实恰恰相反,中国认识到,只有通过积极维权,才能有效维护地区和平,保证国内政局稳定。中国的海洋安全政策出现了明显的转折,强硬立场前所未有。而韩日之间的独岛(竹岛)争端,则与韩国国内政局变化、李明博即将下台有密切关系。

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两大特征:第一,海上争端推动中国海洋政策的调整;第二,中美竞争加速周边国家的分化。

周边地区的海上争端在2012年达到了新高峰,面对菲律宾、越南、日本等国的挑衅,中国海洋安全政策进行了大幅调整,变得更为积极主动。发展海上力量是确保中国在周边地区实现维权维稳双重目标的战略性举措。

为应对中国的影响在亚太的提升,美国稳步推进“再平衡”战略管控东亚格局。中国的近邻日本、菲律宾坚定地靠向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左右逢源,远邻澳大利亚也悄悄改变方向。中国周边国家在美国的挤压下,进入战略再定位过程,中国的周边外交迈向新的历史阶段。

2013年,中国周边安全将面临四大挑战:一是如何应对中美政府换届后的试探期。无疑,开启外交新政的2013年是未来中国周边5~10年走向的关键年,这不仅将极大影响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也是中国塑造和经略周边安全格局的尝试。二是如何应对来自海上争端的挑战。周边国家在美国的影响下,发展小多边外交,联动制华的倾向明显,中国势必要更加坚定、更加清晰、更具战略性地推进海洋强国建设。三是如何应对来自中南半岛的挑战。中南半岛是中国破解美国两洋战略的关键点,缅甸更具有战略支点的意义,美日印等国布局中南半岛将构成对中国稳定周边的又一考验。四是如何应对朝鲜半岛的新变化。朝鲜半岛始终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最危险的因素。随着朝鲜金正恩政权逐步稳固、韩国新政权的开始、日本右倾化的加剧,中国必须调整策略应对这些新因素可能给朝鲜半岛局势带来的新变数,掌握外交上的主动权。

海上争端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

2012年是中国周边地区海上争端的集中爆发年,中菲的黄岩岛对峙、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争端、韩日之间的独岛(竹岛)争端、日俄之间的北方四岛(南千岛群岛)问题纷争相继发生,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升级。其中,与中国相关的海上争端尤其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中国周边海上争端的新特征

2012年,中国周边的海上争端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联动性,二是中国海洋政策的转折性,即从韬光养晦转向主动作为。

南北联动性

2012年,中国周边海上争端呈现出较强的对抗性。黄岩岛对峙持续的时间长,而钓鱼岛争端的激烈程度也达到了2012年4月10日,中国渔船进入我黄岩岛附近海域躲避恶劣天气,突然有菲律宾海军炮艇出现,骚扰中国渔船。图为菲海军持枪登上中国渔船。历史新高点,日本试图将钓鱼岛“国有化”,而中国则抓住时机,推动了对钓鱼岛的实际管理。截至2012年11月底,仅中国海监船该年度进入钓鱼岛12海里内执法就多达34次,12月,中国海监飞机首次抵达钓鱼岛领空,开启了对钓鱼岛的海空立体巡航,维权力度从未如此强硬。

在黄岩岛对峙中,中菲两国执法船只近身对抗,这种直接的、地理空间上的据点对峙,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大大增加了冲突升级的概率。其结果是,中国成功地实现了在黄岩岛海域的攻防转换,获得了对岛礁及其附属海域的实际控制权,致使菲律宾在中沙群岛遭受了近年来最大的挫败。

钓鱼岛主权争端问题已经成为横亘在中日两国间进行和平合作的最大障碍。2010年是钓鱼岛主权争端升级的转折年,而2012年则集中展现了中日关于二战后国际秩序合法性的争论,钓鱼岛事件已被上升至国际秩序的高度。时至2013年初,随着中日双方空中对峙的加强,钓鱼岛争端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菲律宾、日本与中国在南、东两个方向发生海上争端并非偶然,两者之间具有很强的联动性。两次争端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区域,但日本和菲律宾的共同目的都在于抗衡中国的崛起,最大限度地抢占有争议的岛礁和海域,并利用美国重返亚太战略,联合起来对中国形成制约。

日、菲都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坚定盟友,在争端发生前,日菲合作的紧密度已经有明显加强,日本不仅主动出资帮助菲律宾强化南海警备,还打算帮助菲律宾训练沿海警备部队,与菲律宾建立有关南海问题的情报交换机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的3篇当前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论文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论文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当前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论文:《我国石油安全形势与对策》2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石油消耗与日俱增,进口连年扩大,对外石油依存度逐步提高,随之而来的石油供需矛盾和石油安全问题也日益显著。本文分析我国当前石油安全形势,提出强化我国石油安全的对策。

关键词:石油安全;形势;对策

石油在现代社会中有着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战略地位,在经济、国防和政治外交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石油也不同于一般的工业产品,是一种蕴藏于地下的不可再生的能源矿产。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不断高涨,随之而来的石油供需矛盾和石油安全问题也不断凸现。2010年1月27日,中国政府网公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的通知》,高规格国家能源委员会正式盛装亮相: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任能源委主任、副总理李克强任副主任,包括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工信部、科技部等多个部委一把手及军队高层出任委员,这说明国家对能源安全高度重视。

一、我国石油安全形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石油消耗与日俱增,进口连年扩大,对外石油依存度逐步提高。我国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6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几乎每隔两三年就跨上一个新台阶,由1997年的10%、1999年的20%、2002年的30%、2004年的40%,扩大到2008年的50%,2009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2%。2011年1月中石化公布上年经营主要数据,2010年原油产量亿桶,略增%,加上中石油以及其他石油巨头的产量,我国生产原油亿吨,较上年增长了%。此外,中国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进口原油亿吨,出口原油303万吨,全年净进口原油亿吨。对比我国原油产量和净进口数据后,可以算出,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创下新高。中石化公布的经营数据还披露了原油加工量等数据,原油加工量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我国对油品的需求。中石化是我国最大的炼油企业,2010年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长%,达亿吨。其中,汽油、柴油和煤油产量同比分别增长%、%和%,意味着国内对油品需求日增。中石油年度报告预测,中国2011年原油净进口将增加%,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石油供求矛盾日益显著。

另据凤凰中文台报道,英国石油公司报告显示,美国能源安全前景好于中国。英国石油公司预测美国能源用量:油气进口依存度曾于2005年达到峰值,未来20年将开始逐步下降。2030年将有50%左右的石油依赖进口,比目前的60%有所下降,天然气则将实现全面的自给自足。生物燃料的日产量有望到2030年提高到现在的四倍多,达到670万桶。2020年的天然气进口量可能会跌至接近零的水平。2030年很可能将本土产液化天然气作为出口货物发往世界各地。英国石油公司预测中国能源用量:中国油气进口依存度将大幅上升。2010年中国54%的石油和13%的天然气都依赖进口。到2030年,中国80%的石油和40%的天然气都将来自进口。10年前,中国只有25%的石油依靠进口,天然气进口为零,因此这将是一个巨大转变。石油安全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二、强化我国石油安全对策分析

1、立足国内,加大勘探力度,寻找规模优质储量。

通过加快建成松辽、鄂尔多斯和新疆三个5,000万吨以及四川和渤海湾两个2,000万吨规模油气区,使大庆油田持续稳产4,000万吨,长庆油田油气当量达到5,000万吨,新疆建成全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来打造“可持续中国石油”。

2、积极寻求替代能源、清洁能源。

作为最现实的大规模接替能源,天然气将成为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和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向全国能源战线发出的新的进军号令。“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世界能源结构将发生重大改变,新能源将异军突起,成为竞争制胜的战略制高点。纵观多种能源发展的战略前景,天然气以其优质、清洁、高效的明显优势,成为全球最为现实的大规模绿色接替能源。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成为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预计“十二五”期间,天然气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翻一番,由目前的4%提高到8%以上。

随着国家天然气价格调整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一个产销两旺、量价齐升的天然气大发展局面将加速形成。我国石油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突出天然气发展,加快形成从勘探开发、管道储运和市场销售到高效利用的一体化完整产业链,推动我国绿色能源大发展。另外,应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我国首条百万吨生物基化工醇生产线将于2011年建成投产。该项目经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由长春大成集团投资建设,位于吉林省长春市东北部的兴隆山镇。该项目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生物基化工醇的制备、合成工艺、产品分离等关键环节均实现了新的技术突破,单位体积生产能力增加5%,生产成本降低10%,能够保证连续生产时数达到330天/年。2011年生产线建成后,将实现产值65亿元,利税15亿元。专家介绍,生物基化工醇是以玉米等为原料开发石油化学品替代物,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资源替代石油资源,走出一条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生物基化工醇,将有助于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减少石油的进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石油供应的压力。

3、大力开发海上油气资源。

我国石油勘探开发起步整体都比较迟,海上更比陆上迟,但经过艰苦努力,中国海油国内年产石油天然气总产量首次超过5,000万吨,这标志着蓝色海洋中诞生了一个“海上大庆油田”,也标志着我国跨入海洋油气生产大国行列。据中国广播网报道,中国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在全国地质工作会议上透露,中国地质学家在南海底部发现38座油气田,并计划于2011年实施开采。据悉,这38座油气田均为“超厚油层和含气地层”。汪民还表示,国土部将在“关键海域实施全面的地质和环境检查”,包括南海北部海域、黄海南部和靠近海南岛的近海地区。

4、继续加强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建设。

石油战略储备是一项减少对石油市场依赖的战略性措施,是强化石油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油价、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民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按国际能源署的要求,国家石油储备要达到110天,目前美国为158天,德国为127天,韩国为天,日本为170天。中国国家石油储备中心自2007年12月正式成立后,决策层决定用1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由政府投资的中国首期4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即镇海(浙江省宁波市)、岱山(浙江省舟山市)、黄岛(山东省青岛市)、大连(辽宁省大连市)已于2008年全面投用,储备总量1,640万立方米,相当于我国10余天原油进口量,加上国内21天进口量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我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可达到30天原油进口量。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第二期工程已规划完毕,总库容2,680万立方米。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三期工程正在规划中。据了解,2020年整个项目一旦完成,中国的储备总规模将达到100天左右的石油净进口量,将国家石油储备能力提升到约8,500万吨,相当于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

5、实行石油进口的多源化和多元化。

进口来源的过度集中可能造成进口的不稳定和不安全,所以需要实行石油进口来源的多源化和多元化,分散石油进口风险。目前,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地主要是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中东地区是我国原油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地,占总进口量的比例基本保持在50%以上。2010年我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原油约占原油进口总量的53%,从非洲地区进口的原油约占原油进口总量的28%,两地原油进口量合计占原油进口总量的81%。众所周知,中东和非洲向来是国际政治军事冲突不断、战乱频繁的地区。尤其是中东地区,一直是各种国际力量明争暗斗、较量争夺的竞技场,我国在这一地区没有军事保障,因此在这一地区的石油权益很容易受到敌对势力的威胁与破坏。为了分散石油进口来源地和产地过于集中的风险,我国也从俄罗斯、中南美地区(包括委内瑞拉、巴西、哥伦比亚等国)和亚太地区(包括印尼、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进口原油,但所占比例仍然相对较小。

6、继续实施石油海外发展战略。

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已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经过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的大规模油气资产收购兼并,扩张发展,中国石油已经完成面向全球的海外业务布点,形成五大海外油气生产基地和对外合作区,具备相当的储量、产量、炼量、运量基础和发展规模。进入“十二五”,面对跨国石油巨头群雄割据,复杂多变,优质资源已被瓜分殆尽的国际石油市场,海外发展的难度将越来越大,更具挑战性。中国石油应从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突出海外发展,积极开展与资源国、国际油公司、技术服务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全方位、多层次、多种方式合资合作,持续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同时,将着眼点更多地集中到讲求投资回报、低成本发展、综合经济效益、提高海外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轨道上来,全方位提升国际化水平,使海外油气成为我国石油向国家奉献油气的“半壁江山”。

参考文献:

[1]苏杰。加强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几点思考[J].石油天然气学报,

[2]陈俊杰。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经济论坛,

[3]李春杰。关于2020年前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思考[J].消费导刊,

当前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论文:《试谈东亚安全形势和中国的选择》3

2010年,中国东部、南部海疆地区颇不安宁,乱象丛生。在一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一张面对不断崛起中的中国的巨网正在若隐若现地形成。其中,既有偶然的巧合,也存在某些必然的因果关系。这对中国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好事,但如果运作适当,也未必就是坏事。从哲学上讲,坏事从来都可以变成好事,这并不是痴人的空谈。同时,要看到这对中国来说,只是一种成长中的烦恼。在中国成长的过程中,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力量等正在大踏步走向世界,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与外部的摩擦也日益增多,外部势力日益感觉到中国的现实威胁,某一国的力量已经无力应对这样一个迅速壮大的巨人,因而,开始出现某些联合的趋势。另外,西方的现实主义实力政治、殖民主义时代抢夺到的现实利益、冷战思维的残留等因素,都使他们不愿意看到一个新兴超级大国的崛起,而尽可能要破坏其崛起的进程,企图扼杀之而后快,维护甚至要扩大自身的利益。能否使坏事变成好事,关键看中国采取何种心态、何种战略判断、何种对策措施。

一、中国海疆地区频发“事件”乱象

首先是2010年3月26日发生的韩国天安号军舰爆炸沉没事件。天安号军舰爆炸沉没事件发生以后,以韩国、美国为首组成了韩美等五国军民调查组调查该爆炸事件。5月20日,韩国政府正式公布调查结果,认为爆炸是由朝鲜水雷攻击所致。朝鲜方面却矢口否认,认为是韩国一手制造的阴谋。

接着,5月24日,韩国政府宣布将与美国举行军事演习。由于这一演习和天安号事件紧密相连,因此,演习消息刚一披露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报道和关注。同时,这次军演的确不是美韩军方事先有步骤、有计划的例行军事演习,而是在天安舰事件以后,韩美等国军民联合调查团调查天安事件的结论公布以后的临时安排。这次军演因要在黄海地区举行,在中国的抗议和交涉下转而移师日本海。在7月25日-28日,美国与韩国的海空军等部队在日本海地区举行了代号为“不屈的意志”海空联合军事演习。美韩两国此次军演出动舰船约20艘,飞机200余架,8000多名陆海空三军人员参加。这次演习是1976年以来,美韩军队进行的最大规模军演。接着,自8月16日至8月26日,美韩联军在韩国本土和东部海域(日本海)与韩国西部海域(黄海)举行了“乙支自由卫士”联合军演。大约万名韩国军人和3万名美军参加了这一为期11天的军演。9月27日--10月1日,美韩在韩国西部海域(黄海)举行为期5天的反潜联合军事演习。韩国出动了两艘新型驱逐舰、护卫舰和巡逻舰,以及P-3C巡逻机和潜水艇等。美国方面出动了“约翰o麦凯恩”号和“菲茨杰拉德”号驱逐舰、“胜利”号水声监听船等,进行自由攻防战演习和潜水艇追踪演习,目的是为了向朝鲜传递遏制信息,全面提高联合反潜作战能力和韩美协同作战能力。约有1700人参加此次演习。美韩在黄海地区的军演由于受到中国的反对,美国始终没有派出拟议中参加军演的航母编队。但美国军方也曾经表示将要派遣航母编队参加。可以说,直到目前为止,美国没有派航母参加美韩黄海军演,在中国的压力下给足了中国面子。

但是,美国并不甘心做出完全的让步。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美国以另外一种形式加强了对中国的遏制,即加强与南海地区东南亚国家的海军交流活动。8月4日,第七舰队旗舰“蓝岭”号访问马尼拉。8月8日,乔治·华盛顿号航母编队在靠近西沙群岛的南海海域,与越南展开联合海空军演;8月14日停靠新加坡。9月8日,乔治·华盛顿号航母战斗群开始专程访问越南。此次访问名义上是为纪念美越关系正常化15周年。越南高级军事将领和政府高官登舰参观,美国驻越南大使等人陪同参观。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美国的这些举动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响应越南、新加坡等要求美国返回东南亚,平衡中国力量的呼吁,也是在向中国发出警告:美国在南海地区有能力封锁中国。而这恰好和7月23日在越南河内举行的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上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发表的讲演形成了军事外交和军事动作上的呼应。希拉里国务卿当时宣称,南海的自由通行权攸关美国和东盟各国国家利益,希望南海争议各方切勿威胁或实际使用武力,维护南海航行自由具重要性和紧迫性,反对“胁迫”,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她特别主张形成一个解决南海问题的“国际机制”。华盛顿号航母到越南的访问和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曾经严重对立、长期互为仇敌的一对国家因为某种共同的需要,而开始了高层次的军事合作。奥巴马政府从外交上重新开始重视东南亚,并且要主导东南亚地区的事务。而在军事上也要与之配合,重返东南亚,牵制或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企图。

2009年11月,美国与东盟在新加坡举行首届峰会;2010年9月24日,美国与东盟在纽约举行第二次峰会。这是首次在美国本土召开美国-东盟峰会,意味着美国正在脚踏实地地贯彻“重返亚洲”的战略步骤。首先,美国要构建以美国-东盟为核心的地区安全机制,并发挥领导作用。其次,美国把21世纪的经贸重点放在了亚洲,借机推动与东盟的经贸关系。2010 年2月,美国国防部发表《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将东南亚国家归为三个类别:包括菲律宾和泰国在内的“正式盟友”;包括新加坡等国家在内的“战略伙伴”;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越南在内“可预期的战略伙伴”。美国有意“加强”与马尼拉及曼谷的联盟关系,“深化”与新加坡的合作,并同雅加达、吉隆坡与河内“发展新的战略关系”。 东盟中的越南、新加坡等国家不仅希望美国在政治、军事上回归东南亚,也希望能够扩大与美国的双边贸易合作。奥巴马在峰会上说:“作为总统,我已经明确表示,美国打算在亚洲发挥领导作用。”“我们因此加强了我们一些老的联盟。正如和中国所做的那样,我们还加深了新的伙伴关系。我们还重新参与了包括东盟在内的一些地区组织的事务。” 美国主导在先,一部分东盟国家响应在后,企图推动峰会声明提及南海问题。泰国外长则明言,不希望峰会有遏制中国的迹象:“我们已经在东盟地区论坛上讨论了南海问题,与‘争议’相关的所有国家都是这个论坛成员。如果东盟在没有中国出席的情况下与美国讨论这个问题,那可能不大恰当。我们不希望被认为是试图拉帮结派,并与美国一起对抗中国。”因此,峰会的最终声明并未明确提到南海问题,只是呼吁和平解决“争端”,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海事安全、贸易通畅和航行自由”。 这种情况说明,美国和东盟部分国家针对中国的企图无法完全实行,中国在东南亚存在着巨大的现实影响。

在中国同美国、韩国、东南亚一些国家之间出现比较尖锐矛盾和分歧的情况下,2010年9月7日上午,一艘有15名船员,约160吨位的中国拖网渔船“闽晋渔5179号”在钓鱼岛海域捕捞作业,遭到总吨位1349吨日本巡逻船“与那国”号的拦截与冲撞。之后,日方又派出两艘巡逻船对中国渔船进行拦截,以涉嫌违反日本《渔业法》为由强行登船检查,扣留中国渔船和15名船员。日本政府以涉嫌“妨害公务罪”反诬中国渔船冲撞日本保安厅巡逻船,逮捕中国渔船船长和船员。日本政府发表消息和日本巡逻船被撞坏的照片,声称中国渔船侵犯日本水域,撞坏日本巡逻舰,妨碍执行公务。日本政府就此事件向中方表示“严重抗议”,并依据日本国内法律进行处理。日本冲绳县石垣市简易法院以“妨碍公务罪”下令拘留中国“闽晋渔5179”号船长詹其雄10天至9月19日结束。在此期间,中国政府多次严正交涉,中国外交部多次发表声明和抗议,声称中国对钓鱼岛拥有主权,日本政府的行为属于非法,要求日方无条件释放包括中方船长在内的全体船员和被扣船只。中方交涉级别不断提升,从大使、副部长级别直升到外交部长、国务委员、副的级别。日方仅仅放归了普通船员,而对船长强行拘留。日方对中方的交涉或者不予理睬,或者狡辩其国内三权分立,行政不能干预司法加以搪塞。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深夜召见日本大使,表示希望日本不要错误地估计形势。日本冲绳县石垣市简易法院19日批准将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的拘留期限再次延长10天至29日。针对日本依旧强硬的态度,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19日表示,中方要求日方立即无条件放还中方船长。日方如一意孤行,错上加错,中方将采取强烈反制措施,其一切后果由日方承担。9月20日,中方宣布暂停双边省部级以上交往,中止了双方有关增加航班、扩大中日航权事宜的接触,推迟了中日煤炭综合会议。中国公民赴日旅游规模也已经受到严重影响。国务院温家宝当地时间21日(北京时间22日)在纽约强烈敦促日方立即无条件放人。他说,如果日方一意孤行,中方将进一步采取行动。由此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日方要承担全部责任。日本藤田建设公司4名职员因擅闯中国军事管理区并拍摄录像于9月21日遭到中国安全部门拘留,其中一人曾经向中国公司的同事发出了一份求救短信:救救我们。23日,该消息已被证实。美国东部时间22日(北京时间23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中国将断绝对日本的稀土出口的文章。24日,日本冲绳那霸地方检察厅当天决定放还早先被日本指控犯有妨碍执行公务罪的詹其雄,但同时宣称保留对他处罚的权力。从这一系列的对应事件和程序中不难看出促使日本放人的关键因素。日本方面一贯狡辩的所谓“司法独立”的说法也不攻自破。至于日方之所以安排那霸地方检察厅宣布放人,仅仅是日本政府显示行政和司法名义上的分立,给自己保留一点权威和面子而已。

二、围堵参与国的不同心态与东亚安全格局

为什么关于美韩联合军演的消息往往都首先由韩国发布?这和韩国政府的急迫心态有关。在天安舰事件中,韩国蒙受了极大的屈辱。但是,韩国又找不到更好的报复和应对办法,如果采取其他更强硬手段报复朝鲜,很有可能会导致局势失控,这是韩国方面不愿意看到的。而只能通过与美军的联合演习来表现韩国的强硬姿态。韩国尤其迫切希望美国航母战斗群能加入演习行列,以便对朝鲜发挥强大的威慑作用。同时,中国方面一直不承认韩美等五国军民调查团联合调查天安舰事件的结论,反对在安理会主席声明中公开谴责朝鲜。中国的这种态度不仅使韩国十分失望,甚至也有些恼火。韩国迫切希望能拉进美国包括航母战斗群在内的军事力量,在黄海韩国近海地区进行演习,以炫耀韩美两国的团结合作,借此对朝鲜施压;也意味着用行动来抗议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天安舰事件主席声明中没有明确谴责朝鲜、含糊其辞的表述。向国际社会表明,韩国不畏惧朝鲜军事挑衅的决心。

美国对于朝鲜并没有急切报复的心态,仍然坚持在对朝鲜长期包围、封锁,辅之以强大军事、政治压力之下,期待朝鲜政权自身发生改变,或者,出现某种重大的失误与漏洞,以便有机可乘,借机瓦解朝鲜政权,铲除朝鲜半岛上的这个反美国家,扩大美国在东北亚的势力范围。因此,出现了在韩国关于演习问题急切表态以后,美方出来更正、表明还没有最后决策的情况。韩国方面也绝不是空穴来风。关于联合军演的问题一直都在与美国进行紧锣密鼓的事务级磋商。只是韩国对于军演过于心切,总是把事务级磋商的内容提前披露,致使美国只好被动应付。对于作为盟国的美国来说,也愿意通过韩国放出口风,以便观察各国的反应,然后再决策行动步骤。

在东北亚地区保持包括航母舰队、核打击能力上,美国绝没有丝毫的含糊,美国不反对在适当情况下炫耀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以便震慑朝鲜,侦查并试探中国的军事动向。同时,可以借航母参加黄海地区的演习来熟悉该地区情况,为以后可能与朝鲜、中国、俄国等发生军事冲突或制约这些国家收集情报、进行适应性训练等。这反映了韩美两国针对演习在心态上的不同。但是,由于这次演习消息被韩国方面披露以后,中国各方面的反应都比较强烈,致使美国不得不一再衡量演习对中国军方和民间产生的刺激后果以及可能在中美关系上带来的伤害而不愿意轻举妄动。因此,美国避开了中国激烈反对的风头,而选择首先在日本海进行联合军演,以避免和中国形成直接对抗的态势,而后再进入黄海。并且,谨慎地安排航母的动向。宁可让航母到南海地区巡游,给东盟中的亲美国家助威、打气,也不轻易派航母进入黄海。因为派航母战斗群在黄海进行演习,除了加强威慑作用,保住面子以外,对美国并没有较大的实际作用。第一,在狭隘的黄海海域不利于航母战斗群的展开,实际作战意义并不大。第二,就对朝鲜的威慑而言,航母战斗群参加在日本海地区的军演已经达到了威慑朝鲜全境的效果。在黄海地区派航母战斗群军演无法增进军事打击能力的实际效果。

第三,遭到中国的激烈反对不仅可能导致政治上的得不偿失,而且,中国在军事上可以对美国航母战斗群进行侦查和打击演练,反而有助于提高中国军队反击航母战斗群的能力。美国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国家,追求实际利益,务实是其对外政策的基础。这和韩国急于求成、急于显示力量、急于将美国拉入与朝鲜抗衡第一线的心态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在东盟国家中,急于期待美国扩大势力存在以制衡中国的国家主要包括越南、新加坡和菲律宾等。越南、菲律宾都和中国存在着严重的领土争端。越南霸占中国南沙的29个岛礁;菲律宾霸占中国南沙群岛10个岛礁,并把第二大岛中业岛建为其南沙群岛的指挥中心,配有军用机场等。他们引入美国势力的目的十分明显,就是要依靠美国的制衡永久霸占这些岛礁,从而控制海洋资源和在其周围的海底石油。新加坡和中国不存在领土争端,但是,新加坡对外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差别与现实主义的力量平衡政策十分明显。因此,新加坡也希望美国的力量能够制衡中国在该地区地缘政治上的优势。

日本自天安舰事件出现以后,一直积极表态同情并支持韩国。特别是韩美军民调查团公布天安舰事件调查结果以后,日本坚决站在韩国一边谴责朝鲜,并同韩国、美国多次进行双边或多边磋商。日本尤其主张加强对朝鲜的制裁,以便拉近在卢武铉时期日益疏远的日韩关系。对于美韩军演,日本基本上处于比较超然的态度,但尤其注意报道中国相关方面的反应和观点。就实质性而言,日本愿意看到这次军演的某些戏剧性效果。由于日本的鼎力支持,韩国政府作为回报,特别邀请日本4名观察员全程参观韩美在日本海的军演。这是在韩美军演中以前所没有过的举动。韩国此举的目的不仅在于回报日本的坚决支持,而且,进一步拉近在李明博执政以后已经有了很大改善的韩日关系,避免在东北亚陷入离开美国以后的孤立。

同时,日本民主党作为弱势政权无力左右和控制国内舆论,反而跟着国内的舆论跑。而近年来日本右派势力控制的舆论大肆宣扬中国海军力量的崛起与对日本安全的“威胁”。 菅直人内阁执政以后更是为舆论是从,在就任后不久即召开内阁会议,研究应对中国军事力量在日本西南诸岛一代频繁活动的问题;并且公布收归包括钓鱼岛在内25个远离日本本土的“离岛”私有土地,由国家一体所有、统一管理的计划。甚至,在撞船事件未发生前,就已经与美国制定了在2010年12月在西南地区诸岛举行夺取被占领岛屿的“夺岛”军事演习。因此,菅直人内阁下狠力要在对中国问题上表现得比自民党政权更加有所作为。撞船事件发生以后,菅直人首相多次发表谈话和指示,表示要按照日本国内法严肃处理。这导致中日两国在这样一个偶然事件上的冲突和对抗不断升级。菅直人内阁在撞船问题上采取强硬政策的目的主要有六点:(1)中美关系因为军演、南海问题、汇率等方面的问题摩擦激烈,同时,中国和东盟一些国家也存在领土和海洋纠纷,与韩国等有很大的政治分歧。菅直人内阁因此判断,在这种纷乱的情况下中国已经难有力量应对日本。日本可以利用此时机,利用撞船事件强力制衡中国,乱中取胜。(2)出于选举、拉选票的需要,有意在这类问题上采取比自民党政权更为强硬的路线,来迎合日本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显示他们在中国问题上比自民党还强硬的姿态,借以摆脱日本国内一些激进的民族主义分子咒骂其“媚中”的种种指责,期待以此来提高其支持率。在民主党党代表选举前强硬的目的是为了在选举中形成对竞争者小泽一郎的优势;在如期再次当选党代表,保住首相职位以后则为了提高内阁执政的支持率。菅直人首相重新组阁,任命对中国一贯强硬的前原诚司为外相就是要对中国强硬到底的一个明显信号。(3)用对中国强硬的路线维护日本国家的根本利益。核心是借撞船事件制造一个用日本国内法进行完全处置,在国际法上实际控制钓鱼岛及其海域的案例,以便在关于钓鱼岛未来的争端解决中能够永久霸占钓鱼岛。这是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具有战略性的、要从领有和实际控制上完善记录的步骤,以便增加有关实际控制法律上的证据。因为根据近代以来形成的现行国际法,在岛屿争端中,一国实际控制岛屿较长时间以后,一般就将其判给该国。2008年5月23日,荷兰海牙国际法庭对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长期争端的白礁主权归属问题作出裁决,最终将其归属于新加坡,就是典型的案例。(4)高调处理撞船事件的另一个目的,是为加强日本西南地区自卫队和海上保安厅的力量制造危机事件,进行舆论准备。防卫省计划将日本陆上自卫队编制从现有的万人扩充到万人,目的是增强日本西南岛屿的防守力量,计划将该方向陆上自卫队兵力从现在的2000余人增加到2万人。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大造舆论,甚至制造危机事件,才有可能得到国会的批准,顺利增加预算。(5)试探美国的政策底线。对于美国,日本一直想拉其下水,让美国正式承诺和日本一道保卫钓鱼岛。但是,美国总是含糊其辞,很少做正式表态。即使有些副部级及其以下的美国官员对日本曾经有过许诺,但一般也不是在公开的场合。9月23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与参加联合国大会的日本外相前原诚司在纽约会面。根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希拉里表示,钓鱼岛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但她同时还说,希望中日在事态进一步升级之前,能尽快解决,强调中日关系对亚洲地区稳定十分关键。美国国务卿发言人随后表示,对于尖阁列岛的主权问题,到底属于哪一个国家,美国政府不会就此表态。美国并不承认钓鱼岛主权归属于日本,但在国务卿级别的领导人层次、将钓鱼岛明确列为美日安保防卫范围的情况并不多见,甚至可能是第一次。因此可以说,日本对美国的试探是成功的。(6)在处理撞船事件问题上,日本不断升级的重要目的在于试探中国在钓鱼岛政策上的底线。日本完全低估了中国的反应程度,以为中国会像以前一样只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口头抗议一番罢了,最后实际上等于默认日本新创造的一个法律案例。但是,让日本没有想到的是,中国采取了包括旅游制裁、稀土制裁等在内的强力经济手段,尤其是在实际上暂时断绝了对日本的稀土出口,击中了日本工业经济依赖的要害。致使日本政府在慌乱中以司法部门考虑到中日关系的理由而释放中国船长,为世人留下笑柄,被日本国内和国际媒体普遍评论为是一次重大的外交失败。

但是,就释放中国船长一事而言,也反映出了日本外交中的灵活性和委曲求全的忍耐能力。就日本的民族性而言,面对强者无法取胜的情况下,委曲求全,保存力量以图东山再起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也表现了在中国强力反制措施的打击下,猛然惊醒意识到了照顾中日关系大局的必要性。因此,在外交上做出了释放拘留期未满的中国船长的让步。更有甚者,日方还积极努力,要在联合国大会和接踵而至的欧亚峰会上安排菅直人首相会见温家宝。10月4日,最终实现了中国温家宝在布鲁塞尔第八届亚欧首脑会议的走廊上与日本首相菅直人进行交谈。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了自身国家利益,日本外交的柔韧性:由原来毫不妥协地拘押中国船长,并且不断升级的刚性外交,骤然演变到追求高级领导人见面交流的柔性外交。但在主张钓鱼岛为日本固有领土上,日本方面没有丝毫妥协,可见其刚中之柔和柔中之刚。

三、东亚安全格局与中国的战略对策

中国的战略分析家们往往喜欢用弧形包围圈,或者半月形包围圈、C型包围圈、V型包围圈等词汇来分析美国对中国的军事战略。这种分析肯定正确吗?如果认为美韩军演是美国针对和包围中国战略的一部分,我觉得的确有把外部事件上纲上线、无限夸大的嫌疑。但是,如果加上希拉里国务卿在东盟会议上挑动东盟国家反对中国的讲话,的确不能不让人怀疑是不是冷战时期美国围堵中国的故技重演。对于这个问题,不仅需要中方反思,而且,美方要进行更深的反思。

冷战时期美国围堵中国的战略成功了吗?显然没有!美国仅仅是无端地耗费了极其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人力资源,进行了一场毫无结果的消耗政策而已。也许很多美国政治精英可以矢口否认这种无端的浪费和失败,他们会认为苏联的解体就是他们几十年围堵政策的有效成果。甚至可以举出冷战的伟大政治领袖里根总统等的作为。其实,这些只不过是美国政治精英对本国政策效果的片面夸大而已。苏联的解体自有其内在演化规律,主要因其国内因素所致。美国的冷战因素只是外部环境因素中极小的一个影响因素而已,并非像美国人自己夸耀的那样重要。所以,美国人真正应该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不要因为自己现在具有强盛的国力而嫉妒一个正在走向强盛的国家,去企图改变不可改变的历史宿命。那样过度地去耗散自己的国力,只能加快自身帝国的衰落。

同样,中国不要一旦判断出来美国有冷战思维,美国有围堵中国的战略意图就产生恐惧或无限的愤怒。相反,中国应该以平和的心态、乐观的心情来看待这样的事情。如果美国真的调集力量来四面围堵中国的话,首先,说明中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已经获得了空前的提高,才有可能得到这样一个世界超级大国的青睐和嫉妒。其次,尽管美国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但其国力也是有限度的,美国在世界上有很多重要的战略目标,不可能集中所有的力量来围堵中国。美国四处都在消耗着其有限的国力,围堵中国更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消耗。因为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已经成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宿命,任何要阻挡这种进程的国家和势力都必将要为挡不住的进程付出沉重的代价。第三,短期内的围堵,哪怕是最严密的布控,从长期来看,必定会导致一个更开放的国际环境的诞生。就像当年苏联到处插手,最后国力不支一样,美国如果变成一个肆意阻碍他国发展,肆意围堵,肆意进攻的帝国,最后也将被到处分散的力量撕扯得千疮百孔,而会不得已自动撤除围堵的藩篱。

美韩军演并未改变东北亚的既有安全格局,但从国际关系和军事关系的层面上提高了中国在东亚安全格局中的影响力。即美国、韩国照顾到了中国的关切,而临时改变了演习地点,没有在敏感的时间进入黄海地区这一敏感的地点。这不仅是美韩两国给中国保留面子,而且,反映出中国在东北亚地区实力和影响的上升与中国呼吁的重要性,是中国外交的一次胜利。但同时我们也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虽然美韩暂时没有进入黄海地区演习,这对于美韩来说,仅仅是暂避中国强烈反对的风头。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东亚地区安全格局的主导权仍然操控在美国手里,并没有因为这次演习地点的改变而改变。美国认为其得不偿失的时候可以不来演习,或改换地点。当美国认为有必要进入黄海演习的时候,美国仍会按照符合自身战略利益的判断做出行动。实际上,即使在2010年7月20日美韩国防部长会谈以后的美韩联合声明中,仍然强调了在今后几个月内进行反复训练和演习,其中也包括在黄海地区进行这种训练和演习。 因此,中国在反对美国舰队进入黄海演习这类问题上当谨慎行事,不要被盲目的情绪和民族主义的冲动所牵制;也不能单纯从军事安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要照顾到东亚、乃至世界的政治大格局。否则,当中国在东亚安全格局中还不具备阻挡美国具体军事行动实力的情况下,不仅无法阻挡美军的某些安排,也会激化同美国的矛盾;导致大国之间在朝鲜半岛上良好合作氛围的损害;更容易促使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盲目上升,从而使自身的大局政策受到不应有的牵制,或陷入被动。

今后能否理性对待这类问题,是对中国外交是否具有长远战略的一个重要考验。面对复杂的东亚安全格局,中国必须认识到本国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重新考虑在东亚地区针对某些事件的战略与对策。

第一,协调好与美国的关系仍然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大方向。美国不仅实际上已经没有能力再构筑起像20世纪50~60年代那样围堵中国的防线,而且,实际上美国也没有对中国新的、明确的遏制计划。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态度是一种复杂的混合心态,既有嫉妒,又有恐惧,也有在可能情况下遏制的考虑,但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及其与中国庞大的经济交流和相互依赖,美国更愿意在制约中国的情况下与中国进行合作。在政治上,朝核问题、伊核问题、气候问题等地区和全球性的问题美国都离不开中国的合作。在经济上,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投资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与回报,美国企业将继续通过对中国的大规模投资获得长远利益,不愿因为政府之间的矛盾而蒙受损失;中国对美国国债的持有,是对美国经济平衡、筹资的巨大贡献,稳定了美国的经济形势;中国和美国的经贸往来增加了美国全体社会的福利,离开中国价廉质高的商品,将大幅度增加美国居民的生活成本,削减其实际享受到的福利。在军事上,中国的军事实力已经强大,

如果与中国进行军事对抗,必然使双方受损,并损害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其他战略目标;作为现实主义的国家,美国不愿意与中国发生军事对抗和冲突。

因此,对中国进行规范与斗争中的合作将是美国对中国的长期战略选择。这样,在中美关系之间有继续发展、斗而不破、增加合作的基础。这种合作对于中国来说也十分必要。即无论如何要防止美国把中国当作一个敌人来对待。中国的进一步崛起需要美国的友善、合作,而不是敌对。如果美国提前将中国作为敌对国家加以全面遏制,不仅对中国将是一场噩梦,对美国来说也必将加速美国的衰败。这对双方来说,将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对抗。中国必须清楚这一点,美国更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第二,除了美国以外,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等都没有资格构成挑战中国的对手。因此,中国要对这些国家坚持长远的怀柔政策,以友善、合作为主旋律,推动地区的共同发展;但对敢于挑战中国的国家,要坚决回击,决不手软。回击的程度一定要高于其挑战的成本,让其知道挑战中国只能自取其辱,并受到长远损害。具体的战略目标就是巩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果,进一步深化合作,向中国-东盟关税同盟、经济共同体和货币联盟的方向发展。对于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国家,当认定建立自由贸易区这样一个共赢的合作发展大方向。日本是对中国最为警惕和畏惮的国家,但是,日本又是一缺乏长远战略、喜欢攀比的国家。因此,中国不妨在努力建立东北亚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区的政策下,更大胆地推进包括和美国在内更多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试探与合作。尽管美国会向中国提出很多苛刻的条件,不会轻易同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但中国表现这种积极的外交姿态有助于中国推进自身与周边国家的整体经济合作战略,属于声东击西的策略。当然,对于能搞起自由贸易区的国家,也不妨由虚转实,以虚为实。与所有能进行更紧密经济合作的国家推进包括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经济一体化在内更紧密的经济合作,是21世纪中国强盛的必由之路。放弃这个大目标,纠缠于任何细枝末节的冲突甚至敌对,对中国来说都是缺乏大战略的表现。

第三,中国必须继续建立和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军事力量,继续强大自身的军事力量建设。包括加大海空军等高水平装备的研制、生产、配套与实际应用力度,提高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和实际作战能力,以备不时之需。对于和周边国家有争议的领土及其海域,中国不主动改变现状,不首先挑起事端。但一旦有对方国家错误估计形势,主动挑衅或企图改变现状,中国将决不手软,借机部分或彻底改变现状,对原先被对方控制的海域进行实际控制参与,甚至可以借机收复岛屿失地,从根本上解决领土争端问题。因此,加快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大型舰船、高性能军用飞机的研制和装备不仅十分必要,也十分紧迫。但是,对于对方的挑衅没有达到实质性改变现状的情况下,中国除了采取必要的反制且对我更有利的渗入对策以外,在大方向上可以继续采取搁置政策,避免过早过多树敌,以便专心于经济建设与综合国力长久、更大幅度的提升。

第四,中国要对周边事态对我实际利益尤其是战略利益的损害有一个准确的估计,不要因为一些事件而盲目地调动自身力量,进行无谓地炒作或树立不必要的敌人;尤其不要搞面子外交。中国有限的国力和外交资源应该更务实、更恰到好处地使在刀刃上。美韩在黄海军演的主要目标并非针对中国,在黄海举行再大规模的军演中国也不会失去什么。美国没有占领北京、天津的目标;反而,对中国军队提高侦查和反制能力的演练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即使退一步说,美国的确有侦查与威慑京津地区的意图,按照美国的技术手段和军事能力,也没有必要非到黄海地区搞军演,美国的太空侦察卫星和B2战略轰炸机时刻都可以发挥这种作用。因此,中国不仅不应该高调反对,没有必要地得罪美韩,反而应该在实际上大力欢迎,将其看作是提高本国军队素质和作战能力的一个绝好机遇。中国的实力不允许自身在所有的方向上同时反对美国,而必须有所取舍。在中国并不能丢失利益的黄海地区应该尽可能地对美国宽宏大度,让美国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可以合作的国家;反而,在中国容易失去实质利益的一些地方,类似于南海,应该加紧筹划,采取一些必要的实际步骤。既然越南等国已经大量地开发南海的海底石油,对方打破现状在先,中国也要相应跟进。中国为什么就等闲视之,或自我束缚呢?中国当在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在南海进行大规模的石油开发,增进我国的经济和主权利益。

第五,中国现有分散、薄弱的海洋权益维护体制已经无法适应于南海、东海和黄海三大海域的现实情况。不仅政出多头、分散、效率低下,而且,维权和执法能力十分薄弱。中国当整合海监、渔政、缉私等有关海洋权益维护和监管的执法体制,建立在中国武警总队统辖下、副大军区级别的海洋武警总队,将海监和缉私等部门完全并入海洋武警总队,在三大海域建立分别管辖各大海域的正军级的武警总队,同时配备侦查、巡航、救援等的空中力量,并打通和建立同渔政、海军部门日常联系与支援体制,随时进行协调执法和信息通报行动。渔政部门的主要工作是渔业行政管理,而不是护渔,护渔的工作要由海洋武警总队接管完成。海洋武警总队要建成日常维护海洋权益、巡逻海疆、保卫岛屿、对渔民护航的机构和日常实际投入使用的军队。海军则建设成为脱离日常守卫和巡航牵制,而更加自由、灵活,用于远洋巡航,在近海与远洋实际作战的部队。因此,海洋武警总队必须保有相当强力的舰艇设施和武器系统。中国要加快海军造舰计划,大批淘汰现有落后的海军舰艇装备,并将海军淘汰的舰艇直接转入海洋武警总队服役;对于舰艇原有的武器系统不仅不能够削弱,还可以适应武警防卫的特点有所加强。对于没有武器系统的海监、渔政船只,一律安装自卫武器系统和轻型攻击武器系统,如加装76毫米-20毫米机关炮,以防御海盗,并对对方国家的武装船只具有必要的反制能力。

第六,中国完全可以向美国承诺,尊重航行自由等国际法和惯例。中国申明对南海的主权绝没有破坏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的企图。但是,未经中国允许,外国不得在中国的领海或者专属经济区内从事并非属于正常航行通过的军事侦探或铺设军事侦察设备等的活动。中国在这方面应该与美国有明确的交流,让美国清楚中国的底线。即使中国完全控制南海岛礁以后,中国也不会妨碍美国的航行自由。

第七,在南海问题上争取多数东盟国家,坚决打击、压制、孤立挑衅国家,尤其是稳固和发展同东盟陆地国家之间的关系,分化海洋国家;执行合作为主、打压为辅的弹性综合性政策;稳定战略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随时进行政策调整。中国必须充分运用经济合作政策,加强对越南以外东盟国家的陆路、水路、空中运输交通体系建设和组网化工作,不仅和这些国家进一步大规模地相互利用对方国家的市场、资源,也让这些国家更多地分享中国发展的好处。同时,加大对这一地区贫困国家的经济援助力度。对于越南这样的国家,不可能希望其在短期内发生转变。而要从越南的中小学教育入手,从友好国家、友好政党的角度,要求其删除对中国所谓“侵略越南”歪曲历史的教育内容,要求其在教育中客观地增加中国对越南倾力支援的历史内容,尤其不能有培养民族仇恨的教育。越南不改变歪曲历史的教育内容,十年就培养出仇视中国的一代新人,代代相传,中越友好就无从谈起。

48 619030
");